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书评

出版日期:2016-6
ISBN:9787121281333
作者:李参
页数:236页

《 小强升职记》作者邹鑫为本书写的序言

关于这本书,我想跟大家讲个你们可能不知道的故事。李参2011 年和我一起参加幸福行动家课程的时候,写下了自己的五年目标,也就是2016 年前要做到的事情,分别是: 成为自由培训师 生一个宝宝 写一本书这个似乎没什么特别,几乎每年我们都会写下很多类似的目标,有人还会画成漂亮的图画或者从十几本杂志里剪下能代表自己目标的东西,贴成一张“梦想板”,对吧?不一样的是李参把五年目标全部实现了: 2011 年就从公司出来,成为一个时间管理和TTT 课程(Training the Trainerto Train,培训培训师的课程)的自由培训师。 2015 年生了一个可爱的宝宝。 2016 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也就是您手中的这本。我们的目标也都实现了吗?也许都已经找不到了或者放到衣柜顶上落灰了?这就是我把李参当作良师益友的原因,她是一个自己的舰长和指挥官,有梦想,又能够把梦想实现,而不是一个空想家,只有天马行空的想法,或者回应者,每天蝇营狗苟、唯唯诺诺。时间管理虽然看上去很宽泛、深奥,但落地到工具上其实只有三类:清单、日历、资料,它们的关系就像是兵马和粮草,清单+ 日历是兵马,每天应对各种各样的事情、制订计划、实现目标,就靠它们。资料就是粮草,有一句话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我们要写篇论文,但论文相关的资料都不齐全,那么写论文这件事在清单上写100 遍,标上10 个高优先级也搞不定。所以平时资料的收集、加工、整理是非常重要的。我和李参是多年的好友,据我所知,她把使用印象笔记管理资料变成了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有一次我问她:市面上、网络上已经有这么多印象笔记的资料,看都看不过来,你为什么还要再写一本呢?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因为它们都不是我写的!”,我借着写序的机会通读了一遍书稿,的确感受到这本书的与众不同之处:1. 不是印象笔记怎么用,而是怎么用印象笔记。教科书的写法是怎么新建标签、怎么建立笔记本、怎么搜索笔记,就像指着一个人的头说:这是他的头,这样做就可以使他晃动,这是他的手,这样做就可能使他拿起水杯,这根本不是重点,李参这本书写的是为什么要记录?为什么要对信息分类?如何用印象笔记管理自己的人脉?资料除了收集之外,如何加工和整理?谈到了更加核心的东西。2. 不是标准用法,而是私人用法。这本书里介绍了很多李参自己总结出来的用法,这些经验我们可以拿来就用,节省不少时间成本,比如说:用印象笔记写晨间日记,又方便、又安全,还有用印象笔记做周回顾,让我们每周重新审视一下手头的事情和资料,确认自己的方向,其实这些“私人用法”的背后,是李参多年实践时间管理方法的经验和感悟,只不过通过印象笔记呈现出来而已,所以读完之后,不仅掌握了这个工具,内力也提升不少。3. 不仅是管理资料,还是管理自己。比如书里提到的:建立信息的秩序、记录人生轨迹、个人任务管理,等等,我们都是在借假修真,不是为了要把印象笔记用得多好,多牛,如果我们能够把书里的方法应用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就像李参说的,我们的内心会更加平静,同时创造出更多想象的空间。最后,关于这本书,我还想跟大家讲个你们可能不知道的事情,这本书是在李参怀孕、生宝宝的这个阶段花了6 个月完成的,这是女人一生当中最重要、最忙碌的阶段之一,她是怎么做到忙而不乱的?书里面有写,请继续阅读这本书吧!邹鑫 ,《 小强升职记》作者,时间管理讲师

用好一个工具,为成长助力

1. 这本书是讲什么的?初看书名《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Evernote伴你成长》,会以为这是一本工具书,学习怎么使用印象笔记就如市面上很多的如何做ppt、怎样学PS等书类似。实际上这本书不是在讲印象笔记怎么用,而是在讲作者是如何用印象印象。当中的区别在哪呢?印象笔记怎么用,就是印象笔记的说明书,如何打开如何新建等等;而怎么用印象笔记呢主要是讲印象笔记如何运用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全书主要是介绍作者如何运用印象笔记来进行知识管理以及时间管理。一共分为六章,分别阐述了用印象笔记来管理思维、信息,建立个人知识体系、个人信息库、个人任务管理系统,以及记录人生轨迹。最精华的部分,在最后一章如何运用印象笔记来写晨间日记,作者不仅提供了模板,还解释得非常详细,每一天的变化都能通过印象笔记历历在目。2. 这本书什么是值得赞的?全书最赞的部分就是作者以自己为例子介绍了在生活中如何用在工作中如何用,并且非常详细的配图,比如在第60页看了作者当前项目的分类‘第105页作者是把自己的书影音如何分类,第150页,作者的经验库是如何建立的。作者手把手毫无保留的传授自己的经验。全书非常的简单,易懂和亲切,而且实际操作非常强。作者如一个大姐姐在面前细心耐心地展示自己是如何通过印象笔记成长的。3. 这本书什么是有偏颇的?书中有失偏颇的地方是,作者太想把印象笔记用得广而全,所以其实有很多可以替代印象笔记的更优选择,比如说人脉,个人人脉管理可以用扫描全能王;未完成事项清单或者是待办事项清单等,可以用doit.im;要读的电子书等等,可以用百度云等云盘工具,想看随时下载。这些app在单项功能上,其实都是优于印象笔记的。而且第二章关于建立信息秩序这一章,其实就是在讲,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各类信息,如何获取储存和管理,感觉一章中一节一截就能说完的被强行拆解成了3个小节,看了会觉得3节在重复的讲同一件事。4. 这本书适合你吗?到底需不需要买?这本书对于我来讲受益最大的就是印象笔记本的分类,因为我一直是分类困难户,然后作者用图片演示了她是如何分类的、她的笔记薄下面有哪些目录,让我受益匪浅。如果你也喜欢用印象笔记来对你的知识和时间进行管理的话,非常推荐你买读一读这本书。能跟随作者建立一个全面的有序的体系。最后补充一点,,类似印象笔记的软件有很多。比如有道云为知笔记等,但是我觉得印象笔记最优的地方在于笔记簿,笔记本以及标签的双重嵌套管理系统,炒鸡强大啊!这部分书里也有详细的应用举例。印象笔记,成长好工具,你值得拥有!这本书也值得一读,学以致用。

让印象笔记成为你的第二大脑

印象笔记留给我们的空间

最近刚读了李参老师的《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再次把自己和印象笔记之间的关系梳理了一遍。书中虽然讲的是印象笔记,但是并没有像其他工具书那样从怎么保存怎么新建讲起,而是结合作者自身的使用经验,将工具背后的思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整本书读下来更像是听了一场诚意满满的分享会,让人获益良多。整本书的内容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清空你的大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数不胜数,大脑每天都接受着来自不同层面的刺激,如果你把所有的东西都存在大脑里,就会像电脑开着很多程序,不仅损耗内存,更会减慢电脑的运行速度。我们的大脑也是一样,那些悬而未决的事,需要做的事,必须做的事,时刻萦绕在脑海当中,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容易引起焦虑。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以为自己可以记住一切,但事实上能记住的也只是一小部分而已。这个时候需要的就是清空大脑。之前有句话说因为太忙了,所以已经丧失了思考的时间,还是有些道理的。当我们把所有杂事都交给大脑去处理的时候,它自然就减少了思考的时间。所以为大脑减负吧,让它做自己擅长的事情。那要怎么清空大脑呢?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列清单”,把你要做的、想做的统统写下来。很多时间管理类的书籍里都有列清单这个概念,手机上也有很多清单类的APP,比如奇妙清单、滴答清单等等,当然你也可以用印象笔记,又或者纸笔来做这个动作。总之,就是把事情都写下来就对了,这样大脑才可以去做更高级的事情,也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二、万法归一,“殊途同归”我们每天要不停地从纸质、网页、微博、微信、邮件等等渠道获得各种林林总总的信息,要怎样才能让它们变得有序呢?就是把你认为有用的信息统统收入印象笔记当中。你可以把印象笔记当作一个信息的中转站,用它来做收集和整理。就像我们平时逛超市一样,把你需要的东西都装进来,这是变成你的知识的第一步。三、让知识为己所用当然,如果你把收集来的信息都摆在印象笔记里不用,那其实和没收集也没什么区别,它还是它,你还是你,根本没有任何交集,更不要说产生火花了。如果想让收集来的信息为己所用,那就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这样它才能变成属于你的知识。自从“碎片化阅读”这个词出现后,我们就一直被其所累。时间长了以后,反而变成了自己的时间被碎片化。获取来的知识也是碎片化的。所以我们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在获取知识的时候就会有目的地去获取,然后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我们收集来的信息就像是一片独立的叶子,如果你拥有属于自己的知识树,那就可以把它安置在适当的位置。而如果没有这棵树,那收集来的只会是一堆叶子而已。收集的过程会让我们产生满足的假象,以为保存了就是自己的了,我们要逃出这种假象,真正把知识利用起来。不要追求数量上的满足,而要追求实用上的效果。“存起来”是为了更好地“用起来”。四、让生活从此有序美好印象笔记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实现多终端的同步,这样我们存在里面的信息就可以随身携带了。不过如果你认为印象笔记只能用来做笔记就太浪费了。生活中的所有信息你都可以将其电子化,比如声音、照片、说明书、文件、书籍等等,甚至是你拥有的衣服、鞋子都可以拍照后存储其中,这样当你回顾自己拥有什么的时候,只要打开印象笔记,搜索一下,一切就一目了然了。只要运用的好,你可以把印象笔记变成你生活的大管家,衣食住行无所不能,只要脑洞够大,一切皆有可能。这就是工具的魅力之处,主要考验的是使用者的思维哦。五、记录——接近梦想的第一步梦想只有写下来了才有机会实现,目标、计划、总结、日记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印象笔记来实现。记录的过程其实就是和自己对话的过程。我们关注工作、关注生活,但是花了多少时间来关注自己呢?文字书写的过程就是向内探索的过程。当你写下的文字并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时候,就是向内行走的过程。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没有检视的人生不值得活”,我们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得到成长。那些曾经立下雄心壮志要实现的梦想,如果不行动总是会觉得遥不可及,那怎么开始呢?最简单的就是从观察自己、记录自己开始。----------------❤----------------说到底印象笔记只是一个工具而已,运用得好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高效。不过就像书的名称那样《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Evernote伴你成长》,印象笔记留给了我们很多发挥的空间,用哪种工具不重要,背后的思维才重要。就像我们在饥饿的时候去吃东西是一个道理,目的是填饱肚子,至于是用筷子还是勺子并没有那么重要,严重的时候直接用手拿起来吃也是可以的。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需求,不要被工具所累,更不要因为要使用工具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比较工具的每个细节。在水里学游泳,在路上学开车,边用边学才是最快的学习方式。所以当你还在犹豫要不要用,用哪个工具的时候,不如就直接用起来吧~——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欧阳芊双(qianshuang2016)

