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6-08-01
ISBN:9787801735683
作者:(英)尼古拉斯·默里
页数:305页

作者简介

弗朗兹·卡夫卡是极具有原创性的,同时又是让人高深莫测、悸动不安的现代欧洲作家之一。他那神秘而卓越的著作,比如《审判》、《城堡》和《变形记》,已经捕获了数代读者的心,使成千上万的人受到震撼。卡夫卡的生活同他的文学想像力一样与众不同:尽管从表面来看,他从未经历过了不起的大事,但在内心里,他却饱尝折磨。终其一生,他都在同那些自认为不可逾越的障碍作战:严格苛刻的艺术理想、恶劣的健康状况、孤独感、工作(他在布拉格一家半官方的工人保险公司当律师)、同父亲之间的紧张关系、复杂的犹太人身份、为写作而进行的绝望斗争、结婚的愿望(最终全部落空)。40岁那年,他便走完了这痛苦的人生之路。
本书是二十余年来第一部卡夫卡传记,它为这个藏身手大量具有丰富想像力、令人难忘的著作背后的人刻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肖像。本书回顾了卡夫卡和菲利斯·鲍尔那段漫长而无果的恋爱;回顾了他和热情似火的米伦娜·耶岑斯卡的苦恋;以及在生命的最后他与多拉·迪阿曼特共度的幸福时光。尼古拉斯·默里从卡夫卡的这些经历出发,以感性的方式重读他的小说,对这位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进行了新的阐释。

书籍目录

第1部·布拉格第2部·菲利斯第3部·米伦娜第4部·多拉尾声卡夫卡年表致谢辞

内容概要

尼古拉斯·默里是一位著述颇丰的传记作家,他的其他著名传记作品有:《阿道司·赫胥黎传》、《马修·阿诺德传》和《安德鲁·马维尔传》。除此之外,他还创伤了两部长篇小说。居尼拉斯·默里目前在威尔士和伦敦两地居住。


