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德隆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6
ISBN:9787501184019
作者:王世渝
页数:295页

后记

尽管很多人都劝我不要出此书,我还是斗胆地写了出来。继著名财经评论家水皮先生率先安排在《华夏时报》连载之后,新华出版社终于让这本书出版了。  2004年夏天就开始用一个又一个长假和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进行写作,至今算来已断断续续经过了四年时间。环顾今日,更觉得这本书来得及时,来得必要。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若干涉及经济人物的大事件,很少有内部人以自身的亲历亲为来客观记叙这些事情,更多的是选择沉默。我看了太多国内外写公司、写财经人物、写金融家的书,大多是财经记者写的,大多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认识、分析、批判、揭露、猜测、理解。不是对失败者进行无情鞭笞,就是对过程成功者进行歌功颂德。希望这本《曾经德隆》能够换一个角度。虽然写出来的东西仅仅是德隆事件的冰山一角;虽然写出来的也是我经历的、知道的全部德隆的很少一部分;虽然通篇少不了我对德隆消失的怀念,对唐万新的情感,但我可以负责地认为:事件是真的,人是真的,情感也是真的。在此,我不得不因为真实地书写了那么多人的名字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愉快而表示歉意。

作者简介

《曾经德隆》主要内容:世渝作为中国最早的股份制改制、资本市场发展的参与者和德隆高管之一,以其亲身经历和多年的思考写了这本《曾经德隆》,非常难得。有实践、有理论的人和有实践、无理论或者有理论、无实践之人写出来的东西差别很大,世渝应该是有实践、有理论的这一种。这种感受、这种认识是一个不参与市场、不参与实践,只知道站在市场旁边对企业、对企业家指手画脚的人写不出来的。《曾经德隆》的用意很清楚,它是希望借德隆事件让中国去思考用什么方式来造就中国的大企业和强大的金融业。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国有企业改革从松绑扩权、两步利改税、企业承包到股份制也有二十多年了;中国的民营企业从个体户、前店后厂到参与各行各业,占有市场经济半壁江山也有近三十年了;中国金融业从银行体制改革、资本市场的创立发展也近二十年了。我们希望更多各行各业的参与者、实践者都拿起笔来,追忆过去、总结历史、关注现实、警示未来,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书籍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初识德隆
第二章 德恒过客
第三章 友联之梦
第四章 金融混业
第五章 悲壮的探索者
第六章 危机爆发
第七章 溃败之途
第八章 让往事告诫未来
后记

编辑推荐

《曾经德隆》对中国资本市场和民营企业的启示,“德隆系”曾经或明或暗地控制近二十家金融机构和多家上市公司,涉及汽车、机电、矿业、建材、食品、旅游等多个行业。一个曾经的“金融帝国”为何会在一夜间彻底倾覆?“德隆”内部首次公开德隆事件,面对“败局”的高端思考与记述。

前言

认识世渝已经好多年了,我们称得上是股份制改革、资本市场的老朋友。  十多年前,中国股份制改革方兴未艾、如火如荼,世渝就是当时中国股份制改革前沿海南的活跃分子。不论在海南,还是北京、成都,当时许多国际、国内的研讨会上都可以见到他的身影。在他的努力下,当时的海南顺丰完成了股改融资,实现了在STAQ系统的发行。后来又在资本市场大显身手。我从市场第一线回到了学术领域后,和世渝的见面机会少了,后来知道他去了德隆。记得经常在人多的场合,世渝总是沉默寡语,有时经常在我办公室待上一段时间也不说什么话。现在才发现他却是在认真的倾听、默默观察。他的勤奋、他的努力、他的思考和智慧,全部都凝聚在《曾经德隆》这本书里。不知不觉,德隆事件离我们已经过去了四年了。时间不长,但感觉很久。因为中国市场的变化太大太快了,似乎德隆已经成了当今中国经济生活中不足以关心的话题。如果大家都这样想的话,我认为是悲哀的。

