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5/2
ISBN:SH2209-33
作者:冯友兰
页数:395页

作者简介

根据1948年麦克米伦公司英文版译成
本书被公认为大陆激光照排正式出版发行的第一本书。书的内封上印有如下说明:“本书未采用传统的铅字排版工艺,全部文字由国产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排版。”


 中国哲学简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这本破破烂烂的老书,不想内容棒棒哒!第一章讲到宗教和哲学的区别,是看过最一针见血的。由于自己逻辑思维差,哲学一向不是我的菜,这本书也就看得极其任性,感兴趣就详读,读不懂就略过,不想竟读得高高兴兴,最大的收获也不是知识,而是启发。“哲学的用处不是增加实际的知识,而是提高精神的境界。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他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包括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天地境界又叫哲学境界。所以中国的哲学既入世又出世。”拿《银河英雄传说》来举例,莱因哈特就是功利境界,杨威利则是天地境界。而《一代宗师》里所说的武功三重境界次序则应调整为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这似乎也是《卧虎藏龙》所要表达的。所谓“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即是这个意思。佛祖的拈花微笑,隐约明白了。
  •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关键词笔记(注:“→”大部分表示逻辑前后关系或时间先后关系。少部分表示上下金字塔结构关系;“←→”表示对立或对比关系)【自序】【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哲学(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冯氏) 儒家 反思 “大一” “至大无外”(惠施) 思想思想的能力 道家与道教 佛学与佛教 伦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超道德”的价值(西方) 例:爱人(道德价值);爱上帝(超道德价值)(宗教价值) 斯宾诺莎的泛神论 科学←(常常对立、此消彼长)→宗教→(上层建筑与实质)→哲学 脱离“生”→出世的哲学;人伦、世务→道德价值→入世的哲学【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中国哲学注重{社会、人伦日用、今生}←→西方哲学注重{宇宙、地狱天堂、来生} 孔子:“未知生,焉知死?” 孟子:“圣人,人伦之至也。” 道德完人(入世的理想品格) 中国的圣人←→佛教中的佛←→耶教中的圣者 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 “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 入世•现实主义←→出世•理想主义→统一合命题→中国哲学的精神圣人=理论和行为上完成入世和出世的统一 “内圣外王”的人格 “内圣”(修养成就),“外王”(社会功用) 柏拉图:哲学家→王 新道家郭象的观点 孟子:“天民” 中国各家哲学皆与政治思想联系 公孙龙:“正名实以化天下”P14 中国哲学主题:内圣外王之道,并要求知行合一 以身载道→修养自己→宇宙合一【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名言隽语、比喻论证、语录体(似无推理和联系) 不明晰→暗示无穷 富于暗示乃中国艺术 “言有尽而意无穷” 道不可道 “玄学”(新道家) 经典(及经典之不断注释,注释本身即是一种著作和思想,但永不能代替经典)【语言障碍】中国哲学之无法翻译P19【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中华民族的地理背景】大陆国家:国土即“世界”(1:天下,2:四海之内)【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大陆国家,农业为主 “土地” “本”“末”之别(农业为“本”,商业为“末”) 重本轻末 “士(地主)、农(农民)、工、商” 以“耕读传家”为荣【“上农”】《吕氏春秋》之《上农》篇:褒农贬商【“反者道之动”】易:日月运行、四时相继、物极必反 中庸之道 “毋太过”(1:忧患意识、居安思危,2:乐观精神,又满怀希望)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性格【自然的理想化】道家崇尚自然,与宇宙同一【家族制度】土地不能移动→农:家族制度、代代相传→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中间三种为家族关系,另:君臣似“父子”,朋友似“兄弟”)→祖先崇拜(“第一个定居于此的人”)→团结家族(儒家学说致力于论证这种制度的合理性)【入世和出世】儒家:社会组织的哲学、日常生活的哲学 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道家强调人的内部自然自发的东西 “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 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然”P28P29 杜甫和李白(相当于西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新儒家(近道家)和新道家(近儒家)→既入世又出世【中国的艺术和诗歌】儒家以艺术为道德教育工具,道家赞美自由精神和自然理想化(深刻影响了中国艺术大师)(例:国画中的山水、鸟、花卉、树木等,而人在其中是渺小的。