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前夜》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 寄生前夜

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ISBN:9787536459236
作者:濑名秀明
页数:378页页

科幻?恐怖?——《寄生前夜》

刚刚整理自己发在其他论坛上的一些文章与回复,无意中才发现在一年多前还写过关于恐怖小说的看法。确切的说,在25岁之前,我对恐怖与神秘的幻想文学与科幻作品情有独衷。虽然近两年没有再看,并且还处理了一部分我曾收藏的小说图书。尽管现在的我,已经并不太同意那时的观点,或者可能会想做一些补充,但我还是希望原样保留自己曾经的这些读后感想。(此文作于2006年8月7日)周末两天,用了两个下午加黄昏,独自坐在书店里终于读完了一本几个月来一直想看却不打算购买的小说。小说是日本当代知名科幻作家的《寄生前夜》该小说获得了日本恐怖小说年度大奖,同名的PS游戏也取得了相当高的人气  故事梗概大概是,生物实验室的技师永岛利明,他的妻子圣美在一次车祸中脑死亡。遵照圣美的遗愿,把她的肾捐献给了一个14岁女中学生麻理子。永岛利明无法接受妻子死亡的事实,于是私下里提取了圣美的肝细胞并在实验室中加以培养,并命名为“EVE”,期待圣美能以细胞的方式存活。然而EVE细胞中的线粒体,却借麻理子的身体,借机发起对人类的反叛……  这部小说是当前日本科幻小说界的代表作之一  日本的医学十分发达,不少小说都取该题材为背景展开故事乍一看,这本书实属一部恐怖小说,内容血腥恐怖。其间描写是常人视野所不能及的。看过好几个日本当代的科幻作品,都以医学为背景,故事情节和基调实在是让人胆寒。虽然非常不提倡这种恐怖主义的作品来读,但毕竟它们能反映日本文学某一领域当前的状态和发展趋势。  不过《寄生前夜》虽然评奖时是按恐怖小说来分,但其实在大多数读者心中更愿意把其当做科幻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于手术场景的精准的描述,简直就是一部肾脏移植手术的现场纪实。从外科医生的判断、手法,到药品的应用,再到手术操作的步骤流程、术后恢复和排异反应的克服,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手术室和实验室的操作流程说明,让人眼界大开。读日本的小说,除了感到日本某部分文学作品中对嗜血、恐怖主义的崇尚外,日本人似乎不避讳谈及性问题。在文学作品中大方、自由的写性好象是件正常的事,但并不赤裸和龌龊。这点总让我感觉即使是欧美作品也不能及。  不得不说,尽管《寄生前夜》是部优秀而具代表性的作品,我并不认为它很精彩和出色,也许是作者的描述过于真实、阴暗,加之民族感情色彩和对日本人颅腔中那团肉琢磨不透,昨夜细思量下让人不禁脊背发凉。  一切似乎被我们看起来避讳和变态、恐怖的东西,好象都被他们原原本本的展现出来。  也许这是日本文化发展到当代的特性吧。  末了还是想说句,可以看看,在相当的程度上还是有出彩的部分,比如对技术的把握。但仍掩盖不了其变态的本质…………还要补充的是,其实感觉日本人的文笔大都细腻,一件小事可以描述得非常详尽。而且日本人写书,语序似乎有点拧着。很是别扭。但《寄生前夜》不失为一部好作品它首先是普及了遗传学中,线粒体相关的科学知识其次是向大众详尽的揭开了肾脏器官移植手术的神秘面纱。

