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的尘埃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2
ISBN:9787500842149
作者:唐德刚
页数:255页

作者简介

《五十年代的尘埃》精选了作者1950年代在纽约发表的部分文章。《梅兰芳传稿》既是作者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几十年来在海外反复刊载,被评家认为是所有写梅兰芳的传记、文章中最出色的。《我的女上司》等六篇小说的有趣,除了能让我们一窥五十年代留美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更可以令读者领略一位优秀史学家的人生洞见和生命态度。《俄国的苍蝇和皮匠》由作者根据史学家何柄棣的一次旅行而记,文字亦十分有趣。

书籍目录

尘埃里的珠玉
五十年代的尘埃(代序)
梅兰芳传稿
的女上司
三妇人
学跳舞
求婚
疯院去来
露娜今年三十岁了
俄国的苍蝇和皮匠
昨天的足迹
海滩

公园里的雪莱石像
街车
鲸鱼
夜归微雨
金陵怀古
无题

编辑推荐

《五十年代的尘埃》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前言

这是作者在五十年代所写的几篇杂文。写的时候就兴之所至地写了;原无意要把它们保存下来。但是它们却也在无意之间被保存了——保存在一片灰灰的五十年代积存的尘埃下面。记得就在那个年代的开端,美国的国务卿艾其逊曾说过一句举世皆知的话:“等到尘埃落定再说!”如今三十年过去了。在五十年代飘扬的尘埃,也早已落定一落在一起,结成像一层薄薄的丝棉。我拍拍它,它不动;我再吹它一下,它也不飞。肯定的是落定了。我用两个指甲轻轻地把它捡起,就在这片捡起的丝棉的下面,我发现了这几片已在那儿躺了二十来年的“流沙坠简”!其他没有给这片丝棉覆盖过的断简残篇,显然早巳随五十年代的尘埃飘散了;飘散得像春梦,像秋云;再也找不到了。老朋友夏志清先生奇怪地问我:“自己写的东西,为什么不保存下来?”“为什么要保存下来呢?”我一直“保存”了下来的五十年代的下意识,不期而然地代我回答了这个七十年代的问题。保存下来想做个作家、文人?还是想为子孙留点“祖训”呢?落笔时不但没有想过这些问题,我连一个人为什么要求生存,和如何求生存这一些更重要的问题也没有想过。写了就是写了。最多只可说是一个流浪海外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他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难免有一些留恋的温情而已。偶逢岁暮周末,孤灯默坐;拿起笔来,东写写、西写写,也可聊遣长夜;甚或享受点他人所不能体会的孤独的乐趣。夏志清先生和胡适之先生一样,少小聪慧,立志为学。他们都是用功的学者,“不写不用气力的文章”。用了气力,自然就有职业感;有职业感,自然也就加意保存了。笔者和他二人正相反。这些杂文就没有一篇是用过“气力”写的。没有用过“气力”的东西,反要一个经常无处存身的异国流浪汉用“气力”去保存,就有点犯不着了。所以这些五十年代的断简残篇,如果没有被埋没在尘埃之下,它们也就随尘埃一道飘散了。因而这里所重印的只是五十年代的尘埃底下,劫后余灰的拾遗之作。它们如有丝毫值得刘绍唐先生一再来函建议重印,和胡菊人先生百忙中抽空代为作序的话,那就是它们是曾经在五十年代空气中飘荡过的野马也、尘埃也。有一点点时代的气息,如此而已。“五十年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段不平凡的日子。那一些流浪在太平洋彼岸的老中青三代的知识分子,如何打发这段日子?贤明的读者们或许可以在这本小册子里找到点蛛丝马迹。林姑娘说得好:“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任淹留。”