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井

出版日期:2014-10
ISBN:9787513315906
作者:蒋晓云
页数:216页

作者简介

★ 那千古一叹,是血脉中割舍不断的乡愁
★ 夏志清、王安忆推荐
★ 一部让人等待了三十年的小说
★ 如果《百年好合》记录的是传奇故事,那么《桃花井》书写的便是无言之恸。
★三十年后归来,蒋晓云以书写两岸议题的长篇小说《桃花井》复出,作家张大春为之激动,直呼“她是我的偶像”。
《桃花井》是蒋晓云复归文坛完成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她的第一本长篇小说。
一九四九年随国民党到台湾的李谨洲老先生经历大半生离乱颠沛后,晚年回到家乡。老人寻回了失散的长子,更进一步找了个桃花井的寡妇董婆续弦,打算在老家重新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然而城乡的差距、父子的代沟、个性的冲突、利益的挤压等问题交相上演。且看老人如何智慧布局,在命运荒谬却又见真情的人生过程中,遂其所愿,落叶归根。

书籍目录

001 /〔代序〕都是因为王伟忠
007 / 去乡
021 / 回家
045 / 桃花井
083 / 探亲
133 / 兄弟
185 / 归去来兮
201 /〔 跋〕洞中方一日
205 /〔 后记〕此灾何必深追究

内容概要

蒋晓云
出生于台北,祖籍湖南岳阳。现旅居美国。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曾就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系博士班。曾任《民生报》儿童版、《王子》杂志主编。
学生时期即开始写作;一九七五年发表处女作《随缘》,一九七六年起连续以短篇《掉伞天》《乐山行》,中篇《姻缘路》,三度荣获联合报小说奖,以媲美张爱玲的惊人才华饮誉文坛。作品后来集结成《随缘》《姻缘路》出版。
一九八〇年后赴美留学,成家立业,停笔三十年。
二〇一一年春天以长篇小说《桃花井》复出,同年夏天出版短篇小说集《掉伞天》。


 桃花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4条)

