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锥编(全五册)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79-08
ISBN:9787101007473
作者:钱钟书
页数:1558页

作者简介

《管锥编》是钱钟书先生生前的一部笔记体的巨著。同他的《谈艺录》、《七缀集》不一样,《管锥编》不能被归入任何的学术体例当中。该书范围由先秦迄于唐前,而涉及音韵、训诂、经义、比较文化等多门学科。

书籍目录

第一册

周易正义二七则
一 论易之三名 一字多意之同时合用
二 乾 体用之名
三 泰《泰》为人中之说
四 � 干�之解
五 观 神道设教
六 噬 噬嗑为相反相成之象
七 颐 口舌与口腹
八 大过 男女歧视不齐
九 睽 睽有三
一○ 损 互文相足
一一 � 豕象食色
一二 革 息兼消长两义――革为反象以徵
一三 震 苏苏与簌簌
一四 艮 �疏亦用道家言――欲止于背
一五 渐 征夫不复与荡于不归
一六 归妹 比喻有两柄亦有多边
一七 击辞(一)无可名与多名
一八 击辞(二)天不与人同尤
一九 击辞(三)知几
二○ 击辞(四)洗心
二一 击辞(五)修辞兼言之例
二二 击辞(六)物同理同
二三 击辞(七)屈以求伸
二四 击辞(八) 物相杂成文
二五 击辞(九)祸福倚伏
二六 说卦(一)“前”“后”“往”“来”等字互训
二七 说卦(二)天地拟象
毛诗正义六○则
一 诗谱序 诗之一名三训
二 关睢(一)风之一名三训
三 关睢(二)声成文
四 关睢(三)声与诗
五 关睢(四)兴为触物以起
六 关睢(五)丫叉句法――辗转反侧解
七 卷耳 话分两头
八 桃夭 花笑
九 �� 乱离不乐有子
一○ 汝� 匹与甘
一一 行露 修辞之反词质诘
一二 �有梅 重章之循序前进
一三 野有死麇 吠龙
一四 柏舟 鉴可茹
一五 燕燕 送别情境――《诗》作诗读
一六 击鼓“契阔”诸义
一七 谷风 夫妇与兄弟
一八 旄丘 耳聋多笑
一九 泉水 舟车皆可言“驾”
二○ 北风“莫黑匪乌”之今谚
二一 静女 尔汝�物
二二 桑中 诗作自述语气非即诗人自陈行事
二三 淇奥《正义》隐寓时事――诗文中景物不尽信而可徵――“君子”亦偶戏 谑
二四 硕人《诗〉《�》写美人――“无使君劳”可两解
二五 氓 叙事曲折――“士”“女”钟情之�
二六 河广 诗文之词虚而非伪
二七 伯兮《伯兮》二章三章之遗意――心愁而致头痛
二八 木瓜 投赠与答报
二九 君子于役 暝色起愁
三○ 采葛 身疏则�入
三一 叔于田 韩愈文来历
三二 女日鸡鸣 憎鸡叫旦
三三 有女同车 形容词之“情感价值”与“观感价值”――“都”犹“京样”
三四 狡童 含蓄与寄�――《诗〉中言情之心理描绘
三五 鸡鸣 憎闻鸡声又一例
三六 敝笱 云无心
三七 陟岵 己思人乃想人亦思己、己视人适见人亦视己
三八 伐檀 诗之象声――风行水上喻文
三九 蟋蟀 正言及时行乐
四○ 山有枢 反言以劝及时行乐
四一 绸缪“良人”
四二 驷铁“媚子”与佞幸
四三 蒹葭“在水一方”为企慕之象徵
四四 衡门 慰情退步
四五 泽陂“风人体”――古人审美
四六 隰有苌楚 无情不老
四七 七月“伤春”诗
四八 鸱� 鸟有手
四九 四牡“忠孝不能两全,
五○ 采薇 刻划柳�
五一 �杜 借卉萋鹳呜以写思妇
五二 车攻 以音声烘托寂静
五三 正月 鸟为周室王业之象――�天�地―― “潜伏”而仍
