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解析》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 > 情绪的解析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544238977
作者:[美]保罗·艾克曼
页数:248页

lie2me衍生阅读记

1、说到保罗 艾克曼 就不得不提美剧lie2me,虽然目前来看很难吸引我莫名其妙的对电视剧的热情,可我毕竟也坚持看了大约一季半。关于第一季的内容,主要是花在建立一种识破谎言的学术权威感上。第二季渐渐转向刻画剧中人物上来。我也就逐渐没了兴趣。究其原因,应该算是没有了内种对专业耍大牌的新鲜牛逼感的眷恋和对女猪脚姿色发型打扮言语的流氓般的迷恋。2、说这书。对专业学术内容本人由于才疏学浅遂不予置评。印象深刻的是对理论考证过程的娓娓道来和真正对学术研究的内种热忱。不过我对一个类似与世隔绝的部落人面部表情的考察仍持怀疑态度。(1)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交流的可靠性,(2)没有考察进化遗传等因素的影响。

人一生最迷惑、最在意的 还是离不开人

我们都想更了解自己。而讽刺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从何下手,去认识自己。我觉得在我读过的这么多本书中,有两本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有益的,一本是《情绪的解析》而另一本就是《人性的弱点》。

一句话书评

了解情绪,并试着让他产生对我们有利的价值。这本书帮我们了解了情绪。情绪的产生,能否改变,及情绪的特征。最后介绍了7种人类共同的情绪,产生,影响,特征,发现及应该做出的合适的反应。指导价值:让你知道了情绪的来龙去脉,如果你想做些改变,书籍让你知道了然和所以然,并提供了些许方法。对7中人类共同情绪的介绍,让我们交际变得更和谐,发现他人和自我的情绪,做出适当的反应。是一本实用书籍,时习之,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有利的影响。

踏上体验各类情绪的旅程

进化观点的情绪心理学。书中关于悲伤、愤怒、恐惧、厌恶、喜悦的五个章节中,每读一章,带着这种情绪的记忆几乎是翻江倒海而来,突然也记起了很多过去曾经遗忘的小事。作者对于情绪体验的事件描述很细腻、很详尽和丰富。书中指导读者认识自己的情绪、认识他人的情绪,认识表情所代表的意义和功能,并建议怎样应对他们表现或者抑制的情绪。我想摘录,确无从下手,因为每句文字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不过,如果习惯了中国式条条框框1,1.1,1.1.1式的教科书的人,看起来可能要比较专心才能找到重点。喜欢,推荐~

情绪海洋之一瓢

花了差不多半个月,终于把整本书啃完。从学术的角度讲,作者写的很专业,对各种情绪做了很深入的分析,对人类主要情绪小心的给出了尽量是最准确形容的名词。也许东西方文化差异,翻译后的阅读感觉与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意思也许会有一定出入。开头是奔着出版者对书的介绍而去阅读的,然而看完全书的感觉是:人类的情绪有如泛泛海洋,很多微妙的变化与细节,各种文化的差异,都会造成人类情绪的复杂。而我们能做的,只是局部研究而已。当然,将作者的这本书当作学术成果报告来看,还是很不错的。书后的情绪测试很有意思,这也是我觉得这本书在实用方面最有价值的地方。通过对微表情,局部表情的识别,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辨认对象细微表情下流露的情绪变化。然而如果想如封面介绍推荐的那样,读者希望能藉此阅读改变或控制情绪,或者变化情绪表达方式等等,那么显然,在科学到达前,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

你所不知道的情绪

读此书的目的1. 为了生活中更好处理和控制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了解他人的情绪更好把握事情的发展。2. 了解小说电影出现情绪的原因。二我们何时变得情绪化1. 人类的进化过程对情绪的形成起了主导的作用,而后天学习则起到补充和变化的作用。2. 自动型评估和思考型评估。如果我们的情绪表中没有相应的对应情况的情绪,我们就会花时间对于发生的事情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诱发自动型评估3. 引发情绪反应,一是回忆,二是想象,三是刻意的脸部动作。我们可以利用想象来纠正可能我们会出现的情绪。三改变情绪的诱因1. 情绪令我们集中精力并指引我们的行为,但是同时也降低我们运用常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认为那些先天中所带着的情绪,比如恐惧是比较难消除的;但是后天这些情绪的变体,要如何通过控制来使其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通过打破神经细胞的连接,但是又不打破资料库中的数据2. 六个因素决定我们是否会有效地为情绪降温a它是否和主题相近b当前的情绪诱因与最初形成的场景多相似c诱因是在什么时候形成,越早越难d最初情绪的强烈程度。e某种情绪经历的密度是影响情绪坚实度的重要因素f每个人不同的情绪方式3. 较为有效的干预方式记录当时发生情绪的原因。分析产生原因可能的真实面目,并且定义我们应该为之情绪的正确场合。四情绪化的行为1. 很多时候情绪的产生都会带动着面部表情和声音的变化,面部表情带来的虚假信号会比较多,但是声音就不那么容易假装出来。针对情绪发生的原因,就像针对思维中的思维定势,我们要认识到,情绪的发生诱因可以有很多个,而我们如何通过具体现实的分析来解决情绪的困扰。同时情绪也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而这些生理变化一般是后天形成的,但是一旦形成就会深入影响到我们的行为当中。2. 伴随情绪出现的内在变化,是控制情绪化的欲望。我们的认知水平在情绪发生当时进行控制也是控制情绪的方法,如果这种认知是由于气质产生的,那么可能很难改变3. 与每一种情绪相联系的最初的调整模式因人而异。取决于每个人幼年不同的经历,储存在情绪程序中,就像进化形成的经验一样很难改变;与此同时我们后天不断处理情绪诱因所形成的行为模式也不断被写入情绪程序中。4. 一般情绪不会单独存在,即情绪会引起一系列连带反应。有关于身体反应的情绪是比较声音和表情,即童年形成的情绪反应更加容易控制。5. 想要更好地关注情绪,就要注意情绪形成的诱因以及时间等等出现的势头。关键的环节是识别自己特有的情绪诱因,并且采取措施削弱情绪诱因的危害。了解自己的感受,了解情绪发生时候身体的特殊反应同样有助于我们改变情绪;同样,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他人的情绪反应也能够为我们借鉴一些经验。6. 削弱情绪化的步骤。一是增进对我们情绪弱点的理解,知道我们的情绪诱因会怎么出现,通过事后反思我们或多或少会得出一些我们情绪的结论,二是增进对他人的理解。7. 我的情绪中有三个比较突出的,嫉妒,诱因是我嫉妒朋友间我认为不公平的目标实现者,认为自己比他们更有能力去实现,伴随的反应是我会去追住他们身上的缺点从而来自我安慰,或者干脆撤销对他们的认同感,我要做的改变是把嫉妒改为欣赏,通过他们身上存在的价值来增进我对目标的实现;二是贬低,这是一种自负的表现,诱因是看到懒惰的人心中生出的优越感,反应是忽略了自己真正的目标,而把注意力放在跟别人的对比上面,我要做的是能够认识别人的优点,找出自己身上的不足;三是恼怒,诱因是把自己的某些不足归因在父母身上以消除自己的失落感,表现是用沉默暴力来发泄不足,改变是要认识自己的这种习惯,用语言流畅阐述想法,有效沟通。五悲伤和痛苦1. 愤怒是对痛苦的自我保护。是一种替代,有时也是一种治疗。2. 认清你的悲伤。悲伤有一些常有的反应,但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现。3. 认清他人的悲伤,紧蹙的上扬的眉头是重要的不容易被掩饰的信号,同时会伴有双颊抬起。在细微的差别中,眉头的上扬是作为悲伤较为重要的因素,但是如果同时出现上眼脸的下垂则无疑是比较可靠的。如果只有一方面的话,看眉头比较准。嘴唇在悲伤的时候微微下垂也是轻度悲伤的方式。4. 了解他人的情绪,并不代表着你就可以如何行事。而是取决于他是谁,你们关系如何,当时情况如何等等。六愤怒1. 愤怒的最危险的特征之一就是引发进一步的愤怒。他人的愤怒是造成愤怒的一个诱因2. 每个人愤怒的表露取决于他是否容易愤怒,同样取决于t他的爆发力。退一步让怒气消除,对事不对人,对事情重新定义都有助于我们削弱自己内心积攒的怒气。3. 不同暴力行为的主要区别就是看他们是事先预谋的还是一时冲动的4. 认识愤怒。有两种方式来了解愤怒,利用记忆和模仿愤怒的表情。愤怒的表情应该比较普遍。紧闭的眉头和嘴唇是一个标志,有时候情绪发展之前会带有渐渐变薄的嘴唇,上眼脸提升。5. 大多数情绪化的表情就几秒钟的时间,很少超过四秒。短暂而强烈的表情可能说明个人是在掩饰自己的情绪,时间长而轻微的表情是控制情绪的表现,一秒这样的情绪可能是轻微的情绪或者是刚刚开始的情绪。比起直接面对怒火,我们应该根据事情的性质,人的性质选择较为理智的方式,表达我们的谅解和建议,并且延期对方的不适应期使其表现出理智出来七惊讶和恐惧1. 惊讶持续的时间很短,过后就会转化为别的情绪存在,每种情绪都有不同的故事特点,悲伤和痛苦一般是连接在一起的,可以是短时间也可以是长时间的,而愤怒通常是最危险的情绪。当我们对于危险的情景没有任何可以实施的准备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受到恐惧,这可以解释到考试我们如果充分准备的话我们就不会紧张了。当即的危险带给我们的一般是生理的反应较为突出,我们选择逃跑或者是不动,而将来的威胁将带给我们更多的痛苦。2. 我们将威胁的程度,时间,应对来划分威胁可以产生恐惧的种类。3. 忧郁都是由于悲伤和痛苦引起的,而烦躁,暴力都是由于愤怒引起的。上眼脸高高抬起,双眉抬高眉头紧皱,嘴唇向耳朵的方向横向拉伸,下巴向后缩。4. 恐惧和惊讶的比较的时候,看下眼脸有没有紧张,同时嘴唇惊讶的时候会下缩,而恐惧时候会向双耳方向拉伸八厌恶和蔑视1. 厌恶的表情表现是皱起的鼻子上面的皱纹。2. 解决厌恶的做法是让对方说出蔑视的想法,并且用自己的理由去说明事由九愉悦1. 笑是所有愉悦种类的标志,由爱人之间,朋友之间,感官之间等形成的快乐,与我们的性格和多方面的平衡是有关系的,一个快乐的人也必定是一个懂得生活,懂得合理安排生活的人。不同愉悦的区分关键在于声音信号而不是面部信号。2. 真的微笑在于会无意识地牵动我们脸部的肌肉使其运动。微笑会引起脸颊面部的多处紧张。结论1.每种情绪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不一样的,不同之处存在在情绪的反应程度,我们对待程序的表现程度,以及生理上的反应等等。情绪间有着这些共同点,它们都是由于一些事情而引起的,情绪发生的时候我们经历了它这不能够选择?,一般我们都会存在一定时间的不反应期,情绪的产生既有遗传的原因也有生活的原因

