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史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2
ISBN:9787500624080
作者:顾诚
页数:1142页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特点是基本上以大顺军、大西军余部及郑成功等民众抗清斗争为主线;贯串全书的脉络是强调历
时二十年的抗 清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抗清势力内部矛盾重重,严重分散,抵销了抗清力量。
南明的历史,包括了大顺军攻克北京及消军入关问鼎中原以来,直到康熙一年夔东抗 清基地覆灭的各地
地反清运动的历史。它是群雄争霸又是明朝的延续,也是清初历史的 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称之为南明
是因为以北京为都城的明朝业已覆亡这段时期的战斗主要在南方展开,又是在复兴明朝的旗帜下进行,而
弘光、隆武、鲁监国 、永历朝廷都是在南方建立的。但是,抗击清朝的暴虐统治,并不仅限于南方,陕、甘
晋、冀、鲁、豫等地的抗清运动连绵不断

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一章 明朝覆亡后的全国形势
第一节 明帝国的分崩离析
第二节 大顺政权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失误
第三节 吴三桂叛变与山海关之战
第四节 清军占领北京和大顺军西撤
第五节 畿南、山东、晋北地方官绅反对大顺政权的叛乱
第二章 弘光朝廷的建立
第一节 继统问题上的纷争和史可法的严重失策
第二节 朱由崧的监国和称帝
第三节 四镇的形成和跋扈自雄
第四节 弘光朝廷内部党争的激化
第五节 清廷接管畿南、山东等地和山东百姓的抗清斗争
第六节 1644―1645年河南的形势
第三章 弘光朝廷的偏安江淮
第一节 基本国策――“借虏平寇’
第二节 清廷对南明弘光政权态度的变化
第三节 左懋第为首的北使团
第四节 弘光朝廷的军政和财政
第五节 弘光朝廷的腐败
第六节 清廷对大顺和南明用兵策略的变化
第四章 大顺政权的覆亡
第一节 潼关战役和多铎部清军占领西安
第二节 陕北战役和大顺军放弃西北
第三节 李自成的牺牲和大顺政权的失败
第五章 弘光政权的瓦解
第一节 南渡三案――大悲、伪太子、“童妃”
第二节 睢州之变和史可法南窜
第三节 左良玉率兵东下
第四节 扬州失守
第五节 弘光帝出逃和清军占领南京
第六节 弘光帝被俘
第七节 潞王朱常�监国和降清
第六章 清廷统治者推行的民族征服和民族压迫政策
第一节 多尔衮的失算
第二节 清兵的滥杀无辜百姓
第三节 强迫汉民剃头改用满族衣制
第四节 圈地和“投充”
第五节 严酷的缉捕逃人法
第七章 各地抗清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 江南绅衿的动向
第二节 江阴等地百姓的自发抗清
第三节 英霍山区的抗清斗争
第四节 皖南各地的抗清斗争
第五节 陕西各地的抗清运动
第八章 隆武政权同鲁监国的争立
第一节 隆武政权的建立
第二节 鲁王朱以海监国浙东
第三节 唐、鲁政权的对立与纷争
第四节 鲁监国政权的抗清活动
第五节 靖江王朱亨嘉之变
第九章 隆武政权的作为和覆败
第一节 1645年秋到1646年夏的形势
第二节 隆武帝的政策和举措
第三节 郑芝龙兄弟的跋扈
第四节 黄道周的出征和被俘杀
第五节 清兵占领浙东与鲁监国航海
第六节 清军占领赣南
第七节 隆武帝汀州遇难
第十章 大顺军联明抗清
第一节 东路大顺军同何腾蛟的联合与受排挤
第二节 李过、高一功等部改编“忠贞营”
第三节 忠贞营围攻荆州之役
第四节 何腾蚊经营湖南的举措失当
第五节 清孔有德等三王兵入湖南
第十一章 大西军的经营云南
第一节 云南沙定洲之乱
第二节 大西军由贵州进入云南
第三节 孙可望等的经营云南
第十二章 郑成功起兵与鲁监国在浙闽抗清
第一节 郑芝龙降清
第二节 郑成功的早年生活和起兵抗清
第三节 鲁监国在浙闽的抗清活动
第十三章 永历朝廷的建立
第一节 朱由榔在肇庆监国和绍武争立
第二节 绍武政权的覆亡
第三节 陈邦彦、张家玉、陈子壮在广东的抗清活动
第四节 永历朝廷在武冈
