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爱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508642284
作者:【印度】克里希那穆提
页数:188页

作者简介

教育的目的不是告诉我们
如何功成名就
而是怎样成为完整的人
这本书出自克里希那穆提在印度的瑞希山谷学校及瑞杰哈特学校与学生和老师们的谈话和讨论。
目前的教育之所以会如此腐败,是因为它只教导我们如何功成名就,而没有教我们如何去爱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克里希那穆提指出,正确的教育是让孩子成为完整的人,让他们有机会在善良中成长,能以正确的方式看待人、事物、想法,以及整个人生。生活就是与很多人和事彼此相连。现代社会基于竞争和知识灌输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无疑是毁灭性的。
当他进入我的屋里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绝对是菩萨无疑了!”
—— 纪伯伦(Kahlil Gibran)
在我人生中,克里希那穆提曾深深地影响我,帮助我突破了重重的自我设限。
—— 迪帕克•乔普拉(Deepak Chopra)
克里希那穆提的话带给人一种非比寻常的亲切感:优美、富有诗意,其博大精深犹如浩瀚的虚空一般。
—— 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
克里希那穆提的语言赤裸而富有启发性,它替代了障碍竞赛和捕鼠器,令日常生活变成一种喜悦的过程。
——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
听克里希那穆提演讲,就像在听佛陀传法,如此的力道,如此原创的大家之言。
—— 赫胥黎(Aldous Huxley)
一种深奥而新颖的自我认识之道,为个人解脱及成熟之爱带来更深的洞识。
—— 罗洛•梅(Rollo May)
我认为克里希那穆提为我们这个时代所带来的意义就是:人必须为自己思考,而不是被外在的宗教或灵性上的权威所左右。
—— 范•莫里森(Van Morrison)
克里希那穆提带给我深思的机会,并促使我去追求自己几乎不理解的东西。
——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

书籍目录

前言 / VII
第一部分 和学生们的谈话 / 001
第一章 关于教育 / 003
第二章 关于宗教精神和科学思维 / 014
第三章 关于知识和智慧 / 018
第四章 关于自由和秩序 / 028
第五章 关于敏感 / 035
第六章 关于恐惧 / 043
第七章 关于暴力 / 053
第八章 关于形象的建立 / 062
第九章 关于行为 / 071
第二部分 和老师们的谈话 / 083
第十章 关于正确的教育 / 081
第十一章 关于远见 / 092
第十二章 关于行动 / 100
第十三章 关于真正的拒绝 / 107
第十四章 关于竞争 / 117
第十五章 关于恐惧 / 125
第十六章 关于教与学 / 136
第十七章 关于好的头脑 / 149
第十八章 关于负面的问题 / 158
第十九章 关于冥想和教育 / 169
第二十章 让一切都开花 / 176

内容概要

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1895—1986),印度著名哲学家,20 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他的六十多册著作,都是由空性流露的演讲和讲话结集而成,目前已经译成了四十七种语言出版。


