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第5版)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115246882
作者:罗兰•米勒 (Rowland Miller),丹尼尔•珀尔曼 (Daniel Perlman)
页数:430页

作者简介

爱情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妙的一种体验,古今中外关于爱情的伟大文学作品有许多,但从心理学角度对两性关系进行科学而系统总结的专著尚为数不多。
《亲密关系》从一出版,就立即获得了读者的普遍喜爱,不仅得到了专业人士的首肯,更是得到普通读者的高度评价。作者综合了心理学多个分支的研究理论和成果,用饶有趣味的论述,总结出人们在交往与沟通、爱情与承诺、婚姻与性爱、嫉妒与背叛等方面的行为特点和规律。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既注重专业性,有强调可读性。研究亲密关系的专业人士可以从中得到学习和参考;而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只要他(她)想获得一份满意的亲密关系,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书籍目录

第一章人际关系的构成
第二章研究方法
第三章吸引力
第四章社会认知
第五章沟通
第六章相互依赖
第七章友谊
第八章爱情
第九章性爱
第十章压力与紧张
第十一章冲突
第十二章权力和暴力
第十三章亲密关系的解体与消亡
第十四章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

编辑推荐

《亲密关系(第5版)》:人是社会性动物,“爱”与“被爱”是人的基本需求。然而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并不擅长处理两性关系。于是,本应该带来美妙体验、快乐享受以及甜蜜回味的亲密关系,却往往带来的是失望、痛苦,甚至怨恨。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什么灵丹妙药吗?答案是既有又没有。说有,是因为培养一份亲密关系并不难,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在里面,人人都可以做到,只要用心去经营;说没有,是因为大干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问题,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比如,为什么他结婚前不穿好衣服绝对不上饭桌,婚后却喜欢歪在沙发上,边吃零食边剔牙,还不时放一个很响的屁?为什么冰雪聪明的她,却总是最后一个才知道另一半在欺骗自己?爱情和性欲真是由大脑的不同区域控制的吗?童年期的经历真能决定未来婚姻是否幸福吗?难道真有一种能够决定“出轨”的基因吗?难道异性友谊真的无法避免“性”的尴尬吗?《亲密关系》可以帮你解决这些疑问,她能使你做的更好!如果你是《亲密关系》老版本的拥趸,新版本定会让你爱不释手;如果你还没有阅读过关于爱情的科学著作,她定会让你获益匪浅:如果你正在追求心上人,她会让你了解人际吸引的奥妙和爱情的魔力;如果你正步入婚姻的殿堂,她会让你的婚姻生活更美满和持久;当然,如果你的亲密关系出现问题,她所揭示的真知有助于你走出困境:只要不是离群索居的现代鲁宾逊,翻开《亲密关系》就必然会有收获。为什么本应该带来美妙体验、快乐享受以及甜蜜回味的亲密关系,却往往带来的是失望、痛苦,甚至怨恨?

内容概要

罗兰·米勒(Rowland S Miller):美国休斯顿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从事亲密关系教学25年之久,于2008年荣获人际关系研究国际学会卓越教学奖,并获得美国心理学会和Psi Chi的Edwin Newman杰出研究奖。
丹尼尔·珀尔曼(Daniel Perlman):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教授,从事家庭问题研究长达30年,曾经担任人际关系国际研究学会主席。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亲密关系》的前3版中,以莎伦·布雷姆(Sharon Brehm)为领导的作者团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无论从单本销量还是从受到业界好评来看,本书都可以称之为此专题的奠基之作。作为此书前几版本的共同作者,罗兰·米勒从第4版开始担纲第一作者,他在保持此前框架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新材料,增加了广度和深度,既保持了原先的优秀品质,又使其内容更加深化,更加好读。  ——菲利普·津巴多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第1章人际关系的构成假若黄金周这样度过,是不是很美妙:住在装饰精美的别墅里,院外是迤逦的田园风光。房内配置了有线电视、电子游戏、无线网络和许多书刊,还有满足你爱好的各种设施。这里有享用不尽的美食佳酿,有触手可及的消遣娱乐。但美中不足的是:你身边没有任何人,没有人可以与你交流沟通。你完全是个孤家寡人,不能使用电话和电子邮件,不能访问任何聊天室,也不能收发短信。整个假期你看不到任何人,也不能以任何方式和其他人联系。除此之外,你几乎能得到想要的一切。这样的黄金周滋味怎样?没有几个人能享受这种孤独,大多数人马上会发现自己完全和他人隔离了,这让人极度紧张(Schachter,1959)。人类需要和其他人接触,对此我们经常认识不足。这也是监狱有时用单独监禁(solitaryconfinement)来惩罚犯人的原因。人类是非常社会化的动物。如果剥夺丫和他人的紧密接触,这会给人带来很多痛苦,人类社会属性的核心部分正是对亲密关系的需要。与他人的关系还是我们生活的中心内容:关系处理得好会带来极大的快乐,处理得不好则会造成重大的创伤。人际关系必不可少,也至关重要,因此非常有必要了解人际关系是怎样建立、发展和运作的,什么情况下人际关系又会陷入愤怒和痛苦的深渊。本书能提升你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在汲取心理学、社会学、沟通研究和家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你介绍社会科学家经过细致研究所探索到的人际关系知识。这与你在杂志或者电影中所了解到的人际关系不太一样,它更具科学性、更有逻辑、更为谨慎,却不太浪漫。你会发现本书并不是一本傻瓜式的操作手册。后面章节的学习需要你的领悟力,更需要运用你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个人经验来理解这些内容。本书的目的就是引导你去领略人际关系科学的多姿多彩,帮助你正确地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为了更好地考察亲密关系,我们先来界定一下它的主要内容。什么是亲密关系(intimaterelationship)?为什么亲密关系这么重要?然后我们要思考紧密关系的基本构成要素:我们承传的文化、遭遇的经历、拥有的人格、共同的遗传以及人际交往;要正确理解人际关系,我们必须首先了解我们是谁,置身何处,又是如何变化发展的。  然而,影响人际关系规范更重要(但却很微妙)的因素是特定文化下青年男女的相对数量。男多女少的社会和女多男少的社会往往有着不同的人际关系标准。描述文化这种特性的指标就是性别比率(sex。ratio),计算方法很简单,就是看特定人群中每100位女性对应多少位男性。如果性别比率高,则男多女少;如果性别比率低,则男少女多。在美国,妇女常在20多岁时和比自己大两岁的男人结第一次婚。所以,研究者计算性别比率时,男性的年龄一般要稍大于女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婴儿潮使美国的性别比率在20世纪60年代末从高峰跌到低谷。战后每年出生的婴儿逐年增加,这意味着当这些“潮流中的婴儿”进入成年期后,比青年女性稍大点的青年男性的数量变少,性别比率就下降。不过,当出生率逐渐下降,出生的婴儿数量减少,他们长大后,青年女性的数量比稍大点的青年男性的数量要少,所以美国的性别比率在1990年又攀高。自1990年以后,“婴儿潮”中长大的父母有相对稳定的生育率,从而使适婚男女的数量持平。最近美国的人口统计发现,在21世纪之初每100位未婚女性对应着86位未婚男性。人们可能意识不到性别比率变化的重要性。高性别比率的社会(女性较少)倾向于支持老式、传统的两性性别角色,即男主外女主内,妻子在家相夫教子,丈夫外出工作养家。这种文化形态在性生活上也相对保守。理想的新娘应该是处女,未婚先孕让人蒙羞,公开同居几乎绝迹。离婚不受欢迎。相形之下,低性别比率的社会(男性较少)倾向于颠覆传统,也更为宽容。鼓励妇女外出工作以自立,默许(虽不提倡)婚外性关系的存在。如果不慎怀孕,成为未婚妈妈也无可厚非。妇女穿的裙子都要更短些。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形可能有所不同,但这种基本模式却是贯穿整个历史的。古罗马时代性别比率低,以骄奢淫逸而闻名。维多利亚时期的英格兰性别比率高,以贞洁守礼而著称。美国喧嚣的20世纪20年代性别比率低,是随心所欲、恣意寻欢的十年。那么出现“性解放”和“女权运动”的20世纪60年代晚期,性别比率高还是低?答案是非常低。

