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士兵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
ISBN:9787501186099
作者:[法] 盖伊·萨杰
页数:363页

后记

沿着作者盖伊的回忆,我们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那场人类自相残杀的血腥与绝望之中。当读到盖伊在俄罗斯冰原的记述时,我们似乎可以感到凛冽的寒气从纸面间迎面袭来。在二战结束半个多世纪后,我们今天依旧在谴责这场空前的战争。我常常想,这场战争中有最后的胜利者吗?也许表面上是有的,但从人类自身的角度而言,恐怕并没有什么胜利者。作为发动一次世界大战的国家,德国在一战战败后受到了英、法、美等战胜国的严厉惩罚。除了苛刻而巨额的赔款外,德国八分之一的国土被割让给了波兰、捷克、立陶宛等邻国。正是因为这些毁灭德国经济的惩罚性措施,德国成了德意志民族复兴主义狂热势力的温床。窘迫的生活和复仇的烈火成为一战后普通德国人生活的主旋律。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德国人选择了疯狂鼓吹德意志民族优越论的阿道夫·希特勒作为自己的领袖。希特勒上台后的经济政策在短短几年彻底扭转了德国一片凋零的经济面貌,普通德国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德国迅速崛起成为欧洲经济和军事上的强国,这些经济上“奇迹般的”变化让德国人民认定希特勒是复兴德意志民族的“伟大领袖”,而希特勒所提倡的国家社会主义(即纳粹主义)和反犹政策自然也成了当时绝大多数德国人拥护和支持的国家政策。随着国家实力的强盛,在复仇和雪耻的旗帜下,德国终于发动了侵略波兰的战争,随即德国也对英国和法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全面爆发了。我们常常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60多年了,现在是时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和反思这场战争留给我们的遗产了。我衷心地希望读者通过这部书能够更深地思索人性和人类的历史,而不是简单化地将历史划分为黑白两个部分。实际上,只要有合适的诱因,在德国人身上发生的事情完全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民族身上,德国的经历无非再次暴露了人类在处理自身矛盾上一而再、再而三的愚蠢和自负。正如我在前言中所提到了,如果我们还是将德国的问题看做是某个主义的作祟,而不是我们人性弱点可怕力量的释放的话,那类似的事件一定还会在人类不远的未来重演的。欧洲在经历了二战地狱般的屠戮后,人们终于意识到了民族主义是一把可怕的双刃剑——它既可以调动人的骄傲和自尊,也可以驱使人在这些情感的控制下走向疯狂的毁灭。实际上,欧洲若干个世纪周而复始的民族仇恨也是人类历史的一个缩影——血腥和暴力总是时刻可以找到方便的通行证,只要这个通行证上盖着国家或民族利益的印章。二战后欧盟的诞生和迅速发展就是欧洲各国领导人在二战无数尸骨之上的领悟。欧盟的使命就是淡化和最终融和欧洲盘根错节的历史与民族关系。今天,德国和法国这两个几个世纪以来不共戴天的仇敌终于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成为推动一体化的发动机。从太空里俯瞰这个脆弱而美丽的蓝色星球,所有的国家之间实际上并没有本质的疆界,但为什么属于同类的人类族群又要为了自己的所谓文化差异性或利益多寡而争斗无休呢?也许有一天当人类不再固执和执著于自己可笑的“独特”和骄傲时,也许当人们愿意学会用宽容和原谅来回报往日的伤害与仇恨时,战争才最终会从我们的生命中离去。华钢2007年7月于云南昆明

作者简介

《被遗忘的士兵》以流畅的第一人称文笔,讲述了作者在这3年人类历史空前残酷屠戮中的个人见闻,文字描述生动、翔实,深刻刻画了作者的感受和经历。该书内容极其朴实而又深具震撼力,作者的回忆跨越了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对此类风格书籍的拘囿和辖制,深刻反映了普通个体生命在人类历史残酷舞台上的无足轻重。该书于1967年在美国首次发行,2005年再版。

