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这些人》书评

出版日期:2016-7-1
ISBN:9787519015971
作者:李佳佳
页数:288页

这个时代 这些人-李佳佳

作为同龄人,非常幸运有佳佳这么优秀的朋友共同走过青春岁月,《佳访》从推出一集不落的都有看过,跟随佳佳共同感受那些人那些事,佳佳犀利的提问,总让我感觉这个女子不一般,也总不免担心,我知道,在现有的坏境里,是容不下真实批判的。尽管节目最后被停播了,可佳佳所作的努力,留给这个时代和同龄的我,是不屈不饶的灵魂。我们只是希望自己的国家会更好,希望后代能够自由的选择,节目没有了,并不代表没有了未来,我坚信未来会更好。佳佳的新书《这个时代 这些人》我第一时间买到,紧紧希望表达对佳佳的支持和对未来会更好的向往,永远忘不了天天熬夜等看《佳访》的那些岁月,因为于这个国度这些年,像《佳访》这样让人感受真实的节目实在是太少了!

时代的影子

《这个时代这些人》是李佳佳对做“佳访”节目这一段经历的回顾,节目中的嘉宾,在本书中是被叙述的主题,书中一切都来自她的视角。此书是“佳访”的延伸,所叙述的十几位也是现实中的名人,网络上的熟脸,如崔永元、李银河、韩寒、袁立等。书中所涉及的人物,都附加有一些代表性的话题。如陈小鲁的“文革”反思、崔永元的反转基因观念、余秀华的诗……这是他们面对这个时代富有个性的思考。或许我们同他们的意见相左,但是读李佳佳的书,能靠近这些人的生活细节、贴近他们的思维理路,听到一些由衷的话,感到一颗诚恳的心,所以也能产生理解的同情。读完此书的感觉,是此书将时代焦点浓缩成一个个影象,活生生的展示在我们的眼前,有思考,有批判,更多的是温暖。

这个时代,这些人

之前一直很喜欢看佳姐的节目《佳访》,可惜15年9月份的时候停播了。同为80后,很赞同她的价值观,也羡慕她的见识,经历,修养。前不久在崔永元微博上看到他提到佳姐出书了就果断买了,这本书第一篇序言也是崔永元写的。这是一本不错的采访纪实图书,书里面出现的人很多都是我喜欢的,都是有思想有个性的大咖,有韩寒,蒋方舟,李银河,袁立,野夫……他们都很有思想,值得我去学习,作者文笔犀利,思想深刻,感情真挚,让我看到了80后应该有的担当。

通过这些人了解这个时代

贺江兵我上微博有六年多了,有两个账号一个冬眠快一年了,微博是了解一个人真实想法的一个截面。我自认为微博上的女侠比现实工作生活中的要多很多,就不比如了,省的挂一漏万,嘿嘿。有两个女侠我是长期心存感激的,一个是胡紫微——著名的财经节目主持人、网红,她是我网上和现实中的朋友,很多朋友表示羡慕嫉妒恨的原因是她推销我的书比推销自己的卖力10.5倍;另一个是李佳佳虽未谋面但大小号互粉很久,以前大号活着的时候经常被禁言,禁言期间她就替我代发金融文章,长期禁言后她长期替我发。现在,小号粉丝过万了我不好意思让她代发了。我记得李佳佳微博置顶过一句话,“随着年龄,见识,经历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真正能成为朋友,必须是价值观一致的人,包括政治见解,社会观,名利观,正直度,基本底线,如若价值观不同,纵使吃喝玩乐也是消磨应酬,转身即如释重负,因为彼此的灵魂都厌透了,正如刘瑜所说,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中的癌症,而有些人不过是个喷嚏而已。”不仅仅互粉,好像跟佳佳还在一些群里呆过很久,三观方面大同小异,所以,我坚信能成为好朋友。有次聊天,我说到上面她的朋友观,她有点小惊讶。其实,我对深交的朋友也是这么看。既然是朋友,我就厚着脸皮写一个几乎没干过的书评,评一下李佳佳的新书《这个时代这些人》。好在佳佳书里写的人很多是网上的互粉朋友,也有现实中的朋友。写砸了也不怕挨砖。李佳佳是电视媒体人,她曾经做了一档电视人物专访《佳访》,去年9月冬眠了。她采访的人都是大咖。我是从金融行业转入财经记者混了十一年,我跟佳佳不同,我不喜欢的人和看不上眼的人根本不屑于采访,甚至会写金融评论予以批驳。而李同学则是深度挖掘,根本不看喜不喜欢,虽然她采访的人不是我全部都喜欢的,但是,她的书是我发自内心喜欢的。看到佳佳写的序言才知道她那么忙那么累,还代我发文章——有很多文章她还改过,真是有罪恶感了。当时,我问她,你竟然能看得懂金融文章还敢下手改?她乐了:不要忘记了我也当过财经记者,哼。这本书,不是采访名人后的花边,也不是补记。有些是借人发挥而已,更多的是李佳佳的个人感慨与真情表露。从序言到书末,都能吸引你一直读下去,如果没有收获的话,找我哈,我用脑白金换回你的书。第一篇序言是前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写的,作为贵圈的老司机,小崔对于关停栏目之类的看得很淡了。序言里都有硬货,我就不说了,自己看去吧。我摘抄下小崔哥对李佳佳的看法:“佳佳也是个年轻有爱的人,她瞪大眼睛去找,用嘴去问,用耳去听,用心去感悟,用声音去传达。我们看到的这本书,是她着力迈出的脚步,这脚步印在尘土上,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却发自内心地盼望着佳佳保留一点天真,傻傻的,楞愣的,怯怯的……我坚信,这世界会给天真留有一席之地。”不多说,这也是怪蜀黍我的心里话。小崔说的真好,没有补充了。另一个序言是讲历史的袁腾飞写的。袁腾飞老师是个好同志,第一次喝酒的时候我让他给我儿子签个名,他一本正经的从酒桌上出列说,到旁边桌子上写,我跟大家报个小小的料,袁老师一般喜欢说不喜欢写,“能说的坚决不动手写。”我问他,那你的书怎么出来的呢?袁老师说,都是讲课的时候,做录音然后让人根据录音整理出来的,要是写的话估计半辈子也写不出一本书的。我好像懂了一个词:说书。所以,看到袁腾飞给李佳佳写序言我还是吃了一惊的。写的字比崔永元还多出了500字。不过,两个序言,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文风由性格决定,我承认,我是被序言吸引读完的,我觉得跟佳佳很熟悉了,应该很了解了,其实不然。正如袁腾飞同学不了解佳佳一样。袁老师起初跟很多大牛一样认为李佳佳这个八零后主持人不过是花瓶而已。结果,人家李佳佳对历史还有对袁老师的功课做的太足了。以至于“一个多小时采访时间到了,我俩都言犹未尽。这是我接受过的最愉快的一次采访!”袁老师的一段话也比较有意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一个80后女孩的担当。”当然,有些演艺界的同学不是那么好采访的。有个爽约的演员,约好了节目组从广州飞到北京等了三天,后来半年,因为火了不再接电话,对了,那个演员的“经纪人”不行。这本书我最喜欢看佳佳的评论,尽管淹没在大段描述中,李佳佳的评论是:“一个人与什么样的人同行,终将决定他能走多远。”我的评论是:这个艺人(这是神马经纪人?)根本不配上《佳访》。李佳佳的书更能系统地反映出她的思想深度。他在《每个人心中都住着魔鬼》中借开国元帅陈毅之子陈小鲁说了很多她自己想说的,也讲了一些我没看到过的一些故事。陈小鲁是为“文革”道歉比较有影响的人。佳佳在中间讲了一个美国斯坦福大学津巴多教授做的一个“斯坦福监狱试验”,试验证明了正常、守法、情绪稳定的人,狱警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各种邪恶让人触目惊心,可这些都是正常人类啊!“当人类普遍不了解、不相信、不服膺道理、规则、法治的时候,魔鬼便会再度挣脱枷锁牢笼。”看到佳佳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是毛骨悚然的。李佳佳还有一点值得记者同行学习的——那就是死皮赖脸的敢问,在采访念斌两个刑辩律师的张燕生(另一个是斯伟江)女士时,问了一个找抽的问题:六年前不可能遇见念斌案能平反,你能收获到巨大的名誉和名望。那么,你付出的一切,值得吗?张燕生的回答是:“我很喜欢。每一个刑事案都关乎到人的生命和人的自由。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拿钱买不来的,就是人的生命和自由。”有信仰的张律师很平淡地回答到。不过,也有欠抽的被采访者。也是我的老网友,德国的雷克结束后,先是夸奖了佳佳,后来又说,“但(问题)不够尖锐。”佳佳问比如呢?雷克说,网上攻击他两点,性和开放。佳佳神回复:只要不伤害别人,你喜欢男人还是女人、你和谁上床,我不关心。书里讲的有些事实我一直误解过。我一直以为做“大爱清尘”公益的王克勤老师主动找演员袁立入伙的呢,而实际上是袁立私信王励勤要主动参与、考察、监督的,并且,在精力、金钱等方面付出很多。袁立老师跟我私信好像没有聊过高大上的话题,就是问我怎么充微博会员,得了,我干脆充了得。我怎么给人没留下高尚的印象呢?写完后我回去喝酒反思去。关于周星驰与向太之争,佳佳有句话至今还适用:演员,就是用作品说话,其他事情比如跟谁上床和谁交朋友与谁翻脸关你们屁事。湖北女诗人余秀华那部分写的很精彩,如果她上微博的话应该能火,反正她的那首诗《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早火了。余秀华整个采访搞笑、调皮、好玩,而且说了一句让我吃惊的话,你们摄像机老换电池,怎么不用交流电呢?总之,佳佳采访的和书里写的都是有故事的人。不乏有争议的人物、叱咤风云的人物、各色人等。能读懂这本书,就基本能读懂当下的国情,社情,对于记者同行,我特别推荐下,这虽然不是新闻教科书和选修课,但是,对于曾经十多年的记者,我收获很多。包括采访技术与提问等。另外,佳佳还对德国治理莱茵河和日本处理垃圾都做了非常详实的描写与评论。这本书读的人多一些,常识和正义就会多一些。(作者为《金融的真相》一书作者)