图书封面


 亲密关系(第5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8条)

  •     1.以前编辑wiki条目时,看到一条叫“善意推定”的原则,当时不明白为什么在这样现实的社会里要推行这种标准,而且是由历经千年原罪文化的西方人所提出。读到“自我期望预言”多少算是明白了一点,人会在无意识中把现实推向预想中的情况,而所谓“推定”也并不是“认定”,并不妨碍人对事物的最终判断。2.人类天生有归属感的需要,这是心理上的;也有繁衍本能,这是生理上的。正常情况下,两人相恋无非就这两方面的原因。3.基于长期演化而造成的男女差异,以结婚为目的时,女性更看重经济能力,男方更看重相貌。但如果只是谈恋爱玩玩,男女都把相貌放第一位。4.匹配原则。如果要维持长久的亲密关系,相似的一对比相异的一对更容易在一起,相异的人在刚开始交往时拥有较强的吸引力,但长期生活后更容易发生观念冲突以至关系破裂。5.长相吸引力用另一个词说就是健康吸引力,简而言之,一个人如果身体和心理都相当健康,一般而言不会丑。但这个容易受到很多非自主的因素影响(不好的遗传基因、意外事故等)。6.沟通有很多通常人们难以察觉的技巧。这决定了一个人言语沟通及非言语沟通的能力,换个词说就是情商。而且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人们都应该尽可能平等而理智的沟通。7.所谓的浪漫爱情,其中性的激情占了相当一部分,而浪漫爱情难以持久的原因便是性的激情容易冷却。所以长久相伴主要取决于心理需要。8.并不存在真正的海誓山盟,基于演化的原则,在社会风气支持人们追求个人幸福时(现在这年代就是),伴侣离开你只是因为他/她发现了更好的选择,反之,伴侣如果不离开你,他/她只是没有更好的选择,而不是因为“爱你”之类的。9.亲密关系即是相互依赖。这种依赖是包括心理、生理、经济等等各类人的正常需要,用笼统且浪漫的词说便是“爱慕”,确切地说只是各取所需、互相交换,交换如果不出问题就是良好的亲密关系。10.女人更难以接受伴侣爱上别人,男人更难以接受伴侣与别人发生性关系。小结:的确,以一种理智而冷血的视角来观察,人际关系是可以量化的,也可以总结出很多普遍规律。这事不能说没有意义,但至少对我个人来说意义不大,我始终认为至少在两性问题(我是异性恋)上不应该搞得那么攻城略地、充满心机,也可以说我更看重亲密关系中单纯的心理需要,而很多人谈这个却出于其他的动机(纯打炮、渴望对方的金钱等)。不过话说回来,又能有谁能真正地认识自己,更不要说对别人下判断,所以归根结底都是稀里糊涂凭着感觉走。这本书很学术,论述很严谨,但也因此有些拖泥带水的感觉——为了严谨这无可避免。这里的笔记只是随便记了一些印象较深的,书里内容更多。我想说的是,虽然事物存在普遍规律,但同时也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所以两个人要建立亲密关系更重要的是了解对方是什么样的人,还有你是否拥有足够的真诚,有了这些前提再去考虑匹配性的问题。书后面还给出了如何修复亲密关系的建议,我觉得真是多此一举。没感觉就是没感觉,还能有什么好说的,当然,如果两个人有了孩子,的确更应该考虑责任感的问题,但这一点对我个人不适用。“我不在乎什么天长地久,只在乎是否曾经拥有”,用这句歌词表达个人的爱情观吧。人生目的是自我实现,爱情只是其中一种方式,不懈提高自己是最重要的。
  •     一句话概括:一本从心理学研究角度看亲密关系的学术书籍。全文脉络:第1章 人际关系的构成亲密关系的性质:亲密关系的定义多种多样,但研究者和普通人都认为亲密关系和泛泛之交至少在六个方面存在差异:了解程度、关心程度、相互依赖性、互相一致性、信任度以及忠诚度。另外,人际关系最基本、最简单的特点就是种类多样,规格不齐,因此并没有单一的亲密关系。亲密关系的基本组成要素:我们传承的文化、遭遇的经历、拥有的人格、共同的遗传以及人际交往。个体经历的影响:人际关系专家巴塞洛缪指出,成人有四种依恋类型,分别是安全型、痴迷型、恐惧型、疏离型(P16,我个人评定是疏离型与安全型的交界)。个体差异的影响:性别差异——其实,“性别差异”这种说法具有误导性,因为它只强调两性之间的差异性,而忽略相似性。研究发现,相较于整个人类的变化幅度,性别差异并不大,个体差异才是影响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力量;性认同差异——性别差异指的是源自身体的两性生物性差异,而性认同差异指的是由文化和教育引起的两性在社会性和心理上的差异,或者叫社会性别。性认同最好的例子是性别角色,即社会文化所期待的“正常”男女应有的行为模式。男人应该有“男子气”,他们应该自信、独立、果敢、能干、好强(工具性特质)。女人就应该有“女人味”,热情、敏感、情感丰富、友善(表达性特质)。由于遗传在决定人们的自信或友善倾向时只起到了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作用(但这里并不肯定和男女性别有关联,切勿错误联想),因此文化的影响持续而广泛,它通过社会化和榜样学习,促使我们男性化或女性化。研究发现,传统的男性与女性并不如双性化的人那样欣赏和喜欢对方,另外,传统型的夫妇很少说话注视以及微笑,并且这种缺憾并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因此,简而言之就是那些拥有满意、幸福伴侣的最理想夫妇通常是工具性与表达性都很高。人格——人格特质比较稳定,长期也只会缓慢的变化,它会影响人们一生的人际交往行为。心理学研究者提出过一个概念,可以概括绝大多数的性格特质,它就是五大人格特质(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开放性)。除了开放性与亲密关系的成功与满足无多大关系,外向、随和、尽责与好的人际关系成正相关关系,而神经质则是负相关(而且这个影响最重大)。自尊——对自我的评价构成了自尊。人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呢?社会测量学具有启发的主导理论认为,自尊是人们的主观计量器,即“社会关系测量仪”,形成自尊的来源看别人是否积极地对待我们并看重我们之间的关系(自尊的起源与早期人类对归属的需要有着莫大的关系)。最后,一系列令人信服的研究发现,低自尊的人有时低估伴侣对他们的爱,在相伴路上产生许多不必要的挫折,从而损害亲密关系。人性的影响——上面考察了人与人间的不同特征,接下来我们可以讨论人际关系中一些更基本的、反映人类共有的动物本性的问题。这里我们就要讲到“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有三个基本假设:1、性选择使人类成为今天这样的物种;2、进化心理学认为两性之所以有差异,只是因为某种程度上他们在过去面临着不同的繁殖困境(女性比男性的养育投入高、男性会遭遇父系不确定);3、文化影响决定了演化形成的行为模式是否具有适应性。互动的影响——人际关系不是固定的,而是充满波动的。但我们可以通过长期的波动模式,来区分不同的人际关系类型(波动函数的类型)。第2章 研究方法这章主要介绍人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研究方法。其中的研究方法我都在《对伪心理学说“不”》这本书看过。下面记录的仅仅是我觉得新奇的、已经遗忘了的知识。发展性研究设计主要有三种类型:横断研究设计——比较处在不同人生阶段或者年龄者的发展过程(重点在于时间不同)。横断设计在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固有的弊端,由于心理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因此横断设计由于不能很好的控制变量,因此从横断设计得到的结果总是会受到某些不确定性的影响:被试所经历的不同社会、文化和政治事件。只要人际关系研究结果涉及年龄,我们就得质问其原因究竟是年龄差异还是不同年龄组的人所成长的背景差异(人心是非常复杂的东西,相较于其他学科研究的东西。例如天文学研究恒星的演变,就不需要这样担心自己的研究结果是不是因为恒星本身具有特殊性,因为它们是相对简单的,详见《深奥的简洁》)。纵向研究设计——招募的被试年龄一样,并长期跟踪研究。这种方法相对于横断研究设计,很好的分离了历史和年龄的影响,但仍然会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最好的方法是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就可以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但这种研究往往面临着一个大问题:被试流失。