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208111615
作者:(法)爱德华•勒维
页数:128页

作者简介

这本小说是作者爱德华•勒维的遗作,他在自杀前十天将本书的书稿交给出版社。小说使用第二人称“你”叙事,讲述了二十年前,童年时期的朋友自杀的事件,并以此用碎片化的生活细节和大量的心理描写,展开对朋友的回忆。主人公“你”是一名沉默自闭的男子,因为与周遭世界格格不入,逐渐沉迷于策划自己的死亡,最后在某天准备与妻子出门打网球的时候,掉头回到家中地窖,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作者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语句,淡淡的笔触,让读者领略一个自杀者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世界的看法。

内容概要

爱德华•勒维(1965-2007),法国作家、艺术家、摄影师。这是一位很特殊的作家,他毕业于法国精英ESSEC高等经济商学院,却自学成才走上了艺术之路。自1991年开始钟情于抽象画,1995年,印度的两个月之旅回国后,决定放弃绘画,焚毁了自己的几乎所有画作,开始涉足摄影。先后出版了三本摄影集《恐慌》(2002)、《复原》(2003)、《假象》(2006),并为很多杂志提供摄影作品。同时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了7部作品,包括《自画像》、《日记》、《著作》、《虚构》、《自杀》等。
其独特的写作风格,独树一帜,语言朴实,情感真实,淡淡的悲怆凄凉跃然纸上;特殊的句子结构,犹如“碎片的组合”,被称为“文学立体派”。勒维的作品已经超越了其作品内容本身的影响,他的写作风格称为一种新的风格的研究对象。法国作家Nicolas Bouyssi研究勒维的书籍《刻板印象的美学:读爱德华•勒维》。


 自杀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2条)

  •     January 11, 2015Suicide by Edouard Leve Report乌拉 前阵子看了本十二万字的小说,用了一天。这本四万字,用了两天。 看得很慢很慢,看到喜欢的句子会想抄下来,用kindle养成的坏习惯。抄到手酸看不下去,改成用键盘抄,速度是快了一点,却有种不小心要把整本书抄下来的感觉。心累。我想你没有见过这样子的书评。我也不知道这篇东西是否应该采用书信的格式。不是客不客气正不正式的问题,我觉得这关乎于智商。抑或情商。但鉴于我的注意力很短,所以算了Nevermind. Whatever, I don't care:)林看了以后说用这风格写了篇文章,我小小吐个槽你别告诉他。我记得他给过我两次,但是我一次都没看完。我称他伪文艺(这倒不是贬,文艺能吃吗),经过翻译的外文小说有"风格"这回事吗?好吧译者很辛苦,但基于语言不通再辛苦的译者再强大的翻译水平也只能抓住个皮毛,和作者真实的作品风格大概相差十万八千里。你顶多只能模仿"王明睿先生翻译爱德华勒维的《自杀》时的语言风格"(诶我为何如此咬文嚼字)。再者,重要的是作品传达的内容吧。风格手法什么的不过是作者标榜自己or吸引读者的工具(这段乃愚见,请无视)(但是我就是要写出来怎么样!)。你照他的风格写有个毛线球用。好,来说自杀。译序里面"假惺惺"地说哎呀文章中的"你"指的是谁呀,是作者的一个朋友、还是作者自己还是指向读者呢。好啦译者才不是假惺惺,人家是严谨科学地涵盖所有选项我知道我知道。这应该是个作者捏造出来的,倾注过多自己经历和想法的人物吧。这是一本过分有趣的时间不在场的小书。读起来轻轻的,不费力。跟着勒维的思绪飘,他向你缓缓道来他的想法,东一句,西一段。读者会喜欢上一个作家(某类作家)很大程度是因为他的作品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吧。