字字戳心

之前没阅读过李佳佳的书籍,完全不知道有这么一位如此可爱的作者。看到这本书的目录,我被吸引了,语言表达得句句直戳我心底,勾起了心里的回忆,很是愧疚。书中的“当嘲笑他人信仰,我们还剩下什么美好人性被历次政治运动蹂躏摧毁,快速城市化进程瓦解了宗族聚居,敬畏之心也被无神论洗涤干净。于是,飞黄腾达、出人头地成了新的“信仰”——如果能被称为“信仰”的话。”字字道出了这个时代的这些人,与书籍题目响应。当下中国社会的很多年轻人,连“精致利己”都算不上,他们是空心人。没有信仰,毫无坚守,他们故作老练,还嘲讽别人“幼稚、炮灰、被利用”;他们只崇拜单一的“成功”:财富、地位和名望;他们焦虑,恐惧被“时代”抛在后面。他们无法理解任何不会带来直接利益的理想主义行为,甚至还嘲笑这样的人而洋洋得意。思于此,我不禁感叹这位可爱的作者,道出了这个时代这些人的人性,说出了许多人不敢说的话语。

我所认识的佳佳!

认识佳佳是因为佳访,一个让人有记忆,会怀念的访谈节目,喜欢佳佳,是因为她率真和不装的个性,更是因为她对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思考,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佳佳是优秀的媒体从业者,是复旦才女,更是身边的朋友,邻家可爱女孩!短短两年多的时间,佳佳给了我们一个时代的记忆!让我们记住这个时代这些人!感谢陪伴!

这个时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看完全书,才发现封面上有一行不起眼的小字:THE EPOCH OF BELIEF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出自于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的开场白。这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物质条件的富足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这也是一个最糟糕的时代,在看得见的光鲜亮丽的背后也许是你无法想象的满目疮痍。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几乎消灭了文盲,几乎人人有书读,有学上,生活中的每一天我们无不在享受人类智慧的成果;这也是一个愚昧横行的时代,信息爆炸,以至于一部分人丧失了分辨是非的能力。这是一个充满信仰的时代,似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都有自己的目标;这也是一个充满怀疑的时代,似乎每一种曾经看似高大的信仰都可以被反转,被推翻。这是一个光明的时代;也可以是一个黑暗的时代。这个时代可以是希望孕育发芽的春天;也可以是绝望四处弥漫的冬天。这本以访谈实录为主体的书,向我们呈现了这个时代的冷暖和悲欢。以下是对本书部分语句的摘录,少部分作了添加以说明出处:1 多数时候,我们的理智抑制魔鬼,逻辑、道理、规则、秩序和法律赋予我们理智。而当集体无意识癫狂席卷的时候,个体情绪爆发,一个个魔鬼便被释放出来、到处游荡。苏联的大清洗、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学生们和如今每过不久就会爆发的凌虐同学案,在我看来,莫过如此。2 当人们普遍不了解、不相信、不服膺道理、规则、法治的时候,魔鬼便会再度挣扎枷锁牢笼。时至今日,依然时常听闻一群人打小三、人贩、小偷或凌虐同学,是指仍旧是丛林法则、拳头说话,自认为正义便私设公堂以暴制暴。在我看来,他们的骨子里依然丝毫不认同道理、规则、法制,始终信仰弱肉强食,谁铁腕就服谁。3 两天前,我看到一位微博好友的读书笔记,他提及了苏联时期的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他的感想在我看来是一句久违的常识:“她们并没有多少宏伟的“主义”或多么疯狂的思想,她们仅仅是承担了个体的责任——独立地思考,并且不羞于传递这种思考。你看,摆脱“魔鬼”的第一步,居然就是这么简单。4 当下中国社会的很多年轻人,连钱理群先生所言的“精致利己”都够不上,他们是空心人。没有信仰,毫无坚守,对他人缺乏基本的同理心和同情心。…他们无法理解任何不会带来直接利益的理想主义行为,甚至因为嘲笑这样的“傻瓜”而洋洋自得。5 “我觉得我生命中最大的收获和幸运就是,我挑了小波这本书来看。我从1977年认识他到1997年与他永别,这二十年间我看到了一本最美好、最有趣、最好看的书。”(李银河)6 李银河说:“如果我们的感情还在,那么我们就不需要那张纸;如果没感情了,有那张纸也没用。”7 闾丘这样描述(《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主人公:“他之所以被视为英雄,因为他属于极少数愿意站出来,冒着风险捍卫道德底线的人,而大部分的人,都属于远远观望的。一个社会能够变好而不是变坏,在于那些观望的人中的大部分,是不是能够站在少数站出来的人的后面。”8 谣言之所以传播得比事实还要快和广泛,在相关信息都是公开,都可供查询的情况下,那就不是造谣者的责任,选择相信和传播谣言的每个人都要负责。为何会这样,因为事实让人不喜欢,因为谣言可以有自我安慰的效果。(闾丘露薇)9 我的问题是:时过境迁,为什么还要执著解释,不相信比喜欢你的人始终如此,既然不在乎网络暴力又何苦费力争取?“闾丘笑了:“好像是有一点矛盾哦。我觉得我是一个喜欢把道理讲清楚的人,觉得这个不对或者对我有一种不同的看法,我一定要把这个讲出来,讲出来之后我的心里面舒服很多。听不听是你的事情,但是说不说是我的事情,我觉得我有这个责任。”10 “我想对我来说生命的终极意义就是自由和尊严。因为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未来能有一个不依附于任何一个商业机构,也不依附于任何一个权利的生活状态。”(闾丘露薇)11 “公平”与“效率”,到底哪种模式更好?的确很难有确定回答。我是这么想的,在“不公平”没有落到自己头上之前,我们都会更想要“效率”。12 人生为什么非要分出一个输赢呢?你可以嫁得好,她可以学得好;你可以安逸舒适,她可以独立进去,大家“万类霜天竞自由”不好吗?13 一个人干了一件事出来,为什么不看看事情本身做得怎么样、对大家的作用如何,而去纠结毫无意义的“动机”?14 在1980年代,牵手,于夕阳或月光下散步,是爱情的万能公式。藐视权贵和金钱,崇尚才华和艺术,是爱情的最低标准。15 “如果我看到你脸上有饭粒,我们是工作关系,我不会告诉你,我还会说你好漂亮,因为我想跟你合作,因为我想赚你钱。只有我当你是朋友,才会跟你说,你脸上有饭粒,你要擦掉。”(Rehage)