认识和识别情绪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这本书是全球著名识谎专家保罗·艾克曼的作品,从识谎两个字我们也可以大致了解到这本书可能和人们的非语言沟通有关,比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声音等等。的确,这本书以面部表情为主,配合作者女儿的表情照片进行说明,目的在于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情绪,进而改善自己的情绪化生活。全书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前面四章主要是和情绪相关的一些理念,我认为是全书中比较重要的地方,而后面五章主要是讲述各种情绪,比如悲伤和痛苦,愤怒,惊讶和恐惧,厌恶和蔑视,以及最后笔锋转向喜悦。前面四章重点解决了这几个问题,为什么有时我们变得情绪化?我们的表情、行为和思想是如何形成的?我最为感兴趣的是,作者提出了三种不恰当的情绪反应。第一,我们感觉到和表现出来的情绪是对的,但是过于激烈了,例如,担心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过分担心就产生了恐惧。第二,我们情绪是正常的,但是表达方式不恰当,例如生气是很正常的,但是硬要保持沉默就是幼稚的行为,只能适得其反。前两种在第四章重点介绍,目的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情绪,然后在合适的场合表达出与环境相适应的情绪反应。第三,比前两种更为困难,更难改变,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也就是说,不是过激的情绪化反应,也不是表达方式有问题,而是情绪本身就是不妥当的。问题不在于我们太害怕了,也不是以不当的方式表现出害怕,而在于我们往往事后才明白,当时根本没必要担心。第三种在第二第三章讲解。第三类不恰当的情绪需要我们认识到自己情绪产生的诱因,然后努力削弱诱因和情绪之间的联系,进而达到改善自己情绪的目的。后面五章帮助我们分析一些各种情绪产生的一些诱因,看看它如何为我们服务,又怎样给我们带来麻烦,然后通过合理的练习,把情绪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摆脱情绪化生活。后面的章节配合了大量的表情照片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非常赞!总体看,这本书在帮助人们认识和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提高情绪感知度方面确实讲述的比较到位了,可以作为情绪管理的第一步,即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情绪,帮助找到自己情绪产生的诱因。值得推荐!

出版社才是洞察先机啊

书刚开始看, 2008-1印刷的.Lie to me 是9月才开场哈.如果出第二版干脆把海报放上去,再陪上莱克曼的训练软件CD.

关注情绪

老外总是想把事物弄得明明白白。作者也是抱着求实的态度研究情绪的。些得很认真。可惜,语意未尽,积极情绪写的少。还有,书上有些照片,真看不出来是什么表情。

读这本书的目的是让自己更把握自己的情绪,更理性

读这本书的目的是让自己更把握自己的情绪,更理性,但是书本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自己还是要多去经历,多思考,总结,这样遇到新的事情就不至于很情绪化

你爱看LIE TO ME吗?那你怎么可能不看这本书!!!

当年发现了LIE TO ME这出美剧竟然正儿八经地把表情编码系统、测谎、IAT等超专业的心理学东东融入到娱乐大众的肥皂剧,不遗余力地让身边所有人都开始看它。当然这还是得益于电视剧自己本身制作是下了一番功夫。LIE TO ME与心理学的粉注意了,从专业与娱乐的综合角度出发,我诚意向大家推荐这本一定要读的表情识别入门教材。本书作者就是《LIE TO ME》中Lightman的原型,牛逼哄哄的情绪心理学家Paul Ekman。想了解专业性的请跳到A,想了解娱乐性的请跳过A直接看B。A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这本书会让你了解:1.情绪是怎么来?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2.人类学与心理学研究情绪的方法3.怎样能在1/15秒内读懂别人的悲伤、生气、快乐或惊讶?4.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B从娱乐的角度看:1.这本书最后提供了一个小小的情绪识别测试,看看你自己是不是有Torres的天资,是个天生的测谎高手?2.一睹Ekman和他女儿的真身。本书中,你将可以看到大量作者本人以及他女儿亲自示范不同表情的照片,不看不知道,作者本人长得跟Lightman的扮演者的确有7分相像哦,而且个人认为Ekman更帅~~~3.书中有教授如何在老婆/老公生气时的应对技巧,是处理男女关系不可多得的好教材。4.最后一点可能科学松鼠会的作者们会比较喜欢,怎么把科普书写得生动有趣又专业得不得了?膜拜一下吧。尽管情绪心理学的研究不算是我的本专,不过教过我情绪心理学的先生都力挺这个cool到死的老头的,喜欢的朋友请去看看吧。