回溯研究设计——由于在纵向研究中与被试保持联络比较困难,因此我们不必跟着时间走,而是利用人们的记忆将时间回溯。但这种方法极度依赖与人的记忆,而人的记忆又是有偏差的,所以这种方法要注意记忆偏差效应。第二部分 相识及亲密关系的基本过程第3章 吸引吸引力的基础:人与人之间产生产生吸引力的最基本的假设是:他人的出现对于我们有奖赏意义。影响吸引力的奖赏有两种类型:与他人交往产生的直接奖赏,和仅与他人有关的间接利益。直接奖赏指的是他人提供给我们的所有显而易见的愉悦。多数情况下,人们提供的直接奖赏越多,对我们的吸引力就越强。(用上述假设框架,能分析现实中许多人际关系模型,是很重要的知识点)。吸引力的基础是与他人发生的有奖赏意义的经历,但吸引力不仅仅取决于他人具有吸引力的个人特征,还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需求、偏好、愿望以及所处的情景。接下来分析各种影响我人际交往选择的因素。临近——现实空间上的临近通常首先决定了人们是否相遇,因此它一般是人际关系的先觉条件(这点在疏离的现代生活社会,显得愈发重要)。为什么空间上的临近很重要?答案之一是,如果他人在我们身边,我们更可能得到他们的各种奖赏。远方的伙伴的交往成本更高,而且远距的人际关系奖赏价值也低,因此厮守两地的爱情一般不如夫唱妇随的爱情更令人满意;答案之二是熟识,空间上的临近也使两个人更可能相遇,彼此变得更加熟悉。研究结果表明。重复的接触他人——甚至只要看到他人图像——通常能增强我盟的喜爱程度(这个效应体现在生活的很多方面,就像在健身房人与人之间不怎么互相交流,但是一年下来总会互有好感)。最后,给临近作用下一个定论的话,就是它能够增强我们对他人的情感——如果我们讨厌某人,临近只会使事情变得更加糟糕。长相吸引力——当空间临近把人连接在一起后,我们最先注意到的是他人的长相。虽然我们都知道人不可貌相,但长相的确影响着我们。俊美之人给陌生人的总体印象毫无疑问好过长相一般的人,这一点在世界各地都是通用的,但俊美之人得到的刻板印象优势,是取决于具体文化所强调的价值观,简而言之,就是人们会把俊美之人想成与自己价值观高度相符的人,另外对美丽的偏见还可能使人混淆容貌和才能。接下来书上讲了许多“美丽的标准”,由于我比较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就不赘述了,下面是我学到的新知识:对“自我监控”这一人格特质研究的结果所示,有些人对美丽的偏见更深,即那些自我监控能力高的人特别关注恋爱伴侣的俊美长相,而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低的人更具吸引力的是内秀(这点挺重要的)。礼尚往来: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大多数人会用下列公式来衡量自己对他人实际的兴趣:对未来伴侣的期望值=伴侣的长相吸引力*伴侣接受自己的可能性。我们期望伴侣接纳自己的可能性大小,很大程度上和自己的适配价值即作为生殖伙伴的综合吸引力有关,而对方是否会接受我们是大多数人在择偶时需要认真思索的重要问题,而人们通常不会去冒被拒绝的风险。因此人们更愿意与那些愿意接纳而不是拒绝他们的人接近。相似性:喜欢与我们相像的人——我们谈到的相像具体指哪些类型呢?答案是几乎包括任何方面(这个出乎我的意料,看来人的相似性喜好覆盖面极广,也就是说利用面极大)。把相像的内容进行划分,首先是在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等人口统计学上的相像,其次是态度和价值观、最后还有相似的性格(回避型的人更喜欢回避型伴侣)。为什么想象具有奖赏意味?因为和我们相像的他人提醒我们这样子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毕竟他们与我们一致,所以他们经常给我们一种聪明睿智、品性善良的印象。相异也有吸引力吗?——“异性相吸”是否正确(即是否存在共同点更少就越喜欢对方的例子)?总的来说,答案是否定的,但有几个微妙之处需要好好体会理解,它会让人误以为“异性相吸”。一、匹配时广泛的过程,相匹配的伴侣有着不一样的优势,在人际市场上寻找与自己身价整体相当的伴侣。二、人们认为异性相吸是因为发现差异是需要时间的;三、我们很少真正地如自己认为的那般了解伴侣;四、人们仰慕那些有能力和才华的人,这种能力和才华是自己所没有并渴望拥有的,我们往往喜欢那些与我们的理想自我相像的人。4、差异可能随着时间而减少;5、某类想象比其他相像更加重要;6、“相异”会造成另一种相吸的方式:互补性。第4章 社会认知同一个事实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这章我们就是考察这类判断——社会认知——一般指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知觉和判断过程。我们首先关注的焦点是人们理解人际关系的思维方式。第一印象(及以后)——第一印象很重要。自遇见的一瞬间起人们就开始做出判断,这里的“瞬间”指1、25秒,这就是辨认陌生人的面部表情是否愤怒所花的时间,只要39毫秒。在约十分之一秒的更加耐心的考虑之后,人们就能判断出陌生人的长相是否有吸引力、有多么可爱、是否值得信赖,这个判断的准确性和仔细审视该陌生人的面孔一分钟后得出的完全一样。而只要观察该陌生人和异性5秒钟的聊天,人们就能确定他/她的外向程度、良知水平和智力高低,人们妄下结论的速度太快、太快了(是啊,人自带的判断系统是多么的“傻瓜式”),人们对不同类型的人群持有都持有刻板化的第一印象(我的问题就是,这种刻板印象在什么情况下会被消除?)。另外,第一印象影响着人们对随后获得的信息如何解释,也影响着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因此人们常常会表现出验证性偏差,而这种偏差就会使第一印象的影响越来越重要。认知的力量——伴侣的“理想化”,归因的过程(个人归因还是情景归因),记忆(重构性记忆对过去亲密关系的影响),关系信念(就是个人对人际关系之间的既定观念,包括什么“美好姻缘天注定”之类的宿命信念,与宿命信念相反的成长信念有助于亲密关系的成功)、期望(涉及到自我实现的预言)、自我知觉(自尊是“自我概念”的一部分,自我概念包括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全部信念和情感,它有两个功能:自我提升——对正面、褒扬的反馈的渴望和自我证实——对自我一致的反馈的渴望。这两种动机在具有负面自我概念上的人来讲,他们喜欢人们表扬他们自认为重要的才能,但却更加偏爱对其综合价值能自我证实)印象管理——他人对我们的印象显然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经常会试图控制自己给他人传递出的信息,也就是印象管理。印象管理很重要,一方面我们在他人面前做的几乎全部事情,其调控策略都是围绕着印象管理的(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另一方面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影响。印象管理策略——有四种不同的策略,分别是逢迎讨好、自我推销、恐吓和恳求。亲密关系中的印象管理——这里有三个特点值得一提:1、尽管我们给好友和恋人制造的印象比为熟人或陌生人制造的更为重要,但为了维持良好的形象,我们在前者花的心思通常不如后者;2、亲密关系建立后,人们煞费苦心地为自己的好友营造讨人喜欢的公众形象;3、人们管理印象的动机存在着个体差异,这可能对他们的人际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这里指高自我监控与低自我监控)。那么,我们对自己的伴侣了解多少呢——有几个因素决定了我们判断伴侣的准确程度。了解(随着亲密伴侣的更多交往,对彼此有着更为细致的了解)、动机(了解动机越强,推测和判断他人心思成绩越好,一般来说,女性自己思考自己的亲密关系的时间比男性多,女性一般 比男性更加努力地去理解他人。但男性与女性的判断力并没什么区别,只是女性更加努力)、伴侣的异理解性(有些人格特质比较容易辨认,例如善于社交和性格外向。另外有一些人格特质就比较不容易辨别,例如神经质程度,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藏在自己的心里,旁观者根本不能察觉丝毫信息)、知觉者的能力(有些人善于观察别人,即那些情商高的人,不过理解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实践提高)、危险的知觉、知觉者的影响(因为人际关系是一门互动的学科,所以知觉者的反馈会对被知觉产生影响,之前的自我实现效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第5章 沟通非语言沟通的组成——非言语沟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除了口头表达(语言与语法)以外,它几乎囊括了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所有行为。