人融于自然,欣赏自然美,参悟天人的妙道)P30 陶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道家之境,皆在此中)【中国哲学的方法论】直觉领悟(中国)←→假设论证(西方) 中国哲学未发展知识论P32 文约义丰【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商业国家←→农业国家希腊商业国家:(商业账目)抽象数字→具体东西 假设得到的概念→数学、数理→知识论(明晰) 社会组织形式以城市共同利益为基,而非家族 围绕城邦组织社会→平等中国农业国家:“家邦”:独裁,分等级,父权 农:顺乎自然,赞美自然,纯朴天真(不思变化) 西方商人则惯于创新→工业革命 海洋国家:知者←→大陆国家:仁者【中国哲学中不变的和可变的成分】【第三章:名家的起源】【司马谈和六家】司马谈(司马迁父亲)《论六家要旨》:1:阴阳家:宇宙生成论、阴、阳 2:儒家:儒:文士、学者 3:墨家:“墨者”、组织严密 4:名家:“名”“实”之辩 5:道德家:“无”、“道”、“德”(区别于道教) 6:法家:法式、法律、成文法典【刘歆及其关于各家起源的理论】刘歆分“百家”为十个派别(增加四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章学诚、章炳麟认为:周朝前期官师不分,“官学” 周朝后期:“官学”转为“私学”,师P42【对刘歆理论的修正】周王(“共主”)→国家(成百数量、国君统治)→采邑(土地再分、各有封建主——多为国君亲属)→“小人阶级”(庶民、农奴)至秦朝被废除→封建制度瓦解(公元前七世纪至三世纪)→“礼失求诸野”,原始贵族(官吏)流落民间→师官分离→各种“家”:儒、侠、辩者、“方士”(巫医、卜筮、占星、术数)、法术之士、隐者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出于武士(侠);道家出于隐者;名家出于辩者;阴阳家出于方士;法家出于法术之士【第四章:孔子:第一位老师】【孔子和六经】私人讲学→各家哲学兴起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学生的人 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六经:易、诗、书、礼、乐(今佚)、春秋(也叫“六艺”:周代贵族教育之基础) 官方著作和私人著作 传授经典、“相礼”者为儒【孔子作为教育家】孔子“述而不作”: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加入自己的新见解,例:三年之丧、思无邪) “以述为作”的传统→产生了无数的注疏(例:十三经注疏)→儒家学派产生【正名】“实”“名”相符 “必也正名乎!” “君君(按“君道”行之,才名实相符)、臣臣、父父、子子”【仁、义】“义”为事之“宜”,即“应该”,是绝对命令 (儒家认为)“利”和“义”直接对立 “义利之辨” 义务的本质是“爱人”,即为“仁”:一切德性的总和 仁人:全德之人【忠、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为“恕”,即“勿施于人”→合为“忠恕之道”(仁之方)→“絜矩之道”《礼记》:“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知命】“无所为而为”:做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而不在于外在的结果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天命:天意知命: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应该做之事,而不计成败→(中国人)不患得患失、尽义务而与成败无关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的精神修养发展过程】“至于道”:提高精神境界 “立于礼”:懂礼、言行得当 认识道德价值→认识到天命(超道德价值)←→道家的超道德价值(天人合一) “七十而从心所欲”:圣人的最高阶段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至圣先师” 汉朝中叶,儒家可称为宗教【第五章: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孔子是古代文化的辩护者←→墨子则是批判者 孔子:文雅的君子←→墨子:战斗的传教士(反对传统制度和儒家学说)【墨家的社会背景】周后期封建制度瓦解,武士专家失去爵位→流散各地而为“侠”(《游侠列传》) 墨家出身于侠:团体、纪律、首领为“钜子”(墨子曾领导军事行动,为宋国准备军事防御,抗击楚国)见《墨子》《公输》篇 出身下层阶级:批判传统制度和孔子 墨者:武士团体 反侵略战争:限于自卫 阐明职业道德而后成为学派【墨子对儒家的批评】“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焉”:1:儒者不信天鬼——“天鬼不悦”;2:儒者坚持厚葬,三年之丧——浪费财富和精力;3:儒者强调音乐——浪费财富和精力;4:儒者相信前定命运——致人懒惰、委之于命运(对儒家之“命”有误解)【兼爱】仁、义指兼爱,仁人(实行兼爱的人);义人则是实行之人 “有福同享,有祸同当” “兼士”(“必为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别士” 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其本之也,考之天鬼之志、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最后一表最重要,“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是墨子判定一切价值的标准 以兼为正,仁人的任务是为天下兴利除害【天志和明鬼】天帝的意志是一切人要彼此相爱,并监察人的行动 明鬼则奖赏实行兼爱之人,惩罚交相“别”之人 【一种似是而非的矛盾】儒家(1:强调丧礼和祭礼(出于孝敬祖先之情,是诗的而非宗教的);2:不信鬼神)←→(1:反对丧礼和祭礼;2:相信鬼神(为设立宗教制裁))墨家节用 节葬 【国家的起源】国君的权威来源:人民的意志,天地的意志国君的任务:奖赏那些兼爱之人,惩罚不实行兼爱的人 “上同而不下比”(同意上边的,莫依下边的) 国家必须极权主义,国君权威是绝对的 国家的职能:“一同国之义” “一义” 义:交相兼,不义:交相别【第六章: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隐者嘲笑孔子救世努力:“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早期道家和隐者】欲洁其身的个人主义者【杨朱的基本观念】“不以天下大利易其径一毛” “为我” “轻物重生”【杨朱基本观念的例证】庄子:“为善无近名,为恶不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养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赞美“无用之用”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无用是全生的方法→不能多为恶,亦不能多为善【道家的发展】第一阶段:杨朱;第二阶段:老子;第三阶段:庄子。 “全生避害”(道家哲学的出发点) 杨朱的方法是“避”——隐者→老子:揭示变化的规律,遵循变化规律→庄子:齐生死,一物我 “材与不材之间”≈“缘督以为经”【第七章: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稷下”(学术中心) 孟子:理想主义←→现实主义:荀子【人性善】人性之善恶(中国哲学一直争论的问题) 孟子的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四端”:四种常德(仁义礼智)(告子认为人本无善无不善,“义,外也。”)【儒墨的根本分歧】孟子:“距杨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仁义的本质是利他,杨朱的原则是利己 爱无差等(墨家)←→爱有差等(儒家)孟子:“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善推其所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建立在爱有差等之上) 儒家:“仁”从人性内部自然发展而来(为仁义而仁义) 墨家:兼爱是从外部人为地附加于人的(超自然的和政治的制裁、强迫以及诱导)【政治哲学】孟子:国家和社会起源于人伦,圣人为王 君若非圣君,民即有革命的权利,即使杀了君,也不算弑君 “一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有权革命” 圣人为王:王道 治道(包括:1:“王”道→道德、“德”;2:“霸”道→暴力、强迫、“力”) “以为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井田”制度(中央为公田,周围为私田,八家合种公田,私田自种,公田产品交给政府,私田自留各家。私田中五亩宅基周围种上桑树,老人可穿丝绸;各家养鸡猪,老人有肉吃)→“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恻隐之心→仁→爱人→“善推其所为”→“行忠恕之道” 孔子:忠恕为“内圣”,孟子扩展:忠恕为“外王”【神秘主义】“尽心”(恻隐之心)→“知性”(本性)→“知天”→“天民” 天爵境界(价值观) “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气”为勇气、士气;浩然:盛大流行(超道德价值) 养浩然之气的方法:“知道”+“集义”→“配义与道” 仁为内,义为外 “人皆可以为尧舜”【第八章:名家】“名”“实”关系【名家和“辩者”】司马谈:“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 邓析、惠施、桓团、公孙龙(代表人物) 例:“不要急,他不找你买,他找谁呢?” 名家:重“名”不重“实” 讼师 例:“秦与赵约,秦攻魏,赵救之”之辩P100 坚白之辩(公孙龙) “无厚”(惠施) 名家倾向:强调“实”的相对性,强调“名”的绝对性:“美”是绝对的“美”,“美的事物”只是相对“美”【惠施的相对论】1:“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言天地最大,毫末最小”是对实之肯定,是或然的,非必然 实际事物的性质都是相对的2:“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小”“大”的相对3:“天与地卑,山与泽平”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5:“大同而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合同异之辩) “坚白同异”6:“南方无穷而有穷”7:“今日适越而昔来”:今日的昨日是昨日的今日;今日的今日是明日的昨日→今昔的相对性8:“连环可解也” 例:木桌是对木料的毁坏与对桌子的建设9:“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古人认为:燕在最北、越在最南 “天下无方,故所在为中;循环无端,故所在为始也”10:“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万物一体。