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

出版日期:2014-5
ISBN:9787108041049
作者:夏楠 编
页数:353页

作者简介

本书收录了活跃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三十三位名家的文章,不是通常意义的家信汇编,而是一部关于家的书。他们或记述了曾见证二十世纪大半个世纪历史变迁的父母师友的经历,或追忆了家给童年和青春所刻下的烙印,语言素朴有力,文字安静感人。
家家皆有史,对家之历史、父母亲友之一生经历的书写,对自我成长中家之记忆的追索,是一个人乃至一代人前行的根源和动力。家是一条永远的脐带。

书籍目录

序言:永远的脐带 阮义忠 1
阮义忠 / 回家的方向 1
肖全 / 那些为我布施的人 10
叶锦添 / 献给我母亲 21
肖复兴 / 北大荒 33
王澍 / 素朴为家 43
林少华 / 书箱和牵牛花 52
摩罗 / 我只能是阿Q、祥林嫂的儿子 61
张海儿 / 来,笑一笑 72
赵野 / 八十年代那些云烟 81
徐冰 / 琐忆 92
严力 / 关于“家书”的问答 103
汪芜生 / 寄往彼岸 114
彭小莲 / 他们的岁月 126
陈侗 / 纪事 140
欧宁 / 致母亲书 147
韩磊 / 奇妙的三年 158
杨树鹏 / 破碎的阳光 166
庄灵 / 母亲的一生 174
费明杰 / 老照片上的那些往昔 188
刘丽明 / 关于刘丹画册序的信 202
孙冕 / 慈母三唱 208
叶永青 / 与妻书 220
张晓刚 / 家中日记 232
李宗盛 / 我的三个家 245
朱德华 / 我的成长与父亲 253
丁雄泉 / 一九七○年代家信 262
厐均 /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274
李婴宁 /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292
林怀民 / 母亲的花圃 309
翟永明 / 十八岁之歌 315
冯君蓝 / 我阿爸,一个在实存中挣扎的基督徒 322
童明 / 认知父亲 335
黄源顺 / 舒适区 344
后记 夏楠 352


