作家笔记

出版日期:2015-8
ISBN:9787532769623
作者:[英] 毛姆
页数:392页

作者简介

“我从没说过自己有凭空编故事的本领;我往往需要一个事件或是一个人物才好动笔,不过我总是运用想象力、创作力以及戏剧感,把素材变成我自己的东西。”毛姆如是说。
从一八九二年他十八岁开始,毛姆就养成随时记录各种创作素材的习惯,这一习惯他一直坚持了五十多年。一九四九年,已经七十五岁高龄的毛姆从他保存的十五册笔记、备忘录和旅游札记中精挑细选并加以简明的按语,出版了这本《作家笔记》。这无疑是毛姆最为重要也最为真实的作品之一,等于是在正式放弃虚构文学创作后将他“写作素材的仓库”亦即他创作的终极秘密公之于众了。虽然之后还出版了《随性而至》和《观点》这两本随笔和评论集,《作家笔记》可以看作毛姆一生文学创作的起点和终点,是他对自己一生漫长的文学生涯的告别。

书籍目录

前言
一八九二
一八九四
一八九六
一八九七
一九○一
一九○二
一九○四
一九○八
一九一四
一九一五
一九一六
一九一七
一九一九
一九二一
一九二三
一九二九
一九三○
一九三三
一九三六
一九三七
一九三八
一九三九
一九四○
一九四四

内容概要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英国著名作家,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整个英语世界最畅销的作家之一。毛姆是一位成功的多产作家,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戏剧领域里都有建树。不过毛姆本人对自己的评价却很谦虚:“我只不过是二流作家中排在前面的一个。” 毛姆最知名、最畅销的小说包括《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和《刀锋》等。除长篇外,毛姆还是一个出色的短篇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有一百多部。1946年,毛姆设立了萨默塞特·毛姆奖,奖励优秀的年轻作家,鼓励 并资助他们到各处旅游。1952年,牛津大学授予毛姆名誉博士学位。1954年,英王室授予他“荣誉侍从”称号。1965年12月16日毛姆在法国尼斯去逝。