 最好的教育是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文:克里希那穆提我们是人类呢,还是专业人士?我们的职业占据了我们的整个生命,我们花很少时间去培育或者理解头脑,而这就是活着本身。职业占了首位,然后才是生活。我们以职业、工作为出发点过生活,我们将生命投入其中,然后在生命的末尾,我们转去冥想,转向沉思的心态。我们仅仅是教育工作者呢,还是我们是首先是人,然后,我们认为教育是有意义的,是真正可以帮助人培育全然的头脑?生活比教学重要。假设一个人是专家 —— 一个耳鼻喉专科的专家 —— 全天他都用来检查鼻子和喉咙,所以显然的他的头脑都被喉咙和鼻子占满了,偶尔他才会考虑冥想或者观看真相。我们可以深入冥想这个问题吗 —— 将它当作一个综合的,全然的生活方式,去理解冥想到底是什么?我不知道你们之间是否有任何人冥想,我也不知道对你们来说冥想意味着什么。教育的哪部分包含了冥想,而谈到冥想,我们实际指的又是什么呢?我们将拿到学位,得到工作以及经济安全考虑得至关重要;这些占据了我们思维的全部。而冥想 —— 对是否有上帝的真正的追问,对那个不可计量的状态的观察和经历,完全没有被包含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将必须找出来提到冥想时,我们指的是什么,而不是如何冥想。如何只是考虑如何冥想,那是一个不成熟的了解冥想的方式。如果一个人可以解释冥想是什么,这个解释的过程即冥想本身。冥想是什么?思考又是什么?如果我们深入探讨冥想是什么,我们必须也要探讨思想是什么。否则,当我不知道思考的过程而仅仅是冥想,便会带来幻想、妄想,没有任何真相。所以,去真正理解或者发现冥想是什么,仅仅有语言上的,也就是并没什么意义的解释,是不够的;一个人必须深入了解思考的整个过程。思考是记忆的一个反应。思想成为语言的奴隶,符号的奴隶,想法的奴隶。头脑被语言占据,头脑成为语言的奴隶,好像语言是上帝、共产主义者、校长、副校长、总理、警署巡查员、村民、厨师。要看到这些语言所包含的细微之处,以及与之相伴的感觉。一提到托钵僧,即刻你就会感到一种尊重的意味。所以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语言都具有巨大的意义。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思想就是语言。我们在受限制的、语言的、技术符号的框架体系中生活和思考;那个框架便是时间,它是属于过去的。如果你观察这个发生在你内在的过程,那它本身是有意义的。现在,有没有思想是没有语言的?有没有思想是和语言无关的,从而也就是不属于时间范畴的?语言即时间。而且,如果思想能将语言、符号从自己本身分离出去,那有没有一种探索是不以结果为目的的,从而也就是永恒的?首先,让我看看全景。一个没有空间可以用来观察的头脑是没有感知的特质的。在思想中并不包含着观察。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通过语言来看,但那是真的看吗?当我看到一朵花并说它是玫瑰,我看到的是玫瑰,还是“玫瑰”这个词所引发的感觉和想法呢?所以,这个具有时间和空间属性的大脑,是否可以在一个非空间、永恒的状态下探索呢?因为只有在这种状态里,才存在创造。 一个获得了专业知识的技术头脑可以发明、叠加,但是它永远都不会创造。一个没有空间、没有空白可以用来观看的头脑,显然是一个没有能力活在非空间、永恒状态下的头脑。这是必然的。所以,一个仅仅被束缚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头脑,一个被束缚于它自己本身的头脑,一个被束缚于语言、结论、技术、专业中的头脑 —— 这样的头脑是一个非常痛苦的头脑。当世界面临全新的问题,我们所有旧有的答案、代码、传统都是不足够的。现在,思想是什么?我们的大部分人生都被用来努力去做为某种人,成为某种人,成就某件事。我们的大部分人生是一系列相关联或者不相关联的不断的努力,并且,在这些努力中,与野心和矛盾相关的整个问题带来一个特定的、独特的,被我们称为专注的过程。而且,为什么我们要努力?努力的意义在哪里呢?如果我们不努力,是不是我们就会停滞不前呢?如果我们停滞不前,又会怎么样呢?现在,难道我们没有被困在巨大的努力中而停滞不前吗?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头脑理解努力是什么,难道它不会释放出另一种能量 —— 一种不以成就、野心、矛盾为出发点去思考的能量?