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新知文库)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108050269
作者:[美]乔治·凯林,[美]凯瑟琳·科尔斯

作者简介

如果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修补,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墙上就会布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后,人们就会毫不犹豫、毫无羞愧地遗洒。这就是破窗效应。
1982年,美国犯罪学家乔治·凯林与詹姆斯·威尔逊(James Q. Wilson,本书序言作者)在《大西洋月刊》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破窗效应”。这一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效仿,甚至变本加厉。多年后,凯林和科尔斯结合大量著名案例深入分析了一扇破窗距离犯罪究竟有多远,以及重新恢复秩序所需要的艰苦努力。


 破窗效应(新知文库)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怀着对书名的强烈好奇和对三联新知文库的美好回忆,闲逛武汉why(物外)书店时购得了此书,细细品读后倒也别有一番滋味和启迪,虽然针对的是美国警务的改革和发展方向。警察组织是官僚组织的重要构成,警察行为是和平时期国家权力最显在的表现形式,因此警察权力曾是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近代的政治思想家对其曾多有论述,而本书序言作者、担任过美国政治学会会长、破窗效应提出者之一的詹姆斯•Q.威尔逊本身也是身兼政治学、犯罪学研究专长的学者(著有《警察行为种种》等)。书名“破窗效应”是一种隐喻:一幢房子如果有扇窗户被打破后无人修补,那么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个社会如果某些轻微的破坏秩序行为被容忍,那么其他的行为失序也会相继滋长和叠加。两位作者凯林和科尔斯的论证是有说服力的,当然他们探讨的对象只是美国。他们首先概略地介绍了美国传统的警务,指出在早期虽囿于时代局限,警察权力被滥用和腐败的现象屡有发生,但传统的警务模式也有可取之处,它既要求警察提供部分社会服务也要求他们深入民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消除犯罪发生的根源,这在方向上是正确的。其次,他们着重批评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的美国警务改革策略,指出此策略注重以先进的技术(911电话报警和汽车巡逻)为依托,试图打造专业警员队伍,将警务更多地与只打击严重犯罪相联,是一种被动警务模式。然而,911电话报警作用有限,因为很多重案并不能够通过电话而及时制止或侦破;随机的汽车巡逻表面上看造成了警察无所不在的印象,但也将警察与民众隔离开来了,且没有较多的警民互动(警察被看作是冷漠的、未能融入社区、而缺乏社区合作者也会让警察带着戒惧之心去执法并可能造成尺度过大)。更重要的是,因为专业化的警察只限于打击更重大的罪行,于是小的失序被认为不够重要(只分配有少量警力去管理且得不到对其工作的充分承认),行为失序者的失序得到了助长,社会秩序会进一步恶化,因此失序与犯罪、城市衰败有重要关联。最后,他们提出了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警务和犯罪防治的对策,而其核心就是原版书名“修补破窗:在我们的社区恢复秩序和减少犯罪”。作者认为,酗酒、涂鸦、强迫捐赠、随意便溺、逃票等小的失序行为如果不予以有效控制,会纵容失序行为者做出更具破坏性的行为,同时造成失序场所已失控的印象和人们对犯罪的更大恐惧,因此警方应把收复街道、地铁等维护秩序的日常工作同样看作是防治犯罪的重点,通过与政治领袖、邻里协会、公民团体的合作,借助干扰、吓阻、教育、劝诫、诱导等非强制手段来抑制失序行为,实现以生活品质为主导的犯罪防范和控制。这样做不仅不会挤占警方用于打击重大犯罪的力量,而且事实上会通过营造出的有序社会氛围降低犯罪率。当然在此过程中,民间也应积极地与警察相配合和良好互动,持续地参与维持秩序和控制犯罪。总的来看,破窗效应的隐喻很有启发性。现今中国犯罪的低龄化和不良少年的增多,是否也说明了在窗刚破之时没有人去及时修补呢(家长、老师……)?很显然,补窗者不能只是警察!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不想再看这类型
