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未来之国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532148424
作者:(奥)斯蒂芬·茨威格
页数:237页

作者简介

中文首译本
茨威格“明日的世界”
一部真正的杰作
----------------------------------------------------------------------------------------------------
《巴西:未来之国》 出版于1941年,今天读来,依然是一本了解巴西的最佳书籍。前三章历史、经济和文化,从总体上介绍巴西;后几章则是巴西主要城市的介绍,有游览的心得,有历史事件的穿插,并有议论。茨威格戴上康德的红色眼镜,见到一个玫瑰色的巴西。他于贫苦中看见美好,于哀伤中看到富饶,在苦痛中望见快乐。这是一部真正的杰作,由一位懂得观察、感受和生活的人写成,既有专业的研究,对数据的引用,也有一位可敬学者的感性观察。
这本书完美地再现了巴西的过去,更寄托了茨威格对人类文明的全部希望。这里的“未来”并不是指单纯的经济发展,甚至不是指科技、艺术等文化形式,因为文明发达的欧洲社会也难逃两次世界大战的厄运,这里的“未来”指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种自由、平等、博爱的现实版本。对茨威格来说,欧洲已是“昨日的世界”,而巴西才是“明日的世界”,为全人类指明整个世界的明日图景。
本书由巴西葡语版译出,再由德文校对,以求准确清晰地介绍巴西,并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著风采。

书籍目录

巴西版前言
引子
历史
经济
文化
里约热内卢
进入里约港
古老的里约
城市漫步
小路
矛盾的艺术
一些可能消失的事物
花园、山丘、岛屿
里约之夏
告别
圣保罗
参观咖啡
米纳斯•吉拉斯
拜访失落的黄金城
飞向北方
巴伊亚
累西腓
飞向亚马逊
巴西年表
译后记

内容概要

斯蒂芬•茨威格于1881 年11 月28 日出生在维也纳。他学习哲学并开始创作诗歌、戏剧,将许多法语作品译为德语。作为一名和平主义者,欧洲大同是他的梦想。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他遭受了巨大打击。他开始创作小说并因此闻名。犹太出身迫使他离开奥地利。精神上的问题,尤其是欧洲战争引发的焦虑和失望,使他于1942 年1月22 日在巴西佩德罗波利斯自杀。


 巴西:未来之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0条)

  •     带着好奇:巴西,怎么会是未来之国?巴西到底怎么样?我一口气把书读完,完美的解答了我的疑惑,推荐值得一读。1940年的角度,透视着作者对未来的追求,遗憾的是,现如今的世界,欧洲法国刚刚遭受恐怖袭击,种族歧视犹在,经济危机,作者的追求在过了70年,依然未能达到。正值二战期间,作者于巴西避难,感受到巴西的包容,黑人、混血人、白人、土著,如此的和谐的生活,富人、穷人,生活很悬殊,但各得其所活得很自在。古老的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和谐相处,不同教派并未发生流血冲突,更难能可贵的是,政权交替,不需要通过大战来实现。这么庞大的国度,这种和平,是作者的未来追求,巴西特有的文化融合,确实解决欧洲矛盾的最好方法。古,是未来之国巴西到底怎么样?历史、文化、经济给出了详细解答。甘蔗、烟草、咖啡、橡胶、甚至是70年后的铁矿石。巴西的物产之丰富,令人咋舌。每一种原材料的供应,都决定了世界市场的大份额。欧洲葡国文化,国王近一个世纪的统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塑造了巴西特有的葡国文化,巴西的历史,离不开葡萄牙。
  •     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已经垂涎很久。不过恨自己不懂德语,读不了原著,英文版本的国内暂时买不到,中文的翻译版又担心语言的壁垒磨损了原著的精华。偶然逛新华书店,这本《巴西:未来之国》倒是吸引了我的眼球。大师写的旅居笔记正好能试吃一下,尝尝味道,再去读较为沉重的《昨日的世界》。能从字里行间看出,巴西对于茨威格,绝不仅仅是一个安逸的容身之所,这里寄托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对于人类良知的觉醒在这片原理纷扰之地的最后期寄。技术层面,茨威格目光敏锐,作风严谨(写过很多非虚构类作品的作家大抵如此),把一个我只知道桑巴足球和混血美女的国家全方位展示在你面前。虽然完成此书之后一年,茨威格还是安静地离开了世界,大约是他感觉到明日还远远没有到来,而自己这个属于昨日的世界的老人,能尊严地死去反而可以免去一些折磨“在我自觉自愿、完全清醒地与人生诀别之前,还有最后一项义务亟需我去履行,那就是衷心感谢这个奇妙的国度巴西,它如此友善、好客地给我和我的工作以憩息的场所。