 家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很少看书了,微信公共账号的新消息已经积攒超过百条了,可是还是不舍得删除,还在不断地关注新的账号.....汗,.强迫症之新症状?看到本书是在朋友家里,拿起来随便翻了翻,竟然勾起了几许思乡的情怀,都说爱回忆是衰老的表现,真不想承认这一点啊。但是人都是从过去走来的,不管在别人眼中是平淡还是精彩,那总是我的小小历史。出门在外的人不管是志得意满,还是居无定所,总要回头张望张望,因为身后还有家,还有那扇永远敞开的门。苏轼曾言:吾心安处是故乡。这话是透着禅意的,我想很多人只是随手引来,并未真达此境界。故乡是什么,我想故乡正是家的根之所系。一个人可以走得很远,飞得很高,但是他的心总是为这个地方牵绊,或许常常在梦里造访。一册《家书》,并非一封封书信,而是一面面成长的镜子,一次次心灵的告白,读来怎不动容,怎不感叹!
  •     写信我不陌生,家书却很少写,甚至在一开始我心里戚戚染:我写过家书么?回家问母亲,她说有呀,在西安上学那几年你还是写的,偶尔写,多数是打电话报平安。现在我常做的是留字条:“妈,明天午饭(晚饭)不在家吃,玮,即日。”其他字都用正楷,只有“即日”写成连笔。有日母亲拿着字条找我谈话,两件事,一,你得好好练字,书画不分家;二,以后把字条压在放凉开水的地方,不然有时我看不见,你瞧,今天又白发面了。《家书》有个容易让人误会的书名,初读以为通本都是书信集,读完方知就象书里三十三位文艺工作者一样,各有各的特色,写法不一,个性各异。有的老老实实写家书,比如画家叶永清的《与妻书》,事无巨细地讲生活细节,创作过程,各种白日梦,这样的书信最让我熟悉和相通——曾有十年时间我也这样将自己生活点滴通通写给一个人看。也有的,象摄影师阮义忠,写家族史,也写家乡(家乡现在是“面目全非”这句成语的代言人)。画家张晓刚写日记。李宗盛写了属于自己的三个家,写得太概括,不象他的歌词那么直白自然,倒也体现近乡情怯的意思。翻译家林少华写自己的精神家园,是书和牵牛花,是物质化成精神。学者摩罗则讲述母亲的精神家园如何扭转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出版人陈侗最搞怪,用情节不太连贯的连环画碎片式地表达了童年记忆。导演杨树鹏则纪录自己最迷茫的青春期,曾有一面之缘的孙冕老爷子还是喜欢写那位让他自豪的美丽母亲。建筑师王澍用大半篇幅谈创作,讲妻子如何改变他过于锋利的个性,说他希望造出一座让人能清楚见到雨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建筑。因为我曾去过他的建筑作品国美象山校园,能够直接从记忆中勾画那里的砖石空间。摄影师张海儿和同为摄影师的肖全讲的都是创作,讲为了摄影所付出的努力以及经历的荒唐逸事,都没提过“家”字,也许在他们看来不提也罢,他们写的是对一件事物的热爱,也许热爱一件事,沉迷达至忘我,也是回家。读这样一本书,有些象幼童看访谈节目,惊讶于各种真相:呀,原来孙悟空是人演的,原来舞台上的坏蛋平时是好好先生,原来演出灵犬莱西的是三条同品种的牧羊犬!《家书》反映的是每个人对“家”的不同定义,或者,是不同的相处方式。以前高中同学讲她父母每天牵手散步,我感慨自己父母就从没用肢体表达过浪漫。也有朋友家硬性要求每餐同台,做生意的父亲几十年如一日推辞应酬回家做饭洗碗,我自己家人到了饭点各自为政,看电脑看报纸看电视,只有过大节,中秋元旦除夕,或谁的生日,才正式聚坐碰杯夹菜。我父母属于身教多过言传的类型,双职工养双胞胎,生活细致不来,吃饱穿暖即可,别作怪别惹事,自己定方向。有日父亲突然说,我也没什么钱留给你。我笑,说留房子给我就够啦。做父母的总是操心,做孩子的总是粗心。《家书》中,油画家厐均总结的好,他说家书分两种,一是有文字的书信或鉴戒文,另一种乃无字家书,存在日常生活,语言,精神,行为和作风中,是更有生命力的教育。常说家是避风港,每个港口都不一样,有大有小,都平静安稳,哪怕临时停靠的也能换一时安心。在现代社会里,家书也许是一处被遗忘的窗口,它本提供一个真心诉说的所在,而现在我们却习惯了电子邮件APP私信微薄,反而越发彼此疏远,有时要通过酒精才敢讲出心里话(或根本无话可说)。《家书》的意义,也许就在于获得提醒,提示,让我们记起家园(无论现实国度的家还是精神家园)的重要。
  •     2012年,我第一次阅读到王澍老师的《素朴为家》。那一年,他刚刚获得普里兹克建筑学奖,杂志报刊上一片赞誉之声,而我正处在生命的低谷期,做什么都觉得没意思,于是,就常常阅读王澍老师的一篇篇报道。我想知道,是什么力量能让他坚持走那么久?或者说,我想知道为什么他那么好命?而有多少建筑师熬夜拼搏一辈子,可能都摸不到这个奖项。就在这样一个低谷期,我读到了《素朴为家》,这是一篇自述文,文字很安静,对曾经经历的困难都是娓娓道来,哪怕是七岁之时就要独自走400里去挑水,也能从中发现乐趣;或者在婚后七年中,他一直依靠妻子的工资度日,但就在这样一段大多数人都会觉得煎熬的日子里,他能看到”草变成很嫩的绿色“......”雨是从哪儿下来的,落到那儿之后流到哪儿,从那儿又流到了什么地方“,或者"亲眼看到每一颗钉子是怎么敲进去的,每一块木头是怎么制作成型的”。还记得阅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一个傍晚,夕阳西下,我坐在洒满阳光的书桌前,一遍遍读着这些文字。那时,我开始明白,王澍老师获得成功,不仅仅是运气,更是这些年来,他能在众人眼中的“失败生活“中,寻找到自己内心的一份自由和自在。这种生活的历练,就犹如长跑训练中的沙包负重训练一样,当艰难的生活境遇一旦改变,心灵的创造力就犹如自在的鸟儿般轻松飞翔~那时的我,第一次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的困境。