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全集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807158783
作者:馬一浮 著,吴光 主編
页数:4836页

作者简介

此次整理點校《馬一浮全集》,在浙江古籍出版社與浙江教育出版社聯合出版的虞萬里、丁敬涵、馬鏡泉、樓達人等校點的《馬一浮集》一九九六年十二月版基礎上重新編輯校點,在遺著分類、分卷方面作了較大的改進,收集的馬氏遺著較前集增加了約三十萬字,並增補了五十餘萬字的附録。參校有台灣廣文書局一九九二年十二月版《馬一浮先生遺稿初編》、同社一九九八年二月版《馬一浮先生遺稿續編》、二〇〇二年二月版《馬一浮先生遺稿三編》、河北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八月版劉夢溪主編、馬鏡泉編校的《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馬一浮卷》。
本書按馬一浮著作性質分為語録、文集、詩集、雜著、輯佚五大類,編為五册,並搜輯評論馬一浮生平、著述與思想成就的論著編為“附録”一册,合爲六册。其中第五册《輯佚》,收録有以往從未刊行的馬一浮手抄彙輯《越緯》《馬紀》《馬氏藝略》《馬氏遺文》《馬家詩傳》《馬藏》《馬氏稽靈淵》等遺文佚作十一卷以及佚文補遺一卷。

书籍目录

第一册•語録
泰和宜山會語 二卷
卷端題識
卷一 泰和會語
卷二 宜山會語
附録 擬浙江大學校歌
復性書院講録 六卷
爾雅臺答問 一卷
爾雅臺答問續編 六卷
講孝經大義序說 一卷
語錄類編 一卷
問學私記 一卷
第二册•文集
序•跋•啟 三卷
記•傳•銘•贊 四卷
書 札 三卷
卷一 書札一 致親戚師友上
卷二 書札二 致親戚師友下
卷三 書札三 與學生晚輩
第三册•詩集
蠲戲齋詩前集 二卷
避寇集 一卷
蠲戲齋詩編年集 一卷
蠲戲齋詩輯佚 二卷
蠲戲齋佚詩續輯 一卷
蠲戲齋佚詩續輯補 二篇
芳杜詞賸 一卷
芳杜詞外 一卷
詞輯佚 一卷
散曲•聯對 一卷
第四册•雜著
濠上雜著 三卷
初集 二卷
卷首
太極圖說科判
太極圖說贅言
童蒙箴 十六章並序
爾雅臺答問補編 二卷
卷一 示語 八篇
卷二 答書 五篇
二集 一卷
寒江雁影錄 十三篇
蠲戲齋雜著 一卷十三篇
爾雅臺答問之餘 一卷
試卷評語 一卷
附 批王準法書機語四則
自題影像 一卷十一篇
代筆公函 一卷三十四篇
雜篇 一卷五十五篇
譯著 一卷
正藝 What is Arts 俄國杜思退撰
英詩人謝客雜詩拾遺 From Shakespearean Sonnet
第五册•輯佚
日記 三卷附一卷
卷一 一佛之北米居留記
卷二 香嚴閣日譜
卷三 療養日記
附錄:復性書院日記(王培德記錄)
越緯 三卷
馬紀 一卷
馬氏藝略 一卷
馬氏遺文 一卷
馬家詩傳 一卷
馬藏 一卷
馬家詞集 一卷
馬家樂府 一卷
馬氏稽靈淵 一卷
佚作補遺 一卷
第六册•附録
年譜傳記 六卷
卷一至三 馬一浮先生年譜簡編……………………………丁敬涵
卷四至五 馬一浮先生交往錄………………………………丁敬涵
卷六 千年國粹,一代儒宗——馬一浮先生小傳…………吳 光
生平憶述 二卷十七篇
思想研究 三卷二十六篇

内容概要

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丰子恺推崇其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蒋介石许以官职,均不应命。建国后,任浙江文史馆馆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全国政协委员。
吴光,男。1944年10月生。浙江淳安人。历史学硕士,教授,研究员。主要著作成果是:
1、主持完成了《黄宗羲全集》12册(执行主编)、《王阳明全集》2册(主编)、《刘宗周全集》6册(主编)、《马一浮全集》6册(主编)共计一千余万字的大型古籍整理、编辑、点校工作。
2、撰著出版了《黄老之学通论》、《儒家哲学片论》、《黄宗羲著作汇考》、《黄宗羲传》、《黄宗羲与清代浙东学派》、《古今廉文注译》、《中国廉政史话》等个人学术专著,并出版了《儒道论述》、《古书考辨集》等个人论文集。
3、主编出版了《中华文化研究集刊》第1至8辑、《阳明学研究丛书》一套11册,《浙江文化史话丛书》一套7册,以及《黄宗羲论》、《黄梨洲三百年祭》、《中国文化世家·吴越卷》、《当代儒学的发展方向》、《浙学研究集萃》、《继往开来论儒学》、《马一浮思想新探》等专题论文集。