生命模型

记得在小学自然课上,老师都会讲,生命必须的环境有氧气和水,所以在火星表面什么的都不可能有生命。我就常想,只是因为我们地球是这样就说生命模型都这样,也太自大了。比如,有没有可能以硫为生命基础的呢?在书中,最原始的生命是厌氧的,在海底以硫化氢为能源,然后进化出了藻类这样的产生氧的藻类(是否是一些生命体浮到了海洋表面,发现以阳光作为能源呢),然后生命体又进化成喜氧的生命体。最后不知道怎么,喜氧的生命体找到了厌氧生命体,并且提供能源让厌氧生命体走向陆地建立了文明。原因是什么呢?难道是纯喜氧的高级生命体会有缺陷?考虑到,比如“我”这个想法(意识),是哪里产生的呢?是大脑的话,那么如胳膊,腿,内脏,等等都是“寄生”的。或许意识(智慧生命),这才是是最奇妙的也是最基础的吧。最后超级线粒体就这么玩完了,真是虎头蛇尾。这不是玩呢么。

很充实的畅销书

此书378页厚,价格24元人民币,在科幻世界策划制作的图书里,算是比较划算的一种了,值得购买。(这点理由似乎不成理由唉……)此书的划类应该算是技术类畅销小说,此类作家的代表人物当属迈克尔·克莱顿和罗宾·科克,很有趣的一点,《寄生前夜》作者濑名秀明和上述两位作家都是医药专业毕业的高学历,濑名秀明毕业于日本东北大学药学部,博士学位。由于这点,我们在阅读《寄生前夜》的时候,处处都能体会到浓郁的技术含量、专业气息。从小说开始医生判别确认主人公妻子圣美脑死亡的程序,到肾移植手术的过程,直至永岛利明的生理机能药学讲座实验室里的实验过程,我们可以接触到许多的医药方面的知识。这就体现了小说背景知识的充实。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理,读过《寄生前夜》,你也能多点对于医学的了解。上述的医学背景虽好,但如无一定的基础,虽译者加以注释,一般读者也难以看懂。幸好作者除却此外,还通过小说讨论了许多有深度的话题。譬如器官捐献与移植的问题,小说中谈到因为日本国民没有广泛地接受与理解脑死亡,所以其国内捐献器官的人数较之欧美要少得多;接受了肾移植手术的小学女生麻理子,则因为同学说她“活像个弗兰肯斯坦”、“自己的肾脏不行了,就把她爸爸的装到身上。”,而停止服用免疫抑制剂,导致肾脏移植手术的失败。读者了解了这些,也就对器官移植多了份了解,获得份收益。因为我自己是名在校研究生,我还对于东瀛的大学教育和科研制度特别感兴趣。作者濑名秀名药学博士毕业,对于这方面有亲身的经历,写出来自然是给人印象深刻。譬如日本学院之下以“讲座”作为教育和科研单位,在教授和副教授之下还配备了相应的讲师及辅助人员,反而观之中国大学,教授副教授满天飞。又譬如文章所描写的大学是章鱼形布局,各学系零星地分散在城里的各处。中国目前各地却都在建造大学城,进行大学合并,试图人为创造出“教育的巨无霸”。《寄生前夜》里还谈到了学术期刊的分类和档次,学术会议的组织形式,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知识知道点还是没坏处的。上面都是谈到小说的背景内容的充实性,接下来说说它的叙事方式。作者采用了多视角交叉叙述的方法讲述这个故事,多视角使得读者观察的角度有了变化、很是生动;时间上的交叉叙述,使得作者可以将某些重要情节埋在后面,慢慢地揭开面纱,保证情节一定的悬念性。我们可以将此书与迈克尔·克莱顿的《The Andromeda Atrain》做个比较,后者完全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保持了其文本报告的形式,令阅读有些烦闷。最后,说下作品的缺陷。1 作者写作经验不足,安排人物上有缺陷。譬如,小说中圣美的好友智佳这个角色的出场可有可无,对其的深度描写根本就是废笔。2 小说最主要的情节线,即线粒体闹独立的戏份过少,缺少矛盾,简直就是“线粒体策划阴谋——〉利明上当——〉利明进行补救——〉最后的决战”,少了点跌宕起伏,显露出作者构思情节能力的不足。