这种能量难道不已经是行动本身了吗?在努力中包含了想法和行动,以及如何为想法和行动搭桥的问题。所有努力都包含着想法、行动,以及这两者的结合。而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分裂呢,这种分裂难道不具有破坏性吗?所有分裂都是矛盾的,并且在自我矛盾的状态中便包含了忽略和粗心。矛盾越严重,忽略便越严重,由此产生的行动也越严重。所以,从我们出生那一刻起到我们死亡,生活便是一个无休止的战争。有没有可能教导我们自己和学生应该如何生活呢?我不是指仅仅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来生活,而是作为一个全然的人来生活,有好的身体和好的头脑,享受自然,看到生活的全部 —— 痛苦、爱、悲伤,以及世界的美。当我们考虑冥想是什么,我最初会想到的之一便是身体的安静。一种不是被强迫的、追求来的安静。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一棵在风中被吹的树,以及在夜晚太阳下山后同样的这棵树?它是安静的。同样的,身体可以自然的、正常的、健康的安静吗?这一切都意味着一个探索的头脑 —— 它不以寻找结论或者满足动机为目的。一个头脑如何才能探索未知、探索不可衡量的一切呢?一个人如何才能探索上帝呢?这也是冥想的一部分。我们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探讨这一切呢?机器和电脑正在接管我们的工作,大约50年之后,自动化就会进入这个国家,从而你将有空闲时间,你将可以去从书本中获取知识。我们的智力,不仅仅是逻辑思维能力,而是感知的能力,理解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能力,正在被对权威、接受、模仿、安全感的专注而摧毁。所有这些都正在发生,但是在这其中哪部分包含冥想呢?当我现在正在和你谈话的时候,我感到了冥想的特质。这就是冥想。我正在讲话,但是正在交流的我的头脑处在冥想的状态中。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一个极度灵活的头脑,不是一个接受、拒绝、默许或顺应的头脑。所以,冥想是头脑的展开,并且由此带来觉知,带来不受限制以及不受背景影响的觉察 —— 这也就是一种在无限广博的空间中的觉察。不受思维束缚的觉察,即不受时间束缚的觉察,需要一个惊人安静、静止的头脑。所有这些所指的是一种不是由教育、书本学习或技术获取而得来的智慧。显然的,要观察一只鸟,你必须非常安静;否则,即使你做最微小的动作,鸟也会飞走了;你的整个身体必须是安静的、放松的、敏感的,你才可以观察。你如何才能创造这种感觉呢?先从这件事入手,这也是冥想的一部分。你将如何在这样的一个学校里教导这些呢?首先,观察,思考,有一个细腻、安静的头脑,以及有一个反应快的、敏感的、热切的身体 —— 这一切都是必要的吗?我们关心的只是帮学生拿到学位,找到工作,然后我们就允许他沉入这个畸形的社会。为了帮助他或者,对学生来说,至关紧要的是具有对生命的非同寻常的感觉,不仅仅是对他自己的生命,或者对其他人的生命,而是对生命本身,对村民,对树。这是冥想的一部分 —— 对它充满激情,去爱 —— 这要求伟大的谦卑感。这种谦卑不是可以被培养的。现在,你如何可以这样的氛围呢,因为孩子不是生下来就是完美的?你可能会说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创造环境,他们便会成长为了不起的人;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他们本来的样子,他们是我们的过去的结果,背负着我们的焦虑和恐惧;我们创建了他们生活的社会,而孩子们需要自己去适应,而我们也对他们造成影响。你如何才能创造出一个环境,令他们可以看到所有的这些影响,令他们可以看到地球的美,看到这个山谷的美呢?当你花时间教他们数学、科学、音乐、舞蹈的时候,为什么你不花些时间在所有这些上面呢?