  •     算了算,今年已是两岸开放探亲的第27个年头,开通直航的第5年。几乎每一个迫不得已离开故土的人,都有落叶归根的愿望,哪怕他们在台湾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有了新的家庭,乡愁却是抛不掉的。流离失所的生命,要魂归故里才是圆满的终结。桃花井讲述了一个台胞返乡的故事,虽然有个温情的结局,过程却不甚美好。两岸的文化隔阂,贫富的差距是造成矛盾的主要原因。而父子间由于过去的阴差阳错引起的冲突,不同个性诱发的碰撞在这差异化的生活形态里,显得更为纠葛,更是看尽了人生百态。桃花井不是一口井,也没有桃花美景,空留一个绮丽的名字。故事里第一次描述桃花井这个地方,是这么说的:本地方言里没有贫民窟这个词,可是你跟街上老人说“桃花井”,那个意思也就很接近了。董婆住在这里,后来李谨洲娶了董婆也住在这里,市井的气息弥漫,李谨洲虽不算贫穷,但这落叶归根也是有些凄凉。好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也得到了很好的照应,死得其所。李谨洲本在台湾安了家,却忘不了留在故乡的大儿子以及李氏的族人,几经周折,几乎是一意孤行的返回家乡。他狡黠聪慧,却也固执冷硬。不曾想到家乡的现状,大儿子一家以为有了富贵的靠山,理所当然的接受了李谨洲的房子,还得寸进尺的想要更多。对他们来说,李谨洲并没有被放在亲人的位置,多年亲情的缺失,他已不是那个属于故乡的人。李谨洲是以一种强硬的姿态回归故里的,他施予财富,想把一切好的都带给乡人,在碰了石板之后,又张罗新娶,将家搬回故里,渴望生根。董婆是一个可怜的人,她的命运除了最后一刻的上吊自杀,似乎从来都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上。从小时候被卖到妓院,到后来“被”媳妇嫁给老头,她没有聪慧的头脑,不知道要如何改变生活。好在,这一生遇到李谨洲,她也觉得自己有了幸福的时刻。无疑,她是幸运的,又加上她本性的善良,即便最后自杀,她也是一种追随的心态,因为生时有所恋,所以死了也不遗憾。哪怕谨洲并没有将她真正当作亲人看待,但他的背景素质,于她是一座仰望的高山,何况在生活上对待她也是远甚于她过去的每一任。她的骨灰究竟有没有撒到李谨洲的墓旁呢?这其实已经不重要了,生时相守过,来生便是一份心愿。慎思和慎行的对比是非常明显的,这就是不同文化养育出的人。他们有同一个爹,性格却是迥异。台湾的生活相对富足,至少不为温饱着急,所以慎行性格温润、包容,对他来说自有比温饱需求更重要的东西要追寻,慎思就全然相反,所以他粗鄙、暴躁。家爱和家宝是第三代,可惜蒋晓云没有写两岸第三代的对比,但从大趋势看,只要生活水平上升,人的素质会不断提高,越往后发展,越是趋同,也未必有比较的必要了。凡人小事在蒋晓云笔下如行云流水,许多妙句信手拈来。不过杨敬远的故事无论是篇幅还是前后的相关程度,放在书里都有些不合适。何况,这样一个无声的精彩故事,独立成篇似乎更好,与李谨洲的故事放在一起有些可惜,似乎浪费了一个好素材。我寻思蒋晓云可能有比较的意味,杨敬远倒也是死得其所的人,他虽未再踏访亲手设计监造的杨家花园旧址,可发妻与亲生子“死而复生”已是最大的好消息,遑论死时有他们的陪伴,这才是真正的魂归。而李谨洲的归乡却是充满波折的,他用人生的最后十几年硬生生的重新在故乡扎根,才将自己的魂埋在这片思恋的土地。乡愁铺就的返乡之路,看尽人生百态,想要的寻找无非是一个圆满的归宿。我从哪里来,就想回到哪里去......
  •     桃花井,风流的意象书写的不过是普通人的市井传奇,沦落天涯风尘委地,一点都不香艳浪漫,横横竖竖,框定了现世人生。任世间桃花烂漫红尘开遍,抬望眼,触碰得到的也只是头顶那一小片方方正正的天。蒋晓云惯写大时代小人物的悲欢际遇,从《百年好合》到《桃花井》,主人公无一不是“有命无运“,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流离辗转,然后因缘际会,一生的故事就在起起伏伏中随遇浮沉各自明灭。《百年好合》是以民国女性唱主角,左不过是大时代背景下各色女子的终身大事;《桃花井》则显得更沉重,它的主角是辗转流徙台湾的“战争遗民”。说他们是“遗民”,是因为他们并非行伍出身的眷村子弟,而大多都是无依无靠,在因缘巧合之下偶然随国军撤退流落到台湾的“江湖百姓”。因为无所荫庇,他们成了当年流落海岛的战争难民中境遇最凄惨、最少人关注的部众。正如作者所言,“缺少代表性不表示不存在”,蒋晓云在《代序》中说,她写这些故事的初衷,是希望人们知道,第一代外省移民家庭除了“眷村”之外,还有这样一群“眷村”外的子弟,“他们和眷村里的长辈,从同一个时代走过,从中国其他各省到了台湾,他们也都年轻过,热情过,他们也有自己的故事”。