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明症漫记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2
ISBN:9787544268554
作者:(葡)若泽·萨拉马戈
页数:288页

作者简介

出生的那一刻我们仿佛为一生签署了契约,
有一天我们会问自己,是谁替我们签署的。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拉马戈《失明症漫记》姊妹篇•中文版首度面世
《复明症漫记》是民主制度下的《一九八四》
《一九八四》是专制制度下的《复明症漫记》
一部彻底、冷酷又精准的政治寓言。——《纽约观察家》
这位杰出的小说家,可与卡尔维诺、马尔克斯比肩。——哈罗德•布鲁姆
------------------------
这样的天气投票,太糟糕了。大雨瓢泼直到下午三点才止住。四点钟,既不早也不晚,选民们纷纷涌向各自的投票点。选票堆积如山,凌晨才统计完:无效票极少,弃权票也极少,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都是空白选票。
混乱、惊愕,还有嘲弄和讥讽,一时间横扫全国。各方调查毫无头绪,舆论压力之下,政府撤出首都。直到一封告密信指出:在四年前那场席卷全城的白色瘟疫中,有一个女人没有失明。

内容概要

若泽•萨拉马戈(José Saramago):
葡萄牙当代最杰出的作家。1922年生于葡萄牙,高中时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先后从事技工、文员、记者、编辑等多种职业。1979年开始投入文学创作。1982年出版的《修道院纪事》为他赢得国际声誉。此后出版《里斯本之围》《失明症漫记》《复明症漫记》等多部影响深远的小说。1998 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葡萄牙迄今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2010年在西班牙兰萨罗特岛去世。


 复明症漫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José Saramago,1922.11.16-2010.6.18),曾凭借《失明症漫记》(又名《盲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如今面世的中译本《复明症漫记》(以下简称《复明症》)被坊间称为前者的姊妹篇。阅读《复明症》的过程是一个奇特的体验之旅。萨拉马戈惯于使用长句,通篇的文字除了逗号和句号外,找不到其他标点(中文译作在人物对话的间隔使用了分号,作为对原文首字母大写的变通——难为译者了)。要想探究萨拉马戈书写的核心,首先要穿越他的词语丛林。一个接一个“一逗到底”的长句子,绵绵密密的对话,常常给阅读带来压迫感。没有引号加以区隔的人物对话,稍不留神就让人混淆了敌我阵营,张冠李戴。然而,一旦深谙了他的语言节奏,就会发现阅读渐入佳境:仿佛徜徉在萨氏丛林中的羊肠小路,总能在目光的起落间发现一些惊喜,如同发现一朵隐匿在羊齿植物中初绽的花,或者瞥见一只从地底刚露头的黑背鼹鼠。这些惊喜更多的是来自语言本身——埋伏在对话里的黑色幽默,大量生动又不乏睿智的隐喻,气势恢宏的排比,深刻的人生经验总结,散落在各处可以称之为诗的句子(如“这一刻永远不会在我的记忆中消失,在幸福的时光里它是我光荣的桂冠”),等等。不得不说,在萨拉马戈鲜有场景描写的叙述中,来自语言自身的魅力取代了小说通常意义上的情节推动力从而构成了阅读的主要体验。作者书写的连贯性,那种一气呵成,以及对各种语言风格的融会贯通,不但使阅读过程不至于枯燥,而且能让人感受到他书写中的饱满情绪、表达的欲望和游刃有余。除了对语言驾驭自如外,作者同样对写作题材驾轻就熟。萨拉马戈就像一只勤劳的织布鸟,他用他的笔代替织布鸟的喙,用文字编织出一部冷峻的政治寓言。《复明症》记述了由一次选举引发的一场荒诞的政治闹剧。一次依法举行的选举,因为空白选票的比例过高,被当局拿来以此要挟民众,继而使一座城市陷入无政府主义状态。