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出版日期:2015-9
ISBN:9787510839130
作者:S.A.阿列克谢耶维奇
页数:456页

作者简介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全球销量逾200万册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苏联女兵亲历战争实录,一经问世就震惊世界文坛,“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
★作者连续两年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决选名单,为世界文坛开创了崭新纪实体裁
★作 品被译为35种文字,屡获世界级权威大奖
-------------------------------------------------------------------------
超过100万名15—30岁的苏联女兵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她们中有医生、护士,还有伞兵、坦克兵、重机枪手、狙击手等。本书真实记录了她们亲历的那些感人泪下的故事,还有战火中伟大的爱情……
书里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大量内容曾被苏联官方严禁出版。
这些女兵眼里的战争, 与男人们的描述截然不同。这些女兵的回忆,会让你感受到二战中最直观的冲击和从未有过的强烈震撼。
-------------------------------------------------------------------------
从初版到新世纪修订版,几乎就是作者的重新创作,不仅增加了很多内容,更由于苏联从巨变到解体之后,作者把许多曾被报刊检查部门禁止或被迫自我删去的内容发表了出来……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在阅读原文并译至中文的过程中,我屡屡被其中触目惊心的内容和人性细节所震撼所感动,甚至为之而难抑泪水。
——吕宁思(本书译者,凤凰卫视资讯台执行总编辑、副台长)

书籍目录

“我不想去回忆……”  001
“再长长吧,姑娘……你们还嫩呢”  019
誓言与祷告  021
恐惧气氛和一提箱糖果  037
战场生活和琐事  060
“只有我一人回到妈妈身边……”  079
“我们的楼里有两场战争……”  102
“电话听筒可射不出子弹……”  112
“我们只获得了小小的奖章……”  130
布娃娃和步枪  136
血腥味和死亡前的惊异  142
马匹和鸟儿  147
“那已经不是我了……”  152
“我现在还记得这双眼睛……”  164
“我们没有打过枪……”  185
凯牌特殊肥皂和警卫室  196
烧坏的轴承和骂娘的脏话  207
“当然是需要军人……可我也还想做美女”  216
男人的靴子和女人的帽子  218
姑娘的尖叫和水手的迷信  232
沉默的恐怖和臆想的美丽  244
“小姐们!你们知道吗?工兵排长平均只能活
两个月……”  248
“哪怕让我只看他一眼……”  265
魔鬼女人和五月玫瑰  266
面向天空的特别沉静和一枚失去的戒指  283
孤独的子弹和人  294
“最后一点点土豆仔……”  298
装炸药的篮子和毛绒玩具  301
阿妈和阿爸  316
渺小的生命和伟大的思想  325
“妈妈,爸爸是什么样子的?”  336
洗澡的宝宝和像爸爸一样的妈妈  337
小红帽和在战场上看到一只小猫的高兴劲儿  348
那些已经可以说话的人们的沉默  358
“她把手放在自己的心口上”  363
战争的最后几天,杀人已经令人厌恶  364
写作文的幼稚错误和喜剧  376
祖国、斯大林和红色印花布  382
“突然间,非常想活下去……”  390
写战争,更是写人(创作笔记摘录)  402
译后记  441

内容概要

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
白俄罗斯作家,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曾做过记者,作品以独特风格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重大事件。