大时代的边缘,留给了我们。

前几天在校车上,一个同学问我在读什么书,我说, 《这个时代这些人》。在现代中国知识圈里,狂者可谓不少。人们并不理解外表冷静,内心炙热的理性中人,往往被另一些情感外泄、气势如虹的魅力人物所迷惑。我们看到,在公共传媒的聚光灯下,风头最劲的大多是那些充满道德激情的原教旨主义者,是那些语言华藻、修辞煽情而思想底蕴苍白陈旧的演说家和道德教化者。中国人似乎割断不了将肉麻当有趣的圣人崇拜传统

我读《这个时代这些人》

由闾丘露薇关注到李佳佳,再发现这本刚刚面世的书,这本震撼我的书,是巧合?是缘分?是命中注定?总之,一定是时候“做回自己”了。曾经跟朋友谈起:“在这个党天下的时代,我们都学会了装,国人最擅长的就是装糊涂。”,朋友说:“不装又能怎么办呢?”,我竟无言以对,其实心里是想说总能做点什么,但是说不出口,因为做点什么总是会扯出许多利害关系或者不必要的非议。直到看这本书,佳佳告诉我:“你要做的,仅仅是承担个体的责任——独立地思考,并且不羞于传递这种思考。摆脱魔鬼的第一步,居然这么简单”。幡然醒悟!“每个人心中都住着魔鬼”看到这一篇,我想到“平庸的恶”,来自于美国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关于人性的探讨。因为这四个字,当初买了汉娜的《人的境况》这本书,偏哲学的理论研究,没能看下去,现已在书架上蒙了灰。“平庸的恶”是说平庸的人因平庸而作恶,我理解的“平庸”是,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坚定信念,最容易被有不良居心的人利用的人,人云亦云,喜欢随大流,执着的跟着权威走的人。如文革中的大多数红小兵,历代示威游行中的呼号者,当今高举爱国旗子的各路抵制者,还有文中提到的念斌案中的证人陈炎娇,一个不敢说真话的证人,“你不要找我,我相信政府,政府说是念斌放水壶里了那就肯定是他”,多么坚定的信仰!我家也遭遇过与权力部门的官司,这是一段我不愿提及的事,从高中二年级一直到去年(2000年-2015年),整整15年,我父亲一直在首都,省会,市县镇各级政府间奔走,因为这是一桩显而易见胜诉的官司,对于一个遭受过各种打击的、曾经为人们做出过贡献的冤屈的农民,我们的官员似乎也并不忍心再对他怎么样,只是像踢皮球一样的告诉他:“我们已经把处理意见给了下一级,很快就会处理的。”这个很快一拖就是15年。最后的处理虽然我们拿到了一笔钱,并不多的这笔钱,其实就是一笔封口费。我们还去较真什么,谁有几个15年。这些年,我一直在劝我父亲放弃,因为我怕,怕哪一天他被害,怕他吃更多的亏,但是他一直对政府抱有希望,直到现在仍然相信那些美好的政策,相信那些善良的承诺,这是多么坚定的信仰,所以我深深的佩服,佩服父亲的单纯和认真,佩服政府的高明。“请别杀死知更鸟”一篇,闾丘吕薇说“我想对我来说生命的终极意义就是自由和尊严。因为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未来能够拥有一个不依附于任何一个商业机构,也不依附于一个权力的生活状态。”,这也是我要的自由和尊严,但是我还不够努力,大多数时候只能远远的看着自己的梦想。“唯有诗歌悲悯她”,这一篇的名字起的最棒,孤陋寡闻的我第一次听说余秀华这位诗人,世俗的偏见会把人打痛,毫无疑问余秀华也是遭遇偏见痛击的人,但是她的才华和机遇也一定让痛击她的人羞愧,哪怕他们不承认。相信上帝自会平衡人的得失,虽然我坚定的相信没有上帝。孩子醒了,后面不多说了…看到这本书,看到佳佳,很自然的,人们会拿柴静和佳佳比,《看见》我也读了。她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人,都是悲天悯人的人,都是希望为这个不怎么完美的世界做点什么的人,是勇敢的新闻人。不同之处是性格上的,柴静像她的名字,于平静中生发力量。佳佳是激进的,像一声呐喊,把你从迷糊中唤醒。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感觉,不代表任何其他意义。谢谢佳佳,让我看到这么多有意思的人,这是一种前行的力量,做一个没有偏见的人,做一个简单真实的人。

充满了无知与孤独!!!

在为生存奋斗和坚持的努力下保持一颗柔软敏感的心来体会生活。这本书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反身性这个概念。李佳佳已经走了十年的传媒生涯,自然对这个社会和现实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比如作者在书中回顾了母校复旦大学百年校庆的盛景,也记述了她曾跨出国门,在日本东京街头见识的有条不紊的垃圾堆放景象,见证了更多人的无助和善良,孤独是一个人的旅行,有时挺羡慕作者的,看过这本书。相信你会对这个世界!这个时代有一个重新的定义!