情绪解析

情绪解析我看了一篇题为《Letter in the Waltet》(《钱包中的信》)的英文文章,作者在路上偶然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一封写于60年前的信,是一位叫汉娜的女孩写给一个叫迈克的男孩子的,作者按着上面留的寄信地址,打通了便民热线,通过便民热线找到了地址上的人家,现住的人家30年前从信上提到的汉娜的家人那里把房子买了过来,这家人提供了一个养老院的电话,说是30年前的这户人家主人的女儿把她母亲安置到这个养老院了。作者联系了这家养老院,见到了信上那位女孩——汉娜——现在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作者从养老院下来,见到门卫的时候,偶然聊起捡到的那个钱包,门卫说,他知道这个钱包的主人,就在养老院的8楼!于是他们一起去见了信上的那个小伙子——迈克——现在也一样白发苍苍。最后他们又带着这个老人去见了信上的那个女孩——就住在楼下的老人。这两位老人,一个76岁,一个78岁。汉娜因为家人反对再加上有点自卑,没有和迈克在一起,也断了联系,他们都没有结婚,心中一直深爱着对方,三个星期后他们举行了婚礼。看到末尾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眼睛一热,眼泪流了下来。这也许就是感动。可是,人为什么会感动?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流泪?这是不是一种情绪?一、 情绪的定义我们对情绪这个字眼是那么熟悉,它几乎伴随着我们的每一天,也许我们不会经常提到这个字眼,但我们却时常处在这个字眼所描述的状态中。另外,如果要把这个字眼和感情——或者叫情感,或者另外一个词——感觉——放在一起,我们会发现,去辨别它们的差别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就比如上面举的这个例子,我在看完了一个故事后,不由自主地流下泪来,这是情绪还是感动?是感觉?还是情感?所以我们就有必要探讨一下关于情绪这个词的概念。什么是情绪?情绪和感觉或情感有没有区别?情绪可以掌控吗?了解情绪有没有什么意义?在谈这个话题之前,很有必要为情绪这个词下一个定义,这样便于探讨。我为情绪下的定义是:基于人的个体本能的需要自发产生的身体与心理状态。那么,由这个概念,我们看看能否辨断出这些词语哪些是属于情绪范畴的:悲伤,痛苦,愤怒,惊讶,恐惧,厌恶,蔑视,愉悦,再加上案例中提到的感动。二、 情绪的特征在来分辨这些词语之前,如果能更详细地了解情绪的特征的话,我想,这个事情会变得更容易些。那么,情绪具有哪些特征呢?1、 自发性;2、 不可控性;3、 无意识性;4、 人类共通性;5、 以个体为中心性;6、 短时性。如何理解情绪的自发性呢?这种自发性更象是一种冲动,不经过思考,突然之间就会出现。就好像我们体内已经贮存了各种各样的情绪,一旦有情绪诱因触及的时候,相应的情绪就从我们体内释放出来。就像上面提到的案例,故事看到最后,我并没有想着要流泪,然而眼泪却流了下来,好像是眼泪突然间从体内涌出来似的。在这个事情上我并没有思考,我没有想要着流泪,我根本没料到自己会流泪,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棒的故事,我被故事的情节所吸引,但就是没有想到会流泪,这应该就是情绪的无意识性。在流泪之前对流泪这个事情一点都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在眼泪流出来后,也许是十几秒钟的时间,我意识到自己流泪了,也知道是被故事所感动了。但在这十几秒的时间里,我却没办法控制我的流泪,即便是十几秒后我意识到自己是因为感动而流泪后,我仍很难控制住自己的眼泪——也许我并不想控制住不流泪,我很享受这个过程——但如果努力去控制流泪的话——我没有尝试——但我感觉那是一件挺难的事。这就是情绪的不可控性。情绪一般都发生在一瞬间,也许时间会长一些,但相对于心情而言,其时间就非常地短暂。一般而言,情绪发生的时间都在20秒钟左右。这就是情绪的短时性。我相信,因为看一个故事而流泪应该不是我一个人会这样,绝大多数的人都会这样,只是可能看的不是同一个故事,也或者是电视节目,电影,也或者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总之,人们总会在某一时刻感动流泪。这就是情绪的共通性。而客观地讲,情绪并不只是人类所共通的,动物和人一样,同样有情绪。不管是人或是动物,当他们受到侵犯时所产生的愤怒极其的相似。并且不仅限于愤怒,在其他的情绪上也是如此。人本来就是动物。只是我们暂时还没有去研究动物的情绪,所以,只是说情绪是人类所共通的。情绪还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以个体为中心性。也就是说,情绪的产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基点而产生出来的。也仍以开头的案例为例,看到故事我流泪了,眼泪从我的内在流了出来,为什么流泪?因为感动,为什么会感动?关于情绪产生的根源,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我的一个看法,所有的情绪都是人类个体自我保护的一种体现。就感动而言,感动是对那些可以使我们更加强壮事物的一种自我强化反应,通过感动,强化了我们既有的一些信息,而这些信息可以使我们更宜于生存。所以,我们会发现,引起我们感动的事物大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一些人类共有的优良的品质,最典型的可能就是爱。爱是最强大的力量,即使是最凶恶的人,都可以被爱所感化。我们通过对爱的感动,强化了我们对爱的敏感度,我们就更容易接受爱也更容易施与爱。而一个毫无保留地奉献爱的人,就更容易被他人所接纳,更容易生存,这些人就被我们称为圣人,如甘地,如德雷莎修女,如中国神化了的济公。三、情绪伴随一定表情或举动的特点情绪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一定的情绪总是与一定的表情、举动相联系。就比如说感动,感动所引发的举动就是流泪,也许还有深呼吸,身体紧张。但我并没有把这个特征放到情绪特征的列表中,因为,一是在其他一些非情绪的状态下,人同样会产生表情或举动,就比如说礼貌性地微笑,和情绪化的愉悦类似,但他们却有不同。另一个是关于对情绪产生的举动并没有研究。所以,我宁愿把一定的情绪引发一定的表情或举动这个特征称为情绪的一个特点。关于情绪与表情的问题,美国的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对此做过深入的研究,在他的专注《情绪的解析》中以图片的形式进行了解析,这对于我们了解情绪非常有帮助。对情绪有了一些了解之后,我们再来看这些词语,哪些是表示情绪的,哪些是在情绪范畴之外的:悲伤,痛苦,愤怒,惊讶,恐惧,厌恶,蔑视,愉悦,感动,高兴,激动,感激。这些词语大都符合情绪的所有特征。但感激不应该是情绪。感激是经过思考而非原发的,是公众性而非个人的,有可控性而非不可控性。所以,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在应该感激的时候,因为沉浸在自我的另一种情绪——比如说兴奋中而忘了感激,当意识到这点的时候才又补上感激。如果感激是一种情绪,就如同感动而流泪一样,自然而然产生,就不会有人们忘了感激这种情况发生。感动就是那样自然而然产生的,从没听说过谁忘了感动当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又补上感动的。四、情绪与态度那么,如果感激不属于情绪,那又属于什么呢?应该说,情绪一词描述的是一种状况,一种由人类个体产生的并表现于外的类似于情感的东西或者状态。这种状态之外,还有一种状态,和情绪非常类似,但又有所区别,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它,好像之前也没有人这样来讨论它,所以,我暂用一个词来形容,就叫作态度。我这里提到的“态度”只是为了表达我想表达的那样一种状态,也许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态度的意义有所不同,所以,这里我也有必要重新地为态度下一个定义。我所说的态度是指:基于人的社会规范通过人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外在状态。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态度的含义可能是“对事物所持的基本观点或看法”。其实,一般的认识与我想表达的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也可以换一种说法,“态度就是人们基于对事物所持的不同的观点或看法而呈现出来的一种外在状态”。我所强调的是一种状态。因为在讲到情绪时,必然会与一定的状态联系在一起。比如愤怒时眼眉会立起,忧伤时嘴角会下垂,不可能一个人很愤怒而脸上无一丝的表情。之所以会讲到态度,主要是为了探讨另外一种状况,这种状况与情绪很相似,却又有不同,所以找了个词,就是态度。前面提到,感激不属于情绪,它属于态度。为了讲得更明白一些,这里也先讲一下态度的特征。实际上,态度的特征刚好与情绪相反。1、 由思考而产生;2、 可感知性;3、 可控性;4、 以公众为中心性;5、 长时性;6、 个体差异性。就以感激为例。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想像一下经常会发生的一个场景:在一个闹市区,一位母亲突然发现找不到了她的孩子,焦急万分,发疯似地到处寻找,就在这时,一位警察抱着孩子出现在了她的面前,母亲见到孩子,万分激动,把孩子抱在怀里亲了又亲,眼泪都流了出来,好半天,她突然意识到了什么,赶忙对那位警察连声称谢,言语中充满了感激之情。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种场面,前面也提到过,感激是一情态度,而不是情绪。在这个场景中,母亲的焦急,激动都是情绪,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很明显,感激是一种态度。感激并不符合情绪的特征,而符合态度的特征。前面也提到过,感激有时会忘了,就如这个场景中的一样,母亲因为太激动而忘了感激,她的感激来自于她的思考,这个思考也许很短暂,但也是思考了,思考的结果就是她判断出她少做了些什么,于是才向那位警察道谢。另外,在她做感激这个动作的过程中,她始终都是明白的,她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如何做,这就是可感知性。她可以根据警察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感激的方式,这是态度的可控性。她这种感激并非即时而过,她有可能记下警察的电话号码,在节日的时候去看望这位警察以表达感激之情,这种感激之情可能会在她心中留存很长时间,乃至一生,这是态度的长时性。态度的特征中有一个“个体差异性”,与情绪的共通性不同,情绪的共通性是说,当人们悲伤时,其表现非常地相似,最基本的表情是嘴角下搭,但人们在表达感激之情时却各不相同。也许,绝大多数的人都会说“谢谢”,而我说的不同是指表情与动作等状态。态度还有一个特征是“以公众为中心性”,也就是说,态度的产生是基于公众的基础之上,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规范。就比如说场景中的母亲,她无法控制她的焦急与激动,因为焦急与激动是一种情绪,源自于本能,而感激则是一种态度,源自于社会规范。