 卡夫卡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多年前读过《变形记》,当时觉得故事很奇特,似乎没明白这个人和这个故事的寓意,只当做一个童话和幻想小说来看,却记得他最后死去的悲哀和孤独。决定看卡夫卡的这本传记,是出于对他的好奇。他只活了四十岁,但他在世界文学界的影响如此之大,他的个人故事因此而吸引人关注。我以为本书的作者给我提供了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对于卡夫卡其人其书的认识和理解。作为一个出生于奥地利的犹太移民的孩子,卡夫卡的童年很不快乐,他和父亲的关系非常紧张,父亲的专制,粗暴和作为犹太人的精明算计,唯利是图令他痛苦和厌恶。他在犹太人的德语学校完成了小学,中学的教育,又在德语大学完成了法律专业的学习,他居然是个法律博士——在我看来,如此充满想象力的作家似乎和一个墨守成规的法律专业毕业生相差甚远,我想,如果当时他选择了他喜欢的文学专业而不是顺从父亲的强迫而读了法律专业,他毕业后到报社或文学界工作的话,他一生的道路会不会更快乐?至少,他认为自己是为文学而生的,写作是他的生命。作为读者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认为呢?他是那么腼腆,沉默,忧郁,举止得体,形象整洁,对自我的身份常常感到困惑和焦虑,高而瘦弱,有着动人的眼睛,给人们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作者勾勒出卡夫卡的形象:“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瘦高个儿,头发乌黑,身材匀称,衣着整洁朴素,他的性格沉默、羞涩,具有一种优雅而彬彬有礼的风度。每个人都注意到了他的眼睛,那是一双深色(人们在描述它们时最常用到的一个形容词是"深色的")眼睛,闪闪发亮,令人联想到它的主人那未曾说出的深刻思想。无论他在讲话还是在倾听时,他的脸上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就是那双大大的,有时甚至瞪得圆圆的眼睛。这双眼睛里流露出的不是恐惧(有人曾这样说过),而更像是惊讶。他的眼睛是棕色的,眼神羞涩。当他说话时,它们就被点亮了……他并不总是调皮地挖苦别人--仿佛他知道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事一样。但他决不是正经待板的人……他的手腕非常纤细,手指颀长、精致,当他讲故事时,这些手指就比划起来……卡夫卡总是兴高采烈。”这与我心目中的男性作家形象相吻合。他会在一位盲人作家面前真诚地鞠躬行礼,给了他从未有过的被尊重和关爱的感受和永远难忘的记忆。“卡夫卡的一位盲人作家朋友回忆起他们的初次见面时说:“在这个世界上,他第一个让我明白我的残疾和别人没有任何关系,它是我自己的事--他并没有表现出对我的怜悯、体谅,他的行为举止没有因为我而有丝毫改变。他就是这样。他从来不说那些人尽皆知的客套话,他用这种方式来影响别人。当我和别人初次见面时,我总是发现他们的话语和语调会毫无意义地变得热情起来,还会同我握手,与那种平庸的善意相比,卡夫卡的严肃、冷淡、沉默是一种更为深厚的仁慈。”读到这里,我被卡夫卡的良善仁爱之心深深地打动了。他敏感,自始至终得不到父母和家人的理解,却一直有亲爱的朋友陪伴在身边。在他死后陆续出版了他的多部著作,使得他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和熟知。作为一个保险公司的小职员和业余写作的作家,他将自己的热情和爱都诉诸于笔端,是一位严肃而自律的作家,又因为身体的病痛和情绪的起伏(忧郁症)而常常感到重压和痛苦不堪。他活在理想(全职写作)和现实的矛盾之中,而他敏感沉默的个性却使他的文学创造和语言独出心裁,正如书中所描述的他:“卡夫卡开始用语言表达一种更全面的世界观,它更为广阔,更为深厚,同时也更为阴郁。他那年少时的羞涩和孤独逐渐演变为存在的孤独--自我割裂的痛苦--在他那日趋成熟的创作(包括后期的信件)中,他以这种孤独来面对世界。在我的身体里,除了许许多多把我穿透的长钉之外别无他物;如果我试图保护自己,使起劲来,它们反而扎得越深……我想说:在万分焦灼中,我给自己添了不少苦头,但我从来没有考虑去感受它们,天知道我怎么还能感受到更多的痛苦"。在日记中,他写道:"绝望充斥着我的身体,以及这身体的未来"。在短短的一生中,卡夫卡一直同自己的身体作斗争。”一个文学的天才,却饱受生活的重压和疾病的折磨,读起来令人叹息。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一位作家所说的:"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书中描述说:“他惟一想做的就是写作。他说过:"除了文学,我一无是处"。但周围的环境却障碍重重:一个冷漠的家庭、一份要求苛刻的工作、糟糕的身体状况、结婚的理想屡屡破灭。他的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风格--如今被称为"卡夫卡式风格"--就源于这种没有归属感,即在一个神秘而满含敌意的世界里无法找到归宿的感觉。他不但能够敏锐地感知生活中的苦痛,而且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在布拉格,他有自己的朋友,他的身边有一个由著名作家、知识分子组成的活跃而激进的圈子;他的事业一帆风顺,在同事中有不错的人缘;他喜欢到乡间旅行,也乐于从事户外活动;尽管他的主要作品没有在有生之年发表,但作为一名作家,他在生前虽然名气不大,却备受好评。”从中我看到了卡夫卡生活的年代,他的生活环境,他对令人喜爱的性格。因为卡夫卡,我更坚定了有一天要去布拉格旅行的心愿和计划。他对父亲的看法是:“我过得比他幸福,而他可以因腿上的伤口抬高自己;他可以从一开始就认定,我不会赞赏他当时的辛劳困苦,正由于我没有受过同样的苦难,我就必须对他感恩不尽。我何尝不想听他没完没了地讲他年轻的时候,讲他的父母,但是他以一种夸耀和争吵的语气来叙述这些,可真让人难受。卡夫卡总是对父亲的实用智慧和力量充满钦佩,同时又对他的自吹自擂深感厌恶。另外,父亲对他的创作丝毫不感兴趣,这也是弗朗兹卡夫卡不能原谅的。”父母和卡夫卡之间无法交流。卡夫卡曾写道:"我一直把我的父母当作我的迫害者。"他对家庭生活充满了恐惧。这正是《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那可怕的"幽闭恐怖症和自我厌恶症"的家庭根源。“实际上,卡夫卡的父亲充当了全能的审判者,他本身就是法律,无论儿子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都会遭到他的反对:"倘若您反对或者哪怕只是料想到您会反对,那么勇气、决心、信心、快乐,所有这些便支持不到最后而化为乌有了;而照我理解,无论我做什么事,您几乎都会反对。"我能想象,在卡夫卡短短的40年人生中,他和父亲的矛盾冲突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一个生性敏感多思的孩子来说,这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本书作者写道:”卡夫卡的小说中难免存在夸张和幻想的成分,然而小说中的世界同他在《给父亲的信》中描绘的那个梦魇般恐怖、无常而罪恶的世界却不无相似之处。