 马一浮全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马一浮先生是一代儒宗,贯通儒佛,学究天人。然而这世道冥晦,圣道隐而不彰,在现代的浮光幻影下,安静的儒者,想来也不是喧嚣中的焦点。对于马公的评论,往往愿意把他纳入现代学术的框子,认为他“缺乏创新”云云。实则马公如鹤鸣九皋,云中孤雁,非当代蛋头学者之畴,也不是钱锺书式的学人,他的为人更像是宋代的理学家和魏晋的隐逸诗人的结合体。于是,马先生的身后孤寂,也是可以想见的。已有的几本马先生的出版物,都校对得惨不忍睹。例如有一本书(《默然不说声如雷——马一浮新儒学论著辑要》),把所有的“间”字全部校对成“闲”字。几乎每页都有大大小小的标点错误,不忍卒读。后来江苏教育出版社(《复性书院讲录》、《尔雅台答问》)、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马一浮卷》)的各个版本,也都是错误多如牛毛,看了不禁摇头叹息——由此可见中国的国学热之虚热,也可见现代中国人的不认真。而今浙江古籍出版社终于出了一个还比较不错的《马一浮全集》,虽然校点疏误,间或而有,但总体而言,已经比国内的其他版本好了太多。此书共分为十册,其中第一、二册是语录,即先生晚年讲课的讲义和回复学生、朋友的信札,开示的”示语“。第三、四册是文集,即先生所做古文辞。第五、六册为诗集,即先生之诗词作品。第七、八册为杂著及辑佚。第九、十册为附录,包括年谱、传记材料(即马一浮先生的生平好友对他的回忆)、思想研究(共26篇研究马先生思想的文章,都是一些名家的作品,虽未必篇篇皆精,但选录尚属严格,否则此类文章将收不胜收了)。此书的优点是篇幅很大,辑佚工作很好,比之以前的《马一浮集》,共增加了三十万字的马先生著作。用繁体横排,字体很大,便于阅读。对于那些有好古癖的人,横排似乎有点不庄敬,但在不佞则未必有如此的挑剔。虽然仍然有少量错误,但校对者总的来说,还是很用心。至少不会出现每页都点破句的情况了。从个人的感受而言,马一浮先生的诗词为当代诗词之翘楚,古文辞亦法度谨严,文质兼美。《语录》中虽间有儒者常有的偏见,但大醇小疵,精光不掩。总体而言,其诗文语录,皆为醇厚有德之人的气象外显,观此,可知何为国学、何为大儒、何为熔粹中国传统文化精要之圣贤。
  •     此《全集》错误稍多,故用此贴专门贴出阅读时发现的问题,手头无原稿本、初刊本可以为据,仅为意校而已。随手札记。聊供日后修订之采择耳。第一册(上)语录12页,倒数第一行。“《中庸》出子思子,《乐记》出公孙尼子,并见《礼记》正义”。此处“《礼记》正义”应为《礼记正义》,即通行本礼记郑注孔疏之《正义》,这里书名号位置不对。75-76页,“云何遣功、能相?”此处“遣功能相”应为一个短语,用顿号分开,似乎是把功与能分开,仿佛更为严谨,但其实是头上安头。后文的”功能“明显是一个词,从未分开讨论。汉语中如”功德“”事业“”典礼“”圣贤“等复合词语,中间均不需加顿号,此处亦然。80页,《大畜》“童年之牿”,按《周易》原文为“童牛之牿”。83页,《拟浙江大学校歌》,倒数第三行,“又谱入典调,所安声律亦须与词中意旨相应”,此处“典调”应为“曲调”之讹。226页第一段,《孔子闲居释义》引用《孔子闲居》之文,应当用粗体。因此篇是疏释《孔子闲居》之文,整理者将原文用粗体字表示,与马先生的疏释分开,然这一段也属原文,却遗漏了加粗。第一册(下)语录405页第一段,“故曰:直须脚下无私,去一念,万年去,更无异念,方是不违”,断句有误。应为“直须脚下无私去,一念万年去……”,此为禅家常用句式。412页第二段,“《春秋左氏》、《公羊》义最硕异”,断句疑有误。应为“《春秋》:《左氏》、《公羊》义最硕异”,因前文皆举五经之名而评骘之。415页倒数第一行,“上坐欲求力养”,“上坐”为“上座”之讹。此篇题目就是《答某上座》。416页第二段,“不可苟以徇録为養”,“録”字应是“禄”字之讹。469页第一段,“博施、济众,乃是取众生相、住相而施,正子贡纳败阙处”,此处标点有误,只缘校点者对佛学了解不多。