非言语行为有六种功能:1、提供信息,个体的非言语行为能让他人了解行动者的意图、情感、特质和话语本意——比如面部表情表明沟通的态度;2、调控交往,在流畅的谈话和其他交往中,人们根据非言语行为可以高效率的调节你来我往的顺序——某位女士一直在对伴侣说话,当她的声音的音调在最后一个词语下降时,伴侣就开始接话了,因为他知道她说完了;3、界定人际关系的性质;4、社交控制,以目标为导向的非言语行为的目的是影响其他人;5、表征功能,个人或者伴侣两人控制的非言语行为,以制造或者提升某种特殊的公开形象;6、服务-任务功能。非语言交流的组成:1、面部表情;2、注视行为。仅仅注视别人就表现出自己对其有兴趣,表情友好的人如果能吸引我们的视线并且继续看着我们,则比看我们一眼后马上转移视线更显得讨人喜欢和有吸引力;根据注视还能确定沟通双方的关系属于哪一类型,一般来说恋人比朋友、朋友比熟人有更多地相互注视,另外陌生人在交往时更多地注视彼此的眼睛,比在一起时眼睛张望别处更加喜欢彼此;注视还能传递社会地位的信息,日常交往中,人们在交谈中倾听的时候更多地看对方,讲话时更少的看对方(40/60),而地位高的人表现相反(60/40)。3、身体接触,当两人的关系变得更加亲时,彼此身体的接触往往会增多,身体接触往往能传达出亲密和关爱。不过不期而遇的身体接触则常暗示某人在地位中的支配地位(所以不要随随便便碰别人);4、人际距离:人际距离的亲密区是从我们前胸向外延伸至46厘米处;人际区是46厘米到一米二只之间,在人际区,朋友比熟人距离的近;再远一些就是1.2到3.7的事务区,这一人际距离里的交往更倾向于事务化;超过3. 7米就是公共区了,这个距离的交往往往比较正式,也适用于结构式的交往,例如师生的互动(上述数据距离是北美人际交往的模式)。人际距离是测定人际交往亲密程度的巧妙手段(的确如此,简单易懂易操作);5、副语言指除了言语过程中的词语外,个体发出的各种身体特征,如节奏、音调、音量和速度。女性与男友谈话时比与其他男性对话听上去更温顺更恍惚,在异性交往中,女性实际上比男性更多使用顺从性的副语言;6、各部分的结合(这里涉及到”模仿“行为,另外非语言的沟通可以不说一句话而让对方明白自己的一些意图,这是社会生活中既实用又巧妙的技巧)非语言敏感性——非言语能力的发挥在伴侣之间的交往很重要,一般女性的沟通能力比男性要来的好,但婚姻中非言语方面的沟通不良并不全是丈夫的过错,有时候夫妻两人尽管有能力但在彼此之间却存在沟通不良。非语言交流中的性别差异——女性的非语言沟通能力一般要好于男性。在所有情况下,女性与男性的交往行为都映射出地位低的人与上司的交往行为。据南希 亨利解释,是因为女性的非言语行为总是表现的缺乏命令和权威。语言交流——自我表露指的是向他人透露个人信息的过程,它是亲密程度的指标之一:如果两个人彼此之间不共同拥有一些私人的、相对秘密的信息,他们的关系就称不上亲密。社会渗透理论:社会渗透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发展是与人际沟通的系统变化紧密联系着的。初次相识的人或许只会随意讨论一些不带个人色彩的话题,不过如果这类肤浅的问题有奖赏价值,人们可能通过增强沟通的范围来进一步接近,沟通范围的扩充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沟通的广度:所讨论话题的多样性;2、沟通的深度:所讨论话题对于双方的个人意义。亲密关系陷入困境,会发生不同模式的社会去渗透现象,一种是谈话的广度与深度都减少,另一种是谈话的广度缩减,但自我表露的深度实际上却增加了,这样形成的薄长形,不像美满的亲密关系中契形,会给爱侣带来伤害。归根结底,与沟通情景相符合的自我表露能在亲密关系中孕育喜爱和满意。语言交流中的性别差异——在言语沟通中,男女谈论的事情不一样。交谈的话题:女性之间的谈话比男性更可能讨论她们亲密关系中德情感问题,以及生活中德私人问题。相较之下,男性倾向于坚持谈论更加客观、不带个人色彩的内容,讨论物品和活动,诸如汽车和运动;谈话风格:女性往往不如男性说话那般强硬。她们的言语风格更为间接和具有试探性,而男性的言语分格把握性较高、见多识广、强而有力,具有权威性。陈腐的刻板印象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加健谈,但事实并非如此,两者大致一样,区别不大,区别大的在男性喜欢独白式的演讲,不喜欢别人打断。上述表现出来的差异是性认同差异,这种差异更多与性别角色而不是生理性别有关。虽然男性在沟通中更看重工具性的沟通技巧,而女性比男性更着重表达性的沟通技巧,但两性都认为伴侣要能够充分的表达出对自己的爱意、尊重和呵护,这一能力是亲密关系不可或缺的。沟通障碍及其应对——通过仔细比较幸福伴侣和不幸福伴侣的沟通行为,我们能获得有价值的深刻见解:与他人交谈时有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们对此研究了30多年,观察到了几个重要的沟通模式。首先,不幸福的伴侣在精确描述上表现得很糟糕——他们倾向于数怨并诉,而且经常偏离主题,结果一个都不能解决好;其次,不幸福的伴侣在彼此倾听方面也表现得很糟糕,他们从伴侣的话中仓促得出结论,并根据自己的揣测出伴侣的意图,另外不幸福的伴侣比幸福的伴侣更多以消极方式打断对方谈话。另外,苦恼的伴侣总是能在对方所说的任何事情找出纰漏或不可行性,这样他们的倾听能力很差。总是使用”是的——不过“句式,它不断地传达出对别人观点的批评。不幸福的伴侣还会进行反向抱怨,避开对方关注的问题,只用自己的抱怨来应对伴侣的抱怨,而不是对伴侣所说的话表示关注。最后,不幸福的伴侣在交谈时常常表现出消极的情绪。 接下来是针对上述的三条建议——1、精确表述”XYZ陈述“:当你在Y情景下做X的时候,我感到Z。2、积极倾听:在沟通中当我们接受到他人的信息时,有两个重要的任务能=要完成。第一是要准确地理解话语所表达的意思,第二是要向对方传达关注和理解,让他知道我们对他的话是在意的这里有两个技巧,一个是复述(复述对方的话),另一个是知觉检验(要求伴侣阐释自己说过的话);3、守礼而镇定。第6章 相互依赖本章主题是相互依赖。我们将考察为什么我们会保持某一种亲密关系而离开另一种,我们会思考亲密关系能持续存在的秘密。我们会仔细考虑人际交往收支平衡表中的盈余。社会交换——相互依赖理论认为我们在寻求以最小代价获取能提供最大奖赏价值的人际交往,我们只会与那些能够提供足够利益的伙伴维持亲密关系。根据这种观点,与他人交换理想的奖赏是社会生活所必需,这一过程就是社会交换。社会交换有各种版本,不过由约翰 蒂博和哈罗德 凯利提出的相互依赖理论是人际关系学家使用最多的理论,这里我们会特别的介绍。下面是社会交换的核心要素。 奖赏和代价:人际交往中的奖赏指的是,我们与他人接触时所获得的令人高兴的经验和物品;代价则是具有惩罚性的、令人不悦的经验,包括金钱开支、心理负担、机会成本等所有交往中所有令人沮丧或苦恼的代价;某一特定的人际交往所带来的奖赏和代价之和就是结果。其中,相互依赖理论的一个深刻的观点认为,人际交往的结果是正是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评价结果的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我们的期望,第二个标准是假如没有现在的伴侣,我们认为自己会过的怎么样。 人际关系的期望收益:相互依赖理论假定每个人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比较水平,即我们认为自己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应当得到的结果值(CL),亲密关系中的满意程度并不仅仅取决于交往结果绝对意义上的好坏,相反,满意度来自交往水平和比较水平之差。 人际关系的替代收益:相互依赖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的假设是,满意度并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是决定亲密关系持续与否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替代的比较水平(Clalt),来确定我们在其他亲密关系中是否会更好,依赖度是结果与Cl之差。总而言之,社会交往的三个重要因是人们关系的结果,比较水平和替代的比较水平。 关系的四种类型:当前情况、CL、Clalt会造成四种不同的情况,由于缺少图表,难以表述,就是里面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亲密关系中的依赖程度差异会导致权力的产生。关系的经济论——奖赏与代价对亲密关系的满足与稳定都有重要影响,要想亲密关系兴旺繁荣,需要更多的奖赏而不是减少代价。另外奖赏与代价另一个微妙的作用是,它们对亲密关系的影响是相互独立,彼此相异的。盖布尔及其同事的研究发现,在处理亲密关系时我们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动机,一个是接近动机(我们想要获得正面的关系结果,这种对期望结果的渴望就是接近),另一个是回避动机(我们会力图回避负面的关系结果),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两种动机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相反研究人员认为愉悦和痛苦各自独立起作用,它们涉及不同的脑机制并且引起不同的情感和行为,也就是说愉悦和痛苦并无关联。