和大象一起飞速成长

说起笔记软件,当之无愧的NO.1只有印象笔记了,这头绿色的大象自从还是舶来品的时候,就让人们知道这个英文名为Evernote的笔记软件是何等的方便快捷。进入中国大陆以后,更名为印象笔记的它更加顺应国情,大幅度提高了收集整理的速度,也给自己增加了很多接地气的功能。之前台湾电脑玩物出版过两本关于如何使用Evernote的书籍,都非常的精彩。在学习之余感觉遗憾的是怎么没有国人出版一本关于大象的书呢?正遗憾间,时间管理培训师李参就恰到好处的出版了这本《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一口气读完以后,感觉如饮醇酒,香醇可口。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是让你深入思考、慎独自省的空间;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是让你看到差距、奋力提高的空间;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是让你构建框架,打造品牌的空间。而李参老师在这本书中,利用印象笔记这款软件,出神入化的把自己如何构建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方法论和理念展示给读者看。一、思维逻辑,记为了忘之前记得郝明义在书中写过一句话:上帝给人类一个很强的CPU去思考,却给了很小的硬盘去记忆。的确,我们的脑子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我们的思考,而不是记忆。印象笔记之所以成为我们的利器,就在于它可以当做我们的“缓存”,帮我们记录很多事情,腾出空间来帮助我们去思考问题。李参老师也强调这一点:把自己的大脑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思考、创造,而不是记忆。个人想要成长,想要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单独一个博闻强记肯定已经不行了,因为不管人类的记忆力多强悍,也根本无法和计算机相比。我们大脑作用发挥的地方在于思考和创造,那么,印象笔记的作用,就在于帮我们过滤不需要记忆在大脑中的信息,而是把这些碎片化的东西“赶”到印象笔记中去。大脑只留下本质的东西,然后自己融会贯通即可。这让我想起《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学太极剑法,把那些剑招剑术都忘得一干二净,然后,大脑中只留下剑意,这样才能无拘无束的,发挥自己的最大威力。二、信息收集,悦读剪藏对我们这些生活在移动信息时代的人们来说,信息的收集无处不在:办公室上司交代有空给某个大咖打电话要数据午餐时候知道孩子最喜欢的电影即将上映休息的时候看到微信订阅号里一篇文章不错下午上网的时候感觉某段文字很有感触晚餐时发现酒店甜品的摆设很漂亮,感觉可以参考 ……这种情况下,信息变得越来越支离破碎,我们的注意力也同样如此,即便我们用了印象笔记这个很强有力的生产力工具,如果使用不得法,依然没有办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李参老师用丰富的经验,在书中介绍了知识管理系统首先要关注的入口问题——收集箱的概念。在印象笔记中建立一个默认笔记,命名为“收集箱”;所有眼耳鼻舌身意能够收纳进来的数据、信息和材料都先纳入到收集箱定期清空收集箱,解决信息堆放以后再也不看的问题。事实上,我在知识管理训练营中也提倡大家所有收集到的信息,先过一遍收集箱。不管是微信文章,还是拍照影像或者语音文字,都先统一到收集箱,再看看是什么,有什么价值。这里不得不说,印象笔记的chrome浏览器插件——“悦读”和“剪藏”简直就是信息收集的神器,尤其是后者,在网页信息浏览的时候可以很方便的把感兴趣的网页正文或部分文字收集到印象笔记,而且在百度或谷歌(如果你有梯子)搜索相关信息的时候,也可以将你已经收集在大象里的咨询显示出来,非常省事的设计。三、构建体系,标签帮忙而把信息收集起来以后,如果不能形成体系,那么一大堆碎片化的信息对个人成长,个人职场竞争力的形成也是毫无用处的。李参老师有整整两个章节的内容,去分享如何建立个人知识体系,如何构建个人信息库。具体方法看起来我和自己的方式大同小异,但李参老师沉浸在印象笔记领域多年的经验让自己的方法论更加有逻辑性,效果想必也会更好。大体方法就是:根据个人目标设置领域。按照领域目标确定关注点以点带面信息收集加工聚沙成塔积累汇聚知识实体文件图书电子化阅读内容用印象整理输出广泛应用印象管理工作生活这里面最精彩的内容莫过于对标签使用的分享了。标签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给信息增加更多的维度,为一条笔记设置多个标签的时候,可以让笔记更加方便被检索出来,日积月累的结果,则是更加容易让自己的体系变得方便可控。四、道术器用,伴你成长当你高频度的使用上一年半载以后,这头大象分明已经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作为成长的利器和良伴,我们在确定自己需要不断成长,确定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构建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时候,我们就会自然而然的使用这个工具帮助我们成为知识管理领域的学习者和实践者,在使用印象笔记的过程中养成加工信息的习惯,树立成果导向的理念,建立关注领域的知识体系,则可以最大程度的调用软件的力量,让自己成长的速度翻倍,和印象笔记一起飞速成长。