这就是为什么说情绪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态度是“以公众为中心”。并且这也是为什么母亲会忘了感激的原因,本能的东西更优先于社会规范。母亲也可以选择不去感激警察,但她可能不会这样做,不难想像出她如果不去感激警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但她至少有不去感激的选择。她之所以去感激警察,根本的原因是出自社会压力。也就是说,她的感激的动机是建立在公众的压力基础之上的,如果忽略了社会的这种压力,她就可以做到不去感激。关于这个话题后面还会专门探讨。根据以上的分析方法,也可以知道,蔑视也是一种态度而非情绪。很简单,蔑视不是本能自发的,而是思考得到的。我们也来假设一个常见的场景:一个胖大强壮的男人在欺负一个小女孩,你看到了之后可能会用蔑视的眼光看那个男人。但如果是那个男人也看到了你,在你蔑视他之前你畏惧于他,那你就可能不会蔑视他。但你也可能见义勇为地挺身而出。所以,蔑视与否因时因人而异。蔑视更多的是一种个体行为,对于同样的状况,有十个人就可能有十种不同的表现。这并不是人类所共通的。五、情绪产生的根源上面谈到了情绪与态度的差别,但我认为,研究情绪产生的根源也许比研究情绪与其他精神状态的区分更有意义些。因为,尽管情绪与态度有所区别,但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情绪可以表示为一种态度,态度中也会伴随着一定的情绪。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在其著作《情绪的解析》中,对于不同情绪在脸上的表情的研究非常有意义,也许,他的书定位为《表情的解析》可能会更好些,他对表情的研究有卓越的表现,但书中又花了大量的篇副讨论情绪与其它精神状态的分别,这些分别模棱两可,最终也没说个明白。所以,我对情绪产生的根源更感兴趣一些。前面提到,情绪与态度的区别之一是,情绪是“以个体为中心性”,而态度是“以公众为中心性”。也许这样说还是有点难以理解,于是我想到了社会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观点,即“人生来是自私的”。同时也想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定义:“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体。”这两种观点都没错。在中国还有一种争论,即人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提一下中国的《易经》。中国《易经》中的太极图非常有意思,一阴一阳合而为一,一个简单的图形概括了万事万物共同的特征。所有事物都有阴阳两面,阴阳相交而生万物。所以,老祖宗的智慧真是伟大。阴阳太极图的产生比较保守的讲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5000年前的先人就知道凡事皆有正反两面,当然也包括人。而后世的人却还在讨论“性本善”或“性本恶”,还在讨论人是不是生来自私的。其实很简单,人生来就是善恶一体的。就如人的手掌一样,有手心,有手背,现在却要讨论“有手心为手”还是“有手背为手”岂不可笑?但又如何理解马克思“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体”呢?那就必须明白,人是有其两重性的,其一是作为动物的人,其二是作为社会的人。人最初与动物并无二别,之后,人渐渐地学会了群居生活,于是产生了社会,有了合作,从而与动物区分了开来。在社会形成之后,社会成了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的区别,而人也是交织于各种关系之中。所以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体”。事实上,当一个人完全脱离社会,他也就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了。所以,一个小孩子被狼叨到山中养大,我们叫他作“狼孩”,很难把他与我们等同看待,尽管他是人生的,也是人,然而,他已经失去了作为人的意义,即与社会的关系。所以,人具有社会性的特质。然而,尽管已经经过了几十万年的进化,尽管社会关系成了人的本质特征,但人仍然没有脱去动物的本性。人还是动物的人。有太多的地方人与动物都没有本质的区别。至少在情绪的表达上动物与人就极为相似,甚至人与动物可以凭着情绪与动物进行沟通。人们有时会形容一个人“兽性大发”,这个词并不是空穴来风,是人本身就具有“兽性”,只是一般情况下都被社会性所覆盖,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显露出来而已。社会性的特点是以社会公众为关注点,兽性的特点是以自我为关注点,所以,也可以把兽性说成个体性。说“人生来是自私的”并没错,这是站在个体的角度来审视人,或者是站在人作为动物性的角度来审视人,这样的话,人自然是自私的。因为人作为动物而言时,其社会性的特征就相对减弱,而兽性的特征就相对增强。这就如你关注手心的时候你看到的就是手心,而当你关注手背的时候,你看到的就是手背。强调任何一面都不对,而只有两面整体来看所看到的才是相对真实的。这里还有一个提法,即显意识与潜意识。所谓的显意识即是能够被人感知的那部分意识,所谓潜意识就是存在于大脑但一般情况下不被人所感知的那部分意识。如果上面所言能够明白,这个问题也就好理解了。显意识来自于社会经验,潜意识来自于人类遗传。显意识带有人类社会性的特征,潜意识带有人类兽性或叫作个体性的特征。到这里,情绪的根源也就找到了,情绪即是作为兽性的本能的反应,而态度则是作为社会性的反应。所以,情绪是不需要学习的,生来就会的。而态度是通过学习得到的。情绪是先天的,态度是后天的。这就很好解释,为什么在人处于情绪中时,往往失去理智,似乎失去了意识,这只是因为人当时是处在潜意识当中。就像人不能同时看到手心与手背一样,当人处于潜意识状态下,就失去了显意识。就像人可以通过翻转手掌来既看到手掌又看到手心一样,人也可以从潜意识回到显意识状态中,这也就是人又恢复了理智的原因。六、情绪的意义以上我们对情绪已经有了较多的认识,还有一个问题,情绪有什么意义?也或者说,情绪对人有什么影响?正象我前面提到过的,我认为,所有的情绪都是基于人的本能的自我保护而产生的。比如说感动,前面已经讨论了很多,感动是对那些可能使自己更为强壮的力量的强化,通过这种强化而使自己更为强壮,更易于生存。而悲伤可以唤起他人的怜悯与同情,从而获得安慰与帮助。痛苦则是擦除那些不利于自己的因素,从而也达到强化自己的目的。我可以简单地列个表:情绪 情绪的意义感动 对那些可能使自己更为强壮的力量的强化悲伤 唤起他人的怜悯与同情,从而获得安慰与帮助痛苦 擦除那些不利于自己的因素,从而也达到强化自己的目的愤怒 对愤怒的对象发动攻击,保护自己的利益恐惧 自卫,自我保护厌恶 拒绝,避开那些不利自己的因素惊讶 通过静止来减少被伤害的可能愉悦 接纳那些令自我感到愉悦的因素…… ……上面所列举的只是一个简单的说明,我并未对此做深入的研究。而所列举的情绪,也并非是人类情绪的全部,只是几个典型的情绪。上面所例举的惊讶,它使人们片刻的静止,而这一点似乎与保护自己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其实,我们可能经常有这样的经验:我们突然出现在小动物面前时,比如一只兔子,它可能先是一愣,然后跑开了。动物是这样,人也是如此——别忘了,人的情绪是其“兽性”的外在表现。如果再仔细地想一想,我们就会发现惊讶时静止不动的意义了。好像我们有这样一句话,“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就什么都不要做”,或许,这一点和老子所讲的“无为”也多少有点相似。面对突发的事情,因为太突然了,你根本就没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这时你又能做些什么呢?而当你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你就可以对眼前发生的事情发出回应,如果是有害的,也许会逃跑,没有害的,摇摇头置之不理,如果你发现所发生的事情只是某人的恶作剧,而那人并没有恶意时,你也许会苦笑一下。所以,惊讶时的静止不动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可以让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七、情绪的连动性前面提到过情绪伴有一定的表情与举动的特点,这里还有一个特点,也即情绪的连动性。情绪的连动性也就是说,当人产生一种情绪后,如果仍然有产生这种情绪的诱因,那么这种情绪就会扩大,似乎是呈倍数增加,一个人此时会把积压在体内的相关的情绪同时释放出来。比如说,在公交车上,一个人不小心踩了你一下脚,有可能你马上就会产生一种不快的情绪,你可能会看向那个人,或者说盯着那个人会更准确些,你的眉毛下沉,上下眼睑收紧,牙齿咬着,你浑身的肌肉收紧,特别是你的手,就象一把拉满弓的箭,随时可能与那个人接触。如果此时那个人对你置之不理——不是没注意到你,而是注意到你的不快,但置之不理——这时你的情绪就又上升了一倍,你可能会说:“你这人怎么会这样?!”如果那人对你仍是满不在乎,你的情绪可能会再增加一倍,而此时你已经在找借口发出你的手箭了。一顿拳脚之后,不管胜负如何,你可能都会有点后悔,因为,这时你才发现,这件事的起因太小了,仅仅是一句话的问题,你自己都多少有点不明白,自己今天怎么会这样?也许,每个人都会碰到类似的事情,事件可能有不同,但都会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使事情变得很糟的情况,并且,往往事后也不明白,自己怎么会这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前面已经说过,情绪是人的潜意识的外在表现,是不可知的,不可控的。所以,当你莫名其妙情绪大发的时候,你可能根本不知道这些情绪是从哪里来的。而事实上,这些情绪早储存于你体内,这是另一面的那个你的反映。而当一种情绪产生的时候,能唤醒储存于体内的类似的情绪,或者说是情绪元素,因为,情绪只有破发出来才叫情绪,没有爆发出来就不叫情绪,所以我们就把这些储存于体内没有爆发来的、但迟早会爆发出来的情绪叫作情绪因子。这就是情绪的连动性。如果作一个比喻的话,可能更容易说明这个问题。一个人就像是一台电脑,一个人踩了你的脚,就像是启动了搜索引擎,你在上面输入了“愤怒”的字条,于是,与愤怒相关的信息就都出现在了下面。这些都不是你预料中的信息,但它们存在于电脑中,只是因为你点击了一个主题,于是调出了相关的内容。人的情绪就是这样。就上面这个例子来讲,一个人踩了你的脚,然后对你置之不理,于是你有了情绪。但应该说,这件事产生的情绪也仅限于此,即便是他之后仍对你置之不理,又能如何呢?但你却产生了几倍于此的情绪,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是你起床拉灯时碰倒了杯子,刷牙时发现牙膏用完且忘买了,做早餐时煤气也刚好用完,你出门刚把门锁上,却发现钥匙忘到了屋里面,而上车之后,那个人怎么那么与你有缘踩了你的脚!所以,你最后对这个人爆发出来的,是所有的这些不快。或许还有更多积压在内心深处,你认为你已经忘了的不快。这就是情绪的连动性。八、如何消除不利的情绪上面所提到的,只是举的一个例子,当然,对于同样的事情,每个人的反应可能都不尽相同。最常见的还有一种情况,一个人踩到你的脚后,马上表示歉意,并请求原谅,而你一句“没关系”这事也就划上了句号。或许你们会继续攀谈下去,然后保持联系,最后成了一生的好朋友也未为可知。也还有一种情况,那人踩了你的脚,你看了看他,而他却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你回以蔑视的一笑,这事也划上了句号。