在受到惊吓、极度敏感的孩子看来,这个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卡夫卡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性格归罪于父亲,不管这样做正确与否,父子之间的矛盾毕竟为他的世界--他在小说中、书信中、日记中勾勒的世界--投下了阴影。那是一个永远严厉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中,在审判别人的同时,他一直都在苛刻地审判自己。“在这样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必定是充满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无法信任别人,内心压抑而自闭的人。我很感动于卡夫卡的挚友——布洛德,”他是卡夫卡生命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在卡夫卡死后,他为卡夫卡赢来了文学上的声誉。在卡夫卡生前,他在文学创作上帮助了卡夫卡,而这对一个作家来说是必要的,他还两次保护卡夫卡的手稿免遭破坏:一次是在1939年,为了避开德国纳粹,他带着卡夫卡未曾出版的手稿逃到以色列避难;另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他保护这批手稿,使它们免受中东国家政治骚乱的破坏。最终,1961年,卡夫卡的手稿被送往牛津大学,直到今天,它们依然收藏在牛津大学图书馆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卡夫卡在遗嘱中要求布洛德毁掉自己生前未发表的全部作品,布洛德背叛了前者的遗嘱,把这些作品公诸于世,从而为世人挽救了三部卓越的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短篇小说、信件和日记。”真该感谢这位爱护和支持他的朋友布洛德。我只看到他与菲利斯的这段维持了五年的爱情。虽然他们没有最终结合,但我相信他是真心爱着她的,虽然他惧怕婚姻。“他解释说,最根本的是他在内心中感到不安:"并不只是那些分散我的注意力的人,我心里实际上对那些转移我的注意力的事物感到快乐。"尽管经历了这么多的不幸、痛苦、反复无常和责备,卡夫卡仍然决定继续爱下去。他提出求婚时说,菲利斯换来的是"一个体弱多病、不擅交际、沉默寡言、神情沮丧、举止待板、几乎不可救药的人,这个人只有一种美德,那就是他爱你"。"我的头脑中有一个巨大的世界。但是怎样才能释放我自己,释放这个世界,同时又保证我和它不被撕碎?我宁愿被撕碎一千次,而不愿让它留在或埋葬在我的头脑里。我很清楚,正是为了这个,我才会在这里的。"小说《变形记》的结局令人叹息:”格里高尔的妹妹格蕾特拉起了小提琴,琴声象征着艺术的拯救力量:"他感觉面前的道路豁然开朗,通向了某种他不认识却极其渴望得到的食物。"但是拯救并没有到来。"如果他能听懂我们的话……那么我们或许可以和他达成某种协议"他的父亲这样提议,但这也于事无补,格里高尔"带着爱和柔情想到他的家人",最终因伤口化脓而死,使他受伤的凶器--那个苹果,就在他的旁边。格里高尔的家人们终于甩掉了他这个包袱,他们重又精力充沛,一切都欣欣向荣。一家三口去乡间旅行,决心开始新的生活,搬出这座"格里高尔选择"的公寓。他们摆脱了他,并且巧妙地把他当成了他们不幸的替罪羊。”愿卡夫卡安息。
  •     红色革命年代,我们不知道卡夫卡。改革开放,我看到了《变形记》,以为看到童话,可是教科书告诉我说,这是对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控诉,控诉他们不把人当人。可不是呵,翻身一觉,变成甲虫。教科书还告诉我们,卡夫卡,这位小公务员(事实上是保险公司职员),一生没有结婚,在资本家的压榨下,不到四十岁就因病去世了。当时我义愤填膺:多可怜的人,老婆都娶不上。从此我幼小的心灵中,就产生这样一个概念:卡夫卡=万恶社会的控诉者+童话作家+可怜的未婚男人。改革持续深入,村上春树泛滥,卡夫卡附身显灵。卡夫卡变成焦虑的当代人的代言人。每个人都自称卡夫卡,卡夫卡是红酒加咖啡加令人误解的爵士乐的小资精神领袖,地盘越圈越大,面目越来越模糊。在“卡夫卡”的万丈光芒之下,我不敢仰视,绕行而过。如今我极端无聊,如今我也是一个孤身男人,于是我捡起了卡夫卡的小说和传记,发现他比博尔赫斯还要令人痛苦万分。然而痛苦好过红酒与咖啡的麻醉,它逐渐还原了卡夫卡的原貌。我感到非常吃惊,幼年时形成的概念多么准确。卡夫卡确实是万恶社会的控诉者,他未卜先知地控诉了将来的人们对他的误解。卡夫卡是个童话作家,早已预见未来人们在他的“童话”里面无所顾忌地解构,成为小资们当仁不让的精神领袖。他故意夸大与父亲之间的对抗关系,好让人们解读出反抗父权进而反抗专制,于是卡夫卡摇身变成革命领袖。然而,与他的感情生活相比,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卡夫卡,这个男人,他以为他的童话(写作)与婚姻是无法同时并存的,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拖着对方却订了婚又解除婚约。我看着他与菲利斯的一波三折,初时好笑,继而扼腕。我怀疑卡夫卡是否真懂得恋爱,他的爱情——假如可以称之为爱情,是在信件里渡过。这两个人其实基本都不真正“认识”了对方,可他们竟然可以相互说“我爱你”。他太敏感,太害怕家庭生活不完美,但是他又如此渴望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他痛苦却无能为力,于是“矫情”地放任自己的病情发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安心。那位将卡夫卡燃烧殆尽的米伦娜这样悼念他:“……他是一位孤独者,一个害怕生活的明智之人。……疾病赋予了他一种近乎神奇的敏感,以及一种极端坚定的精神上的纯洁;他是这样一个人,他用自己的病来承担他对生活的全部恐惧。他本人羞涩、胆小、温和而善良,但他的作品中却充满了残酷和痛苦。……它们反映出一个由于看透了世界而对其无法忍受,从而不得不走向死亡的人——他出于一种理性上的错觉,一种高贵的错觉,不愿意让步、不愿意像其他人那样寻求庇护——那带有嘲讽的、审思明辨的目光。……”可是啊,这个人终于在一生最后的一年,过上希求了一辈子的家庭生活,即使没有一纸婚书。也许他会领悟:原来婚姻与他的童话并不对立。一个爱他的人,并不需要爱他的小说。然后,我读着他在病榻上最后一段日子,热泪盈眶,不忍卒读。卡夫卡,可怜的人。我知道,其实你不过一直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已。
  •     《卡夫卡》很好看。里面有很多卡夫卡的信,这个躲在他作品背后的人,看他作品就知道他活的艰辛,但要看到那些信件,才知道他是在地狱上空走钢丝过来的。他对和他两次定了婚约的菲利斯写了那么多可怕的信,那些信足够抽走一个正常人的生存基础,我最后只奇怪菲利斯竟如此强悍,她没有被摧毁。他喋喋不休地揭示自己对一切的无能为力、虚弱、身体不健康,他无力承担一个婚姻,更没法给她想要的“漂亮房间、有品位的装修、社交、愉快的生活”,他想结婚后他和她每天只能在一起一个小时,因为其余时间,事实上是他所有的生命都要用来写作。他说,无法忍受不能跟菲利斯在一起生活;但跟菲利斯一起生活也无法忍受。他们通了5年的信,他的信出版成600页的书,那比他哪一部长篇小说的字数都要多。他们两次定了婚约,又两次解除。他的生活,是一根悬在地狱上空的细细的钢丝,他只能用一种痛苦的方式走在上面,脚下是煮开的沸水。到卓越和当当上转了几次,和卡夫卡有关的大部分书都缺货,比如他的好友布罗德写他的第一本他的传记,他给菲利斯、密伦娜写的书信。看来我要到潘家园去看看拉。