我对这个国家的热爱与日俱增。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亦已自我毁灭,从此以后,我更愿在此地开始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个年逾六旬的人再度从头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因长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财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茨威格
  •     我的译者朋友袁筱一老师在上期“梁宗岱译坛”谈她的翻译时,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方,大意是说:一个人只能有一个妻子或丈夫,最多再有一个情人,但译者可以跟很多人谈恋爱,可以有很多个不一样的情人。当然这说的是译者与书的关系;如果这句话用在编辑与书的关系上,我觉得也部分适用——虽然对于编辑这个职业,最通常的比喻是:为他人做嫁衣。但在做嫁衣之前,编辑都要面对一个选择的问题:为什么要出版这本书?这个问题比起“为什么要翻译这本书”,可能会更复杂一些:谈恋爱只需全情投入,可以不计后果,喜欢就行;而出版一本书,不单要投入感情,还要投入金钱,既然牵涉到金钱,自然会计算投入之后的回报。这样的计算,相信每天都在各家出版社的选题会上发生。可以说,当你走进书店,那里的每一本书,都是这么计算出来的。当然,有些书算得准,很多书则是失算。那么作为一个热爱书并以书为职业的编辑,却又无法全情投入地谈恋爱,还有什么乐趣呢?当我们的葡语译者闵雪飞老师将《巴西:未来之国》的译稿推荐给我时,她只说译者樊星是她的学生,翻译得非常好,让我看看是否有兴趣出版。在此之前,我出版过一本法国作家写的传记小说《茨威格在巴西》,知道茨威格流亡巴西时写过一本与他的《昨日的世界》迥然相异的书,但不知具体内容讲什么;而且茨威格的书几乎都翻译成中文了,惟有这本书没有中文译本,显得有点不合情理甚至神秘。我当然有兴趣一读,至于是否可以出版,我完全不知道,因为:这得计算。做编辑和做译者还有一点很不一样。编辑一般手上同时有几本甚至十几本书稿,每年出版那么多书,很容易喜新厌旧,而且往往会不大记得当初的热爱;而译者一般手上只有一本书在译,一年也就这一本书,等翻译完了,开始新的恋情,即便多年之后,还会怀念当初的那个恋人,可谓喜新而不厌旧。初读《巴西:未来之国》译稿,译笔之好是很强烈的感受,属于那类根本不需要修改就可以直接排版的稿子,稍许几处文字的调整可以等排版后在纸样上改——我后来正是这么做的。而为什么这本书引起了我的兴趣,时隔两年(如果每天忙于追逐新恋情的唐璜能够回忆起来旧时恋人的魅力所在),我想首先肯定不是开篇的《引子》,而是第一章《历史》。巴西对很多人都显得遥远而陌生,除了知道巴西足球和桑巴舞,知道是拉美唯一讲葡萄牙语而非西班牙语的国家,也就是曾经是葡萄牙的殖民地,此外,我们对巴西的文化和历史几乎空白。茨威格讲述的巴西历史让人心潮澎湃,从大航海时代怎么发现巴西(而发现巴西本身一开始就是一个秘而不宣的谜),到殖民者如何糟践这块广袤肥沃的土地,尤其是,他讲到了六个耶稣会士来到巴西之后,创造了巴西的历史:“在他们之前,所有来到巴西的人,或是为了完成使命,或是为了躲避灾祸;每一个登陆巴西海岸的人,无论他们的目标是木材干果还是飞禽走兽,又或是人类矿石,都对这里有所图谋。从没有人想过要回馈这片土地。只有耶稣会士无欲无求、全心全意地为新世界服务。他们带来了作物牲畜,用以耕作土壤;带来了常用药品,用以治疗病痛;带来了书籍工具,用以教化他人;带来了信仰戒律,用以传播教义、移风易俗。总之,他们带来了新的思想,这是殖民地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没错,耶稣会在巴西的传教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只要想到利玛窦、徐光启以及《几何原本》的翻译,想到《利玛窦中国札记》及其他耶稣会士的书简向西方首次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影响了包括伏尔泰等哲人的思想,想到“文化适应政策”以及后来的“礼仪之争”,怎么会不对同一时期耶稣会在巴西的传教感兴趣?这个由依纳爵•罗耀拉为首的七名巴黎大学学生创建的天主教修会,一开始为了应对新教的冲击而主张维新改革,而后几乎同时向东方(印度、日本、中国)和西方(巴西、巴拉圭)传教,而创建者罗耀拉的好友沙勿略在试图偷渡进入中国时得病去世,葬于广东海面的上川岛,就在他去世的1552年,利玛窦在意大利出生,三十年后进入中国。现在的徐家汇天主教堂,正式名称为圣依纳爵主教座堂,而董家渡天主教堂,正式名称为圣方济各•沙勿略堂。巴西完全不同于具有悠久文明和深厚传统文化的古老中国,耶稣会在那里大有作为。