“孔昭”――“哿”之字义与句型――怨天――诅祖宗
五四 雨无正 语法程度
五五 小弁 练字
五六 大东 有名无实之喻
五七 楚茨 巫之一身二任
五八 大明“师尚父”
五九 桑柔“执热”
六○ 常武《诗》�兵法
左传正义六七则
一 杜预序 五例――《左传》之记言
二 隐公 孔疏颇不信神�
三 隐公元年 牾生――待熟――因果句与两端句――考词之
终始――“阐释之循环”――“志”字歧义
四 桓公元年 古“�盍”“丽”通用于男女
五 桓公十五年“人尽夫也”
六 庄公六年 以空间示时间
七 庄公十年“肉食者鄙”――“加”字义――“可战
“不?”问对――“战、勇气也”
八 庄公十四年 息妫“未言”
九 庄公十九年 兵谏笞谏皆在楚
一○ 庄公二十八年“幕有乌”
一一 闵公元年“与其”与“宁,
一二 闵公二年 句中著一字而言外反三隅
一三 僖公四年“重言”
一四 僖公五年 左氏之“怪”“巫”――“鬼”、“神”、“鬼神”――
上帝与周王――神不聪明正直
一五 僖公二十二年 兵不厌诈――词负而意正、词正而意负
一六 僖公二十四年“无极”与“无终”
一七 僖公二十六年“玉”为礼节词头
一八 僖公二十七年 治军以刑�立威
一九 僖公二十八年“知难而退”――“戏”与战――“申息之老,
二○ 文公元年(一)相人
二一 文公元年(二)蜂目
二二 文公七年 先发与后发
二三 文公十年“强”字用于老死
二四 文公十四年“夫人”与“夫,
二五 宣公二年 一饭之恩仇
二六 宣公十二年(一)人相食
二七 宣公十二年(二)“困兽犹听”
二八 成公二年“殿”“填”与“镇”――戎礼与戎仪
二九 成公十年 不材得终其天年――病入膏肓――陷厕
三○ 成公十五年“达节”即“�”
三一 成公十六年 借乙口叙甲事
三二 襄公四年 记言中断
三三 襄公九年 小国介两大间
三四 襄公十四年“性”即“生”
三五 襄公二十一年(一)“盗”与“民贼,
三六 襄公二十一年(二)“无室”
三七 襄公二十一年(三)“美色恶心”
三八 襄公二十一年(四)避�
三九 襄公二十三年“美�”
四○ 襄公二十四年 将死言善
四一 襄公二十五年(一)记事仿古――“与”
四二 襄公二十五年(二)“文辞,
四三 襄公二十五年(三)“恶”
四四 襄公二十六年“视之尤,
四五 襄公二十七年“终身用兵而不自知”
四六 襄公二十八年 断章取义――易内
四七 昭公元年(一)“垂囊”――七口八舌之记言――言祥
殃不验之例―― 杂糅情感
四八 昭公元年(二)释医和语
四九 昭公五年 作文首尾呼应
五○ 昭公七年“淫厉”即“冤魂”
五一 昭公十一年“尾大不掉”
五二 昭公十二年 卜筮因人而�吉凶
五三 昭公十七年 水火为夫妇
五四 昭公十八年 愚民说
五五 昭公十九年 诛心与诛迹
五六 昭公二十年 和别于同――“古而无死,
五七 昭公二十二年 雄鸡自断其尾
五八 昭公二十八年(一)“惟食忘尤”
五九 昭公二十八年(二)如臬射雉
六○ 昭公三十年 为三师以肄
六一 定公三年“夷射姑旋焉”
六二 定公四年 意申不待词备
六三 定公十四年 不“信”而可为“义,
六四 哀公三年“拾�”与“覆水”
六五 哀公七年 对话省“日”字
六六 哀公十一年 出使属子
六七 哀公十二年“木�”与“国狗”解
史记会�考证五八则
一 裴�集解序 班书评马――司马氏父子�尚
二 五帝本纪 我国史学之肇端
三 周本纪“其声魄”――褒姒笑
四 秦始皇本纪 评点《史记》――本纪为《春秋》经、传之结