内容概要

王世渝,1957年生于重庆。著名投资银行家。做过工人、教师、销售人员、政府官员,从事了17年企业改制、重组、并购、上市等投资银行业务,是中国资本市场最早的参与人之一。曾担任过北方五环、四川新希望、中体产业、曙光汽车、云天化、海南寰岛、国泰股份、辽宁足球俱乐部股份有限公司等上百家企业的改制、重组、上市的财务顾问和主要策划人。
曾任顺丰集团董事、秘书长。万通集团投资银行部总经理,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现任瑞恩资本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

媒体关注与评论

  ——刘纪鹏(著名经济学家)  世渝在人多的场合总是沉默寡言,其实他是在认真倾听、默默观察。他的勤奋、他的努力、他的思考和智慧,全部都凝聚在《曾经德隆》这本书里。  《曾经德隆》有实践也有理论。这本书的用意很清楚,它希望借德隆事件让中国去思考用什么方式来造就中国的大企业和强大的金融业。  ——水皮(资深财经评论家《华夏时报》总编辑)  德隆的产业整合理念,现在看来也是超前的,金融控股的实践更是如此。先驱与先烈有时仅只一个字的距离。  ——胡润(百富出版人暨中国大陆百富榜创始人)  如果想了解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德隆事件"全程见证人——王世渝的倾力巨著《曾经德隆》无疑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  ——陈明键(东方高圣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  世渝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做并购的同行,在投资银行家里,他是好人,也勇敢义气。世渝《曾经德隆》中的唐万新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一流人物,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在于,他一直试图用二流的人、三流的钱去完成超一流的事业。  ——赵晓(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特邀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  ——以德隆为镜,探企业兴衰。

名人推荐

世渝在人多的场合总是沉默寡言,其实他是在认真倾听、默默观察。他的勤奋、他的努力、他的思考和智慧,全部都凝聚在《曾经德隆》这本书里。——刘纪鹏(著名经济学家)《曾经德隆》有实践也有理论。这本书的用意很清楚,它希望借德隆事件让中国去思考用什么方式来造就中国的大企业和强大的金融业。——水皮(资深财经评论家《华夏时报》总编辑)德隆的产业整合理念,现在看来也是超前的,金融控股的实践更是如此。先驱与先烈有时仅只一个字的距离。——胡润(百富出版人暨中国大陆百富榜创始人)如果想了解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德隆事件”全程见证人——王世渝的倾力巨著《曾经德隆》无疑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陈明键(东方高圣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世渝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做并购的同行,在投资银行家里,他是好人,也勇敢义气。世渝《曾经德隆》中的唐万新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一流人物,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在于,他一直试图用二流的人、三流的钱去完成超一流的事业。——赵晓(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特邀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

章节摘录

我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和观察后,决定不管在不在德恒干下去,我都要给德恒留下一些东西,对德恒有所帮助。我希望用一个月左右时间,设计出德恒证券投资银行业务的理念、方法、组织体系、业务体系、运作模式。我希望为德恒证券打造一个完全不同于国内所有投资银行依赖股票承销的运作模式,让德恒成为一个业务创新的地方。于是,我临时抽调了两个人,在我的组织指导下,开始起草《德恒证券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战略》。虽然我低调介入,但我加入的消息也在德隆系内部和我熟悉的圈子里不胫而走。德隆内部的传言是,德恒来了一个老江湖,投资银行高手。圈内人则让我成了他们窥视神秘德隆的线索。不断地有北京的朋友到上海来看我,言谈之中,最不可回避的话题就是:神秘的德隆和外界的传言有何差别。王巍也在许久不和我见面的情况下,来上海看我。我邀请他来到中保大厦我的办公室。王巍是中国海归派中最明白中国玩法的一个。在他这个洋博士眼里,德隆不知是哪个山头下来的土匪,居然闹得满城风雨。德隆一个个大规模的并购行为,也没得王巍之真传,内心实有不甘。在王巍既藐视又居高临下的眼里,他很希望有机会当一把德隆的师傅,从而不负其并购之父的盛名。一则我刚到德隆,二则我只想沉默,也没法向王巍作更多的讨教。他突然萌发一题,由我和他二人来写一本书,题目叫《中国企业并购的本土化工夫》。听起来很有意思,其实两人心中都知道,这只是说说而已。没多久,冯仑也到上海对德隆做了次暗访,我也是晚上才知道他的行踪。我驾车送他回酒店时,才有我和他单独交流的机会。冯仑说他见到了唐万川,他说不明白德隆到底谁当家。