精彩短评 (总计87条)

  •       红色革命年代,我们不知道卡夫卡。改革开放,我看到了《变形记》,以为看到童话,可是教科书告诉我说,这是对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控诉,控诉他们不把人当人。可不是呵,翻身一觉,变成甲虫。教科书还告诉我们,卡夫卡,这位小公务员(事实上是保险公司职员),一生没有结婚,在资本家的压榨下,不到四十岁就因病去世了。当时我义愤填膺:多可怜的人,老婆都娶不上。从此我幼小的心灵中,就产生这样一个概念:卡夫卡=万恶社会的控诉者+童话作家+可怜的未婚男人。
      
      改革持续深入,村上春树泛滥,卡夫卡附身显灵。卡夫卡变成焦虑的当代人的代言人。每个人都自称卡夫卡,卡夫卡是红酒加咖啡加令人误解的爵士乐的小资精神领袖,地盘越圈越大,面目越来越模糊。在“卡夫卡”的万丈光芒之下,我不敢仰视,绕行而过。
      
      如今我极端无聊,如今我也是一个孤身男人,于是我捡起了卡夫卡的小说和传记,发现他比博尔赫斯还要令人痛苦万分。然而痛苦好过红酒与咖啡的麻醉,它逐渐还原了卡夫卡的原貌。我感到非常吃惊,幼年时形成的概念多么准确。卡夫卡确实是万恶社会的控诉者,他未卜先知地控诉了将来的人们对他的误解。卡夫卡是个童话作家,早已预见未来人们在他的“童话”里面无所顾忌地解构,成为小资们当仁不让的精神领袖。他故意夸大与父亲之间的对抗关系,好让人们解读出反抗父权进而反抗专制,于是卡夫卡摇身变成革命领袖。然而,与他的感情生活相比,这些又算得了什么。
      
      卡夫卡,这个男人,他以为他的童话(写作)与婚姻是无法同时并存的,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拖着对方却订了婚又解除婚约。我看着他与菲利斯的一波三折,初时好笑,继而扼腕。我怀疑卡夫卡是否真懂得恋爱,他的爱情——假如可以称之为爱情,是在信件里渡过。这两个人其实基本都不真正“认识”了对方,可他们竟然可以相互说“我爱你”。他太敏感,太害怕家庭生活不完美,但是他又如此渴望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他痛苦却无能为力,于是“矫情”地放任自己的病情发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安心。那位将卡夫卡燃烧殆尽的米伦娜这样悼念他:“……他是一位孤独者,一个害怕生活的明智之人。……疾病赋予了他一种近乎神奇的敏感,以及一种极端坚定的精神上的纯洁;他是这样一个人,他用自己的病来承担他对生活的全部恐惧。他本人羞涩、胆小、温和而善良,但他的作品中却充满了残酷和痛苦。……它们反映出一个由于看透了世界而对其无法忍受,从而不得不走向死亡的人——他出于一种理性上的错觉,一种高贵的错觉,不愿意让步、不愿意像其他人那样寻求庇护——那带有嘲讽的、审思明辨的目光。……”可是啊,这个人终于在一生最后的一年,过上希求了一辈子的家庭生活,即使没有一纸婚书。也许他会领悟:原来婚姻与他的童话并不对立。一个爱他的人,并不需要爱他的小说。然后,我读着他在病榻上最后一段日子,热泪盈眶,不忍卒读。
      
      卡夫卡,可怜的人。我知道,其实你不过一直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已。
      
  •     很不错,值得一看,尤其是参照着卡夫卡的作品来读
  •     波西米亚联合王国劳工保险公司法律部律师
  •     看了楼主头像
    用的正是卡夫卡的照片嘛
    没听说卡夫卡还会弹吉他
    是楼主PS的吗?
  •     人与人的障碍,就这样被卡夫卡写出来
  •     书写伟人总是难讨所有人的欢心
  •     他是这样的男人
  •     我读过的第一本传记
  •     喜欢小时候的他 读过前一部分
  •     有的人再怎么读也了解不了,这是命
  •     纪念我爱的人,嘻嘻
  •     生活里的卡夫卡一定不是能吸引女人的男人
    我欣赏他的小说,但估计不会喜欢和他打交道——如果有可能打交道的话
  •     实在是很冗长……卡夫卡的一生本来也不算太迥异,可惜他太敏感了。
  •     也许他会领悟:原来婚姻与他的童话并不对立。一个爱他的人,并不需要爱他的小说。 -- 这个超级囧
  •     卡夫卡的作品很抽象.
    没记错的话,他有一个专横的父亲,从小就生活在他的阴影下,所以才养成了孤僻抑郁的性格
  •     大家都是好的,人与人之间没有理解的障碍,一切都会是完美的
  •     你啊………………
  •     卡夫卡就是这么有煽动力,说过了,附身,泛滥……
      