合――铜铸兵与铁铸兵――“写放”――“徐市”――变法焚
书――“今年祖龙死”――“棺载��车中”――字根眢论――
“夜行”――“鹿马易形”――“束蒲为脯”――野语无稽而颇有

五 项羽本纪 破釜沉舟―― 用字重而非赘――项羽性格――
鸿门宴纪事――“今”字――挑战――垓下歌――重瞳
六 高祖本纪 引碑证史――“跳”――“却行”――“不医曰可治”
七 吕后本纪“厕,
八 礼书 子夏语
九 律书“名士”――兵与刑
一○ 封禅书“云”――三神山――“物”――封禅泰山――
长寿学仙――封禅与巫�
一一 宋微子世家 射天
一二 赵世家“即”字―― 置儿绔中――文字重见
一三 孔子世家 孔为汉制法
一四 陈涉世家“贵毋相忘”与“贵易交”
一五 外戚世家 言妃匹而及命――“媚道”与“射刺”――褚先生――薄姬梦
一六 齐悼惠王世家 失火之喻
一七 萧相国世家 将相买田地
一八 留侯世家“动将以利”――“卧传”
一九 陈丞相世家 �夫――“宰天下”――“天道”与“阴德”
二○ 绛侯周勃世家 详事而略境――“君令有所不受”
二一 五宗世家“内宠外宠重复重,
二二 伯夷列传 列传以老子为首――“以暴易暴”――“天道,
二三 管晏列传“搭天桥”――世多有其书而传或载或否
二四 老子韩非列传 寓言入史――“离辞”――补偿
反应――工于谋人、拙于卫己――“因应”
二五 孙子吴起列传《十三篇〉――“攻心”
二六 苏秦列传 前倨后恭――穷愁著书
二七 樗里子甘茂列传“滑稽”
二八 孟尝君列传“市道交,
二九 春申君列传“两虎相听,
三○ 廉颇兰相如列传 叙事增饰
三一 田单列传 神师一火牛
三二 鲁仲连邹阳列传 稠�其词――“尔耳”――比物连类
三三 吕不韦列传“色衰爱弛”
三四 刺客列传 君臣恩义――“借躯”
三五 李斯列传“一切”――《谏逐客书》――“正用此时”――
屈打成招―― 反言
三六 张耳陈馀列传 交不终
三七 魏豹彭越列传“形,
三八 京布列传 田横�事汉王――报应与轮�
三九 淮阴侯列传 心口自语―― “必”――功臣――“桀犬吠尧”
四○ 田儋列传“画”与“图”
四一 郦生陆贾列传“马上得天下”――“数见不鲜”
四二 扁鹊仓公列传“视垣一方”――无种子术――韩女病――信巫不信医
四三 魏其武安列传“相体”――称谓不一――爽约――“腹
诽”、“巷议”――“首鼠两端”――记事增饰
四四 韩长孺列传 父兄虎狼――往复辩论
四五 李将军列传 生不遇时――中石没镞
四六 匈奴列传“必者”
四七 卫将军骠骑列传 学古兵法
四八 平津侯主父列传“廉易而�难”――“五鼎食、五鼎烹”――世�
四九 司马相如列传 自序――文君夜奔――“独不”――
“繁类成�盍”――“决�”――“中必�双”――《海赋》、《江赋》
之先河――犯复――“上林”、“子虚”――谏猎――“峥嵘”
――“劝百而风一,
五○ 汲郑列传“踞厕”――“刀笔吏”――《赞》
五一 儒林列传“汤武革命”――冠履喻――“家人”
五二 酷吏列传 乾没
五三 大宛列传 张骞、苏武――狼乳�婴
五四 游侠列传“存亡死生”
五五 佞幸列传 佞幸――“姓邓名通”――宦者――时
五六 滑稽列传 优言无�―― 归谬法――葬于人腹――献
鹄事――内学与外学
五七 货殖列传“崇势利”――“若水之趋下”―― 钱――治
生产――“人�我取”――“归于富厚”――“求富”――“宁
爵毋刁”――“贫贱足羞”――“蚊,
