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牛津通识读本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544732796
作者:(英)A. C. 格雷林
页数:300页

作者简介

《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由伦敦大学伯克贝学院哲学高级讲师、牛津大学圣安妮学院特约研究员A. C. 格雷林撰写,力图将维特根斯坦的思想精华介绍给读者,说明其哲学观点的本质与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学者王炳文作序推荐。
维特根斯坦作为哲学家极富思想独创性,其影响力远超出哲学本身的范围。本书力图将维特根斯坦的思想精华介绍给读者,说明其哲学观点的本质与影响,并对维特根斯坦在当代思想领域的持续影响给出新的评价。

书籍目录

前 言
1 生平与性格
2 早期哲学
3 后期哲学
4 维特根斯坦与晚近哲学
索 引
英文原文

编辑推荐

《牛津通识读本: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由伦敦大学伯克贝学院哲学高级讲师、牛津大学圣安妮学院特约研究员A.C.格雷林撰写,力图将维特根斯坦的思想精华介绍给读者,说明其哲学观点的本质与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学者王炳文作序推荐。

前言

王炳文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大师。想了解当代西方哲学的脉络,不可不先了解维特根斯坦。而他的哲学思想又以深奥难懂著称,初学者往往视为畏途。这自然就需要一些深入浅出的入门书。本书就是专为那些非哲学专业的读者写的,让他们走上一条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之路,所以只讲述他的哲学的“主线”。本书共分四章,分别讲述维特根斯坦其人、前期哲学、后期哲学,以及对他的评价。维特根斯坦在哲学上独树一帜,在性格上更是特立独行。他家财万贯,而又弃之如敝屣。他钻研高深的逻辑哲学理论,却又去山区乡村从事小学教师的工作。他师承英国哲学家罗素,后来却又与其分道扬镳。他兴趣广泛:早年学习过航空工程,后来还曾为他的姐妹设计和建造住宅。造成他的哲学思想晦奥难懂的一个原因是:他的哲学著作都是用一些格言、警句的文体写成的。这在20世纪哲学家中间是独一无二的。给读者产生的印象是:书中包含着深刻的智慧和神来的灵感。越是不容易理解就越吸引着读者探索的愿望。维特根斯坦的全部哲学由于前期和后期的重大不同而分为两个阶段。他的早期哲学的代表著作是《逻辑哲学论》。他的目的是想通过语言逻辑的分析来解决传统的哲学问题。他把自己的努力成果写进了他为《逻辑哲学论》撰写的序言当中。他说:“整本书的主旨可以用以下的话来概括:可以说的,都可说清;不可说的,只可不说。”这就完全否定了传统的哲学问题,从而为逻辑实证主义者(维也纳学派)反对形而上学的主张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根据。《逻辑哲学论》的最后一个命题是:“不可说的,只可不说。”这个命题实际上是维特根斯坦的最后结论,也是他早期哲学工作的总结。这个命题包含了维特根斯坦写作《逻辑哲学论》的全部意图,也标志着青年维特根斯坦哲学旅程的结束。《逻辑哲学论》还提出了许多革命性的新思想。其中有:1.逻辑命题是重言式。(6.1)2.哲学不是一门自然科学。(4.111)3.哲学的目的是对思想作出逻辑上的澄清。哲学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活动。(4.112)4.命题是实在的图像。(4.01)图像是实在的一个模型。(2.12)命题的总和就是语言。(4.001)真命题的总和就是全部自然科学。(4.11)全部的实在就是世界。(2.063)这就是有名的图像说的要旨。图像说说明语言与世界是怎样相互关联的,从而说明语言在我们正确使用它时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语言怎样映示世界。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主要著作是在他去世后出版的《哲学研究》。在本书中他提出了许多全新的哲学思想。比起早期的《逻辑哲学论》来,本书显示出更加广阔的哲学视野,内容也更加丰富,处处让读者看到极有洞察力的见解。