学生:我在思考现实的困难,以及它为什么并不总是可能的。克里希那穆提:为什么你花时间教授跳舞、音乐?为什么你不像教数学一样花时间教这些呢?你对这些不感兴趣。如果你看到这些也是必要的,你便会在上面花时间了。如果你看到它和数学一样必不可少,你便会做些什么了。冥想意味着生命的全部,并不仅仅是技术的,寺院的,或学校的生活,而是整个生命,而且,要理解和沟通这种全然,对它必须有一种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看到。心智本身必须处于一种非空间感和非时间感的状态。它必须看到这幅画的全景。你将如何处理它,并帮学生看到生活的全部呢 —— 不仅仅看到生活的小片段,而是看到生活的整体呢?我希望他能理解这个的巨大和广博。
  •     唐唐/文   写于2011年8月  1909年,克氏十四岁,因缘巧合被“通神学会”收养,作为未来的救世主被悉心照料并严格训练,多年来享受着明星式待遇和英式贵族教育。  1929年,克氏三十四岁,对全球的信众宣布解散为他而设的“世界星社”,拒绝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宣布真理不在任何宗教组织中。  克氏终生贯彻了这样的立场,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体悟,不视自己为救世主,也无意成为上师或宗教导师。他并不试图“教导”他人什么,不灌输,仅仅是交流。他并不认为自己的角色有多么重要,或者,更严谨地来说,他没有任何角色意识——这是一个彻底破除了身份认同的人。  在这样一个人面前,任何定位都会不知所措,标签们会尴尬,感受到自身的狭隘和徒劳,而思维顿显喧闹嘈杂,语言纷纷委顿失色。我们是这么喜欢定位,喜欢标签,喜欢分类的各种花样:这是吠檀多哲学的传法者,那是苏格拉底问答法的复苏者。分类让我们觉得自己在做重要且意义重大的事情,事实上,它只是被折下的枯枝,毫无创造力。  评述克氏,难道这不是一件极其多余且愚蠢的事情吗?即便只是简单地想一想这个念头,我也觉得有些可笑。幸而我想做的很简单,不是评述,而是叙述——与克氏的缘起、相关的阅读历程及我个人的生命体验。  语言仅仅是思维活动的承载体,原本就已与实相分离,若使用那个古老而形象的比喻,实相是月亮,克氏的著作是指向月亮的手指,那么我现在所说的,或者可以称之“指向手指的手指”。  书桌上有三本克氏的书,《生命之书》、《超越时空》和《人生中不可不想之事》,封面都是他的照片。内地已有二十多本克氏著作,想要从中找出一本封面非克氏照片的书籍,并不容易。其中也许是有某种必然的——他无法被定位,不易被描述,附加任何信息都有一种画蛇添足的别扭,不如索性直接使用他的照片。所有其他的介绍,都不如让他自己来说话,以他的教诲,也以他的容貌和气质。  克氏的容貌始终在变化,年轻时与年老时似乎相差甚大,但贯穿始终的是一种奇异的美,平静深邃,难以言喻。若非要比喻,我宁可把他的气质比作高原的崇山与深谷,散发着一种生命的尊严与美丽。  佛家讲“相由心生”,这四个字可以直接做字面上的解读,内心若平静喜悦,面貌也会光洁美丽;而意识中若有各种杂质,面相上也势必有所展现。并非歪解,许多修道之人,随着意识的转化和提升,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命之书》的译者胡因梦就是个绝佳的例子。  往回追溯,初遇克氏大约是在六年前。自我的意识从沉睡到觉醒,阅读生活正处于狂啃滥读的混沌期,乱枪打鸟,什么书都读,如蝗虫一般掠食所有可以触及的资粮。遇到克氏,实属偶然。  他有清晰而精准的语言,有穿透一切障碍的般若智慧,而我太年少未能体会。彼时,还不曾真正审视过自己的生活与内心,也不曾深思过那些“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也没有多少烦忧。“自由”、“秩序”、“爱”等语词于我而言不过是概念,并不具有生命感受和生存体验来充实语词的意涵,读了寥寥几十页,都是这些老掉牙的议题,倍感无聊,于是搁置,不再翻阅。  后来我与朋友玩笑,说这与真正的爱情相似,第一次的相遇大抵都不具有多少戏剧性,并非一见钟情非她/他不可,更可能是漫不经心的,甚至完全没把对方放在眼里。  