在那一段随东风作嫁的日子里,那儿有叹息、有彷徨、有苦笑,也有丝微阿Q的欢娱。真正滋味如何,最好还是让读者们自己去假想罢!这几篇小文,虽然各立门户,互不侵犯,但是它们的格局倒似乎是一致的。这虽是笔者的黔驴之技,变不出新花样;那也是受了一位朋友的影响——真切一点,毋宁说也是出于一位朋友的要求。那是个八月上旬的一天。繁忙的南京城热得像一座火炉。可是朋友和我都不觉太热。固然是我二人都还年轻,不太怕热;也可能是心静自然凉的缘故。遥远的烽火还没有烧到我们的眉毛上来。朋友是位斯斯文文的君子。说起话来慢条斯理的。心境情怀,永远像是一泓秋水,纯净清凉。“大家都在看冯玉祥的旅美游记,”朋友呷一口花雕,又喷了两口烟,慢慢地向我说:“冯玉祥说美国连马桶都比中国造得好——中国马桶顾前不顾后。”朋友说着自己也笑起来。在他那微微移动的眼镜里,我看到那蓝天白云下秀丽的钟山,和那苍松微露,庄严古朴的台城。这些景物在两片有金边的玻璃上反映出来,更显得江山如画。风吹到我们脸上是热乎乎的。但是热气之中却带来一阵阵玄武湖上的荷香。离开祖国,走遍世界,才体会到那是我祖国特有的芬芳;离开了,也就永远失去了。“你也从不同的角度写一点嘛。”朋友又缓缓地继续他对我的劝告。“我们的读者虽没有那么多,也还是有不少人看的。”“不是怕没人看,”我听他说了许久,才回答他一句。“只是写得太浅薄,怕惹人笑话。”我并且向朋友解释,美国简直是座“大观园”,而我呢,实在是刚从乡下出来的刘姥姥的孙子板儿。要板儿来写一篇“大观园游记”,不要让姑娘们、奶奶们看了笑话吗?“不用怕,”朋友淡淡地说。“作者是板儿,读者还不是板儿?报屁股编辑更是板儿……你就板儿写给板儿看,不是很好吗?”“板儿写给板儿看?!……”我心中默念了好几遍。我倒被朋友的文艺哲学打动了。“少写些军国大事,”朋友递给我一支烟,又替我点了火,继续叮咛着说,“写点所见所闻的小故事;不过写得有趣一点就是了。”朋友比我大几岁;思想言行都比我成熟;文章也比我写得好,还有一块“园地”……他一直是我们小鬼队里的大王。他的话一直都是我们所最信服的。“写点所见所闻的小故事!”以后我每一动笔,我都想到朋友这句指示。“不过写得有趣一点就是了。”在美国我后来又碰到另外一位小鬼队里的大王周策纵先生。在周大王那里我才知道“写得有趣一点”的文章秘诀,在文言文里原来叫做“艺增”!玄武湖上的热风,吹在身上很舒服。我们感到轻松、安适。朋友付了账,又陪我在柳堤上踱了半天。他说两三年后“回国”时,他再替我“洗尘”,并把我的“通讯,,印成“小册子”。夕阳在台城背后渐渐地沉下去;朋友和我也就在玄武湖畔的柳影荷香里分手了。在上海,我提着个旧皮箱往成都路警察局去投奔一位在那儿当“巡官”的表弟。表弟既然当“巡官”,他就得夜夜出“巡”。他出巡,他那张铁床就被我鹊巢鸠占了。他出巡归来便去寻找另一张主人出巡去了的空床安歇。那位床主出巡归来,发现床上有人,就去找另外一张主人出巡去了的空床……“巡官”总归要不断出巡的,风水轮流转。同志间互相帮忙。哪个人没有一两位有志放洋的表哥呢?因此他们巡官同志们去互打“游击”,我也就“正规”地占用了表弟的铁床,睡得心安理得。“开船”的日期终于被我等到了。表弟请我吃“三明治”,喝“可口可乐”——这在一九四八年的上海,真是动辄几十万几十万的美式享受!一辆三轮车把我们带到共和祥码头。我刚自车上踏下,一位“红帽子”立刻便把我的手提皮箱抢了过去。我谢谢他说,不用了,我自己可以提上船。他把两眼向我一瞪说:“如果客人都自己提皮箱,那哩吃啥呢?!”我知道他是有来头的。我自己好不容易盼到留学了,在上船之前被人推下黄浦江,岂不功亏一篑?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君子明哲保身,我就未和他讲理了。他提着我的皮箱,不到一分钟,我二人便从一条木梯上,进入了一艘美国大洋船。一上船,我这位红帽子朋友,似乎立刻就变成另外一个人。他开始叫我“先生”,又叫我“经理”;最后又叫我“博士”、“官长”……和一大堆南京不肯给我的官衔;目的是要我给点“小费”。