书籍目录

译者序
作者自序
前言
第一部俄国(1942年秋)
第一章向斯大林格勒前进
明斯克
基辅
战火的洗礼
哈尔科夫
第二章前线
沃罗涅日以南
顿河
第三章到后方
从顿河到哈尔科夫
第一个春天
第一次撤退
顿涅茨战役
第二部大德意志师(1943年春至1943年夏)
第四章休假
柏林
葆拉
第五章精锐师里的训练
齐步走!
向前进!
第六章别尔戈罗德
第三部撤退(1943年秋)
第七章新的前线
第八章科诺托普的突围
第九章跨过第聂伯河
第四部向西部的行军(1943年冬至1944年夏)
第十章上帝与我们同在
第十一章被取消的休假
游击队
第十二章红军坦克
第聂伯河第二道防线
第十三章第三次撤退
游击队1943年圣诞节伯普鲁维斯卡的包围
第十四章回到波兰
第十五章回到乌克兰
最后的春天魏斯雷德少校的死大逃亡
第五部结局(1944年秋至1945年春)
第十六章从波兰到东普鲁士
人民冲锋队入侵
第十七章美迈尔战役
第十八章最后的磨难
皮洛
卡尔堡但泽哥滕哈芬——我们的最后一战
第十九章最后的西部前线
海拉
丹麦
基尔
英国人
战俘
后记
回家
译后札记

编辑推荐

《被遗忘的士兵》以流畅的第一人称文笔,讲述了作者在这3年人类历史空前残酷屠戮中的个人见闻,文字描述生动、翔实,深刻刻画了作者的感受和经历。该书内容极其朴实而又深具震撼力,作者的回忆跨越了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对此类风格书籍的拘囿和辖制,深刻反映了普通个体生命在人类历史残酷舞台上的无足轻重。该书于1967年在美国首次发行,2005年再版。《纽约时报》对此书评为:“读完此书的任何人都永远不会忘记它。”在许多的书评中,大量读者称此书为“最震撼人心的战争回忆录”。 与其说此书是一本战争回忆录,不如说这是一本讲述个体生命在人类残酷历史中命运和地位的回忆与思考。普通士兵的视线将提供给读者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这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屠戮,让读者对于战争、人性和人类历史都有一个更加深刻和客观的领悟。任何讴歌战争和对于战争有着天真幻想的人,他们在读完此书后应该都会变得清醒许多。

前言

《被遗忘的士兵》一书记述了一个普通德国士兵在1942年至1945年德国与苏联空前惨烈战争中的真实个人见闻。作者盖伊·萨杰(化名)是出生在法国阿尔萨斯地区的德法混血后裔(阿尔萨斯在一战后被法国占领),他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德国人。盖伊于1942年17岁时应征入伍,担任苏德前线上的一名年轻的运输兵,1943年他转入了东部前线德国陆军最精锐的部队——大德意志师,并参加了与苏军的几乎所有重要会战,其中包括斯大林格勒(现称伏尔加格勒,为保持历史原貌,本书仍译为斯大林格勒)会战、明斯克会战、库尔斯克会战、第聂伯河会战一直到德国国内的防御战役等。该书以流畅的第一人称文笔,讲述了作者在这3年人类历史空前残酷屠戮中的个人见闻,文字描述生动、翔实,深刻刻画了作者的感受和经历。该书内容极其朴实而又深具震撼,作者的回忆跨越了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对此类风格书籍的拘囿和辖制,深刻反映了普通个体生命在人类历史残酷舞台上的无足轻重。作者并不是一个信奉纳粹主义的狂热分子,但历史的洪流不由分说地将年轻幼稚的他推向了人类相互疯狂残杀的各个战场。该书于1967年在美国首次发行,2005年再版。《纽约时报》对此书评为:“读完此书的任何人都永远不会忘记它。”在许多的书评中,大量读者称此书为“最震撼人心的战争回忆录”。与其说此书是一本战争回忆录,不如说这是一本讲述个体生命在人类残酷历史中命运和地位的回忆与思考。该书也是一个普通的个体生命对于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拷问,这个拷问超越了时空和疆域,让我们读完此书的所有人都将掩卷长思。同时作为一本讲述战败国士兵经历的回忆录,此书将是中国国内第一部介绍普通德国士兵在二战中经历的历史记录。普通士兵的视线将提供给读者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这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屠戮,让读者对于战争、人性和人类历史都有一个更加深刻和客观的领悟。任何讴歌战争和对于战争有着天真幻想的人,他们在读完此书后应该都会变得清醒许多。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和死伤最为惨烈的战争。当时的德国领导人阿道夫·希特勒在建立欧洲新秩序和消灭共产主义的旗帜下发动了这场世界大战。这场波及全球的大屠杀夺去了近一亿人的生命,无数的家园被战火毁于一旦。这场人类历史最血腥的篇章之一在许多的二战回忆录或历史传记中都被详细地描述了。但是,这些描述绝大多数都是从战胜国的角度撰写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历史是胜利者写成的。如果这样的话,那历史一定充满了种种人为的误解。其实作为那些战败国的士兵,他们也是这场人类悲剧里的一分子,许多人并不是愿意打仗,而是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了这场人类空前的自相残杀之中。有人说,战争的根源是骄傲与仇恨。就如阿道夫·希特勒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人民对于带来深重民族耻辱的凡尔赛和约的痛恨,挑动德国民众的狂热民族主义和复仇心理,最终把德国人民推入了战争的深渊。对于战争的失败者,历史通常只会忠实地接受和记录胜利者们加给失败者们一切的罪责和指控。但在我看来,如果我们还是以一种简单的思维模式对待任何战争的失败者,而不去反思那些导致人类自相残杀的根源的话,那类似的悲剧一定还会在人类未来的历史中再次重演的。当然,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认识的局限,作者看问题的角度与观点会有一些不尽客观、正确之处,相信中国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能够批判、辨别。译者2008年12月于昆明