打造自己的个人成长系统

一.有想法就要行动—购书向作者学习我从2013年就开始用印象笔记了,但中途断断续续地换过其它的云笔记,现在还在同步用印象笔记和为知笔记。有一天突然发现有一本李参老师的书《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于是毫不犹豫地下单了,很幸运还买到了签名版。一直就是李参老师的铁粉,跟着她分享的博客文章等学习,学习中大多数是跟着做,难免会有一些know-how的东西需要去探究,于是这本书算是很系统地给我答疑的指导手册。二.打造自己的个人成长系统2.1《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简介正如邹鑫老师在本书的序言中所说的,这本书不是告诉大家印象笔记怎么用,而是怎样让印象笔记为我所用,满足知识工作者的不同需求;不是讲解的标准用法,而是私人多年使用后的体验和绝招呈现;不仅是知识管理的工具书,更重要的是对个人成长系统,自我提升领域的神器。本书按照顺序分为六个章节,分别是:建立思维的秩序建立信息的秩序3.建立个人知识体系4.建立个人信息库5.建立个人任务管理系统6.记录你的人生轨迹。2.2打造个人系统的必要性其实整个章节看下来,作者就是在递进地介绍如何打造个人成长系统。系统是一组相互连接的事物,在一定时间内,以特定的行为模式相互影响,例如人、细胞、分子等。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需要有系统来维持或保证自己围绕自己的目标稳定地运行,包括时间管理,任务管理,知识管理等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在你成长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管理不好时间,自己制定的目标或分解后的任务就不可能完成,缺乏相应的知识或获取知识的效率低就会影响你达成目标的效率。所以我们要设法去打造自己的系统,用系统来保证自己目标可达成。“高地清风老师给这本书的推荐语: 有效的改变不能靠意志力,而是要靠容器。容器就是当你身处其中,不花力气就能自动改变的神器。这里的容器就是系统的概念。邹鑫老师在《小强升职记》中也提到“优秀的人有优秀的系统,普通的人有普通的系统,失败的人没有系统!所以打造自己的个人成长系统很重要。2.3 怎样打造个人成长系统2.3.1 改变你的思维模式要打造系统首先要改变自己的传统思维,也就是第一章作者强调的建立思维的秩序,有好多时候我认为脑子是用来记忆的,直到接触了GTD后才改变了这种认识,脑子是用来思考,创造灵感以及决策的。那么既然脑子不不来记忆总得找个地方或工具来安放我们的“缓冲”啊。正如第二章作者论述的建立信息的秩序,先把信息分类,不同类别的信息处理的方法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是需要你花时间去记录去整理。2.3.2 找到自己的关注点,搭建知识体系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明显是过载的,我们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要聚焦,找到你的关注点,将这些关注点进行结构化。也就是像第四章作者说的,建立你的知识体系。没有框架的,没有分层的,没有结构化的知识,用起来特别不爽或你想用的时候根本找不到。结构化就是把你的知识体系中的各个分支都连接起来,只要等你用的时候便于查找即可。各个分支都是由不同的信息组成,所以你最好把自己的信息建立成库统一存放,避免散落多处到用的时候找不到。而什么工具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呢,网络云笔记基本都能满足,只是关注点不同,作者推荐的印象笔记的优势是标签功能,标签的优势是和你信息的分类互补,相互交叉将你所有的信息编织成网状,结果就是提高你查找信息的效率。2.3.3缺乏任务管理系统前面都是空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要利用积累的知识解决问题,或者再具体一点就是完成一项有一项的任务,每个人的角色不同目标不同,任务也就不同。按照时间间隔来划分,有年度目标或任务,月度目标或任务,周度目标或任务,可见对于一个人来说面临的任务就像收集的信息一样多,如何管理自己的任务也需要系统来保证,正如第五章作者讲的建立自己的任务管理系统。2.3.4 好习惯是系统稳定运作的必要条件到此为止你的个人成长系统已经建立起来了,从知识管理,时间管理到任务管理。但怎样让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要一项重要的习惯,那就是第六章作者讲的记录。记录是打造自己个人系统或大数据系统的必要条件。正如凯文凯利在《必然》一书中讲的当生活被附上索引并完全储存在“生活记录”中时,你就能像使用谷歌那样搜索你的生活。我们的生物记忆力十分不稳定,因此任何补偿都有巨大作用。可见有了系统保证,有了记录的习惯,在我们自己的系统中,将生活转换成数字化记录不成问题,但是读取有意义的数据需要更好的工具—印象笔记。三.读完本书后我的行动聚焦关注的领域,收集有用的信息;完善自己的个人知识体系,增加标准化模板笔记本;优化自己的标签,如给晨间日记添加当月当天的标签;记录,不限于文字的记录,可以录音,拍照等;整理加工信息,让信息为我所用变成知识和技能。

《印象笔记》读后感

读这本书的前提是:感觉自己有很多资料,但是没有很好的分类,导致搜索的时候都会花费很大精力,所以买了这本书来看看,看完以后还是很有用的。整理的大框架:工作流→经验库→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的核心:根据自己的关注点,建立完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建立知识体系的要点:笔记本的名字起好(利于检索),用好标签、分好组个人成长的要点:天总结、周总结、每个任务结束后的总结

这不是一本工具书——《印象笔记 留给你的空间》书评

写于阅读本书前第一次知道印象笔记,好像是在08年,那时还是一个单机版,当时是出于知识管理的目的,开始接触这些软件,当时了解的还有MyBase、网博士、网文快捕等等,而在那个时候,印象笔记其实并不算出彩,而我的主要知识管理工具,经历了从网博士,到Wiz,再到印象笔记的一个过程。几经周折换到印象笔记,是在13年,而在之前的两年,我是Wiz的忠实用户,在曾经的博客沙牛之家上,写过不少关于知识管理和Wiz的文章。直到现在,我仍然仍为在功能上,Wiz无出其右,但为什么我还是转移到了印象笔记?最大的原因莫过于三点:1. 手机App越来越重要。很多时候,我需要一款随时随地可以记录的笔记工具,而印象笔记的手机客户端,是同类产品中最优秀的,Wiz的PC端很强大,而在手机客户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 自身从功能控到简洁易用的观念转移。如上所述,Wiz的功能非常强大,但自己似乎过了折腾工具的年龄,因此,开始倾向于“刚刚好”的软件,而非功能强大的全能派。3. 垂涎于印象笔记的搜索功能,连图片里的文字都能搜索出来——这也是印象笔记和其他同类产品相比的最大竞争优势之一。关于印象笔记和Wiz,两者同样优秀,在我心里,对于二者如何选择,只是倾向于简洁易用和功能强大之间的选择而已。今天,很欣慰收到李参老师寄来的这本书,感谢之余,作为一个工具控的原力开始觉醒,于是,迫不及待的写下这段文字,然后进入神魂颠倒的阅读状态……--------这里开始是书评1. 总体评价阅读过程中,这本书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原以为这只是一本工具书,但书里几乎不提印象笔记的用法,有也只是一笔代过。这不是一本关于印象笔记的工具书,而是一本以整理为核心的观念书,以印象笔记为主要整理工具,讲述关于时间管理、知识管理、目标管理甚至人生整理哲学。------2. 书籍内容本书包含以下六方面的内容:建立思维的秩序建立信息的秩序建立个人知识体系建立个人信息库建立个人任务管理系统记录你的人生轨迹基于这六个方面,小编认为本书的主线是这样:前两章讲述如何通过印象笔记来收集信息,包括收集自己的想法和各类资料,而在后面的四章中,则讲述如何使用印象笔记来搭建自己的各类系统,属于应用层面。附上小编亲制思维导图:PS:思维导图导出的图片不太清晰,需要XMind原文件的小伙伴可以联系小编索取:------3. 小编的印象笔记经验分享从Wiz转移到印象笔记三年,在使用频率上,算是重度用户,但笔记并不多,目前共有笔记本约60个,笔记共1435篇。很认可印象笔记所提倡的使用理念:任何内容都往里扔,需要时直接搜索,定期整理即可。小编主要使用印象笔记记录这些内容:重点说一下这几个笔记本(组):收集箱。任何新笔记都创建在这里,每周整理一次。点子。未成型的想法都会汇聚在这里。待办事项。小编很少使用印象笔记做时间管理,个人认为使用专门的时间管理工具更加方便。工作相关。这是一个笔记本组,任何和工作相关的内容都记录在这里,如果是项目类的任务,我会使用前缀,比如关于Pomonote的项目,我会使用“PN_项目名称”的笔记本命名规范。专业知识。和本职工作相关的内容,都在这个笔记本组里,在里面再细分笔记本。个人提升。记录对自己成长有帮助的内容。个人资料。和自身相关的内容,包括各类常用信息、读书笔记、日记等内容。在使用印象笔记时,小编会每周进行一次整理,整理的主要工作包括:删除不必要的笔记将笔记放入应归属的笔记本中打上标签清空收集箱,如果有不适合放在其他笔记本的内容,小编会放在一个名为“Tmp”的笔记本中相信有很多小伙伴和小编一样,在刚接触印象笔记时,不太明白标签的定义,其实可以这样理解:分类即这篇笔记是什么(is),标签即这篇笔记包含什么(has)。------4. 读完本书后的改进书中提到的很多使用方法都很受用,小编会基于本书的理念,对自己印象笔记的结构做一次升级,主要改进包含:区分当前任务和存档任务使用更有效的标签管理方式,比如针对日记的年标签、月标签和纪念日标签坚持使用印象笔记写日记区分工作流、经验库和知识体系使用印象笔记来管理自己的目标------结语你并不需要一本印象笔记工具书,因为印象笔记已经做得足够简单,你所要做的,只是“把任何东西都直接往里扔,需要时直接搜索”。而你真正需要的,是一本像《印象笔记——留给你空间》这样,融合各类整理方法的观念和技巧的书。------参考文章这样记读书笔记更有效你早该这样记笔记——高效的印象笔记调教术化整为零的高效——你需要一款笔记应用------公众号/知乎专栏/简书/微博:Pomonote主题:番茄工作法、效率和阅读公众号回复关键词或数字,获取以下资料:☛ 1.关键词“印象笔记”:《印象笔记 留给你的空间》的思维导图☛ 2.关键词“番茄PDF”:《番茄工作法_Pomonote标注版》☛ 3.关键词“番茄思维导图”:番茄工作法思维导图 by Pomonote☛ 4.关键词“番茄记录表”:番茄时间记录表模板 by Pomonote☛ 5.关键词“番茄任务清单”:番茄工作法活动清单 by Pomonote☛ 6.关键词“笔记”,获取康奈尔、黄金三分法模板、推荐笔记本列表

万能笔记?