 作家笔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虽然钱钟书先生的名言是: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但不可否认的是,被作品吸引倾倒的广大受众,绝大多数都很难不对作品后面的人深深好奇。读过作家的作品后,再读传记或自传尚嫌不够的话,更近身的阅读对象,是作家的书信和笔记——以文字表达为业的作家在私人空间中的书写,常常更令人生出一探究竟之心。许多作家的书信日记都曾结集出版,当然,这样的私人文字,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作家辞世后,由文学史研究者或家人整理出版的。学者对作家书信日记的挖掘整理,诉求多半是完整真实基础上的学术价值。如果是整理者是作家的家人,除了要考虑本人的声誉,也许还会关心这些文字里呈现出的家人形象,并力所能及地加以删减,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是自杀弃世的美国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她当时已经分居的丈夫特德·休斯继承了妻子的手稿日记,几十年来顶着把妻子逼上绝路的恶名,在发表妻子遗稿笔记这件事上和西尔维娅·普拉斯的研究者进行过长久的拉锯战,还烧掉了普拉斯的一些日记。毛姆先生非常有先见之明地不假他人之手亲自做了这件事,1949年,已经75岁高龄的毛姆从他保存的十五册笔记、备忘录和旅游札记中精挑细选并加以简明的按语,出版了这本《作家笔记》。书中把毛姆的笔记简单地按年份顺序编排,从1892年到1944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毛姆先生如果生活在如今这个自媒体时代,无疑会成为一位金句叠出圈粉无数的“大V”,这本《作家笔记》体例和微博相近:按时间顺序条目式排列的文字,一句俏皮话,百十来字的片段速写、稍长的人物素描或异域风情,都是一个有趣的人对生活的观察和思想火花。虽然整本书并无跌宕起伏的情节,但读起来丝毫不觉枯燥,那些犀利的吐槽、对同行作品毫不留情的臧否、关于文学和人生的洞见……常常会读得忍不住笑出来。忽然读到这么一句:“一个身高五英尺七英寸的人和一个六英尺二英寸的人眼中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立刻放下书八卦地去查,果然,毛姆的身高的确是五尺七,大约相当于一米七零。还查到毛姆的侄子罗宾在回忆录里说,叔叔一直为身材自卑,即使早就名满天下,享不尽的荣华,依然希望“自己能高上三四寸,那样,也许他的一生将会是另一番局面”。就忽然有点明白,在毛姆的小说中,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毛姆为什么常常站在抽离的、旁观的角度,用有点刻薄和漫不经心的口吻讲出来,那也许正是他,一个身高五英尺七英寸的人眼中的世界。还有这样一段:“有一天,在格罗夫纳广场吃过晚饭后,我听到一位作家(他已经有些年纪了)抱怨现在的英国文人太不受尊重了。他把现在的英国文人地位同他们十八世纪的同人做了对比,当代文人的地位真是低下,十八世纪的时候,他们坐在咖啡厅里,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他们有慷慨的资助人,不必为了粪土般的金钱而折辱自己的才华。”毛姆描述的这种对“当年”的深情怀想,既让人想起《月亮和六便士》中那位“一直忘不了一个先令就可以买十三只大牡蛎的日子”的亨利叔叔,也分明和如今有些文人怀念“民国范儿”是一个路数。毛姆在自序中写道:“我第一本笔记是1892年记的,那时我十八岁。我可不想把自己吹得有多么明智。我那时是一无所知、胸无城府、满腔热血、乳臭未干。”那年他年少气盛地写下了“绝大多数的人都蠢得厉害,说谁谁在常人之上真算不得什么恭维”这种大话。到了晚年,世事通透的毛姆则自嘲地写:“没事儿,我做好准备了。当我的讣告最终出现在《泰晤士报》上,大伙儿纷纷地说:什么?我还以为他死了好些年了呢!到那时,我的鬼魂便会吃吃窃笑。”也许,这良好心态是他得享长寿的原因之一,虽然写下这段话时已经75岁,但《泰晤士报》要真正刊登他的讣告还要足足等上十几年——毛姆先生享年91岁。这实在是种讨巧的方式——用读一本小说的时间,就浏览了喜欢的作家的一生,就像点进一个人的微博,几十页几千条文字乍看不少,全部翻一遍也用不了多久。毛姆说他记下这些笔记的初衷是“作为贮存写作素材的仓库”,但整理这些笔记时偶尔加注的按语也格外可读。1846年毛姆22岁那年的笔记中有一段对话记录,内容并不出奇,75岁的毛姆却在底下加注道:“我很高兴我当时认为这值得一记。”为什么?他没有说,我却直到读完整本书都忘不了这句貌似平淡的备注,总忍不住猜想,读到这段笔记时,年逾古稀的毛姆想起了怎样的往事——隔着时光,隔着命运。