内容概要

作者:(法国)盖伊·萨杰 译者:杨华钢杨华钢,商业统计分析学硕士、研究员,任职于昆明理工大学大众传媒系和经济管理系。研究方向为媒介消费者行为分析与媒介品牌营销管理。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也许是长久以来最被期待的二战历史。”——《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读完此书的任何人都永远不会忘记它。”——《纽约时报》“超越国界和语言的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拷问。”——《芝加哥太阳报》

章节摘录

我们正站在一长串军列的旁边。刚刚接到命令,我们必须将枪和背包按堆放在铁轨旁。时间已到了中午12点或者1点左右。劳斯军士长正嚼着他从自己背包里拿出来的一点食物。劳斯并不太帅气的脸现在已经对我来说渐渐地熟悉了,甚至有些让人欣慰。好像他的动作是某种信号,我们都拿出了自己带的干粮,一些人甚至狼吞虎咽地迅速吃下了平日两顿的口粮。劳斯注意到了这一切,他心满意足地对大家说:“好的,你们把自己的东西都吃掉好了,因为还有一星期你们才会领到下一次的口粮。”虽然我们都感觉好像仍旧是有些饥肠辘辘,但食物的作用开始让我们觉得有了一丝暖意。此时我们已经在寒风中等待了两个多小时,严寒已经让大家开始感到它的威力。我们在铁轨边跑跳着,互相开着玩笑并原地跺着脚,有一些人拿出纸来开始写信。我的手指已经被冻僵而无法拿笔了。我只好开始观察车站上的情景来打发时间。满载着作战物资的火车不停地穿过车站,将车站变成了一个拥堵不堪的场地,各样的车厢绵延近一公里。一切都是杂乱无章,车站的管理看起来也是同样的一塌糊涂。军列要出去时,只能转到另一段铁轨上,而在那些铁轨旁也同样站着一些像我们这样不知从哪里来的其他连队。当列车来时,士兵们总是站起来让出路来,结果几分钟之后,刚让开的这列火车又掉头折了回来。天哪!我们旁边的这列火车似乎已经永远地停在了这里。要是这列火车不走,我们在车站的日子会更好过一些。为让自己活动一下冻僵的腿脚,我爬到停在我身边车厢的窗口向里望去。车厢里没有装什么牲口,整个列车满载的是武器和弹药。此时我们在车站里已经等了4个小时,大家也被冻得浑身发僵了。天色渐渐暗淡,气温也跌了下来。为了打发时间,我们再一次开始吃自己的干粮。

图书封面


 被遗忘的士兵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1条)