“住相而施”应是单独一句,而非与“众生相”并列的一种相。故应为“取众生相,住相而施”。又,博施济众中间加顿号,似亦可省。因子贡原文说“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意脉连属,不必分割。489页第三段,倒数第三行小注:“《坛经》并云:‘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按:此处标点大谬,按《坛经》原文为“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是边见”,一气连下,为慧能反对沉空守寂枯木禅的说法,而按照《全集》此处的标点,反而变为马一浮先生贬斥《坛经》之语,意思完全颠倒了。490页第六七两段,应当合为一段。第六段末一句“六七既转,则五八是现成智,故属果地事,实无所转也。”第七段“七识转则和根拔去矣”,明显是承接上句而来。此部分系马先生语录,每段大致应说一个意思。如此切分以表区隔,则将马先生语脉割断。此书例此者甚多,不知是何缘故。540页第五段,“横渠以孝德喻事天,全篇大旨不明,乃就一‘事’为疑,何其泥也?”此处校点者不明此“一事为疑”是指《西铭》中“申生无所逃而待烹”之一事为言,误以为“一事为疑”之“事”即“以孝德喻事天”之“事”,故于“事”字加引号,恐有误。555页第一段,《易·恒》之象曰:“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按,此处所引为《易传》中恒卦之《大象传》,故似应于”象“字加书名号。665页第六段,“俗情以为同者,真知或见其异;俗情以为异者,真知每见其向”,此处“向”字是应为“同”字之讹。669页第二段,“见得根本智,而后有差智”,此处似漏字。应为“见得根本智,而后有差别智”,因前文均在说“根本智”与“差别智”的区别。740页第4段,“有礼必有用”,“欲求其用,必先明其礼”,此处的“禮”似均为“體”之误。第二册(下) 文集933页 第二段 《楞严》第五卷末后,大势至“说圆通”章最精。此处校点者于佛学颇欠了解,故将“说圆通”用引号隔出,应当一气连下:《楞严》第五卷末后大势至说圆通章最精。如定要用引号以表区隔,应改作:《楞严》第五卷末后“大势至说圆通章”最精。
  •       马一浮先生原名马浮,浙江绍兴人,1883—1967,生于成都,卒于杭州。梁漱冥誉其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先生论诗“第一要胸襟大,第二要魄力厚,第三要格律细,第四要神韵高”谓“四者备,乃足名诗”最感其第一要胸襟大点的痛快。先生喜陶公,陶公作诗直抒胸意,大含细入,元气磅礴,真堪大胸襟。得陶诗之旨即可明先生之境。  十一岁时,母病剧,卒即,考其学业,指庭前菊花命作五律,限麻字韵,先生应就而答:“我爱陶元亮,东篱采菊花。枝枝傲霜雪,瓣瓣生云霞。本是仙人种,移来处士家。晨餐秋更洁,不必羡胡麻。”其母听后且喜且忧。喜的是,“儿将来不患无文”,马一浮16岁赴县试,列榜首,人称奇。17岁游学上海,习多种文字,直读原著;创办翻译杂志兴动学风;赴美日穷究知识。至24岁寄居杭州广化寺,发愤杜门,专研国学,广读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曾喻,若有人日读两本书,读辄能诵,穷其一生也不及其学。概先生学问之精博可窥一般。其母忧的是“诗乏烟火味,则少福泽耳。”后来学人刘梦溪谓“马一浮为二十世纪师儒中一个真正隐者。”两种说发不同角度阐述:一位母亲如何也是不情愿自己的儿子独立寒处,哪怕所居的是人生境界的最高点。而做为歆羡者则不能不为所瞻仰者立一名目,让后学者知其秉性境界。  先生广涉西术而终归东学“博涉诸子,精研老庄,深探义海,返求六经。”故其道直接孔孟,印合濂、洛、关、闽诸贤,深究义理,畜德躬行,明学问而化成血脉。值乱世异说惑众,人为戏论所宥,虽先生有“为往圣继绝学”之志,然儒术见拙于世,虑“若称性而谈,则闻者恐窝”,遂有“化民成俗,固将望诸师友,穷理尽性当敕之在躬。”