曾多次获奖,包括瑞典笔会奖(1996)、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8)、法国“世界见证人”奖(1999)、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05)、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等。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目前其作品已在全世界被翻译成35种文字,并创作有21部纪录片脚本和3部戏剧(曾在法国、德国、保加利亚演出)。
-------------------------------------------------------------------------
【译者简介】
吕宁思:电视主持人、制作人,作家,译者。现任凤凰卫视资讯台执行总编辑、副台长,南京大学客座教授,西华大学客座教授。著有《凤凰卫视新闻总监手记》《总编辑观天下》等书。曾于三十年前翻译此书,译名为《战争中没有女性》,本书根据2013年俄语最新修订完整版重译。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9条)

  •     苏德战争,几乎是整个20世纪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史上最惨烈的战争,参战双方都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当时人口1.8亿的苏联,在战争中伤亡三千多万人,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亲人牺牲。最终,苏维埃政权用千万普通士兵的身躯顶住枪火,踏着纳粹德国士兵的尸体,荡平柏林,将红旗插在了国会大厦的楼顶。那一天,也成为希特勒的忌日。苏联人,包括现在的俄罗斯人,称呼这场战争为伟大的卫国战争,但我不愿用这个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词语,我更愿意称呼这场战争为中性的苏德战争。战争,必定是不义的。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为了享受征服天下、称霸全球的畸形快感,穷兵黩武、穷凶极恶,将千万百姓生命视若草芥,终至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在这场战争中,苏军和德军同样双手沾满无辜生命的鲜血。德军入侵苏联所造成的惨绝人寰的伤亡被大书特书,而苏联反攻进入德国后同样奸淫掳掠,柏林街头尸体横陈,如若是女人,有衣避体已算是死得体面。当阿列克谢耶维奇将目光投向苏德战争中的苏联女兵时,她已将对这场战争的书写进入一个新的维度,之前的那些著述在讲述着主义、战略、精神与意志,罪恶与正义,而她在讲述着超越与救赎,苦难与勇气。战争中的女人,是军妓,是慰安妇,是被奴役被侵犯的泄欲工具,是男权世界里男人们发动的战争中的牺牲品。但在半个多世纪前的那场战争里,她们也是战士,是坦克兵、伞兵、洗衣工、烤面包的、护士、卫生员、狙击手,她们要拿起枪来,捍卫从她们的父兄手里一点点失去的土地。她们是女人,所以她们必定软弱,不是的。战争中的男人更多地为了主义信仰荣誉功勋而战,但那些都是身外之物,而战争的女人,她们作战是因为她们的血肉至亲,她们的同胞手足,这关乎本能,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母性,因其温暖柔和而更加坚韧强大。她们心软、慈悲,面对德国战俘也会心生怜悯,看到比枪高不了多少的德国士兵会心想,他也只是个孩子啊。她们把自己手里的面包递给那些孩子,她们不想伤害任何人,即使是敌人。她们从战场上归来,四年的时间像一辈子那么长,战争结束了,战争的梦魇却伴随她们一生。她们做噩梦、惨叫、失魂落魄,她们想象不到自己结婚生子的样子。最后她们都成为了母亲,祖母,儿孙满堂,她看着他们,全然不像是一个从地狱里归来的人。那场战争是属于希特勒和斯大林的,同样也属于她们。战后,苏联成为世界一极,德国一分为二,柏林墙东侧的欧洲都附属于苏联。她们,短暂地分享了祖国胜利的欢喜,继续在漫长的梦魇里平凡地度过余生,她们比任何人都懂得战争的残忍,生命的可贵。这个世界是那些强者的,他们可以肆意地碾压他人而毫无愧意,他们建构了法则和秩序,粗暴地扬起鞭子驱赶所有人。他们认为,只有战争可以平息战争,只有杀戮可以征服戮,弱者只配俯首帖耳,强权可以书写一切。是他们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压迫者和反抗者的故事一再上演。四十年后这个庞大帝国随着柏林墙一起坍塌,那颗种子最终酿成苦果。她们随着国家的分崩离析再一次家破人亡,那是另一个故事了,不过相同的是,在整个世界都混乱无序堕入黑暗的时候,是她们的柔软与坚强,又一次救起了这个世界。