对我们时代这些人的评价。

这是一部很不错的作品,书里面的内容丰富,文笔唯美,我建议对文学感兴趣的人可以去读一下,真的很不错,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文学修养很高,而且她浏览过很多国家,从书里,我们通过作者的眼镜看到了别样的异域风情。所以这是一部内容相当丰富的文学作品,读完后对作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自己也有文学素养也有很大的提高。

这双手 这个人

很美好的一本书,他像一双手(姑且就“他”吧),有时轻轻地点着我的眉心,化开紧蹙的眉;有时又分别用双手食指挑起嘴角,扬起久违的笑;有时单手支着歪斜的的脑袋,陷入片刻沉思,抑或是,小憩。心中片刻柔软,脸上掠过几丝笑容。不知道它带给我的淡淡感动会在生命里持续多久,抑或了无痕迹。第一页,黑色马克笔签名在略显纹路的白色书页上显得愈发明显,a surprise。第二页,黑色背景将身着红装的他衬托的楚楚动人,一只手轻轻支起下巴,嘴角微微上扬。因着这么一位知性、端庄的女士,这页纸也变得温暖起来。第三页,“正如刘瑜所说,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中的癌症,而有些人不过是个喷嚏而已”刚好,看过刘瑜的这本《送你一颗子弹》,有同感,便又近了一步。读罢,我发现,这句话其实已渗透到接下来的每篇访谈中,每个访谈对象精神气质中。从各色的访谈对象身上,从迥异的访谈内容中,仿佛可以拼凑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李佳佳。文章极易读,讲故事的口吻,娓娓道来,像柴静。偶尔遇到的长句子便是她文采的闪现。Part1 新闻时正在发生的历史——从陈毅之子的道歉生发出对人性、环境的思考。善与恶之间模糊的界限,群体与个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她发问,忏悔难在哪里呢?她预测,如果没有···“一切的恐怖和荒诞都有可能随时卷土重来”。而我们不妨开始于“独立地思考,并且不羞于传递这种思考”。——从那位为念斌案殚精竭虑六年半的“执拗”律师身上,我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坚守的感动。你一语中的,“他们故作老练,动辄嘲讽别人‘幼稚、炮灰、被利用’;他们只崇拜单一的‘成功’;财富、地位和名望;他们焦虑,恐惧被‘时代’抛在后面。他们无法理解任何不会带来直接利益的理想主义行为,甚至因为嘲笑这样的‘傻瓜’而洋洋自得。”——虽说并无对李银河两段爱情的详细描述,可已然将一位自由、包容、富有责任感的女性学家、社会学家呈于读者眼前。探讨感情的关键所在,为同性恋发出声音,强调幸福的参差多态,祝福每一颗为爱自由奔走的心。Part2 有人不沉默现在已经是中午,精神有点恍惚。——全世界第一位进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采访的华人女记者闾丘露薇在她笔下变得有血有肉。由最初的“战地玫瑰”、“万人迷”到后来的“万人不迷”,网络暴民横行,闾丘没有取得一种“完美而又安全的”公众形象,只是想要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把道理讲清楚。可公众对“记者”职业认知的扭曲或许让她更加孤独。——知名历史讲师袁腾飞像是从历史穿越来的人。以知足常乐的心态悠然度日,对抗对自己的无力感;以“既来之则安之”消解对环境的无力感。他怀着对历史的那份深深的温情与敬畏,自觉肩负传承文化的责任,在浮躁的空气里踱步。——崔永元,相比之下,比较熟悉。因为转基因问题和方舟子结下梁子,还拍摄了相关纪录片,俨然一个斗士形象,可好像又听说,他得了抑郁症。原来,他的基金会、公益慈善活动,口述历史项目被攻击。觉得“匹夫有责”的他离职央视赴日美拍摄纪录片,在微博和人激烈争论甚至对骂。无法漠视他人痛苦的“轴人”,现代版“堂吉诃德”。不过,现在,他自由了。——脑瘫诗人余秀华面对镜头自信、机智、幽默甚至生猛,可话题的转变也会让她措手不及,对于爱情的些许怯懦让她显得更加真实。拒绝与命运和解的她或许更能得到诗歌的滋养。Part3 现实与荒诞——三一集团状告奥巴马的案子牵出对机会公平、程序正义、结果正义的讨论。有关个人,有关体制,有关选择。佳佳想,在“不公平”没有落到自己头上之前,我们都会更想要“效率”。——《为什么那么多人黑周星驰》,是啊,为什么?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很少关心作品,却只关心“做人”;很少谈论作品,却只谈论话题。为了蹭热度?有谈资?不尴尬?不被抛下?呵,我们是如此的不自信。天才很多都是偏执狂,而偏执狂基本都是孤独的。类似,心理变态更容易成功。这些,从心理学角度不难找出依据。——没有家庭,没丈夫没孩子的英国驻华大使在我们眼里是“人生赢家”吗?什么样算是人生赢家呢?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包容多元。每一种不同的人生都是自己的赢家。——此刻,一波波热点蚕食我们有限的注意力,消解我们的宝贵的耐心。接受信息的数量似乎与处理、解读信息的深度成反比,插科打诨,娱乐化解读;二话不说,动辄上纲上线···“阴谋论”亦是大行其道,“他这是想要···”“说完他简直要沉醉在自己洞察秋毫的睿智中,那正义凛然,头顶仿若罩着一个光圈。”能证明吗?那证伪呢?“代价我们都已经有太熟悉了。彼此设防,人人自危,社会冷漠,美德崩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互害模式完成。终于,他人即地狱。我想,大概是尼采所说的‘与人为敌是我的天性’的思想影响影响太深,我们已经日此习惯与零和博弈。”“既然我们能够承认做圣人不现实,别人食把人间烟火又有什么大逆不道?”Part4 当我们谈论电影——《后会无期》的首映距他最初萌生“拍一部电影”的念头,已经过去了几乎五年。 没有毫无道理的横空出世,没有。韩寒解释了自己减少写杂文的原因,“所有的不公的来源其实都蛮接近的,就是体制等很多遗留问题,差不多。怎么写其实都是变成一种重复,我不希望自己做这种重复的事情。我觉得社会责任感,有它另外一种表达方式。”至于媒体为他假设好从“愤青”变“犬儒”、从“激进”变“保守”的种种理由,韩寒说:“他们把我的人生所有的起起伏伏都已经想好了节点,你因为A所以B,因为B所以C。其实他们自己在心中拍了一部电影。对我来讲,其实根本彼此之间是没有关联的。”好像真的是这样,那些人真要从坟堆里爬出来,看着后人的解读,会不会有些哭笑不得?韩寒此例,关乎空间。至于时空,怎可言清?——“在1980年代,牵手,于夕阳或月光下散步,是爱情的万能公式。蔑视权贵和金钱,崇尚才华和艺术,是爱情的最低标准。”读着野夫原著里男女主角分别前夜的描写,不是矫情,眼睛,起雾了,下雨了,捏着那页书,拼命地感受,只有动情。“文字的描写连写微心理触动也细细捕捉,复杂而纠结的过程丝丝入扣。电影描写或许太难呈现,这些整个删除了。”(电影砍去背景,裁掉枝丫,只剩下了——爱情)“我想纪念二十世纪唯一一个美好的年代。那段时光留在每个过来人心底里的,是久禁复苏的浪漫人性和绝美纯情。我们那是在初初开禁的阳光下,去学着真诚善良地相爱,去激情燃烧地争夺我们渴望的生活······最后,那一切,在成长的某个黎明,被碾为尘泥。如今,在回望的眸中,那曾经存在过的理想和敬请,像童话般虚幻而又美丽,像一轮永远无法洇干的泪痕,充满了感伤和怀旧的气息······”······Part5 有故事的人——“靠近的时候,清楚地听到从他的胸腔里持续发出的沉重的呼吸声,沙沙沙沙,像秋天的落叶” 袁立“不忍”了。演艺圈中特立独行的袁立与尘肺病人身边那个温暖柔和的袁立截然不同。她不喜欢引人注目,却“高调”慈善,因为她觉得,“靠我们这几个人那里扛得起他们巨额的医疗费、助学费、呼吸机?”镜头前素颜的袁立朴素得很。不想写了。这两个星期像打了鸡血似的,同时在做三个稿子。也许这种状态持续不了多久,但很庆幸看到了与一年前不太一样的我。不再那么羞于谈起理想、情怀,我遇到了有趣的人,可以称之为朋友的人。还是那个问题,是你喜欢的人,还是喜欢你的人,还是一样的答案,我喜欢的人。错过了什么,能抓住什么?相信什么?质疑什么?总是会把文章中的“我”删到最少,包括这一句的第一个字。为什么会不自觉打出这么多“我”,又删去?