下列一些论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不然就无法把握貌似纷繁的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1.反对追求单一的“本质”。维特根斯坦认为这种追求是徒劳的,应该用“家族类似”的概念来取代。2.“语言游戏”说。维特根斯坦以前认为语言只有一种“语言逻辑”即映示世界的功能,如今则认识到语言功能的多样性,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语言逻辑”。这些各不相同的语言实践就是维特根斯坦所说的“语言游戏”。3.意义不再是命题与事实之间的图示关系,而是在构成语言的许多实践中的用法。4.语言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生活形式”的一部分。“生活形式”就是一个具有基本共识的人群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行为上的一致。5.私人语言是不可能的。这个结论直接来自维特根斯坦一贯强调的“语言是公共性质的”这一主张。维特根斯坦后期这些哲学思想相互之间关系紧密,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前后连续,好像一张许多条绳子结成的大网,覆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确实是他的一项重大成就。另外,他在方法上也有了极大的改变。从以理想语言改造日常语言改变为尊重日常语言的多样性(语言游戏),重视生活实践(生活形式)。从高处不胜寒的理想语言回到人间的日常语言。正如早期的《逻辑哲学论》推动了30年代的逻辑实证主义一样,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也启发和助长了牛津日常语言学派(奥斯汀、赖尔等人)的兴起。此外,维特根斯坦在晚期写成的《论确实性》由于其在认识论上取得的重大进展而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他认为怀疑只有在一种语言游戏的背景下才有意义,正如他所说:“怀疑这种游戏本身就是预先假定了确实性”(115),“一种怀疑一切的怀疑就不成其为怀疑”(450),“怀疑出现在信念之后”(160)。维特根斯坦所说的这些话都表明怀疑必须预先假定有不受怀疑的东西。所以他又说“这表明不容怀疑属于语言游戏的本质”(370)。维特根斯坦的追随者往往认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和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其他人也把他说成是“有重大影响和独创见解的思想家”。对此,本书作者则抱有相当保留的态度。他认为判断维特根斯坦是否可以同诸如亚里士多德、洛克、康德这些大家并列还为时过早,需要时间的考验。但他也承认,即使后世不把维特根斯坦当作伟大的哲学家,也一定会把他当作哲学上的大人物。本书是一本入门书,并不预先假定读者有多少哲学知识。所以在叙述上力求简明扼要,以达到勾画出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发展主线的目的。作者的文笔也十分清晰明白,深入浅出,可读性强。由于本书是中英对照,读者一方面可以在阅读中了解西方哲学思想的内容,一方面也提高了阅读原文的能力。读者可以随时参照两种文字,当可收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本书作者格雷林(A.C.Grayling)是英国当代青年哲学家,牛津大学哲学讲师,曾多次来华讲学,并在中英暑期哲学班授课。除本书外,作者还著有《哲学逻辑导论》(1982)、《驳怀疑论》(1986)、《柏克莱》(1986)、《罗素》(1996)等书。译者是我的老同事,多年从事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译有大量西方哲学重要著作。译文忠实可靠,流畅易读。我特别高兴为本书作序,并愿意郑重推荐给想了解西方哲学思想的广大读者。2007年11月

内容概要

A. C. 格雷林 伦敦大学伯克贝学院哲学高级讲师、牛津大学圣安妮学院特约研究员。著有《哲学逻辑导论》(1982)、《驳怀疑论》(1986)、《贝克莱:中心论证》(1986)等书。担任《卫报》专栏作者多年,并为《观察家》、《经济学人》等刊物撰稿。