  •     恢复秩序与控制犯罪的关系。主要介绍美国的警务策略与实践,以及公序维护与个人权利的冲突。想起自己看到街上的巡警会安心,看到地铁安检会恐惧。
  •     中文书名误导人以为讲什么心理学,人家英文副标题明明是恢复社区中的秩序与减少社区中的犯罪。主要讲美国警察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治理,冲突背后的根源是个人自由及其权利与集体利益的张力,警方的自由裁量行为和制定的法规一不小心就会被自由人士和美国维权组织批滥权和告违宪。但是旧的刑事司法体系的罪犯控制模式不好用:警察被看作该体系最前线,优先任务是犯罪发生后进行处理,不鼓励使用自由裁量,认可个人自由利益优先,不涉入民间社区生活。作者看到失序导致恐惧导致犯罪后提倡社区犯罪防治模式:民间与公家配合,警方优先任务是维持秩序预防犯罪,解决个别案件背后的更大问题,通过立法,参考各分意见,指导,建立规范来使用自由裁量,平衡个人利益与维护社区运作的秩序之间的关系,警察进入社区,支持并协助民众为邻里生活的秩序设定标准。
  •     各种失序,及其解决之道,警察要守责,要有所作为,否则破窗会越来越多。
  •     自由裁量权一部分印象挺深。
  •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极其巨大
  •     开头看着还不错,后来看不进去了,不知道为啥。
  •     欧美学校论文的特点就是,五分钟能讲明白的理论要写上五百分钟的废话用来发表。所以BLINKIST这类APP存在的必要性一目了然。
  •     街旁有一面窗户破了,很快其他窗玻璃也会被打破;墙上要是有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就会布满乱七八糟的写写画画——这就是“中国式过马路”的社会学理论依据。社会失序常被认为是轻微行为,实际上却是严重犯罪的滥觞。可是,当公权力真的染指社会失序行为,又会否引发新的矛盾呢?上世纪的90年代学术著作
  •     立场决定理论,朝阳群众欢迎您们。
  •     如何平衡自由与秩序?
  •     介绍了许多控制失序、城市治理、警政事务的知识。解决这种多方利益团体纠缠的复杂问题,需要大量细致的探索试验。最后的解决方法着实令人钦佩。联想到中国,“侵犯性乞讨”也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所有市政工作者都应该读一读。
  •     没意思
  •     有启发,“有关部门”可以看看啊
  •     “无纾目前之虞,或兴意外之变”,任何一种失序行为(破窗)都可能导致更多、更大的危险境况。详细阐明了失序、失序治理及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各方利益的博弈在看似简单的社区治理中有充分体现。社区居民、警方需要一个有序的社区,但是游民、自由派人士也有自己的诉求,并且善于用法律维护自身利益。所以,在一个法治社会,即便是貌似合理的执法行为也会受到多方面的职责和限制,促使执法者首先要周全考虑所面临的事态;在制度层面更是要考虑到各方面的驳难,使自己在法理上立足,才有可能使制度有实施的可能;在执行层面,应使执行者认可自己将要执行的制度,联合各方面力量攻坚克难。
  •     破窗效应是维持社会安全秩序的一种法律效应,在中产阶级中有广泛影响,解决问题并不是补上破窗,而是缓慢的补,有空间就会有更多想象
  •     不如预期 废话连篇
  •     预防比惩治犯罪更有效。
  •     蛮好看的。作者努力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秩序与自由之间取得平衡。自由是宝贵的,同时自由也是脆弱的,所以威权主义从来都很有市场,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长期专制的国度
  •     有一定启发,破窗效应和蝴蝶效应,是不是又异曲同工之妙呢?程式化的惩罚性警察制度和与社会和谐,更为人文社会化的预防性警察制度的比较、分析蛮有意思,还有就是在美国,对于个体的保护、人权的保护,真实红线啊,造成很多事很难办。
  •     讲得有点碎。但是依旧是很好的对于警察系统的提案。以及,城管的重要
  •     虽然是比较浅显的行为,却分析地格外有想法。破窗,很有意思。
  •     选错了书,原以为是讲心理学的,结果撸了遍美国警务改革史,涉及司法,治安,行政等等,是篇中规中矩的研究报告。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