      关于卡夫卡与父亲的关系,再罗嗦两句:人对感受到的约束、压制等等都自然而然敏感,对自己所以为的不幸,有意无意总易于沉溺其中且予以放大,这是一种本性。作为一名作家,敏感且注重修辞,我认为卡夫卡是自然而然地对与父亲的关系中的对抗加以夸张化,一方面这是一种写作方式,另一方面这也是作为他小说灵感一个来源。卡夫卡真的很恨他父亲吗?去读一读卡夫卡后期对家人的看法吧。再比方说他小说中不断对工作表达出极度的厌恶和沮丧,可是同时在现实中他受到公司的器重,并且公司非常宽怀地一而再再而三延长他任性要求的假期。在他39岁时公司终于同意他反复提出的提前退休,并给予丰厚的退休金。事实上,卡夫卡并不是因为感受到公司的压制而沮丧,他只不过不喜欢这种生活状态而已。但是他“羞涩、胆小、温和而善良”,他的柔弱导致他向这些让步。
      
      对于说“你根本不懂,根本不”的同学:
      首先,非常感谢你点击了这篇短小的文字;
      其次,简单地表示反对是一种低成本的表达,除此没有什么意义。我不了解您是真的觉得我在说我很了解并“懂得”卡夫卡吗?那太感谢了,您这样的看法抬高了这短短的文字,而我本人并无此意。但是我不晓得您认为的您“懂得”的卡夫卡是什么样的?以及您“懂得”的卡夫卡的“痛苦”又是什么。我非常期待,请有以教我。
      童话也罢,寓言也罢,又不是不知道这在调侃。文字,本身的游戏意思,又岂是表面上单独的这个词语所表现的那样。
      
      玛特:不值得与粗口同列,不理会就是了。
      
      卡夫卡,嘿嘿,早料到会是这样的啦。
  •     何必呢
  •     卡夫卡是一个敏感的吊丝
  •     卡夫卡是個神秘但創作力超群的作家
  •     卡夫卡是个存在于自己精神世界的人,倘若不了解他的文字的人或许便会认为他是个疯子。其实他只是和凡高一样有着相同的命运罢了。
  •     tillich:
    哦,我明白了,原来在你这么高深的人看来,关注一个人的感情生活,就等于关注下半身,纵欲和色情。佩服!你让我看到了高人的面目。
  •     卡夫卡一生受父亲的影响,他的成长和职业经历似乎都在父亲的阴影之下,看了令人感叹。
  •     我不想知道他本人,只想能在那些寓言中看明白点什么。。
  •     “卡夫卡,可怜的人。我知道,其实你不过一直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已。”
    “可怜”意味着什么呢?
  •     早料到只要谈到卡夫卡、博尔赫斯就会触到某些人的痛脚。所以这些人气急败坏,上窜下跳,泼妇骂街。在这些“人”眼里,卡夫卡是神,是思想,是精神,是身份,是一种他们用来自榜有别于人的身份标志,以表示他们是有思想的、与“人”不同的动物。但是,在这些“人”眼里,卡夫卡什么都是,但不是“人”。所以,这些“人”见不得别人谈论卡夫卡,尤其是把卡夫卡当作普通人来看待。那么,什么才叫强夺话语权,已经非常清楚。
      
    至于楼上这位,可惜我不懂你的语言,所以没有办法用你的语言回复你,抱歉。当然,我也非常清楚你好不容易将这些语言翻译成“人”的语言码上来,这也不容易了,学到了一点“人”的智慧。
  •     对Kafka的详细生平不感兴趣
  •     人物传记。
  •     又偷窥了。
  •     通过成长背景、父母和社会环境,足已养成一个这些特殊条件下的一个人,卡夫卡也是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产物。
  •     第一本k的传记
  •     为最后二十页。
  •     大学时读到他的“除非你是逃到这世界来,否则怎会感到窃喜”,我就知道,我的内心并不孤独,因为还有人跟我一样
  •     2007-11-22 16:28:14: 格里高尔  
    这是什么sb评论,操
    -----------------------
    这是什么sb格里高尔?
  •     卡夫卡的狗
  •     读读才能全面了解~~
  •       《卡夫卡》很好看。里面有很多卡夫卡的信,这个躲在他作品背后的人,看他作品就知道他活的艰辛,但要看到那些信件,才知道他是在地狱上空走钢丝过来的。
      
      他对和他两次定了婚约的菲利斯写了那么多可怕的信,那些信足够抽走一个正常人的生存基础,我最后只奇怪菲利斯竟如此强悍,她没有被摧毁。
      他喋喋不休地揭示自己对一切的无能为力、虚弱、身体不健康,他无力承担一个婚姻,更没法给她想要的“漂亮房间、有品位的装修、社交、愉快的生活”,他想结婚后他和她每天只能在一起一个小时,因为其余时间,事实上是他所有的生命都要用来写作。
      他说,无法忍受不能跟菲利斯在一起生活;但跟菲利斯一起生活也无法忍受。
      他们通了5年的信,他的信出版成600页的书,那比他哪一部长篇小说的字数都要多。他们两次定了婚约,又两次解除。
      他的生活,是一根悬在地狱上空的细细的钢丝,他只能用一种痛苦的方式走在上面,脚下是煮开的沸水。
      