第五节 郝永忠部由湘入桂
第六节 永历帝的逃离桂林
第十四章 郑成功在闽粤沿海地区的军事活动
第一节 郑军同安之役
第二节 郑军潮州之役
第三节 1651年清军袭占厦门
第四节 郑、施交恶和施琅降清
第十五章 吴胜兆、王光泰等的反清
第一节 吴胜兆反清和陈子龙等人的遇难
第二节 宁波华夏等人的密谋反清
第三节 王光泰兄弟在襄阳、郧阳反清
第十六章 金声桓、李成栋的反清归明
第一节 金声桓、王得仁领导的江西反正
第二节 李成栋以广东全省反正
第三节 李成栋的进攻赣州和败亡
第十七章 北方各省的反清运动
第一节 山东等地的反清斗争
第二节 姜�等人领导的山西反清运动
第三节 王永强等在陕北起兵反清
第四节 甘肃回民米喇印、丁国栋为首的抗清运动
第十八章 1648―1649年湖南战局
第一节 明军收复常德、宝庆与何腾蛟挑起内衅
第二节 忠贞营等部湖南之役
第三节 济尔哈朗进军湖南与何腾蛟被俘杀
第四节 忠贞营的撤入广西和堵胤锡病死
第十九章 永历朝廷内部的党争
第一节 楚党和吴党
第二节 所谓“五虎”
第三节 永历朝廷的“打虎”
第二十章 清军攻占桂林、广州
第一节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统兵南下
第二节 孔有德占领桂林与瞿式耜死难
第三节 尚可喜、耿继茂攻占广州
第四节 永历朝廷的播迁
第二十一章 大西军的联明抗清
第一节 孙可望请封秦王之纠葛
第二节 军阀纷争中的川黔
第三节 大西军出滇抗清
第四节 忠贞营的北上夔东和所谓“白毛毡贼”
第五节 永历帝的进入安龙
第二十二章 1651―1653年浙闽赣抗清势力的消长
第一节 舟山之役和鲁监国退位
第二节 1652年郑成功围攻漳州之役
第三节 海澄战役
第四节 江西义师的抗清活动
第二十三章 孙可望部署的湘、桂、川全面反攻
第一节 孙、可望、李定国收复湖南战役
第二节 李定国桂林大捷
第三节 李定国衡阳大捷
第四节 刘文秀进攻保宁之战
第五节 孙可望逼走李定国和宝庆之败
第二十四章 清廷加强推行以汉制汉政策
第一节 满洲八旗兵实力下降
第二节 清廷命洪承畴出任五省经略
第三节 清廷对郑成功的招抚活动
第四节1655一1656年郑成功的活动
第二十五章 李定国的两次进军广东
第一节1653年李定国广东肇庆之役
第二节 1654年李定国广东新会之战
第三节 郑成功与李定国关系之分析
第二十六章 1654年会师长江的战略设想
第一节 张名振、张煌言三入长江之役
第二节 钱谦益、姚志卓等人密谋策划会师长江
第三节 孙、可望决策会师长江和计划被搁置的原因
第四节 郑成功与“三入长江”之役的关系
第五节 刘文秀进攻常德失利
第二十七章 李定国迎永历帝入云南和孙可望的降清
第一节 孙可望的跋扈 自雄和阴谋篡位
第二节 密诏李定国救驾和“十八先生案”
第三节 李定国奉迎永历帝入昆明
第四节 刘文秀领兵入川
第五节 孙、可望内犯和兵败降清
第六节 孙可望叛降后的永历政局
第二十八章 清军大举进攻西南及永历朝廷的播迁
第一节 清军三路进攻贵州、云南
第二节 夔东十三家进攻重庆之役
第三节 磨盘山战役
第二十九章 郑成功、张煌言长江之役
第一节 长江之役的战略部署
第二节 郑军进抵南京城下后的双方动向
第三节 南京战役失败和郑成功退出长江
第四节 张煌言的招抚南京上游州县
第三十章 永历朝廷的覆亡
第一节 永历帝流亡缅甸
第二节 清方对西南明军的剿抚政策
第三节 清军入滇后荼毒百姓和元江府那嵩等人的抗清
第四节 两广抗清义师的被摧毁
第五节 李定国、白文选的竭蹶救亡
第六节 清廷向缅甸施加压力和“咒水之难’
第七节 永历帝被俘杀
第八节 李定国之死
第三十一章 郑成功收复台湾
第一节 郑成功决策复台
第二节 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第三节 郑成功的开始经营台湾和病卒
第四节 清廷的沿海迁界
第五节 鲁监国病死与张煌言就义
第三十二章 夔东抗清基地的覆灭
第一节 清廷组织三省会剿
第二节 关于“韩主定武”政权的考辨
第三节 茅麓山战役
引用书目
后记

图书封面


 南明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4条)