通过虚拟的情事描写群族真实的生态,以另一种方式留存历史真实,这也是小说创作的重大文化意义之所在。《桃花井》所描写的战争遗民生态,带有普遍的身份焦虑,造成这种群体性焦虑的动因是一种“隔绝”的生存状态。《桃花井》通篇都在书写这种“隔”,这是历史原因造就的直接后果——两岸三十余年的生死隔绝,海阔山遥,音书难托,地缘性的隔绝又进一步造成了人心之隔。一切都以“台湾外省人”身份的主人公为中心展开:与岛内的原住民的隔阂;与他们的子女(外省第二代)之间的隔阂;与大陆亲人的隔阂;与大陆乡民的隔阂……孤悬海外的生存困境造成了身份的无归属感,这些人既无背景也无根基、跟随国民党军队“流落”到此地,不得不落地生根,然而这种刻骨的疏离与隔绝使得他们多半命途坎坷,暮年回望半生蹭蹬,更生出故国之思。少小离家老大回,却发现魂牵梦萦的故土,已是此乡非彼乡。《桃花井》的两位主人公,乡绅公子杨敬远一九四九年虽难民潮从湖南家乡飘零到台湾,不久即遭人诬陷,在国民党初到台湾乱抓人关人的“大清洗”中莫名其妙被投进监狱又无人作保,大半生都在异乡坐牢,出狱后得养子收留赡养。故事的结局,这位畸零人死在大陆探亲的旅途终点,虽得分离半生的妻儿相伴最后一段路,却未能看一眼心心念念的故园。满腔报国热忱的青年县长李谨洲赴台后遭到了与乡党杨敬远同样的牢狱之灾,背着“政治犯”的标签,后半生始终不得志,还累及家庭。开放探亲后,台湾归侨的身份使他在大陆亲族中重拾昔日荣光,也切实体会到了两岸因时空隔绝而造成的疏离与隔膜,饱尝了亲人的龃龉、算计、欺骗、背叛……一衣带水,血脉相连,亲人大概永远是这样吧,在互相伤害中一次次为彼此舔舐伤口,最终在伤害与宽恕中达成刻骨的原谅。说到底,也是辛酸曲折地“魂归故土”。蒋晓云以细笔描画个体生态,隐隐勾勒出一个群体的真实生态——一个容易被人忽略、遗忘的群体,以他们的故事谱成一首无言的哀恸长歌。第一篇《去乡》起得好,后文却稍显乏力,故事、情感断断续续温吞推进,有点隔空发力的虚飘感。李谨洲与亲族间的互相谅解,交代得不够清晰,最后糊里糊涂终场落幕,看得令人怅怅,那理应到来的震动就这么如风如梦,落得个恩怨了无痕。凡事总留遗憾而少圆满,别扭的书写,到底也是“隔了一层”。惊蛰之后是春分清明时节该不远了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洛夫《边界望乡》
  •     《桃花井》是蒋晓云在大陆出版的第二部作品,由六篇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短篇构成一部长篇,每篇交代上一篇的结局,同时展开新的人物。“桃花井”的名字看似清新,内里其实沉痛无比。小说由杨敬远的故事引出。杨敬远早年是富家少爷,解放时忍痛丢下妻子儿子,逃到台湾却被关押几十年,和养子度过余生,晚年终于能回到湖南老家,却病死在机场。难友李谨洲早年担任县长,生活阔绰,逃到台湾被罗织罪名坐了六个月监狱,晚年一心要落叶归根,狐死首丘,于是回到湖南老家,娶了老太董金花,结果被偷了养老钱,气急之下半身偏瘫,在病床上去世。《兄弟》一篇中,李谨洲在家乡的大儿子慎思和在台湾的小儿子慎行,喝酒时谈起几十年往事,慎思以为弟弟在台湾过得很舒服,但他其实不知道,慎行因为父亲的黑身份而受到影响,考上自费出国又没法筹到路费,几十年养着两个女儿,还背负着房贷。慎行劝哥哥“认命”,结果慎思大怒将慎行赶出去。几十年前的交换,谁有资格让他“认命”!命运的交换让两兄弟殊途,似乎弟弟必须为此负罪,但罪在何处?只有到了第三代,才终得脱逃历史怪圈,能够选择自己的路。小说结束在李谨洲的孙女带着她们的孩子来扫墓,历史仿若这墓,已经深深沉埋于土中。这是最让人扼腕的地方。历史的阻隔造成了双方的不解。上一代遭受政治迫害,下一代要承受分离之苦,他们都是被耽误的人啊。蒋晓云在跋中说,故事都是虚构,但事情多是真的。两岸的隔阂让双方产生嫌隙,《探亲》一篇中,两孙女家爱家宝返乡探亲,对农村习惯大惊小怪,两岸对话和习惯的不同,亲族之间沉默的互相争斗,都让孙女们不解。但血缘亲情总是抹不去的。李谨洲要卖掉台湾的房子,为老家亲戚准备红包,让对大陆亲戚根本没有感情基础的小儿子感到厌恶。但随着时日的延长,慎行对父亲的做法从抵触渐渐变为理解,对三岁以后就未谋面的哥哥也有了感触。归来的长辈怀着歉疚,带来金戒指与美金,面对这些祖辈,小市民的私心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董金花的儿媳王小红面对这位台籍“富翁”招亲的消息,赶不迭登门主动“引荐”,促成这桩姻缘(或“孽缘”),就因为李谨洲能给董金花三室一厅的房子,五万元养老金,还有每月八百块的生活费。