2012年,日子过得很不顺,家人重病之外,更让我觉得困难的是,曾经相信的一切开始发生动摇。例如我曾相信“天道酬勤”,只要努力,所梦想的一切都会成真。可是,真的实现了又能如何?拥有得越多,就越害怕失去,越焦虑得失,失去得速度就越快。那,这一生有什么值得自己去追求?或者说,如何才能不害怕失去?这个问题,2012年,我一直在追问自己。王澍老师的这篇文章,让我忽然明白:任何事物都会失去才是这个世界永恒规律,而我们唯一能训练自己的事情,就是让自己的心能接受这种失去,并且无论身处人生如何境遇,都能拥有一份“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自在心境。然而,此话易说,却不易做。哪怕觉得自己已经做好准备,当灾难突然降临之时,仍会觉得措不及防,软弱无力。2013年5月,父母来上海看望我,第二日凌晨,父亲心脏病发作,送到医院抢救了三个月,最终还是离去。一切发生得太突然,完全砸碎了我往日平静的生活,虽知生死乃自然规律,可依然无法真正接受至亲离去的事实。 于是,那时的我开始再次阅读《素朴之家》,发现比之前能读出更多东西。也常用王澍老师在那七年的生活状态来鼓励自己,心里觉得很难过的时候,就去看一场电影,喝一杯咖啡,去公园闲逛一下,或者在阳台上种花,然而,心里不安稳,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无乐趣的。我开始好奇是一种什么力量,能让王澍老师在身处困境之时,依然保持着乐在其中的心态,哪怕是无所事事的发呆,也能觉得挺有趣的,而不是为了表演给别人看。说来惭愧,自己虽然很喜欢《素朴之家》,也知这篇文章出自《生活》的别册,可不知何故,这本“家书”别册却一本也未买过,只是在网上零星读过一些文章。曾也计划收集,却因种种杂事慢慢耽搁了。不过,心里倒是一直惦记着,希望能有朝一日读完所有“家书”。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今年果真就听闻“家书”将结集出书,欣喜和期盼了一个多月,终于将其收入囊中。拿到书的第一时间,就开始仔细阅读《家书》中的每一篇文章:从阮义忠老师的《回家的方向》,到徐冰老师的《锁忆》,林怀民的《母亲的花圃》,冯君蓝的《我阿爸,一个在实存中挣扎的基督徒》,童明的《认知父亲》,最后到黄源顺的《舒适区》,这些文章带给我惊喜不断,彷佛触摸到这些尊敬的长者们的内心,看到他们一路走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悲欢离合,但,几乎又是同一种力量让他们从未放弃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以及对事业的追求,就像王澍老师那篇《素朴为家》中传达出来的精神一样。那,是一种什么力量呢?仔细想了几日,得到的答案是:这是一种“爱”的力量。当然,这是一个非常老套的回答,但,这份“爱“一定不是大众媒体宣传中那种廉价自私的爱。这份爱包含着付出,忍耐,谦虚,包容和盼望,承担着生命的重量,以及对家庭的责任。那,这份爱的力量来自哪里? 毫无疑问,这份爱一定最早是来自于家,来自于父母,来自于他们不计较回报的付出和关怀,哪怕这份爱也包含着严厉和疼痛,但,无论如何,这份爱都将是我们内心安定的力量。父亲离去的这一年,我曾以为失去了一个世界上最爱我的人,自己的任何努力都将毫无意义,因为我再也不能向他证明自己的能力。但,现在慢慢体会到,父亲的爱其实一直都在我的心底,从未失去。 因为这份爱,我开始学习从内心狭小的空间中走出,从自怜自爱的情绪中走出,从追求飘忽的名利中走出,而是脚踏实地的安心做事,不断追求自我完善,以及寻求一颗安静的心灵。我知道这将会是自己一辈子的事业。感谢《家书》中的所有长者,感谢他们无私分享的人生智慧;也感谢编者夏楠,给予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反思这两年所行之路,虽说一路走来很是辛苦,却居然坚持下来,终于见到一丝亮光,谢谢上天的帮助!心安则是家。家不在别处,就在自己心底。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认识妻子以后,抹平了大半。事实上她对我最大的影响,更是关乎心性的修养。比如一整天不干什么,人的心灵还是很充满。——《素朴为家》
  •     真实地诠释了所谓的文如其人
  •     大部分都是摄影师写的,肖复兴跟王澍那两篇就很好。
  •     一般般。
  •     床头书,随便看看。
  •     合集文章的质量或许有所参差,大多故事都好感人。
  •     finished~從這麼多名家的故事中了解了很多舊時代的歷史和現實,除了關於家的感動,還感覺到同一時代的宿命感~~特別有感覺的有阮義忠、王澍、林少華、林懷民這幾篇~
  •     王
  •     一杯及时的酒
  •     《生活》月刊前三个《家书》别册的合集,从家的故事来看岁月迁流,人间悲欢。。。
  •     当你没有那些经历的时候,别人痛彻心扉的故事于你不过尔尔。这是一本该在中年读的书。
  •     读这本书的体验如同幼时看南方黑芝麻糊广告时的安心。浓稠的黑珍珠般的一碗,撒上星点桂花。甜糯散开,催发着记忆里的沉香。
  •     如今我喜欢将上海的生活解释成一种试探,当我时过境迁往回看,它揭发了我不愿意承认的懦弱或提醒了我从不自知的坚强。 这是李宗盛说的,字字戳心。
  •     因为李宗盛而买了这本,让我认识了很多不同的人
  •     只有王澍那篇最好玩。我爱极端的谦逊和极端的狂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