再遇是在三年前,我的自我意识刚刚经历激烈的咆哮,处于迷恋各种思考成长点的拓展末期。尽管已逐渐趋于平静,开始认真地审视自己狭隘且混乱的内心,直面自己的漏洞百出,但仍然没缓过那个劲儿,自以为是的余音袅袅,绕梁不绝。  在这样的背景下,邂逅了胡因梦,因此开启了一系列的阅读,并直接导致我就此走上身心灵整合成长之路。克氏是她极度推崇的,重新捡起也就在那时。  第一本认真读完的书即《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我突然被克氏的一针见血击中,他以温柔而清醒的觉知为背景,语言睿智而平静,不动声色,直指核心。  而彼时,在我的大脑硬盘中,与“自由”、“秩序”、“爱”、“生命”相关的观念和看法,已经存储了许多,分析与思辨都是我所擅长的,时常作长篇大论,言之凿凿,头头是道。而克氏的教诲宛如激光一般,把我射成了筛子。  这种阅读经验实在不能说是愉快的,我找到了所有能够找到的克氏著作,一本一本地读下去。他清晰而直接,所叙内容极其丰富,但所有主题都是相通的,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完全没有花样,而且丝毫没有自我的堆拥。  我的思想体系一阵又一阵地抽搐,自我重要感头破血流,屡次试图拿起思维的武器抵抗,最终意识到,不过徒劳而已。他的威胁完全不是思维层面的。  胡因梦在《生命之书》的导言中说:“他的视野涵盖了人类所有的情境,人生的每一个面向在他的眼底都是息息相关的。”我对此深以为然,也正因为如此,在克氏那里,无路可逃——如果你是坦诚的,那么他就会帮助你直面自己漏洞百出的真相。  他直截了当地让我看见,我所持有的关于“自由”、“秩序”和“爱”看法,我对整个生命和生活的看法,绝大部分都并非根生于自己实际的人生经验,并非来自对自己、对周遭生活及对宇宙的聆听与观察,而是源于各种书籍和社会规范,这些狭隘而不切实际的知识以内在思维的形式根植于脑海之中,为我打造了辉煌的理性牢笼。  我是如此积极地过着我所谓的精神生活,并因知识和思想生出诸多虚妄的身份认同,倘若简单地用标签加以说明,则是——读者、作者、政治上持异见者和女权主义者。当时,那些身份认同看起来是那么不容置疑,我肯定地告诉自己: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这样是对的、那样是错的。  赞同和反对,辩护和阐释都能激励自我感,而政治意识、性别意识、书生意识,这些都是自我身份意识的某一断面。它们都是自我重要感的漂亮坠饰,阻碍我回到自己的真相面前,也阻碍我邀请生命来安住。  它们机智雄辩,敏于思而捷于言,有犀利的批判目光、昂扬的声调和鲜明的立场,与自我重要感关系密切,形影不离,尤其擅长自我堆拥。同时,它们浪费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我不停地感觉被他人的错误冒犯,然后批判别人并做自我辩护。我的内心与生活因此深受其害。  从那时候起,身份认同与自我重要感一道被剧烈冲击。以威尔伯、阿玛斯为首,他们开始了第一步的侵蚀,而克氏是第二弹。在那之后,一度又产生新的身份认同——灵修者,半年后唐望出现,摧枯拉朽,彻底修理了我的自我重要感。  身份认同宛如一条镶满钻石的锁链,锁链款式众多、LOGO各异,有成功者品牌,也有受害者品牌。既能凸显自己的存在感,也是方便他人识别的凭证。但即使再光彩夺目、雕镂精细,也一样无法改变它是锁链的本质。  三年前读克氏,脖子上挂着一大串累赘的身份认同项链,他委实是令我纠结的,绝大部分时候,我不甘心且痛苦地点着头。如今再来读克氏,脖子上光溜溜的再无其他,这些身份认同已经悉数放下,也有专注于内心和练习觉察的数年经验,故而内心轻安喜悦,我在诚恳且会心地点着头。  克氏从未许诺给我们一条救赎、奇迹和解脱的精神之道,觉醒并不是一枚解病万灵丹,服下它,从此人生一帆风顺万事无碍,处理世事犹如闲庭摘花。觉醒其实是死亡——身份认同的死亡,自我重要感的死亡,“我”与“我所有”的死亡。  这个彻底破除身份认同的人,只是像朋友一般,就一些生命中的核心议题,和我们做着平等的交流——若说这种交流是不平等的,那么这种不平等是由对话的双方决定的:一方自空性中绽放智慧,而另一方心智堵塞拥挤,无法听见生命最真实的涌动。