最后一点,接近和回避动机彼此独立的运转,意味着亲密关系的快乐和痛苦可能要设涉及到两个层面,也就是说如果想要亲密关系兴旺繁荣,那我们应该满足他们的接近目标。 这里涉及到人类动机的自我延伸模型,其理论认为能扩展我们的兴趣、技能和经验的伴侣关系就能吸引我们(我就很喜欢,听上去就很棒)。新奇的活动、新才能的发展和新思想观念的获得都具有内在的满足性(我的这个需求挺大),而根据自我延伸模型,保持快乐的关键时创造性的发现持续你个人成长的方法(于我,就是学新技能与看书)。随时间流逝的回报和成本——这里讲到一个关系紊乱模型。由于时间有限,就不作概述,简而言之就是亲密关系之间的摩擦波动。亲密关系中的贪婪——共有关系和交换关系:相互依赖有两种亲密关系,一种是由外在的公平交换规范调节的伴侣关系(交换),另一种是以关心伴侣幸福为特征的更宽容大度的伴侣关系(共有)。交换的亲密关系受”给出的利益要即时得到偿还“这一欲望和期望的调控,共有的亲密关系受到”对彼此需要的相互应答“这一欲望和期望的调控。一般来说,共有更加适合于亲密关系的发展。公平关系:公平理论提出人们只有在相称的公平的前提下才对亲密关系最为满意。里面有一个结论很重要,就是当人们不满意时,公平问题才凸显出来(也就是说,如果关系结果很差、令人不满,即使公平也不会带来太多慰藉,而如果关系结果完美,不公平也不是大问题)。忠诚——对亲密伴侣的幸福依赖可以孕育忠诚,即持续亲密关系的意图。这一节介绍了著名的忠诚投入模型,它认为忠诚来自于CL、Clalt、投入三个因素。它认为有三种情况使人希望与现有的伴侣保持亲密关系:感到幸福、没有更好的选择,离开代价太高。不过忠诚理论认为忠诚只有一种,但其他研究者认为可能有三种:1、个人忠诚;2、强迫忠诚;3、道德忠诚(其实这个观点与上面投入模型的差别又有多大?只是把里面的因放到了不同层次而已)。忠诚能引起三种结果:1、促进顺应性行为;2、表现出更大的牺牲意愿;3、表现出认知到的优越感——他人认为自己的亲密关系比别人的更好。第三部分友谊与亲密第7章 整个生命过程的友谊友谊的属性——有关友谊的研究发现,友谊有许多属性,包括接纳、支持、愉悦、关爱、了解和信任之外,典型的友谊还包括平等、真实和尊重等特征。有学者把这些不同的特征提炼总结为三大主题:友谊包含情感的、共有的和社交的要素。具体的定义和表现我就不再此赘述,下面是我觉得比较新奇的概念。 爱情与友谊的差异:爱情包括对伴侣的着迷、性的欲望、和比友谊强烈的多的排他性愿望,它还有更加严厉的行为标准,严格并且约束力更强。 社会支持:当我们需要援助时,可以依靠那些更容易做出回应的朋友。朋友能以各种方式帮助和鼓励我们,我们获得的社会支持可以大致分为:情感支持、建议支持、物质支持。里面一个重要的研究结论:从长期来看,真正起作用的并非朋友具体的帮助行为,而是我们所认知到的朋友提供的帮助(所以秒帮比努力帮更有意义)。友谊的毕生发展——婴儿期儿童期:罗伯特 塞尔曼提出儿童的友谊会经历几个越来越复杂的发展阶段。首先,儿童在10岁(这个应该是心理年龄吧)之前的友谊表现出只能供共享乐不能共患难的顺境——合作特征。随后在中学阶段,儿童的友谊进入了亲密——共同分享阶段,最后13~1的青少年友谊进入友谊的最后发展阶段,即自主的相互依赖。另外,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对人际需要的变化也愈加显著。根据比尔万斯特和费曼的观点,这些关键的需要表现为:小学低年级的接纳需要、青春期前期(9~12岁或小学高年级)的亲密需要,青春期(13~19岁)的性需要。在每一阶段的需要都凌驾于旧的需要之上,所以年龄大的儿童要满足更多的需求,如果需求得不到满足,则会影响儿童在后面阶段的应对方式。青春期:两个主要变化,一个是青少年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第二个是青少年日益转向朋友来满足自己的依恋需要。成年早期:著名的人格理论家埃里克森认为,正是在这个年龄段,我们学会了怎样建立持久、忠诚的亲密关系。中年期:当人们和爱侣定居后,友谊和爱情的关联会非常清晰,这时候会出现二元退缩现象:人们与爱人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多,而探望朋友的次数越来越少。因而,当人们投身于配偶和孩子时,他们的社交生活并不会完全萎缩破灭,但他们社交活动的中心从死人朋友转移到家庭和夫妻的共同朋友上。老年期:最终,老年人较之于年轻人的社交圈子更少,朋友也更少,他们的亲密好友数量和年轻时一样多,但他们和一般的朋友以及不太重要的社交伙伴相处时间更少。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解释了这种现象,认为老年人由于来日无多,不像年轻人面向更大的未来而追求获取信息指向未来的伙伴,所以更加注重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友谊的差别——同性友谊的性别差异:多年前赖特创造出两个精辟的词汇来概括所要讲述的差异,他认为女性是”面对面“,男性是”肩并肩“。友谊的个体差异:除了性别效应以外,还存在其他影响友谊的个体差异。其一是自我监控(第一章中有详细描述),其二是亲密需要上的差异,最后还有自我概念上的差异(这个有点有趣,有些人把自我概念强调于自己所担当的社会角色,以及在亲密伙伴关系中表现出的特征;而另一种个体差异即关系型自我构念,对他们来说人际关系是他们自我概念的核心特征。)友谊发展的障碍——羞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无论人们的羞怯是暂时性或习惯性的,只要他们胆怯退缩,就会给人留下负面印象,而这恰恰是他们与人交往时希望避免的。(所以,无论如何,羞怯是不可取的)孤独:心理学家罗伯特 韦斯首先提出,人们会受两种孤独的困扰,其一是社会隔离(我们不满足于缺少朋友和熟人的社交网络而引起的孤独),其二是情感隔离(指的是我们缺乏深厚的人际关系而引起的孤独)第8章 爱情爱情简史爱情的类型——爱的三元理论:这里介绍了一下罗伯推移特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根据他的理论,爱情可以分为无爱、喜欢、迷恋、空爱、浪漫之爱、相伴之爱、愚昧之爱、完美之爱。这个理论有其合理的基础,因为我们天生有三种不同的生理系统,它们各自促进了人们的成功繁殖过程——激情、亲密和忠诚的体验彼此相当独立。其中,多巴胺是浪漫爱情的重要参与者,催产素是相伴之爱的核心成分。爱情的个体差异——下面讲述我比较惊奇的“性别差异“:总体来看,男女在爱情方面的共同点多于不同点,不过有一些不同点让我很惊奇——男性往往比女性有着更为浪漫的态度体验、他们比女性更可能认为只要爱一个人就已足够,其他都不重要、他们也更可能相信”一见钟情“式的爱情体验、他们往往比女性更快的坠入爱河(在爱情这方面,或许男性的经历更加丰富精彩)。在三角理论中,激情与男性关系的满意程度有着更高的关联,而忠诚则是与预测女性满意度的最好成分。不过也是因此,男性所依赖的爱情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是最不可靠的。爱能持久吗——为什么浪漫的爱情不能持久?因为浪漫爱情的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般都会随着岁月流逝而减弱。这三个因素分别是幻想、新奇、唤醒。下面是书中给出的爱情策略:享受激情,但不要把它作为维持爱情关系的基础。培养与爱人的友谊。努力保持新鲜感;把握住每一个与配偶共同进行新奇探索的机会。如果对爱人的急迫的欲望渐渐演变成平静而深厚的情感,不要觉得奇怪或失望。第9章 性爱忠诚关系中的性行为——发生性行为的四个方面原因:1、涉及性的情感成分,以性行为作为沟通、传递爱意和忠诚的手段;2、涉及性的肉欲方面,包括从性行为中作为沟通、传递爱意和忠诚的手段;3、更为实用的理由,包括要实现某些长远目标或完成某些具体目的的愿望,从生孩子到使伴侣嫉妒;4、不安的理由,包括提高个体自尊或防止伴侣移情别恋。 这章我实在没什么可以摘录的,倒不是我对这事有多么熟悉(尴尬脸),而是因为里面没有什么理论模型。第四部分关系问题第10章 压力与紧张本章我们要集中探讨对亲密关系有害的各种陷阱障碍。感情创伤——与人交往时我们体验到的接纳或排斥感,与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有着复杂的关联:最大的拒绝并不比单纯的矛盾感情糟糕太多。当别人表现任何程度的拒绝时,我们对自我评价值得即时评价都会降到最低点。而从接纳而言,从十分讨人喜欢到完全崇拜之间我们的自尊水平并未提高。而从矛盾情感较低端到接纳的较高端之间的细微变化却更令我们触动。嫉妒——嫉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反应性嫉妒(指人们在觉察到自己所珍视的亲密关系面临实际上的威胁时产生的嫉妒心理),另一种是怀疑性嫉妒(指伴侣没有不端行为,个体只是由猜疑引起的妒忌),区分这两种妒忌是因为对于前者产生的情形,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一样会产生反应性妒嫉,但人们产生后者的倾向差异很大。