毫无疑问喜欢这本书的人很多(因为写得实在太棒了!),毫无疑问很多人会泪眼朦胧指着书中的某一段说看这里看这里这分明是在说我(难道只有我一个人如此吗!),我不愿落入俗套(觉得那些说作者在写自己的人都臭不要脸呢哈哈;)你谁啊作者干嘛写你啊有毛病),但又无法避免(我就是那臭不要脸的orz)。通篇读来觉得勒维是个自杀崇拜者。能读到他的向往,能读到他的蠢蠢欲动。对自杀的人大家一般都一脸鄙视丢下"不负责任"四个字,再者想激动地摇晃死者的肩膀大叫"你有考虑过家人的感受吗你有考虑过给他们带来多大的痛苦吗你怎么可以这么不负责任丢下一切你还是人吗"。(对的,我不是人,所以何不让我归去。)勒维说你们说的我都懂。他想过。他想过妻子的难过,母亲的哭泣,他说"人们说,你是因为太受不了苦难才去寻死的。但比起想念你的人,你的痛苦没有那么多"。你看,他是知道的,他是知道后果的,自杀当然是件经过深思熟虑的事情,但是他要"冒着空无一切的危险去寻找幸福"。他好奇死后的世界(另一个世界),是幸福?是寂静和空虚?他好奇死后的世界(这个世界),好奇人们会如何谈论他,如何想起他,如何看待他的自杀。小书采用"你"的称谓比"我"好在哪里呢?一直的"我我我我怎么样怎么样我如何如何"会让人心生厌倦吧,用"你"的话一来亲近(读者会害羞低头:诶你在跟我说话吗),二可以尽情(不要脸地)赞美("你的肉体在大地中渐渐腐朽,你的灵魂却在我脑海里高大依旧"、"你的自杀,是一种惊世骇俗的美"、"你消失了,永存于一种异样的美")。译者"怯生生"地说翻译后他不仅没有自杀的念头反而更热爱生命了,作者"心虚"地说你的自杀让活着的人们更加珍惜生命(引号表猜测)。他们是担心书被禁or卖不出去吗?勒维把自杀描绘得太美("你离开的方式把你的人生改写成了另一番模样"),太有意义,让人不禁心生向往。我爱勒维的想法,我爱这些文字。用"字字珠玑"这个词过火吗?为什么我想把每个字都仔细地抄下来呢?他把我说不出的朦胧的想法白纸黑字细细刻画下来,仿佛在跟我说It's okay to feel like this. It's not weird at all.虽然他应该会用法语说,然后我就听不懂。法语我只会"你好"、"谢谢"、"好胃口"和从一数到十(但是我们可以用英语交流咩哈哈)。看了你的文字和描述我才知道原来我活得跟吃了抗抑郁药似的,有时暴力倾向戾气四溢;有时烦躁不安觉得很多事要做囫囵吞枣定不下心结果什么都做不完;记忆力下降,脸盲症记不起名字想不起过往;睡不着,像精灵,很晚睡很早起;醒不来,昏昏沉沉;莫名地兴奋,情绪高涨对所有事情感兴趣(共鸣你aunty啊臭不要脸的)。这样真的没关系吗?人家抑郁症咧还是在药物作用下才如此,我大概是,天生不羁爱自由(乌你给我出去)。当然不是赞同勒维所有的想法,但也有个百分之七八十吧。比如我相信只有关于你的最后一点记忆在地球上消失的时候你才算真的离去。比如相信时间能筛选出一切。比如有时候跟另一个人眼神相遇会不好意思,"好像身处窘境却被撞个正着"。我也觉得生者才显得杂乱无章,但那是因为,full of possibilities吧,是件好事。我也觉得记录活过的痕迹是极好的,也会像你一样"对存在感到怀疑时翻着过去的记录重新体验已逝的生活"。我也感觉与世界格格不入,but it's okay:) 我也相信写下来的东西,觉得它们是经过推敲的,看不懂是自己智商的问题(也要看是什么作者,有时候是作者智商的问题)。我也能很容易地跟刚认识的人单独交谈交流得风生水起,但却在人群中抿嘴不语感觉很不自在。我也不喜欢过分谈论自己,特别是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宁愿提出更多的问题,隐藏在倾听的背后"。我也不愿意让天气来决定我的心情,坏天气吧至少,感觉到它的影响时会很愤怒,于是会用力开心起来。你会闭上眼假装在旅行,我会睁大眼睛假装耳边有音乐。你没有企图自杀的前科。我想活得满满的。我也不相信人们讲述的东西,但是我会认真听,试图找出矛盾点,然后对自己笑。虽然也是个急性子,但我并不害怕两个人的无聊,觉得对方尴尬时我反而会在心里暗自发笑,觉得有趣;一群人的无聊更没关系,我会神游,把开启话题的艰巨任务留给别人。