《复明症》揭开了现代民主的面纱,让人们对选举政治下国家机器的运作一窥究竟。发现这种出发点美好的制度设计,仍然逃不开人性的贪婪和权力的腐蚀。任何一种制度,一旦沦为少数人谋取政治利益的工具,它就毫无希望可言。专制被认为是可耻的,但是一种新型的专制正在以一种更加隐蔽的方式替代前一种。作者无疑对披着民主外衣的虚伪政治进行了揭示、讽刺和批判。《复明症》中除了开篇和结尾各有一处对具体场景的描写(开篇处写选举巧遇一场暴风雨;结尾处写到警督逡巡的小花园)以外,通篇都由不同人物之间的对话进行支撑。几乎没有直接的心理描写,没有对人物外观的表述,一场接一场详尽的对话就已经把人物的内心活动、思想状态表露无遗,每个人物都形象鲜明,堪称现代版“官场现形记”。故事讲到后面,作者让四年前经历过失明症的几个人物出场。他们的出场具有偶然性——起因于一封告发信。这样的安排无疑增强了叙事上的戏剧性和荒诞感,并让讽刺的效果更加显而易见。萨拉马戈是悲观的。在故事的结尾,他出人意料的让四年前没有失明的女人和四年后知道真相的警督死在了受雇于政府的狙击手的抢下。四年来暂时复明了的人们又重新回归黑暗。需要指出的是,失明和复明在萨拉马戈的语境下更像是一种政治隐喻。仅凭个人的良知无法对抗一部轰鸣的机器。这部机器为达到某个不可告人的目的不惜把枪口对准自己的人民,不惜把法律的尊严践踏在脚下。也许萨拉马戈是要说,真正的光明到来之前,人类还要穿越无比漫长的黑暗期,不要被各式人造光源蒙蔽了双眼。首都陷入无政府主义状态后,并没有出现当局预期的恐慌、混乱和失序。作者是否想借此表明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可以最大限度的依靠公民自治,换句话说,一个政府除了保留必要的公共管理职能外,应该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公民生活的介入,从私领域尽可能的撤离。“我们出生的那一刻,仿佛为一生签署了契约,但有一天我们会问自己,是谁替我们签署的。”警督在最后关头找到了自己的内心坐标,并最终说服自己站在当局的对立面。这句话的分量在于它对构成现代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契约理论提出了质疑。根据这一理论,良好的社会秩序需要政治和法律维系,而一个理性的人应该放弃自己的部分权利和自由,将其让渡给一个权威的政府,用以换取个人的福祉。亦即个人和政府之间存在一个相互同意的社会契约。以宪政、分权和选举为表征的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建立在上述社会契约理论基础上的(该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霍布斯、洛克和卢梭)。可以想象,那些投出空白选票的市民之所以这么做是否出于同样的理由即质疑自己无端受制于从未真正签署过的社会契约,而根据这个莫须有的契约组成的政府并没有最大限度的保障他们的自由和权利。因此,空白选票就是一种无声的抗议。是市民的觉醒,是一种“看见”、一种“失而复明”。空白选票的比例越高,意味着能够“看见”的人的群体在扩大。可见,萨拉马戈并非彻底的悲观主义者,他在黑暗中埋藏了希望。2008年在接受葡萄牙Expresso杂志采访时,萨拉马戈曾说:“我们当前的社会太缺哲学。作为空间、境况和反思之道的哲学,可以没有确定的目标,不必像科学那样每前进一步都是为了满足目标。我们缺的是反省、思考,我们缺乏思想的劳作,对我来说,如果没有理念,我们就什么都不是。”萨拉马戈用他的笔直指当下,确是一种透彻的远见。但是,一部文学作品,除了文本自身的魅力,不能寄予它改造社会的力量。所以《复明症漫记》更多的是对读者的一种唤醒。