  •     这里面的战争才是真实的,火车上拉的俄国俘虏把尸体堆起来挡风,坦克履带上的肢体,内脏,都血淋淋的说明了战争是什么样的。根本就不是地道战,地雷战那样,好像玩着就赢了。这作者也够杯具的,要是在西线还好嘛,打得挺顺的,在东线杯具,打一次输一次,莫斯科,斯大林格勒,杯具。。。
  •     我没有一边看书一边听音乐的习惯,但是,看这部战争回忆录的时候,我不得不强迫我听一些平静的音乐,经常是整个文件夹的佛歌。晚上做梦,经常能够复原那些场景,当然,主角成了我。有时候,我真的想把这些书压在柜子的最底处。但是,马上就有另一种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如果仅仅学习战争理论,一旦条件成熟,我肯定会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战争机器、杀人魔头。我当然不希望这样,为了将来的我能够保持理性、人性,现在我还是忍受一些生理和心理的煎熬吧。丘吉尔说过,历史是胜利者写成的。对于战争的失败者,历史通常只会忠实的接受和记录胜利者加给失败者的一切罪责和指控。如果我们还是以一种简单的思维模式对待任何战争的失败者,而不去反思那些导致人类自相残杀的根源,那类似的悲剧一定还会在人类未来的历史中再次重演。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最鲜活的例子就是一战后的德国。战败之后接受了战胜国的严厉惩罚——巨额的赔款和八分之一国土的割让,这些都成了德意志民族复兴主义狂热势力的温床。窘迫的生活和复仇的烈火成了一战后普通德国人日常生活的主旋律。随着国家实力的强盛,在复仇和雪耻的旗帜下,德国终于发动了闪击波兰,随机对英、对法宣战,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酿成人类近代第二次悲剧。孙子兵法写:兵者,诡道也。《国际法》规定“背信弃义”是一项罪状。“诡道”和“背信弃义”有什么区别吗?如何做到“诡道”,是军事理论研究的范畴。如何避免“背信弃义”,却不仅仅是《国际法》能够约束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路,还很长。
  •     一个母亲为德国人、父亲为法国人、年仅十八岁的青年,在二战期间被征召为德国士兵,被送到苏联战场。几年艰苦的消耗战之后,这位士兵侥幸活来下来,在战争结束之后,他回到了法国,并当了两年的法国士兵。然后,写了这本《被遗忘的士兵》,回忆他在战争中的经历。这是大背景下的小人物故事,让我们从普通士兵的角度,来观照那场并不普通的战争。这样的视角,使伟大的苏联卫国战争,有了更生动的细节,让我们对于军旗之下行进的士兵,有了更多的了解。当然,此书的意义不仅于此。这是一个战败战败一方士兵的回忆,且这个战败方作为挑起战争的非正义方,被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这样的书,尤其难得。他们如何经历这场战争?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这场战争?他们对于战争中正义的一方又是持何种看法?尤为重要的是,战争对于这些士兵究竟意义何在?这些问题是作为读者的我所关心,而且我认为这正是其价值所在。作为战争中的普通士兵,其命运是相当悲惨的,无论他自己有着什么样的思想,他自己对于战争是持支持还是反对的态度,他在战争中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他担负的只要义务与责任。只要国家甚至是政权需要,他就得应征入伍,扛上枪去到战场,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与和他一样只是身处战争另一集团的士兵性命相搏。生命也许就在倏忽之间消逝,而他甚至还来不及去思考这场战争的意义。该书的作者盖伊·萨杰就是如此。