名人推荐

若想了解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点、他在思想与语言的本质方面所持守的信念,以及他关于心灵哲学的许多不容忽视的见解(尽管有时会被人误解且常常令人困惑),从这本书开始读起再好不过。——《卫报》 雷蒙德•塔利斯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第一章生平与性格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是一位哲学家。哲学在20世纪已经成为只有专家们才去研究的对象,因此大多数近年来获得声誉的哲学家只在他们的同事中间闻名。然而维特根斯坦的名声却远远超越了哲学的界限。在不治哲学的人们当中,提及他的名字的次数多得惊人,听到他的名字的场合也各自不同,同样令人惊讶。在许多人眼中,他被认为是20世纪哲学的典型代表,好像他不仅在其著作中而且在人格上都体现出哲学本身的面目:难解而深邃。也许由于这个缘故,他著作中的内容常被人随便取来当作警句。这些内容之所以被人这样使用,是由于其文体风格和结构的适宜,也因为似乎可以从中提炼出某些智慧。 许多当代哲学家认为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外行人对他的评价就由此而来。这种评价是否正确仍然要由历史来决定;同行人的判断并不一定永远正确。然而不管结论如何,都无法改变这一事实,即维特根斯坦的生平和思想无论如何都是非比寻常的。 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于1889年4月26日出生在维也纳,在家中排行第八,最为年幼。他的父亲是一位实业家,也是奥地利最富有的人物之一;维特根斯坦一家的宅院是维也纳人社会和文化生活的一个中心。 维特根斯坦家族父系和母系历代都以家道殷实和教养良好著称。他的祖父是来自黑森的一位富有的犹太羊毛商。他改信基督教中的新教,娶了一位维也纳银行家的女儿。其后不久他便把经营中心转移到维也纳,在该地他和妻子成了艺术赞助家。他们让儿子卡尔(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父亲)接受花费昂贵的古典式教育,但是卡尔拒不从命,十七岁离家奔赴美国,有两年靠在饭馆服务以及教小提琴和德文课为生。回到维也纳后他开始学习工程学。除了继承的遗产,他在几十年间由于成功经营钢铁工业而增添了大量财富,跻身奥匈帝国最重要的实业家行列。他在过了五十岁不久便退休,用一些时间给维也纳报刊撰写经济学方面的文章。 尽全力鼓励全家从事文化和音乐活动的是维特根斯坦的母亲莱奥波尔迪娜。她也是一位银行家的女儿,同施蒂里亚的地主乡绅有着亲戚关系。她的音乐兴趣颇为浓厚。受她的邀请,勃拉姆斯和马勒是家中常客;在她的鼓励下,维特根斯坦的兄长保罗成了一名音乐会钢琴演奏家。保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去一只手后,拉威尔和施特劳斯参与为保罗写出独手演奏的协奏曲。维特根斯坦本人也具有很好的音乐天赋。成年后他曾自学吹奏单簧管,但是他最突出的音乐才能却表现在全凭记忆用口哨吹奏出整篇乐谱的能力上。 莱奥波尔迪娜·维特根斯坦信奉罗马天主教,所以维特根斯坦也是在这种宗教信仰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宗教是他一生始终强烈关注的主题。有好几次他曾认真考虑去当修道士。然而他的宗教观点却不是正统的,到底是什么信仰他也从未讲出。在他的著作中透露过一些与此相关的暗示。 也许是由于自己切身的经验,卡尔·维特根斯坦的教育观点很是奇特。他让自己的孩子都在家里受教育,课程全由他自己安排,直到十四岁为止。这项计划并不成功。到了维特根斯坦该上学的时候,他竟进不了维也纳的高级中学(相当于文法学校)甚至实科学校(相当于现代中学),因为他达不到所要求的标准。最后他通过了林茨一所省立实科学校的入学考试,在那里上学的还有一个同龄人阿道夫·希特勒。维特根斯坦在该校度过了三年不愉快的时光,1906年离校时并未取得升进大学的资格。这是一次挫折,因为他曾有在维也纳跟博尔茨曼学习物理的志愿。然而他一直表现出工程学方面的天资,这是他父亲的专业;据说他在童年就制作出一种缝纫机的模型,证明他有这方面的才能。因此他的父母便将他送进柏林—夏洛滕堡的一所工艺学院。 维特根斯坦在那里生活得也不愉快,三个学期之后便离开了这所学校。然而他却对航空工程产生了兴趣,这是他未来职业的一条最新发展途径。他于1908年前往英国,当年夏天在德比郡靠近格洛瑟普的高空大气层研究站进行风筝飞行试验。当年秋季他进了曼彻斯特大学学习航空工程。