  •     那是一场长达四年的战争,用所有惨烈的词语都不足以形容。竟然有那么多的女人参与过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超过100万名15-30岁的苏联女兵奔赴战场。她们中不仅有在枪林弹雨中治病救人的医生,还有直接与纳粹交火的伞兵、坦克兵、重机枪手、狙击手等”。因为激情与狂热,责任和使命,被形势所迫等,所以直接参与了战争。那是另一个时代,那是另一种女人……十五六岁的女孩子,人还没有步枪高,傻傻的在军队里长成,“我是准备在军队建功立业的,但没有料到三十五码的小脚却要穿上四十二码的鞋,那么沉重又那么丑陋。”战场上的女孩依然爱美,却没有爱美的权利。我看着身边的少年,正穿着奇装异服,充分显示身体的美丽,全身上下都被青春的朝气笼罩,不能想象另外的世界,“战争上没有彩色,只有黑色和白色,只有血是红色的。” “你想问在战争中最可怕的是什么?是穿男式内裤,穿了四年。”战场上的女人,也会恨自己的敏锐触感吧。那么多细微的神经可以感知痛苦,以至于男人能忍受的痛苦,在女兵那里都要放大很多倍。老妇人回忆当年的心情,当时丈夫已牺牲,孩子很小,“上前线的前一晚……我在女儿的小床边上跪了一整夜。”有的女性地下工作者,把信息放在孩子的襁褓中,因为不会被搜查。有的带着孩子运炸弹,因为可疑度低。大人被围困,只能让孩子送信,结果掉在冰河里,等到孩子独自爬出来时,双腿已坏掉。村庄被围,村民隐藏起来,初生婴儿欠奶吃有哭声,妈妈包紧了孩子放在水中淹死。文字中所写的,实在不忍心读下去。我不知道作者在听这些讲述时的心情,重听录音,再写下这些文字时所经历的又一次伤痛,就像有车轮一次次的辗压过。那是另外一个时代。在那个时代里,有一种信念,已经超越了母爱父爱,超越了人类所有的正常的情感。“见过肉搏,直接把刺刀往嘴里捅,往眼睛里扎,往心脏和肚子里戳。”在战场上肉搏中的人,都不敢看对方的眼睛,也不敢看同伴的眼睛,他们知道,那不是人类的眼睛,里面只有鲜红的血和原始的兽性。从战场上回家的人,不敢看生命中所有的红色,家里不能出现红色,在外面也不敢看到红色。战争的残酷惨烈疯狂,就是这样通过一个个细节,展示给读者看,给在正常中生活的我们看,给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我们看。女人的视角,总是琐碎和细节更多,有色彩,有气息,有感情。女人回忆起战争,往往不是战争本身,而是战争中的人,是自己的青春时光,是其中自己的生活。“回忆是痛苦的,但是不去回忆,就更加不能忍受。”有的女兵希望诉说,可是有的女兵保持沉默,不忍再回忆,也不想让身边的人知道自己曾经是女兵。女兵,有时会被别人误解,“战场上的妓女”,“混在男人世界中的女人”,这样的称呼让她们无法面对。当从血雨腥风中终于活着回到人间,还要去面对这样的诽谤,是再一次的心灵战争。“我对祖国履行了我的责任,可我却会为自己打过仗而忧伤,为我所知道的一切而难过。”战争时对斯大林和共产主义的热爱,战争后对斯大林的反思,形成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对很多人来说,那是不忍细究的思考。我们不能去怀疑它的意义。要不然,那些牺牲的生命,算什么?我们习惯于从历史的角度、理想的角度、男人的角度、英雄的角度、大事件的角度去解读战争,总有人让我们相信结果最重要,过程不要管太多。总有人企图用理想和理念,置换真实的生活。阿历克谢耶维奇,这位乌克兰的女作家,她从女人的角度,小人物的角度,用朴素的文字,用回忆采访的形式,用原始的语言,把真实写给我们看。每个讲述者,对那场参与过的战争,都有自己的版本,这无数个版本,拼凑出一个疼痛的历史,恶心的大事件,疯狂的战争。而最疯狂的部分,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那些原先被审查者删掉的页面,以及被作者曾经删过的页面,更原始,更直接,更血腥。它一次次的提醒读者,那不是远方,那不是故事,是历史,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看电影不喜欢配音,有隔膜感。看翻译后的书也有同样的感觉。可是这次看《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我庆幸译后的文字让我有距离感,这样心才不会一直碎下去。