小说融入了改革开放后的大陆对台湾返乡老兵的怀疑和欺骗,对金钱和利益的狂热,其恶行恶状,让人愤恨;但“生亦喜,死亦悲”,都是为了讨生活啊。自私里仍有人情,董金花稀里糊涂被王小红撺掇,偷了李谨洲的财产,但在李谨洲病倒后又任劳任怨地照顾他,并不单是欺骗李谨洲的负罪感所能支撑。无法葬入李氏祖坟的约束,让她心里始终有个结,她只是为了能获得承认,所以抱着“夫死随葬”的观念,在李谨洲死后上吊自尽。两兄弟被命运交换,但在照顾父亲的日子里,渐渐理解了对方的难,也学着理解自己的命。这是蒋晓云时隔几十年重拾的旧作,在青年时期文名如日中天之际,她选择远渡重洋,但听来的那些故事让她时而萦绕动笔之念,直到晚年退休,朝花夕拾,时间已让文字退去铅华,写来平淡如水。但细细读去,字里行间紧紧攫住读者,将读者卷入人物的情绪,身不由己跟随故事走下去。和近年来引进的台湾作家的作品不太一样的地方是,蒋晓云的文字极其朴素,近乎白描,没有绚丽的辞藻和繁复的修饰,就这么平实写来,却在细节上悚目惊心,字字泣血,句句含泪,一个个文字如铅块,浓稠的情绪压得读者喘不过气,让人感叹她怎么能剖析得这样锋利!蒋晓云在序言中说,大陆多从朱天文、朱天心的作品,侯孝贤的电影,赖声川的戏剧中知道眷村,很容易形成“外省人即眷村”的误会,但还有很多眷村之外的外省人,他们活得小心翼翼,又遭受政治迫害蹉跎几十年,实在应该写下他们的故事。我们需要这样的小说,也感谢蒋晓云写下了他们。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被前两章惊艳到了,后面明显画风有变。看后记才知,前两章写于30年前,其余写于2010年,看来我的感知能力没问题。
  •      整体感觉不如她的短篇集,但还是值得称赞,作者台湾出生侨居美国美国,并非真有父辈对于离乡还乡之间那种复杂的经历与感怀,但写起来各种生活背景下的祖孙三代和八九十年代内地县城的世井小民都能肖其声口,结尾的画面真像是一出全用空镜头做收束的电影,“独立苍茫每怅然”……
  •     岳州人居台北读此书 唯有感慨岁月无情
  •     第一次看这个话题的书,相思一辈子,够难受的; 宁为盛世狗,不为乱世人啊;就算人在乱世,也不要骨肉分离; 后面越看越心酸,一直想回去和已经回去所谓的故乡早就是他乡了吧;
  •     叙事方式,时间纵横交错甚得我意,海峡两岸,今夕人物命运在历史大事件中穿插,不同家族背景,迎接同一个未来。
  •     读书的感受并不好,感觉赤裸地见人的丑恶,不是奸邪,但就是恶心
  •     比较失望。说什么当代张爱玲,灵气差太远了。但角度还是不错的,几个故事不停变换主角,最后汇成一个不错的故事。
  •     无论如何,这本书实在是写得很无聊,太腻味,太琐碎,人物干瘪,太想当然。我实在是不想打三星
  •     三十年前送杨致远归家,三十年后写尽了寻根而失根的市井故事。无论是回乡修建祠堂只等来了打秋风的宗亲,还是从良五嫁的董金花拿出藏了半个世纪的裤腰带悬梁,都让人鼻头一酸。
  •     这本讲的是在台湖南人故事。“那时候在台湾,别省的外省人都抱团...上海人生意,湖北人凑钱在永和买地盖房,福建人在新店一起办学,宁波人搭伙放利息。只有湖南人流行告同乡是匪谍”.....倒是两岸一致。
  •     总体似乎鸡毛蒜皮过于琐碎,读到一半时已觉得比较吃力,于是后半本便改了个读法,在飞机上快快地读完了。非常喜欢开篇的《去乡》,结尾部分也还不错,令人唏嘘。
  •     桃花井底的众生和人情。
  •     一部写了三十年的小说,两岸家国旧事以两个人物回乡展开,亦可看到解放前后两岸不同年代地域的不同人生。虽是小说形式却也有人物原型,入土为史。
  •     不是特别喜欢
  •     宁为盛世狗,不为乱世人。 两岸分离,一生等待是永远的泪点。 黑色幽默,泪中带笑,更加心酸无奈。 都是可怜人。
  •     毕竟还是比不上《百年好合》里浮沉乱世求生存的故事,没了外压,人反而不那么得可爱可亲了。但蒋晓云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和故事里串联起来的一生的寒来暑往,特色鲜明
  •     扭秧歌的队伍像洞庭里一个浑浊的浪头……
  •     从故事本身来说,好像作者向我们叙述身边人的过往经历,对于没经过那个年代的我来说,除了时代自身的特性之外,我更喜欢的是作者把浓浓的市井气息写的分外用力和真实,这是充满人间烟火的一部令人唏嘘的小说。
  •     一个岳阳人有点恍惚了