濑名的处女作

果然很硬啊,一堆又一堆的专业词汇差点把我淹死。感觉濑名在解释线粒体作用机理的时候,完全就是在考验普通读者们的那点少得可怜的生物学知识(生化系的可以无视)一口气看下来,觉得濑名对故事的节奏控制得还不是很好,前面的交叉回忆描写略显缓慢,后面一下子就加快速度,情节发展得都快到飞起来了,结尾也不是很好,用浅仓的视角解释了一下线粒体失败的原因后就匆匆完结了,我还想知道麻理子后来到底怎样了呢濑名在前面的描写中,有点过于偏重细节了,移植手术过程的描写其实对于整个故事来说不具有太大的影响,把整个过程精确的描写出来,反而感觉有些难为了读者,毕竟大家都不是外科医生不过还是很不错了,能想出线粒体反叛这个观点就让我佩服,扎实的技术底子,正义战胜邪恶虽显老套,但比那些打着科幻的旗号,疯狂的描写你亲我爱的高中生作家的科幻小说,不知道好多少倍

《寄生前夜》

濑名秀明 著 / 陈可冉 杨庆庆 姚佳 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06年4月版《寄生前夜》的同名游戏自从1998年推入市场后,反响就非常好,只要是游戏迷,即使没玩过,也肯定听说过这套游戏。如今终于见到了它的小说中文版,一读之下,大呼过瘾。为的不是故事的悬疑重重,而是小说中浸透出的那种技术的实在感。此书按划分应该算是技术类的畅销小说,写这类小说,绝对不是闭门造车可以创作出来的,而要靠真家伙。这类小说的代表作家,譬如迈克尔·克莱顿、罗宾·科克,还有就是这位濑名秀明,都是医学专业的高材生。小说中的技术细节描写因此就处处逼真,在读书之间还能让读者长不少见识。譬如判定病人脑死亡,需要做间隔六小时的两次检查;譬如小说中的生理机能药学的种种实验研究过程。小说中更是用了将近十页的篇幅,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肾脏移植手术的整个过程。读者可以借此窥视到一点外科手术的真面目。厚实的技术背景是《寄生前夜》的优势之所在,而它最大的缺憾就在于薄弱的主情节线。小说作者采用的是多视角交叉叙述的方式,在叙述的变换之中达到了电影镜头感般的效果。但由于作者创作经验的不足,使得主情节线的构思尚欠力度,少了点跌宕起伏。可以这么来概括这条主线:“线粒体谋划实施阴谋——主角中圈套——主角进行补救——最后的决战”,少了点曲折,缺了点曲径通幽的感觉。在如今欧美惊悚悬疑小说大行其道的今天,此书的情节构思显得缺少了点匠心。可以这么说,如果除去了《寄生前夜》中的技术描写,这本书也就无法达到在日本销售掉140万册的骄人业绩了。