      到卓越和当当上转了几次,和卡夫卡有关的大部分书都缺货,比如他的好友布罗德写他的第一本他的传记,他给菲利斯、密伦娜写的书信。看来我要到潘家园去看看拉。
  •     我固执地感觉,你一定跟卡夫卡有共鸣。尽管你和他如此不同。
  •     ..........其实我想说我只是资料收集= =
  •     这是什么sb评论,操
  •     本来是要写关于卡夫卡的一些东西,上来后发现还不如不上来得好
  •     回上头的某个朋友:所有的疯子都是生活在自己的精神里的.
  •     在你的日记,我感受到绝望的招摇
  •     从此以后布拉格就是卡夫卡的布拉格
  •     读于2009年
  •     我们都是卡夫卡?
  •     伐克!
  •     如果沒有卡夫卡的文字,做個文盲也無謂
  •     觉得卡夫卡还是很个人的,我们了解不了
  •     【你似上帝,我却似蝼蚁】即使成人了,觉得不再渴望再次获得缺失的爱,但“没有安全感”这种事实却不能被轻易掩盖,才会希望从不断的折磨中获得确认。
  •     to 玛特:  
    操死你全家,sb
      
    to 楼主:
    你可以这样读卡夫卡,没问题,但你不该做出自以为懂他的丑恶姿态,强做解人,居然还用那样低贱猥琐的思路推出了他的错觉和盲点。
      
    “也许他会领悟:原来婚姻与他的童话并不对立。”
    操!
    “一个爱他的人,并不需要爱他的小说。 ”
    操!!
    “然后,我读着他在病榻上最后一段日子,热泪盈眶,不忍卒读。”
    操!!!
    “卡夫卡,可怜的人。我知道。。”
    操!!!!
      
    希望你行文谦恭一些,保留一点,结论软一点,语气别那么肯定,情绪别那么充沛,干燥一点。人贵有自知,不要再幻想什么“幼年的直觉”了,这等蠢货也配有直觉。
      
    你的理解力跟猪下水根本没有区别。你的会错意实在太尴尬,有什么比一个自己被自己感动却搂着你的肩膀说理解你的酸B更令人恶心?真的,你对自己的体液还是保留一点吧,我看到你还提到你读博尔何斯十分痛苦,我敢说哪又是极其廉价的“痛苦”,很明显你的大脑好像一个黑洞或屁眼,再多智慧的语言也不能在里面溅起一点火花。
  •     他太矫情,太敏感,太造作,太沉浸于自己的痛苦之中,真的是很对现代人的胃口
  •     就像达利说的那样——令人发笑的并不是我,而是这个孩童般幼稚和魔鬼般疯狂的社会……
  •     应该叫卡夫卡恋爱史。
  •     看过,不好看,真的不懂囧囧囧
  •     “原来婚姻与他的童话并不对立”
    到底对不对立呢?
    不过我才20 不用着急知道 呵呵
  •     又见煽情党……
  •     用作家的情感世界来替代他对社会的批判意识,这确实是个理解卡夫卡的视角,但也仅仅是一个视角而已.
    如果说过去对他的革命解读是一种视角的产物,那么,一种小资式的解读,同样也只是一种视角的产物.过去的解读固然有把一切都意识形态化的问题,但是,现在你的理解,同样也是一种把一切归结为纵欲的生活和爱情的侏儒式的理解(请别介意,侏儒在侏儒的视角里面是个褒义词,就像猪一样的生活在猪的生活里面也是一个褒义词一样,而我也一向喜欢以同情的姿态对待这些与我持有不同视角的人.)
    你努力不让你的评论显得具有深度,但是你又用了"误解"这个词语,这表明你潜在的还是觉得自己的理解更加正确\深刻和本真,即使你在口头上以犬儒的姿态对一切现实的关切和理想大加嘲讽.话语文本内的张力反射出了你虚妄的追求权力话语的意识.
    最后,也别感谢像我这样的反对者增加了你的点击率,反过来我要感谢你,因为你的问题能够让每个喜欢卡夫卡的人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喜欢的到底是他哪个侧面,由此找到真正在思想上的朋友.至于点击的数量,我想,色情文学的点击率将比你的文章大得多,而如果你是一个惯坏了的孩子,希望写些这种另类的文章来唤起人们的注意的话,乘早改行还来得及.
  •        隐 居
       ——关于弗朗茨·卡夫卡和我灵魂里的卡夫卡
      
      李欣/文
      
       “为了我的写作我需要孤独,不是‘像一个隐居者’,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而是像一个死人。写作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们不会也不能够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一样,也不可能在夜里把我从写字台边拉开。”                                    --卡夫卡
      