之说,取道并行不悖之旨。故有北大校长蔡元培、陈百年等多次力邀而未就。然一生亦有两次公开讲学,第一次,38年避战江西泰和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贞大师礼聘而讲授国学;第二次,39年聘为四川乐山乌尤寺复性书院主讲。两次讲学总共不过七年,称其隐士也是允当。而性格狷介,不肯流俗害性,一生持道固守,亦可说少了许多世俗之福。而我认为先生一生只是尽了性份内的事,做人做事做学问从自己胸襟内直出而已。  马一浮先生认为人人性份具足,只须向内体究:知性而率性,而践形,而尽性。先生知性深,率性任意,践形用力,识见自然高卓,复性书院时曾提四教教人“一曰主敬,二曰穷理,三曰博文,四曰笃行。”所谓主敬,为涵养之要者,持志率气,“先以收摄,继以充养,则其冲和广沛之象可徐复也。”敬为入处,得门而入方可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再而优游涵泳,得以淘养,一收一纵间,语尽了为学入德之道。敬,是二程夫子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马一浮先生继之进行了更系统充实的阐述。所谓穷理,为致知之要者。凡与物事当须“反求自心,仔细体究,随事观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故要“反求自心”。要将自心所具与所求了解的端详,故要“仔细体究”。“随事观察”则是要通晓事与理间的互证。所为博文,为立事之要者。博,通而不执。立,确乎其不可拔。文,天地间一切事相。事,家国天下事皆事。简单的说,也可称为“通经致用之要”。所谓笃行,为进德之要者。即是知行合一之旨,马一浮一直强调“中土先哲,本其体验所得以为说。”体即知性;验即为践形。体用不曾为二。书院时曾有一学生被委派负责帐房,学生以为自己是来学道的确来做了这等杂事,多有不快,马先生即以此意教诲。这四教将学问、德行渐顿之旨说得痛痛透透,圆融无碍,学者可由此径终身而不改。  然而世事多有变术,中国学术千年来本已枝蔓旁杂之极致,而复有西学沁入,乱世中群淆混乱,本此马一浮于江西泰和时讲学始标六艺之说,《论六艺该摄一切学术》、《论六艺统摄一心》、《论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举六艺统类是始条理之事》,其说振聋发聩。亦有议其偏疏者,而识其大者即见先生是在对中国传统固有学术进行着思想上的疏理整合,对外来学术与固有学术的纠缠本着极高明的识见与躬行心得而进行了大的统类。遂六艺之旨得以彰显,中国传统生命得以复兴。  先生本述而不作之旨,鲜有专著,其今之书,多是讲稿、信扎的集刊,但涉及的问题之广令人惊叹,然往往一两句话即拨明事相,令人洞开,如论三氏,“从本源上看,儒佛等是闲名,孔佛所证之是一性,果能洞彻心源,得意忘象,则千圣所归,无不一致。”“大抵儒家简要,学者难于凑泊,释氏详密,末流又费分疏。”生死之说,“通乎昼夜之道,即通死生之说。”论学,“夫学无古,不可以自固;学无内外,不可以自碍;学无终穷,不可以自封。”凡此种种,启人深思。  先生之说包罗万象、致幽致玄、细密严谨,其理说真堪谓大含细如。  “小学不经,则遣词不能安;经术不深,则说理不能当。”先生学术精微,故引用古语从心所欲不逾矩,化裁字句遣放安排于文章但觉古今中纵横而不生突兀,字字称量而出,缁珠不差,故而谓其文章元气磅礴。  终论先生之胸襟谓何,取宋贤张载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补记
  •     诗写得尤其好。晚年书信值得关注。语录、诗集、文集及附录因太厚了分上下册,全书可以说是6卷10册。
  •     學理不立,哪來的什麽義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