图书封面


 曾经德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世渝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不同于传媒捧杀中的德隆,经历的真相,历史,人的性格影响企业,法制的困境,突破的发展,经验,教训,时代,问题,困局。。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学习。
  •     书的内容还是不错的我建议大家看一看,现在市面上德隆的一手资料还是太少作者估计是不是写书的,所以写了有点问题,这也是正常,毕竟这个不是作者的擅长的作者本人对德隆也是很有感情的可惜现在GCD不怎么支持民营企业,如果是一个国有企业犯错了,肯定往里面注资,浪费我们纳税人的钱。例如那几个破空公司,东航和上航,让他们破产算了,这样效率才能起来
  •     对于这本书,不做太多的评论,但对于唐万新本人,更是谈不上评论,很敬仰的一个人这个原帖是放在TGB上面的,我感觉移来可能也对头。在武汉蔡甸的监狱中,关押着两个曾经威震江湖、不可一世的两个大佬,一个是牟其中,一个是唐万新,这两位都是只手遮天、翻江倒海的牛人,可是如今却身陷囹圄,令人嗟叹惋惜,我几次回到武汉,托了很多朋友希望能辗转和二位打个照面,聆听一下前辈的教诲,可惜总无缘得见,只能在梦中追思两位雄才大略的英雄指点江山的岁月了。这两位大叔曾经干出过如何令人震惊的事业,估计很少有人没听说过,都是一时风光无俩,谁与争锋的武林至尊,一句话就能搅起惊涛骇浪,不是胸中气象万千的人,断难把一份事业做到如此境地,这也是我敬仰两位的原因,尽管我很清楚,这二位实际上对中国的经济,对中国的资本市场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但是,在我内心深处,总是对这样一类人反感不起来,相反,却有不少的同情和尊敬。他们是怎样的一种人呢?翻遍古今,仔细看去,就能发现,无论是盛世还是危邦,总有这么一群人,在属于他们的时代,如流星划过天边,绽放出夺目的光彩,虽然转瞬即逝,但一刹那的光辉,也足以令人仰视,刻骨铭心,这样的人不胜枚举,有成功的,但更多是失败者,都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是比较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愿意按照自己理解的东西,努力打破现实,创造崭新的新局面,即使头破血流也不回头,可惜的是,现实远比想象中残酷很多,所以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历史上无数的理想主义者,最后往往大多数是被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不得善终。牟唐二人,是现代中国最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为了自己的梦想,永不停歇的努力,实际上在他们成功的巅峰,如果急流勇退,不仅可得福寿俱全,还能享尽人间荣华,可惜的是,对于理想主义者,如果智慧和能力不能完全匹配,往往在一个个成功之后,失去应有的理智和自控,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最终事情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范围而失去控制,花花江山毁于旦夕。虽然终究与二位缘吝一面,但是有几个跟他二人有点渊源的朋友,因此多少也能听说点神奇的故事,关于牟其中,有这么个令人唏嘘的传说,据说有一位跟他创业的手下,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背叛自立门户,不慎倾家荡产,万般无奈只得腆着脸让牟总救命,原以为至少挨一顿臭骂,钱还未必能借到,谁知去张口借100万,没想到牟总非但没有刁难,反而慷慨解囊,说道,男人在外打天下,谁没有三急四难,开口都不容易,这个时候我不会为难你,拿500万去好了。这就是理想主义者的胸襟和境界,他们起于金钱,成于金钱,最后又败于金钱,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从来金钱这个东西都没有成为主宰命运的全部,在他们的梦想和追求中,总也有更重要和更高的东西,牟其中以接近70岁的高龄,每天在狱中坚持长跑,坚持锻炼,坚持阅读和写作,坚持思考,关心时政,对于一个无期徒刑者,这实在令人感佩,很难想象,没有坚定的信仰和追求,能够在人生接近崩溃的边缘还一如既往的积极进取、不懈努力。