对于当地的土著印第安人,殖民者是武力的血腥与残暴,他们只知掠夺;而耶稣会士带去的是教育和思想,是团结和友爱,留下的是种族的平等和融合(作为一个逃难的犹太人,这是茨威格最在意的)。茨威格说六个耶稣会士创造了巴西历史,可以说毫不夸张。译者樊星最近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茨威格是我最喜爱的作家,巴西是我最喜爱的国家。”非常理解并且羡慕这样的译者,同时为她高兴,就像谈恋爱就要找一个百分百喜爱的人,大概也是因为做编辑的缘故,我从来没有最喜爱过哪位作家,编辑面对的永远是具体的文本,避免对哪一位作家产生太多的偏爱,以免对其他作家的文本产生误判。至于国家,我很少会产生个人感情,就像总是在面对很多不同的好书一样,对文化多样性的拥戴,消解了对某一种文化的偏爱。倒是对很多不大为人所知的“小文化”,会立即产生知识性好奇以及情感和道义上的支持,就像我在第一次读陶立夏的《夜航西飞》译稿时,东非肯尼亚的土著文化以及作者马卡姆的描述,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么说,可能也是这种知识性好奇和对巴西的陌生感,让我产生了对《巴西:未来之国》的强烈兴趣。然而巴西作为一个国家,确实与许多国家很不一样的一个地方,那就是巴西人的平和。这是一个几乎没有发生战争的国家,“它厌恶战争,甚至不清楚战争是怎么回事”,“所有边境争端几乎都能通过协商或仲裁解决”,茨威格说,“在这种意义上,我认为巴西是世界上最值得尊敬、最值得我们效仿的国家。”我不知道别的读者怎么看待这种和平主义,就我个人的感觉,这差不多就是《诗经》里唱吟的“乐土”,或者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想想我们这块土地,谁能说得清发生过里里外外、大大小小到底多少场战争,多少人殴于兵戈,多少人避难离乡……巴西人的平和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当巴西帝国(1822-1889)被共和制取代之时,没有发生暴力革命?巴西人如此渴望和解,这种“与生俱来的宽容”究竟来自何处?这些我们所没有的、甚至与我们迥异的民族性格,也深深吸引着我去了解巴西的历史。所以,刚读完《历史》这一章(这一章非常长,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我就决定了要出版这本书。一定还有其他让我感兴趣的地方,比如茨威格写到里约热内卢,“从山上看来是一个城市,从海上看来却是另一个”,“里约是化为城市的自然,也是宛如自然的城市。她以宽广的胸怀迎接客人,也知道如何将客人留下。”当我读完全文,势必要回到讨厌的计算的时候,我却无心去考虑所谓的回报:只要将它出版面世,让喜欢它的人读到,已经心满意足。这种心情有点像恋爱中的人如同灯蛾扑火一般,它不同于译者的恋爱,因为它承担着风险。而如果颗粒无收,一败涂地,它又会显得可笑。从这个层面来说,编辑的恋爱,又像是堂吉诃德骑士。写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工作中的译者就像是恋爱中的女人,换一本书,就像换一个新的恋人,而编辑,永远是唐璜和堂吉诃德的混合体。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茨威格首接触,实在是太美好。所有的过去和现在都指向未来,所有的过去现在未来,在茨威格的私人地图中又是如此的完美和充满善意。三岛由纪夫也写过巴西,他去了便回来了,而茨威格的巴西,到了便不想离开。
  •     译者很用心,在这里要专门表扬。但是这本书的内容在茨威格的诸作中,可算最没意思的一本。读其他茨威格在此时期创作的诸作,茨威格此时内心深处已经对世界黯然神伤(比如《蒙田》的调子),《巴西》一书里茨威格的描写,似有三分徒唤奈何的神伤。
  •     翻译的非常好。译者在后记里说,原文像诗一样,我觉得译文也像诗一般。书的前半部分介绍巴西的历史、经济、文化,文字优美,引人入胜;后半部分介绍巴西的主要城市,由于我对巴西了解有限,读起来有些吃力。本书值得推荐,感谢译者的用心翻译。
  •     「巴西的两位君主,为了巴西的独立与民主,一个主动宣布脱离葡萄牙,一个自愿流放欧洲。」
  •     虽说是我喜欢的作家的作品,但不得不说,这部作品我真不怎么喜欢,感觉大多都是作者自己的想象而非事实。从今天的现状来看,彼时的作者,未免太过乐观。
  •     对于远远逃离二战时期疯狂欧洲的茨威格来说,温柔宁静的巴西是一个崭新的希望之国。这里的人们善良而富于教养,那些被屠宰场一般的旧世界抛弃的一切属于人类的尊严似乎都在这里完好的保存着。巴西是生机勃勃,轻松柔和的,每一天都充满了小小的惊喜。茨威格的口吻敏感、诗意而包容,这儿的人的懒惰和贫困也是因为这片土地的富饶而产生的无足轻重的副产品。茨威格对巴西真挚的爱让你难以对他玫瑰色的眼镜皱眉,纵然也会边读边想,如今巴西的贫民窟,毒品犯罪,安全状况,会不会让70年前的茨威格感慨昨日的世界呢?