  •     面前摆上《复明症漫记》的原书和译稿的时候,我并没有多想便直接投入了工作。《复明症漫记》是我正式参与到编辑工作的第一部小说,而在这之前,自诩文学爱好者的我甚至也只知道萨拉马戈那部著名的《失明症漫记》以及那场总被类比到现实政治和权力腐败的虚构的瘟疫。在最初惊奇于还有《复明症漫记》这样一本书之后,我就鲁莽地开始了工作。对照着葡语原文、英译本以及范维信先生的译稿,我几乎把书的每句话都读了三遍。初始的不适——很快我就发现之前编辑提醒我的萨拉马戈的特点:大段大段的缠绕的句子,纷乱的人物粉墨登场,只有逗号和分号(中文译者为了对应原文可以直接用首字母大写的单词代表对话的开始,添加使用了这个标点符号)——之后,工作变得美妙起来。连续每个白天感受着萨拉马戈的语言魔力,视线追随着萨拉马戈朴实的用词和颇显黑色幽默的视角,我体味着一场盛大而荒诞的闹剧(farce)。很有趣,我想,也很直白。莫名而起的白色选票的戏剧性场面,左中右派的典型言论,政要们不知所云的争执和急切盼望通过强权解决危机的惯性操作,窃听、关押、逼供,政客们虚伪的电视讲话,明显的荒谬让阅读的过程一直伴随着心领神会的笑意,这大约是萨拉马戈对西方所谓的民主制度的用力挥出的一记左勾拳。不过萨拉马戈要讲的显然更多。政府机关撤出首都之后,小说的目光追随了留守在首都的市政委员会主席工作中的一天:内政部长打来电话,要求这位主席组织首都环卫部门罢工,而主席并不情愿,挂下电话之后,主席有些忧心自己的政途,满怀心事地从自己高高办公室里俯瞰着这座城市宁静而祥和的广场以及在其中漫步的人们。接着,我们看到忧心忡忡的主席皱着脸提前下了班,在路上被人指指点点也不在意,主席担心的事情似乎已经不再是自己的政途问题了。接着,他想到了自己在联合国工作的女儿,也许是出于孤独,他给自己的妻子打了一个电话,妻子是一名外科医生,正要去做一台手术。这时,我们已经大致了解到这位市政委员会主席了,他属于一个正在上升的中产阶级家庭:无论是他,还是妻子,还是女儿,都拥有颇有地位、前途以及好名声的工作,我们也完全可以相信他跟随右翼党的理想是真诚的,他原本相信生活很美妙,而自己和家人只要遵循着社会常规,一切就能够越来越好。政府部门撤离后首都平静而缓慢的生活步调在市政委员会主席找了一家小店独自吞咽晚餐时戛然而止。地铁站方向的爆炸像一个慢镜头一样扑向了地铁站周边猝不及防的人们,我们仿佛看到了热浪掀起的气流扫过人们惊诧的身体,主席的脸也被碎玻璃刮伤了。在全书最感人的片段之一,主席逆人流而上奔向事故现场,他心里的痛苦和懊悔让我们随着他一起从幻梦一般美好的中产阶级生活中跌落下来,他的担忧成真,他急切地做着自己能够做的一切:召来相关应急部门,应付媒体的冷嘲热讽,在事故现场守候着最后的结果——而这一切在事故面前都显得那么无力、如此于事无补。痛苦让他再也没法变回从前那个光鲜亮丽的市政委员会主席了:“一位真正的市政委员会主席有官方的汽车接送,有秘书拎公文包,有三个贴身保镖开道,而走在街上的那个人是个又脏又臭的流浪汉,是个可怜得让人掉眼泪的人,是谁也不肯施舍一桶水让他洗洗裹尸布的幽灵。”(p103)回到家他终于明白自己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了。他拨电话给内政部长,直接控诉了这起恐怖事件的负责人,然后辞去了自己的职务。与邪恶机构的决裂让他涤洗了自己的灵魂。当我第一次完整地读完这一节之后,抬头四顾,一时简直没法回到安静的办公室里的现实中来。我觉得眼底有点泪意。感伤来得直接。萨拉马戈是2004年完成这部作品的,他写的不就是我们正直面的黑暗的现实吗?一个恐怖袭击里总有邪恶的目的和无辜的死伤,而我们每个人总是无可避免地成为加害或者被害的一环。而我们又能够怎样才能拒绝成为邪恶的帮凶呢?而如果我们还想当然地以为民主选举必然带来最优的结果,那么这一段的阅读让我们有理由从根由反思我们身处的现实。现实的确更坏了。全书的内容刚刚过半,执迷于权力的政客们还在勾心斗角,为了解释这个恐怖袭击,为了解释被他们定性为“邪恶”的空白选票事件,毫不意外地,他们盯上了一个可以解释这一切的替罪羊——这大概已经被写在了某本在政界广为流传的应急教科书中吧。而带着这一秘密任务的警督才终于第一次出场。从这个角度看,萨拉马戈的这本《复明症漫记》有点太不寻常了。读完全书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警督是这本小说当之无愧的主角,承载着小说的灵魂——而警督在整部小说的后半部分才颇为滑稽地登场,而且只是三个鬼鬼祟祟、偷偷摸摸,避开监视器、翻过铁丝网、潜入首都的人影中的一个。甚至警督在执行任务——找出四年前失明症蔓延的时候那个唯一没有失明的女人,然后找出“证据”以便逮捕她——的过程中的各种反应和行为都有点好笑,有时候甚至还不如那个年轻的圆滑的警司来得专业,偶尔让那个鲁莽的警员都觉得莫名其妙。