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饮茶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2.2
ISBN:9787500411017
作者:杨绛
页数:211页

作者简介

杨绛的这本散文集共有三辑,第一辑回忆父亲杨荫杭和三姑杨荫榆的文章,第二辑祥述钱钟书创作《围城》的背景及情形的文章,第三辑描写杨绛和钱钟书在“文革”间的种种遭际的文章。

内容概要

杨绛(1911—),钱锺书夫人,作家、学者、翻译家。主要作品有小说《洗澡》《洗澡之后》,散文《干校六记》《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剧本《称心如意》《弄真成假》以及文学评论等,翻译作品有《堂吉诃德》、《小癞子》《吉尔·布拉斯》等。


 将饮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一直就很喜欢钱钟书和杨绛夫妇,他们的睿智,他们的婚姻,他们无所不在的智慧。在读对父亲的记忆着一部分时,也让我触及了对自己父亲的思念。我想作品最真挚的就在于能引起读者共鸣,或若有所思吧。其中一点我还映像很深,杨绛父亲在买家宅的时候跟女儿说了,“对于本人来说,经营家产耗费精力,甚至把自己将为家产奴隶;对于子女来说,家产是个大害”这点让我想到了如今的“蜗居”和“富二代”,这个都是中国特色。读罢全文,如饮一杯茶,余香犹存。
  •     吃碗青茶赛过鸡父母每次到城里来看我,好歹总要拉我到文化宫或是文殊院去,他们不听戏、不拜佛,直接走向摆满藤椅的茶园,要上两盖碗素毛峰,一坐就是一个下午。早几年我对这种做法能理解却不能体会,想来一是父母俭省,3元一碗的毛峰是在帮我节约;二是我不爱走动,坐茶园子省事省力;三是难得见我一回,坐下来喝茶可以摆摆“龙门阵”。这三点为“我”着想却没有得到预料的回应,不要说在普遍年龄层为40以上人士的老式茶园,就是有空调和沙发的茶房我一贯也是敬而远之。最让我觉得喜剧的是,父母到城里来总是不忘拎上泡好酽茶的保温瓶,到了茶园不好意思让人掺开水,又要重新点上两碗茶来,临走时再把尚未被冲淡的茶叶都倒进自己的保温瓶里。其间的话题自然也是罗嗦重复,我常常被一堆无意义又累人解释的问题搞得心烦意乱,比如翻来覆去问我“为什么要在城里按揭那么贵的房子?”“工作什么时候才会顺利?”然后就是一些不符合我年龄状况的养身谈:要早睡、不要吸烟、要多吃。我一边打着哈哈,一边过耳皆忘。从小我就不爱喝茶,因为家里人爱喝茶,每天用一个磁罐盛着一罐凉茶,茶叶是最普通的三级花茶,闻起来有股燥香,喝起来回味苦涩,街坊邻居也都如此装备。我那时候很看不起人人都喝的茶叶,没有听装的“高橙”那么洋气,没有三毛一瓶的汽水甜爽,但是父亲以喝茶为乐,并且在家喝不满足,虽然茶的成色相当,却每天要到茶馆去“晒壳子”。家乡小县城有一家吊脚楼老茶馆,充分体现着古人的建筑情趣,在河边上打几只木桩为基,支起整个观河景的茶馆,据说清朝时就有,1997年城市改造时才被拆掉。茶馆里有人讲《七侠五义》或者《水浒传》,听客大都是穿着蓝色咔叽布的老大爷,嘴里吧嗒着自己裹的叶子烟,泡一碗黄澄澄的茶水,有的带着自己的小孙子,不停地闹着爷爷买两三块硬糖或椒盐酥的花生米。母亲反对父亲带我去茶馆,怕我被叶子烟的味道熏着,还说茶馆里都是一些无事可干的人,要父亲也不要常去。记得上小学四年级,上个大号很不方便,要走300米到吊脚茶馆旁边的公厕。一天母亲神秘兮兮地交代给我一个任务,要我跟踪父亲是否借去厕所之名到茶馆去了。母亲的防备不无道理,那个时候的茶馆已经是进化版,兼备了录象厅的功能,除了一些邵氏功夫片、香港警匪片,就是大量像《金瓶双艳》这样的香港三级片,借着这股“三风”,茶馆的生意一下子又重新火了起来,有的还干脆改名为录象厅,吸引了众多工地上、挑菜担、做小生意、卖苦力的劳动人民,5角一碗的劣质茶水,几排竹椅,专门半遮着一片黑布,行人走过听得里面不是厮杀砍杀一片便是:“啊,不要啊”的惊呼,引得人心痒难耐。