出现这两种情况,只能说明你比较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前面不是说情绪不可控吗?一点没错,当一个人有情绪的时候,一般不知道自己有情绪,如果一个人说他有情绪的时候,实际上这时的情绪已经变成态度或者心境了。要知道,情绪一般发生的时间都很短,通常是几十秒钟的时间。在情绪产生的这段时间,人是活在内在的那个我,或潜意识中的那个我,如果你对兽性这个词不是很反感的话,我也可以说是兽性的那个我。在这个时候,你是在用另一个标准来看待这个世界,而非是用社会性的这个标准来看待世界。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就如手心手背一样,我们说用手拿东西,不用强调,我们就知道是用手心面抓东西,而不是用手背面抓东西。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谈到我们的认识时,都是指显意识的认识,而非是潜意识的认识。一般人处在情绪状态下都是没有意识的(再强调一下,这里的意识指的是显意识的意识,或者说是带有社会性的意识),我说的是一般人,也许有一些人不管是在处在潜意识中或是显意识中都能对自己明明白白,那是圣人,或是得道的高僧。所以说,情绪不可知,不可控。而上面又说,有的人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又是为什么呢?所谓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实际上只是缩短了从潜意识状态回到显意识状态的时间而已。就像是电脑一样,可以从一个程序进入到另一个程序,一般人需要通过点击关闭按钮才可以做到,而有些人通过快捷键可以更快速地在不同程序间进行切换。人们快速地从潜意识的情绪中回到显意识的态度来自于社会经验。前面对情绪已经做了比较多的了解,再来谈谈态度。态度产生于社会经验。情绪与态度产生的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意义相同,和情绪一样,态度也是人类自我保护的需要。如果说情绪更多的是对自身或者说自然生存的保护,而态度则是对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的保护。比较前面提到那位母亲对警察表示感激,还有公交车上踩到别人脚的那个人歉意的道歉,这都是态度,这都来自于社会经验,之所以之样做,是了维护相对于自己来说的一种社会关系。别忘了马克思说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体。从某意义上说,人就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就是人,维护一定的社会关系也就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维持一种良好的社会关系更有利于自己生存。所以,一个有社会经验的人是善于掌控自己情绪也是有良好态度的人。这些人善于让自己经常处于显意识中,而缩短潜识停留的时间。依《易经》的观点,万事万物皆是阴阳相交而生,每一个事物都同时具有阴阳两面。情绪也不例外,我们也可以把情绪分为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或者有利的情绪或不利的情绪。对情绪的划分不是太难的事情,而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有利的情绪会使我们更易于生存,虽然不利的情绪也很必要,但有时却会与社会规则相冲突,也许不利的情绪可以使我们活下来,但却未必会让我们活得更好。所以,我们更多的关注的是如何消除不利的情绪,比如不恰当的愤怒,不恰当的恐惧,不恰当的厌恶等。注意,在这些词语前面我都加了“不恰当”,因为,这些情绪有时却又是有必要的有利的。我们可以尝试下面几种方法来消除不利情绪:1、认识情绪。如果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对情绪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那我们就知道,情绪是潜意识的外在表现,它更多的是源于人类最初的、原始的、遗传的对外在的一种反应。它是个体性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有些情绪在以前,在很久很久以前也许有益,但现在却不同,我们已经进化了,我们已经社会化,社会关系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主要内容,所以,人类最初的这种本能的反应,有一些时候可能不合时宜,这就是不利情绪了。比如愤怒,就像上面例子中提到的,如果有人踩了你的脚,如果你不能站在社会性的一面,而是处于个体性的一面,那你就有可能会愤怒,这不是你想不想要,这是人类的本能。所以,当你认识了情绪,知道情绪是怎么一回事,你就会时常地提醒自己要站在社会性的一面看问题,至少是训练自己在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快速地转换。要知道,在社会性的一面,还有一些方法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比如,当别人踩到你的脚时,你也许可以幽默地说:“哎呀,你好,第一次见面先握握脚啊。”大家一笑就没事了。这可能比你发怒要来得好。这正是人类进化的结果。2、认识态度实际上,这与上面提到的认识情绪是一个问题,就是要认识人的两面性,或者说是两种属性。如果分开来讲的话,所谓的认识态度根本来讲是认识社会的道德规范。这个道德规范就像是一条条的路,走在这样的路上就很好,但是,偏离了这些路,非在没有路的地方走,那吃苦的只能是自己。道德规范就是人类社会化的生活中积淀下来的各种关系交织的网,去尊重它,遵守它,就正有利于我们的生存与生活。就比如说前面例子中母亲的感激,这是对警察帮助找到孩子的一种积极的回应,如果不感激,别人就会认为这个人不懂道理,不懂事,不可理喻,有病,不可交往,那这位母亲就会处于孤立的状态,失去了一些社会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她甚至不是真正的人了。所以,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感激,他们不用去思考,似乎是下意识的行动,因为从小我们就学会了,当别人帮助了我们的时候要说“谢谢”。所以,认识了这点,就有助于我们对社会性的重视,这种重视就有利于我们时常处在社会性的一面,而不会受到情绪太大的干扰。所以,一个容易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他的人缘就很好,他的交往就很广泛,他在社会上就有一定的地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种成功者。3.学会换位思考以上两点,都是基于自己而言,学会换位思考则是基于他人而言。在自己处在不利的情绪的时候,换个角度,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这和认识态度有点相似,也就是把焦点放在维持社会关系上,这样也可以使我们更容易处于社会性的一面,而不会让自己长时间停留在情绪之中。要知道,凡事都有多种可能,而非一种可能。比如上面提到的公交车上踩到人脚的那个人,也许有什么事让他陷入了思考,他完全沉浸于自己的问题中了,因而对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也或者他根本就没意识到踩到人脚了,当你愤怒地看他时,他还感觉纳闷呢。还有很多的也许,所以,如果我们能这样的考虑问题,我们也能缩短在情绪状态中停留的时间。九、关于佛教的“无分别心”。上面提到的方法,只是抛砖引玉,我相信,只要认真对待情绪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处理情绪的方法。前面也提到过,有一种人,他们似乎没有情绪,至少来讲,他们擅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这种人就是我们所谓的圣人,或者修行甚深的高僧。我没有与圣人接触,也还没见到高僧,但我见过一位禅修的居士,你只要见到他就会有一种安全感,他是那样平和,只要你见到他你的心就会平静下来。他说,悲欢离合对他而言已经没有什么概念了,一切都没有什么区别,自然,他也没有情绪。我相信他所说的。我接触过佛学,在此之后,我对一切都有了一个新的看法,我还没做到没有一点情绪,没有喜怒哀乐,但是,没了大悲大喜,我随时都可以感知自己的情绪,当自己有情绪的时候也会及时地调整。所以,我相信,佛学确实可以让人从情绪中走出来,而不受情绪的支配。那修行者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实也很简单,就一个字,空。但也许正是因为太简单了,简单得让人却难以把握。不要说世人,就是修行者,能认识空并做到空的有几人呢?何谓空呢?说白了又很简单,佛学无非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万事万物。如果说我们对一只手的观察习惯于看到手心,再看到手背的话,那依佛学的观点看一只手,则是把手先分解成指甲,汗毛,皮肤,血管,肉,骨,而这些指甲,汗毛,皮肤,血管,肉,骨又可以分解为分子,原子,离子,质子,电子,再分,则化为无,化为一种气,一种波动,于是,指甲,汗毛,皮肤,血管,肉,骨就没了差别,以如此的方法观照万事万物,结果都是一样,都是一种气,一种波动,形同空,于是,万事万物就都没了差别。这是横向分析法,从进化的角度看,人死了后,化为土,土化为木,木化为尘,这尘与其他的尘相结合,于是又生成了鱼,成了鸟,成了兽,成了人,几十亿年,物质就这样不断地变化,循环。如此来看,人与植物与动物与昆虫又有何区别?这就是空了。明白了空,于是就生“无分别心”,万事万物无有分别,那又何来的贪嗔痴?又何来恼怒怨恨烦?既然我身为空,万物为空,情绪又从何起?无非幻像而已。既为幻像,又何必执着,既无执着,又何谈情绪?佛家的空,只是换了个角度看问题,所谓的空,只是一个工具,如同一面镜子,借助它可以观照自己,真正懂得自己之后,这镜子就可要可不要,可有可无。佛家谈空,并非是飘然世外,如果只是求静求空,则又执着了,真正的修行是“知空不落空”,就如同唱戏,并不会因为知道了戏的内容就不唱了,相反的,是去好好唱,演好自己的角色。这里谈经论道,无非胡说八道,修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悟者自悟,迷者自迷。但有一点,若能以“无分别心”审视一切,则看人看己皆明明白白,如情绪而言,如在眼前,随心自由取用,也就谈不上什么消极与积极之分,有利与无利之别了。说明:上面的文字是前年写的,当时看书,关注点放在情绪的诱因上,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为什么会有情绪,我又如何掌控情绪。但是,这本书并没有完全解答我的疑问,所以,当时评价时给了三颗星。为了写“人为什么会笑(真正用的是‘笑的内在心理动因’)”,又重看了此书。艾克曼的确是未找到情绪的内在动因,他的侧重点还是放在了表情上面。然而,无论如何,我发现,真正能深入研究情绪的不多,而对于表情的研究,艾克曼显然是站在领先的地位的。另外,无论如何读这本书都会有收获的,至少这次我写东西的时候引用了不少他的研究,所以,我决定再多加一颗星。 如果书名与表情有关,那是5星无疑了,但名为《情绪的解析》,怎么想暂时都只能给四星。 2011-6-21加入如是道QQ群,交流快乐,共同成长:190232819