  •     我读这本书是因为对明清易代的历史感兴趣,那时有李自成、多尔衮等豪杰,有王夫之、黄宗羲等思想家,有钱谦益、史可法等儒生,有柳如是等千古佳人,有吴三桂、左良玉等军阀,有弘光、永历等乱世君主,总之,明清易代可以有很多东西值得琢磨。顾诚的《南明史》用很好读的文笔写就了一部严肃的历史书,很值得一看。一本好书应当能给 人带来冲击力,读完后对一些问题有新的看法。《南明史》就在试图用翔实的史料证明一些传统史论的谬误,尽可能还原历史。作者对“南明史”的时间界定于从1644年李自成破北京到1664年永历帝被俘,之后虽也有“反清复明”活动,但更多的是借着“复明”的旗号来“反清”,没有实质意义。腐朽如明王朝灭亡后尚能坚持反抗十几年,确实没让人想到。 1644年是甲申年,明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清顺治元年。前一个“十七年”显得步履蹒跚,后两个“元年”则是新生的力量。李自成对李自成的失败,历来众说纷纭,主流观点是李自成等领导人后期骄奢淫逸,军队纪律松弛,没有保持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没有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导致丧失了民心。郭沫若1944年在《甲申三百年祭》中批评李自成过早屠戮李岩等功臣,不能选贤任能(牛金星、刘宗敏、宋献策等好像都不是合格的参谋或将军),没有听从他的建议约束部下在北京的胡作非为(这在很多小说中都有反映),导致吴三桂的倒戈,最终“由于种种不幸换来了清朝的入主,人民的血泪更潸流了二百六十余年”。很多人后来认为郭沫若的这篇文章是借古喻今,以崇祯比喻国民党,以李自成比喻共产党,以满洲贵族比喻日本。后来这篇文章作为延安整风运动的阅读材料广为流传,也为几年后“两个务必”造了舆论。顾诚认为,上述看法非常不符合历史事实,比如,当李自成推出北京时有很多老百姓自愿跟随大顺军撤退,黄河流域生产也没有因为改朝换代而出现大幅倒退,完全没有后来清入关后的破坏,反倒是农民军因为后来没有及时调整打击地主的政策而另地主阶级很失望,导致汉族内部分裂。退一步说,就算李自成进京城后腐化堕落了,但一个政权能在前后四十多天的时间内,在信息传播如此落后的时代中丧失民心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所以郭沫若之说毫无道理。占领北京后,大部分明朝官僚比较淡定,积极向大顺政权报到争取录用。吴三桂也准备归顺大顺军,这时大顺军内部很多高级将领却在“解放区”继续打击官僚地主的政策,不断追赃,造成很多惨案,导致地主阶级很失望。本来,地主官僚和农民军同属汉族,文化相近,如果大顺政权能够顺利地很快蜕变成为新的王朝,不过就是一次再平常不过的改朝换代而已。大顺军更可能一统江山,抵御清朝入侵。但李自成显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就是他和朱元璋最大的差距。这样以后很多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宁愿投靠异族也不愿为本族效力,吴三桂之流层出不穷,“亡国”变成了“亡天下”。另一方面,李自成进北京后在北京、山海关方向兵力不足,没有和清军主力决战的意识。对吴三桂也是简单派了两名将军去招降,实际上没有掌握关宁军,也没有派嫡系部队接受山海关。这个问题不仅在山海关,在全国各地都很普遍,很多明军墙头草随风倒,看见大顺军势力大就投降,李自成也是简简单单进行认可,没有进行实质上的改编和控制,就像辛亥革命时一样。李自成有能力却没有这么做,是他用人之误。后来一旦农民军打了败仗,这些将领就反叛农民军投向清军,大顺政权随即土崩瓦解,大顺军又陷入了起家时的流动作战状态。所以,李自成的失败归根到底是没有做皇帝的才能,没有战略眼光。把李自成和我党在闹革命时的所作所为进行对比,高下立判。单是党对土豪劣绅的土地政策就反反复复变了六七次,最后这些土豪劣绅能不被整下去,党能不统一全国吗?在外敌入侵的时候,李自成也没有利用这一机会削弱明朝的实力,不会建立抗清统一战线,前期却成为抗清主力,能不失败吗?李自成可能是个好人,但不适合在乱世当皇帝。换句话说,历史给了李自成“奉天承运”的机会,他没有能力抓住。南明说实话,我对南明没什么感觉。南明无非是几个士大夫或将军利用朱明王朝的旗号达到自己目的一系列历史闹剧而已。这些目的,表面上冠冕堂皇,实则男盗女娼。