他帮助我们回返内心,将我们内心的失序和漏洞百出提升至表面,而非深深地隐藏在心底,同时叩击我们内在的智慧之门,让我们在纯然的存在中得窥实相的一线天光。  在《生命之书》这里,他不被任何事物染着,只是纯然地存在,与生命同在,他的世界有一种异常的纯粹和丰富,尊贵而开放。  若要用一句话来作总结,我想引用我所深爱的唐望——我相信第一次的时候,他已经告诉你很多,只是当时的你耳聋目瞎。----------------------北京心灵自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中信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克里希那穆提精选集终于出全了!4月<心灵日记>和<论关系>,5月<论自由>和<论真理>,7月<世界在你心中>和<点亮自性之光>,12月<最好的教育是爱>和<生命笔记>,以《心灵日记》开始以《生命笔记》结束,美好的因缘。采用类似佛经的素朴装帧,高大上+深小美。今年送礼送什么,送礼就送克氏彩虹套装。祝愿诸位书友从阅读起步,通过实修,转化自我。倾听人生的智慧,唤醒沉睡的灵性,重拾生命的热爱与敬畏,在爱的行动中抵达自由之地。
  •     克里希那穆提/文传统的教育,使独立思考变得极端困难。附和随从导致了平庸。如果我们崇尚成功,那么要异于众人,或是反抗环境便非易事,而且可能是危险的。想要成功的动力——这是追求物质或所谓精神上的报偿、寻求内在或外在的安全感、寻求享乐的欲望——这整个过程都会阻碍了“不满之情”,遏止了自发创造,滋生了恐惧;而恐惧,则阻碍了我们对生活加以明智地了解。如果一个人环游世界,他将注意到,不论在印度、美洲、欧洲或是澳洲,人的本性是多么地相似。在学院、大学里,情形尤其如此。我们好像用着模型制造出一种人的典型——以寻求安全感、成为重要人物,或尽可能少思考而过着舒服日子,为其主要关心的目标。  传统的教育,使得独立思考成了一件极端困难的事。附和随从导致平庸。如果我们崇尚成功,那么要异于众人,或是反抗环境便非易事,而且可能是危险的。想要成功的动力——这是追求物质或所谓精神上的报偿、寻求内在或外在的安全感、寻求享乐的欲望——这整个过程都会阻碍了“不满之情”,遏止了自发创造,滋生了恐惧;而恐惧,则阻碍了我们对生活加以明智地了解。随着年龄的增加,心灵便冷漠迟滞了。  当我们寻求舒适时,通常会在生活里找到一处最没有冲突的安静角落。于是,我们便惧于跨出这块隐蔽的地方。这种对生活、对奋斗、对新经验的恐惧,扼杀了我们心中的冒险精神。我们一切的环境教养与教育都促使我们不要异于他人,惟恐自己的思想与社会上的模式相左,使我们对权威和传统给予错误的尊敬。  幸好,有些认真的人们,愿意摒除左派或右派的偏见,而探究有关人类的问题。然而,我们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真正的“不满之情”,真正的反抗之心。当我们对于环境不加以了解便屈服于其中,则我们可能具有的任何反抗之心便逐渐熄灭了。不久,我们的种种责任更使它完全死绝。  反抗有两种。一种是暴力的反抗。这仅是对于既存的秩序不加了解的一种反作用而已。另一种是深入的、充满了智慧的心理反抗。有许多人反抗既存的正统规范,却又落入新的正统规范,落入了更进一步的迷惘和巧加隐饰的自溺自满之中。一般来说,我们总是脱离某一群人或某一组理想,而加入另一群人,背上另外的理想,如此地制造了新的思想模式;而对于这项思想模式,我们则必须再起而反抗。反作用只会产生对立,而改革则需要再度的改革。  然而有一种明智的反抗,它并非反作用,而是由于一个人对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加以觉察,因而随着自我认识而产生。惟有当一种经验来临时,我们面对它,而不避开它所带来的骚扰,如此我们才能使智慧保持高度的觉醒;而高度觉醒的智慧就是直觉,它是生活中惟一的向导。  那么,什么是生活的意义?我们为何生存,为何奋斗?