五八 太史公自序 司马谈论六家各有其是――道家为术――
“健羡”――混淆司马父子之论――“厉怜王”――“唯
唯!否否!”――《太史公书〉――“先马走”
增 订

第二册

老子王弼�一九则
一 老子王弼本 龙兴观碑本
二 一章“道”与“名”
三 二章 神�宗之见与蔽――正反依待
四 五章“目的论”――“天地不仁”与“圣人不仁,
五 七章“后其身”、“外其身,
六 一一章“无之以为用”
七 一三章 有身为患
八 一四章“惚恍”
九 一七章“法自然,
一○ 二六章“重为轻根,
一一 二八章 契合与授受
一二 三九章 分散眢论
一三 四○章“反者道之动,
一四 四一章“大音希声”
一五 四七章 在迩求远
一六 五六章“知者不言”
一七 七二章“不厌”
一八 五八章 祸福倚伏
一九 七八章“正言若反”
列子张湛�九则
一 张湛�列子
二 天瑞“用之不勤”――“化者不能不化”――出机入机―― 同声
通假――无知而无不知――�生�死――“三乐”――“杞尤”
三 黄帝“神游”――“乘风而归”――“遣其遣”――通感――
“凝于神”――“好沤鸟”――看心――朝三暮四
四 周穆王“化人”――梦――老役夫――郑人――病忘――
真妄是非之辨
五 仲尼 笑而不答―― �为孔赞佛老――分别法与�择见――
“亡情不为”――“人偶天地”
六 汤问 心手与物相应――机关木人――“无际”―― “宝剑”
七 力命 力与命――槁木死灰――达观
八 杨朱“贵身而贱物”―― “为我”――“为名”―― “开口笑,
――“养生”――昏黑沉酣宗――吝惜一毛
九 说符“兰子”――“颂盗”――杨布之狗――“天以万物供
人”――“乞儿不辱马医,
焦氏易林三一则
一 焦延寿易林 占卜书与四言诗范
二 乾“胡言”――“纵火”与“牵尾”――拟人结眷
三 坤 龙虎听――大�盗妾
四 屯 夹河为婚――猿堕高木
五 蒙 口饥于手――盲�相须――多夫与多妇
六 师 殊类不相慕――尤思约带――鸦鸣戒凶
七 比 两头、无首与尾大
八 小畜 缘木求鱼
九 泰 求兔得獐――去龟附鸱
一○ 大有 雷行相逐
一一 谦“尤来搔足”――“张弓祝难”
一二 豫 虎为�伏――“忍�少羞”
一三 �“长舌乱家”
一四 观“去辛就蓼,
一五 噬嗑 嫁贵得下
一六 贲“言如憋咳”
一七 剥“猕猴冠带”
一八 复 风吹云散
一九 无妄 �女无偶――�羊攻虎与�蛙请雨
二○ 大过“两女同室”
二一 离“三狸搏鼠”
二二 恒“怨�烧被”
二三 大壮“穷鸟”
二四 解“谈何容易”
二五 蹇“头养搔跟”
二六 益“瓦罐终于井上破,
二七 �“梦饭不饱”
二八 萃“老狐多�”
二九 渐 雉兔逃头
三○ 兑 符契
三一 未济 鹰搏兔
楚辞洪兴祖补�一八则
一 离骚经章句序“离骚,
二 离骚 庚寅―― 美人�暮――落英―― 虚涵两意――“浩
荡”――前后失照――女�――“独怀乎故宇”――兰椒
三 九歌(一)巫之一身二任
四 九歌(二)“与日月兮齐光”
五 九歌(三)反经失常诸喻
六 九歌(四)司命
七 九歌(五)“敌家,
八 天问《天问〉题妙可以庇诗――以问诘谋篇之诗―― 形与像
九 九章(一)写景
一○ 九章(二)思与丝
一一 九章(三)“伯乐既没骥焉程”
一二 九章(四)“因鸟致辞”
一三 远�“哀人生之长勤”―― 美登仙――餐六气――“传
道受道”――“虚以待之,
一四 卜居“突梯”
一五 九辩(一)赋秋色――“薄寒中人”
一六 九辩(二)雨露不均
一七 招魂 招生魂――“从目”――眼波――“大苦”入馔――“丽而不奇”