无论是历来被认为是正人君子的史可法、钱谦益还是千古小人马士英,拥立皇帝时考虑的都不是江山社稷而是接口“立贤”使自己站正确队伍然后从皇帝那捞取政治资本,至于候选人贤与不贤则由文臣说了算,结果表明君子和小人想拥立的贤人都是昏君;所不同的是,钱谦益等东林党、复社人士更能引经据典占领道德制高点,然后经过黄宗羲等在史书上的“杨善抑恶”,君子和小人就区分出来了。钱谦益等人不仅没有坚持原则,而且在党争中也使用了很多不光彩的手段。弘光朝灭亡后,东林党人把原因归结于马士英等奸臣当道,其实是在为自己的无能和虚伪寻找借口。最令我吃惊的是,南迁之初,南明的主要权臣都主张联合清军镇压农民军,而没有看到李自成败退西安后的主要敌人已经是清朝,史可法、钱谦益、马士英等人都是这一政策的坚定拥护者。在清朝倾力围剿李自成的时候,南明君臣却没有趁机收复失地,而是隔岸观火,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小插曲,多尔衮一直声称自己是为了给崇祯报仇才不得已进入中原镇压农民军,期间还写信指责南明对农民军作战不积极,对祖宗不敬,史可法向多尔衮写信表示歉意。读多尔衮和南明君臣之间的几封信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随着形势的变化其中语气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别人都对自己的不思进取看不过去,南明真是够可以的。君臣不图进取而争相内耗造成了客观条件最好的弘光朝仅一年多就被消灭。所以历史书上的君子和小人可能没有那么大的差别,差别主要是写历史的人造出来的。这里插一句,前天在西西河社区上看到一篇文章《读史的三个境界》,首先是不知人物善恶,其次是不知政策对错,最高境界是不知事情真假。后两个境界颇有后现代主义的味道,但是也有相对主义的嫌疑,极端情况就是没有好人没有坏人,这显然是不对的。但无论如何,我还是挺佩服这篇文章作者的见识。里面南怀瑾有句话很经典,电视报纸上的新闻可能除了人名、地名和时间外都是假的,小说里除了名字是假的其它可能都是真的。那我们到底相信什么?明朝的文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丞相,却没想到他的后世子孙不争气,内阁在明后期成了实际权力中心。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里揭示了文臣误国的问题,一些文臣为了在史书上千古流芳而用儒家经典批判时政,揭发廷臣,实际上他们自己没什么实际本事,就会借助国事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没有为国分忧不说还立了高高的牌坊。除明初外明朝一直是文臣居于武将之上,但乱世中南明的文臣党争依旧,君臣在生死存亡之际只能倚重武将,结果南明和中国历史上大部分朝代灭亡前后一样都形成了武将跋扈掌握实际权力的状况。这些武将作战无能,在清军和农民军前闻风丧胆,鱼肉百姓倒是非常在行,大量军费养的只是一群废物。结果弘光朝后的几位皇帝实际上被武将挟持,成了他们的政治资本,一旦形势不利还可以出卖皇帝为清朝立功。武将跋扈,生灵涂炭,国家积贫积弱,这样的事情古今中外都很多。南明的皇帝也很有喜感。能在南方被群臣视为奇货可居的几位朱姓王孙生在国家覆灭的时刻是他们的极大不幸。他们的封地本不在江南,只是因为躲避农民军而到江南避难,一路落魄急急如丧家之犬,体验了人间的冷暖,一朝当上皇帝本应奋发图强,让人民能够当稳奴隶,结果很令我们失望。弘光在南京即位后重新找回了富贵的感觉,终日沉迷酒色不理朝政,被时人誉为集“汉献之孱弱,刘禅之痴,杨广之荒淫”于一人,“诸凡亡国之事,真能集其大成”,实属不易。继弘光之后的监国原潞王朱常淓开始时死也不愿意当皇帝,在清军兵临城下时竟丧心病狂地公然在城墙上犒劳清军,作者用“丧心病狂”形容朱常淓,真是恰如其分,我读到这一句时不禁反复研读,几天都在想那个“丧心病狂”的场面,咀嚼“丧心病狂”这个词。南明最后的永历帝逃入缅甸后,和群臣一起去红灯区寻欢作乐,在当地引发了群体性事件,“天朝上国”的后代在缅甸的作为直接遭人鄙视,永历们反正死期不远,倒也淡定。联想起他们的前几任皇帝如嘉靖、正德、万历等的所作所为,弘光、永历倒也不算太过分,明朝的大部分皇帝真是一群活宝。如果这样的君臣能够中兴明朝,那才是黑白颠倒呢。