那哪些是容易妒嫉的人呢?从整体上看,男女差异不大。依恋类型会影响妒忌,痴迷型依赖类型的人更容易体验到最多的嫉妒,而疏离型的人体验的是最少的。另外人格特质也会影响到妒忌,高神经质者就比较容易感受到妒忌,另外人格特征也会,譬如”性爱专一“者更会体验到妒嫉。 对妒忌的反应:女性倾向于改善亲密关系,而男性更倾向于考虑离开,通过征服新的恋人来医治受伤的自尊。这种情况会导致一种令人担忧的情形,即女性会更有可能设法引起伴侣妒忌,因为她们认为这样男性就会像他们那样更加努力地保护和维持亲密关系,但问题是她们所做的事往往事与愿违。第11章 冲突和暴力冲突的本质和开端——冲突的定义:每当个体的动机、目标、信念、观点或或行为妨碍别人,或者与别人矛盾时,就会发生人际冲突。冲突起源于差异性与主动干预别人。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不仅仅是因为每个人有差异因为有四个辨证的矛盾——自主性对联系性、开放对封闭、稳定对变化和聚合对分离。接下来的内容挺没有实用价值的,我就择选一些有趣的摘录:在冲突发展中,有一个让冲突加剧的过程,也就是“接近/退避模式”,具体表现为一方批评,而另一方逃避正面接触,这一模式不好,一个是它会自我正反馈,另一个是它无法解决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多数情况下女性是接近者而男性是退避者。 在应对冲突中,有四类夫妻,分别是多变型、确认型、逃避型、敌对型,前三种夫妻生活都能持续,而最后一种并不能,最好的是确认型。 如何有效的解决冲突,下面是心理学给出的三不要建议:不要退避、不要消极、不要陷入负面感情相互作用的怪圈。第12章 权力与暴力本章我们考察亲密关系中社交权力的作用方式。社交权力指的是影响他人行为并抵制他人影响自己的一种能力。我们将识别出权力的一些基本因素,思考权力对个体和伴侣的影响。权力与相互依赖——根据相互依赖理论,权力是建立在对有价值资源的控制的基础上。权力根据弗伦奇和雷文的理论,可以分为六种权力基础:奖赏权力(个体赐予他人各种奖赏的权力)、强迫权力(个体赐予他人各种惩罚的权力)、合理权力(我们伴侣认为我们合乎情理的权力命令他们怎么做,并且他们有遵从的义务)、参照权力(当伴侣崇拜我们并且因为感到与我们紧密联系而心甘情愿地按照我们要求行事)、专家权力(当伴侣认识到我们出众的知识和经验,并因此受到我们影响)、信息权力(握有影响伴侣的特殊信息时)。 男女两性对资源的控制:在全世界范围内,鲜有女性能支配男性,在所有能积累财富的社会里,男性平均享有的权力远比女性得到的多,这在整个人类历史中这一点看来都是正确的。而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有三个方面,一是男性比女性有更多的相对资源,拥有更大的奖赏权力,二是社会规范支持并维持男性的支配地位,因此男性拥有更高的专家权力和合理权力,三是男性体型更大、力量更强由此有更大的强迫权力。 暴力的根本原因:总的来说,进行亲密恐吓的男性似乎赞成雄性标志,凭此提升他对女性的权威,但他们之中有许多人对此任务却又感到能力不足,于是为了支撑起他们雄性的自我概念,他们可能试图控制别人,尤其是那些身体上比他们弱小的人(这样的人,既可悲又可恶。)遭受到暴力对待的女性,她们普遍会感到吃惊,并常常努力去理解它,她们受到爱情规范的影响,鼓励她们”原谅并忘掉“,她们还受到性规范的影响,认为男性比女性更加狂暴冲动。他们还在文化规范下挣扎,认为她们的困境是咎由自取(这样的人,可怜又可悲)。 有些遭受虐待的女性并不会离开其中的伴侣关系,里面有许多复杂情形,最让人觉得不幸的是,有些人不离开暴力伴侣是因为她们不想离开,具有高忧虑背弃的女性容易被占有和控制欲强的男性所吸引,男性侵犯式的嫉妒和监视使焦虑 的伴侣感到安心——他仍关心自己,而荒谬的是,这种依恋类型的女性在过去遭遇的心理虐待越多,就越偏爱施虐的男性,并且这样的男性也反过来偏爱焦虑的女性,可能是因为她们能容忍他们的虐待。权力是得愿所尝的重要手段,但暴力不应该牵涉其中。第五部分 亲密关系的丧失与增进第13章 亲密关系的解体与丧失这章讲了某些离婚征兆的理论和研究结果,涉及到障碍模型(影响关系破裂有三类因素,分别是吸引力、个体拥有的替代选择、亲密关系周围的障碍)、脆弱—应激—适应模型(提到了另外三个促成离婚的因素,包括持续的脆弱——易受伤害性、过去的经验、先天的特质)。接下来的东西也没什么好摘录的。第14章 亲密关系的维持与修复亲密关系的维持和提升——关系维持机制:人们为了维系他们的伴侣关系而采取的有策略的行动,里面有三个部分,分别是认知维持机制(认知上的相互依赖、积极错觉、认知到的优越感、对替代选择的无视、贬低有诱人的替代选择),行为维持机制(牺牲意愿、米开朗基罗现象),保持满足(维持亲密关系容易控制的行为:积极性、开放、保证、共有社交网络、分担任务、共同活动、支持、冲突管理、回避、幽默)亲密关系满足的秘诀:1、欣赏你的伴侣;2、表达你的感激;3、重复上述两步。当研究者要求100对婚龄持续45的满意夫妻解释他们成功的原因时,他们的回答是:他们珍视婚姻,并认为婚姻是长期的承诺和忠诚;幽默感非常有益于婚姻;他们非常相似,在大部分事情上都能达成一致意见;他们真正地喜欢自己的配偶,喜欢与配偶共度美好时光。读后感: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资本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当初在高一政治课上学到这些时,我内心深受震动,因为我没想到人际关系对于人是这么重要!我曾以为物理化学生物对于人才是最本质的,然而,我忽略了更加宏观平常的生活。我见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更加宏大、复杂、有趣的世界。这也就是我这么喜欢看心理学书籍的原因。回到这周我读的书《亲密关系》。这本书不仅涵盖了我以前所知道的有关亲密关系的知识,并且还扩充了许多方面,以一个完整连贯的体系来陈述这门学科的研究,让我获益匪浅。而此中触动我心者,有以下几点:1、具有负面自我概念上的人来讲,他们喜欢人们表扬他们自认为重要的才能,但却更加偏爱对其综合价值能自我证实——也就是说,一味的恭维别人只能适得其反,因此,赞赏别人当然要从心底出发;2、人际交往距离很有实用意义,能通过两人交往距离的大小准确判断出两者之间的人际关系;3、声音大小与控制力,我以后声音绝不能小;4、社会渗透理论解释人际关系的发展,很有意义,而且它表明我不会问一些具有奖赏价值的问题来增强沟通的范围;5、公平问题——我不用太强调公平问题;6、羞怯是不可取的,无论什么情况;7、冷处理法:先轻微拒绝,到接纳;8、幽默感很重要,我要好好培养;9、我终于知道我喜欢看书的深沉原因——从人类动机的自我延伸观看,因为新奇的活动、新才能的发展和新思想观念的获得都具有内在的满足性,而我内在的满足性需求又是非常大,因此我很渴望通过读书满足自己的满足性,而读书又是可以满足满足性的;10、谈话与语调的关系,这是我从这本书中吃到的知识小甜点,我需要多拓展这方面的知识。另外,这本书还提供了许多有现实意义的模型,例如用人际交往距离以及当事人之间的舒适度来测定他们时间的关系,还有可以用相互依赖模型中的奖赏价值来分析金钱的权力。
  •     具有社会性的我们,“爱”与“被爱”是基本的需求,可以说,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爱的追求。罗兰·米勒《亲密关系》就是一本关于友谊和爱情的著作。一方面,可以说该书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430页的中文版中,有大量的图例、表格等,论述非常严谨,作者甚至专门开辟了一章论述本书用到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作者深入浅出,虽是学术著作,但仍然好懂、风格简易。本书主要讲述下面几个主题:1.亲密关系是什么? 为什么如此重要?2.别人能吸引你,你被别人吸引,到底有哪些因素决定了吸引3.对同伴关系的觉知和解释、与同伴的沟通4.从经济学思维方式分析“你们为什么会保持亲密关系”5.爱情三角理论6.如何应对亲密关系之后出现的“压力与紧张”、“冲突”、“暴力”及亲密关系破裂的修复7.友谊的本质、毕生的变化、差异8.性爱由于本书体系庞大,涵盖面多,下面主要分享下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的因素和爱情三角理论:人与人相互吸引的四个要素:1)临近:喜欢身边的人。周围接近的人更容易发展友情、爱情,日久生情。人与人产生相互吸引基本的假设:他人的出现,对我们有奖赏意义。空间上的临近,使得我们更加容易获得这些奖赏。在”听道论坛“上,听过心理咨询师吴迪的《用身体谈恋爱》的分享,作者说她大学谈恋爱时,是真刀真枪地干,当面看到他笑,当面看到她流泪,她认为,只有见面,才有感觉。感觉是什么? 感觉就是面对面感觉到的性磁场的吸引力,感觉是温度、闻到的气味,甚至手的干湿度。现在很多人都说没感觉,是不是微信、QQ等通讯工具用多了呢? 应该考虑大大增加见面时间了,以保证空间上临近。