相对于现实主义者,理想主义者的人生往往大起大落,阴晴不定,充满了戏剧和悲剧,但是千百年来仍然有无数的梦想家沿着自己理解的人生奋勇前进,百折不挠,因为自己工作的原因,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典型的样本有两个,一个就是任正非,非常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有着强大复兴中华的理想和愿望,并为之奋斗,早期因为没有认清现实的残酷,吃了大亏,走了无数弯路,最后从现实入手,抛弃心中的包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另外就是一个温州成功的商人,身价数亿,但生活奢侈糜烂,装修一个厕所花费近千万,马桶据说是用翡翠做的。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平心而论,任总活的辛苦,内心充满挣扎和无奈,面临取舍的痛苦,但这个温州商人却潇洒自如,玩的开心。孰是孰非,见仁见智,但是我清楚的知道,有充满梦想的理想主义者不停的实践,我们这个世界才显得不那么单调乏味,否则,都在物欲中沉浮挣扎,那人生也就过于无趣了。理解、欣赏和佩服这样一群人,但并不表示对他们所做所为的完全认同,梦想越伟大,事业越成功,理想家们就越容易慢慢把自己神话,这是人性的弱点,任你是盖世的英雄也无法逃脱,比如老毛,集理想和浪漫主义于一身的伟人,在面对理想无法实现,现实阻碍重重、时间来日无多的情况下,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人定胜天,毅然采取了霸王硬上弓的方法,不考虑国情、民情,强拉马驴交配,造成了中国一段悲哀的年代,自己也带着破碎的梦想走出了历史,其实对于他这样雄才大略的人,是不可能不知道违背自然规律,人为的改变历史进程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国真正的强大怎么可能一代人就完成?他真正要做的是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政治经济治国的理念完整的贯彻下去,让国家人民和他的团队都能真正理解和认同他的理想,而不是生硬的强加于诸最终却适得其反,间接的使中国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通读历史,我们悲哀的发现,似乎崩溃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宿命的结局,老毛如此,牟其中和唐万新也是如此,历史上诸多的改革家,也大多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但凡这样的人,都是把人生不断追求更高的梦想作为唯一的宗旨,攀上一座高峰,还希望能挑战下一个更高的高峰,这是他们成功的基础,但是换个角度看,我们就能发现,梦想无论多么伟大,最终还是需要脚踏实地的实践才能梦想成真而不是一场幻影,理想主义者如果不能和实践相结合,那就变成了乌托邦式的笑料。即使能够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并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如果一旦停止实践或者实践能力跟不上梦想的翅膀,杯具就必然发生了。伟大的梦想者要想善始善终,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在实践儒家入世哲学,身体力行的勇猛精进的同时,最好也兼顾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精髓,那就是出世的道家思想,知进退,懂得在无法掌控的时候选择适当的放弃,比如中国的经典人物张良、范蠡,都是了不起的英雄,还有一类豪杰更加令人景仰,那就是能深刻认识自己的人,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纵然有再伟大的梦想,也绝不做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比如战国的朱亥,侯赢,名为屠夫,门吏,实则胸中自有锦绣,没有机会就安贫守道,绝不抛头露面出风头,等真正有需要了即拔剑惊虹,艳光四射,这种人物,是顶尖的理想主义者,也是真正近乎完美的人。牟和唐都是在实践上最终栽了大跟头,他们的成功正是来自他们的实践,但是成功之后,固步自封,认定他们获得成功的经验能够带领他们走向更辉煌的未来,殊不知市场环境、政策等很多因素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而却不知顺应,最终造成了理想和现实的脱节,美梦也就变成了噩梦。