 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牛津通识读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序 言王炳文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大师。想了解当代西方哲学的脉络,不可不先了解维特根斯坦。而他的哲学思想又以深奥难懂著称,初学者往往视为畏途。这自然就需要一些深入浅出的入门书。本书就是专为那些非哲学专业的读者写的,让他们走上一条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之路,所以只讲述他的哲学的“主线”。本书共分四章,分别讲述维特根斯坦其人、前期哲学、后期哲学,以及对他的评价。维特根斯坦在哲学上独树一帜,在性格上更是特立独行。他家财万贯,而又弃之如敝屣。他钻研高深的逻辑哲学理论,却又去山区乡村从事小学教师的工作。他师承英国哲学家罗素,后来却又与其分道扬镳。他兴趣广泛:早年学习过航空工程,后来还曾为他的姐妹设计和建造住宅。造成他的哲学思想晦奥难懂的一个原因是:他的哲学著作都是用一些格言、警句的文体写成的。这在20世纪哲学家中间是独一无二的。给读者产生的印象是:书中包含着深刻的智慧和神来的灵感。越是不容易理解就越吸引着读者探索的愿望。维特根斯坦的全部哲学由于前期和后期的重大不同而分为两个阶段。他的早期哲学的代表著作是《逻辑哲学论》。他的目的是想通过语言逻辑的分析来解决传统的哲学问题。他把自己的努力成果写进了他为《逻辑哲学论》撰写的序言当中。他说:“整本书的主旨可以用以下的话来概括:可以说的,都可说清;不可说的,只可不说。”这就完全否定了传统的哲学问题,从而为逻辑实证主义者(维也纳学派)反对形而上学的主张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根据。《逻辑哲学论》的最后一个命题是:“不可说的,只可不说。”这个命题实际上是维特根斯坦的最后结论,也是他早期哲学工作的总结。这个命题包含了维特根斯坦写作《逻辑哲学论》的全部意图,也标志着青年维特根斯坦哲学旅程的结束。《逻辑哲学论》还提出了许多革命性的新思想。其中有:1. 逻辑命题是重言式。(6.1)2. 哲学不是一门自然科学。(4.111)3. 哲学的目的是对思想作出逻辑上的澄清。哲学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活动。(4.112)4. 命题是实在的图像。(4.01)图像是实在的一个模型。(2.12)命题的总和就是语言。(4.001)真命题的总和就是全部自然科学。(4.11)全部的实在就是世界。(2.063)这就是有名的图像说的要旨。图像说说明语言与世界是怎样相互关联的,从而说明语言在我们正确使用它时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语言怎样映示世界。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主要著作是在他去世后出版的《哲学研究》。在本书中他提出了许多全新的哲学思想。比起早期的《逻辑哲学论》来,本书显示出更加广阔的哲学视野,内容也更加丰富,处处让读者看到极有洞察力的见解。下列一些论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不然就无法把握貌似纷繁的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1. 反对追求单一的“本质”。维特根斯坦认为这种追求是徒劳的,应该用“家族类似”的概念来取代。2. “语言游戏”说。维特根斯坦以前认为语言只有一种“语言逻辑”即映示世界的功能,如今则认识到语言功能的多样性,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语言逻辑”。