“小费”给过了,他还是不去。原来他要我“搜身”——把身上所有的“钞票”都悉数搜出来给他作“小费”。这件事倒出我意外。哪有要“小费”有这样要法的呢?!“官长啦!”红帽子向我又打躬又作揖。他向我苦苦地哀求,说,“侬这些钞票,船一开就成一堆废纸。为啥不做点好事,'赏'给我呢?”他又说他有老母在乡间“要饭”;老婆在上海害“肺病”。他劝我多做点“善事”;上帝会保佑我一路平安。他表现得实在可怜见的。说的话也有实情至理。看在他老娘和老婆份上,我缠他不过,只好把心一横,也就把我所有的“废纸”都“赏”给他了。后来估计一下,总数该在十万元上下一这也是我一辈子最慷慨的一次!红帽子欢天喜地地跑下木梯去了。我在“美国”的洋船上,扶着栏杆,居高临下地注视着他。看他一回到“中国”码头之上,立刻横眉竖眼,又在抢夺另一位旅客的皮箱了。船慢慢地向大海上漂出去。在斜阳之下的祖国,逐渐模糊,终于在暮云深处消失了。船长在喇叭里告诉我们,现在我们已出了扬子江口,航行在“公海”之上了。我也知道这只在公海上航行的是只美国船。按国际公法,我们现在已经就身在美国了。扩音器里的报告员,也很礼貌地招呼我们进餐厅用膳。当我还挤在长龙的尾巴之端时,一位新认识的“留美同学”就惊奇地告诉我说,吃晚餐时,“可口可乐可以随便喝!”“可以随便喝?!”我把两眼一瞪,我二人乃拣了个临窗座位坐下,“开怀畅饮”,把“可口可乐”喝个饱。吃了两块美国肉饼之后,我二人又分吃一块奶油蛋糕;又各啃一个又胖又红的苹果。在祖国痴生了二十来年,还未啃过这样又红又胖的苹果!这是我的第一顿的美国晚餐——“可口可乐可以随便喝”的晚餐。餐后休息,又去洗了个极其痛快的美国热水淋浴;再穿上上海新买的睡衣;躺在摇摆不停的水手吊床之上;听着船舷之外有节奏的水声……我在想,想到我玄武湖上的朋友;想到船下向我不停地招手的表弟;想到那沿着一条木梯,在两国之间跑上跑下的“红帽子”……我和他们之闻的生活已经有显然的中美之别了。“别”得像一头洋狗和一条祖国江南稻田里的水牛。这两个不同的动物所居住的不同的世界,其间实际的距离,不过是上海共和祥码头上的一条木梯罢了。遵照朋友的嘱咐,我取出了练习簿,便把我这第一天美式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的小故事”记录下来,再加个题目叫“一条梯子的距离”。船抵横滨后,我这第一篇“旅美通讯”,便从东京帝都饭店的邮箱,飞向日没处朋友的编辑台上去了。它后来是否在祖国读者眼前露过面,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只是我的练习簿多的是;“所见所闻的小故事”也多的是。兴致好,日记也天天记。记过了,加个题目;撕下来,投入邮箱,也就不管它死活了。在一九五0年的除夕,鸭绿江畔炮声正浓,我在纽约忽然收到一份刻着“无法投递”的“退稿”。那原是我一九四九年初所寄出的七八篇“通讯”的最后一篇。它显然曾飞入国门——有京沪两地邮戳为凭——但是在祖国它显然是无枝可栖,所以又飞回美国了。它回来了之后,我也没有替它“洗尘”,便信手把它向废纸堆中一丢。它后来如何的失踪了,我从未追查,也无心追查。它只是像一九四八年我的红帽子朋友所说的钞票一样,一卷废纸而已。它也和它的涂鸦主人一样,同是在那不平凡的年代里,随风飘荡的一点尘埃。一阵风来便不知被吹到哪里去了?其他的还管得了许多!可是丢尽管丢,写还是常常写。日记写腻了,就写周记;周记不写了,就写月记、两月记、半年记……有空还得耍耍笔杆,耍到夏志清先生所说的“封笔”为止,因为板儿所住的“大观园”之内,“所见所闻的小故事”是天天都有;也是永远写不尽的。写在日记上或练习簿上(那时美洲还买不到中国的“原稿纸”),再想一个题目加上去,便成为“杂文”了。在华侨报刊上编报屁股的朋友们,缺稿了,拿去把它们印出来,它们也就和落定的五十年代的尘埃同在了。尘埃给扫掉了,它们也就给扫掉了。这就是这个小册子里这几篇仅存的小文坎坷的命运——一点点五十年代的梦痕。(一九七九年一月十一日于纽约市大期考之后)