  •     前面介绍巴西历史很详细,后面的读着有点枯燥,可能自己对巴西不感冒把,后续有需要了,再深入研究下。
  •     从其时腐朽落败的欧洲出走,自然会对尚在进化中的、半天然的巴西充满好感,茨威格像个第一次出城的小孩子,这也好,那也好。即使史料丰富,也难掩他外来者身份的局限,他爱的终究还是欧洲。
  •     巴西的未来可能永远都在未来了,茨威格太诗性,太理想主义了
  •     引人入胜!虽说后半截的城市介绍可以说毫无吸睛之处..读完多亏译笔
  •     看他写的巴西可见对欧洲之消极,历史写的像初中历史课本
  •     茨威格的历史写作虽然抓人,但总喜欢自相矛盾,用点心吧!/后面单纯的游记千篇一律了,不好看
  •     作为旅游背景书是不错的选择,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去。春节在乡下完成的170131
  •     了解巴西历史的好书,就是读的战线太长了
  •     2016.1 看看人家旅行几周写出来的东西!70多年后看仍是一点也不过时。诚如译者所言,茨威格对巴西的爱或许正是因为他只是一个旅者,「对于贫穷朴实的生活,置身事外的人很容易产生美好的幻想。」而从这种爱中,也能看到骄傲的他对欧洲文明的绝望。看茨威格体面的文字,脑中总是浮现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Gustave先生。
  •     600
  •     茨威格脑残粉,巴西脑残粉,哈~
  •     茨威格简直写了一首赞美诗,而我是里约的信徒
  •     巴西人大概是世界上最温和闲散的一类了。茨威格写于二战背景下的书,不免带上了太多主观色彩,尤其是在“欧洲药丸,世界药丸”的情况下更是放大了巴西的和平主义,尽管几次历史转型的大事件确实没有经历像其他国家类似的大规模流血战争。关于巴西国民性格的叙述过于浪漫化了,敏感到被人骂一顿就离家出走之类的还是过分表达了吧。anyway还是了解巴西必读之书,樊星学姐好棒!
  •     茨威格这个人呐,还是理想主义,否则也不会自杀。这么多年过去了,巴西还是个未来之国。卖矿依然是经济支柱,政治依然贪腐低效,暴力犯罪依然屡禁不止。。。
  •     明日的世界
  •     茨威格说巴西的特点是“平和的善意与完美的和谐,一切混乱与嘈杂都得到抵消”,但今日巴西的社会治安完全对不起茨威格对巴西的期许啊。顺便茨威格真是最好的“游记”和传记作者,翻译也好!
  •     奥运会开幕时 说要看本讲巴西的书 闭幕也刚好看完 客观说 书里不乏茨威格对巴西主观的“盲目”喜爱 但文化、历史部分的描写也多少能够解释巴西人对这届奥运会准备时的不紧不慢
  •     没有期待的那么好看。不过还是喜欢茨威格笔下浪漫的贫民窟生活。
  •     茨威格柔软的小心脏写下的巴西是如此可爱
  •     行文很流畅,一贯的茨威格风格。少数描述觉得有出于浪漫主义的美化,这一点译后记里也提到——不过确实提供了另一种(不那么尖锐的)视角。真羡慕以前的旧学者,见识既广且深。
  •     因为巴西奥运的缘由想到看此书。第一部分写的好,后半部分游记稍不能抓注意力。站在今天看巴西、问题多多,当年的茨威格从二战硝烟的欧洲大陆看巴西,如此理想主义到乌托邦的境地,只叹今日之巴西还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个“明日”。可见、情怀不能救世界。
  •     茨威格真的好爱巴西,文字功夫了得,文字背后是对人类文明最终归宿的美好愿景。给翻译好评!