没有彻底读完

学会关注自己的情绪并不容易,但这的确是可能实现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练习,我相信我会变得渐渐容易起来。但是即便关注已经成为习惯,他也不可能每次都发挥作用。假如情绪非常激烈,假如我们对某段记忆进行了移植但当时又没有意识到,假如我们本来就已经处在跟这种情绪相关的状态下,假如我们的睡眠不足或者正在持续地受到身体上的痛苦的折磨,我们有可能就无法进行关注。另外,我们都会犯错,但是可以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尽量避免再次犯错。在关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下面的技巧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化行为:我们可以尝试重新评估正在发生的事情。假如成功了,那么情绪化的行为就会立即停止,并且产生其他更适当的情绪。或者,假如最初的反应是得当的,它就会得到肯定。重新评估的问题在于,不反应期会让我们抵制信息,我们无法获得与当时的情绪相悖的信息----包括已知的和来自外界的。度过不反应期之后,重新评估就会容易得多。即使我们无法重新评估正在发生的事情,即使我们始终认为自己的感觉合情合理,也可以不让它影响我们的行为,在几秒钟之内保持沉默,或者至少不被情绪彻底控制。我们可以试着减少在表情和声音中流露出的信号,抑制行为的冲动,并检查自己的言行。要控制不由自主的情绪所产生的行为不容易,尤其是党情绪非常激烈的时候,只有关注,清楚自己正出于情绪化的状态之中,才能避免言行失控,避免行为失态而事后追悔莫及。