同理,异地恋中,人际关系的奖赏价值也降低,在文字或声音中表达出的爱意远不如脸颊上真实的一吻那样动人2)长相吸引力:喜欢那些美丽可爱的人。一般来说,且先不管对错,我们倾向认为外貌俊美的人更讨人喜欢、更好相处,即“美的就是好的”。每个人对长相的吸引力认识会有不同,但对美丽所作的判断一致性要远大于分歧性。如女人具有尖下巴、丰满的双唇、突出的颧骨,瘦削的脸颊,满面的笑容等,会被认为有吸引力的。男性的吸引力则稍微复杂,拥有结实的下颚和宽阔的前额男性——看上去有主宰力——通常被认为是帅哥,值得补充说明的是,女性更喜欢哪种男人脸型取决于她们的月经周期:当处在排卵期的受孕期,她们会觉得不修边幅、具有男子气的特质的面孔更吸引人,但其他时间则更喜欢青春型、具有孩子气特质的男性面孔。同时,男性虽英俊但贫穷,对女性并不那么非常具有吸引力。有长相吸引力的人讨人喜欢,还是讨人喜欢的人具有长相吸引力?影响亲密关系不只是相貌,当你越来越喜欢一个人时,外表也就不那么重要了,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3)礼尚往来: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这是一种互惠心理,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般别人喜欢我们,我一般也会更积极回馈他们。所以,想获得友情、爱情,先尝试发自内心地去喜欢她们吧作者还为女性分享一条”默默吸引法“, 有的女性”故作清高“,认为不易得到的才能更吸引他人,其实一味故作清高没有什么用,那将使得周围的男性不愿冒风险与你深入接近,真正有作用的是选择性地故作清高,冷若冰霜且只对某个人略有兴趣。4)相似性:喜欢与我们相像的人所谓“人以群分”“同一”性在吸引力也很重要,当大家有共同价值观、共同的经历,共同的爱好,能更容易走近。到底是相似相吸,还是相异相吸?总体来说,我认为,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相似、相异都能走到一起、走好。在《亲密关系》中,作者表示不应过分强调互补带来的吸引性,作者更强调相似相吸引。作者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分析一个例子,在1994年,26岁《花花公子》年度女郎安娜嫁给了89亿万富翁马歇尔。在这种情况下,二者基本上没有相似性,倒是像相异相吸,其实,如果从大的方面看,是优势吸引优势,即长相优势和金钱优势,即这仍然是相似相吸。爱情三角理论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成分构成:1)亲密 包括热情、理解、沟通、支持和分享等爱情常见特征2)激情 其主要特征为性的唤醒欲望,也包括其他能使伴侣感到满足的强烈情感。3)忠诚 投身于爱情和努力维护爱情的决心。爱情三角理论认为,这三个成分是爱情三角形是三条边。每个成分都可以由低到高变化,于是就有了各种爱情类型。我们来说说两钟比较纯粹的爱情类型:浪漫之爱,是拥有强烈的亲密和激情的爱情相伴之爱,亲密和忠诚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爱就是相伴之爱在浪漫之爱中,爱情是盲目的,人们会低估或忽视伴侣的缺点,他们将伴侣的形象理想化。 上面爱情三个成分中,激情最易发生变化,我们会发现自己对伴侣的欲望急剧飙升,随后又消退。当激情消退时,亲密关系就有可能解体消亡了。而在 相伴之爱中,激情所占较弱,双方会努力维持深刻、长期的友谊,会有长久而幸福的婚姻。作者较为推崇此种爱情,认为更稳定。你们是相伴之爱吗? 可以尝试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我们的爱情是建立在深厚而持久的友谊上吗?我对Ta的爱念包含了坚实、深厚的感情吗?2.我们能一直享受共同的活动、一起欢笑吗?3.Ta是我认识的最可爱的人之一吗?4. 我欣赏Ta吗?上面分享了书中的两个论点,稍微再思考下,就能把书中的观点落地指导生活了。 向正在寻找亲密关系的人、想同伴侣维持好亲密关系的人 以及亲密关系需要修复的人推荐此书。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教人科学地看问题
  •     2016年第13本书。这本书,推荐给每一个将要谈恋爱、正在谈恋爱或者已经结婚的朋友,从科学角度看爱情,而不是已经泛滥的感情鸡汤,受益匪浅。
  •     在你的期望得到满足以前你永远不会快乐 然而男人一旦得到想要的东西就会想要更多,恶性循环到最后你都不认识你自己。以上是我遇到的问题。我需要做的就是放下欲望,做真正的自己
  •     作者非常严谨求实,毕竟当今社会亲密关系早就不在局限于异性,书中提到的各种结论均以科学实验的数据结果为依据,解释了大部分人面对相同情况的反应,比较有意思,视角很独特
  •     关于亲密关系的经典著作,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亲密关系如何相处,想要拥有高质量的亲密关系也是需要学习的
  •     让神秘的人际关系,可见话
  •     看了10章。感觉一般,介于太多能从生活体验中直接获得的知识,那我为什么要看心理学呢?太多专业词汇的包装了。
  •     不错。很专业。我觉得看心理学的书就得看国外的
  •     简直就是心理学教科书么,辞藻乏味,解决问题能力弱,学术气息不接地气,干货太少,可读性差
  •     严谨的心理学著作,而且阅读起来一点不枯燥。实在好书。有时间要多复习。
  •     有点像社会心理学博士的毕业论文,通俗版
  •     很翔实的一本书,如果只是想了解如何与身边人关系更为密切的话则需要花大力气。推荐给有心理学基础的朋友们,这是一本必看的书!
  •     发自内心的欣赏 表达感激 调整期待 保持满足
  •     可以知道改进夫妻和家庭关系
  •     很多在人际和亲密关系上的疑惑在这里得到一一解答。作者以一种耐心和关怀来写这本书。爱不释手~
  •     这不是方法论!只是理论研究!
  •     纵观人类历史,我们会发现,择偶很少与浪漫爱情有关;婚姻是出于政治的、经济的、实用的和家庭的目的,唯独不是因为彼此相爱。即使在北美,人们只是在近来才开始觉得婚姻需要爱情。1967年,76%的女性和35%的男性会与一个他们不爱但各方面都很完美的伴侣结婚。而现在,多数人会拒绝这样的婚姻。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开始了一个大胆的实验。以前从未有过一种文化认为爱情是婚姻的根本原因。 (豆瓣)
  •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际交往是任何人都回避不开的。各种人际关系中,亲密关系尤为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一生。作为心理学爱好者,“菲利普·津巴多推荐”这几个字就是我必须购买的理由。
  •     挺厚的一本,断断续续地看了一年多,受益很多。内容大多关于爱情的现象、规律、研究。也提到了亲情、友情、爱宠之情。不论是否遵循,了解仍是有必要的。
  •     两性关系也是需要学习滴。很好。
  •     这个关系是西方角度的关系,不是东方式的人际关系学,这本书是学院派的教授写的,很学术很系统,而且还有数量化的统计作为证据,很有价值去读的一本好书
  •     有些偏学术理论,因为不是最新数据,理论只有初步引导性,目前未知实践作用。有些沉闷,很多道理我都懂...
  •     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情,很精辟,写的很好,深刻的解释什么叫做爱情,值得广大热恋中的情侣观看
  •     亲密关系需要慢慢学,不能看畅销书了。正儿八经看课本。里面提到很多,男女刻板的性别认知;高工具性以及高表达性;有共同的朋友;依恋类型,人格特质,以及最后怎么教维持和检修自己的亲密关系等等。要宽容,要忠诚,要习惯的把伴侣的过错归因为环境和把欣赏作为内因;在亲密关系中的奖赏和批评大概要高于5:1才会有一个更幸福的亲密关系,因为责难和批评在亲密关系中的伤害远大于同样次数和程度的奖赏。还有在生气的时候要尽量重复对方的话,以保证自己是真的知道对方想要什么了,因为什么生气,良好的沟通真的很重要。最后说明一下,亲密关系指的不单单是爱情,也有朋友之间的友情。
  •     了解亲密关系,认识自己,更好生活。里面有很多内容看了后会让人有当头棒喝的感觉,也能促进自己思考自己的亲密关系出了什么问题,以及自己出了什么问题。
  •     教了很多知识,从人际关系到婚姻都有~~
  •     ex送的礼物
  •     和第四版差异不大,但确实厚了很多,研究亲密关系的必备书。
  •     一本描写亲密关系的书,不管是否恋爱,都可以拿来一读。
  •     买了2本了,第一本是2009年买的,这是第二本了,送给女友啦,不过已经是前女友了。理论细致,结合人际的实际关系,值得推荐
  •     爱与被爱,一生功课。
  •     还没能解决我现在的问题,但解决了一些以前想不通的问题
  •     两周,看完了!