胜利者作者称这本书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写成的,在书的最后,作者认为由于李自成和南明的无能导致清朝入主中原二百六十余年,中国从明末勉强和世界同步到清末沦为一等弱国,其责任在于“满洲贵族实行的民族歧视政策引起国内政局大动荡,打断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也就是说,如果是李自成坐了天下,1840 年可能中国就不会那么惨。我不相信,毕竟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王朝能在建国两百多年的时间后能保持强盛、活力依旧,清朝只不过是被推在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上。另一方面,明清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时期,李自成坐江山可能不会像清朝那样思想,社会生产不会遭到清初那么大的破坏,但顶多也就是另一个明朝或者如果后来的皇帝能够像话一点,两百年后仍不免积弱。如果明朝晚建立两百年,它和西方打交道的结果还指不定怎样。况且,农业文明再怎么发达也不会是工业文明的对手。
  •     近日读顾诚《南明史》,许多旧日的看法被颠覆了。如果说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告诉我,能臣未必是道德楷模,甚至可能比奸臣还要奸诈;那么,顾诚的《南明史》则说明,道德楷模或者自诩为道德楷模的,未必济世,书生误国、清议误国也是有的。与表哥聊史可法,被他警告要小心“翻案风”。史料浩繁,任何观点都可以找到资料佐证;而判断历史得失、辨别忠坚善恶,则须分清几种价值观的轻重。于是又被无情地批判了一番-_-b 俺哥真是铁血丹心呵。曾经看过一篇教人如何读史的文章,说是应当首先看年表,其次史实,再史评。我基本是反过来了,最开始对历史萌发兴趣的,是黄仁宇的一系列书籍,皆是水煮性质,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了;再看《万历野获编》,也谈不上了解史实,倒是看八卦的猎奇心理更重些;至于年表,仅仅当作工具书,实在搞不清庙号、年号、年代、序号了,翻翻而已。史评最容易读,尤其是史景迁、黄仁宇这种写法,从小事、细节入手,条分缕析地展现历史的一个横切面。然而,既然是他人采撷史料、精心编排的,自然带有作者的思想观点,今后再看同一事件便极容易受他们的影响。越是对于读书少、见识浅的初学者,便越容易如此。所以表哥的警告对我而言,无疑是有益的。《南明史》读得人满腹心酸,愤怒不已。简直就是一部南明搞笑史,在内讧与骄惰、傲慢与偏见中,将大好河山拱手送于外族。不得不叹息清朝的江山来得实在太容易了,区区数万八旗骑兵,入我中原如入无人之地,更是借汉之矛击汉之盾,不费己一兵一卒而坐享渔人之利。弘光朝廷的“联虏平寇”与慈禧的借洋枪队对付义和团、中正的“攘外必先安内”是何等的相似。至于无数汉族将官的反复倒戈叛降,每每读至泣血,若人人自顾若此,则整个民族毫无希望可言。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明中还有王守仁这样文武兼备、坚守气节、力挽狂澜的能人,而到晚明却更无一人是男儿。有时间,还想再了解下南宋和中华民国史,看看蒙古和日本入侵中原的时候,仕宦黎民的表现如何。顾诚做学问很严谨,整部书引经据典,绝对是在清净的书斋中坐了很多年冷板凳,方可如此厚积薄发。《南明史》很值得一读,唯一的缺点是书太厚了,要是分成2-3册就好了……
  •     终于看完顾诚先生的《南明史》了,看的好累,这本书真的不错。这段历史真的让人嘘唏不已,南明这群迂腐、内讧的人,真是痛惜,他们不作为导致中国再次亡国。南明因为时间短,我在历史中根本没注意,对隆武帝、永历帝、郑成功、李定国、孙可望等这些人物基本还停留在教科书或影视剧阶段。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历史的看法,历史真的是一位小姑娘,任人打扮!历史的真真假假,我已经分不清了。到底谁说得是真的和客观一点的呢?彻底改变了我对“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看法,彻底改变了对东林党的看法,彻底的改变我对 黄宗羲、刘宗周、史可法的看法。总而言之,这本书写的很好看,对南明历史感兴趣,值得反复阅读。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作死也罷!