《情绪的解析》重点概括及摘抄

【产生或改变情绪的途径】1、自动评估体系2、思考性评估3、回忆4、想象5、谈论过去经历6、体会别人的情绪7、别人教给我们何时应该情绪化8、违反社会规范9、做出某些表情时自动产生情绪【不反应期】这个期间,思维不可以让不支持情绪发生的信息产生应有的作用。简单举例,我们生气了,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于是对方实际上并非真正想要激怒我们,但我们错误以为对方想要激怒我们,从而维持生气的态度。这个被愤怒冲昏头脑的阶段就是“不反应期”。可能使“不反应期”变长的一些因素包括:身体状态,原本对问题或者人的perception,或者“愤怒”在性格中占支配地位(具有敌视他人的人格),把过去生活的某个片段移植到现在之中。人们有尚未化解,尚未彻底表达出来的情绪,或者表露过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就会出现这种片段的移植。这种片段会扭曲现实情况。例如,一些过去经历影响,导致有时人们没有支配她,但她也会产生被支配的感觉。而她并非有意移植这些片段,在她与别人相处时,她也感受到自己的过激反应,但是处于不反应期时,她对此无能为力,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处于不反应期。事后回忆,意识到自己失常并觉得后悔。【影响错误产生的因素】1,与主题相距多远2,诱因情景与该情景相似度3,诱因形成越早,越难削弱影响4,诱因初次形成引发情绪越强,越难消弱5,情绪经历密度6,个体影响,有更快、更强烈情绪反应的人,往往更难消弱【如何改变】1,认识到没来由发火,不知道原因是什么2,记下发怒场合3,分析为什么会把普通的开玩笑理解为羞辱4,意识到父亲之前的影响5,下次遇到相同情景时,重新思考嘲弄的动机【心境与情绪的不同】1,心境长时间,情绪短时间2,心境难以分析原因,情绪较易分析3,心境会导致情绪,多频率的情绪也会导致心境【情绪与行为】要体会自己的情绪,还要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情,同时避免过于情绪化的行为,有时是非常难做到的。有些人遇到的问题却恰恰相反:他们有情绪,也确实关注了这些情绪,但是他们的表达方式不进入人意,或者根本不表达出来,这时别人就会觉得他们过于自制了。------------------悲伤、愤怒、惊讶、恐惧、厌恶、蔑视、愉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预先阻止一种情绪的产生,要比彻底掩盖某种情绪流露于表情和声音容易得多。假设有一个人对任何事情都绝对无动于衷,冷漠到了他都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意。他宁愿自己做出情绪化的反应。但是如果情绪调整模式是在他很小的时候通过学习形成的,那么一定是有些经历导致他对情绪进行过度控制。或许他曾经流露某种情绪而遭到惩罚、歧视或者忽视。情绪很少单独出现,或者以单纯的形式出现,有时会出现由情绪引发的情绪。愤怒是否需要学习,以及伤害别人的冲动是否是与生俱来的愤怒反应的一部分。我们是否会在被动的状态下被推到完全失去控制的地步,做出破坏性的行为,并且对自己的言行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呢?是否每个人都有一个崩溃点呢?是否我们中的任何人都有可能犯下谋杀罪,而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做出这样的行为仅仅是因为还没有受到足够的刺激?在一段情绪经历中观察自己,并且应该是在好几秒钟之内,意识到自己正处在情绪化阶段,并且判断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当,重新衡量、重新评估,加入情绪化的反应不得当,便可以以此指导自己的言语和行动。我们并不是要变成没有情绪的木头人,而是要在情绪化的时候能够自如地选择用何种方式做出反应。---------------------------------【悲伤】人与人之间一个基本的区别,就是看到他人的痛苦时反应有所不同。我们是切身体会到他人的痛楚并且愿意帮助他们,还是责怪那个受苦的人太过软弱而且对我们提出这样的请求呢?这些被看作低人一等的人所受的苦难,也很难引起所有人的怜悯。他们受到的折磨会被视为理所应当,或者至少不至于让见到的人感到不快,还有人甚至会以他们的苦难为乐。有些人对别人施以身心折磨,因为他们乐于挥霍自己的权利,乐于看到由此产生的痛苦和折磨。忧郁时,我们有可能会好几个小时都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之中。持续时间长得多,情绪控制着这个人的生活,操纵着所有的事情,其他情绪无法介入。影响到基本能力,吃饭、睡觉、与他人相处和工作。对于改变自己的生活不仅仅感觉无助,而且绝望——他们不相信情况会有任何的好转。除了悲伤和痛苦之外,他们还会感到自责和羞愧,因为会认为自己一文不值,认为这就是他们处于这种状态之中的原因。侵犯隐私和漠不关心之间有一条细微的分界线,你可以仅仅表示关心而不要更进一步。了解他人的情绪,并不等于知道应该如何行事,也并不等于你就有权力或者有责任告诉对方,你对他的情绪有所察觉。你的做法要取决于他是谁,你们的关系如何,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以及你自己希望怎样处理。-------------------【愤怒】想要做的事情受到阻碍是最容易使孩子或者成年人产生愤怒的诱因之一。任何原因造成的挫败感,即使是没有生命的物体造成的,也会引发我们的怒气。对某人的行为失望有可能使我们愤怒,特别是我们对此人关爱有加的时候。冒犯了我们的行为和信仰的人。对亲近的人发怒往往比对陌生人发怒来得安全。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些人最了解我们,指导我们害怕什么,我们的弱点是什么,明白什么会对我们造成最大的伤害。易怒的人加入试图掩饰自己的愤怒反应,不让自己的愤怒变成暴怒,他们要承受的负担就要比我们重得多。“我的愤怒太强烈以至于我已经无法顾及后果了。”(或许有些令人意外,唐后来竟然自责当时自己为什么不痛打斯考特。)当暴力可以实现某种有益的目的时,很少有人会指责它。这或许不是一种冲动,而是精心策划的行为,许多人会认为在中情况下使用暴力是合情合理的。我曾经向许多人询问,在他们的想象中什么情况下所有人都会达到愤怒的顶点,最多的答案是对家人的生命威胁。即便这样,即使使用暴力有可能保住家人的生命,我想也不是每个人都会这样做。有些人处于恐惧不会这样做,而有些人坚守的价值观不允许他们使用暴力。一个生气的人应该考虑到却往往有考虑到的是,把自己的愤怒表露出来,是否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当然有时这就是最好的办法,但相当多的情况是,在怒气过后再处理不满情绪会更好些。然而有时,我们根本不关心形式的恶化,不在乎我们和对方今后的关系会如何。有时愤怒很强烈,一开头我们可能察觉不到,甚至还想弄明白自己是否生气了。我们根本没有发现自己在生气,即使我们的言语和行为都表现出了愤怒的情绪。把激怒我们的人和他们做的事公开对待。我们要试着了解这个人为什么要招惹我们,体会他的感受,集中思考是什么使他生气。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告诉他我们的不满。而我们的愤怒是指向他的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加入我们能够采取这样的思维方式,就不会想伤害这个人,而希望帮助他走出阴影。也许有些人不情愿得到这样的帮助,比如喜欢以大欺小的人就喜欢统治别人,残忍的人要在伤害他人中得到乐趣。对于这种人而言,只有对人不对事的愤怒才能制止他们。例子:被约翰无理打断,解释真实意图后,再次被打断,告诉约翰,我们听到了他的话但并不赞同,而且也不准备让他继续这样妨碍我们的讨论,如果他可以保持沉默或者希望帮忙的话就可以留下来,否则最好还是离开。我听到的是他的坚定、他的力量和他的决心,或许还有小小的不耐烦,以及一点愤怒的痕迹。他没有攻击约翰,没有提到对方太固执己见了(事实上的确是)。没有遭到攻击,约翰也就没有为自己辩护,几分钟之后他离开了会议室。马修掌握主动,时常打断马丁,不让他有平等的发言机会。马丁开始很生气,但没有说“嘿,你这么霸道,只顾着自己和萨姆说话,给我点机会吧。”他对萨姆说“您已经了解了不少马修关心的问题,我也希望在您离开之前能有机会介绍一下我的情况。”稍后可以告诉马修,知道这次见面对马修多么重要,但觉得马修已经快要用尽所有的时间,他同样需要一些时间表达自己。愤怒和恐惧经常同时出现。有时也是沮丧的替代品,把尴尬的处境归咎于他人而不是自己。愤怒向别人发出警告,表明我们遇到了麻烦,他的行动妨碍了我们,有时有帮助,尽管不总是这样。有些人也会享受愤怒的感觉,也有人把愤怒视作毒药。本来只是想描述一下某种经历,不由自主就再次体会到了当时的感受。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当时的事情并未得到彻底解决。【指示表情】表达的情绪并不是人们正在经历的,它更像是用嘴说出“生气”这个词,只不过是用面部表情再说。这样的表情稍有不同,看到的人就知道这个人并不是真的生气了。对下属宣布失去晋升机会。与其说“你为什么要对我生气?”倒不如说:“我的决定也许会让你生气,对此我很抱歉。假如在其他事情上我能够帮助你的话,请尽管告诉我。”通过这种方式你告诉对方,你了解他的愤怒而不是对他的怒火进行挑衅,并且告诉他尽管你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还是希望能在其他方面给予帮助。告诉十几岁的女儿她当晚不能出去参加朋友的聚会,而必须留下来照看弟弟,因为自己被召去紧急会议,她生气。正面对待愤怒可能更恰当,体谅她的委屈,并且给她进一步解释那个会议有多重要,而且由于你事先没有得到通知,所以不得不林是做出这样的决定。假如你这样做了,她的愤怒也就达到了目的。它使你注意到她的委屈,让你知道这对于她对重要,并且使你通过解释对此做出了回应。你还可以进一步向她承诺用其他的方式进行补偿。当你看到了一个人的表情流露除了言语中没有表达的情绪,你就察觉到了连他自己都还没有认可的情绪,也就是说他还没能对这种情绪负责。在下属例子中,直接说出来,并不一定会达到很好的效果,你恐怕并不愿意直接面对下属的愤怒。当然如果他今后还有机会升职,并且安抚他对你也有好处,也最好事后再做处理。可以第二天说“我知道那是个坏消息,而且我也知道你会很失望。我记得当时你很不高兴,也不知道再说下去对你有什么帮助。我现在很希望能够和你谈谈你对这一决定的看法,或者过一阵子你觉得合适的时候我们再谈。”这样,通过避免使用愤怒一次,你就让他不太可能对你出言不逊,同时还给了他跟你讨论这件事情的机会,只要他愿意。同样,如果你知道你的女儿很不善于处理自己的愤怒,那么你最好用另一种方式作出反应,给她选择的余地,让她决定是否要谈论这件事情。夫妻间也常常会表明各自的怒气,但是稍后的某个时间再就此进行沟通,以免在愤怒之下说出伤人的话,出于愤怒或是自我保护作出不得当的反应。我们通常会自以为了解别人为什么对我们生气,但是我们对这种不满的理解往往不同于别人的理解。尽管对愤怒的原因避而不谈会招来怨恨,为以后的麻烦种下祸根。但是,当一方或者双方都处在愤怒的高潮的时候,最好还是不要直面问题。假如时间很紧迫,必须立刻处理问题,不能等双方都冷静下来再做定夺的话,那么至少双方都要金龙两确保已经度过了各自的不反应期。否则,继续讨论下去只能火上浇油,让双方都更愤怒,而不能集中于当时的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恐惧】恐惧经历程度——可能受到的威胁多大时间——当即的还是即将来临的应对——能否采取一些行动减少或者消除威胁--------------【厌恶与蔑视】人际厌恶和基本厌恶怪异、疾病、不幸的遭遇和精神变态把手术中血肉模糊的照片给人看,大部分人都做出了厌恶的表情。然而有小部分人(大约20%)看到照片里的人受苦的时候,流露出了不同的反应,不觉得厌恶,而觉得悲伤和痛苦,对照片中人受的苦感同身受。同情和关爱(移情)都不属于情绪的范畴,它们是我们对他人情绪的反应。在认知移情中,我们意识到他人的情绪。在情绪移情中,我们切身体会到他人的情绪。同情移情则使我们希望帮助解决问题。认知移情是其他两种移情的先决条件,但是情绪移情却不是同情移情的先决条件。宣布下属无法晋升,如果看到对方的厌恶,可以试着说“我知道我的决定可能会让你不高兴。如果你有什么不明白的,我可以想你解释,或者我们来谈谈你未来的打算?”不要直接触及他是否讨厌你这个问题,因为即便他的确是这样想的,大部分人也都不愿承认。但是,给他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仍然是上策,尤其是如果你还想挽留他的话。如果对女儿说不能去同学家玩,因为自己的某个突然安排不得不让她照顾弟弟。如果她表现出厌恶,首先要判断现在是不是谈话的最佳时机,还是应当先让她的情绪稳定下来。请注意,如果你选择等待,有可能你就不愿意再提及此事了。直接解决的方法是说:“对于不得不这样做,你是不是感到很不高兴?”尽量不为自己辩护,让她把所有想法都说出来,然后试着平静地解释你所面临的情况和你的感受,切忌情绪激动、咄咄逼人。