从整体来讲这本书是讲述使用印象笔记的方法和技巧。这本书最精彩的地方在于作者并没有逐项讲述印象笔记的使用,而是更注重传递或教授一种使用笔记来协助我们管理学习、工作、思考、旅行等生活方方面面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可以通过电子笔记细致入微的掌控(或者应该说管理)你的一切。因为讲述的东西非常有共性,所以,很多内容和技巧,同样1可以运用于有道云笔记或者其他的电子笔记。书中的很多观点在其他读书指导类图书都有提及,但书中讲得笔记使用的一些小技巧确非常实用。例如:将自己的个人病历,诊断书,等拍照后存放为笔记,制作自己的个人病历档案;将各类说明书拍照后成为笔记,建立各类家用电器的说明书文档等。总体来讲,对于缺乏信息整理归纳习惯和能力人来说非实用。对于已经形成一套自己的笔记记录方式和信息归纳整理的人来说,书的实用价值不大,可以偶尔有空读读,参考参考。

如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人告诉我们:“你一定要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然而世事纷扰、内心被太多的事情阻隔,我们真正想要的往往被掩埋在尘埃里。我想,这本书最大的意义便是在我们和自己的内心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印象笔记”。很幸运的在微信平台上得到了这本书,读之便手不释卷。不是这本书有多么优美华丽的摛藻,而是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自己的所思所想是从未有过的清晰。一直以来,对时间管理都很有兴趣。在我看来,纵然每个人每天都有着看似等量的24小时,但实际上,只有真正得到利用的时间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韩愈在《进学解》中曾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而本书向我们强调的是用合理高效的管理方法来进行知识管理、时间管理以及反思与坚持。提及知识管理,书中提到的“自我教育”的理念我十分认同,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仅仅依靠别人的喂养是万万不行的,我们必须学会主动学习,利用好互联网上的各种工具进行自我教育。所谓知识,不是我们读过多少书,有过多少经历,而是我们理解、内化了多少,可以输出多少。一本书的价值,不是空洞的摆在我们的书架上,而是化为我们的血肉、成为我们思想的一部分。不禁想起前段时间在网上引发大家热议的一张A4纸体现的你的一生的说法,是啊,在看似重复的一天又一天的背景下,实际上是生命的无情的流逝,过了,就真的失去了。原来,比未来更遥远的,不是十年之后,而是今天之前。本书中提及的“晨间日记”是一种很好的记录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管理时间,记录自己的人生轨迹。因为时刻和自己在一起,我们往往看不见自己的成长,而印象笔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我们看到每一天的自己,陪伴自己成长。古语有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圣贤之言,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更加值得我们体悟那份弥足珍贵,我们的生活需要反思,反思我们作为每一个角色是否端正,不辜负自己。“大脑是用来思考的,而非记忆”,这一观点我十分赞赏,虽然我们每个人的脑容量都很大,但我们的精力却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可以把记忆的事交给记录,把大脑留给思考和规划。方法论再重要,也需要我们用心的坚持,带着坚持下去的勇气,愿我们都能变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印象笔记留给我们的空间,伴我们成长,在生如夏花的时光里,野蛮生长。

恰逢其时的好书

对于一本书是好是坏绝对是件因人而异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关注和价值点也许都不同,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如果读了一本书之后,可以改变你的生活–我说的是从行为上真的积极改变了,而且是持续性的,那么我认为这就绝对是一本有益的书了。印象笔记这本书对我来说就非常有益的,它让我开始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并且它还会告诉你如何通过任务和时间管理去达成你的目标。其中有三句话我觉得印象深刻:1. “坚持比天赋重要”2. “你读过多少观点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输出了多少观点”3. “时间用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由此,我开始彻底反思我的经历活的人生和接下来的。到底什么事我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持续做下去的?除了天赋,我还要具备什么才能够达成我的梦想?我应该怎么利用我有限的时间? 毫无疑问,这些问题将伴随我接下来几周的思考,并有可能会影响我的一生。是的,也许我在对的时候遇到了对的一本书,如果是这样,那就是太幸运的事情了。无论如何,我都建议那些对自己时间管理有需求的人可以阅读一下这本书,它不仅能从理论和技术上给予帮助,在更深远的层面,也许也可以引起你的共鸣。

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没有用

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没有用——记李参老师《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作者:闪电(90后,热爱阅读,喜欢挑战,斜杠少年,卫星设计师) 前段时间偶然看到一个微课,是李参老师讲《如何用印象笔记快速建立个人知识库》。之前就听说过老师的大名,在知识管理领域很厉害,于是果然报名参加。听完后很有感触,然后又拿李参老师的新书《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Evernote伴你成长》拜读。好多人喜欢阅读,读了很多书却不知道怎样应用?记了很多笔记最后不知道去哪儿?怎样通过读书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本书将给你答案。1、思维方式的改变很多人没有记笔记的习惯,导致学到的知识当时还有印象,往后脑子里就记不住了。把大脑当成cpu而不是硬盘,经常把大脑里的东西清空,输出后这样会运转很快。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信息时代,如果读完一本书,没有吸收或者做笔记,相当于做无用6功。李参老师一书告诉我们,核心是我们找得到有用信息,还得用得上。碎片信息来源有几个方面:手机,平板,电脑,书籍等,其类型包括: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可以说信息的碎片化让我们的知识整合变得困难。因此,我们需要转变思维,将碎片化信息存储起来,利用时通过搜索快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2、信息的高效管理《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一书中介绍了通过给信息分类,建立自己的知识架构,可以不用分那么细,可以通过内容就可以搜索。下图是我利用印象笔记对碎片化知识的分类。对信息高效管理注意几个步骤:1-建立暂存区(多个,没有整理的信息);2-明确意义;(不同信息存放不同位置,可以以个人关注点)3-定期整理(个人工作完成后整理)。3、知识体系的建立知识体系的建立重点不在知识分类,重点在对知识的加工!李参老师一书告诉我们,对知识加工重点在给内容写标签(关键词),其实质是对知识的深度思考,知识整理,增加了搜索维度,再加上自身的关注点,可以培养核心能力。这个搜索功能的强大超乎了我们的想象,不仅可以快速搜索文字中的关键词,还可以是图片中的信息。当我们需要某方面的知识时,直接可以通过标签搜索得到想要的信息,快速将信息整合后就可以形成一篇文章。下图是我在建立时间管理知识体系中建立的标签。大家对于标签的建立还需要多练习!总结李参老师《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一书让我对印象笔记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印象笔记开始建立个人的知识管理体系。现在每天吸收的碎片化信息都是通过印象笔记记录,分类,整合!这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然建立个人的知识体系,做到这些远远不够。知识体系有六大步骤:☞提问☞获取☞整理☞分享☞利用☞创新。我们利用印象笔记对知识进行整合后,还需要进行分享,利用与创新。分享阶段,我们往往很难迈开一步,很多人都有拖延症,害怕去分享,其实是不知道怎么讲。所以平时要多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利用阶段:怎样利用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工作中,这是最重要的一步,也是为什么学习的目标。建议练习RIA拆书法,将自己获得的知识及时应用到工作生活中,提高自我管理;创新阶段:我觉得作为新手,先可以模仿牛人的学习方法,和运营经验,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归纳出核心内容,结合自己的积累,慢慢开始创新,这个是最急不来的。送给大家一句话:相信不断学习永远都不会落后。不断坚持才会有质的蜕变!END