到省城打工时,发现升级版茶房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打麻将的功能更是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此外,茶房也是谈生意、办公事的绝佳场所,中午端出来的煎蛋面质量高不高也成为茶房吸引客源的重头戏。虽然我对茶的印象还粗浅得很,却衍生出些自以为是的理论:一是认为喝茶的人不时尚;二是喜欢坐茶房里的人通常是世故的生意人;三是茶水完全没有个性,于是每当有人邀请去某处喝茶,便心生排斥。结婚后,我自己家里长年预备着咖啡、果珍、酸奶之类的饮品,有客人来总是要卖弄一下煮咖啡的手艺,自己却不敢喝。《美国国家地理》2005年1月号做了一个咖啡因专题,列出咖啡的诸多缺点,我曾经深有体会。我老公喜欢喝咖啡,总是将咖啡煮得太老,前两年查出心律不齐、神经紧张等毛病,一位热心医生建议他改喝茶,养身安神,并非常热心地推荐了几种名茶。为了他的健康问题,我开始翻阅了一些与茶相关书籍,渐渐入了点门。最喜欢看的茶故事莫过于古代传下来的一些传说,什么诗人词人皆看重品茶之造诣,还把茶叶、茶室、茶境到品茶直接和人品、审美、声名对口。不过,这些修为和道理在现代早已过时,反而在日本“茶道”的影响却非常深广。宋朝时来中留学的荣西禅师将茶籽带回日本,日本学中国神魂俱似的地方莫过于在茶道上的钻研了,直到现在日本人对茶道中的色、香、味、形、器都很讲究。其实这些茶道精神在中国古代是没人故意去强调的,因为它们早已渗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比如说《茶道》一书中记载了一些已经失传的精妙烹茶技巧,就是当年宋朝士大夫以及普通百姓平时的消遣。其中一种玩法叫“分茶”,流行于北宋初年,在煎煮茶的过程中培育出很多浮在茶汤面上的泡沫,就叫汤花,一起倾倒入茶盏后,嫩绿淡黄的茶汤上堆积着如雪般的汤花,而盏面上的水脉会变幻出各种图案,若是高手出招,则能随心所欲“点”出山水云雾、花鸟虫鱼,被称为“水丹青”。这种赏心悦目的游戏看得人心神摇曳,冲动如我者不免立刻到高档茶店遍布的琴台路去转悠。一路上有女烹茶师作古装打扮,手若无骨般表演很讲究品饮功夫的“功夫茶”,可惜不过是招揽人的幌子,连我这个超级外行都看出来,她的手势之忸怩做作,毫无诗里形容的雅致。走进茶店,根据书本的介绍,尝试着买了一两被誉为茶性温和、养生妙品的普洱沱茶;一两口味淡雅清幽的碧螺春。因受古人品茶所谓七禁忌之二“恶具”(茶具不精洁)的教诲,又配备了一套三杯壶的紫砂陶茶具。回到家将矮几般上屋顶花园,摆上一点果脯、糕点,烧水泡茶,但仍然没敢随便使用烹茶师的“兰花指”,怕改版成摇滚手势,因此可能犯了品茶七禁忌之一的“烹点不得法”。忙乎一阵下来,紧张地看着老公试尝第一口现泡的茶水,露出满意的神情,自己因为目的达到后心里空荡荡的舒服着,嘴里的滋味很甘醇,加上微风徐徐,葡萄架上藤蔓轻颤,在勉强符合品茶需具备的“十精舍”(寂静、雅致的环境)的规格中恍若离世 。自从我添加了这么一个新节目,也发生了一些趣事。平时不喝茶的朋友来我屋顶花园小聚时,纷纷觉得我那套茶装备颇有意思,并且力荐我去学一手正宗的功夫茶,好为平常的聚会添点新鲜的乐子。特别是听说某茶饮料寻遍中国找不到“茶味女郎”,邀请了一个韩国大牌的事迹,都忿忿然要将这项“国饮”再振兴起来。只可惜不过才几周时间,大家品“素茶”的兴致就过期了,露天茶室摇身一变又成了烧烤室。前不久父母到城里来,我盛情邀请他们品尝我的两种好茶,在两老惊奇的注目礼中如法炮制一番后,在茶杯里各倒上一盅,结果父亲端起细小的茶杯一饮而尽,末了说沱茶“苦不如苦丁茶浓烈”,又说碧螺春“茶味太淡了,不过瘾。” 母亲连忙向父亲使眼色,不过为时已晚,我当场倒了兴致,脑里闪过刘姥姥在大观园喝老君眉的景象。