  •     像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其他作品一样,这部厚厚的书也是由一篇篇当事人的的叙述构成的。这里有对爱情的渴望和绝望,也有对死亡的陌生和恐惧,有对敌人的痛恨和对死者的怜悯,也有对当下的麻木和对未来的迷茫,除了这些被战争激发的情感,这里还有对美丽衣裙和美好大自然的向往,还有无数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也许作者最初的立意是想要挖掘出女性在战争中的生活,从女性的视角来看待战争,倾听女性对战争的描述和感受,但是通过这样的讲述,我们看到了战争的另一面。那些由男性所讲述的故事中从未曾提起的,不以枪炮、鲜血、生死为主题而是以更平凡更真切的方式撼动人心的战争的另外一面——对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的剥夺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性别意识的抹杀,还有女人们在像男人一样端起枪炮后在战场上对这种琐碎日常的争取和挽留。在她们的记忆当中,战争与国家存亡、人类命运这类宏大主题无关,而在此之下,是被我们所习惯的宏大叙事和英雄事迹所掩盖的真实生活。有人曾质疑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写作方式及其作品的文学性,但读过她的作品之后,你也许会产生跟我一样的感觉:这样的记录也许是讲述这些故事最好的方式。围绕着少数几个主要人物展开情节的方式建构的世界太单一、太片面、太概括化,最终留给读者的,不论如何震撼、如何令人印象深刻,都太过抽象。但是在这样的讲述中,每个人都鲜活了起来,那么多的感觉,那么多的颜色,那么多的眼泪,那么多流泪的原因,那么多琐碎的抱怨和微不足道的希望,没有人会怀疑她曾经存在过,她讲述的事情真正发生过,而我们正在阅读的是这些人的真实经历,是他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与其抽象地书写历史,倒不如让历史的参与者自己走到前台来发声,讲讲他们亲身经历过的那段历史,而作者所希望达到的是忠实记录下这些讲述,并通过这些讲述中的交叉,让读者在某种程度上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不过,对这本书的内容以及自己的创作意图,恐怕没有什么比作者自己的剖析更准确更发人深省了,故将其摘录如下:我发现,除死亡之外,在战争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事物,我们平常生活中的一切,在战场上也都有。战争,也是一种生活。我和无数的人性真相发生激烈碰撞,疑团重重。我又开始冥思苦想那些早就存在却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比如我们为何对于恶性毫不奇怪?莫非我们内心本身就缺乏对恶性的惊恐吗?(P1)在同一个人身上存在着两种真实:一种是被强行隐藏于地下的个人真实,还有一种是充满时代精神的整体真实,散发着报纸的气味。前一种真实很难抵抗后一种庞大势力的冲击。譬如,如果房间内里除了讲述人之外,还有一些亲朋好友或者邻里街坊,那她就会讲得缺乏激情、缺乏可信度,远不如和我单独待在一起的时候。于是她的讲述就成了一种公共谈话,对观众的演讲,就不能深入到她私人的体会中去,结果我发现的是一种坚固的内心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审查,而且还不断地进行修正。甚至形成了这样一个规律:听者越多,故事越枯燥无味,越顾左右而言他。于是可怕的事件表现为伟大的事业,而人类内心的隐晦阴暗一瞬间就变成了光明清澈。但我已经深陷于历史的荒野,在那里,耸立的纪念碑上,不仅镌刻着功勋和自豪,还留下了令人费解的一切。尼娜·雅可夫列夫娜也是这样一种情形:她对我谈的是一种战争:“就像跟女儿谈心一样,要让你知道,当时我们完全还是孩子,是被迫经历那一切的。”而为演讲大厅准备的却是另一种战争:“人家怎么说我也怎么说,像报纸上写的关于英雄和功勋的官样文章,用完美的榜样教育年轻人……”这种对于普通人性的不信任,每次都令我震惊与无奈,这是企图用理想和理念去偷换和替代生活本身。那些司空见惯的温暖,其实却是冰冷之光。(P101)在这片土地上,已经有过数以千次的战争,而战争大概就是作为重要的人性奥秘之一而发生并保持下来的,从未改变过。我试图将大历史浓缩到小人物身上来理解一些道理,捕捉语言尤为重要。