泛爱万物,不加区别【公孙龙的共相论】柏拉图的“理念”“共相” “白马非马”(《公孙龙子》之《白马论》) 《坚白论》:“离坚白”之辩:不存在又坚又白的东西 共性独立于物之外《指物论》:“物”为具体的个别的事物,“指”表抽象的共相 名:以某类具体事物为外延,以此类事物共有的属性为内涵→共相为“指”:客观的观念【惠施学说、公孙龙学说的意义】“形象之内”(实)←→“形象之外”(名)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共相不能是经验的对象(例:人可看到某个白物,不可见白的共相) “独而正”:一切有名可指的共相都在超乎形象的世界里,但并非在超乎形象的世界里的一切共相都有名可知 道家是名家的反对者,又是名家真正的继承者【第九章: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道,无名】以名指实,不觉其是名 “形象之内”的一切物皆有名 老子讲“无名”与“有名”相对,“超乎形象”之外的一切事物并非都“无名”,但“无名”者一定超乎形象,道家之“道”即是一个“无名”的概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有名”和“无名”的区别 “道”是无名,一切有名者皆由无名而来 “道”不可言说,“道”只是其代号,不是“名”(不同于称桌子为桌子,因为桌子有桌子的属性) “道”是无名之名:“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道”是形式概念,非积极概念“道”生万物,却非万物中之一物,物皆有一名,道则“无名、朴” 一物生,是一有;万物生,是万有。万有生,涵蕴着首先是“有”(逻辑上的“先”,非时间上的“先”) 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同样是逻辑上的“先后”),属于本体论,非宇宙发生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生于“无”,万物生于“有”,一二三为“有”)【自然的万变规律】老子的主要观念:“太一”(“道”)、“有”、“无”、“常”(不变、永远不变的东西,或变化遵循之规律) “物极必反”(成语)→“反者道之动”(老子原话) “逝曰远,远曰反”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少则得,多则惑”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知常曰明”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处世的方法】“不知常,妄作,凶” “袭明” 从反面努力:“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柔弱、谦虚、知足、谨慎 道家讲“全生避害”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违反自然:“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无事”为“无为”) 道生万物,生的过程中,每个个别事物都从普遍的“道”获得一些东西,这就是“德” 一物自然地是什么,即它的“德”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是万物之所从生者,德是万物之所以是万物者 顺乎个人之德而行,以“朴”为生活指导原则 道(最朴)→德(次朴)→“朴”(顺德而行) 鄙弃儒家的仁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寡欲”、“弃智”:“慧智出,有大伪”【政治学说】道家同意儒家:圣人治国(儒家:仁政;道家:无为)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无为,而无不为”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愚”意为“淳朴、天真”) 道家之“愚”:圣人之愚为大智,普通人之愚为自然的产物,圣人之愚为精神的创造【第十章: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庄子》为公元三世纪郭象重编,道家著作之汇编【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这种能力即为我们的“德”,“德”从“道”而来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生谓之德” “德”即自然能力 “天在内,人在外。