线粒体的阴谋

虽然假期已过,但是由于脚骨折,不得不在家静养。偶然间看见这本书,随即被书中前言中提到的四种理论所吸引,摘录如下:*线粒体共生起源学说,即细胞器官的内共生起源学说。该学说是一种关于真核起源的假说,现在已经被学术界普遍接受。其主要观点:好氧菌被原核生物吞噬后,经过长期共生变成了线粒体;而蓝绿藻被原核生物吞噬后,经过长期共生变成了叶绿体。*分子进化中立学说。该理论最早由日本遗传学家木村资于1068年提出,其主要观点是:大部分对生物种群的遗传结构与进化有贡献的分子突变在自然选择的意义上都是中性或近中性的,因而自然选择对这些突变起不到筛选作用。*“线粒体夏娃”学说。该学说根据线粒体DNA的遗传特性推论,现今所有的人都来源于二十万年前的一位非洲女性,并且根据亚当和夏娃的神话故事,将那位非洲女性命名为“线粒体夏娃”。*“自私的基因”学说。该学说最早由英国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于1976年提出,其主要观点是:基因的本质是自私的;它们控制了生物的各种活动和行为,目的就是为了使基因本身能够更多更快地复制;只要能达到这一目的,基因是无所不为的。故事的男主人公永岛利明是一个大学线粒体研究员,男主人公的妻子是名叫圣美,是男主人公同校的校友。圣美在圣诞前夜出生,每到那一天总会做奇怪的梦,并且在与利明结婚后症状加剧,但是不管是圣美自己还是一心专研学术的男主都没发现圣美的异常,直到圣美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签署了肾脏捐献,这一切都是圣美体内线粒体的阴谋,臣服了十几亿年的线粒体再也不想受到寄主的控制于是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报复。文中以线粒体的口吻描述线粒体作为圣美时的感受时尤其搞笑,完全的动物繁衍的本能,渴望与男主交欢。渴望男主的关注,希望男主专注研究线粒体,认为男主喜欢的其实不是圣美,而是“她”,她不仅改变圣美的容貌,还掌握圣美的床上表现,对圣美的控制越来越深,直到圣美脑死亡。圣美死后,男主以Eve命名圣美的肝细胞进行培养,这一切都在线粒体的计划之中,线粒体快速的繁殖,变成人形的圣美,在男主不情愿的情况下与男主发生关系,得到受精卵,这时后知后觉的男主才明白线粒体要做的一切。小说的细节描写异常丰满,画面感强,作者仿佛不是用一支笔而是用一个个连续的镜头再现那时的情形。文中多处涉及生物学、医学知识,作为医学生读起来还蛮有意思。文中人物性格比较丰满,每当作者进行心理描写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细致入微的体会到人物当时的心境。读这样一本小说,不用担心中途而费,除了本身比较短小精悍外,情节也算是引人入胜,你总是想知道线粒体下一步要做什么。书中所有的描述,都是在讲线粒体的阴谋。在故事的最后,并不是人类打败了线粒体,而是线粒体自己机关算尽,被基因的自私性毁灭。小说前前后后融入了四个生物学说,没有任何差强人意之处,不得不说这样的作品没有一定的医学生物学基础,没有大师级文笔是写不出来的。总体来说,值得推荐。

从《寄生前夜》看日本社会福利

国内透析费用,百度如下:大概是每次480元(各地可能有差异)血液透析治疗现在是一周三次,一个月13次,绝对不能中断,彻底根治只有做肾移植。但是风险大,搞不好人财两空。算起来总共是6240/月。一般国内的小说里提起透析,几乎都跟“家破人亡”是一回事。但是在《寄生前夜》里头,长期透析的普通职员根本就不担忧经济问题,宁愿透析到死也不愿意做肾移植手术。那可不可以假设,日本政府已经完全帮她解决了此项费用,以至于病人根本不用考虑钱的问题,可以轻松透析到死?人少好过年啊~

濑名秀明:寄生前夜

这书入手很久了,几度翻看都没有持续看下去。大爱当年 PS 同名游戏《寄生前夜2》,因为有着华丽的线粒体特技,才让骆驼这个 FPS 苦手深深为之痴迷,而集美丽与英勇为一身的女主 AYA,更是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时期的憧憬。大概是前面数章对于医学的长篇累牍,让非我等专业人士阅读起来大为头痛。而其中对于器官移植的介绍相当详尽,几乎可以成为了解日本相关事宜的入门教材。另外一点便是对于线粒体的知识,本书介绍得也相当专业,或者说,过于专业了一些。倘若能通过更多的比喻和形象解说,则会让读者有着更好的阅读体验。因着还算因为玩过游戏,对着背景知识还有着粗浅的认知,这次能够更为好地去溯本追源,自然是相当满足的一次经历。相比后期紧张、激烈的动作场面,其实中间有关成长与共生的部分,倒是更为让我在意。关于书中各个人物背后的故事,虽然始终保持着一种平缓的步调,但却揭示了复杂的人性,与自私的线粒体之间微妙的不同。作为悲喜无常的人类,活着真好!