有一本书,它会教你如何将知识管理和个人管理做到极致

0、序言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跟别人展示、炫耀自己的印象笔记,当别人夸赞说我是一个很强大、很厉害的人时,我就会特别满足。我的这种虚荣心让我自以为自己是一枚大象的资深用户,自以为自己在知识管理上已经很精通了,也自我陶醉地以为通过这样的日积月累,自己的很多梦想都可以实现。后来,在知乎上看了一些真正的资深用户的经验分享后,才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差距。也从那时候开始,我开始了大量的模仿与学习。而真正带我深入了解印象笔记的深奥与精髓的是这本《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通过这本书,我也终于对知识管理和自我管理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1、本书的特点(1)它不是教你印象笔记怎么用,而是教你怎么用印象笔记不管是大象的官方教程,还是知乎上的大牛,他们分享的大多是印象笔记的各个功能如何使用、个人总结的使用经验等, 而这本书却从另一个角度,分享了为什么我们要记录?为什么要对信息进行分类?为什么要搭建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等等。(2)不是标准用法,而是私人用法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印象笔记并没有提供标准用法,每个人都在使用的过程中总结了一套适合自己的使用经验。我们可以在别人“私人用法”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用法。(3)不仅是管理资料,还是管理自己建立信息的秩序、记录人生轨迹、个人任务管理,这些都是对自我的管理。如果我们能够把书里的方法用在工作、生活中,我们的内心就会更加平静,同时创造出更多想象的空间。2、整体结构与内容手绘思维导图(处女作)(1)建立思维的秩序a、为什么要记录记录的目的是为了遗忘。我们的大脑面临着三重考验:杂事、各类灵感和想法、海量的信息,而我们的大脑最擅长的是思考而不是记忆,因此通过工具和方法,建立思维和信息的秩序,我们才能达到那种“活在当下”的理想境界。b、记录什么无论是需要做的事情、想做的事情,还是没有形成系统的灵感,都可以记录下来。记录需要做和想做的事情,可以从“关注当前任务”、“责任和关注点”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出发,将注意力放在当前任务上,并根据自己的角色、关注点和长短期目标列出需要做和想做的事项;捕捉大脑中的各种灵感,主要是记录碎片化的胡思乱想,以及主动探索式的创造性思维。c、如何记录使用便利贴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创造更为专注的工作环境。如果你正在专注地从事一件事情,切换程序或使用手机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记录和建立思维的秩序,需要两个步骤:第一步:用便利贴记录我们需要做、想做的事情以及各类灵感和想法,并将这些便利贴进行重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墙壁当作便利贴的收集箱,再用一张白纸将这些便利贴进行重组。第二步:将重组好的内容用印象笔记的拍照功能保存,还可以将这些内容绘制成思维导图,并用文字加以描述和总结。(2)建立信息的秩序建立信息的秩序,是印象笔记的基本功能,也是其最强大的功能之一。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信息(如纸质资料、图片、声音、视频、网页等),以及什么来源的信息(如电话、短信、IM、邮件、网页、APP等),都可以通过印象笔记进行管理。因为这些都是非常基本的功能,就不一一介绍了。(3)建立个人知识体系a、构建知识体系的意义知识体系相当于骨架,有了这个架构,学习了新知识,就知道应该放在哪个位置,万物各得其所。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架构,新的知识就没有存储的地方,我们所学习的内容就会变得零散,甚至是一团乱麻。b、获取知识的途径经典阅读:阅读是我们获取新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当你研究某个主题时,可以通过对相关书籍进行主题阅读来获取知识。经典阅读的关键是有所输出,写下自己的观点。浅阅读: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其他众多阅读类APP都是浅阅读的代表。浅阅读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占据我们很多的时间,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养成“刷”的习惯,把感兴趣何有价值的内容保存到印象笔记,再到印象笔记中进行整理、阅读和加工。这样做的目的是把上网的时间转化为浅阅读时间,把印象笔记变成你的阅读工具。c、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一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存放什么内容,与这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目标密不可分。建立个人知识体系的方法和步骤包括:第一步:根据兴趣、爱好和目标建立关注点。我们的关注层面可以分为三类:当前任务、长短期目标以及角色与责任。第二步:建立收件箱。我们可以将印象笔记的默认笔记本设置为收集箱,用来存放未被加工过的信息或临时信息。无论是从哪一类终端来浏览信息,都可以随时用印象笔记记录或收藏下来。第三步:为关注的领域建立笔记本。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关注点,为每一个关注点建立一个笔记本,并将同类型的笔记本合并为笔记本组。存放在这些笔记本和笔记本组中的信息就是我们个人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我们还需要经过不断的完善、充实和调整才能使其更加满足自己的需要。第四步:定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被加工过的信息经过组织后才可以被称为知识,而只有当知识被用到时,才可以变成人的智慧。信息的收集只是一个开端,我们还要定期将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才能让其从信息转化为知识。d、信息的存储与加工信息加工的三个关键要素是:命名、分类和标签。命名:印象笔记的笔记命名和电脑上的文件命名并无差异,为了便于搜索,可以将笔记的关键信息写在笔记的名称中,如日期、地点和其他关键信息等。分类:印象笔记支持两级分类:“笔记本组-笔记本-笔记”。分类的逻辑主要有“FSR分类逻辑”和“工作任务与关注点分类逻辑”两种。第一种:FSR分类逻辑。FSR即“工作流Flow-经验库Stock-知识体系Reference”。其中,工作流(Flow)为当前正在进行中的任务。可以为其建立一个笔记本组,这个笔记本组只保存正在进行的工作任务,这样可以让你更加关注与当下的工作。经验库(Stock)为存放已经结束的工作任务的笔记本,在工作流中的工作任务结束后,就可以整理放入到经验库中。知识体系(Reference)存放相关的参考资料,这些资料可能在我们开展下一项工作时用到。第二种:工作任务与关注点分类逻辑。以工作任务的不同来进行笔记本的分类,比如,有些需要长期进行的任务,就可以单独建立笔记本组。另外你的一些关注点,也可以作为笔记本组分类的依据,比如阅读、旅行、电影等。笔记的分类没有标准、统一的标准,思路清晰、符合习惯的分类逻辑就是合理的。当然,各种分类逻辑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标签:标签可以给你的笔记增加很多维度,让你的笔记内容并不局限在某一个领域,从而充分发挥我们大脑的想象力。添加标签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应尽量避免使用原文中的字眼。关于标签的具体用法,在下文中会有很多具体的实例。(4)建立个人信息库a、纸质资料电子化笔记本的电子化:随手携带一个笔记本,在任何场合都是一个高效的做法。笔记本可以在扫描或拍照后存入印象笔记。印象笔记的高级搜索功能可以轻松识别图片中的文字,还有“圈点”功能标注重点。纸质书籍的电子化:读过一本书,制作书摘、写书评或读书笔记,这一系列工作结束后,才算真正读过一本书。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将一本书的精华部分电子化:直接在电脑上录入、利用OCR软件识别、直接对书籍进行拍照。b、建立个人信息库人脉管理系统:可以通过印象笔记多方位存储人脉信息,搭建个人的人脉管理系统。包括通讯录备份、办公室联络方式、同学录/参会人员通讯录和微博即博客信息等。个人图书库:可以在印象笔记中建立三个书籍相关的笔记本:“我的书库”、“读书笔记”、“推荐书单”。“我的书库”中存放所有书的原始信息,包括电子化的纸质书、拍照的书摘等;“读书笔记”中存放读书笔记、书评和思维导图等;“推荐书单”中存放和书籍有关的推荐。关于书本身的信息,可以通过标签实现。你可以为每本书建立一个标签,同时,为了排序方便,可以在书名前加上书名的首字母。另外,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个笔记建立扩展标签。多媒体管理系统:可以通过印象笔记随时保存工作灵感、屏幕截屏、声音和视频等信息。家庭管理系统:印象笔记还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打理家庭的各个方面:建立个人医疗档案、说明书管理系统、实用信息管理(各类证件、个人品牌基本信息)等。(5)建立个人任务管理系统a、关于任务管理任务是你认定一定会做的事情,是有计划要完成的事情。还有一类事情,它们在时间上没有明确的规划,在意愿上也没有十分确定,甚至还没有明确做这些事情的行动,被称为“将来/也许”事务,这些事情一旦有了明确的计划,就可以转化为任务。任务由行动和资料组成,两者缺一不可。当明确了某一项行动后,就可以为一个任务建立行动清单。一个可以执行的行动,必须包含几个元素:人、事、时间点。和行动相对应,完成一件任务除了关注行动,还需关注和行动有关的资料。b、专注当下工作流将精力专注在当前任务上,做事情可以降低很多干扰。对普通任务建立“当前任务笔记本组”用来管理正在进行的任务,不同的任务建立不同的笔记本,并用带有任务名称和时间的名称区分。对复杂和常用的任务需要单独建立笔记本组,可以根据需要在笔记本组下在建立笔记本,用以保存不同类型的资料。c、建立个人经验库从工作流到个人经验库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任务完成后的行动后反思、任务资料的加工和组织、纸质资料的电子化。对于一些反复进行的任务,还可以考虑为其制定标准化工作流程SOP,以提高效率。(6)记录你的人生轨迹a、记录的意义和几个层面记录有助于提高意志力、帮助明确下一步行动和不断积累经验。记录的几个层面有以天为单位的记录、以小时为单位的记录和以周为单位设置检查点。b、晨间日记推荐使用九宫格晨间日记,它包括“今天是什么日子”、“有理想才不会变咸鱼”和“先吃掉那只青蛙”等九个部分。为了方便,还可以在印象笔记中建立一个一列多行的表格,适合在手机上使用。晨间日记的管理方法:将晨间日记存在两个笔记本里:“当前晨间日记”和“存档晨间日记”,并通过命名+标签进行管理。命名采用“年月日”+“关键事件”的方式,标签采用“年月”、“月日”和“纪念日”等方式。c、时间日志记录时间日志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将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统一起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时间消耗在哪里,投入在哪里,被哪些人占用,被哪些项目占用,让时间不再是看不见、摸不到。如果你觉得工作和生活比较忙碌混乱,就可以用这种方法连续记录3-7天,看看自己的时间消耗在哪里,通过分析,找到改进的方法,指导自己的行动。d、周回顾周回顾是将目标计划执行到位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每个人搭建起的个人管理系统,都希望它能够正常有效地运转。做好周回顾,就等于为你计划的落实添加了一道双保险。周回顾要做的事情包括:清空收集箱、浏览日程表、检查任务清单、制定下周计划、经验库及知识体系盘点和大脑清扫等。3、我的收获与实践(1)灵活运用便利贴1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尴尬场景经常会出现:上一秒钟刚刚想到的一个好点子,眨眼间的功夫因为其他事情的干扰,突然就忘记了。避免这种尴尬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快速拿起笔记录下来,借助便利贴随时随地捕捉灵感和想法。(2)建立高效的标签体系2我的标签体系是在看完这本书后才开始慢慢建立和完善的。大概一个月前的时候,我还特意为了学习印象笔记的标签用法,搜遍了知乎,但始终不得要领。幸亏遇到这本书,让我建立了一套适合自己的一套标签体系。(关于这部分的心得以后会有一篇文章专题介绍)(3)将一本书读到极致3对于一些经典、实用的书籍,不仅仅需要反反复复读,还要做书摘、写读书笔记、做思维导图、写人物性格分析、延伸阅读(相关书籍、不同人写的读书笔记、豆瓣精彩的书评等),还要把书中的一些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这样才算是真正读过。比如读这本书的体验就是如此。(4)搭建家庭管理系统4书中有一章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就是建立“家庭管理系统”。刚好前几天公司要求填写一份材料,需要填写父母的身份证号,我才突然意识到有些重要的家人信息确实需要好好整理并保存。过去,总是在每次需要的时候,给爸妈打个电话,然后,他们短信发过来,用过一次就不知道丢到哪里了,再次需要时总是找不到。要是用印象笔记把这类信息保存下来,就不会有这样的麻烦了。(5)实践任务管理5关于任务管理,平时实践的太少,因为公司的电脑无法使用印象笔记。但是,生活中,还是有这样的应用案例。比如,前一阵子,帮外甥女填报高考志愿,就运用印象笔记做了一次临时性的任务管理。结语这本书我前后共读了三遍,读第一遍的时候,只是快速的浏览,看完的第一感觉就是认为书中讲的方法自己都会,并没有什么值得学习借鉴的内容。读第二遍的时候才开始发掘到一些宝藏,比如原来便利贴是这样用的,标签体系是这样建立的,晨间日记可以记录这么多内容等等。而读第三遍则是为了将有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地方深入阅读并学习,以便在实践中应用。最后想说的是,关于印象笔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和方法。我们没必要照搬别人,只需要从别人的“私人用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改进和完善,就能运用这个工具,将知识管理和个人管理做到极致。