章节摘录

就乐器方面说,中国的笛子是很原始的。它只有七个音阶,国乐所谓宫、商、角、徵、羽、少宫、少商。笛子是不能吹半音的。更浅显地说,就是笛子吹不出钢琴上黑键所发出的声音。不用说西乐中几重奏的和音笛子无法应付,就是吹个单调儿,笛子也是不能胜任的。所以以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的昆曲,唱起来也是索然寡味的。严格地说起来,昆曲是近乎话剧的。欣赏昆曲,与其说欣赏伶人的唱工,倒不如说欣赏戏剧本身的情节,熊佛西先生说得好: “大多数旧剧是只有‘故事’而无‘剧’的。”昆曲尤其是无啥可“唱”的,尽管当今还有批文人雅士如赵景深者流还在继续的唱下去。中国诗人们所欣赏的“小红低唱我吹箫”,与其说是欣赏音乐,还不如说欣赏意境的好。所以到了满清末叶,昆曲就式微了。而打倒它的,却是由南方北传鄙俚不堪的土戏。“乱弹”,也就是所谓“黄腔”。湖北黄陂、黄冈两县所流行的黄泥调,便是后来的二黄,再配上徽调汉调乃成为后来的皮黄。咸丰以后皮黄日盛一日。同治中兴时昆曲就被打入了冷宫。老的昆伶都纷纷改业皮黄。做这个转替时代的枢纽的便是三庆班头的程长庚,和四喜部头的梅巧玲。