他并非纳粹分子,甚至不是一个真正的德国人,所说的德语充满了法国味儿,然而就被征召入伍,稀里糊涂地被推上了苏联战场。苏联,是一个与他的生活毫无关系的国家,如果他安逸地生活于法国乡间的话,也许一辈子也不会与这个国家打交道。可在那样的情形下,他却要冒着被杀的危险,去枪杀另外一些他并不认识的人。当然,萨杰在入侵苏联的德军之中,并非独特的一例,其实绝大部分的士兵,想法与他一致。真正死硬的纳粹分子,恐怕少之又少。从应征入伍起,也许最开初还有些为国而战的热情,战事越到后面,这样的念头也会越是淡薄,更多的只是为保存自己的生命而战,为同伴的情谊而战了。在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自己的战友特别是好友,在战争中被对方击伤或者击毙,那是最让这些士兵愤怒之事,此时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生命,也要为战友复仇。而这,恰恰也为战争主导者所利用,将“公仇”成功地转化为私仇,将己仇转化为士兵之仇。让士兵用自己的身躯,去为自己的目的铺路。在战争之中,我们所见到的只是群体,他们被分为正义的一方,与非正义的一方。在普遍的叙事情境之中,正义的一方无论从军官到士兵,都是充满着正义感与勇敢精神的,而非正义的一方,即使是士兵,也是恶魔的化身。萨杰却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将战争中的群体消解掉,而将活生生的个人突显出来。他是法西斯军队的一员,他是魔鬼般的德国鬼子中的一个,他扛着枪向着正义的军队射出罪恶子弹。不过,他也只是一个刚成年的孩子,他有着自己的生活,有着自己的家庭,也有着自己的梦想。作为个人,他有着良好的教养,有着道德底线,没有明显的恶习,向往着美好的爱情,至少不是一个视杀人如儿戏的变态。他不想打仗,却在战争中毫不吝惜自己手中的子弹。他眼中所看到的战争中正义的一方,即是苏联红军,他们正在为保卫自己的国家而战。关于这些红军的英勇形象,已经有太多的作品去表述。而萨杰则在本书中,向我们描述了另外一种情形。在我们的印象中,凡是战争中代表着正义的军队,一定是纪律严明的军队,一定遵守着最基本的战争伦理与人性底线的军队。不过,看了《被遗忘的士兵》中所叙述的诸多细节,感觉并非如此。在苏德战争之中,无论德军是在凯歌高进的进军之中,还是在兵败如山倒的溃退之中,都有着非常严整的军纪,面对着平民,有着残存的人性。与之相对应,苏军则反如匪兵,纪律松弛。他们面对着强大的德军,也是胆怯畏战;相反,对于手无寸铁的普通人,则又凶狠而残暴。因此,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个人与群体,其间的分野,确实让人困惑。其实,在战争中,萨杰的战友或者敌人,也是困惑着的。从宏观上来观察这场战争,人们自然有许多的说道,能够从中看到正义的伸张,能够看到文明的兴盛,能够看到国家的存亡,战争的意义非常的宏大。然而,对于战争的个人来说,他们在经历着生与死的转换之后,看到他的战友们在不断地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他所射杀的敌人也非犯下无可赦免的大罪,这种宏大对于他还有什么意义?对于一场战争,即使是历史学家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有所判断,对于一个身处其中的普通士兵而言,他们又从何来区分正义与非正义?即使他们明白了,又如何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大多数人可能都只能如萨杰这样,随波逐流,在战争中尽量地保全自己的生命。活着,对于他自己及家人来说,才是最重要的。鲁迅曾写过一首诗,描述了敌对的两个思想阵营之间,在一场笔战之后尸横遍野,只有自己犹存时的心态:“两军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用此来形容战争中的普通士兵,也是颇为传神。是啊,开不开枪,枪向谁开,确是让人犹豫啊。