等父母走了以后,我才细细想通了他们的口味问题。父母平时总要我多喝茶,自己却不是真正会饮茶的人,他们一生是普通的粗茶淡饭,就像三级茉莉花茶,是海喝豪饮的,解渴生津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我那精致小茶杯里的“奢侈”倏然间暴露了我和父母之间的距离,我偶然兴起追求“竹下忘言对紫茶”的同时,却不知道民间还流传有这样的茶歌:“三捆稻草搭张铺,半碗腌菜半碗盐。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看来以后,我还该常备一些味道浓郁的花茶。
  •     曾记否,广州起义前三天,敢死队员林觉民留给妻子最后一封信,里面写到:“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其吾先死也,毋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三日后,林觉民在掩护同志撤退的途中被捕,旋即遇害,留下孤儿寡母。《将饮茶》中,杨绛回忆起母亲和父亲某次说笑的情景。“他们的话不知是怎么引起的,我只听见母亲说:‘我死在你头里。’父亲说;‘我死在你头里。’我母亲后来想了一想,当仁不让说:‘还是让你死在我头里吧,我先死了,你怎么办呢。’当时他们好像两人说定就可以算数的;我在一旁听着也漠然无动,好像那还是很遥远的事。”后来呢?后来杨绛的父亲在战乱中埋葬了自己的爱妻。再后来,杨绛和钱钟书结婚留学,诞下一女,小名圆圆,三口之家团圆和美,亦亲亦友。学满归国时,苏沪一带已然沦陷,生灵涂炭,不家不国。钱钟书挽袖持家,杨绛勉力帮补,尚能苟且。是夜,钱钟书一时书生感触,冷不丁对杨绛发愿:“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杨绛默不作语,心中丝丝波澜。若干年后,月缺花残,三人余一。杨绛才在《我们仨》的书页中写下几行字:“现在我们仨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一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大爱无言,非不爱也,言不尽也。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好
  •     看似平淡,实则真挚动人
  •     获得人生智慧必须身经目击吗?身经目击必定获得智慧吗?人生几何,凭一己的经历,沾沾自以为独具冷眼,阅尽人间,安知不招人暗笑.
  •     家长以及钱钟书等的往事回忆。
  •     原来生长在这样的大家庭,怪不得杨绛会喜欢这样充满“痴气”的默存。最喜欢那段饭后“放放焰口”的生活了,好欢乐~
  •     回忆父亲的部分感情至深。
  •     中午没吃饭,窝在图书馆里看完了,很喜欢~~~
  •     描写她的父亲和文革期间的故事比较好看,窥探了那个年代洪流下的诸多人心向背
  •     杨先生的一本散文集。书实在不起眼,92年的小册子。读完之后却颇受益,既感喟于文字中的岁月沉浮,又深钦于这种“随心诉说,不刻意生悲”的行文腔吻。回忆父亲杨荫杭一篇,浓情挚意,不能不随之感怀;回忆钱钟书一篇,又信笔勾画,跃然纸上;至于回忆文革一段,最是笔淡,却最能展现乐天知命的生活哲学。
  •     舍身取义只能要求自己,是不能苛责别人的
  •     重复一次,同样的时代,杨绛比很多人活得久是有理由的。
  •     文笔好,作者亦可敬可佩
  •     小小隨筆
  •     “披着羊皮的狼”这样的文字,挺值得玩味的。
  •     家庭与国家的变迁,普通人和内心,隐身衣一篇有些晦涩了。
  •     如果本人不幸结婚,就让我有个这样的女儿吧
  •     几篇小小的回忆录
  •     写其父与姑母的尤好。