 五十年代的尘埃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对我来说,这么久都还没看完的书,就不算是特别好的书。梅兰芳一篇还算不错。其他的都絮叨了一点,有时候都让人看的不耐烦。好在这絮叨都还算鲜活和生动。
  •     他浪起来可也真够劲 拷贝 2009-04-20 21:41……清季惟有天津和上海的租界内才有唱皮黄的女戏子。惟当八国联军的混乱期间,天津的女戏子乃乘间入北京演唱而大受欢迎。后来两宫回銮时,当局也就默许了既成事实。女伶既兴,则在北京很多唱青衣的男伶都被那唱青衣兼唱花衫女同行挤下去。在民国初年此种情形尤为严重。于是兰芳在各方怂恿之下,在大名士顾宦的捧场中,也开始唱起花衫来。青衣贴旦是专究唱工的,而花衫则唱做兼重,为投时好,为求雅俗共赏,为与风骚的女同行争生意,则兰芳唱起花衫来,其任务也就益形繁重了。为完成这一个繁重任务的第一要义就要举止淫荡。要拼命地「浪」;要浪得入骨三分,要浪得如贾琏所说的「使二爷动了火」。你别瞧兰芳「文秀可怜」,他浪起来可也真够劲。他的女同行想把他挤下去,显然是蜉蝣撼大树。当他于民国二年在北京怀仁堂唱「小尼姑思凡」时,华北为之轰动。上自总统、内阁总理、各部总长:……都夹在人丛中挤眉弄眼。在前三排的席次内,你可找到道岸貌然的蔡元培,一代文宗的梁启超,状元总长的张季直。……在「小尼姑」春情荡漾时,你也可看到这批胡须乱飘的老人家们底眉梢眼角也如何地随之秋水生波。他这一浪,那一批捧他的文人学者们固然为之心荡神移。而那批头插毛帚,代满清王公贵人而起的新统治者更是想入非非。于是梅郎的命运也随之浮沉曲折进入了新阶段。不特此也,那一向视好莱坞大腿如粪土,而却嗜梅剧成癖的美国驻华公使,为艺术而艺术竟也大捧其场来。于是梅郎的博士方巾,这时虽尚远隔万里烟波,而也就隐约在望了。…… 唐德刚《梅兰芳传稿》中国工人出版社据说这是写梅兰芳最好的一部传稿。整篇读过之后,对这一点更加认同了。唐德刚写梅兰芳用了50多页,字字句句都有韵味,但点睛之笔还在这个“浪“上。“浪”字传神透顶!一个浪字,多少妩媚,多少淫荡,多少迷惑,多少苦涩,都跃然纸上了。
  •     我们多知道那些离开的人的故事,从小就学习老科学家们的高尚爱国情操:如何跟美国政府抗争到底,身怀全世界最高精尖科学知识,摆脱高官厚禄,冲破(回)铁幕,返国成功。而那些回国的文科生们——看看巫宁坤先生的自传,再读一下杨绛的《洗澡》,也能差不多知点皮毛。而那些没回来的留学生们呢?比起撤退台湾的外省大军,他们其实更无依无靠无着无落。一朝离乡,然后做了选择,就多年都不回家,只能在跟成长背景完全无关的社会里活下来。而能再回国时,motherland比当年做选择时又是一幅天翻地覆慨而慷的面貌了。那些留下的,其实多年对我们来说是个盲点。他们后来过着什么样的哀乐生活,有着怎样深深浅浅的乡愁,实现了何种的美国梦——虽然对他们来说,大洋彼岸还有个“新大陆”。读完《五十年代的尘埃》,又看了遍白先勇的《谪仙记》。书读得不够多,能想得起来的展现“留下的人”的只能想到这篇小说。小说里中国留学生们一旦确定不归,倒马上在工作上大放光彩,都能在大城市找到体面的事业。顺遂如李彤者,做服装设计师,升职加薪一帆风顺,其他女孩也多嫁给同是留学生出身的医生工程师之类,生活无虞,闲时就在家里组牌局和舞会。麻将是国粹,也许同样是排解乡愁的最佳竞技娱乐,吵嚷着过一宵,第二天再做温文有礼的中产阶级。那些追求李彤的可怜男同胞们,发现追不成时该怀着多么痛楚的心:回不去家,只能在此地展开计划外的人生规划,结果又无法如此美人结成一个家!当然后来他们大概都发现没和李彤成家也不太算是坏事,对李彤来说,没和他们成家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唐德刚先生写到了更多“不归者”们的生活。在图书馆上班,适应更年期女上司;跟各国女人同住一座公寓,感受“大融合”;倾家荡产学跳舞,在舞会上一解寂寥(很像赖声川相声剧里那些外省人,一发现回不去家了,就拿出全部家当买了当时最流行的奢侈品——电视机);拿出做论文的劲头,费尽心机追求远房表妹(如能结合,不就成了家族大团圆了么)。还有生活落魄版的李彤,从热爱艺术的大家闺秀变成脱衣舞女郎,以及流落天涯变疯的美丽中国妇人,只能承蒙同乡姐妹的周末探望,借机发一发狂。又想,也许那些回来的人,在没回来时过的也是这样的生活。会跳舞,懂得美食,会去百老汇看戏,平日也是悠闲优雅的中产阶级,从事着光辉美好的职业(比如王莹?)。可能忽然就是国内旧雨新知们的一封信,诉说大好形势,于是胸中满江红,速速打包,farewell帝国大厦,farewell自由女神……在《求婚》里,唐德刚先生给尼古拉博士配了个大陆妹妹,十七岁,写信给美国的哥哥,劝他“早日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而这边哥哥还放不下从台湾来美读书的表妹,而他本人麻省理工毕业,已经拿了大工厂年薪七千多美元的offer,就梦想着毕业后携表妹同去。而最后他求婚失败,是否一桑心就回国搞建设去了,这还真让人……捏把汗。

精彩短评 (总计67条)