不过作为警察,执行命令是天职。正如警司和警员掩去了内心的怀疑,听从长官的吩咐和安排一样,警督也遵从着内政部长直接给他下达的命令——他一向也正是这么做的,他的忠诚让他爬上了现在的位置,也让他成为了这一任务的执行人。警督在跟内政部长用代号打电话时,这个场面让小说的讥讽达到了高潮。“海鹦”、“信天翁”、“鱼鹰”以及“猫鱼”、“针鱼”……这些海洋上有着自己生物链的动物让政客的嘴脸显得那么可憎,把他们送上了他们的权力和地位的人们在他们的眼里都只是猎物而已,只要自己有需要,随时都能抓为己用。但警督的转变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也许是医生的妻子从《失明症漫记》中就有的救赎的力量,也许是警督在哪个细节受到了触动。萨拉马戈的魔术让警督从一个不知变通的老顽固变成了一个转变信念后选择遵从自己的良心的人。我们也渐渐读懂了警督的行为,渐渐明白了警督的话中的深意:“出生的那一刻我们仿佛为一生签署了契约,有一天我们会问自己,是谁替我们签署的。”(p245 & p259)萨拉马戈更深的含义事实上寄予在了警督身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市政委员会主席的温和的选择。全书一波三折,请容许我不再剧透至小说的结尾。我只能说,萨拉马戈拒绝无意义的感伤。警督的故事终结了闹剧,也表明了萨拉马戈的态度。《复明症漫记》绝对是萨拉马戈作品序列中非常特别的一部。一贯的语言风格,但却没有那么多寓言,也没有那么多离奇,他写的是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实,叩问的是我们每个人的选择。萨拉马戈有一种神奇的讲故事的能力,寥寥几笔就让每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人栩栩如生,而众声喧哗的场景里你很清楚地就能分清每一个声音以及声音背后的人和想法。我很庆幸自己是从《复明症漫记》开始的自己作为编辑的道路。后续的一切繁琐工作和意外状况,我都当成自己作为一个有所得的普通读者对作者和译者的感恩。尽管编辑的工作在作家和译者面前似乎微不足道。P.S. 上周末逛书店时,《复明症漫记》被放在一个偏僻的展示台上,在一众花花绿绿的小清新们的包围下简直要被淹没了。因为签版权时规定了出平装书,所以《复明症漫记》黑漆漆的封面似乎显得很不讨巧,也不够“高大上”。当然是我自己的私心吧,我觉得单独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封面和包装以及手感还是很不错的,而且也传达了一点点书的内容的感觉。我只是替这本书有点委屈——这本书值得更多的读者,也经得起更多的解读。促使我写这篇编后记的原因也是如此,如果有谁曾因为好奇用中文搜索一次"复明症漫记"的时候,翻翻网页就能看到多一个读者对这本书的爱。
  •     艺术作品,包含文学、音乐、摄影等等,最终都会归结于情感的表达。这一种表达也许是外露的,也许是隐含的,可以是博爱大爱,可以是小情小爱,但最深层的情感表达莫过于对于人性的刻画。继俄国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后,世界文坛终于又出现了一位善于刻画人性的文学大师,这就是葡萄牙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若泽·萨马拉戈。两人的不同在于,陀氏的作品充满了谎言与犯罪,他更擅长深度挖掘人性的丑陋、矛盾与恶;而若泽在他的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中,以荒诞的手法,为读者展现了一个近乎怪诞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类剥掉了伪装的外衣,将最原始的人性展露在读者的面前。人性只有恶的一面吗?不。若泽曾说,“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不好”。