精彩短评 (总计66条)

  •     经典!
  •     了解王世渝的经历,了解为什么德隆倒塌。我觉得唐万新和我导师有点像,然后挺佩服王世渝的。第一次知道这个人是海润影视借壳申科股份的案例中,没想到这个人这么牛。
  •     王世渝从当事人的角度阐述了德隆的来龙去脉,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讲德隆故事的书。德隆是中国金融混业的尝试者,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也轰轰烈烈。创业前经常跟自己说,如果德隆还在,我们只有打工的命。后来创业中途也去拜访过德隆当年国际部的总经理老魏,老魏也唏嘘感叹不已。虽然德隆已烟消云散,但德隆系出来人仍然是当今中国金融界的精英骨干,也是德隆奠定了今天新疆在中国金融市场的整体地位。听说唐万新已经出来,每天除了钓鱼,就是专注在做中小企业的行业整合上,还是行业整合,但这个市场在唐万新眼里真的有这么大么?前人已往,后者之师。
  •     是好书,只是读的人结果不同罢了,更需要销售人员在一定的阶段中执行。培育与用人的问题同样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壮大事是与人才的积累与培养成正比的,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个企业是高速发展却人才匮乏的。 用人是留人的根本,让人才能够在公司找到自己的价值,并能够通过公司的平台谋求发展与利益,这是留人的根本法则,而不是简单的经济手段。只有能够不断的培养人,才能够将更多的人留下,只有当每一个人发现,自己的价值实际上是必须在公司的平台上才能得到发挥,他们才会真正的被留下。 用人是留人的根本。用人的核心是训练。用人的关键是训练。
  •     半瓶醋 指导没知识,只自己出书揭丑,搞笑版。。。。。。
  •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德隆的模式至今仍为先进模式
  •     当年叱咤风云的神秘德隆 学金融经济 将来志向于进入中国投资银行届的童鞋真的有必要了解一下10年前的行业是个什么样
  •     真诚细致,有料有深度。
  •     读了一半实在不想看了。作者在那个时代的中国作为一个非海归能够对混业经营、投资并购有这么深的理解确实难得,可是那又怎样呢?读者想了解的,大多应该还是德隆的手段吧。
  •     作者以德隆的高管的身份,为读者解析了“德隆事件”的整个过程,叙事性强但又有一定的专业性,推荐经管专业学生阅读
  •     从当事参与者的角度看问题是一个独特的视角,也很有感染力。但对德隆的发展、崩塌的过程缺乏系统性的分析,估计就像作者所说,很多事情都是各个部门的负责人才知道,其他人即便都是德隆高层,也难有全景式的视角。所以也不必苛求作者,而且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己职业发自内心的热爱。包括混业经营、金融控股的模式、海外基金在国内的掘金等,放在当时,的确是高瞻远瞩。作为后辈,当学习之。
  •     在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想把我在德隆工作的一段经历描述一下,刚好最近看了<曾经德隆>这本书,便勾起我的往事.虽然德隆工作时间不长,但却改变了我的一生从一个无产阶级过度到现在基本小康水平.其实我不能和<曾经德隆>书中提到的任何人比,我当时只不过是德隆军中马前卒,充其量也就是个排长,虽然职务很底,但德隆的企业文化给了我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没有来德隆工作前,自我感觉不错,单位和职务在别人眼里也算个人物.但踏进德隆的大门才知道什么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如果你没有文化,没有社会经验,没有个人整体素质,没有独立作战的能力,想在德隆这个大家庭里混饭吃难上加难.在这里工作只有一个结果,没有过程.上级只告诉你什么地方有金子,当你兴奋的跑过去,你却发现那是一堆石头.这时候有人选择两字"退却",但也有人开始挽起袖子把石头一块块的搬走,在把泥土挖去,拼命的挖啊,挖完泥土下面还有泥浆,泥浆下面还有岩石,等你把岩石凿透,这时你才发现你想要的"金子"就在里面.为什么要这样讲呢,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俩,而德隆的管理就是根据你的几斤几俩,把你安排在你能发挥你最大能量的地方,使你的才华得到展示.而且你的付出和回报决定正比.在德隆工作的最大好处就是没有阶级斗争,大家凭业绩讲话,完成任务就是好样的.上级部门从不干涉你的工作方法,你就感觉自己指挥着千军万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再奋斗.