如果我们受教育仅是为了出名,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变得更能支配他人,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是肤浅而空洞的。如果我们受教育只是为了成为科学家,成为死守书本的学者,或成为沉迷于某种知识的专家,那么,我们将助长世界上的毁灭与不幸。  虽然生活确有更高更广的意义,然而,如果我们未曾发现它,那么教育又有什么价值呢?我们可能受到高深的教育,然而,如果我们的思想和情感不能融为完整的一体,则我们的生活将是残缺的、矛盾的,被许多恐惧所折磨;一旦教育没有培养我们对生活持有一个完整的看法,它便没有多大的意义。  在目前的文明世界里,我们把生活分成如此繁多的部门,以致于教育除了是学习一种特定的技术职业之外,便没有多大的意义。教育不但没有唤醒个人的智慧,反而鼓励个人去沿袭某种模式,因而阻碍了个人,使他无法将自身作为一项整体的过程来加以了解。将生活上的许多分门别类的问题,尝试着在它们个别的层次里加以解决,这表示完全欠缺了解。  个人是由不同的实体(entities)所组成的,然而,强调它们的差异之处,而鼓励某种特定类型的发展,则导致诸多的纷乱与矛盾。教育应该使得这些分离的实体完整合一——因为如果欠缺了完整性,生活便成了一连串的冲突和悲哀。如果我们争讼持续不休,那么,被训练成律师又有什么价值?如果我们的混乱延续不止,那么,知识有何价值?如果我们利用技术上和工业上的能力来互相毁灭,那么,它们有何意义?如果我们的生活导致暴力与不幸,那么,它又有什么意思呢?虽然我们或许富有,或有能力赚取财富,虽然我们享有欢乐,拥有组织化的宗教,我们却生活在无止境的冲突中。  我们必须对“私人”和“个人”加以区别。“私人”是偶然性的;我所谓偶然性的,意指我们出生时的境遇与情况,我们凑巧生长于其中的环境,以及随环境而来的爱国心、迷信、阶级的区分与偏见。“私人”或“偶然性的”只是暂时性的,虽然这一短暂的时刻可能持续一生。由于现在的教育制度是以“私人”、“偶然性的”、“暂时性的”为基础,所以它导致思想的腐化,以及对自我防御性恐惧的谆谆教诲。  我们大家都被教育和环境所训练,而寻求私人的利益和安全,为我们自己而奋斗。虽然我们用美丽的言辞加以掩饰,然而,我们都是在一个基于剥削与因恐惧而贪得无厌的制度下被教育着来从事各种职业。这种训练,必会为我们自己以及世界带来混乱与不幸,因为它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制造了心理上的障碍,使得他与别人分离。  教育,并非只是用来训练心智。训练提升了效率,然而却无法造就一个圆满的个人。一个只知接受训练的心智,只是过去的延续,这样的心智永远无法发现新的事物。所以,为了要寻出何谓正确的教育,我们必须探询生活的全部意义。  整体的生活意义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并非是最重要的事,而我们的教育所强调的是次要的价值,仅仅使我们熟谙了某个部门的知识而已。虽然知识和效率是必须的,然而,把它们作为主要事物而加以强调的结果,则只会造成冲突与混乱。  有一种由爱所启发的效率,它行得更远,此野心所造成的效率来得更伟大;如果没有爱——它使我们对生活有完整无缺的了解——效率便滋生了残暴与无情。现在整个世界上,情形不正是如此吗?我们现行的教育,是以发展效率为其主要目标,因此它便和工业化、战争相衔接;而我们便陷于这个无情竞争与互相毁灭的大机器里。如果教育导致战争,如果教育教导我们去毁灭他人或被人毁灭,它不是完全失败了吗?  要建设正确的教育,显然地,我们必须把生活当做一个整体来了解它的意义,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要能够思考,不是指顽固不变、死守理论的思考,而是直接地、真实地思考。一个顽固不变、死守理论的思考者,是一个不假思索的人,因为他遵循着一个模式;他重复着说过的话,循着一个窠臼去思考。我们无法抽象地或根据理论来了解生活。了解生活,就是了解我们自己。而教育的全部内容就在于此。  教育并非只是获取知识,聚集事实,将之编集汇合;教育是把生活当做一个整体而明白其中的意义。然而,整体能经由“部分”加以了解——可是这却是政府、组织化的宗教、独裁政党所尝试的工作。  