精彩短评 (总计71条)

  •     Chapter 10. 在那些恐怖的战争岁月里,一个人对于和平的渴望之情几乎让人难以忍受。所以在和平中生活的人们绝不应该哪怕是有一刻向往战争 - GUY SAJER 配合《西线无战事》《我们的父辈》,从战败国的一个角度了解战争这个深渊
  •     葆拉!葆拉!我怎么失去你?
  •     我看过最好的士兵传记
  •     写出了战争的残酷。那些整天叫嚷攻台、占日的人如果读了,不知道还会整天YY吗?
  •     非常吸引人,真实还原苏德之战(部分)。能够还原那段经历的人已经不多了,能够站在不同的立场对二战写实的人恐怕更是罕见。炸弹的巨响让人震颤,乌克兰的严冬使人恐惧,盖伊·萨杰能够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不得不说是上帝的安排,感谢该书作者、感谢新华出版社,给中国读者送上苏德战争的饕餮大宴。
  •     从德国士兵的眼中,回望战争车轮下小兵的故事,还有他的友情、爱情。
  •     这是一个德国士兵在二战中感受到来自全世界的恶意的回忆录。
  •     借用王小波的话,“我真希望他们得到延长生命的机会,继续活下去。我自己也再不想掏出肠子挂在别人脖子上。‘’
  •     作者一路开挂
  •     看了就停不下啊……
  •     两年前读的,不得不说这是我读过二战题材小说中,最精彩的一本,带入感非常强
  •     从一种角度去理解普通士兵眼中的东线.战争的残酷让人不寒而栗但是,书中却有不少低级的错误,88炮成了77炮,德军师级基干火炮FH105被写成107.更另人难以理解的是作者写到他所在的大德意志师与希特勒青年师(应该是党卫军1师希特勒警卫骑队师)一起参加的城堡战役,要知道党卫军12师青年师的首战是1944年的诺曼底!!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其他不少错误,希望其他阅读者在欣赏本书时予以注意~~也许是作者回忆出现错误或者翻译人员的疏忽.总体而言还算可以
  •     我们的历史课本只是很简单的叙述了苏德战争的经过,最终做出一个很没有营养的短评;以至于我们对二战中的德国有或多或少的偏见,有时候偏见是如此之深,我们也常常忽略了战争中个体的存在及感受,愿各种鼓吹战争的人都能看下这本书。
  •     这本书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像刚开始作为一个毛头小伙第一次上前线,一路上的所见感到那么的“新鲜”,和后来的麻木与习惯形成对比;战争中对于葆拉爱情的无奈;别尔哥罗德、美迈尔共生死兄弟般的情谊,老兵、霍尔斯、林森等等鲜活的生命,那种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兄弟被坦克碾死在自己家乡土地上悲哀,那种被成吨成吨的炮弹压制在战壕里的、透不过气的、疯狂的压抑感,那种常人所无法想象的饥饿、疲惫、困倦,坚持着、忍受着,那种子弹打在胸膛前枪托上的万幸,还有那种经历了万般磨难后回到母亲身边却又想逃避的情感,以及最后“被遗忘”对人类战争的讽刺,真是愚蠢的战争,我们这些和平年代的人真的应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和平,不多说了,大家自己感受吧,这本书真的很不错!
  •     德国士兵的二战回忆录
  •     充满血的流水账
  •     世界上最残酷的战争发生在信仰者与信仰者之间。
  •     很不错的一本书,要了解一段历史最好就要从多个视角去观察,个体的体会总和教科书书上历史有所差异,光荣和梦想并不仅属于每个人的,个人往往埋没于历史之中,这本书提供了了解这点的一个契机。
  •     学业之余读之,分5天读完,那几天整个人都深陷在描述的战争阴郁中,绝望抑郁,读完之后才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老兵说,“我这样的人已经无法回到正常的生活了”,无不可理解之处。只有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会觉得战争是值得期待的。
  •     很抓人的一本书,翻译质量还可以,能够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二战
  •     战争 人太惨了
  •     Le Soldat Oublié / The Forgotten Soldier,一名二战时为德国而战的阿尔萨斯士兵的回忆录
  •     一个普通士兵眼中的二战,不同于那些演播室里的高谈阔论,也不同于那些千里之外的挥斥方遒,是扎扎实实的血肉与钢铁的碰撞,是无比残酷而又真实的现场还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无与伦比的代入感。
  •     所有没有打过仗的士兵都要读一下,了解战争的残酷并做好心理准备
  •     好看
  •     最近在读关于二战的书,笔者是一个特别不同的角度来展现了二战的残酷,之所以给了五星不是因为文字多流畅,而是内容很真实,有的地方甚至写的有点含糊不清,但是就是把战场的残酷活生生的放在面前,推荐
  •     残酷,恐惧。
  •     战争的书籍被赋予过多的含义,只有这本是赤裸裸的战争描写,身临其境!
  •     勇士们也会死去,而且是像苍蝇一样毫无意义的死去。让我们苟活吧。
  •     这哥们幸运EX级……
  •     有种身历其境的感觉...但没有经历战争的和平年代是无法体会的。
  •     盖伊萨杰 霍尔斯 林德伯格 法国康康 老兵维尔纳 维斯雷德少校 我妈很怕我去当兵,怕我胆子小到了军队成为炮灰,这一点我很同意。 但有个例外,如果能参加这支军队,那是我人生之大幸。