然而,这对审查机关而言不过是狭小而舒适的个人内心空间,却比大历史更加扑朔迷离、深不可测。我面对的是流淌的热泪、真挚的感情。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话里话外无不透露着伤痛和惊恐。有时还流露出某种反叛不羁,为苦难的人生蒙上一层美的迷雾。一想到此,我不免觉得有些庸人自扰了……总而言之:去爱,要用爱去理解人。(P163)为什么要写?……关于战争的一切,我们都是从男人口中得到的。我们全都被男人的战争观念和战争感受俘获了,连语言都是男式的。然而,女人们却都沉默着……连那些上过前线的女人也都缄默不语,就算偶尔回忆,她们讲述的也不是女人的战争,而总是男人的战争。循规蹈矩,字斟句酌。只有在自己家里,或是在前线闺蜜的小圈子里涕泪横流之后,她们才开始讲述自己的战争,那些我完全陌生的经历。……在这些女人的叙述中,没有,或者几乎没有我们过去习惯于读到和听到的那些事情:一些人如何英勇地打击另一些人,并取得了胜利,或者另一些人如何失败。也没有讲述军事技术如何对抗或将军们怎样指挥。女人的故事,是另一类人讲另一类事。女人的战争有自己的色彩,有自己的气息,有自己的解读,有自己的感情空间。她们都是在用自己的语言说话。没有英雄豪杰和令人难以置信的壮举,只有普普通通的人,被迫干着非人力所及的人类事业。当时,不仅仅是人在受苦受难,就连土地、鸟儿、树木也在受苦受难。它们无声无息地默默承受着苦难,这让回忆显得更加可怕。(P405-406)历史,就是通过那些没有任何人记住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的讲述而保存下来的。是的,我对此兴趣浓烈,我想能够把它变成文学。讲故事的人至少都是见证者,但又不仅仅是见证者,他们还是演员和创作者。完全没有距离地贴近现实是不可能的,毕竟,我们的感情存在于我们与现实之间。我明白,我是同各种说法打交道,每个讲述者都有自己的版本,正是从所有版本中,从它们的数量和交叉当中,产生出时代的特点和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形象。我不是在写战争,而是在写战争中的人。我不是写战争的历史,而是写情感的历史。我是灵魂的史学家:一方面我研究特定的人,他们生活在特定的时间里,并且参与了特定的事件;另一方面,我要观察到他们内心中那个永恒的人,听到永恒的颤音,这才是永远存在于人心中的。(P412)不论女人们说什么,她们总是有这样一种思维:战争,它首先就是一场谋杀案;其次,它又是一种无比沉重的工作,然后,那也还是一类普通生活:她们照样唱歌,照样恋爱,照样烫头发……(P415)我不止一次地确信:我们的记忆远远不是一个理想的工具。它不仅任意和任性,而且还拴在时间的链条上,就像一条被拴住的狗。我们能够从今天看过去,但我们却不知道从何处去看。然而,她们却都深深爱着她们的遭遇,因为那不仅是战争,也是她们的青春、她们的初恋。(P419)摘抄:我那时候正怀着第二个孩子……但就在这时爆发了战争,我老公上了前线。我就去了我自己的父母家,做掉了……嗯,您明白我的意思吗?就是做了流产……虽然那时流产是禁止的……但周围都是哭声和眼泪,叫我怎么生孩子……可恶的战争!在死亡中间怎样生育?(P42)我记得战争是在早上……而我得知这个可怕消息是在上午……树上的露水还没干呢,人们就在说战争来了!直到上了前线之后,我都还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天我好像突然发现草丛和树木上的露珠那么晶莹剔透,那么清澈明亮。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发生的事情有着那么鲜明的反差。那一天阳光明媚,鲜花盛开,遍地都是我最喜爱的矢车菊,在草地上星星点点,时隐时现……我记得我们都藏身在小麦田中,那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德国鬼子的自动冲锋枪嗒嗒地扫射,然后就是一片沉寂。只听到麦浪摇动的哗哗声。又是一阵德国冲锋枪的嗒嗒嗒……我就想:以后还能听到麦浪的声音吗?那是多么惬意的声音……(P50)我和妈妈一起被疏散到后方,到了萨拉托夫……我在那里三个月就学会了机床车工,我们每天十二个小时站在机器旁,忍饥挨饿。我每天只有一个念头:要去上前线。前线总会有些食物吧,总会有面包干和加了糖的茶吧?应该还有黄油吧?我不记得这是听谁说的了,也许是在火车站上听那些伤员说的吧。能从饥饿中活下来的,很显然,都是共青团员。(P51)恐怕要过上几百年才会弄清楚这段历史:这是怎样的战争?