  •     看完这本书,脑子里第一个浮现出来的居然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人羡慕的是,在哪个年代,毛姆做到了这两点。行万里路让他看到世间百态,了解到许许多多的故事。从战场上的由于医疗条件不具备而即将死去的小战士,到除了给大众带来欢笑之外仍然怀念贫民窟生活的查理卓别林,从热带某不知名小岛,到俄罗斯的冰天雪地。读万卷书时,不停思索他们受到不同族群喜欢的原因,更多的了解读者和作者的心理。让我对他的作品充满期待,期待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者毛姆笔下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述吧。欣赏他对老,对生,对死的看法,“等你老了,基本上再也不需要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可以尽情享受音乐,艺术,文学”,“我既不相信永生,也不渴望永生,我希望我的死能够迅速,安详,待我呼出最后一口气,我那有着各种抱负,各种弱点的灵魂就随之消散,不复存在,如果能确认这一点,我就心满意足啦。”
  •     1874年生从18岁1892开始到1944年70岁,作家碎碎的写过的片段,18岁 1892年 读书并不能让人睿智,只是使人博学。行为本身无所谓好坏,是好是坏由成规说了算。如果事情做到结尾还能同刚开头一样有趣,杯底残酒还能像第一口那样甘美,那生活该有多美好。23岁 1897年 诚心诚意地恳求向来很有效,但奇怪的是,它其实根本不需要由衷而发,只要显得是那么回事就成。26岁 1900 人心有多大,悲哀伤痛就有多大。一个人最艰难做到的事,是意识到自己并不是生活的中心,而只是在边缘。27岁 1901 合理明智、深思熟虑的判断。伦理学是自然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人必须先认清自己在世间的位置,才能正确、理性地行事。28岁 1902年 我认为,立身处世,最轻松的态度是保持幽默,听之任之。每个年轻人都像夜里出身的孩子,睁眼便看见日出,认为昨天根本不存在。28-41岁 1902-1915写的就很少了然而1919年,出版了《月亮与六便士》1916 开始旅行43岁 1917 读一本小说没必要狂喜、热诚到像领圣餐的修女那样。总对某人赞不绝口不仅会让别人厌烦,对自己没什么好处。我认为,若是仰慕一个人,就应该理智地评价他,比起像醉汉沉迷于酒一样盲目崇拜他,这是一种更好的恭维。45岁 1919 他们告诉他有人这样说他:“他很聪明,他深藏不露。”他面露喜色,他认为这是在恭维他。年轻时探讨心灵,30多岁反而不记录什么片段了之后写喜爱的俄国作家描写风景描写人物用“就像”造句,用颜色填充文字的画面感。61岁 1933年 那些半吊子门欣赏艺术作品,会有些了无新意的情感涌上心头,便对自己这种情感视若珍宝,这种人和酒鬼也是半斤八两。他们抱着悲观主义者的态度,生活或是苦苦挣扎一场,或是疲惫乏味一世,于是他们要通过艺术来喘口气,或者把想忘的遗忘掉。人们有时会因为你为他们做的好事原谅你,但有时他们伤害了你,很少会因此原谅你。65岁 1937 害羞:怯懦和自负的混合物。他幼年时鲜有人关爱,结果等长大了有人爱他时他觉得害臊。有人告诉他他的鼻子长得好看,他的眼神透着神秘,他觉得尴尬,不知所措。当别人赞扬他时,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向他表示喜爱之情则让他觉得自己是个傻子。69岁 1941 少年时,我装作自己无所不知。这常给我惹麻烦,让我显得像个傻子。我想我这辈子最有用的一个发现就是说“我不知道”是多么容易。我至今没注意到有谁因此就看扁了我。唯一不便的是,你表明了自己不知道某些事情,有些人就会唠唠叨叨、长篇累牍地把这些事一股脑地告诉你,他们乐此不疲。但是这世上有很多事情我根本不想知道。我经常想,我要是记得字母表,那我的生活该有多轻松,能省下多少时间啊。我若不先默念G和H,就搞不清I和J的位置。我不知道P是排在R的前面还是后面,至于T的位置,我今天都记不住。70岁 1944年 又开始思考人生。P373 我的心中牢记伊壁鸠鲁写给美诺寇的话:“你要习惯死亡对我们来说什么都不是这个想法。因为一切善恶吉凶都在感觉中,但死亡使人丧失感觉。因此,能正确认识到死亡对我们来说什么都不是,生命有终也就变得是一种享受,并不是因为它给人生增加了无尽的时间,而是它拿走了我们对于永生不死的渴望。因为对于真正理解了’不生’并不可怕的人来说,’生’便也没有什么可怖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我,人在旅途。
  •     睿智
  •     挺有趣的,甚至比他的小说更吸引人
  •     每一条都「三观不正」,毒舌吐槽自己的时候真可爱。
  •     清醒刻薄,然无节制,终不入最好之列
  •     在考虑是不是我也要试试看,写写随笔什么的
  •     买得极其后悔的一本书,大概因为我不喜欢这么热衷讲道理、酷爱刷三观的作家
  •     看了一半,看不下去。 待看了《刀锋》和《人生的枷锁》再来看这些碎片化的笔记会更有心得一些。
  •     毛姆用笔记记录见闻,做人物速写练习。长篇大论的俄罗斯文学评论一定是某段时间阅读俄罗斯小说留下的一段段感想。但这样的感想不多,年岁越大,对事情和人物的记录就越多。毛姆相信,应该拒绝痛苦,因为痛苦中的嫉妒、悔恨让人趋于狭隘。为了拒绝痛苦,人应当在困境时保持不屈服、不顺从的姿态。
  •     手头必备,常读常新···
  •     一如既往的毒辣,一针见血