在《失明症漫记》和《复明症漫记》,作者为我们展现的世界同样是并不是美好的,甚至是有些让人生厌的——突如其来的白色眼疾夺取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光明;面对灾难时,政府对于患病人员的离弃与不作为;被隔离的精神病院中,人与人之间的猜疑与争斗;面对一群无辜的失明人员,看守士兵的冷漠与残暴;空白选票出现时,政府人员的惶恐与勾心斗角:一桩桩一件件,将人性最丑陋的一面一层层剥开,如同切开的西红柿一般,鲜血淋漓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但是,即使在这样令人失望乃至绝望的环境中,若泽并没有完全的抛弃人性的光辉,《失明症漫记》中,若泽将人性的闪光点放置在了医生的妻子身上,在《复明症漫记》中,警督举起了传递人性温暖的接力棒。警督也曾经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在二十多年的警察生涯中,由一个不懂政治的菜鸟,成长为一个熟悉官场手段的警督。用不了多久,他就可以退休了,如果干得好,说不定还可以在退休之前升职,拿到的退休金也就会更多一些。告密者给了他一个很好的机会,他只要按照部长的指示,抓住那个女人和她的同党,捏造一点看上去像那么回事的证据——对于谙熟官场内幕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小菜一碟,警督就完全能够获得他想要的升职、荣耀。可是,只要见过一面,警督就已经知道,被告密的那个女人是善良的,也并不是这一场灾难的幕后操控着。现在,到了警督需要选择的时候了,是遵从部长的指示,为这一场白色恐怖找一个替罪羊、为政府找一个台阶?抑或是听从内心的声音,尽自己的能力为那个善良的女人争取一点机会?如果换了你是警督,你会如何选择呢?要知道,选择了后者,等于得罪了部长,仕途是不要再想的了,说不定连命都会没有了呢。面对这样的局面,你确定你真的会选择后者吗?你要想清楚,生命可是唯一的哦。现在,猜一猜,警督会做怎样的选择呢?我想,你猜对了。虽然若泽一再的强调“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不好”,但是他的这两部作品里面,却总能够让我们在黑暗的世界里,寻找到一丝光亮,一丝温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些许的温暖也许就会在更多人的心灵生根发芽,在合适的时候,散发出更多的光亮,闪耀人性的光辉。我喜欢这样,喜欢这样的书,这样的文字,让我们不放弃对于这世界的美好的渴望,让我们愿意在寻找美好的路上,走得更远更长久。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white disaster
  •     我们出生的那一刻,仿佛为一生签署了一个契约,但可能有一天我们会问自己,是谁替我们签署的。
  •     当所有人都出现裂痕 尽管伴有少些希望和最后极致的复原 他们依然不能像清理粪便一样清理万般坍塌过的头脑和心灵/渐愈中延伸了恐惧 再用恐惧去赢得绝望 如果不是因为死而命名了生 世界也许就不在了 那些挣扎过的不过是最野性的渴望
  •     《失明症》是对人性中深埋的固有的恶的探讨,借助于人类失明的这一设定,让我们看到当一种可以看见的约束制约机制失去效用之后,人性中的恶与兽性的集体爆发,让曾经的文明与美好成为一个炼狱,恐怖而肮脏。而《复明症》则是政治隐喻,萨拉马戈赤裸裸的将民主体制披着的外衣私下,将底下隐藏的权力的欲望与残暴毫无保留的展示。对于政党来说,党权力受到威胁时,他们抛弃了民主的所有原则,监听,拷问,孤立,制造祸端来栽赃,无所不用其极;对于个人来说则是对权力的难以抑制的欲望,互相倾轧,争名夺利。警督的最终幡然悔悟或许是萨拉马戈的一丝光明的希望,但最终却亲手将其掐灭,留下了永不妥协的绝望与控诉。
  •     索书号I552.45/7
  •     失明症姊妹篇。因为不懂政府的组织结构头晕眼花的……
  •     到了描写教堂里的情景才是称得上好看,可惜作家没加大篇幅来写。后面的政治意识太过了。
  •     作者真是够胆写续作,只是标点符号用分号表示对话让人看得头疼。
  •     众人皆醉我独醒,也是错?