       多么希望在大师生前能有一双让他折服的手一直温暖着他。我一直在犹豫,为什么大师要拒绝食物,并且是任何食物呢?就像《饥饿艺术家》里那个古怪的绝食者,是在表演和体现,同时也是在哗众取宠和坚持本色间行走着。而现实中他尽量在为自己选择着以消费的形式去爱或者恨,于表面的爱与恨的迂回和体验这一行为本身的愉悦及快感。当一天的喧嚣结束后,在卡夫卡那可爱的写字台前,他将用笔勾勒出他意识中的世界、人和情绪。这是些晦涩的文字,以句子的形式带领着我们,在每一个缺少合理的精神放逐之所一说的夜晚,鄙视着被同情被理解和任何意义上廉价的赞美和宽容的接纳,也完全超越了姿态写作的阶段而变本加厉地对那些于文字间的分裂感进行着更为苛刻的提炼和审核。那么,当你翻开那些印刷着卡夫卡字样或者他头像的书籍时,忽然一个无精打采且瘦小的男白种人站出来,然后冷漠地说:这里只欢迎自己人,谢谢。
       在那些夜晚,当我开始或者结束这些阅读时,在深夜里,一个更为奇异的场景出现着,我跟着一个叫弗朗茨的人在百年前的布拉格的小酒馆里喝着酒……
       如果说卡夫卡就是我的一种特殊意义上的偶像,我会承认,他必定是引领着孩子们前进之路的使者,同尼采、金斯堡、萨特和鲁迅一样,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同列侬、莫里森和柯本神似着,在特定的领域内独立思考,反抗和抛砖引玉着。其中的谦虚者如萨特会谨慎言行称自己是站在巨人之肩再次眺望的渔利者,狂傲者如尼采会疯狂地高呼出类似于“苍天已死,黄巾当立”式的口号呼啸而来,可卡夫卡不一样,根据其作品的精神内核走向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大师生前把很多时间都用在对自我灵魂的拷问、反思上而无暇出名和广告自己,更重要的是是卡夫卡时常生活某种意幻的场景模式中而无法自拔。他不像现在某些作家那样认为把持住了畅销书的排行榜或者成为纳税写手大户就可以流芳千古,或是标志着其作品在文学领域有了多么高的造诣和成就。这就是一个文化写手跟一个文学艺术家之间的本质的区别。据闻当年卡夫卡并不是依仗着稿费生活的,写作从生活角度讲并不是他的职业。自布拉格大学德语部毕业后,我们的法学博士卡夫卡从事着一种类似于半公务员性质的保险公司职员的工作,直到因肺病离职,2年后病逝,那是1924年,那时的弗朗茨·卡夫卡只有41岁,未婚。
       阅读卡夫卡的文学作品是件很冒险和愉悦的事,所谓冒险是因为你不知道你会跟随着他的笔触天马行空去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什么处境,做什么。而愉悦是因为那些细腻描述之后急速的荒诞与卡式的诡笑会带给我们快感来,那是思考的舒畅,意念的馈赠,第N感的出世。除去那些寓言体需要我们比对当时的政治人文环境解析之外,其余的都不会成为绊脚石。而我更想谈的是这一切的起源。
       那么请先从这里开始吧——卡夫卡的父亲,首先应该感谢,尤其是在卡夫卡形成其黑暗内心的时期,这个有钱并且自负的商人,可以肯定是的他对卡夫卡性格的影响是绝对致命的,而正是由于创作者本身的性格嗜好决定了其作品的艺术性格,也就是说,按照这样的强词夺理走,这个有钱并且自负的商人兼卡夫夫的父亲大人并不是完全那么糟糕的,这是之于我们而言,可对于卡夫卡来说,情况又变得不一样了。作为父权、夫权最为神圣和不可侵犯的东方伦理国家的中国,如何和此处分解大师的性格显然是容易的,我们的荒谬指数也肯定不低,甚至有过之。规则建立之初所宣扬的牌坊、操守和(伪)道德是依靠后期的暴力与准强硬姿态维系的,无论是家庭的小我的或者是民族的社会化的。在奥匈帝国的末期,是这样,任何时期都是这样。就像荒谬这个词频频出现在字里行间那般,无论是卡本人还是其作品。记得一位朋友临行前曾流露着这样的情绪,以前看卡夫卡的荒谬,还不觉得自己是棋子。现实问题是当一个臃肿的什么主任忽然出现在你身旁然后一按你的肩膀说“收拾一下,后天起程”时,你会比谁更自由。欢喜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你是否参与享受也不重要。当一个人的悲剧从出生时就开幕且到其本身生命终结时还未谢幕时,我要说,这个人是伟大的,起码对于其他人来说,他是伟大。
       除了当今的时代,相比之下,之前所有的时候都不是造星运动的年代。请允许我将文学庸俗化(庸俗化不代表泛大众化),将真正的作家偶像化。如果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上鸟瞰这一切时,那么我们没有足够的理由去质问一个人,或者吹捧一个人,而实际上图书、网络使得我们站在巨人肩上这一疯狂的想法变成了现实,活生生的现实。当然,文学早已经不是文化海洋里的主流,出版书籍也不只是一种标志和认可。准文化偶像的力量在削弱,而流行文化偶像的力量在膨胀,与时具进,开放与保守的对抗从未停止,怕是一秒钟。我知道卡夫卡的价值和意义早已经被不同时代人以各自的价值观角色化,并会不断的被更新,甚至扭曲,甚至连同作品的艺术走向,而这一切似乎也无关紧要,你真正想挖掘的只是你内心的争鸣或者挣扎,其余的无关痛痒们请见鬼去吧!大概,卡夫夫是他自己,而我灵魂里的那个卡夫夫只是另一种概念上的我自己,天啊!
       多么希望在大师生前能有一双让他折服的手一直温暖着他。但真是那样的话,我想,卡夫卡就不存在了吧?
       我们真正想挖掘的只是于内心的争鸣和挣扎,即便一个所谓我们式的圣贤,也不能逃避。
      