这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是怎样造出来的?您可以设想,一个孕妇怀揣着地雷……而她还在等着自己的孩子降生……她热爱生活,她想活下去……她当然心里也害怕。可她还是那样做……她那样做不是为了斯大林,而是为了自己的后代,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她不愿意跪着生存,不想向敌人屈服……也许我们当时都太盲目了,我甚至也不否认当时有很多的事情我们根本不知道也不明白,但我们的盲目和纯洁是共存的。我们就是由两部分组成,由两个生命组成的。您应当明白这些……(P56)战斗到深夜才结束。清晨又下了一场雪,大雪覆盖上很多很多的尸体……很多人的手臂都是朝上举着……伸向天空……您不是问我那时候有没有幸福感吗?我告诉您:突然在死人堆里发现了一个活着的人,那种感觉就是幸福……(P67)我当时还不能够明白,我只是刚刚来到前线,怎么就一定会被杀死呢?我那时还不知道,死亡是一件多么寻常的事情,又是多么随意的事情。死神是不请自来而并非相约而至的。(P76)“我认为,女人没必要到前线去摸爬滚打、日晒雨淋。我们男人已经足够了。而且我还知道必须要为她们挖单独的掩蔽部,还要下令安排一大堆女孩子必不可少的、各种各样的讨厌事情。”“这么说,您认为姑娘们在战争中只能是多余的累赘了?”“不是,我可没这么说。……可是在我们心里,在我们男人的心里,总还是有一种负疚感:竟然让女孩子们来打仗!我心里一直有这种感觉……可是这样一番情景我就不能理解了:两个女人带着狙击枪爬到中间地带去杀敌。我无法摆脱这样的感觉,这毕竟是‘狩猎’呀……我自己就是个狙击手……但我到底是个男人呀……”“……或许我能带这样的女人去侦查,但是我不能带我老婆去……嗯,是这样的,我们已经习惯于把妇女当作母亲、当作未婚妻,然后是美丽的太太。我弟弟给我讲过一件事,当时一群德国俘虏被押着从我们城里经过,我弟弟那帮小鬼就朝俘虏队伍打弹弓。我母亲看到了,‘啪’地给了弟弟一个嘴巴。原来,俘虏也是些大孩子,希特勒吧最后的老本也抛出来啦。我弟弟那会儿才七岁,但他记得很清楚:我妈妈怎样一边看着这些德国人,一边放声大哭:‘你们的妈妈真是瞎了眼,她们怎么肯把你们这样的人放出来打仗啊!’战争,就是男子汉大丈夫的事。”(P82-83)我们为了生活而死,可还不知道什么是生活。一切都还只是书本上读到的那些东西。我最喜欢看爱情影片……(P96)我们在十八到二十岁间离家上了前线,在二十代二十五岁上才回来。起先我们还很高兴,后来却苦闷透了:我们当老百姓能干些什么?面对和平生活,我们倒是害怕了……女伴们连大学都毕业了,可我们干什么呢?干什么都不行,没有专长。我们懂的知识战争,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打仗。我想尽快摆脱战争的影响,麻利地用军大衣改成一件外套,连纽扣也都换了。到市场上把帆布长靴卖掉,买了一双高跟皮鞋。我第一次穿上连衣裙时,泪水忍不住哗哗流。在镜子里都认不出自己了,要知道,我们穿了四年男人的长裤啊!我本来可以告诉别人,我受过伤,给震坏了。可是如果讲出来,谁还会给我工作?谁还会娶我?于是我们都像鱼儿一样沉默,谁都不承认自己在前线打过仗。(P125)其实没有必要可怜我们,我们是自豪的人。就让他们一遍又一遍地改写历史吧。史书上有斯大林还是没有斯大林,都无所谓。但永远不变的是,我们是胜利者!还有我们经历过的痛苦也是不会改写的。这也不是垃圾和灰烬,这是我们的生活。(P129)我的专业嘛……我的专业就是给男人理发……那天来了一个姑娘……我就不知道该怎么给她剪发了。她有一头秀发,天生自然卷的美丽长发。指挥员进入掩蔽部说:“给她剪个男人头。”“但她是个女人啊。”“不,她现在是一名军人。战后她才会重新成为一个女人。”(P191)其实,所有人都想回家,但又害怕回家。没有人知道在家乡等待我们的是什么……(P201)……我即使睡着也会盯着篝火,我睡觉总是睁着双眼:看着那些飞蛾,有的是小蠓虫,一整夜一片一片飞来,扑向篝火,没有任何声响,没有任何动静,就这样默默地消失在熊熊的火焰中。前仆后继地扑火……直说吧……我们不也就是这样吗?前仆后继,后浪推前浪。两个月过去了,我并没有死,又过了两个月,我负了伤,第一次受的是轻伤。后来我就不再去想死的问题了……(P251)战场上的爱情,没有今天和明天之说,它只发生在今天。谁都知道只能爱在此刻,因为一分钟之后,要么是你,要么是那个人,都可能不在了。在战争中一切都发生得飞快:无论是生存,还是死去。虽然在战场上就那么几年,但我们已经走过了全部人生。(P288)我还记得,从听到人们欢呼“胜利了”,到听到广播中正式宣布胜利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快乐,但同时又立刻产生了害怕的感觉!