  •     南明一书,读罢悲夫!
  •     顾诚先生扛鼎之作
  •     读《南明史》,字字见血,行行蘸泪。
  •     逻辑清晰,论点详实,角度独特,大众可读的学术大部头史书。九百多页但拿起来就放不下的感觉!
  •     组织大于数量,利益大于虚名,管理大于扯淡
  •     大英雄饮恨山河,顾先生挥洒胸憶
  •     作者开篇就毫不讳言对满清、南明、李自成等的批判。可能年纪大了:-D,现在觉得很多事情都是有绝对标准的,虽然这个标准可能也是权衡多种利弊的结果,但中庸和稀泥是万万不行的。
  •     可叹!可惜!可恨!
  •     皇帝一个,众臣百态,就是过一个瘾
  •     看了白门柳来补一下南明史。从这本南明史上说,白门柳的确写的一般,很多都是照搬史料,而且对于冒襄这个人的处理不好,个人觉得。回来说这本南明史,应该是我读过的专著里写的比较透彻的一本。下一本看黄宗羲传。
  •     相当传统的写法,已经不习惯了。但在里面数次读到家乡。关注“东南沿海问题”与东南沿海信仰。
  •     稍琐碎了一些
  •     一部非常相识学院派的南明史著作。准确的说是一部工具书或者历史专题,但读起来越来越吃力。不是闲暇时消磨时光的读物。
  •     切忌鼠目寸光
  •     《南明史》当真是写得好的,脉络清晰,观点凿凿,替很多人翻了身,把很多人抖了个干净(我觉得高晓松南明系列的大部分观点也来自此书),然而它实在是厚,引用全无翻译,硬啃文言,对于我这种只想了解个粗枝大叶的人来说看个目录大概也够了,阅毕11章搁置于此,就让我宣布,从3月开始滚的明史系列,收官。
  •     1 怎么觉得满清入主中原跟如今☭有点像呢。 2 在中国推广什么民族意识恐怕就好像小石子扔到大水池里了。一石激起千层浪。
  •     瞥眼神州何处在 半枕黄粱
  •     很不错
  •     竟无语凌噎
  •     我的一个朋友向我推荐说很有趣 果不其然呢 看完啦 可是 却记不住内容
  •     无学究治书的艰深。更无“故事书”的单薄。行文流畅,发人深省。
  •     神作!!!!