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之根源,顺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恶之根源——天指自然,人指人为 大鹏•小鸟: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各自的自然能力【政治社会哲学】法律、道德、制度、政府的目的皆为“立同禁异” “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 “以人灭天”(把自然自发的东西变为人为的东西) 不治之治(理由)→(老子:反者道之动;庄子:天人之区别) 顺乎自然本性,方可求得相对幸福【情和理】佛家:生、老、病、死(人生四苦) “遁天之刑” “理”可以消除“情” 道家“以情化理”P131P132 圣人由于对万物自然本性之理解,心不受世界变化影响,得到了绝对幸福【获得绝对幸福的方法】万物自然本性的相对性,人与宇宙的同一 “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圣人与道合一,所以无功、无名 “听其自然”【有限的观点】《齐物论》:“地籁”(风)“人籁”(人所“言”) 人“言”有限,故为片面,是非观念是每个人各自建立在自己有限的观点之上,故是相对的 《齐物论》:“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更高的观点】“照之于天”,超越有限的观点,即道的观点 “是”和“彼”循环无尽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万物虽有不同,但皆“有所然”、“有所可”,都统一为一个整体,即“通为一” 《齐物论》:“我”与“非我”也“通为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惠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更高的层次】“不知之知” 名家:“大一”无外,故不可思议、不可言说,若可说言说,就一定有外,“言说”即在它本身之外 “无竟”是得道人所住之境,拥有对于“一”的知识,并体验到“一”。忘事物之一切区别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真正独立,幸福绝对 “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支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田子方》圣人、至人,与“大一”合一,也就是与宇宙同一【神秘主义的方法论】“弃知”→(求得)→“内圣”之道 知识的任务是作出区别;“弃知”可忘记区别,达到“大一”→“不知之知”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无知”(原始的无知状态→自然产物)←→“不知”(有知而达到“不知”→“忘记”——一种精神创造)(两者对比类似因失去知觉不畏惧的人和勇敢的人) 后来获得的不知状态即为“不知而知”【第十一章:后期墨家】【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墨经:“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 “(知心)”(心) “*(无此字,上面是“知”,下面是“心”)也者,以其知论物”→外界事物印象须经“心”加以解释墨经:知识分类(按照来源):1:认识者的亲身经验;2:权威的传授(传闻和文献);3:推论的知识(演绎、已知推未知) 知识分类(按照对象):名的知识,实的知识,相合的知识,行为的知识 墨经:“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前者为命题的客词,后者为命题的主词) 名分三类:达名(“物”,通名),类名(比如“马”),私名(“人”之名)【澄清兼爱说】《大取》:“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后期墨家:“义,利也”:利是义的本质类似于杰里米•边沁的“功利哲学”:《道德立法原理导言》:“天然”使人类为一种最上维权所统治:此二威权,即快乐和苦痛。功利哲学既承认人类服从此二威权之事实,而以之为哲学之基础,此哲学之目的,在以理性、法律维持幸福。“道德的目的就是“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后期墨家为各种道德下定义:“忠,以为利而强君也”“孝,利亲也”“功,利民也” 《小取》:“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须遍爱一切人,才算爱人【辩护兼爱说】反对意见:“无穷害兼”;“杀盗,杀人也” 《经下》篇:“无穷不害兼,说在盈可否。……”(人是有穷的,故可尽爱) 《小取》篇:“……杀盗,非杀人也,无难矣”(省去论证过程)【对其他各家的批评】惠施“合同异”,“万物毕同”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墨经》之《经上》篇曰:“同:二名一实,重同也;不外于兼,体同也;俱处于室,合同也;有以同,类同也”公孙龙“离坚白”:墨家认为:“坚白不相外也”
  •     书的确写得很流畅,很有激情,对于入门级的读者非常有帮助。 纵然有很多疯狂的宣言,比如说他认为是现代性入侵中国,而不是西方入侵中国。虽然很多类似的宣言的值得怀疑和推敲。可是的确是本很好的书。 翻译也翻的好!

精彩短评 (总计41条)

  •     国际视野下的中哲介绍~
  •     真的很简。
  •     我们国家的哲学,也就是在冯友兰这里还比较纯正了
  •     为了做小组报告,又重读了一遍。这番感受更深了。学术脉络的行进,归结起来无非老子的那五个字,「反者道之动」。此外冯先生的那句“豹尾”也非常耐人寻味:「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壹柒好讀#015
  •     浅显易懂,生动有趣!这才是写书的典范!