图书实拍

关于读书的笔记本组行动学习笔记行动清单晨间日记书中的应用实例,很实用

喜欢本书的后面几章

看完异尘行者的100个好方法那本书后紧接着看的这本,这两本书有各自的侧重点。建议大家想深入学习信息的收集、整理、消化、回顾这个过程如何更好的用印象笔记完成,还需双剑合璧。说说自己看完本书的收获吧。1.给自己、家人建立详细的电子医疗档案2.做了“我的书籍”标签,子标签为读过书的名字,书评、读书书籍都标上相关书籍标签3.创建了“标准化工作区”笔记本,把之前整理的模版都放入了此笔记本,解决了我苦苦思索半天,不知不同模版笔记该放入哪个笔记本的问题4.开始写晨间日记,开始爱上了这件事,学会了如何做晨间日记的管理5.学到一招,创建项目笔记本时,以项目开始时间作为项目名的前缀6.创建了“个人品牌笔记本”

用好一个工具,为成长助力

1. 这本书是讲什么的?初看书名《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Evernote伴你成长》,会以为这是一本工具书,学习怎么使用印象笔记就如市面上很多的如何做ppt、怎样学PS等书类似。实际上这本书不是在讲印象笔记怎么用,而是在讲作者是如何用印象印象。当中的区别在哪呢?印象笔记怎么用,就是印象笔记的说明书,如何打开如何新建等等;而怎么用印象笔记呢主要是讲印象笔记如何运用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全书主要是介绍作者如何运用印象笔记来进行知识管理以及时间管理。一共分为六章,分别阐述了用印象笔记来管理思维、信息,建立个人知识体系、个人信息库、个人任务管理系统,以及记录人生轨迹。最精华的部分,在最后一章如何运用印象笔记来写晨间日记,作者不仅提供了模板,还解释得非常详细,每一天的变化都能通过印象笔记历历在目。2. 这本书什么是值得赞的?全书最赞的部分就是作者以自己为例子介绍了在生活中如何用在工作中如何用,并且非常详细的配图,比如在第60页看了作者当前项目的分类‘第105页作者是把自己的书影音如何分类,第150页,作者的经验库是如何建立的。作者手把手毫无保留的传授自己的经验。全书非常的简单,易懂和亲切,而且实际操作非常强。作者如一个大姐姐在面前细心耐心地展示自己是如何通过印象笔记成长的。3. 这本书什么是有偏颇的?书中有失偏颇的地方是,作者太想把印象笔记用得广而全,所以其实有很多可以替代印象笔记的更优选择,比如说人脉,个人人脉管理可以用扫描全能王;未完成事项清单或者是待办事项清单等,可以用doit.im;要读的电子书等等,可以用百度云等云盘工具,想看随时下载。这些app在单项功能上,其实都是优于印象笔记的。而且第二章关于建立信息秩序这一章,其实就是在讲,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各类信息,如何获取储存和管理,感觉一章中一节一截就能说完的被强行拆解成了3个小节,看了会觉得3节在重复的讲同一件事。4. 这本书适合你吗?到底需不需要买?这本书对于我来讲受益最大的就是印象笔记本的分类,因为我一直是分类困难户,然后作者用图片演示了她是如何分类的、她的笔记薄下面有哪些目录,让我受益匪浅。如果你也喜欢用印象笔记来对你的知识和时间进行管理的话,非常推荐你买读一读这本书。能跟随作者建立一个全面的有序的体系。最后补充一点,,类似印象笔记的软件有很多。比如有道云为知笔记等,但是我觉得印象笔记最优的地方在于笔记簿,笔记本以及标签的双重嵌套管理系统,炒鸡强大啊!这部分书里也有详细的应用举例。印象笔记,成长好工具,你值得拥有!这本书也值得一读,学以致用。

行动改善

用好标签。大脑是用来思考而不是记忆的,在书籍比较匮乏的古代,把一本书背下来很有技术含量。而现在通过网络,随时可以查询各种知识,我们要学习的是用标签组织起个人的知识结构。标签让我们的思维更加立体,可以根据关注点找到相应的文档和知识。扫描批注的页面。读书笔记经过扫描、添加标签后,才会进入到我们的知识库,成为我们是想的一部分。虽然印象笔记扫描非常方便,但是扫描只需要对有批注的界面进行。扫描的原则是一个页面一个笔记。云盘是印象笔记的有力补充。大量的视频和图片可以保存在云盘里面,把链接放在笔记里,这样笔记的功能会得到拓展。也许将来视频搜索和网络进化以后,视频的上传也会跟现在上传一张图片那么容易。用清单破解复杂任务。把行动的过程先记录为清单,书面化,然后根据行动产生的经验进行丰富和修改,并在下一次行动中使用。再艰难的任务,也要遵循用清单来破解的规律。清单建立以后要不断更新,不断使用。

五年如五天,风与泪的同行——《印象笔记留给你空间》

###昨天在印象笔记四年周活动拿到了李参这本《印象笔记留给你空间》,让李参老师给我签了一个名字,我想这本书就是她给自己最好的 5 年礼物。在大概 2009 年的时候微博产生,因为持续关注「时间管理」的主题因而互相结识,当初我还只不过是一个大二大三的学生。终于在 2011 年 5 月份因为在微博李参老师的连接认识了时间管理讲师张永锡,同年 8-9 月份便因为永锡老师的研习会跟李参老师第一次见面。记得那时候对于李参老师来说,目前的一切都还未成熟,其实也是困难重重,还记得那时候的泪光。对于李参而言,长期在企业内工作该如何才能成为一名自由培训师这件事情毫无头绪,只有不稳定的生活和一天有一天没的收入等着她;而生宝宝这件事情则涵盖了太多的家庭风波;写书这件事情更是十笔没有一划,也肯定没有想到此时要写的这本书。五年是什么?五年就是 5 个星期,周一兴奋地给自己定下计划,周二开始动摇,周三想拖延,周四要加班,周五好不容易才能完成;五年也是风与泪的同行,有时顺风,有时逆风,有时龙卷风不知道把你吹到什么地方。这本书见证着李参的从企业走出变成一个自由培训师,然后还生了一个宝宝这一路前行的影子,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也是一本职场成长的方法论指南。###关于这本书当然有不少是认同的地方和启发,也有部分可能有所分歧,在这里写写自己的所思所感吧>大脑面临的三重考验:杂事、各类灵感和想法、海量的信息 P3人类是从过去漫长的数十万年进化而来,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只经过短短的两百多年,到现在进入信息社会,科技发展的进程越来越快,以至于人类大脑还不能自然进化出面对海量信息的有效筛选过滤机制。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后天掌握工具和方法来形成,而目前而言云笔记就好最好的作为大脑延伸的一种工具,云端保存不怕丢失,快速搜索你想要的,以及多端同步在任何地方你在外部记忆都跟着你走。>抛弃 RSS 的博客订阅使用印象笔记订阅博客 P49用云笔记来订阅博客这种行为不可取地方在于云笔记是作为所有信息的收集平台,还是经过你选择还筛选的?而云笔记本身的关键词就是「笔记」,其中缘由不需要多说,就如你上课做笔记不会把教科书直接抄在你的笔记本上面那样。而作者认为「传统的订阅知识更新网站,就会进行内容推送。虽然你对某个网站或作者感兴趣,但也不意味着对所有文章都感兴趣。这种推送有时候也会给你造成压力。」然后作者认为解决方案是「上到具体网站用悦读这个插件来保存文章并用云笔记来查看」,而这样一来又回到过去的年代,凡是你需要获取信息你都要定期去到那一个网站看看有没有新的内容,那么如果你需要同时关注 50或者 100 个网站呢?很多时候一旦信息过载到你不能处理的时候,人第一个反应就是工具不好,然后选择不关注,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订阅微信公众号过多而不再去阅读。而目前确实的解决方法应该是使用 RSS 设定有效的过滤机制,譬如在 Inoreader 或者 Feed 设置具体的筛选,以及你减少要持续关注的主题。而认为好的文章或者部分信息再提取到云笔记里面去。>存储不等于掌握 P62把存储当成掌握,把记住的当成学会,都是人类大脑的偏误。>两级分类有点少?P66确实少,认知科学家已经研究发现人的大脑认知结果是树形结构,而单纯的两类结果并不能形成有效或者全面的知识树结构。然而这会在长期使用会产生一个什么问题?由于你的笔记越来越多,那么笔记本也就越来越多,笔记本组也会随时增加,即使是按照规律的命名法则来命名,都会出现一级目录过程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就会导致人的大脑认知过载,就不再想使用,或者从目录去找相关信息。所以为弥补这点,Evernote 就用各种横向搜索的方式来辅助和加强。(当然,这也是它们的定位)个人推测 Evernote 之所以这样设计产品,可能跟过去网民寻找网站的历程有关,在互联网初期网站还不是是否之多的时候,Yahoo 通过目录和分类的方式给网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是因为这样 Yahoo 崛起,不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站越来越多,单靠一个页面已经越来越难整理分类,同时Yahoo 这种基于人工的整理分类推荐人工也非常之高。在这个时候 Google 产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搜索的方式你就能查找到整个互联网上你想要和相关的信息。>FSR 分类逻辑 P66Flow 工作流,Stock 经验库,知识体系 Reference。还真的第一次知道这种分类逻辑,不过发现自己一直也在使用,似乎也把自己的定位概况了。基于 FSR 分类逻辑应该是基于项目层面,工作流是当前的文件夹/笔记本,经验库是过去项目文件的归档,甚至可以提供模板清单来支持前者,除此之外其他相关的信息就是知识体系。