  •     有引有征,有驳有证,有理有据,有评有述。
  •     读书颇有点sample bias,所以很少会有给Samsung的。说回这本南明史,难得的毫不生涩,比大部分戏说畅销书都好看,和东晋门阀制度一样都是晓畅明白、考据扎实、趣味盎然的好书。学术上是对明季人物、事件评述的一锤定音,也是各类明季小说、电视剧电视节目的史学观点
  •     说好是真好,南明前前后后,因因果果梳理的非常清楚,从弘光到隆武到永历,从史可法到李定国到郑成功,脉络清晰,观点凿凿,替很多人翻了身,把很多人抖了个干净,终于清楚却又详细地理清了这段混乱纷杂的经过,为正视历史打开了窗。但是,整本书无不充斥个鲜明的个人感情和倾向,太多违反史学原则的预设解读,太多跳脱历史环境的解读,以及极强的个人喜好倾向,全然没有对历史以及历史人物的尊重与理解,对比李洁非在《野哭》里的哀而不怒的克制,顾城则充满了居高临下的渲泄与咒骂。而这些观点的渲泄也没有足够强悍的理由支撑,最后沦为王侯将相的注脚,直到最后也没有给出一个明亡清兴的合理解释,只能全部怪到史可法,朱由榔,郑成功头上,十成力气最后却打在棉花上,徒留下对“本可以”的空悲叹
  •     近年来最好的历史读本
  •     惜哉痛哉
  •     以前自己也总是很疑惑,为什么土小地狭的清能够如秋风扫落叶般的迅速把南明扫荡,看了这本书之后,知道当时的明朝已经是千疮百孔,是一个僵死的百足之虫。而清朝,是一把锐利的刀锋,轻易的就可以切碎这只虫。历史中,每个人物都有不得已,史可法不得已,福王不得已,李自成也有不得已,马世英,阮大铖也有不得已,任何一个历史的覆亡,拉出来几个背锅的总是容易的,然而,身处历史的湍流之中,谁又能把握住自己小船的航向呢?
  •     內容豐富,講述有條理。很好的幫助了解了這段歷史,可讀性很強。但是主觀性也很強,受意識形態影響嚴重,喜歡下論斷。另主要講述的是軍事方面,于經濟政治制度方面是欠缺的。不過,還是嚴重同意老先生公正的民族精神!
  •     1.16-1.26,Kindle,前朝的繁华喧嚣、霸气雄壮,越发衬托出后世的凋败与式微。一曲南明悲歌。
  •     南明可鉴历史不多,收藏了
  •     好为古人谋
  •     非常经典,明晰,细致,南明这段历史读来实在是痛心,窝里斗白白葬送了大好的形势,真可惜没有一个有能力联合各方抗清力量的皇室藩王。推翻了不少人物的固有印象,史可法,郑成功,黄宗羲等等…
  •     每翻一页,就比前一页更加悲伤,即使山河飘摇,还是不忘权术算计。可悲可叹
  •     大英雄饮马山河,顾先生挥洒豪情
  •     满清仅以数万兵力入主中原,弘光百万兵力望风瓦解,真的如捡拾江山一般,满人碰上了一个汉人权贵豪强集团腐朽无耻透顶的好时代。
  •     实至名归的好书。
  •     多作贼之心,少王天下之意,南明悲歌自此始。
  •     大约着,你说你明白了某个道理,其实,你只是自认为地明白了。心生清风方始开,不可强求不可强求。
  •     内讧作大死
  •     顾诚先生的半身赞誉都来自此书吧,的确是字字斟酌句句考究,不过在未对该段历史有一个大致中正温和的观感之前不推荐阅读。
  •     不错
  •     臧否太甚 臧否太甚 .. 顶多三星半
  •     一部痛史。 南明亡于自身作死,大好河山全盘葬送,清朝则像中彩一般连连告捷,莫非真有天命所归?
  •     语言简洁明了,南明史入门非常好的一本普及书本,大学时候读过,工作后又买了一本偶尔查阅。
  •     非常好看,解除了我许多误会。抗清大本营,西南人民最令我佩服,如果郑成功不那么自私和西南夹攻清朝的话,胜负犹未可知啊!
  •     在这里面,忠臣不是不战而降就是一死报君王,曾经的西贼和闯寇大多数反而负隅顽抗忠心向明。
  •     因为陈腐,因为种种原因,明朝的确该被摧毁,只是接替者不应该为满清。命运的造化太感慨了!
  •     一直在读着被知道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里充满脸谱式的人物,善恶有些严格的界线,或者要么大善不然就是大恶。不能再无动于衷于这简单的二分法,本书作者就想为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了解一下南明动荡时代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臧否。总有一对对人物在特定的历史舞台上出现,让我们这些后代习惯性地二选一,都是这么明显,这么简单:黄帝和蚩尤,杨广与李世民,岳飞和秦桧,不过当代有两对特别特殊的,有点不知所措,汪和蔣与毛和蔣。我觉得,历史里也有复杂的人性,不能绝对二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