和两个人说话的时候确实糟糕,如果他们自顾自的聊天我会玻璃心发作,如果跟我聊我又会担心冷落了第三个人(白痴)。你说读者拥有神一样的能力,可以按照自己的阅读节奏控制虚构生活的进展;我说作者还拥有上帝的能力呢虚构了整个"虚构生活"。但你只是对"时间"这个概念着迷(译者说的不关我的事),你为什么对时间着迷呢?你说你看一段时间就像我们看一个立体物品一样,绕着它转圈,就能在同一时刻展现它所有的面。太酷了。哎呀你教会了我好多。看了你的文字我才知道如果把枪对着太阳穴、额头或是心脏,有可能因为射击时的反冲让枪管偏离目标。嘴含枪管则不会。之前我一直心生疑虑不知道他们为何要选择吞枪这么奇怪的死法,还试图想象混合着油锈火药味的枪管在嘴里会是什么感觉(打寒战)。你说在其他国家当过外国人很好玩("视觉共产主义社会,看到什么,什么就归你了"、"远离家乡,愉快地当着神经正常的疯子、有头脑的蠢货、不犯罪的骗子")。书的末尾是作者写的一本三行诗集,翻译诗集绝对是吃力不讨好的活,事实也跟想象中一样惨不忍睹。我只记得一句。"疯狂,在暗中窥视着我"。
  •     我是一个曾经想过自杀的人,虽然后来求死的想法渐渐变淡,但当时的心情还是让我铭记。某天心血来潮,在豆瓣读书搜索自杀一词,于是发现了这一本小书。说它是一本小说,其实不像。没有主线,没有紧凑的剧情,作者想说的都是自己的观念,由生活细节引发的观念。它更像是随笔,轻松自由,不受限制。人称在书中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有人说“你”是作者20多年前一个自杀的朋友,译者则有很多猜想。就我而言,“你”就是作者自己。我有想过作者是精神分裂,想过作者朋友的自杀给了作者很大刺激,现实中的他死了,却在作者心中慢慢生成一个新的他,最后觉得“你”,其实就是作者自己。作者更像一个生活的旁观者,看着生活的一切,当然也包括自己。这种平静的心态,我当初也曾体验过。对生活的看法越多,人就越痛苦。慢慢看到很多事的真相,进而引发更多的疑问,生活像一个谜团,永远无法看透。很多真相都是丑陋的,知道真相的丑陋,却又无可奈何,这是何其痛苦的精神体验。书中故事随意的发生,作者的视线也跟着这剧情的发展而移动,时不时跳出几个观念,也平淡而没有攻击性。这正是一个旁观者应该做的,置身事外,但又暗暗观察,什么都与自己无关,只是看看而已。面对生活是这样的态度,生活可能也就对他不那么重要了。对自杀者而言,死是解脱,对生活固然有很多不舍和责任,但走到那一步时,内心其实已经不堪重负,那些压力既然无法背负,就让自己消失好了。在书的前半部分,我感觉对作者来说,死是升华,但在书的最后,看到作者怀着的对现实的痛苦,最终还是在寻求解脱。不过作者还是一个怕寂寞的人吧,死前想传达自己的种种观念,不过有人理解自己总是好的。当我有过那种感觉之后,发现自杀也不是那么无法接受。看完本书还是怀着同样的想法。人对压力的耐受力不同,有人脆弱有人坚强。某些问题对你而言无关紧要,而对有的人却是重于泰山。所以死确实能够解决一些问题,就如作者最后说的那样:“人们得独自承受你的死亡带来的痛苦。你的自杀是如此的自私,你不愿这样。可从另一面来说,对于你,与其在生命中承受不安与痛苦,不如在死亡里享受宁静与安睡”。
  •     一本特别的书,一部立体的小说.这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却有着完整的意义.作者在书中让"你"死去了,再通过过往生活的片段让"你"活了过来."你"的死去,"你"的故事,"你"的思绪.随便翻开哪一页开始看,都不会影响阅读,无所谓顺序.这不是一个人的故事,却只描写着一个人.作者的死去,作者的故事,作者的思绪.文字写于纸上,故事却跨出了维度,代表着作者,代表着你我.这又不只是一本书,不只是一部小说.作者在现实中死去了,又通过这部小说活了过来;而这部小说,又正是让"你"死去了,再通过过往生活的片段让"你活了过来.这是作者构建的一个游戏,用生命去演绎了一个宏大的作品,书上,书外,活着,死去.这是我的解读,无所谓顺序,可笑的差别是,我只停留了在文字上.