  •     我从来不会想到一个作家的素材笔记如此有趣。有的内容就像那个年代的无图朋友圈一样,犀利精辟又令人发笑。跨越半个世纪竟然很是认同他的许多价值观,对这个老头路转粉。
  •     前半部分感觉毛姆年轻的时候刻薄又可爱,后面感觉,怎么形容呢,包容?
  •     看后想去读更多的小说来验证书中话语。(有一种驱动力,通过找书读书来满足精神上的空白。)
  •     毛姆必须爱
  •     毛姆没有把这些闲言碎语大量地用尽作品真是太幸运了。
  •     不如毛姆的小说吸引人。
  •     没得说
  •     旅途中的gossip
  •     我喜欢看毛姆评论作家和文学。这本集子就是一个金句集,很多地方都非常有趣。毛姆对屠格涅夫态度的转变实在有意思。但作为一本素材集,难免有有失偏颇的地方,看了就看了,还是不要听风就是雨。
  •     「毛姆一生的写作素材,年轻时博览世界,幽默、细致、犀利;临死前,所有的刻薄都化作了悲天悯人的力量,令人泪涌。」看到最後真的不勝唏噓。值得重讀。
  •     毛姆毕生收集的写作素材,包含各类风景描写、警句、社会观察、人生思考,因为不是长篇小说,所以特别适合碎片化阅读。
  •     冲毛姆两个字就值得打满分呐
  •     从此变成毛姆的脑残粉
  •     “我人在旅途。”除了犀利的吐槽和对人、景、事的细致描写,最喜欢总结时他的豁然和乐天。
  •     哈,觉得“一八九六”毛姆叔叔的核心观点就是,哼,老子就是不待见女人,不想结婚生孩子,不想为种族繁衍作出牺牲。一九零一:宗教、道德说到底都是利己主义。一九一六:一战期间似乎辗转于欧洲各地,记录了很多人物形象。一九一七:俄国,垃圾。一九一九:美国,活久见。熟悉的戏谑与尖刻,加之思想。
  •     就是那时候没有微博
  •     纳粹。他自己在这本书里写了一句话“现在的人真是丑啊,可惜他们也不知道待人随和一点,也好补救一下”挺好笑的。
  •     「但这都是些严肃的话题,即使我有能力写,这里也不是地方。因为我就像—个在战时码头等船的乘客,我不知道船哪—天会开,但我做好了准备,一接到通知就可以立刻刻上船。城市的景点我都没参观。我不想去看漂亮的新高速公路,我再也不可能在上面驾车驰骋;我也不想去看现代化设施齐全的新大剧院,我再不可能坐进其中。我看看报纸,翻翻杂志,但若是人提出借给我一本书,我会拒绝,因为我可能来不及读完它;再说,面对即将到来的旅程,我才不会对这么一本书感兴趣呢。我在酒吧里或是牌桌上会认识一些人,但我很快就要离他们而去,因此不打算与他们深交。我人在旅途。」
  •     P169
  •     前边有点厉害,后边就我个人而言太随便,觉得有点枯燥。
  •     值得重读,对人,对事有不少精湛的描写,对立志写作的人有好几个诚恳而实用的建议。
  •     本书结尾是我读过最好的后记
  •     随时随地,想读就读;没头没尾,有滋有味。
  •     有些观点十分悲观,有些也有共鸣,但大部分都是不太同意的。
  •     只有不断的积累写作素材和灵感的点滴才是一位沉稳作家胸有成竹的标识。
  •     重读。大量关于东南亚自然人文的描写实在是事无巨细,某种疲惫感油然而生。一九一七年的札记关于对俄国文学的批评,颇有见地,让门外汉也产生了深切的共鸣。
  •     我也不知道从哪看到推荐或是读到过书中的某一句话从而深受吸引,就把这本书列为书单了,看完感觉像经历了一个人大概四十年光阴的所思所想,从热烈到沉淀,真的是到头来会抛弃很多东西~
  •     数学是一部复杂的同义词典。毛姆教人写讽刺短诗时顺便写了讽刺短诗。最后的三个例子居然让我想了很久。
  •     这才是真正的作家修炼秘籍
  •     一流作家的养成
  •     真好,真的好。 值得一读再读。
  •     一本素材集
  •     作家直播
  •     冲着犀利幽默的吐槽去看的,而且真的是毫不留情的吐槽,看得我直乐。读了几段给同事听,他们简直一脸五体投地。看到后面一些观点,尤其是关于宗教的,真的拨开云雾的感觉啊。。
  •     毛姆对生活的观察,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着明显的愈加敏感、细腻以及睿智,相信每过一点时间读都会有新的收获。
  •     没事的时候当微博看,同期看的还有《托尔斯泰日记》和佩索阿《不安之书》,对比起这两位来,毛姆除了更刻薄之外(Which并不是个多好的特质),真是逊色很多啊。(另一个版本我居然标注看过,啥时候看的都不记得了,“看过很多书,看过的都没看过”)
  •     【1/1】或许从某种角度来看,随笔出版比小说容易吧,但不影响读随笔时的快感,相比小说的剧情、叙事技巧及语言等,读随笔时处处让你惊喜、意外,满是智慧、满是经历。从1892年到1949年,毛姆去过的国家,看过的文学、艺术作品,见过的人和事,思考过的人生,这是他的一生。让人受益。
  •     喜欢作者的一定要读读这本随笔,相当于毛姆写作的素材库,有大段对人对事的记录,还有对信仰对文学的看法,从文字间能看出毛姆是个直白的人,有时不惧批评起同行,对陀氏也是真爱。书中还有作者游历诸国的随见随想,从夏威夷到印度,从法国回到伦敦,丰富的阅历也为其积累了很多写作灵感。
  •     这本书是作者的随感集,更适合平时没事翻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