这个女娃不简单啊

看过作者的节目,口齿伶俐,头脑清晰。书看了一部分,感觉见解独到,引人深思。由作者我想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我觉得这个时代是广大女性最好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女性没有了封建束缚,地位日益增高,就连美国说不定都会有女总统了,说不定哪天我们国家的元首也会是位女性呢。而且事实说明,女性做的也不比男性差。昨天听了刘嘉玲说的:感谢我生在这样一个时代,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独立自主的年代。其实,广大女性是不是也是这么想的呢

正视问题,才会进步

书中写的很多内容,值得我们所有人去思考。目录看完了,内容部分看信仰那一章了,感觉这本书比那些让人努力啊,平静啊,奋斗啊的鸡汤式图书好多了。可以说现在我们中间很多人都没有正确的信仰,信仰飞黄腾达,为升官发财奋斗。这种现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有不足,希望所有人都正视这些问题,得到重视,得到改善。这样的话,社会才会进步,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好像喊口号,不像我的风格)。

书是好书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金融评论员(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061735/我摘抄下小崔哥对李佳佳的看法:“佳佳也是个年轻有爱的人,她瞪大眼睛去找,用嘴去问,用耳去听,用心去感悟,用声音去传达。我们看到的这本书,是她着力迈出的脚步,这脚步印在尘土上,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却发自内心地盼望着佳佳保留一点天真,傻傻的,楞愣的,怯怯的……我坚信,这世界会给天真留有一席之地。”不多说,这也是怪蜀黍我的心里话。小崔说的真好,没有补充了。另一个序言是讲历史的袁腾飞写的。袁腾飞老师是个好同志,第一次喝酒的时候我让他给我儿子签个名,他一本正经的从酒桌上出列说,到旁边桌子上写,我跟大家报个小小的料,袁老师一般喜欢说不喜欢写,“能说的坚决不动手写。”我问他,那你的书怎么出来的呢?袁老师说,都是讲课的时候,做录音然后让人根据录音整理出来的,要是写的话估计半辈子也写不出一本书的。我好像懂了一个词:说书。所以,看到袁腾飞给李佳佳写序言我还是吃了一惊的。写的字比崔永元还多出了500字。呵呵,佳佳加油呀!随缘道长。

“佳访”停播,且读“佳说”

读李佳佳《这个时代这些人》之前,没有看过她的“佳访”节目。读过书之后特意在网上挑着看了采访袁腾飞的一节。简单陈设的背景前面,只有两把椅子,主持人循循善诱,嘉宾侃侃而谈,主宾相对,自然随性。言有料,意无穷,是一档好节目。但在2015年,播出超过100期的“佳访”节目停播了,李佳佳说她没有悲伤和愤怒,反倒觉得如释重负,但对“佳访”的观众来说未尝没有遗憾,他们等待的下一期将遥遥无期。《这个时代这些人》的主要内容是李佳佳对做“佳访”节目这一段经历的大致回顾,也可以看作是她的专访手记。 “佳访”节目中的嘉宾,在本书中是被叙述的主题,李佳佳则是叙述的主体,书中一切都来自她的视角,这可以称为一部“佳说”。对于看过“佳访”但还没有尽兴的人而言,读这本书可以了解一些幕后的花絮故事,它是“佳访”的延伸,或者比“佳访”说得更多。没有看过“佳访”的人,也能从嘉宾们的视角观察这个时代丰富的世相。超过100期的“佳访”有众多的嘉宾,本书中并没有一一罗列,所叙述的十几位也是现实中的名人,网络上的熟脸,如崔永元、李银河、韩寒、袁立等,三教九流、一网难尽。书中提及的公众人物,在他们身上如影随形般,都附加有一些代表性的话题。如陈小鲁的“文革”反思、崔永元的反转基因观念、李银河的性、余秀华的诗……这是他们面对这个时代富有个性的思考。或许我们同他们的意见相左,但是读李佳佳的书,能靠近这些人的生活细节、贴近他们的思维理路,听到一些由衷的话,感到一颗诚恳的心,所以也能产生理解的同情。相比网络上激烈冷酷的骂战,这部书像是温暖的软文,平易近人。公众人物处于舆论的焦点,他们的责任和担当易受苛责,他们的言行动辄得咎。读过这部书,或者你依然觉得崔永元的言论纯属扯淡,但也许会对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所触动;或者你依然觉得袁立经常在作秀,但又不能无视她热心公益的事实行动……作为“新闻人”的李佳佳,同样看重自己的责任。做“佳访”这样一档有深度、有质量、有担当的节目,她是怀着“让这个社会变好一点点”的新闻理想。虽然“佳访”停播,但是这种理想依然存续。在这本书的部分章节,李佳佳既是叙述的主体,也是叙述的主题,从中呈现了她为新闻理想所作的努力。这些内容有她作为“新闻人”的职业成长经历,也有远游海外的观感。她细心考察莱茵河的污水治理经验以及日本的垃圾分类习惯,这些举动也是为了应对我们国内环境的现状,希望能够以自己亲身的观察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最终是为了“让这个社会变好一点点。”李佳佳是80后,人生不长,经历很多,她对这个时代的观察是敏锐的。现实让她中止了以影像的形式呈现这种观察,转而形诸文字,将对白变成独白。这对她未必不是好事,从揣摩别人的心思到反观自己的内心,李佳佳可谓渐入佳境。

伴我左右,这个时代每个不一样的人!

看佳佳的书有一段时间,不像以前别的作者,都是一样的套路,开始会感觉有些新意,后来就不行了,嘿嘿,这本书完全就是一种不同的感觉,让人感悟也明白的书,真的很支持佳佳,这本书说出了我的心声,很不错的一本书,真的挺好的,大家有时间都来看看,而且书中一些章节让我不由自主地反省一下以前做过的一些事情,现在想想,有些幼稚,但是不后悔,人生确实有很多值得回忆的,去努力认真做好每件事!