  •     5.25。万人如海一身藏。 记钱钟书与《围城》很好。 丙午丁未年纪事也很好,写66年初始外文所牛鬼蛇神被打倒之状况。 回忆我的父亲与回忆我的姑母两篇怀念故人,让人悲伤。
  •     相对而言,我更喜欢杨写那更过去的事情
  •     终于借到了……
  •     最感动处: // 多谢红卫兵已经把墓碑都砸了。但愿我的父母隐藏在灵岩山谷里早日化土,从此和山岩树木一起,安静地随着地球运转。// 缺憾是母亲不在,而这又是唯一的安慰,母亲可以不用再操心或劳累。有时碰到些事,父亲不在意,母亲料想不会高兴,父亲就说,幸亏母亲不在了。
  •     每次读回忆性的东西总要气恼自己的记性怎么那么差!不免又敬佩一下杨绛先生的才情,将饮孟婆茶而不得,只因斩不断的前尘往事。文学与爱情皆不可亏负。
  •     小时候也有人陪我看书聊天捣乱,居然是这样好的教育。 另,杨绛的小心眼小心思是跟谁学的?
  •     牛逼
  •     把一些敏感时期发生的敏感的故事,写的那么有趣,杨绛摘下帽子,看看帽子上的罪名,才发现自己犯的是什么罪。这本书,看的我都忍不住笑了,想想那时候的人真是无知又可笑啊,那种错误,至今都没有人给过一个体面严肃的道歉。对于这些已经逝去了的先人们,这真是一个遗憾。
  •     十几年后重读,更添好感,这种家境出来的女子该是这样,因简单而恬静、因智慧而淡定,这么天真可爱的杨和钟相濡以沫,羡煞旁人
  •     人啊,时代啊,就像茶叶被开水这么一冲泡,变了色有了味却又茶叶是茶叶水是水。
  •     同样的年代杨绛活得比别人久是有原因的/几篇回忆录 朴实的语句/钱先生的痴 大革命时候那些披着狼皮的羊 /杨绛比旁人看得透多了
  •     看了钟书写《围城》篇,发现好孩子是理料出来的
  •     朴实的文字
  •     有两篇之前零散看过,不过《乌云与金边》挺感动的,一无怨言二无怨气真的不容易。
  •     世间最难是什么?放下。或许是答案之一。放下很难吗?理当是艰难的。所以,年轻时读读“老家伙”的文字,看看别人的经历,想想他们的放下,受益颇深。
  •     干净利落 清清楚楚
  •     意外淘到的旧书,意外的清闲,意外的深重。
  •     等出发的时候居然看完了不厚的这一册,最动容处都与棺材有关,杨荫杭的,杨夫人的,杨荫榆的。杨绛先生的散文总是饱含深情,娓娓道来。
  •     2元购得,一晚读完。文革那段触目惊心,以前看过类似的文字,也没多少触动。
  •     洞悉人性又满怀温情 在同学那看得看得时候又时嗤嗤笑 同学疑惑我看的时候怎么没真么乐
  •     百读不厌。
  •     杨绛杨绛杨绛。至浓至淡
  •     最忙的時候又翻起這本書,好像為了逃避什麼,就讓自己暫時跳出現世的紛擾,為過去的人抹一把眼淚!
  •     哪堪雨天半日闲...看到熟悉不熟悉的乡语就开心~
  •     各种版本。
  •     写着从前生活从前那些时光时的淡然,对一些无奈的事的原谅实在令人赞赏
  •     达观淡定
  •     达观
  •      杨绛是我心中很会“过日子”的人(与女性身份无关)得益于传统中式家庭的家庭观和处世哲学,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也能安身立命,既不放弃学术,也不败坏道德,还拥有最可爱的家庭。字里行间也展现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吧。【题外话,每次xx家逝世,都吊唁刷屏和反吊唁刷屏,可是同志们,反刻奇过头了就变成一种和刻奇很接近的东西了吧?】
  •     亲切质朴的文字。书间自有一抹盈香。
  •     爸爸的書
  •     了解杨绛先生的最好读本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