  •     发号施令的人不仅不会在我们称之为荒唐的事情面前却步,还会进一步利用荒唐的事情麻痹人们的良知,毁灭人们的理性
  •     是与非,对与错,在不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但总有一条准则在约束着人们
  •     琐碎散漫 不如第一部那样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饶有趣味 没有任何真正的主人公 但是是沿袭乔治·奥威尔的那种政治讽喻小说 不是那种美国大片里的盲目的毫无头脑的民众 而且一个腐朽的渴望投机取巧的政府机构 大段的意识流般的对话 拍成电影大概也是一部靠画面和心理战取胜的深度文艺片吧
  •     稍枯燥的政治讽刺←改观了,是很枯燥的
  •     黑暗又绝望
  •     狗尾续貂之作,虽然也想表达对某种东西的深刻想法,然而是那么的刻意与不自然;人物全是虚假表面化的象征物,成了作者手中无生命的玩偶。
  •     比《失明症》更加荒诞不经,当另一种政治上的失明产生,替罪羊更令人叹惋。
  •     所以极右和极左的终点都是极权?
  •     读毕最后一段,合上书闭眼回顾,睁开眼时,忽觉书中的情节画面般穿过脑海,混乱,尖叫,枪声,游行,散步,交谈,胸口也愈发沉闷,似乎有不可承受的重压,汇聚着尊敬,鄙视,苍凉,感动,沉默的压抑,疯狂的释放。一瞬间分不清现实与虚幻,亦分不清眼前的光明与黑暗。
  •     2014(无锡)
  •     可能是我自己的问题,明明是同一个翻译,这本故事讲的我就是无法被吸引,1984看太多了也不能被本本都感动。
  •     “出生的那一刻我们仿佛为一生签署了契约,有一天我们会问自己,是谁替我们签署的。”内政部长的不择手段,总理看似体恤首都人民实则从大局考虑巩固自己的权威并获取政治胜利,不得不说虽然靠后登场,但是警督的塑造并不比医生的妻子在第一部里的差,同样使人感动与敬佩。
  •     失明症更好吧
  •     民主制度背后的恐惧 不曾走出过国门,也不愿相信世界上有哪一个民主国家会如此的“民主”
  •     失明症写的是灾难中人性的丑恶,而这本复明症则揭露了政治的虚伪一面。虽然在这本书中“死亡人数”远远低于失明症,但我却感到尤为的沉重压抑。萨拉马戈的这两则寓言,虽说都是虚构夸张的,但那能够让每个看过的读者引以为戒的力度,是十足的。
  •     盲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眼上不盲可心却盲了。
  •     残酷又近乎恐怖的精准,这才是《失明症》的真正结局。前半部分的“空白选票”太赤裸,不喜欢;后半部分,警督的觉醒与毁灭,如《1984》之温斯顿,《窃听风暴》之维斯勒,有所有令人创生希望而后又彻底绝望的特质。没有停顿的行文流水密织无罅,一口气读到底的过瘾中和了政治寓言性的拧巴。
  •     因为喜欢失明症漫记所以买了复明症漫记,事实证明,有的时候还是不要追根究底比较好啊,一开始选举那几章也太废话多了……于是没有看下去……也许以后找个比较平静的时候能看完,再来评吧
  •     20160529-0605
  •     没有失明症漫记来的震撼大,偶然发现译者是学校的前辈,蛮好的
  •     不是某种制度,也不是某种习俗,更不是某个政府,而是我们出于理性的选择,才决定了现实的模样。
  •     想延续新的寓言的痕迹太浓了=