NICE!这就是生物实验室操作指南嘛!

虽说当时学"线粒体"的时候确实讲过内共生学说,不过我还真心没考虑过线粒体叛变的问题......虽说像这书里写的线粒体自己叛变的概率近乎为0,不过线粒体变异倒是蛮有可能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说不定还真的可能引发内共生了的线粒体重新脱出细胞的这种事来??只能说但愿别看到了......我可不想退化回去啊~~说道故事情节,除了那个线粒体莫名其妙由来的精神思考之外,故事情节确实虎头蛇尾啊......怎么能就这样给除掉了呢?!后续呢?!伏笔呢?!......难道是在游戏里么......?不过什么离心震荡传代培养之类的描述,不知有多少人能看懂的......不过这样的叙述看起来倒是的确像是实验室操作了......就把它当做细胞组织培养的实验操作设计来看好了...........

这个死男人有什么好连个线粒体都爱他

看在游戏大作的面子上买的,不然没准手就转到到别的书上面去了,比如《恐龙文明三部曲》。感觉一般,也许没有对准我的接收频道的缘故,毕竟人家创下这个那个的纪录,不能被我一句“这个死男人有什么好连个线粒体都爱他”或者“进化了千亿年就折腾在这么一个男人身上瞧你那追求”给全盘推翻,但或许当时手没搁到恐龙脑袋上是一个遗憾的错误。

差强人意的人气之作

大奖加身...畅销无比...一代经典...改编游戏...我只想说,其实,书很一般。不是说不好看,作为一本文学作品——科幻小说也是文学作品吧——用书中的医科专业来说就是,骨架没长好。整书前三分之二的章节推进的极慢,看起来似乎濑明桑是要展开一个大部头,而其中确实十分真实细致专业的手术过程描写,也的确让人毛骨悚然。更何况我一个曾经住过肾内科,查过相关方面资料的入门级病患,那看过后完全是夜不能寐。而到后面的三分之一,情节骤然加快,让人欲罢不能——这时候,优秀小说的影子才出现了——可惜正是由于节奏的突然加快,专业方面的描写也突然变得愈来愈简单,与前面的精致写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让读者产生了“这跟前面还是同一个作者写的么”的感觉。因为游戏的缘故买来这本书看,十年的期待,但谈不上失望。更觉得这个大奖是为了鼓励跨专业的作者,而非文字本身。另外感谢译者,对书中大量异常生涩的专业术语做了详尽的解释,要不然,能看懂这本书的人恐怕也仅限业内了。