这些各不相同的语言实践就是维特根斯坦所说的“语言游戏”。3. 意义不再是命题与事实之间的图示关系,而是在构成语言的许多实践中的用法。4. 语言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生活形式”的一部分。“生活形式”就是一个具有基本共识的人群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行为上的一致。5. 私人语言是不可能的。这个结论直接来自维特根斯坦一贯强调的“语言是公共性质的”这一主张。维特根斯坦后期这些哲学思想相互之间关系紧密,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前后连续,好像一张许多条绳子结成的大网,覆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确实是他的一项重大成就。另外,他在方法上也有了极大的改变。从以理想语言改造日常语言改变为尊重日常语言的多样性(语言游戏),重视生活实践(生活形式)。从高处不胜寒的理想语言回到人间的日常语言。正如早期的《逻辑哲学论》推动了30年代的逻辑实证主义一样,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也启发和助长了牛津日常语言学派(奥斯汀、赖尔等人)的兴起。此外,维特根斯坦在晚期写成的《论确实性》由于其在认识论上取得的重大进展而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他认为怀疑只有在一种语言游戏的背景下才有意义,正如他所说:“怀疑这种游戏本身就是预先假定了确实性”(115),“一种怀疑一切的怀疑就不成其为怀疑”(450),“怀疑出现在信念之后”(160)。维特根斯坦所说的这些话都表明怀疑必须预先假定有不受怀疑的东西。所以他又说“这表明不容怀疑属于语言游戏的本质”(370)。维特根斯坦的追随者往往认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和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其他人也把他说成是“有重大影响和独创见解的思想家”。对此,本书作者则抱有相当保留的态度。他认为判断维特根斯坦是否可以同诸如亚里士多德、洛克、康德这些大家并列还为时过早,需要时间的考验。但他也承认,即使后世不把维特根斯坦当作伟大的哲学家,也一定会把他当作哲学上的大人物。本书是一本入门书,并不预先假定读者有多少哲学知识。所以在叙述上力求简明扼要,以达到勾画出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发展主线的目的。作者的文笔也十分清晰明白,深入浅出,可读性强。由于本书是中英对照,读者一方面可以在阅读中了解西方哲学思想的内容,一方面也提高了阅读原文的能力。读者可以随时参照两种文字,当可收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本书作者格雷林(A.C.Grayling)是英国当代青年哲学家,牛津大学哲学讲师,曾多次来华讲学,并在中英暑期哲学班授课。除本书外,作者还著有《哲学逻辑导论》(1982)、《驳怀疑论》(1986)、《柏克莱》(1986)、《罗素》(1996)等书。译者是我的老同事,多年从事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译有大量西方哲学重要著作。译文忠实可靠,流畅易读。我特别高兴为本书作序,并愿意郑重推荐给想了解西方哲学思想的广大读者。                   2007年11月