教育的功用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因而是具有智慧的人。我们可能获有学位,具有像机械似的效率,然而却没有智慧。智慧并非只是一些常识;它并非来自书本,它也不是机巧的自我防御的反应,或具侵略性的断言。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可能比一个博学的人更有智慧。我们把考试和学位当做衡量智慧的标准,而培育了一种躲避人生重大问题的心智。智慧是对于根本事物、现在存在的事物的了解能力;而所谓教育,便是在自己以及别人身上唤醒这项能力。  教育,应该帮助我们发现恒久不灭的价值,使我们不致于只依附公式或重复口号;教育应该帮助我们拆除在国籍和社会上所竖起的栅栏,而非强调它们,因为这些栅栏在人与人之间,造成了对立。不幸的是,现行的教育制度正促使我们变得卑屈,变得机械化,变得毫不思考,虽然教育唤醒我们的智力,然而,它使我们的内心残缺不全、矛盾、没有创造力。  对生活如果没有整体性的了解,则我们个人的或集体的问题只有加深、加广。教育的目的,并非制造学者、专家、寻找工作的人,而是培养完整的男男女女,使他们从恐惧之中解脱出来;因为惟有在这样的人之中,才有持久的和平。  惟有了解我们自己本身时,恐惧才会终止。如果每一个人想在每一刻里澄清他的生活,如果他想面对生活上纷杂的事物、生活上的灾难、生活上突然降临的苛求,他便必须更具弹性,因此,他必须不为种种理论或某种特定的思考模式所束缚。  教育,不应该鼓励个人去附和社会,或与社会消极地和谐相处,而是要帮助个人去发现真正的价值——它是经由公正不偏的探讨和自我觉悟而来。如果没有自我认识,则自我表现便成为自我肯定,以及其所含的种种因野心和侵略性而造成的冲突。教育,应该唤醒一个人自觉的能力,而非只耽溺于满足自己的自我表现。  如果在生活的过程中,我们相互毁灭,那么学识又有什么用呢?一连串残酷的战争,一次紧接着一次地爆发,显然在我们培养孩子的方式里,有某种根本上的错误。我想大部分人对此都有所察觉,然而,我们却不知道该如何加以处置。  制度——不论是教育上或政治上——的改变并不神奇;当我们自身发生了变化,它们便改变了。个人才是最重要的,而非制度;一旦个人不了解它自身的整体过程,那么任何制度——不论是左派或右派的——都无法为这个世界带来秩序与和平。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真正的教育不是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而是培养不被社会同化的能力。
  •     2015.1.21
  •     会帮助偶尔迷茫的自己,找到摆脱迷茫的思考方式。
  •     教育的目的是告诉我们怎么样成为完整的人。
  •     卓越 爱
  •     首次在内地出版发行。
  •     有的章节实在不好读。好吧,是我见解粗浅,道行不高,还需要修炼。四星。
  •     藏在巷子里的酒,低到尘埃里的花。如果我们不曾意识到生活日复一日地机械重复几乎耗光了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不曾觉察到,我们的心已被一个一个的目标塞满,爱已无处落脚,如果我们不曾意识到,我们正竭力将孩子像产品一样送上流水线,期待的只是一个融入一堆产品的标准件,却又希望他们能突出自我;如果我们不曾意识到,我们所做的是让我们自己工作并这样老去......阅读克氏的书,他让你开始真正的生活,以个人的名义思考、观察并积极的活着,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圆满的人生,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低到尘埃里的文字,只为让我们活得更像自己。阅读转化人生,从阅读克氏的文字开始--也许会哭、也许相见恨晚、也许会因为感受得到而生出很多慈悲和爱。真的值得拥有并阅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