  •     整本书有一种论文感,但讲述恋爱爱情和亲密关系,激情与忠心。从浪漫关系到相伴关系,深入浅出。对感情生活是一个很好的指引,让自己不做一个无趣的人
  •     整体感觉是:一些是把原来认为是常识的东西用比较科学的语言表述出来,还有一些则是比较反直觉的心理学结论。严谨性和科学性秒杀市面上一些所谓的心理学书籍。
  •     基础的基础,先打好理论知识吧。
  •     科学的方法实验总结爱情当中各种情况出现的心理学原因。
  •     社会心理学教你怎样处理恋爱关系,很有趣。
  •     很喜欢这本书,这是我买的第一本关于人际交往的书,我很确定,没有买错!作为心理学专业的我,看着那些专业术语也很亲切;而且我觉得就算不是学这个专业的大众,看这本书也肯定不会觉得费劲。我还没看完,一定会认真的看下去的
  •     跟心理学与生活一样,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心理学好书,虽然有很多数据,专业性貌似很强,但真的是好书,解释了男女关系的很多问题
  •     亲密关系的教科书,不仅能让你知道亲密关系的种种表现和问题还会告诉你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和问题。读前几章兴奋好奇,后来发现啰嗦无趣。想来这是教科书的通病吧。
  •     人际沟通
  •     懂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能把人生过得好一点
  •     非常经典的一本书,读来受益很大。只是气人的是另一本书《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也用了亲密关系的书名,害我误购了一次。
  •     不错,有利于搞好家庭关系
  •     难得地在科学性和实用性之间做到了一个兼顾的效果。成年人、尤其是对婚姻有所计划包括已经步入婚姻殿堂的人,只要不差这点钱,看看真的是不错的。对于打破一些对爱情抱有过度幻想的人也有好处。我是在学校的图书馆看到这本书特意订了一本当新年礼物送人的。
  •     必须给满分,很喜欢社会心理学的东西,这本书则让我格外喜欢。特别是上次去我的导师的办公室那边,他也在看这本书,哈哈,让我觉得英雄所见略同。觉得大家都可以看一下吧,对解决两性之间包括朋友之间的一些矛盾问题还是有一些参考价值的。我觉得这些书看多了,自己的情商都高了很多
  •     有钱才是硬道理,
  •     在午后两三点钟,微微困倦,拿起此书,慢慢捧读,渐入梦境,舒服。
  •     值得更多人用心阅读了解自己的内在,与身边人的需求。
  •     与前几版相比增加了很多内容。这就是真正学者的学术风范。不过因为文化差异,其中的某些内容可能不太适合中国目前两性关系的国情。
  •     作为心理学的爱好者,这本亲密关系阅读之后感觉了解了许多人的性格发展和心理,认识了亲密关系对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性;然后这本书是非常具有学术价值的,可以当做研究之用;很好的书籍,非常满意。
  •     我懂得这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现在
  •     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对友谊、亲密关系的科学阐释,很赞!
  •     富有启发与指导意义,但不够完美。尽管论文交错的脉络构成了支撑书籍思想性和科学性的骨架,但经常会陷于舍本逐末的困境,强引一些并不相关的研究结果,试图让每一句话都跟着文献括号,反使得语言零碎杂乱。再者,各种新词的引入和糟糕的翻译共同导致了晦涩难明的文字(“对敏感信息武器的通达”你能想到是什么意思吗?),使得阅读本书需要极其巨大的耐心和精细的笔记。相较而言,同样是偏学术性,阿伦森的文字要好读得多。
  •     我总是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希望这本书对我有帮助
  •     很好的一本书,改善人际关系方面的经典之作!
  •     亲密关系(第5版)确实是一本两性与婚恋的百科全书。值得一读!
  •     这本书算社会心理学里面比较通俗易懂的了
  •     毕竟是诠释在人嘛 打分也就因人而异了 对我来说写得好的地方很透彻 另一些地方鸡汤味道略重
  •     被知乎安利来的。还是有不少收获的,起码不再是个感情小白,起码能学以致用不仅仅是为了某人更是为了自己。 曾经盲目信奉所谓超脱红尘。其实每个人都有情感需求,这是同生理需求类似的固有需求,应坦然面对而不是否定。
  •     很无聊但是很有用的一本书。还没有看,希望能从中找到我没有的答案。这本书期待了很久,从去年到今年,却一直没有买,而是先去看了其他的书,或许这就是命运要求的定相遇。或许只有经历众多才会认真的理解,从容的思考。大爱这些人类的智慧。
  •     真是一本好书!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在处理亲密关系上存在很多的问题。读了这本书,收获很大。
  •     这本也是心理课老师推荐的两性关系的读本,内容、视角都很新颖,相信通读后对家庭经营有帮助。
  •     蛮厚的一本书,翻译的还不错,一口气看了十来页,从心理学说爱情,很适合国人特别是年轻人读一读,对婚姻,对爱情,对人生会有一定的帮助!
  •     这本书很专业,虽然本人不是心理学专业,但是也有很大收获.里面虽有专业词语,但是很容易明白.适合很多人阅读.很不错,值得推荐!
  •     难得一遇的好书,书中大量引用心理学研究成果,表述观点谨慎小心,罗辑严谨清晰,翻译也非常不错,非市面一般畅销妖艳货所能比拟,给5星。
  •     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特别枯燥,从来没接触过这种比较纯粹心里方面的书。但是读了两天之后,真的觉得很好很实用。对于两个人的相处,不管是朋友还是爱人都是一个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知道本质的一些东西才能够处理好它。昨天看了第五章和第六章感觉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都希望获得更多,如果能够保持这种长期的获得就会维持得更久。
  •     听广播提到这本书,所以买来看看。书的印刷精美、内容强大,从社会学角度解读了有关友谊和爱情的种种关系,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     如有点心理学背景阅读会更好
  •     很棒的书,心理学的基础读物。很有用。
  •     讲了一些亲密关系中的系统的可验证的共性规律,应用到具体国情以及具体的个人身上还有一定距离,“爱”这件事儿嘛,加油吧
  •     迄今为止看过的讲亲密关系,尤其是其中的伴侣关系和两性心理最棒、最科学的心理学书籍!
  •     一本书读了半年。开始于吸引激情和喜欢,终止于解体与消亡。似这半年的生活。
  •     如果有人问爱情和面包,现实和婚姻是怎么样的关系,你会怎么答,当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磕磕碰碰占据了爱情和婚姻的大部分,你会选择继续走下去,磨合成为习惯并为之改变,还是会转过头后悔,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一个思考的方向
  •     这一系列的书都是精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亲密关系,有学术价值
  •     无聊,不过里面一句话挺深刻:“科学不是为了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是描述现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人来想的。”所以,读这么多书,我的人际关系依然一团糟,更别说亲密关系了
  •     欣赏你的伴侣,表达你的感激。不断重复上述两点。
  •     幸福从家庭关系开始
  •     还是很有启发性的通俗文本
  •     每个人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
  •     终于看完这本非常专业,语言表达非常严谨的书了!推荐!
  •     心理学必读
  •     讲座: 亲密关系=亲密+激情+忠诚,是交换关系(满意度=奖赏-代价-期待水平)也是权力关系,资源长相相当于筹码,越平等相似越好,关注奖励不要斤斤计较。避免理想化虚构对方/错误归因于人格/否定过去/固执观念/悲观期待/觉得对方不了解自己。沟通:精确阐述问题,倾听并向对方确认,礼貌镇定,尊重承认对方合理性,不要逃避冲突(解决问题交流情感同样重要)。自我提升要自信放松不要觉得配不上+欣赏伴侣+表达感激鼓励+投入精力维持关系如共同玩乐+对生活持有现实的看法不要过分浪漫。
  •     以演化的视角好啊!但基于社会心理学统计分析的研究结果有些理想化了……
  •     我还是喜欢美国作家对于爱情的看法!
  •     很实用,生活中我们总以为自己很懂,其实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了解亲密关系,健康发展亲密关系,值得推荐的一本好书!
  •     感觉打开了微信看朋友圈的恋爱秘诀
  •     建议婚前、婚后随时温习,真的挺好的一本书,可以当教材了
  •     值得多读
  •     很喜欢这本书,因为看网易公开课,然后开始买这类书,书中的内容非常受用,对于亲密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而且对于改善自身的认识有着积极的改进。
  •     亲密关系是人类不可逃脱的关系之一,依靠自我,感性的追寻或许有了学术的分析会更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     大学翻的,好书~
  •     学会满足,学会感恩
  •     书中理论看似简单,没有多少字,如果展开,将会大有文章可做。也是实践的好指导,里面提供的很多数据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尤其是这些数据比较新。本书将会作为我讲课最重要的参考教材之一。
  •     不知道和05版本具体区别是什么,看完才发现作者不太一样。
  •     听过很多道理,实践起来过好一生,好吗
  •     心理学导师推荐的书,挺好的,既有学术的严谨又通俗易懂,是很好的一本个人读物以及学习教材
  •     不错不错,我喜欢~~比较适合大多数人看,不像一般市场的心理学书~
  •     社会心理学佳作,现代人看看可以明确下指导思想
  •     没有什么亲密关系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有,那就是没看过这本书。好的恋爱是互相鼓励,一起成长。如果觉得彼此不合适,不如考虑一下两个人的依恋类型是否合拍,深入思考俩人在一起的真实需求,互相鼓励让彼此更适合对方。读了此书醍醐灌顶,尤其是关于婚姻方面的阐述,不幸的婚姻在订婚之时就初现端倪,而时间只是催化剂,公平是让夫妻维持幸福感的必要条件,共同参与游戏也有助于保持两人的幸福感。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