精彩短评 (总计46条)

  •     刚下单,还没收到书。以前就买过这个系列的小册子,非常棒的编辑理念。而且很想收集齐里面的所有小书签。
  •     最后的结论是,维特斯根坦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牛逼,多处理论可经过论证被推翻,又因研究领域的窄小和小众,并未对哲学界发展产生特别大的影响?
  •     翻译一般般
  •     对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的解读比较概要,也抓得很准;但是后期哲学的解读没有讲清楚,还不如直接读原著来的明快。总体而言是不错的书籍,想要戳破维特根斯坦的鬼把戏。
  •     雁过无痕…能感到作者试图在给维式哲学建立体系但可能还是太飘忽太抽象了…能看进去的不是很多
  •     挺好
  •     非常吃力
  •     语言游戏的基础是“生活形态”
  •     语言哲学和数理逻辑与心理暗示的关系,似乎是太诱人又错误的意识。这依然令我欲罢不能。
  •     本来想在维特根斯坦这个思想之国走一走,游一游。作者去过了,认真逛过了。途中正好碰到,我问他好不好玩值不值得去,他说不太好玩,但如果学过逻辑,不妨一去。然后我明白,自己并不必去,便即折返。很幸运,省了好多时间,没有瞎跑。
  •     导论写得简洁漂亮,面对维氏一堆语焉不详的格言集能条分缕析地完成任务。然而作者终究对维氏著作及思想颇有微词,30多页的评论几乎没几句是肯定的,其中部分都没黑到点上,很容易驳倒。略醉。
  •     看到还有10页的时候,我,撑不下去了!所以看书的缘由是封面什么的,靠—不—住——
  •     嚼人家吃过的馒头
  •     旅程是漫长的,但距离却很短。作者明明是不喜欢维特根斯坦啊……不懂歪果仁。
  •     感觉后面的批评有些地方不太妥当,但是我还是需要一些时间消化。而且后期哲学的介绍不如前期清晰。
  •     了解一个人还应当了解他的反面评价,这是蒙克的那部传记里看不到的。
  •     较清晰,引路
  •     作者似乎沒能理解後期Wittgenstein對語言與實踐關係的論述
  •     对维特根斯坦比较尖锐的批评性意见,在这本书里我第一次看到。
  •     讲了维特根斯坦的前后两期的哲学思想,通识嘛
  •     看作者的评述觉得挺不开心的
  •     读完才认识到自己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点及证证思路了解的太少太少,老实说这本书的中后半我没有读懂,看以后是否有时间去读他的著作来对比补足了。BTW:如果不是遇到罗素,他大概不可能成为哲学家,可能只会是一个不称职的小学老师吧。
  •     = =算了
  •     只读了第一部分
  •     特别明晰的一本小书。虽然也还是记不住。
  •     作者吐槽之心溢于言表,已经快忘掉丫在写书了【虽然在下也不喜欢他的思想】
  •     已阅!
  •     汉译真是连鸡肋都算不上。索性后面的原文为这本书扳回了一成
  •     这套通识翻译成这样算不错了 你看别的本很多翻译烂的
  •     至今读过vsi系列最喜欢的一本。问题意识特别强。
  •     对后期哲学介绍的部分不够清楚,认为这种不清楚与维特根斯坦的著作模糊无关,而是作者太急于表达批判意见了。
  •     给自己不那么赞赏的哲学家写introduction需要的克制或许相对少一点 却并不会达到中肯啊
  •     看得出作者有多艰辛地试图说明维特根斯坦的理论,不过还是不怎么读得懂~(*+﹏+*)~我只看出来这枚高富帅好无趣啊~
  •     噢我看不懂
  •     维特根斯坦没经过专业经典教育,一上来就宣称一切哲学问题都是语言的误用,一切难题都可以通过“澄清”来解决, 这么有野心,难怪不能被学术界广泛认可。ps自己也还是没到读维特根斯坦的时候吧
  •     讲得还算清楚,维特根斯坦并没有吹得这么牛啊
  •     非常有见地的维特根斯坦入门读物,将前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对立与统一细密地缝合到了一起,尾章的反思也很到位。小篇幅最考验大手笔,哪个门类都是如此。
  •     每天做plank和靠墙静蹲的时候就看这本书,非常有利于做plank和靠墙静蹲,也有利于精读一本书而非扫读。另外作者行文非常克制,但几乎每一页都呐喊着“我不喜欢维特根斯坦”。
  •     对于初次接触维特根斯坦的读者来说,此书是绝佳的初识读本。但仍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     1-这真是我读过的牛津通识里结构和思路最清晰的一本。2-但是中文翻译欠缺了一点。3-看一本介绍性的书就会又种草一大堆书,永远看不完。
  •     牛津通识读本
  •     维特根斯坦别扭。哥德尔很明确,语言消灭语言,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事件。大费周折,而艺术和美学是不需要语言的。艺术之先锋,在于感官本身的锐利。
  •     #维特根斯坦 简洁清晰地阐述了维特根斯坦早期与后期分析哲学。前期:通过「名称-客体,基本命题-事态,命题-事实,语言-世界」四对纵向真值函项关系,论证语言与世界之间平行结构与横向映示关系,「不可说的,只可不说」;后期:立足于对前期的自我批判,我看倒不至于全盘推翻,扩充发展即是。
  •     最后部分中有关文化相对主义和认知相对主义的评论比较有趣
  •     作者是有多不喜欢维特根斯坦。。。每句评价都以但是转折。。。。
  •     有助于建立学语言的良好心态。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