收下这本书是因为自己的一些小癖好,对特别的人的特别的精神世界的好奇,对因为追求极致完美的精神而选择跳脱出现实的行为和勇气的向往,对能在别的孤独中找到共鸣以减轻自己孤独感的寻求... 渴望去感受那些孤独而赋有才华的人,或许是因为想成为另一个不为外在所影响而用生命去专注的人. 专注是孤独的,才华是孤独的,而孤独是美丽的,极致的,我无法成为那些用生命去体验这种孤独的人,只能为他们对极致的追求而感动. 爱德华·勒维无疑是这样的人,毕业于法国著名的商学院却自学成才走上艺术家的道路,涉足绘画,摄影与写作,在把他的作品<<自杀>>交给出版社后的第10天,他自杀了. 一句这样的话印在封面上:"一场用叙事预演的自毁前奏,一个追求极致完美的灵魂,在力图超越时间的道路上,借由思维完成生之意义." 一见钟情. 在<<自杀>>这个故事中除了上面胡乱写出的立体维度体验外,文字间透露的淡淡悲怆与凄凉,也跃出了纸张与故事,充满在作者创造的这个属于他的永恒的立体世界里,不能褪去. 作者活在了这件作品里,精神与艺术永存,孤独与忧伤作伴,极致与完美达成.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题外话:现在爱谈论空心病的人是不是不小心看了几本存在主义的书(更可能是看了几句存在主义的一百四十字限定post((然后感叹句今天也很丧呢
  •     整天看这些东西…
  •     你就是这道黑暗却强烈的光束,从属于你的夜晚中,照亮了他们曾经看不见的白天。
  •     我无法选择生活 也无权选择姓名 更不能选择身体 ——爱德华·勒维
  •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有点舍不得。 臆想和现实的交错,吞吞吐吐刻意打乱了顺序说着空间、时间、死亡、人与人的关系。和作者的自杀连在一起看很有意思,单独看还是有些拙劣,最后的三行诗组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实在是尴尬到爆炸。 不管怎么说,还是一次很动人很共鸣的阅读。唉
  •     在书中我找到了自己。
  •     最爱。
  •     一本刚过百页的小书,时间在书里是立体的,围着它绕圈,就能在同一时刻展现它所有的面,它在空间里展示无序散落。/植物会自杀吗?动物会死于绝望吗? /太阳晒着我,疲惫 /大地围着我,茫然 /月光笼着我,动情 /时间于我不够 /空间于我足矣 /虚无于我是诱惑 /诞生突降于我,生活占据着我,死亡完成了我。
  •     不打分……因为看不懂这本书到底想讲什么……
  •     随便翻到哪一页哪一行都可以开始看的书
  •     特别不喜欢后面译的诗。
  •     你就这样死去。 你就这样活着。 你就这样留了。
  •     “过去越来越好,未来吸引着你,现在却压迫着你。”决定死去的人的所思所想大抵都值得我们深思。
  •     同样的文青……海子,卧轨了……另一个三毛,自缢了……
  •     有人生而忧郁
  •     此时你依旧活着
  •     觉得作者对自己自杀甚是满意
  •     喜欢作者
  •     看得心里一沉。
  •     别人说出我的话,这总是足以使我爱上他。
  •     读起来的体验感比较妙,只是具体内容由于叙事的方式很难留下深刻印象
  •     “曾经,永远,你的生命充满了各种可能。”大概,恰好,身边也有于美好年华就离开的朋友,全程代入,竟然也有点懂作者。一时惊愕,无法自拔。
  •     #LIB#考试考完顺手就看起了这本名字符合我心情的书。将“你”作为叙述对象有感觉,但只能停留在小篇幅中。夹杂很多关于时间的思考,但常重复。反而一些沉默简单的短句更让人惊喜。“你的自杀成了一种雄辩。”
  •     死亡完成了我。
  •     “想到死亡,就会更加珍惜生命。”
  •     淡漠的忧伤,好不容易的表达却不被他人发现、重视
  •     朋友去我床上午睡,枕头边放着这本书。悄悄解释一下,是恰好该看这本的,我最近没有这种想法。
  •     以生命诠释的作品。你就是这道黑暗却强烈的光束,从属于你的夜晚中,照亮了他们曾经看不见的天空。书后附的多篇三行诗,希望自己有天能够真的读懂,不过不懂也无妨,其余的,交给生命的本真。