  •     强迫倾向驱使我看每本书都认认真真。这本书看得好慢,文言文可难到我了,后面还是草草带过,找机会闲暇时在好好品读一遍这本好书。
  •     文章浅显易懂,作者功力深厚
  •     知道这本书牛,没想到这么牛,原来是印刷史上的一个牛碑,回去把书找到,珍藏起来。咳咳,话说这个版本的确手感良好
  •     清晰
  •     入门当然要从简单的开始了!
  •     关于玄学 卦那段看不懂。
  •     真的很爱那大胡子,那坨大胡子
  •     清透。成一家之言。
  •     我读的就是这个版本。图书馆借来的书旧到不行,到处是折痕和标记。不知道多少人和我一样,被这本书影响着,震动着。
  •     再看一遍
  •     名气很大,但是不觉得好
  •     脉络清晰,深入中哲的入门书,但不可深信而为障碍
  •     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就是这回事啊
  •     清晰易懂的一本 非常好 看的这本书淘于潘家园,不知经多少人转手 里面有多种字体笔记 很有趣
  •     冯老洋洋洒洒将中国古代哲学史发展历程简要做了介绍,既不枯燥也不俗套,只有大师才能完成这样的作品。读完受益匪浅,对中国哲学史有简单的认识,对于有些内容此时仍一知半解,还需回头细细品味。
  •     看完對中國思想史有了大概的瞭解,始覺中華文化之博大,簡史看後就像看《中國哲學史》。
  •     这本书的英文版我推荐给了我的哲学教授。
  •     醍醐灌顶
  •     大概12年的时候?读了上
  •     第一次看中国哲学,整个过程不过一对多多对一的问题,以后还要详看
  •     是的,就是要迂回地迷信地去理解和追求超越价值,大爱不可求?
  •     語言平實易懂,一如先前的《西潮》,有一種民國文人的儒雅平易以及率性。所以思維組織上有點散漫。|到后面啃得有点费劲,又囫囵吞枣了事了,啃了三个礼拜了,强迫症啊。。。= =
  •     所讀為台灣藍燈版。
  •     读的是 更老的版本
  •     绝对值得一读!总觉得,与《美的历程》可以遥相呼应,都是好书啊!
  •     能把哲学的问题说清楚而又如此亲切易读真是太了不起的一件事。
  •     这本破破烂烂的老书,不想内容棒棒哒!第一章讲到宗教和哲学的区别,是看过最一针见血的。由于自己逻辑思维差,哲学一向不是我的菜,这本书也就看得极其任性,感兴趣就详读,读不懂就略过,不想竟读得高高兴兴,最大的收获也不是知识,而是启发。“哲学的用处不是增加实际的知识,而是提高精神的境界。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他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包括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天地境界又叫哲学境界。
  •     very impressive,中国的哲学,只有站到一定远度,看到一定广度,才能客观地回望,并且挖出这么多有价值,险些被遗忘,被埋没的东西吧,虽然初衷是写给外国人看的,但作为一个中国人读来或许收获更大,尤其是当代的中国人。老版的平装没有序言没有后记,一气行至结尾的最后一句“人应该说很多话然后保持沉默”在翻完一大本后读到真的是让人阖卷良久都印象深刻。
  •     书是好书,但是翻译本真的翻译得很烂!!!除了对一些名词诗句的注释有用之外,别的一些翻译甚至会misunderstood..
  •     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     201302,1985年首版,书极少能有如此气场。
  •     好看又易读的简史~大师就是大师啊~哦活活~ 最喜欢看快要烂掉的老书了~封底还有九十年代的借书登记表~ 前辈们都带着书去了哪些地方呢?好奇之。
  •     才学识。
  •     脑补了下诸子百家集体混微博的场面,感觉看客只有默默点赞转发的份儿。
  •     图书馆借到这个版本真好!看了以后觉得还是有点不适合自己看,太入门。。应该给高中的孩子们扫盲去= =
  •     这个译本比较好。内容通俗、简略。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