紧张,甚至是恐慌!因为不知道怎样继续生活下去。我的爸爸牺牲在斯大林格勒城下,两个哥哥在战争初期就失踪了,家里只剩下妈妈和我,两个女人。我们怎么生活呢?这是我们所有姑娘都在思考的……我们晚上聚集在防炮洞里议论,我们的生活现在刚刚开始,真是既喜悦又慌张。在此之前我们害怕的是死,现在害怕却是生……(P295)您以为原谅(德国人)是很轻松的吗?看看那一片片完整的白色瓷砖屋顶的小房子,看看那些玫瑰花园,我真的好希望也让他们吃些苦头啊……我当然也想看看他们流眼泪……马上变成好人是不可能的,也不会立刻变得公证与善良,就像您现在这么好。可怜他们也不容易做到,要做到这一点,我需要几十年时间……(P369-370)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历史,就是通过那些没有任何人记住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的讲述而保存下来的。”“…但是有人以胜利的历史偷换了战争的历史。”读过的反战意味最浓的书,不胜唏嘘,操蛋的战争。谁再呼吁战争我分分钟把这本书甩他脸上啊混蛋!【话说为啥是诺贝尔文学奖而不是诺贝尔和平奖,如果她的书大抵都是这样只体现采访水平却体现不出文学造诣的话…
  •     比切尔诺贝利那本写得好,也可能是同为社会主义国土广袤又从二战走来的国家,更容易有共情吧
  •     一次独特的阅读体验,看哭过,到了最后一篇时有点舍不得读下去。
  •     生存的勇气
  •     不应该只是歌颂那些伟大的战争英雄,还要让人意识到战争的残酷。
  •     挺喜欢她的纪实文学,读来挺让人泪目的
  •     人不可能有两个心脏,一个为了爱,一个为了恨,每个人都只有一颗心脏,而我时刻在想,是如何保护我这颗心。
  •     电影里那些情情爱爱的矫揉造作总是会显得苍白无力,就是因为我们看过真正的悲剧。。。活在今天真好
  •     如果按照文笔来说,我想这部书是无法获得诺贝尔的,大部分记录的是女兵们的回忆口述。但如果这些历史不被记录,不能以这样的方式让人知道,那人们脑海中的战争就是片面的。战争离我太远,看完觉得自己的生活太过平稳安康,因为小时候的一些些不良记忆(其实根本不算什么)觉得对自己的生活有影响,可看看这些曾经的女孩们经历过什么呢?她们的生活就这样永远被改变了。
  •     她们用命和血和泪水打赢了战争 却不再是赢家 配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来读
  •     如果我能见到阿列克谢耶维齐,一定会问她一个问题:“听了这么多悲伤的故事,还把它写下来,您是怎么做到的?”,她有颗多么强大的心脏啊。了不起的女人,了不起的女人们,了不起的书。作者说,她要写一本关于战争的书,让人一提起战争就恶心的书,要让将军们都感到不舒服的书。“她做到了。她是和平主义者,也是人道主义者,是一个有大勇的女人,佩服她。
  •     经典
  •     震撼度不如《二手时间》,可能因为采访当时尚属苏联时期。
  •     战争太可怕,纪实文学太枯燥
  •     “所有的俄罗斯文学都是关于苦难的。” 觉得要直面这些受访者和她们的记忆实在是件太痛苦又太勇敢的事情了,钦佩作者坚持多年完成了这本书,没有让战争的这一面被埋没在历史里……愿世界和平
  •     阿列克耶谢维奇的书,都值得一看
  •     书的错字漏字多,用的字体更是奇妙,文中错乱回行之处也真不少。唯一意料之外的是吕宁思的翻译,水平真心不高。
  •     我会觉得读过你这本书的人很不幸,但我更会觉得,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很不幸。
  •     读书的过程,特别是描写战争的部分,总是一不小心就忘记了她们是女性的身份,有时候看到后面她们对女性东西的向往,心里总是咯噔一下,她们真的是女人啊。泪点很多。弱弱一句,我是比较喜欢这个名字的翻译的,若是翻译成《战争中...》估计我是不会拿起书来看的。
  •     更喜欢《战争中没有女性》这个书名翻译。正如作者所说,女人的故事,是另一类人讲另一类事。真的是一本充满鲜血与眼泪,青春与死亡的书,mind-blowing.
  •     从另一个角度解读战争
  •     跟传统男性视角完全不同的战争描述 女性的地位还是太低啊 固有的观念永远在束缚女性
  •     意义大于文采,个人视角营造的战争全貌——真实的全貌。 以及,译者把名字译成这样不觉背德?