  •     选材很好,作者也确实是货真价实的投资银行家,就是文笔太次,内容讲的不好
  •     曾经是一位老师推荐,拜读之后才得知这个1200亿的金融帝国,才知道唐万新。一次来上海考试途中,寻访了这座德隆大厦,缘分也从此开始,最终来到了上海工作,也住在德隆大厦附近(上海科技馆),看着这个荒芜的三角地,突然有一天变成了华侨银行,唏嘘不已。
  •     德隆的崩塌在2004年的中国财经界是一件轰动性的大事情,对于后续中国的经济、市场、政策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最有希望成为第一个世界五百强的民营企业,德隆的溃败令人惋惜。之所以有兴趣读这本书,是因为读了忙总在德隆崩溃之后的一篇报告,来解读民营企业在中国的发展。王世渝从九十年代初期就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和企业并购生产上奔波,是第一批的本土化投资银行家,他从2001年加入德隆探索以友联为核心的金融混业平台模式入手,详细描述了在德隆三年,目睹德隆由盛至衰的全过程,其中对于友联金融混业平台的思索、中国投资银行业前景、民营企业的发展等问题都做了深入讨论,他在友联的管理思路和运营手法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对于曾经在国外投资银行工作、现在就职于国内民营企业的我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观察的窗口。
  •     很好的一本书,感觉里面的内容很好。很想了解一些有关德隆的事。
  •     这样的人生才算活过
  •     了解并关注这事的人还是值得一看的,质量可以
  •     典型的流水帐,根本读不下去。看到的只是泛泛的描述、对自己的理想无比热情以及对德隆生不逢时的感慨,不喜欢作者这种叙事的口吻和态度。作为读者,我在这本书中没有看到智慧,只看到了说教和抱怨,所以我不能继续读下去。
  •     资本市场的大玩家~ 厉害哒~ 十年过去了,依然没有一家能做到曾经友联那个模式,但是曾经的友联真的走的下去么?利益的协调,没有唐万新,应该也没有人能控制的了吧。 真正的金融混业的实现,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     意义有几个:首先是介绍了成功的空降兵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其次是成功领导应该怎么做;第三是如何在中国野蛮生长。
  •     实在是深入的观测了客观的事实,但所谓的几条崩塌的理由难以说服人,或许真是墙倒众人推吧
  •     值得看3遍以上的书
  •     第一财经推荐,借来看,不知道作者是金融专业,写作业余,还是我自己经济学水平太低,看的不是很流畅,实在看不动。如果德隆不倒,现在是国内一航母公司吧,淘宝的大股东也不会是日本软银集团,有可能是德隆。但是,很明显,国家是不会让这样招摇的公司存在。看起来,德隆的罪状是拿了人民的钱祸害没有了。但是,市场经济初始,必然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壮大几个公司。日本,民治维新,是国家出钱资源把公司建起来,然后低价转卖给大的财团家族。这样,日本公司才迅速站在世界之林。但是,中国,政府与公司博弈,不想放手这么些会赚大钱的儿子,于是混乱,宅斗,宫斗,曾经辉煌的鼎鼎大名的公司产品,淡出民众的视线。占领我们市场,各行业,榜上的头名大都不是本土的。让国外的投行、公司、产品,在中国横行。时代的悲哀~~亡羊补牢,还不晚,给民企条活路
  •     金融企业经营方案
  •     传奇!
  •     在法制不健全的社会里,做金融创新、混业经营,难度很大。
  •     人的一生能参与到这种事业上面,风风火火的大干一场还是挺爽的。无论最终失败了还是成功了。
  •     BOOK201516:泡馆读完《曾经德隆:对中国资本市场和民营企业的启示》,完全陷入其中,久久不能自拔。作者王世渝,原德隆友联高管,用文笔记述了德隆的伟大愿景、激情创业、危机爆发与悲壮倒塌,反省德隆事件对于金融混业、资本市场、投资银行、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唐万新其人、战略投资、金融控股、产业整合、大企业战略、危机公关、企业重组、媒体关系、改革开放、政府有关机制等的深思与启示。5星推荐。
  •     2015.02:但凡我们用生命去赌的,一定是最精彩的。