  •     很真实。。再现残酷的战争。。
  •     个人亲历的历史 无比真实
  •     真实的人性分析,战争永远不是美好的事情,愿一切安好,珍惜所有
  •     对德军的素质由衷敬佩,居然能在连续大败步步丧亡的境地下依然能保持组织性和统一性。同时对俄国人恶心至极的宣传和极端野蛮的兽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所谓的复仇不过是获取罪恶快感的借口而已。这个借口足够光明正大,足以轻松掩盖滔天罪行,这就是无数所谓的正义,正如书中所说:饶恕才是至高力量。
  •     根据维基百科全书的最新资料,《被遗忘的士兵》目前正在被荷兰导演保罗-范霍文(电影《黑皮书》的导演)拍为电影,该片将于明年上半年内在全球公映。自《被遗忘的士兵》自1967年出版以来,不少二战史研究学者对该书一些历史细节的准确性提出了质疑,但在经过对作者的访问和对相关史料的大量研究后,目前二战历史研究界对该书的总体历史真实性没有质疑,这其中的一些史实的不准确主要是因为翻译的问题和作者本人记忆的不准确。该书被美国陆军指挥及参谋学院认定为是一部真实的二战回忆录。作者所提到的战友“霍尔斯”也确有其人(或许书中的其他人名未必是真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作者的真名为 Guy Mouminoux,战后盖伊在法国成为了一个漫画家,现居住在法国巴黎郊区。
  •     深深地被震撼了!
  •     非常好的书,希望还有人能在继续翻译这种二战普通士兵视角的书,让我能从另一面感受二战
  •     相当棒的一本书,很写实,让人身临其境
  •     现在已读到最后一章了,笔者是我们在二战游戏我们无数次射杀的那个纳粹士兵。一个在战争中的微不足道的士兵,他的全部心理历程,从这里感受真实的二战,真正的战争,任何对战争抱着狂热心态的人都应该被强制看完此书。
  •     套用别人的一句话,合上书本还能闻到西伯利亚冻土的味道
  •     历史是胜利者写成的。战争的根源是骄傲与仇恨。
  •     真滴不知道还有在这里评论,都过去那么久了。但还是要说太好了!太棒了!书很精美,到的也快,就在亚马逊了!
  •     无论战胜还是战败,战争都是残酷无人性的
  •     残酷无情而又真实的战场亲历,一名普通而幸存的士兵告诉你我,这就是战争~~至于楼上提到的武器口径偏差也许是翻译或校对出的问题,无伤大雅~我认为书很好,我喜欢真实的~真实就是力量!
  •     只能说很好!只能说很好!
  •     让我第一次对战争有想法的一本书。
  •     很真实。读这本书就像看电影一样在脑海里。读到最后一页时,突然鼻子一酸。很想知道,葆拉还活着吗?
  •     作者幸运EX
  •     对战争的描写太真实了,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     以一个普通士兵的角度呈现出来的战争,真实、残酷。里边没有古德里安,没有朱可夫,没有三巨头,里边出现的最大的军官好像只是中尉,想看细微与真实,不要粗过这本书,想看“歼敌三万”“被我军全歼”请绕行
  •     好书,震撼人心
  •     自带主角光环。无数次被逼入绝境,无数次化险为夷。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无法有自己的选择,只有领导人的意志。小人物在风雨飘荡的世界注定是炮灰的存在。只有保住自己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     7.5分。战争之残酷,思想之真实。值得一读。
  •     细节描述很多,但是正是因为如此,似乎其真实性受到了质疑,无论怎么样,即便当作小说看,那也还是不错。
  •     细节真实才可怕
  •     在和平年代,应该微笑,去感激生命中的大多数人
  •     只能说作者运气太好和有坚持到最后的决心,最终没有落入苏联红军之手乃是万幸要不然也不会给我们呈现出战败国士兵回忆录这样一部史诗。
  •     二战的硝烟直到现在依旧没有散去,周围的同龄荷兰朋友们也曾经向我吐露过对德国人的憎恨,也不愿将德语作为第二语言。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的,战争的冷酷和血腥透过笔墨依然清晰宏大地展现眼前,要不是每次在与死神擦身而过时受到上帝垂青也就没有此书诞生,差一次都不行
  •     个人觉得行文晦涩,看着就发困。
  •     “任何讴歌战争和对战争有着天真幻想的人,他们在读完此书后应该都会变得清醒许多。”
  •     语言流畅。小人物视角下的战争回忆录就是会让人坐立不安。主人公深陷身份的焦虑更加重了这层愤懑。
  •     战争和士兵可以被遗忘,但是曾经出生入死的战友怎么能忘记呢? 只有经历过战争才明白平静和平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
  •     至今读过的书中印象最深刻之一
  •     值得一读!战争的残酷跃然纸上~
  •     战争啊……永远不要再有了!
  •     书是好书,翻译太烂。
  •     看了第三帝国的兴亡以后,好像在哪看到过此书的推荐。
  •     普通士兵的角度 有血有肉有感情生活 也会怕死也会想最后失散的女朋友 理解两方都为了自己坚持的正义而战,也同样的残忍,但最后还在战场前进的动力只是fight for life 己方军官决定人生死太过草率 大部分士兵只是升迁砝码
  •     读完比书的任何人都永远不会忘记它! 在这里,除了勇气之外,其余一切都死了。 在那里,生命的含义不过是一摊血、一阵痛苦的挣扎和一声最后的哀号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