  •     茨威格真可以算得上是巴西(尤其里约)的头号脑残粉!不过脑残粉才是真爱呢。因为不管事实怎么样在粉心中就是最美~当然,都是可以理解的,在那样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从动荡窒息的欧洲逃离,来到巴西自然是如获新生。书客观来讲,是一本游记。而以游客的心态描写一个国家,很难做到客观。ps. 我跟虎妈说我在看一本书叫Brasil: O País do Futuro, 她回答说"sim~~sim, claro q ele é, só q o futuro nunca chegará!" (是~是是,巴西当然是未来之国,只是这未来永远不会来)哈哈哈哈
  •     前面历史、文化部分还不错,把巴西抬到未来之国的高度,70多年过去,还看不有这个迹象。开放包容友善,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是优势,但是过度享乐主义的懒惰不担当也说不上是希望之光。
  •     虽然是全本书洋溢着一种乐观至天真的对巴西的赞美,可见茨威格真的对欧洲当时所谓种族 阶级 文明深深失望,但是一个世纪后巴西却依然没有崛起,可能这就是热带的懒散与欢乐吧。无论如何 从历史经济文化各大城市的介绍已经很详尽乐,而且竟然与现代毫无违和感,我们不正是时刻以为着自己已经生活在最文明先进的时代了吗。
  •     写的不算特别喜欢 大约花了一周看完 有不少观点还是值得吐槽的
  •     看了以后好想去看一看那最迷人的城市啊。飘泊,流荡,发现,你好啊,玫瑰色的巴西。但茨威格把巴西想得太好啦,他的未来还没来。
  •     茨威格对巴西是真爱 所以“他把巴西写成了一首诗”金句比比皆是 处处都是惊喜
  •     茨威格的理想主义叨叨,那抹未来仍在梦中
  •     史蒂芬·茨威格为世人揭开了巴西的神秘面纱的一角。书中的是1940年的巴西,真想看看新世纪的巴西又是一副怎样的景象。茨威格有的时候对巴西的过誉和对欧洲的贬低,太用力了。
  •     这里的“未来”指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种自由、平等、博爱的现实版本。而这本书的目的也并非预言,而是为全人类指明一条宽广的未来之路。
  •     虽然如今的巴西已无法跟作者提到的未来之国同言而语。但在读书过程中,跟随作者的描写,读者不禁感慨巴西应该可以比现在更好。对于总体了解巴西的历史和风貌,本书还是很有帮助的。
  •     茨威格的书从来不让人失望,我也终于在年末读完了这本书。"还没离开巴西,我已经开始怀念巴西."在这本书里时常忘记时间,以为是现代作者写的,回过神来觉得不可思议。
  •     了解巴西的经典之作。粗略的读过全书后,让人对只有500年历史的巴西充满期待。(1500年葡萄牙航海家首次发现巴西并将其变成殖民地)。如果说纽约是野心家的天堂,巴西无疑是牧羊人的农场,农场的后院连接了亚马逊热带雨林的入口。
  •     写游记的话,可以先看这本学习学习。
  •     高中?忘记了。是参加过本地办的星期天读书会。长宁区的蝴蝶馆子里坐满了人,有远方而来的母女,有北大葡语系的老师,有要去巴西看世界杯的球迷,还有十八岁的我。当时离世界,感觉太远了。回顾,竟筹槲交错的画面感。
  •     他的每一本书都不会错过。这大概就是真爱。他眼里的巴西太美,充满了文人浪漫主义。民众清清洗教堂那幕挺震撼的,他们在希望在清洗中,洗涤自己的罪。所以,疯狂。
  •     
  •     写得太好看了!茨威格简直是最好的“游记”作家!前半讲述历史经济文化的部分写得何其清晰生动,这样的文笔除了他没人能做到了吧!
  •     依旧茨威格典型的风格,文笔优美流畅,技巧娴熟且游刃有余。这绝对是世界上最美的情书之一。
  •     亲近巴西的最基本读物。
  •     太有人文情怀了 美 最受佩德罗二世的生平部分感动
  •     以前,我觉得历史就是个人的历史,每个写历史的人都是会添加个人的判断和好恶的。喜欢茨威格是因为他笔下的历史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但是现在读这本书,让我觉得茨威格一厢情愿的描写那些美好,美好到我觉得那只是一厢情愿。 不过关于历史,经济,自然风光这些,还是写的很好,对于我这个对巴西并不了解的人来说能了解巴西。
  •     历史部分还可以 其余部分由于写作年代的局限性 基本可以略过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