  •     不是有关德隆失败历程与原因的全面揭示,而是一个参与者从内部视角对经历的追溯,甚至不乏辩白。对唐的钦佩不加掩饰,时势无力扭转,笔触间见尽惋惜。空降兵经历、行业观察与法律分析皆有可借鉴处。值得一读。
  •     6|读书笔记
  •     书有很多种,取决于写书人的心态。这本书,初一看很多小毛病,甚至有很多重复的段落。但是,这部书绝对是作者用心血写的。因为来自内心,所以一气呵成。所谓写书的大真诚!至少,我们应该永远记得那帮新疆汉子的金融梦想。。。 。。。至少,我们走过这个路的人都知道这条没有方向的路有多么艰辛。。。。。
  •     了解德隆的必读物。无奈文笔太差,捉急。
  •     适合很多关注历史的人看这本书。
  •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一代枭雄!
  •     这本书,我刚读完,是从图书馆借的(与这里卖的封面不一样,应该不是一个版本)。我是金融学硕士刚毕业,现在一家公司的资本运作部。看了之后很震撼。震撼于德隆的先进,德隆的敢于创新,德隆探索的金融控股实践以及产业整合理论应该是中国未来至少10年的重点工作。最近郎咸平,出了很多书,其中好几本都是讲产业整合,产业链整合。从这一点看,德隆领先郎咸平10年了。另外,我初步,感觉平安集团现在做的工作就是德隆未竟的事业。
  •     在错误的时代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世人的评价无法掩盖德隆的辉煌,德隆系当年欲打造的金融帝国,是现代每个金融机构的追求,而产业整合的理念,正是如今大家的追逐,这场游戏真的不是胜负,只是跨越了时代停留的脚步,没有遗憾,只有借鉴!
  •     尚佳,需重读
  •     《曾经德隆》这本书,让我感慨的是,一切都是时机,德隆的整合的概念和做法,早了10年。另外, 看看德隆旗下的组合,现在的归属方,不由得会信一点阴谋论。 新疆屯河,潍柴动力(原湘火炬)等等。 可惜这个金融奇才,也许早生了X年, 错生了一个地方。如果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也许是另一个金融大亨了。... 阅读更多
  •     书中友联的商业模式即时放到今天仍然会有很大的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产融结合,金融控股的理念至今仍然闪烁着光芒。德隆轰然倒塌,是因为它承担了一个企业不能承担的责任和理想,理想主义酿成了最终的悲剧。
  •     同意楼上的看法,此书初看之时,稍显混乱,但整篇文章在组织上却相当的严谨,一定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而也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方能写出如此佳作!!
  •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狭小,虽取名曾经德隆,却和德隆所干的事,关系不大。王世瑜更多像理论家而非实干家,行动中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谈及中国本土投资银行发展的时候,试图直接复制西方投资银行的体系,然后嫁接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唐万新乃至德隆的尝试,更像是在1861年的中国发动的一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在缺乏根基的土壤上注定失败。更何况,金融的本质是信用,以德隆当时在市场上野蛮人的形象,信用二字根本无从谈起,金融控股的尝试,自然也不可能在德隆身上成功。
  •     本书与其说是为唐本人立传,不如说是为那擦肩而过的本土金融混业民营鼻祖立碑吧。王其实并未亲密经历唐在关键的崩塌阶段的表现,整本书,更是在为德隆的「庞氏骗局」之名提出一点点异议。
  •     揣测心理吧,人都是展现TA想给你看的那面,TA不想让你看到的才是本质的。这种看本质的功夫我还是太弱。