太扯了

整本书的技术味道很重,然而线粒体怎么就会进化成这样这完全没一点依据,跟别的地方这么现实的科学完全不符。一个字,扯

时至今日才看过小说,转一篇当年写的游戏心得

还是这个剧院还是那部歌剧一切从这里开始一切从这里结束...98年正是生化危机大红大紫的一年,或许为了在恐怖惊栗游戏市场分一杯羹,square发售了这款《寄生前夜》。从战略的角度来看,此作放在生化2之后发售是比较失败的。因为两作之间某些相似的东西,玩家不由得会将二者作一个比较,从而又会得出《寄》是一个精制仿制品的结论...其实如果亲手去玩,熟悉了系统之后,就会发现她和生化是完全不同的类型。这款作品也是ps众多游戏中我相当欣赏的一作,虽然是系列初代,但是完成度已经相当高了。其中的隐藏要素至今仍然是玩家们乐此不疲的话题。从98年到2002年,此游戏我通关的次数,没有20次也不下15次,虽然不算高打,也自认为算得上《寄》的爱好者了。在圣诞节写下这篇小文,算是纪念我喜爱的《寄生前夜》吧。游戏的剧本原型来自于日本恐怖小说《寄生前夜》,讲述了线粒体进化并企图反过来控制人类,统治地球,而最终失败的故事。在人体内提供和控制人类能量的线粒体,在二十万年之前,已不甘寄生於人体内,伺机起革命。二十万年之後的今天,线粒体终於找到机会,它们知道日本国立大学的生化学家永岛利明致力研究单细胞和DNA复制生物的技术,於是安排圣美与他认识,当圣美嫁了他之後,故意令圣美死於车祸。永岛利明为记念亡妻,将她的肝细胞抽取出来培育,希望延续她的生命,线粒体由此而得到机会自由繁殖。 另一方面,线粒体亦将永岛利明的精子取出,放到安齐麻理子体内借她的子宫孕育由线粒体组成的新异形生物....... 现在线粒体已幻化成人形,并拥有控制能量的能力,正要向人类发动攻势........。而游戏将时间放在小说中的事件之后,背景则从日本迁到了美国。这次线粒体选择了游戏主角AYA的姐姐MAYA为寄主。因为一次车祸导致了MAYA的丧生,之后MAYA的肾脏被移植给了梅里沙,角膜则移植给了天生视力不好的妹妹,从而进化的线粒体就分别寄生在了两个人身上,同时线粒体也选择了两条不同的进化方向:是毁灭,还是共生?情节就围绕着这个主题来展开,全作分为六天,事件的铺陈推展层次错落分明,预期中的高潮相当精彩。故事本事也非常完整,第一结局更是典型的美式风格,虽然老套,但是却留给了玩家无尽的韵味...不过剧本本身并不是很有新意,游戏最成功的地方还是她的系统。拥有RPG要素的“进入战斗”和魔法,同时又具有AVG要素的即时移动,躲避和攻击,二者相融毫不突兀反而相得益彰;改造武器系统可以说是大受欢迎,每个玩家都可以改出一套个性化的装备(还可以为自己的装备命名,可以说是一个很有成就感的设定),而且和别的游戏不同的是,《寄》中的装备没有最强,只有更强。这个特点吸引不少玩家对超强装备孜孜不倦的追求,拥有超级装备从而对boss一击必杀的感觉的快感是难以名状的。如果仅仅是情节通关,那么只需几个小时就可以爆机,这对于一个RPG来说是太短了,玩家也会觉得极不过瘾。而square在这一点的制作上毫不马虎,通关后出现的克劳斯勒大厦是整个游戏的精华所在。类似于其他RPG的隐藏迷宫,其高达77层的随机迷宫,每10层的隐藏boss以及大厦中无数的珍稀物品会让每个玩家大呼过瘾。如果成功挑战了70层大厦,那么77层会有游戏的真正boss-EVE在等待着你,将其击败后会出现令人感动的游戏第二结局也就是真正的结局。EVE超强的实力以及无限的回复力一定会让不知明理的玩家欲哭无泪。为了击败EVE通常不将游戏通关个几遍是不可能的,至今也还有玩家为如何2周目击败EVE而津津乐道。如果仅仅因为外表看上去很像《生化》的仿作而不屑去玩此作的话,是非常可惜的。此作的完成度之高毋庸置疑,完全体现了square巅峰时期的强力制作能力。发售之后,借助98年日本游戏市场的持续飘红,虽然被《生化2》的光芒所笼罩,游戏销量还是顺利突破100万套,获得了相当的成功。由于故事流程过短以及游戏本身的设定,作为RPG的《寄》在刻画人物方面则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人物形象单薄且缺乏个性,这一点是我感觉比较明显的缺点。