这个时代,勾勒出什么模样

时代是一个舞台,有人想登台表演,有人却不上上台。我不算是不想上台的那个,但上台后我只想,也只会静静的唱,毕竟我也是渴望表达自己的。不过上不了台也没有关系。我是被挤到时代边上的人,因为种种原因,我不怪自己。当代生活当然有积极的一面,但无聊从来都如影随形,它未必是生活本身,但绝对是一种日常状态,承认吧,你无聊的时间远远不止人生的1/6。但愿我们仍有自己本来的模样。

這個時代,這些人

這個時代,有佳姐這樣的媒體人,是很幸運的!很抱歉,工作太忙,只讀了一半,從第一字開始,我已經就進入了思考的狀態。這個社會,當浮躁飄滿每個角落裡的時候,能有一位女性用她獨特的眼光給我們通過每個人的採訪推給我們最普世的價值觀,並且教會人們怎麼去思考,怎麼去選擇,怎麼去理性的行動!這無疑是很棒的!看的出來,妳選擇的每個人,都是這個時代能代表普世價值的一些人,而我們也恰恰需要這些人,如同清風,拂面而過,卻在心裡留下痕跡!讓我們去思考,然後去努力的生活!帶著一顆理智的、思考的、感恩的心。希望佳佳姐繼續努力前行!我在南京,祝你一切都好!❤

【讀書筆記01】這個時代 這些人

讀《這個時代 這些人》之前,關注李佳佳的微博大約兩年多時間,在上個月二十號看到她發的微博出了這本書之後立馬預訂,并順利買到了簽名版。在关注作者的兩年多時間里,她主持的深度人物專訪欄目《佳訪》于二零一五年九月底停播,這是一個我覺得國內為數不多的可以值得一看的訪談欄目。儘管我只是根據她採訪的對象看過幾期,例如韓寒、陳小魯、袁騰飛、李志、袁立、梁文道、土家野夫等,但只是這短短的幾期就被她不煽情不做作不咄咄逼人的採訪風格所吸引,有點像柴靜但比她更溫柔。還有一個地方更吸引我的是她在微博上針砭時弊時所表達的三觀,如她在微博上曾長期置頂過的一段文字:隨著年齡、見識、經歷的增長,我越來越覺得,真正能成為朋友的,必須是價值觀一致的人。包括政治見解、社會觀、名利觀、正直度、基本底線,如若價值觀不同,縱使一同吃喝玩樂也是應酬消磨,轉身即如釋重負,因為彼此的靈魂都厭透了。正如劉瑜所說,有些人註定是你生命中的癌症,而有些人不過是個噴嚏而已。這本書主要收錄了她一百多位採訪對象里的十多位訪談文字記錄,再加上她作為一個新聞人十年媒體生涯的觀察與思考,包括在日本東京街頭見識了有條不紊的垃圾堆放景象,在萊茵河畔親眼目睹了德國污水處理的驚人成就。從這本書里還可以看到各個階層人的生存狀態,以及他們對這個時代的看法,價值觀和人生追求。在這裡寫一下這本書裡我最感興趣的三個方面的內容。【陳小魯:每個人心中都住著魔鬼】你要做的,僅僅是承擔個體的責任——獨立思考,並不羞於傳遞這種思考。擺脫魔鬼的第一步,居然這麼簡單。陳小魯,陳毅元帥之子,在文革之初,他組建了第一個跨校際的紅衛兵組織,是紅衛兵的代表人物。2013年8月,網上出現一封他反思文革的道歉信並迅速引爆網絡,他在信中表示,“作為當時(北京)八中學生領袖和校革委會主任,對校領導和一些老師、同學被批鬥,被勞改負有直接責任。”向“曾經傷害過的老校領導、老師和同學”鄭重道歉。現如今“文革”已經過去了整整40年,在多年的應試教育下,很多80,90后對當時發生過的事已然模糊,對文革題材的電影書籍至今仍是禁忌,但是對於經歷過這場人類浩劫的人來說卻是怎麼也無法抹去的傷痕。從已出版的一些書籍里仍能窺探當時發生在每一個普通人身上的悲劇,例如楊顯惠的命運三部曲《夾邊溝記事》、《定西孤兒院》、《甘南紀事》,馮驥才編寫的《一百個人的十年》、巫寧坤自傳《一滴淚》、鄭念的《上海生死劫》,前幾本根據當事人口述,收錄了幾百個家庭的人間悲劇,后兩本是巫寧坤和鄭念本人在那段時期的經歷,每本都不忍卒讀。書中有關於人性討論的部分,作者通過引入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揭示了“路西法效應”:個人的性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般重要,善惡之間並非不可逾越,環境的鼓勵會讓好人幹出可怕的事情。這個讓我聯想到1994年在盧旺達發生的胡圖族對圖西族的種族大屠殺,致使近一百萬人喪生,二百萬人背井離鄉。原本關係親密無間的夫妻、師生、鄰居,突然之間因為環境的改變,痛下殺手;還讓人想到的是南斯拉夫著名行為藝術家馬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一個名為“韻律0”的行為藝術,這個行為藝術是一個實驗,馬麗娜承諾在6個小時內,將自己的一切做人的權利都放棄,完全交給陌生的觀眾,觀眾可以用語言,用行為,或者利用她事先安排好的72件道具,任意地對她做任何事,在這72件道具中,有玫瑰和巧克力,也有匕首和槍。她承諾絕不做任何反抗,觀眾也不必為他們做出的任何事情負責。然後表演開始了,最初的時候,公眾還表現得非常友好和溫暖,有人拿玫瑰花給她,有人親她的臉,有人餵她巧克力。但是漸漸的,有人開始想探一探她的底線了,場面也漸漸失控,人們你一個我一個的動手,一點點減掉了她的衣服,剪掉了她手裡的玫瑰花,還用玫瑰花刺她的腹部。在發現馬麗娜確實沒有任何反抗,自己的行為無人制止,也沒有人批評之後,人們的行為越發瘋狂,有的人甚至想強姦她,還有人拿著槍抵著她的頭。馬麗娜後來說“那是我覺得我真的會被殺死,但是我願意付出這樣的代價,我就想看看人們在這樣的環境下到底能有多瘋狂。”還好有理智尚存的圍觀群眾制止了這種瘋狂,等到6小時后,馬麗娜結束了這場表演,她身上帶著血和淚水,重新成為一個正常的有人權,可以保護自己的社會人時,剛才傷害過她的圍觀群眾一哄而散,包括那些比她強大很多的大老爺們。這場表演有著非凡的意義,也讓人們重新認識人性。回想到“文革”,沒有法制監管人性氾濫的時期,那個瘋狂個人崇拜的年代,那也是我們整整好幾代人經歷過的時代,想到實驗裡的內容在當時普遍發生不覺觸目驚心!談到“文革”的發生和防止“文革”的再發生,馮驥才在《一百個人的十年》里有一段話:“文革”不會重演只是因為沒人肯當導演,但中國從不缺乏“文革”演員。再看到現在網絡上的環境,很難不讓人認同。“文革”的發生歸根到底還是制度的原因,人治大於法制,人權猶如狗屎。興而看到作者在書裡引用了胡適的觀點:制度具有製造良好公民的效力,本身就是啟蒙和教育得過程。這種啟蒙和教育,比單純的宣傳更加有效。就好比跳進水裡學習,比坐在岸上讀游泳手冊有用;坐上汽車操作也比背下整本《汽車結構原理》有效的多。最先進的國家不是生來就有良好公民的,是制度慢慢訓練出來的。然而即便有好的制度,沒有一定素質的公民來實行也只是惘然,於是還看到作者引入了梁啟超的觀點:中國要變成憲政國家,中國人叫從過去的“老百姓”變成“現代公民”,培養起國家意識、公德意識和尚武精神。