记录让你的生活更加丰满——《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

一、我和印象笔记16年2月我才听说了“印象笔记”并注册,16年3月份,当时是基于“excel不能随时和全平台同步”这样的想法,开始使用“印象笔记”做一些信息的记录及读书笔记。16年5月份阅读了@永锡《早上最重要的3件事》,开始了时间管理的学习之路。16年6月,基于阅读后的实践,“印象笔记”对我而言新增了记录晨间日记和资料库的功能;阅读了《小强升职记》后链接到@李参的博客,其中关于晨间日记如何用“印象笔记”记录做了非常好的诠释,我开始学着使用@李参老师的图文并茂的晨间日记模板和使用标签组织。16年7月,基于“需要分享时却找不到之前看到的好例子”这样的问题,我意识到我的知识需要管理,就关注了这方面的信息。看了@田志刚老师的《你的知识需要管理》,继而发现了@李参老师在朝夕平台分享了《如何用印象笔记快速建立个人知识库》和@幸福进化俱乐部举办的“知识管理训练营”。7.25-7.29参加了幸福进化俱乐部举办的“知识管理训练营”,以下是我的一些收获和感受:完成任务的感受1.每次任务的任务卡和贴士很好地帮助完成任务。2.训练营中的任务虽然之前自己有在做但是却有疏漏的地方。3.很好地更新了我的印象笔记应用。促动了我的使用和思考。活动中收获的经验1.参加训练营是在网络上学习很好的一种体验方式,尤其是@易仁永澄老师的训练营。现在公众号上有各种微课,我收集了不少,也听了部分。 微课确实可以拓展你的知识面,增加你的输入,但是如果没有输出和行动,那也只是听过而已,大概有这么一回事,等时间久远些也就忘了。还有网课,虽然有作业,但是却没有小伙伴一起讨论学习。而训练营,不仅有系统的知识还有随着学习的进展配套的知识。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训练营,而且是一个有着元规范为指导的训练营。小伙伴们都很热心,这里不会有冲突,不会有暴力语言,和善、热心,是非常好的学习环境。2.听了李参老师关于大象的使用,我意识到标签的重要性,正在逐步添加中,也知道了该如何正确使用标签。3.训练营的方式让我渐渐开始培养输出的习惯也享受到其中的乐趣。4.打破了我的一些僵化思维和让我意识到思维的僵化。0726的任务是将实体文件电子化,虽然我有在执行但是是有限的,是因为需要分享时需要保存才做,而且使用的是扫描仪。大象有这个功能,我是知道的也正在使用,比如将书本中大量有用的信息用印象笔记电子化记录。但是这里有几点僵化的思维,首先不知道将所有文件电子化;其次因为习惯用扫描仪了就忘了使用大象,有时往往是扫描仪扫描后存在相册,再从相册导入大象。我走了多少弯路啊,这是在做练习时才意识到!而且打破思维僵化是一个收获的经验,更重要的让我意识到我有这个问题的存在,这是更让我开心的。5.0729介绍的四步法让我在收藏时做了更多的思考。活动前后自己的最大改变最大的改变就是有意识的进行输出。让我每天的输入不再是隐形知识而是显性知识。活动中然给我印象深刻的瞬间是在听@药山老师讲微课时,我get到一个点:让成果倒逼输出。就是以终为始。其实“ 以终为始” 这个概念我第一次听到是@成甲老师讲的知识管理分享课上,却在听到药山老师分享的时候最有感触。二、我和《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8.9,对,就是七夕这一天。在QQ里突然收到训练营助教的信息,她说我很好地参与了训练营的活动和作业,赠书一本,哈哈,就是《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这是学习的意外收获,我非常高兴呢!8.12就收到了书。兴奋之余,告知天下,并承诺要认真阅读,写书评,以及行动。8.16开启了阅读之路。在阅读过程中,我总是忍不住停下阅读,想马上实践或者让我思考人生和生活,所以整体效率比较慢。8.23完成了阅读。《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乍一看书名,以为是介绍印象笔记的功能,其实不然,其中谈论的是知识管理、时间管理、个人信息管理、各种人生记录。书中@李参老师用自己丰富的印象笔记实例来一一展现,既给我们一些理念又提供了工具还展现了如何使用。我的收获:我总是疲于寻找某样物品,某张图片,某个约会地点和时间,病例等等。在做一件事时,比如在写这个书评时,我之前没有很好地管理我的记录信息,它们散落在各个软件和笔记本里,我需要不停地翻找。而有时可以找到有时却怎么也找不到。——这是为什么?因为我没有管理好自己的物品和生活,所以才总是这样的状态。如果想要更加高效的生活,整理好,是必须要做的事。而整理包含了很多方面,医疗档案、人脉、图书、短信等等,即个人管理。我非常佩服@李参老师,不是她出了一本书,而是她对生活、工作的思考和行动。看书过程中我总是感叹“原来还可以这样”,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生活并不应该总是基于问题的处理,而是平时在生活中不断的积累。就像老师的印象笔记中有一个命名为i“旅行信息”的笔记本,里面保存着平时看到就心动的旅行信息,这样无需想旅行时再去做各种攻略。这才是做生活的主人应该有的姿态。生活因记录而丰满。如果没有记录,昨天和今天并没有什么区别,而持续不断的记录你的生活就有迹可循。甚至生命的追溯也是从记录中寻找。记录让我们某一瞬间的奇思妙想得以保存。记录可以让我们迟迟无法推进的任务找到下一步行动。记录让我们知道任务的进展情况。记录帮助我们不断积累经验。记录让我们的大脑更多的用于思考而不是记忆。记录让我们更高效的生活。简言之,我收获了4个字“整理”和“记录”。我的下一步行动:整理短信、微信等社交软件里的信息。将其中有用的信息保存,没有用的都删除掉。整理人脉。姓名、微信号、电话、微博、职业、备注。整理家中物品:病例、说明书、发票、物品。整理所有纸质资料,将其电子化。整理所有的照片。继续坚持晨间日记,开始按需进行时间日志,做反思、复盘、周回顾。我的反馈:昨天晚上整理了一部分的短信。虽然有心做,但是事后整理真的是一件枯燥的事。需要一些耐心和时间。