这同时也是很多AVG游戏的通病吧,比如《生化》,但也不妨碍女主角AYA成为许多玩家心目中的女神(比如笔者)。不得不说的是游戏的动画方面。《寄》中作为卖点的CG在当时引起了一阵话题。一方面此部分是由曾经负责《未来战士》的CG小组完成的,所以相当的出色;另一方面,由于游戏是square美国分布制作的,游戏CG所表现的东西可以说具有典型的美式风格,说不好听点就是有些部分过于恶心,恐怖与血腥,对游戏本身可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当时日本游戏还没有年龄分级吧?)。最后想提一下游戏音乐。此作“美”味十足,兼具空灵与诡异,另类与前卫的音乐我相当欣赏,这里仅重点选择几首说一下。OP中的《Prima Eyes》就是与主题非常吻合的一首,其以平静的曲调开始,随着激昂的鼓点曲风突然改变,最后又恢复平静,可以说是对剧情的极好概括。出现的比较频繁的就是战斗BGM啦。杂兵战中的《Arise within You》是由电子乐演绎的,因此节奏感极强,充分突出战斗的紧张气氛;而BOSS战的《Plosive Attack》与之相比更加强了节奏感,让我非常难以忘怀,因为常常就是伴随着此曲被BOSS打的抱头鼠窜:)最喜欢的BGM当属《Out Of Phase》,即警署中的背景音乐,节奏与乐曲的配合十分完美,令人欲罢不能,将那种诡异的气氛衬托无疑。第一结局的END歌曲《Somnia Memorias》非常动听,我郑重推荐!首先是一段音乐盒的缓慢曲调,非常祥和轻松,随之配合鸟鸣以及流水声乐曲正式登场,此刻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忘却了刚才的血腥与颤栗,也忘却了攻关的疲惫。因为歌曲本身是以拉丁文演唱,更增添了那种空灵清越,飘逸柔美的感觉。记得我第一次爆机是深夜,在宁静中聆听了此曲之后,感觉一切的辛苦都得到了回报... ...完全个人版之续作的牢骚鉴于前作的成功,2000年square推出了续作《寄生前夜2》。从个人的角度而言此作是相当失败的!有了对1代的喜爱,我自然一直期待着2代的推出。而当我真正接触了这个续作之后,她却带给了我无尽的失望...最严重的就是游戏系统的大幅度改变。也许是《生化》系列的巨大成功让square无法拒绝诱惑,《寄2》的风格由前作的融会了AVG元素的RPG,变成了几乎是完全的AVG。仿造《生化》的战斗,移动模式,但实际操纵感却无法与《生化》相比,十分的别扭。同时在AVG中加入的RPG成分感觉生硬,突兀,很不讨好。取消了前作大受欢迎的改造武器系统则让我觉得匪夷所思,甚至觉得制作人是不是都被《生化》的光芒照昏了头。比起前作完整而有吸引力的剧情,蛇足般的情节让人不知所云。而游戏的人物设定,敌人设定以及音乐方面比起前作相比均有了不小的差距(成熟的AYA吸引力大不如前)。破关之后的隐藏要素也远远达不到1代的水平。可以说《寄2》就是一个仿造《生化》的完完全全的商业作品!失去了自己独特生命力的《寄2》在销量方面远逊于前作,从商业角度看都不能算是成功的一作。虽然也拥有相当的爱好者,但是我相信,真正喜爱1代的玩家对2代可以说是持批判态度的。从这款作品中也可以看出square的功利政策暴露无遗,这也导致了其游戏号召力的不断下降。一代名作就此湮灭,笔者是相当扼腕叹手的。我这样想象,如果2代能在1代的基础上扩展,在完成度方面同样保持相当水准,也许现在《寄生前夜》会是另一番景象吧?期待线粒体的rebirth最近在网络上流传的所谓《寄生前夜rebirth》,传闻将在NGC上发售。这可以说是左右我购买主机的一个重要砝码。相信无数玩家也有着同样的心声:都期待《寄》的新作尽快推出,并且缔造辉煌。... ...海,大地,风,天空和太阳它们使我们存在当大地把它们染成深色时结束的日子又到了... ...


 寄生前夜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