倘若這些有朝一日真的能夠實現,中國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強國。【李志:我是一顆荔枝】“你擔心自己變成一個庸俗而富有的中年人嗎?”李志很認真,鄭重地回答:“不擔心。如果我真的成了那個庸俗而富有的中年人,那肯定是因為我自己想成為那樣的人。”他嘿嘿笑笑:“其實我一直覺得我就是一顆荔枝。外面看起來很難看,坑坑窪窪的,但裡面還挺甜的。但是最裡面,有一個很硬的——內核。”正如書中介紹的,李志,獨立音樂人。1997年考上東南大學,由於他腦海中大學的模樣應該是老舊的建築,博學儒雅的老師、寫詩唱歌的大學生,而現實中校區是新的,樹木是稀疏的,老師是年輕的,“上完課就走,不知道講的什麼東西,全是笨蛋。”於是在大二的時候,他退學了。靠著朋友的救濟和教別人彈吉他的收入勉強度日,在窮困潦倒的日子寫了很多歌,想出專輯,於是借錢于2004年出了首張個人專輯《被禁忌的遊戲》,05年第二張專輯《梵高先生》,06年第三張專輯《這個世界會好嗎》,由於借錢出專輯負債累累,於是2007年在成都做了兩年白領並接各地小酒館演出“單刀赴會”用來還債。演唱的現場版後來收錄到《工體東路沒有人》的專輯中。償清債務后他又回到南京繼續做專輯,後來陸續出了《我愛南京》、《F》、《1701》。在錄專輯的過程中,深切明白錢的重要性,為了不再讓專輯中有轉椅子的聲音,為了追求音樂和演出的高品質,他開始適度妥協:提前半年接受審查,不唱內容敏感和有粗口的歌曲;配合曾被他大罵“媒體該去死”的採訪;化妝進棚拍攝雜誌藝術照……這些跟他以前的原則和價值觀大相徑庭,他都認了:“現在的不要臉是為了以後要臉。這只是手段。”轉眼間,十多年過去了,現在的李志已經成為了獨立音樂人的標桿,他的演唱會從不推遲,也沒有返場,他的專業態度直接拉高了獨立音樂人的標準。在獨立音樂人里,李志一向以勤奮,誠實,講規矩著稱。在被問到已經整整一年沒寫出一首新歌是不是已經江郎才盡了時,他坦承:本身我的才華就很少,我覺得我已經所剩無幾了。現在他每年在南京會有固定的跨年演唱會,基本上是對以前的歌曲進行重新編曲,但每次都能給人以驚喜,同一首歌不同版本都各有特色。2014 I/O版《墻上的向日葵》證明了他團隊的編曲能力,勾三搭四版的《和你在一起》又是極具感染力的版本,mv中一個小哥邊唱邊哭的畫面更是感動了不少人。面對國內早期氾濫的音樂市場,他曾發微博提出他的觀點:任何一個國家,音樂市場的繁榮都是由於唱片或演出市場成熟。所以賺錢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賺了之後幹嘛。現階段的中國是音樂爛、人懶、錢少的惡性循環。唯一可能的方法是:音樂人自覺地努力起來,光明正大賺錢,再把錢投入音樂,讓年輕人看到希望。而不是事不關己,悶聲發大財。個人最開始接觸到李志是偶然聽到《關於鄭州的記憶》,第一遍就愛上,然後找來他的其他歌聽,《和你在一起》、《天空之城》、《這個世界會好嗎》、《梵高先生》、《你離開了南京從此沒人和我說話》……越聽越喜歡,越聽越癡迷。再聽到《女神》、《廣場》、《他們》、《想起了他》,立馬被他吸引,驚歎:當年寫這些歌時候的他不就是如今的我嗎!?對政治的憤怒與無語,想說的話全是敏感詞!後來讀他寫過的自傳,微博上發表過的政治觀點,發現我們的共同點也越來越多:最喜歡的音樂人都是羅大佑和崔健,都曾是一個憤世嫉俗的青年,都曾對這個充斥功利的學校和社會不屑一顧。而現在也不約而同地漸漸變得平和安靜。回看他的人生軌跡,聯想到韓寒在一次演講中說過的一段話:其實這個世上根本沒有毫無道理的橫空出世,要想做好一件事,大量的積累和思考都是必不可少的。【傅真&毛銘基:風和日麗,飲酒落花】“我覺得人們不用那麼多地去追求我要做成什麼事。比如我三十歲之前要買房,四十歲之前要賺多少錢。可能更多的是追求自我完善,我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通過閱讀、旅行、思考來確立你自己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建立你自己內心的準則。而不是根據外部環境來改變你的自我,不要隨波逐流。”“一場奮不顧身的愛情和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江西女孩傅真和香港男孩銘基都擁有了。十年前他們在非典中的西藏邂逅,繼而克服重重困難攜手天涯;十年後他們辭去倫敦高薪厚職周遊世界,歸來分享奇妙旅程。這是2014年7月《佳訪》採訪他們倆人時的介紹。2003年倆人在西藏相識相知,然後輾轉倫敦并結婚。2008年在豆瓣網友的協助下出版由倆人博客組成的《藏地白皮書》,在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被口口相傳,成為眾多驢友及文藝青年心中的“愛情聖經”。2011年他們辭職開始為期400多天的跨洲旅行。先从英国飞往墨西哥,由北至南游历了拉丁美洲数十个国家后,再遊歷印度、泰国、缅甸、老挝等亚洲国家。拉丁美洲的遊記写成兼具爱恨情仇与人生思考的《最好金龜換酒》。亞洲的遊記寫成探索著信仰、精神與內心價值的《范若不係之舟》。第一次知道傅真是在這本書裡,她倆故事的排版放在李志專訪的後面。讀完後立馬找到當時採訪的視頻,被深深吸引,立馬放下正在讀的其他書開始看《藏地白皮書》,要不是看後記,真懷疑這是一本杜撰的小說。一個白天讀完只覺意猶未盡,於是找來《最好金龜換酒》,看到他們在拉丁美洲豐富而有趣的經歷,奇妙而又絕倫的景象,雖然行程略顯艱苦,但仍讓人有一種說走就走的旅行的衝動。再讀《范若不係之舟》,這本書主要記錄了在印度和東南亞的遊記,偏重對文化和人性的探討。有在印度和泰國對宗教的深思,也有在緬甸見證普通人在政治制度劇變下的生活狀態,還有在柬埔寨見識紅色高棉給這個國家帶來的永久揮之不去的創傷。正如在出版后他寫的一篇博客的標題——不只是遊記。看完這三本書后搜到傅真博客,看到她在她倆結婚十週年紀念日寫下的一篇文章《十年》,再一次被她的文字所感動。裡面寫道兩個人價值觀相似,有很多共同點,又一直互相影響著對方,在一起相處的十年仿佛一瞬間。談到婚姻幸福的秘訣,她以喜劇電影《Last Vegas》的一段台詞做結:再精彩再勁爆的事情,如果不能與你分享,那我寧願選擇不要這樣精彩的秘密。再後來搜到銘基的微博,知道在2015年他倆的生活里迎來了一個新的小生命。看著倔強活潑的小毛衣一點一點長大,回想他們一家人在一起發生的種種,心裡不禁在想:生活本不該就是這個樣子嗎?