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Evernote伴你成长》书评

李参老师的这本《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Evernote伴你成长》,我一口气读了两遍,平实的语言,在娓娓道来中,不断给我带来大大小小的意外惊喜,也让我不禁感慨,为什么我总是想不到心爱的印象笔记还可以这样使用呢!打开我自己的印象笔记,在一年多的时间,我已迅速地将免费账户升级到高级账户,目前已建了55个笔记本,近1000条笔记,但标签才33个,很显然的本末倒置嘛。再细看笔记内容,竟大部分都是来自网页,APP,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剪辑收藏过来的文章。貌似与当初自己希望通过印象笔记,建立个人知识体系的愿景,亦相去甚远。因此,基于我自己使用印象笔记的实际情况,结合本书的理念及参考实例,我决定先抓住四条主线,对自己的印象笔记,做一个升级调整。一. 建立收集箱,构架知识体系。首先我将平常从各类网页,论坛,APP,微信公众号,邮件,微博,灵感想法,重要的聊天记录信息等有价值的内容全部转存到收集箱。然后根据我自己的责任和关注点进行笔记本组分类的大致调整,并且为常关注的领域建立新的笔记本。及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这一点不得不放在每天的计划中了。再次,开始尝试对每一条留下的笔记,进行刷选整合,添加个人想法理解后适当归类,加上多个标签,以增强日后对笔记内容的多维度搜索。我还利用了印象笔记的批处理功能,合并笔记,建立目录索引,对同一个笔记本添加同一标签等,这些都是我之前没有学会的。此外,在周回顾,月总结中添加了定期对收集箱的信息进行整理,清空的事项,以期实现不断循环,逐渐构架知识体系。二. 建立未完成事情清单,打造个人任务管理系统。参照书本信息来源的内容,我尝试为自己当前任务建立行动清单,并采用了提醒功能,感觉大脑一下子被释放了不少,而且不用担心忘事。工作流,经验库,知识体系是任务管理的三个核心层面,我还需要不断地反复实践理解运用。除了建立当前工作任务,也为复杂和常用的任务,单独建立了笔记本组。建立常用模版,让重复的事情标准化,这一点,简直让我脑洞大开。毫不夸张地说,不仅印象笔记留给了我想象的空间,本书的内容也让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三. 建立个人图书库。我不仅是那个“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人,似乎还是那个“读了那么多书,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人。在看了本书关于如何通过印象笔记实现书到用时刚刚好,以及从本书透漏出的李参老师在写该书前的各种积累,努力,探索,让我在感动之余,也希望能真正建立一个属于我自己的个人图书库,为我所用。首先直接采用了建立三个与书籍有关的笔记本的建议,分别是(1)我的书库(2)读书笔记(3)推荐书单,把我印象笔记原来属于这方面的笔记内容逐一大致归类。然后对归属同一本书的各类笔记内容,如书摘,各类书评,延伸阅读等统一打上标签,即书名加首位字母。同时利用标签的嵌套功能,让笔记内容的标签多维度,即建立扩展标签,此时注意避免使用原文中存在的字眼。而在将纸质书的精华部分电子化存入印象笔记中,我主要采用两种方式: 1.通过用Zine的语音录入,加入自己当时的感想,一并保存到印象笔记。2.直接利用印象笔记的拍照功能,对书籍及笔画标注进行拍照,然后再配上印象笔记的“圈点”功能,让图片更容易被搜索。电子书方面,近一年我主要集中在Kindle上,也开始着手整理曾经在看书时随手标注的内容同步到印象笔记了。当我在记录这些变化时,突然觉得如释重负。四. 强化印象笔记的高级搜索功能,建立符合自己的搜索习惯。每一个人在构建自己笔记本分类及定义标签时都有自己内在的逻辑,这方面我还需要不断探索,调整。除了按分类索引,如笔记本,标签,目录索引,关键词搜索是我更在乎的,这就要求对笔记做好命名,特别是笔记内再包含文件的,一定要有核心信息,日期,地点,特殊符号等,还可以给包含的图片额外起标题。当然为一条笔记添加多个标签,让内容变得立体的同时也是归纳,总结,整理的过程,及时加工信息的好习惯我相信也会慢慢得到培养。以上是我在看完本书后,对印象笔记作出的一系列调整升级,其实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印象笔记在各方面的探索运用,如整理保存记录各类灵感事项的便利贴,释放无尽可能;利用印象笔记管理其他多媒体内容,拥有庞大的私人资料库;建立人脉管理系统,实现人与人之间内容的互动;实现集体学习工作,让独立工作和协同工作一起兼顾;把各类纸质资料电子化,云存储,并达到专业级查询;写图文并茂的晨间日记,记录见证自己的成长;运用在家庭生活管理等方面,成为各类达人等等,我想我会慢慢去继续探索,使用,构建一个更庞大的属于我自己的知识体系。感谢李参老师的这本书,让我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印象笔记留给我的广袤空间里,探索更多可能,同时提醒我用心生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让我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个人简要评论

书看了一遍,先说最我个人最欣赏的,1、技巧,里面作者对各种做笔记的方式都有尝试,有些小技巧真的很有用,2、心得,分类的心得,存储的心得,如果你也一直在用evernote不妨看看,或许有思维火花的碰撞,3、前三章的理念大重要了,尤其是第一章,可惜写的还是有些不深,当然这个不深不是说不好,恰恰很好,因为深的东西一般人没人看,也用不到,好多深的东西需要自己体会的。好了,正文开始。起源,我用1、背景evernote软件我很早之前就听说过,但是之前一直没用过,没用过不是说不认可,而是觉得收费,在当前免费成主流的状况下一款收费软件如果想要吸引用户去付费的话,难度可想而知,但是evernote做到了。做笔记这个习惯是从我上班以后养成的,说实在的以前小的时候写写流水账,经常今天写了,下次就不知道猴年马月能想起来继续写了,但是上班后,由于做的是技术方面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获取技术资料,在应用中逐渐自己慢慢琢磨出来的一套记录方法,由于一直没有理论化的学习过如何存储这些知识,资料收集了不少,但是用的时候还得找半天,效率只能比其他人好那么一点点,直到后来,在evernote社群的帮助下,逐渐学会了分类,学会了如何针对不同的资料进行归档,等等,在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我的知识调取速度能缩短到在几分钟内找到过去8年的任何一篇想要的文档,想要的事件,直到这个地步我才感觉自己稍微懂了一些知识管理的东西,注意哦,这里说的是稍微,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随着学的越深,我越觉得知识管理只是表象,知识管理是为输出服务的,如果没收输出,只是简单调取,那这个还不能称之为知识管理。2、这本书讲了什么,我个人认为好的一点背景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下面该说说本书重点说了什么了,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并且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观点也不相同,我这里只是说的我目前当前对本书的体会。本书的开头前三章我觉得尤为重要,由于后面的存储环节我自己研究的也差不多了,好多东西虽然没有作者弄的那么好,但是一方面受应用所致,用不到,所以想不到,另一方面就是一层窗户纸的事,稍一点拨就立刻明白了,所以我这里就不多说了,那么前三章说了什么呢?建立思维的秩序、建立信息的秩序、建立个人知识体系 。1)建立思维的秩序,《大学》里说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其先后,则近道矣。借用一名瑜伽教练的生活感悟:“我们的心平常基本是散乱和无序的,所以我们总是很忙,脑袋里闪现着过去、现在、未来要做的事儿,想做的事儿,但就是抓不住最主要的事儿,当下完成,总是处在混乱状态,做事效率低,还把自己搞的很辛苦,沉不下心,不能专注面对当下的事儿。因为我们情绪的散乱和紧张,思维无序,把自己整的非常累,饿了也不吃,或者猛吃,困了又睡不着,胡思乱想,结果身心疲惫,把身体也搞糟了。而训练自己的心,专注在当下的事情上,有序思维。”上面这段话已经很清楚的说明思维秩序的重要性了,其实我们做笔记是为了什么呢,首先是为了把大脑里乱七八糟的懂清空,换句书上的话说,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存储的,如果把大脑完全偏重于记忆那真是用错了地方。那么2)建立信息的秩序信息的种类多种多样,那些是我们必须要的,信息的收集需要筛选,笔记再大,也需要消化才能产出能量,我个人对信息的分类大致分为杂事,灵感和信息,杂事指的是要做的事和想做的事,灵感是自己的素材,厚积薄发,信息指的是素材,随着吸收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3)建立个人知识体系这个级别就比较高了,最近在听易仁永澄的知识管理课程,刚听了药山大神的分享,知识管理按照他的理解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初级不是说简单,而是说是基础,是通往高级的必经之路,我这个也没什么经验,怕说错,还是个人看书,看大神的分享吧。3、我的一些体会1)我需要存储什么,工作方面:学习资料,重要电话录音和短信,学习视频,纸质文档,合同扫描,订单信息,邮箱,读书笔记,自己心得,社交管理,2)我的分类 参考易仁永澄老师经验,一级标签为工作、家庭、素质、兴趣、社交、身体3)如何存储,电子文档类:小电子文档(直接存储),大电子文档(百度网盘+外联)如软件安装包,纸质文档:重要的扫描拍照转电子版,一般都不是太大,其他的纸质文档,如书籍、操作文档之类的,我建议还是先看完了转成自己的笔记再存,在或者就放书架,然后在笔记里做一个具体描述和位置的说明索引。音视频:小的直接存,大的放百度网盘,现在百度网盘需要开通vip了,不过当成普通文档还是可以存的。我的音频主要是电话录音,现在搞售前,许多跟客户沟通的东西不方面二次打电话确认,定期从手机导出来上传,或者开通百度vip定制上传。笔记类:自己写就好了4、注意的地方1)分类我建议分类虽然没必要一次性弄全,一是不可能,二是用不到也没用,三是理解不到位及时建了后面还的改,很麻烦,2)标签很重要标签相当于经过自己整理的关键词,3)后续书还的在多读几遍,后续有新的体悟再继续更新吧,谢谢

作为一个对自己人生和学习生涯的总结和转折。

之前没有接触过印象笔记,原先是用有道云笔记,后来网络搜索,发现印象笔记,无意中下载了用用。当时也没太在意,就当是资料存储。中间也纠结过几个笔记,但最终确定了用印象笔记。且在这个月申请了高级账户。看到这本书之后,原先是和网友在简书上聊着,交流一下使用心得。他推荐了这本书,我也尝试着买了,结果发现真的不错。可以说之前有很多地方都没有注意到,现在边看边思考边对自己的笔记做调整,现在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调整,即针对整个印象笔记体系做一个总的调整,使得这个体系能够更好地为自己的五年计划服务。加快阅读,同时要仔细研读每一个字。这本书太重要了。还好发现得早!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