  •     文笔描述着实细致
  •     后面半部还没有读,只读完了梅兰芳评传部分。基本上是一口气读完的,文章写的很美,有散文笔锋的韵味,把梅兰芳,梅兰芳的京剧,还有那个年代的风姿,都写的非常美。
  •     写前苏联那段挺有意思
  •     怀念梅大师,怀念那个辉煌年代
  •     没有啥意思。除了写梅兰芳的文章可读意外。其他篇章不值得一读。这书是唐德刚早年的文章。估计那时他还不是大师。写的东西没有文学色彩。
  •     一本好书,可以赏心悦目。
  •     写五十年代中国留美学生生活的几篇,清新而有趣。好笑,但有时又笑不出来。《梅兰芳传稿》……看完了会觉得五十多年后的某部大片,实在是连拾人牙慧都没拾好。
  •     开始的梅兰芳传记看了几次才读完。不是写的不好,而是个人对戏曲确实没兴趣,只是久仰梅的大名而坚持下来。反而是后面几篇文章读起来欲罢不能。虽然是生活小事,但也让人看到了国外留学生的一些小片段,并激励了我,自己的生活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记录下来。
  •     幽默风趣,文字极简。
  •     纵然是尝试写文学,精妙处还是一篇传记——梅兰芳传。
  •     这是唐德刚著作中我唯一不喜欢的,除了梅兰芳传稿等一两篇文章还行以外,都与唐德刚后期作品不可相比。
  •     机缘巧合看的这本书,随笔,嘲讽意义极强…
  •     要了解梅兰芳,还是推荐大家读《舞台生活四十年》。那部书虽然是许姬传等几位文人记录的,但简直就是梅先生的口吻,写得出神入化,实在精彩。
  •     代《毛专政始末》
  •     上一次读这么老派的作品,好像还是中学的时候了。
  •     有趣的笔法。
  •     真实,平和的写历史-记得唐德刚
  •     一晚上就看完了。有趣又不失正经。50年代的世界真是特别有趣啊。
  •     很好的一本数,质量是正版的,内容我只是把梅兰芳的传记看完了,其他的还没来的及看呢
  •     感觉不错!值得推荐
  •     唐德刚的早年短文集,涵盖了梅兰芳传和一些短篇小说、诗歌。梅传写得很是生动,一些小说读之也颇为有趣,《学跳舞》和《求婚》为其中最佳
  •     最牛梅兰芳 梅傲千山雪 兰香万里风 芳容绝代好 铮骨一世成
  •     好看~~文采盎然读来畅快!
  •     挺有意思的一本小书。
  •     我竟然看了《贵妃醉酒》
  •     喜欢口述历史的写实风格,所以想读其他作品。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留学生活,惟妙惟肖……
  •     《梅兰芳传稿》看得令人心驰神往,比后面几篇散文出彩许多。借由此书打开读唐德刚史书之门。
  •     唐德刚的文学作品写的还算还不错吧。
  •     能看这本书的基本都是唐德刚的脑残粉了。。。
  •     : I217.62/0227
  •     必须要说,这本书里面对梅兰芳先生的生平及戏剧的细节描述实在是太详细了!读过之后,方能了解一些对于京剧和梅先生的知识。对作者和梅先生致敬。
  •     给自己的书起名“尘埃‘,这份淡定不是常见的。
  •     “绿水因风皱面,青山为雪白头” 五十年代的情趣今天看来依旧可爱。梅兰芳先生的故事让我已然准备去翻看之前的录影了。 女上司也是女人啊~每个新人都曾经是tom或者Henry吧。 谁没有曾经羡慕一个技能,以为有了它就有了全世界呢? 谁没有看到心仪的ta,脑子里勾画相处的每一个细节呢。 疯人院里的人没有办法证明自己是个正常人,正常人却善于掩盖自己是个病人。 露娜今年三十岁了,却在二十五岁的梦里不肯醒来。 俄国的苍蝇和皮匠也对主义打不起精神,想有点新的东西和期待。每日在柴米油盐里,活着已经用尽了全身力气。 喜欢《疯院来去》和《露娜今年三十岁了》,感觉是很好的电影/电视剧素材也~