  •     “人”的写照,“我”之代言
  •     自杀是火烧灭火,水吞没水,自杀是石灰凝固石灰。
  •     很真实。
  •     在死亡面前的作者真清澈敞亮。对话,身份不明,戏剧要素不明。自我才能如此观照自我。旁观者只是像囚徒围观了铁窗外之人。
  •     感觉很喜欢呢,说不清到底为什么,感觉有的像是写自己似的。
  •     20161117,死亡这个国度,我们对其一无所知,没有人从那里回来,也没有人听说过它的样子。
  •     十三岁买的,喜欢到什么程度呢,几乎站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也要拿着看,翻来翻去看了三四遍。五年过去了,感谢你陪伴了我孤独的十三岁。当时很想告诉已经去世的你,在世界的另一端,一个little girl因为你的书而感到世界上原来有另一个人,陪她一起孤独。当时我不知道这是抑郁,我不知道你是因抑郁而离开世界的。这是我第一次读到与自己的灵魂产生共鸣的书,我不敢说理解,这样太冒犯了。现在我不看这本书了,偶尔也就翻翻,因为书中所有句子在那时就已经融在我人生中了。
  •     本书噱头是作者自杀前十天寄出的稿件,封皮是我最喜欢的。译者自序蛮好。书中有个别概念新颖,比如时间线是空间,时间凌乱是无序的,事物不是有序组合是随意堆放。站在自杀的节点往前评价一个人一生。其实我深深体会人类的天生的劣性,我们都在自我隐藏的,我们对暴力怀有最大程度的耐心和忍让。甚至可能在父母面前我们都是表现自己好的一面,没有完全认识你的人。高雅是谨慎的反面,是太过明显的文雅。书后半部可以看出就是作者的自述。作者是一个文学,画画,摇滚乐,健身,古玩都感兴趣的人。书的排序我觉得算是最好的排序方法了。前半部从死亡到作者喜欢和擅长的各个方面让你认识他。后半部分大篇幅死前的聚会和思维的混乱。本书是站在作者的眼睛里看到的对家庭,沦落,交友,后代,读书,旅行,音乐,死亡前后的思考和认识,没有悲观,浅显提及方面
  •     非常熟悉的感觉 偶然相遇的双生花
  •     一部平静的书,并没有血腥味和消极意味
  •     像是生前寄居的灵魂,与离世后飘荡的灵魂的对话。既然时间可以乱序重组,那么不同时段的意识,大概也可以在这本书里相互问候。很有意思很有道理,没有什么悲伤难过,而是真实的为作者感到轻松。是一本可爱而特别的遗书。
  •     在微微的困意中读完,总有种奇怪的感觉。最近的状态真的不适合看这种书,觉得自己和一个想要自杀的人如此相像总多少觉得不安。可以安慰的是我没有那种时间停止或倒流的想法,或者说,我并没有明确地觉得不愿时间流动。那种强烈的脱离感我有,却不是长期的。从来没有真的想要彻底结束生命。更多是觉得好死不如赖活着,甘愿麻痹自己,让自己麻木,就不会太痛苦了吧。
  •     我们应当要为体验死亡而感到害怕么? 死亡就在那里等着我.
  •     初二时已经读过了,到现在还是很喜欢
  •     “你好吗?”“我不好,怎么了。”BTW 珍妮花还欠我一本法文原版!
  •     这文风我很喜欢
  •     蛮奇特蛮吊诡的一本书,当时在方所看到觉得书名抓人就买下了,作者本人还画画,叙事也很有艺术家的味道,或许并非如你想象,但看完会很淡然。
  •     你知道的越多,你越痛苦
  •     莫名出现在桌上的书。。问了一圈也不知道是谁的就看完了。。“对于你,与其在生命中承受不安与痛苦,不如在死亡里享受宁静与安睡。” 我能理解这种感受,生活让我感到害怕。但是并不会选择死亡,因为死亡是生活的尽头,同样叫人害怕。我大概会心怀恐惧,去发掘其中的美好事物吧。只写最终答案,答题是不得分的。
  •     你的悲伤回忆好似一束黑暗却强烈的光,从属于你的夜晚,照亮了我曾经看不见的白天
  •     翻开了很多次都没有读完,今天带出门一口气看完了,今天谁说话音量大一点我就想摔门走掉
  •     内容无法支撑书名。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