  •     德隆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人心不足蛇吞象”,明明自身实力不够,外部条件也不具备,却一味求大求全:想要一口气吃成胖子,却不知自己能否消化;又好比在浮冰上建造房屋,缺乏根基,又怎能长久,因此德隆失败已属必然。另外,在王世渝的规划中,完全没有提到危机处理和风险防范,从事金融,却缺乏金融行业所必需的稳健,早晚必败。而且德隆的战略里,只有攻,没有守,即使是在危机中,也是以加强攻击的方式试图脱离危机,这样的赌博心态,短期内可能奏效,但长期必败。即使是德隆的进攻,也把混业经营,全方位服务理解为什么都做,处处出击。根基尚浅,却并没有想要形成自己核心竞争力和特色产品的计划,而求大求全,这样的人海战术,是否真能奏效呢。另外,隐蔽控制多个金融机构,拆东墙补西墙的资金运作方式,以及缺乏透明度的企业文化,又怎能不是监管机构的心腹大患,投资者和客户又如何能真正信任德隆。对承销业务的轻视,更是可笑而浅薄,须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投行业务最大的利润来源,仍是承销,因此如果想要成为大的投行,那么即使是从财务的角度来看,也要非常重视承销业务。从这本书中所看到的德隆,是一个游走于法律和道德边缘的,不按牌理出牌的,江湖气十足的,诡秘的灰色身影。这样的机构,又如...何能指望它尽到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不忽略公众利益?所以德隆这样的机构,唐万新,王世渝,这样的人,中国的金融界还是越少越好。 阅读更多 ›
  •     在法律制度缺位、金融文化培育欠缺的二元经济体制下,超前的目光和步伐,和相对动荡的外部大环境,令德隆最终走向了崩溃。时至今日,BAT三巨头做的事,其实也并没有超越德隆的战略高度,可叹!
  •     没有唐立久的德隆研究有见地,太多个人患得患失,但是王世渝的生命态度很不错,尝试各种新鲜的生活。德隆的战略并购应该比Buyout还高级些,除了要买,还得整合。李白是新疆人耶!错别字好多的书啊,真的看不出实操水平有多高……
  •     看到后来略感失望,作者写道后面感情上有点刹不住车了,可以理解,毕竟是倾注着理想的地方看着一下子覆灭。主要还是心路历程吧,干货很少。不过德隆关于产业整合的思路真是领先了市场十年。。。
  •     一个企业家的自述。因为金融知识的匮乏,现在看起来很吃力,但字里行间透露出无奈与悲壮的气息。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多少民营企业雨打船沉,即使在呼风唤雨的企业家在政治洪流下也无力回天。
  •     很惭愧,拖了很久才读完。
  •     作者主要写的个人在德隆的经历,如果没有了解德隆整个状况,看起来会比较缺乏比较。作者除了展示自己和德隆如何牛之外,对于为何失败只归结于环境,而没有找自身原因,略失客观。
  •     好一本荡气回肠的书,有经济思考,也有人间感情
  •     淹没在时代里,却不应被忘却
  •     不知道什么原因,我的书来的特别慢,十天.......别人买一本货到付款的第二天就到了,是不是货到付款的书一般都送的比较快?求解释
  •     叹英雄
  •     个人感情色彩太浓
  •     看得出作者对于金融混业尝试的自豪与陶醉 也的确是一项复杂而伟大的尝试 其中的思路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对德隆和唐万新的评价我相信也是客观真实的 但是若想看清德隆事件的来龙去脉 恐怕只能管中窥虎 略知一二 我想作者自己也没太弄明白这其中的原委真相
  •     倒是不缺真实感情。但是一些具体的案例剖析不明了,有过分饶舌而不知重点的感觉。
  •     这本书没有深入的写,只是有个大概
  •     修行3rd,波澜壮阔,一页一惊,鲜血淋漓,苦痛交集。英雄造时势少见,时势造英雄则多,时势毁英雄则多而且多。唐万新德隆坐庄之事必有,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逐渐开始驰骋梦想不断洗白大做实事之时撞上冰山,的确可惜。每个人都需要他的时代驰骋,时间轴平移两三年,唐万新今日就是你我仰望的神,王世渝向宏尽数是行内大咖,对此人推崇如此必有根据,本书中记叙的言论有一半为真此人已经是超一流高手,可惜可惜,可惜啊。金融圈尤其是投行圈其实很小,顶尖人物无非那么些位,如今向宏跟着刘长乐,王世渝手扣三百亿美金的盘子,他们都想和唐万新重整河山,可惜唐万新沉寂下去了,毕竟,理念超前性优势很小了,市场也不再是一马平川,没有竞争对手,我们只能扼腕叹息,重复那无数个假如,回忆悲壮英雄倒下前的风采
  •     内部人写的书,在有的总感觉吹过头了 整体感受就是,十多年了,资本市场没有一点进步,还是在探讨西方30多年前玩剩下的
  •     心疼,遗憾。
  •     无责任总结:唐万新很吊,德隆很神秘理念很先进,比你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怎么还不放开混业经营!非法吸存、做庄这个锅我不背。对于德隆为什么倒、怎么倒都没说清,大量篇幅都是在说德隆曾经多牛逼,都是我生错了时代。
  •     德隆的书这还是看的第一本,整个事件的角度不全,也就不多评论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