  •     唐德刚老师早期作品,确如其<胡适杂忆>中记述与老先生讨论所言,笔法不似后来作品(比如<胡适口述自传>的评注)成熟,有些片段张弓过满或过于花哨,配图很喜欢。另,真的太短了。(2013.08.12)
  •     老唐是当代少见的通才史家,文笔独到,亦文亦史,但是他的书在大陆不是被禁就是《袁氏当国》一类的“洁”本。能见到这本新书也就聊胜于无了。
  •     文字中有种精细的洒脱感。
  •     唐先生不但是史学名家,文学功底也真是了的。散文写得也叫好呀!这首篇《梅兰芳传稿》写得真叫传神,妙极了!其余的几篇散文写得也真不错,一股海处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惭愧在下也在国外呆过半年,也略微有些感同身受 ,心有戚戚焉!读斯人的文章,确实长见识,人生的阅历,真是不得了呀!
  •     《梅兰芳传稿》真是写出了活色生香 以及《鲸鱼》一诗击中心灵 真是极好的散文集
  •     被广告迷惑,此书对梅的事实描述太过间接。
  •     不管哪个年代的理工男都是一样的不解风情。作者想象力足够,文笔也很风趣幽默。
  •     梅郎梅郎思断肠
  •     唐德刚先生的书,我必存之。
  •     2012.8.15 电子版
  •     纸张印刷感觉很好,内容方面须看自己的要求,个性化的讯息是可以获取的,并非客观,可有时候主观的更可靠。
  •     唐德刚写的转机,好看的不像传记
  •     看完梅兰芳之后我更加想念张国荣了
  •     主要读的关于梅兰芳的传记。唐德刚的语言很有味道,读起来甚为流畅,毫不做作。梅兰芳在当时的影响也是超出我的想象的,当然唐也可能夸张了。一些历史的小细节透露让我很涨见识,比如京剧的滥觞皮黄原本是乡村野人爱听的东西,后来居然压倒了高雅的昆曲,其中的过程耐人寻味;孙殿英的士兵强奸了慈禧的尸体?不可思议。还有相公堂子(实际是“像姑”)的发展演变;以及女伶被禁男伶盛行的历史,其实我到现在也不是特别能理解为啥要男扮女装。梅兰芳的成长过程经常让我想起来电影《霸王别姬》。
  •     很不错,特别是关于梅兰芳的,栩栩如生
  •     梅兰芳一文,生动至极,久久难忘。
  •     为什么插图要那么美化唐老师,还不给个正脸
  •     梅兰芳传稿、俄国的苍蝇和皮匠,看这两篇就够了
  •     文笔真的非常好 仿佛历史在眼前重现
  •     留学生的笔记体小文学,有些乐趣,有闲情雅致
  •     性情文字
  •     不错的作品,语言精致,已写书评。
  •     有些写的蛮好玩的~然后花了很短的时间坐在图书馆地板上把它看完了~哈哈··
  •     唐先生写的梅兰芳传稿果然名不虚传。
  •     民国文学,补上我们缺失的文笔,生动精妙。
  •     拿到书的时候我以为我不会看……结果津津有味的看完了~
  •     终于看到了大名鼎鼎的梅兰芳传稿 类似于棋王 只不过是刚哥的江湖气息大哥文笔 后面的短篇也太有意思了! 有钱钟书加王小波的味道
  •     书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题目:五十年代的尘埃!文字中有尘埃的味道,好像事情确是发生在几十年以前的事,但是能让人有会心一笑之感。很好!才知道唐先生是历史学家,他的口述历史很好。都想看看!
  •     其他的小说都没看很简短,但唐德刚先生的手笔当然不能错过什么时候一定要去听个昆曲--小尼姑思凡
  •     《梅兰芳传稿》写的很好,不夸饰,不损贬,开头的一句话写的好:“如果男性之间也有一个人可以被称作‘天生尤物’的话,这个人应该就是梅兰芳”
  •     思想层次落后,另外,怀疑为取悦人使用夸大事实的笔法。
  •     一直误以为霸王别姬讲的是梅兰芳
  •     梅兰芳传稿
  •     翻开往事,别急着掸去上面的尘埃。把放大镜对着它瞧,尘埃里面也有一个个小世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