分析阅读之二:《情绪的解析》

一、 基本论述1.这本书讲的是什么:作者介绍了由跨文化研究确定几种人类共有的基本情绪,讲述了它们的诱因、作用以及如何识别。这是一本社会科学类心理学专业的理论书籍。2.关键词:情绪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包括了生理唤起、认知解释、主观感觉和行为表达四部分。情绪具有情境性、短暂性和激动性,情感则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深刻性3.重要论述:(只列出我认为震撼到我的观点)(1)了解他人的情绪,并不等于知道应该如何行事,也并不等于你就有权力或者责任告诉对方,你对他的情绪有所察觉。但是,悲伤情绪的细微流露确实能够说明:重要的事情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了,这个人失去了什么而且需要有人安慰。但这种信号本身不会说明,你是否应该为他提供这种安慰,或者安慰的时机是否恰当。(2)每一种所谓的消极情绪对于乐于体验它们的人来说都是积极的,因此,简单地把情绪划分为积极和消极有误导性,很多情绪学家也都这样认为。例:有的人喜欢惊讶和恐惧,于是他们经常光顾游乐园里一些刺激的娱乐项目,或是在影院观赏最新的恐怖片(3)情绪失常的判定标准:不是持续时间的长短,而是看对我们的生活质量会产生多大的影响。每一种情绪,若是频繁、激烈或长时间地出现,都可能对我们的正常生活造成阻碍,这时它们就是“失常的”。二、全书大纲前言——为什么我们要研究情绪?情绪能够(通常也确实是)以很快的速度形成,快到我们的意识不能参与其中,我们甚至无法察觉意识在某个特定时间产生了某种情绪。这种速度能够在危急时刻救我们一命,但是当我们反应过度时,它能够在一瞬间破坏我们的生活。第1章:跨越文化的情绪上世纪50、60年代,艾克曼开始接触相关研究。当时的社会科学界普遍认为表情和手势是通过社会生活学习而来的,因此不存在所谓的“人类基本情绪”。这也是许多学界名人所持的观点,除了达尔文,他曾经提过相反的见解。在最初的研究(包括了5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中,艾克曼发现人们对照片中显示出来的情绪给出了共同的判断,但这个结果和许多旅行者的经历有悖,于是他提出了“表露规则”的概念。通过实验发现,当处于独自一人的状态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相同情绪有着同样程度/方式的表露。反对者们又提出,被试可能已经通过某种方式(媒体)了解了西方人的表露规则,所以艾克曼又需要找到“一个完完全全与世隔绝的文明,生活与其中的人没有看过任何电影、电视、杂志,甚至极少和外界接触”。在神经学家加德赛克的帮助下,艾克曼及其同事威利·弗里森拿到了一份关于两个原始部落的纪录片,并发现了以下两点:①影片中没有出现任何陌生的面部表情。如果面部表情完全是后天习得的,那么与世隔绝的人应该会有一些独特的表情②对于那些认识的面部表情,两人能够对其进行正确的解读为了巩固猜想,他们又邀请了对这两个部落一无所知的心理学萨尔文进行测试,发现即使看到的只有人脸的特写,萨尔文也能准确地解读出所传达的情绪并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1)沸耳人部落的研究研究对象:沸耳人研究阻碍:沸耳人没有书面语言,因此无法让他们从一串词语中挑选符合某种情绪表现的词语;但如果将一串选项念给他们听,除了担心记不住外,排列顺序可能也有影响。解决方法:让被试为每个表情编故事实验结果:故事大部分都符合照片所要传达的情绪(2)借鉴新方法后的研究解决方法:从沸耳人的故事中为某种情绪挑选出现频率最高的故事情节,进行整理。为被试讲述一个简短的故事,展示3张照片,使其选择其中一张最符合情节的。且每张照片不重复出现。实验结果:恐惧与惊奇很难分辨,但它们很容易跟愤怒、厌恶、悲伤以及喜悦等其他情绪区分开来。许多后续研究支持了这一结论。另外一个有力的证据支持了达尔文的结论,即表情是人类共同的,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如果表情不是后天学习得来的,那么先天性失明的人应该和视力正常的人有类似的表情。在过去的60年中,很多研究都一再证明,事实的确如此,人们出于本能的表情更是十分相近。第2章:何时变得情绪化不恰当的情绪反应一般有3种情形:①我们感觉到和表现出的情绪都是对的,但过于激烈。例:过分担忧变为恐惧②情绪是正常的,但表达方式不恰当。例:生气时硬要保持沉默③情绪本身就是不妥当的为什么我们会变得情绪化?一个简单但重要的理念——情绪不断演进,使我们能够对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它为我们做好了应对突发重要事件的准备,不假思索就能做出反应。而在这之后,大约要过10~15秒,情绪才会渐渐平复,这个反应时间基本上是无法缩短的。情绪在第一时间产生,它对外界环境的估量是相当快速的,也是无意识的。我们有一种自动评估体系群,随时监控我们周围的世界,对情绪诱因进行反应。第5章:悲伤与痛苦悲伤的5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绝望,接受悲伤和痛苦:痛苦中会有抗议,而悲伤更多的是听天由命的感觉。痛苦通常会使人主动面对造成这种损失的原因,悲伤则往往比较被动。只有当我们向别人倾诉并且看到了他们做出相应反应时,痛苦才被赋予了意义如今,人们经常通过服用药物来缓解自己的痛苦与悲伤,减轻自己的哀伤。但除了临床抑郁患者外,让常人面对失去而不感到悲伤和痛苦,并不一定会使他受益。悲伤和痛苦(这一类的情绪)也许有助于抚平这些损失带来的伤害,否则这些伤害对人们的折磨会更深。悲伤的作用:作用一:通过面部表情和声音表现出来的悲伤和痛苦会唤起人们的帮助。这种表露是不由自主的,而不是精心设计的,因为它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功能之一,就是使看到情绪表露的人产生关注并且愿意提供帮助。帮助可以是实质上的(解决问题),也可以是用手臂环抱住他们的肩膀,或短短几句安慰的话,而安慰别人也会使提供帮助的人感到快乐。作用二:让我们更透彻地认识到经历这种失去意味着什么。作用三:让我们能够重拾自己的勇气,保存精力。悲伤失常:抑郁萨尔文·汤姆金斯:人与人之间,一个基本的区别, 就是看到他人的痛苦时反映有所不同。悲伤识别:嘴角下垂,眼睛向下看,上眼睑低垂,眉头皱紧向中间提起,有时会出现马蹄铁形状的纹路。眉毛在所有悲伤的表情信号中非常重要,相当可靠应对他人的悲伤:很多时候,察觉到他人的感受,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点破它,但这样的信息有助于你决定下一步如何对待此人……表明你察觉到了对方的感受有可能让他的悲伤更加外露,你是否希望出现这样的状况呢?或者给对方一些选择余地,问一句“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就可以了。第6章:愤怒产生愤怒情绪的诱因:①挫败感②受到伤害的威胁③他人的愤怒④被他人拒绝…这些都是侵犯主题的变体愤怒很少单独持续很长时间,恐惧通常先于或者紧随愤怒出现,憎恶也同样如此。原因可能是害怕对方伤害自己,害怕自己失去控制伤害他人,厌恶自己没能很好地控制情绪等等。愤怒中的一种特殊反应会对亲密关系造成极大破坏,即“逃避”现象。男人比女人更常出现这样的表现,这是一种对互动的冷漠拒绝,当事人拒绝对配偶的情绪做出反应。逃避是对他人的愤怒或者抱怨的典型反应,当事人自认无力解决对方以及自己的情绪,所以选择退缩。愤怒的作用:促使我们阻止或者改变任何使我们愤怒的东西,让别人知道他们的行为对我们造成的伤害。对不公正行为的愤怒会带来改革的行动,比如甘地发起的非暴力不合作,罢工、游行、静坐示威等等。有些人也会享受愤怒的感觉,充满敌意的交流和言语上的攻击使他们兴奋和满足。有的人甚至喜欢激烈的搏斗,经过一场热血沸腾的打斗,他们之间能够建立起或者重建亲密的关系。愤怒失常:暴力。在所有的文化以及我们目前知道的全部历史中,特定的暴力行为都是被人们认可的。通奸、有通奸嫌疑、害怕或者真的遭到性伴侣的拒绝是最常见的谋杀原因,而且男人对女人的谋杀远远多于女人谋杀男人。或许这是因为几乎每个男人都无法确定自己是否是孩子的亲生父亲。愤怒识别:眉毛下移而上眼睑抬起,瞪大眼睛,双唇紧闭,保持紧张的状态。愤怒时嘴红变窄,嘴唇变薄,因此天生的薄唇的人会被我们认为“刻薄”(有趣的是似乎只有女性才面临这种情况,是否说明了人们更加倾向于从外表来判断女人而不是男人?)应对他人的愤怒:可以试着告诉对方我们的不满,但要针对行为(你这种对话方式让我不太好受)而不要针对人(你怎么说话那么难听!)面对愤怒的人,与其说“你为什么要对我生气?”倒不如说“…….也许会让你很生气,但我很抱歉,如果其他事情上我能够帮助你的话,请尽量告诉我。”或者“很抱歉,我们的做法或许会让你感到不满,我很希望能够在您觉得方便的时候谈谈,了解该如何做才能让您更满意。”通过这种方式个,表示你的理解与进一步沟通的意愿,告诉对方你了解了他/她的愤怒而不是对他/她的怒火进行挑衅。第7章:恐惧对恐惧这种情绪的研究多于其他情绪。受到伤害的威胁,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是恐惧的诱因、主题及其变体。当我们受到威胁的时候,导致我们有不同情绪和想法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我们是否能采取应对措施,二是所受到的威胁是当即的还是即将来临的。对于当即来临的威胁,人们的反应通常是麻木的,痛苦会减少;而为即将来临的威胁的担忧则会使痛苦扩大。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往往在担忧未来时感到极度痛苦,而真正面临困难的时候反而心里会轻松很多恐惧的作用:当即的威胁会让我们集中精力,尽可能解决当前的危机。假如我们意识到了某种即将来临的危险,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担忧会帮助我们,提醒我们,让我们提高警惕。为即将来临的危险担忧或者被眼前的危险吓到的时候,我们的面部表情会告诉他人,这里有潜伏的危机,从而使他们免受伤害,或者召唤他们前来营救我们。恐惧失常:焦虑,一种处在担忧之中但又不知为何担忧的心境。另外,害羞和胆怯可以视为恐惧的一种变体识别恐惧:瞳孔缩小,上眼睑抬高,下眼睑紧张,面部没有其他表情。嘴部可能会向两耳的方向缩回,而如果是单纯惊讶的话下颌会下垂应对他人的恐惧:可以询问对方“你希望就这个问题和我做进一步的探讨吗?”,若关系再亲近些,可以问“你好像有什么麻烦了,我能不能帮你?”。不要胡乱猜测他人的恐惧/担忧是指向你,他们可能是因为别的什么麻烦事而烦心呢第8章:厌恶与蔑视心理学家保罗·罗金发现所有人都厌恶的东西主要是人自身产生的一些东西:呕吐物、粪便、尿、黏液还有血。罗金说,一旦这些由我们自身产生出来的东西离开了我们的身体,我们就会觉得它们很恶心。4~8岁之间,厌恶才独立出来成为人的一种情绪。孩子会因为觉得食物不好吃而不吃,但是还不懂得什么叫厌恶。而在青少年时期,我们可能发展出一种对恶心东西的偏爱。厌恶最早可能与拒绝食物有关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会降低厌恶的门槛,比如给孩子换尿布、照顾年老行动不便的父母。在亲密的爱情关系中同样如是:当别人的舌头在你空中缠绵的时候,这可以说是亲密的表现,同时也可以说是一种令人不悦的侵犯。而性爱其实就是跨越了彼此忍受厌恶的界限,跨越了裸露的界限。厌恶的作用作用一:对疾病、生理痛苦的厌恶的确能让我们避免被传染,或是远离腐烂的食物,但同时也让我们忽略了要同情和关爱他人。作用二:淡化厌恶而建立起的亲密关系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接受对方难以启齿的事情,发生换了别人就会觉得恶心的身体接触。作用三:社会厌恶作为一种道德准则,让我们远离讨厌的人或事,不对他们做出妥协。(蔑视的作用:蔑视体现了一种力量,也可以说体现了一种身份地位。尤其是那些身份地位还不稳固的人,他们更愿意贬低别人而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性)厌恶失常:强迫症。识别厌恶:鼻子的皱纹和抬起的上唇应对他人的厌恶:不要直接触及对方是否讨厌你这个问题,但是给他/她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尤其是如果你还想要挽留对方的话。可以表达“这样可能会让你不高兴,但是…….如果你想聊聊的话,我们再约个时间。”第9章:愉悦心理学家对快乐这种情绪的研究在过去的20年中才有了长足的发展,因为开始我们都将目光放在了那些会引起我们不快或异常的情绪上。愉悦的作用:愉悦的情绪刺激着我们的生活,促使我们追求美好的事物。比如你专心于自己喜欢的工作,会进入“心流”状态;期待中的孩子来到世上,父母会觉得无比喜悦;和喜欢的人相处时,每分每秒都是妙不可言的。但现代的技术已经可以很巧妙地欺骗过我们的身体,使得这套运行机制被用来毁掉我们的生活,比如药物成瘾与酒精依赖。识别他人的愉悦:真心流露的喜悦所产生的面部表情是由颧骨主肌和眼部轮匝肌同时形成的,前者受意识支配,后者只有少数人(约10%左右)能够对其部分进行自由收缩。们在谈及去世的亲人或爱人时偶尔会显露出这种真诚的笑容,这说明他们可能回忆起了过去快乐的片断。三、 个人体会1. 评价这本书一开始买这本书来其实当教材看的,因为自己学的就是心理学。因为期中要写一篇和情绪有关的论文,就想着在这本书里找一些情绪的进化机制或者对生活的作用之类的内容,可惜好像并不多。书里的内容太偏向科普,初高中生也能看懂,并不复杂,所以从专业角度来看浅了点。其实我更佩服的第一章里作者展现出来的那种对科研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不惜一切找到答案的精神。毕竟是五六十年前啊,还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为了研究竟然就跑到了新几内亚的原始部落里。面对一群语言不通、有没有文字的陌生人,书中写的时候可能只写了几页,但实际中设计实验及操作实验估计是呕心沥血吧,不得不佩服……2.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其实,作为一门科学,心理学大概是跟我们生活最贴近的了吧。课本上写的东西分分钟就能在生活中找到例子。看了这本书后,你就会知道,即使有些情绪我们会认为是“不好的”,比如:悲伤、痛苦、羞怯、苦闷…….但其实它们都是演化过程中我们大脑为了应对外界环境而进化出的一套作用机制,每一种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缺一不可。当然,因为这套机制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社会的生活,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主体,偶尔就需要学会掌控自身的情绪,不要让它们控制了自己。情商这东西,拆开来其实就是两种能力:察觉他人的情绪以及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且它们都能通过不断的学习、训练而得到提升。这里要提一句,过分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者“操控”他人情绪都不是一件好事,对自身的幸福感有影响,也会损害亲密关系的建立。这是高情商的人或是追求提高情商的人需要注意的一点。

就着《lie to me 》看这本书

一句话:书是饭lie to me是菜要一起吃ps:书的作者是lie to me的顾问。


 情绪的解析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