  •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看后会想很久的书。
  •     喜欢蒋晓云是因为她可以淡淡的诉说 但是我却都听进了心里 悲欢离合 爱董婆 讨厌小红的精明
  •     无言之悸
  •     忘了什么时候读的了。从台湾回乡,变迁。文字很细腻的。
  •     杨敬远与妻分离,董婆上吊自缢两段最令我动容
  •     太好看
  •     前两章写的最好,后面略有些拖沓。喜欢这种叙事氛围,淡淡的却一直萦绕心头
  •     很好
  •     对世情的观察真是细致入微,可是写出来又云淡风轻,有一种疏离感。看到自己熟悉的环境,我终于明白看蒋晓云一直感觉到的那种漂浮感,我之前归结为贵族感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了——是素材的来源。张爱玲的素材是亲眼所见,而蒋晓云顶多是亲耳所闻,文笔再好,一手和二手还是会在文中暴露出来。夏志清说她小说所展现的文化幅度较狭,我想这个狭也与此有关。而她惯用的这种抽屉式的书写方式却很好地,不能说遮掩,说弥补似乎也不妥,但确实是让此间的不足在文本中呈现得最少。/如果只有李谨洲的故事,这部作品的内涵就太窄了,加上杨敬远的故事打底,整个主题都升华了。/李在书案写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反思年轻时崇拜孙中山,理想施行训政教化愚民的自己如今只能被愚民愚弄,关心自己是直的还是横的回家。这一段真让人动容。
  •     还不错,语言表达感情和思想很细腻精准,让人感同身受,喜欢第一个故事
  •     灼灼白光一闪,杨敬远回家了。
  •     生死何谓
  •     篇幅短小但把两家三代人的故事写得荡气回肠
  •     谨洲的故事读起来仿若更现实些,也更令人唏嘘,最后真觉得董婆倒是很不容易了。但还是更喜欢敬远的那两篇,尤其是《去乡》,结局算是勉强圆满了,可一想到周金声先生的事,反而真应了敬文那句“生离死别”。
  •     看《海街日记》时曾想,为什么我们不拍一部柔和安静的认亲戏呢,看完这本书想起了水土不服的原因吧。中国人从前是什么样子只能从书里料想,但实际生活里,各种热闹非法又鸡犬不宁,勾心斗角也珍重族情,一如作者书中所写。里面有很讨厌的人物,生活中出现了也就尽量避免接触,可在书里不行,还是得直接和他打交道,又气又无奈。
  •     人物形象和情节设定都不够丰满…可能是expectation太高吧
  •     还行。大概读小说会更挑剔,在意笔法,篇章的处理,所以并没有觉得特别好。与之相比,还不若读《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更体味到真实与凛冽。不知道是不是距离当时写作已经有一段时日,或是作者此后的生活使然,通篇总觉得有疏离感,常常“出戏”。读了几本蒋晓云,并没有觉得很好。弄得想再看看张奶奶了~
  •     寿多则辱。倒是到死没回到故乡的杨氏,毕竟见了妻儿,也算有始有终了……人性欲望种种,皆如一口深井中森森的寒意。李家的故事,是小说,也是有现实的影子。
  •     这一本,我没有什么共鸣,读得不甚了解,有些寡淡无味了。同一个作者的作品,并非本本都合你的胃口,再正常不过了。
  •     此灾何必问缘由,窃禄从来岂有因
  •     离别该是寂静的。归乡该是最难的。
  •     蒋晓云会的方言真多。。
  •     安全感真的是一件太奢侈的东西
  •     杨敬远临走为孩子把的那一泡尿,竟像完成一个仪式似的了却了一桩父亲的心愿。妻子秉德在油伞中塞进的盘缠也是此生最后一次为丈夫打算。如果早知离开一样是苦,倒不如留下来一起苦。
  •     老一辈的故事 读来真是心酸
  •     原来第一本是这本。眷村之外的外省人的故事。结构之妙和历史之重。好看。
  •     结局很苍凉
  •     一个“台湾老头”的返乡路,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一个个情节独立但人物血脉相连的故事,荒唐又真实。行文干净,代入感很强,以旁观者的视角,融入到热热闹闹的情节,听她娓娓道来。
  •     人在经历过旧时代的颠沛流离,却想在新时代寻找自我慰藉是如此的不合时宜.血缘的纽带在人情冷暖与社会变迁面前变的脆弱无比.新世界远比不上旧梦来的繁华美好.
  •     受不了这种题材又忍不住去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