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心中的佛-人间佛教语录-5》书评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2
ISBN:9787807409427
作者:星云大师
页数:154页

善因结善果

  近日来的焦虑让我总是身心俱疲,偶然于某个午后闲逛于书店之中,便站在了佛法人生的书架前,我随手拿起一本星云大师的作品开始阅读,当文字进入脑海的时刻,我忽略了人来人往的嘈杂,忽略一切的妄想,心中只有一种淡然自处,想来是佛陀的智慧启发了我,我想我也是幸运的。  佛教讲求因果循环,我对这个也深信,有什么样的因就会接什么样的果,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很多人会忽略那些佛家的因果智慧,然后只凭自己的喜好做事,然后就会忽略以后的果。也就是佛家常说的业障,作恶与为善有时候只是一念之差,但关键在于自身的行为。  记得在看希阿荣博堪布的《次第花开》一书中就讲到这样的故事:佛教弟子经常去放生,有的不明所以的百姓就会将放生的生灵捞回去,赚的一时的便宜。其实不然,捞回去的放生的生灵只会加重你的业障,在离世以后很可能要加重你阴间的惩罚,当然这是佛教的说法,有的人并不相信如此的说法。有时佛弟子也会产生疑惑,认为这样放生到底有没有意义,有时刚刚放生的生灵又被商人们重新捞起,重新售卖,他们经常为这种放生的意义而纠结。那么这在藏传佛教中也对此有过自己的解释,他认为只要诚意心善,那么万物生灵自然能够感受到万物之爱。佛教的教主自然起源于释迦牟尼佛,他是人间的佛陀,他出生于人间,他最初有亲情,有家庭,他却可以在我们现世的婆娑世界降世成道,那么可以得出结论佛陀是以人间为主的。佛陀所展示的人间佛教有如下特性:即人间性、生活性、利他性、喜乐性、时代性、普及性。佛教又分为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而在这五乘当中,始终还是以人为主,可见其人间的习性。佛教经常告诫我们要放下执着,这样才能离苦得乐,要具备四无量心;即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这是让我们更好的面对贪嗔痴慢等烦恼,同时也感受佛法的无边境界。诸行无常,万事万物都不是亘古不变的,这就要求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同样在倡导平等的基础上,去感受时代变化。对佛教的戒定慧都需要适时的更改,佛教并不是教人们远离世间,而是教人们更加友好的融入世间。像现今社会主要依靠的是法律法规,监狱警察这些强制性的手段来维持社会的和谐,佛教则是从教化人心方面入手,要求人们自发的菩提心去和这个世间和谐相处。佛教强调出家行道,上报四重恩(国家、父母、师长、众生),下济三涂苦(地狱、饿鬼、畜生),以救济一切众生为目的,这是跟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出家人并非是舍弃俗世的一切牵挂,那就是违背了人间孝道的根本。所以出家人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是铭感于心,虽然以舍弃俗世的享乐为前提,但是他们最终还是回报众生的。由此可见,佛教是非常讲求孝道的,并非一入佛门深似海,他们只是在心中多了一份信仰与尊从。星云大师以他的切身体会来阐述佛教的思想,并对容易产生误解的相关的疑惑做出了自己的解答,这也是为以后更多的佛弟子、居士等提供了参悟的指导。也许有人会说佛法每日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怎么能一味接受别人所谓的真理呢?其实不然,正是在这种参悟中,才能使自己的佛法日益精深。星云大师开始也经历了很多的苦难与误解,那时初到台湾,本来传承佛教思想的信念,他也曾遭到别人的误解甚至伤害,起初也有过愤怒的情绪,可是当他回过头想到佛陀的时候,佛陀起初的传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和失败,但是他没有怨恨和愤怒,而能以宽容和谦和的态度去改进自己,培养了一种光风霁月的品德,星云大师也是如此的告诫自己。很多人信佛只是为了祈求身体健康,财源广进抑或者是宏图大展等等,他们都是有着具体的诉求,起初时候我读佛经的时候也只是为了求得心境的清明,能够减少苦闷和心中的压抑。后来看过了希阿荣博堪布的书再到星云大师的书,我想这种发心就是错误的。人学佛、信佛,他的发心应该面向的是广大的众生,这样的发心才能够得到菩提的智慧。现实中很多人只是抱着佛陀能够解救一切的苦难,其实真正解救的还需要靠信众自己,只有以真诚,勤奋,友爱,豁达等积极的能量去投入自己的本职工作,在与人相处中少一些抱怨与愤恨,也许一份难违的清净就会自然显现。所以善因结善果,这一点永远不会过时!(只是初学者一种浅薄的见解,有疏漏的地方还请不吝请教)


 拜心中的佛-人间佛教语录-5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