  •     太可怕了,果真是有1984的感觉。权力、政治的斗争永不停息,失明与复明轮回不止
  •     虽能看出作者的意图,但相比失明症,叙述转变成了政客辩论般的强调逻辑的风格,阅读的顺畅感远不如前作
  •     故事本身并不太出众,实在看不出动辄十几页不分段落或是通篇只用两种标点符号的手法有什么积极作用
  •     民主?绝望。
  •     没有《失明症漫记》精彩,但也不错。
  •     前半部分不忍卒读,从很宏观的角度去写很抽象,后半段开始从警督的视角去写读起来好一些
  •     神奇的薩卡馬戈「據說他的原著只有逗號和句號」。本以為失明症漫記在經受一場重大災難後會有一個不錯的結局,然後復明症漫記就將這一切推翻了⋯細思極恐的是這一切都是有可能發生的。這場政府帶來的白色失明症遠比四年前那場生理上的失明恐怖的多。掌權者有個一成不變的規則,對於腦袋,最好在它會思考之前砍掉,在開始思考之後可能就太晚了。髮號施令的人不僅不會在我們稱之為荒唐的事情面前卻步,還會進一步利用荒唐的事情痲痹人們的良知,毀滅人們的理性。
  •     相比之上一本,这本较多涉及政治,即使对空白选票追根究底,最后也没搞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而四年前未失明的医生妻子和良性觉醒的警督则成了很可笑的政治牺牲品,过程缓慢又漫长。政客们一系列的投机行为,到底是现实的。
  •     讽刺性比失明症强了很多但逻辑性相应削弱了一些。少了些抒情的语调,更多的是第三者旁白式的描述。
  •     萨拉马戈的书是出了名的难读,前半本读得极为艰难,几乎是用细碎的时间才勉强读下去,说实话,前面一大半太精于琐碎的细节和想象,以及拖沓的情节,使其读起来沉闷无比,加上他那只有两种标点符号的写法(中译本加了分号区分对话),估计很多人看不到一半就放弃了。读到一半时,我只觉得这个政治寓言的荒诞感来自于他把一个愚蠢、自大又强权的政府写得无比地可笑,却又无比地正常,但后面的转折才让我意识到,他写的其实是民主社会下存在的可怖的极权。虽然总体没有《失明症漫记》那么有力,但不得不说,在整个故事转折之后的后半部份写得无比地顺畅和精彩,几乎可以一口气读完。
  •     出生的那一刻我们仿佛为一生签署了契约,有一天我们会问自己,是谁替我们签署的。
  •     出生的那一刻我们仿佛为一生签署了契约,有一天我们会问自己,是谁替我们签署的
  •     实在难读,看到二分之一的时候第一集里的女主角才现身
  •     当看到号称民主体制下的1984时,不加思索就买下了。没想到是续集,又哼哧哼哧回书店买失明症。虽然没有第一部给我的震撼,但我真的太喜欢这种对话的叙写风格啦!三个标点看多也感觉很舒服。印象最深的是“二加二永远等于四”这句,和1984中强迫令人信服的“二加二等于五”对照看,真是细思极恐
  •     郁结其中,总体神清气爽
  •     失明症虽然黑暗又悲怆但可以说是充满希望的结局……偏偏又来了复明症做收尾,就是一个彻底黑暗的结尾。虽然也有对政治的讽刺,但其实更真实的人性。这本读起来真是太困难了,放弃了多少次才看完的
  •     虽然节奏感和紧张感不如失明症,但结尾非常不错,失明症光明复明症黑暗。“被逼到对立面”这件事最近略有些感同身受,是做一个立场坚定的人还是做一个无所谓的人呢?
  •     没有失明症漫记一气通读下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