      2005年某月
      
  •     人们的日子都很难。
  •     。。。 还是 改天读一下 他的书再说 。
  •     图书馆...五楼..地上....整整一天。
  •     看不懂。
  •     还有我所不认识的卡夫卡。
  •     大家都懂他,厉害,佩服,都有成为象征符号的潜质
  •     祁克果的伟大继承人,所有的牺牲,都必须是长子
  •     扭曲性文学
  •     真TM扭曲,自己给自己找别扭并且乐在其中,那个为他疯的姑娘太可怜了……书不错,读着挺吸引人的……
  •       这部莫里的《卡夫卡》的特点是它最大限度地真实地还原了历史。和其他的传记相比,它对于一些细节尽可能叙述地详尽,并尽可能地引用原始资料和众多评论家的观点。以往的传记,比如林和生的《地狱里的温柔——卡夫卡》带有太浓重的感情色彩,而卡夫卡密友马克斯的《卡夫卡传》又太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我以为这部传记是我看到的最全面、最客观的传记了。
      
      ---------
      现在看了1半多。你的这段评语对我很有参考价值。我看过马克斯自己那本,议论过多,记事太少。逻辑也缺乏。林和生的我看到介绍,他“用心理学”去解说卡夫卡便不太想看。
    之前08年看了前半,现在看后半。之前的总感觉是:卡夫卡常熬夜、常忧郁、优柔寡断、锻炼不够,所以身体不行。身体不行一切就被忧伤了。最后就惨了。
  •     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样一个100多年前的犹太人,竟然叫我有共鸣。
  •     极好的传记。介绍了卡夫卡的阅读背景,结合他的身事解读了他的作品,大量引用卡夫卡的书信,生动描绘了后者的人生历程和心路。
  •     “我把那么多力量都寄托在一根树桩上,也许有朝一日它会长为一棵绿树。”以此共勉。
  •     很人性化的传记
  •     完全是米兰昆德拉所说的卡夫卡学
  •        晚上的时候,读尼古拉斯·莫里的传记《卡夫卡》。最近终于可以抛弃每晚看冗长的电视剧,有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来写东西,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来看书。其实,对于卡夫卡的兴趣,与其说是在他的小说上,不如说是他本人身上。好些年前,我读卡夫卡的传记《地狱里的温柔——卡夫卡》的时候,觉得他就是另一个自己,他用精致的语言说出了我所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东西。这些年来,卡夫卡的传记我读了若干个版本,而卡夫卡的小说倒是没有能读完。
      
      
      这部莫里的《卡夫卡》的特点是它最大限度地真实地还原了历史。和其他的传记相比,它对于一些细节尽可能叙述地详尽,并尽可能地引用原始资料和众多评论家的观点。以往的传记,比如林和生的《地狱里的温柔——卡夫卡》带有太浓重的感情色彩,而卡夫卡密友马克斯的《卡夫卡传》又太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我以为这部传记是我看到的最全面、最客观的传记了。
      
      
      再读卡夫卡,心情还是有改变的。我终于也能更客观地去审视这样的一个人,尽管,他如同镜中人一样,长久地站立在那里,用那种惯有的任性的思考方式去思考。一百年的时间是长还是短呢?一百年前的卡夫卡,也正是现在我这个年纪。可能1950年那个精力过剩的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的评论家的话值得我读卡夫卡时注意,虽然他的话不见得对。他说,卡夫卡的声誉“名过其实”,他觉得卡夫卡对于那些矫揉造作的知识分子颇有吸引力,因为他表达了他们那些“无助而自卑的情感”。
      
      
      对于两个世界的人,固然是不能相互理解的。也许矫揉,但只要是真实的,我们却也都是要面对的。他在最深的地下室的最里面的那个房间,没有离开。
      
      
      
  •     什么童话啊,明明是寓言。。拜托了。
  •     再过10年,回头再读
  •     ”让我的名字在任何人心里都不要唤起悲哀“
  •     我固执地感觉,你跟红酒加咖啡差不了多少。你对卡夫卡的痛苦和真诚是缺乏了解的。
    “他故意夸大与父亲之间的对抗关系,好让人们解读出反抗父权进而反抗专制,于是卡夫卡摇身变成革命领袖。然而,与他的感情生活相比,这些又算得了什么。”
    “卡夫卡,这个男人,他以为他的童话(写作)与婚姻是无法同时并存的,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拖着对方却订了婚又解除婚约。我看着他与菲利斯的一波三折,初时好笑,继而扼腕。”
    你根本不懂,根本不。
  •     “生活里的卡夫卡一定不是能吸引女人的男人 ”
    你错了,卡夫卡的朋友布罗德说,卡夫卡在任何时期都对女人有一种吸引力,他的几段恋爱经历也证明,他对女人的吸引力非同一般。在你不了解以前,最好先去了解,然后再下结论。
  •     各位老大啊,作为看过全集的卡老师忠诚扇子,我还是不由得想笑啊
  •     不太懂。。。
  •     谁都不知道一个平静的人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狂欢,悲愤抑或隐忍。
  •     曾经最喜欢的作家
  •     你给
  •     这么多年,读来最为压抑的一本书。卡夫卡的性格,惜痛。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