新时代的我们没有方向

这些年,一些道德理想主义者,在道德伦理问题上,放弃了知识分子本来应付的理性责任,热衷于代表人类、民族以至个人做价值选择。一会儿,一厢情愿地宣称儒家是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一会儿为“社会道德沦丧”的中华民族开出一个又一个救世药方,一会儿又开导这个、教训那个应该如何如何。而且还以道德圣徒自居,动辄就给别人来一个灵魂拷问和道德审判……

我读《这个时代这些人》

由闾丘露薇关注到李佳佳,再发现这本刚刚面世的书,这本震撼我的书,是巧合?是缘分?是命中注定?总之,一定是时候“做回自己”了。曾经跟朋友谈起:“在这个党天下的时代,我们都学会了装,国人最擅长的就是装糊涂。”,朋友说:“不装又能怎么办呢?”,我竟无言以对,其实心里是想说总能做点什么,但是说不出口,因为做点什么总是会扯出许多利害关系或者不必要的非议。直到看这本书,佳佳告诉我:“你要做的,仅仅是承担个体的责任——独立地思考,并且不羞于传递这种思考。摆脱魔鬼的第一步,居然这么简单。”幡然醒悟!“每个人心中都住着魔鬼”看到这一篇,我想到“平庸的恶”,来自于美国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关于人性的探讨。因为这四个字,当初买了汉娜的《人的境况》这本书,偏哲学的理论研究,没能看下去,现已在书架上蒙了灰。“平庸的恶”是说平庸的人因平庸而作恶,我理解的“平庸”是,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坚定信念,最容易被有不良居心的人利用的人,人云亦云,喜欢随大流,执着的跟着权威走的人。如文革中的大多数红小兵,历代示威游行中的呼号者,当今高举爱国旗子的各路抵制者,还有文中提到的念斌案中的证人陈炎娇,一个不敢说真话的证人,“你不要找我,我相信政府,政府说是念斌放水壶里了那就肯定是他”,多么坚定的信仰!我家也遭遇过与权力部门的官司,这是一段我不愿提及的事,从高中二年级一直到去年(2000年-2015年),整整15年,我父亲一直在首都,省会,市县镇各级政府间奔走,因为这是一桩显而易见胜诉的官司,对于一个遭受过各种打击的、曾经为人们做出过贡献的冤屈的农民,我们的官员似乎也并不忍心再对他怎么样,只是像踢皮球一样的告诉他:“我们已经把处理意见给了下一级,很快就会处理的。”这个很快一拖就是15年。最后的处理虽然我们拿到了一笔钱,并不多的这笔钱,其实就是一笔封口费。我们还去较真什么,谁有几个15年。这些年,我一直在劝我父亲放弃,因为我怕,怕哪一天他被害,怕他吃更多的亏,但是他一直对政府抱有希望,直到现在仍然相信那些美好的政策,相信那些善良的承诺,这是多么坚定的信仰,所以我深深的佩服,佩服父亲的单纯和认真,佩服政府的高明。“请别杀死知更鸟”一篇,闾丘吕薇说“我想对我来说生命的终极意义就是自由和尊严。因为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未来能够拥有一个不依附于任何一个商业机构,也不依附于一个权力的生活状态。”,这也是我要的自由和尊严,但是我还不够努力,大多数时候只能远远的看着自己的梦想。“唯有诗歌悲悯她”,这一篇的名字起的最棒,孤陋寡闻的我第一次听说余秀华这位诗人,世俗的偏见会把人打痛,毫无疑问余秀华也是遭遇偏见痛击的人,但是她的才华和机遇也一定让痛击她的人羞愧,哪怕他们不承认。相信上帝自会平衡人的得失,虽然我坚定的相信没有上帝。孩子醒了,后面不多说了…看到这本书,看到佳佳,很自然的,人们会拿柴静和佳佳比,《看见》我也读了。她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人,都是悲天悯人的人,都是希望为这个不怎么完美的世界做点什么的人,是勇敢的新闻人。不同之处是性格上的,柴静像她的名字,于平静中生发力量。佳佳是激进的,像一声呐喊,把你从迷糊中唤醒。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感觉,不代表任何其他意义。谢谢佳佳,让我看到这么多有意思的人,这是一种前行的力量,做一个没有偏见的人,做一个简单真实的人。

这一本书,原来是在诉衷肠

上星期有幸拿到了著名节目主持人李佳佳小姐的赠书。份属同行,可惜我没有出版物回赠,无以为报,只好写一点读后的文字,聊表一下心意。认识——或者说知道李佳佳这位同行,并不是因为她的《佳访》——我不看电视已久,虽然知道这个节目口碑不错,但也一直没有提起精神去看——而是在微博上。我已经忘记了是关于什么事情,看到她的一篇评论文章。我只记得当时我转发了她的微博,加了一句评论:“想不到我们广东广播电视界,还有这样一位女中豪杰。”大家都知道,电视主持人尤其是女主持,大部分靠的是老天爷赏饭吃,可人的脸蛋,伶俐的口齿,快速的反应......因为电视分工比较细,主持人要做的工作往往只是最后的呈现,所以需要动手动笔的机会往往不是太多。所以能写一手好文章的主持人,以我所知在广东广电系统,实在是不多的。我自己自认算是能写的主持人,但读到佳佳的文字,说理之清晰、言辞之犀利、逻辑之严密,让我颇有点自愧不如之感。由此与她在微博上不时有些互动,对一些问题也觉得所见略同。而最近,则是看到她的书。著名女主播出书,在国内已是司空见惯。大部分是回忆录、旅游心得、心灵鸡汤之类,比较有深度一点的,则是节目的文字版呈现,即使是柴静的《看见》,也是以她的节目和采访为主体。刚拿到李佳佳的《这个时代,这些人》,我以为也是一本节目文字版的书,毕竟她的《佳访》,就是个人物访谈节目,把访谈的精华部分编辑成书,也是很有质量的。但细细读来,却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这本书并没有太多的访谈内容,倒是对访谈对象们有很传神的描写,简单而精到,像是一个个人物的剪影,浮现于眼前。而再往里面读,却又发现作者原来最终要讲述的,并不是这些人——如果真要讲这些人,访谈内容岂不是最好的素材?作者想说的,原来是自己想说的话。写陈小鲁,是写她对人性的思考;写张燕生,是写她对信仰和道德的尊重;写李银河,是写她对爱情的观感;写崔永元和闾丘,是写她对新闻和新闻人的感触;写向文波,是写她对效率与公平和看法;写袁立、写雷克、写吴百纳......无不在表达着她的观点和想法、思考和感想。至于最后的关于复旦、关于她自己的故事,则更是如此。原来,这一本书,真的如她自己所说,是在“诉衷肠”。只是,这衷肠,和有故事的人、有趣的人、有意思的人融合在一起,让你如沐春风,却又渗入肺腑,让你真真切切地了解一个真正的李佳佳。虽然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又常说“我手写我心”,但文字和人,其实往往未必搭得上界。我自己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文字与人风格迥异,很多认识我的人,都对我的文字大感诧异,觉得怎么会出自我手?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李佳佳确实是个“心笔如一”的人,她的文字,就是她自己,里面有她的犀利、勤奋、执着,更有她的思想和灵魂。无论你是否认同她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文字,无疑是能打动人的——因为从来都只有真实,才最动人。

时代的变迁

非常幸运有佳佳这么优秀的朋友共同走过青春岁月,《佳访》从推出一集不落的都有看过,跟随佳佳共同感受那些人那些事,佳佳犀利的提问,总让我感觉这个女子不一般,也总不免担心,我知道,在现有的坏境里,是容不下真实批判的。尽管节目最后被停播了,可佳佳所作的努力,留给这个时代和同龄的我,是不屈不饶的灵魂。我们只是希望自己的国家会更好,希望后代能够自由的选择,节目没有了,并不代表没有了未来,我坚信未来会更好。佳佳的新书《这个时代 这些人》我第一时间买到,紧紧希望表达对佳佳的支持和对未来会更好的向往,永远忘不了天天熬夜等看《佳访》的那些岁月,因为于这个国度这些年,像《佳访》这样让人感受真实的节目实在是太少了!


 这个时代这些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