  •     看哭 女性与男性的区别 在于描述最黑暗的事物包括死亡时 都不会忘记美的东西
  •     “我想写一本关于战争的书,一本人们读过 就会对战争产生厌恶的书”我觉得应该让更多的人读一读啊
  •     War's Unwomanly Face
  •     战斗民族的铁娘子们。
  •     真相本该如此俗世,如此不尽人意
  •     和《我还是想你,妈妈》一个调调,看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东西多了,感觉其作品有种样板化,但是写作精神真的不是常人可达到的。
  •     #201712#如果你对女兵的理解,还停留在阅兵方队的英姿飒爽,甚至“制服诱惑”的恶俗境界,那请你翻开这部纪实作品,了解战争中的女人。震撼、战栗,心绪难平。想到了西路军女红军的悲惨遭遇(见张国焘侍卫的口述)。三八节前夕读完,纯属巧合。
  •     没事的时候就读读阿列,哭一哭。
  •     写战争,写民族,写女人,更是写人性。最令人感动的永远是那些不经意的细节,常常读到一句话被迫停下来平复一下情绪,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     一边看一边哭。还是要感叹俄罗斯真是个强悍的民族,这仗打得估计比抗战还苦。不过苏联阵营的军人也太惨了,被俘虏就得赶紧自杀,不然连家属都要连坐。暗处的战争永不止息。战争啊,战争……连最可怕的噩梦里都没有涉及过书中的这些场景。战争不仅没有女性,也没有春天,没有花朵,没有一切本应该有的东西。
  •     残酷的战争,残酷的社会
  •     一张张嘴里平白的语言隐藏着体内磅礴的力量,令人心悸。不过,毕竟还是这个题材,除非隔上很久才看,或者是有亲身体会,很容易会无感,甚至有些厌烦。
  •     震撼!代入,颤抖,流泪,为之痛苦。感觉被亲身置入战争实境,呼吸着她们的恐惧,困惑与豪情。据说把一个正常人变成真正的士兵只需要3天。“战场上只有黑色,唯一不一样的颜色是鲜血”“我们每晚清洗贴身衣物,晚上睡在上面用体温把它烘干。穿着结冰的外套行军,但是从来不生病.”妈妈亲手溺死哭喊着要食物的女儿,后来吊死自己,留下其他饥饿的孩子。历史是什么也不能是遗忘。感谢作者同频共振,承载了这些黑曜一般的故事,讲述给所有人。
  •     “我甚至要说,女性的战争远比男性的战争更加恐怖。男人们总是躲避在历史和事实的后面,女人却只被情感所掌握……抽泣和哭声是无法加工处理的,如果抽泣和哭声不是主要内容,那就一定是加工过的,是文学取代了生活。”
  •     战争以及期中的女性,当我用词语去定义完全的另一种视角的战争时感觉语言的无力。看这本书的时候,每次我已知的所有资料去描述时,用一个褒义、贬义去形容时,它却是各种各样的,出乎意料的,符合我认知的,我觉得是虚假的,还有那些满足人们阴暗想法的和难以形容的。对我,管中窥豹,于此,言不尽意。
  •     “在回家的火车上,我发烧了。脸肿得嘴都张不开,原来是长出了智齿……我从战争中回来了……”(P264)这段话,是十多二十岁就当上工兵排长的阿波琳娜·尼科诺夫娜·里茨凯维奇-巴拉克口述实录的最后一句。
  •     女人的战争比男人的战争更恐怖。
  •     先不来说这个名字的问题 书的本身就是采访的纪实文学 每段都可以单独的读 读的时候也有想哭的感觉(;´༎ຶД༎ຶ`)反正读完就是害怕打仗 热爱和平 做睡前读物很不错
  •     你们走向街头,你们袒胸露乳,你们说这是你们的权利。却没有人,坐下来,听我们倾诉那些本应该被记载下来的故事。尊敬女性,是因为女性的苦难,比苦难本身更痛苦。
  •     作为个体的人真是何其渺小啊。
  •     书著有社会性的显著意义。记者采访 记录 及发表均属不易。看过感到不幸 没看过将更感不幸吧。纪实的内容 从女性考虑角度梳理战争情节 确实从独特的角度加深了对战争的认识。笔触 故事 情节 都是震撼的。
  •     用口述直击历史,过分的现实
  •     书末附上了作者与审查机构的对话,十分有趣
  •     不是战争的记录,而是人性的记录,是灵魂的记录。 战争中没有女人,有的只是一个个满腔热血捍卫祖国的大兵。
  •     从女性的视角看待战争,用平淡真实还原事件。战争永远掩盖不了其丑陋的本质!
  •     读完的第一感觉只有两个字:天哪。
  •     很多人的声音汇在一起,她编织为一曲交响乐。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