一八 大招“微骨”、“曲眉”――“青色直眉”一《七发》类《招
魂》、《大招》
太平广记二一五则
一 太平广记“广记”――宋以来徵引此书
二 卷二 彭祖
三 卷三 道书谦称
四 卷四 月支献猛兽
五 卷七 天上乐不如人间――李八百
六 卷八 难犬升仙而�不肯去――刘安踏石皆陷――谪守都
厕――仙人试弟子
七 卷一○“登时”
八 卷一二“肉人,
九 卷一三 蛟龙为津梁―― 解鸟语――“今”
一○ 卷一六 杜子春事数见
一一 卷一八 小说中之谈艺
一二 卷一九《李林甫》中一节重出
一三 卷二一“堇斟,
一四 卷二三《张李二公》与《卢李二生》同
一五 卷三○ 畏尚公主
一六 卷三三 神仙恶作剧
一七 卷三七“土馒头,
一八 卷三八 名同分�
一九 卷三九 狗为龙――王弼�书被谴
二○ 卷四○ 避秦而不免祸
二一 卷五○ 先唐鬼神作近体诗
二二 卷五二 神通
二三 卷五三 骨山�海――童儿乃千岁人参
二四 卷五九 母少女而子老翁――毛女事――女仙行迳披猖
二五 卷六二《白水素女》一事�出
二六 卷六五 道士抑儒贬释
二七 卷六八 人间天上日月�速不同
二八 卷六八 封陟事
二九 卷七一 上天章被责
三○ 卷七四《俞叟》《石�》�重出
三一 卷七五“�”
三二 卷七七《罗思远》《叶法善》�重出
三三 卷八○ 代人旋溺
三四 卷八一 碑�虚文――鸟衔宝出
三五 卷八二《管子文》编类误
三六 卷八五“鞋者谐也”
三七 卷八八 �酒灭火
三八 卷八九 绩师空织
三九 卷九○ 宝�等则编次不当
四○ 卷九一 食筋事
四一 卷九四 僧自犍――玄览题诗
四二 卷九六 释道钦语
四三 卷九八《李德裕》事重出――怀�体诗
四四 卷九九 僧不杀蚊�
四五 卷一○○ 吐佛地
四六 卷一○一 马郎妇
四七 卷一○二 文人入地狱
四八卷一一二《多心经》
四九 卷一二七 苏娥事
五○ 卷一二八 尼妙寂事
五一 卷一三一 冀州小儿事
五二 卷一三三 李詹事
五三 卷一三五 �出处无定准――�豹尾―― 《唐齐王元吉》与
《唐高祖》事同
五四 卷一三六 万里桥事
五五 卷一四○ 发石走妖
五六 卷一四一《王仲文》重出
五七 卷一四六“官职由天上”
五八 卷一四九 韩�事
五九 卷一五三“五般,
六○ 卷一六三 推背图
六一 卷一六四 员半千事
六二 卷一六六“判合”
六三 卷一六九 赠刀赠带――品藻人物――李�选将――李峤三戾
六四 卷一七○“死姚崇能算生张说”
六五 卷一七一 女子哭夫事――寡妇告子不孝事
六六 卷一七三“不恨我不见古人,恨古人不见我,
六七 卷一七五 五官�用――“阑殚”
六八 卷一七六 唾面自乾
六九 卷一七七 陆象先语――“笑中刀”
七○ 卷一八○ 沦茗――头巾上帖召租
七一 卷一八一“原夫之辈”―― “东西二甲”
七二 卷一八八《张易之》重出
七三 卷一九三 结为兄妹―― 绳技
七四 卷一九四 崔慎思事―― 聂隐娘化蠛蠓
七五 卷一九五 冯燕事
七六 卷一九七 羚羊角碎佛齿――“无脂肥羊,
七七 卷一九八 张说论文
七八 卷二○○“灰絮絮、竹��”
七九 卷二○一 眼病专听――颜真卿立碑
八○ 卷二○二 狂士诃《离骚》
八一 卷二○三 察邕事
八二 卷二○四 秦青、赵辟等事――李八郎
八三 卷二○七“笔�”
八四 卷二○八 赚《兰亭》
八五 卷二○九 以足代手
八六 卷二一○ 以足画像――绘画乱真――传神阿堵――妙画通灵
八七 卷二一一 金笼头――画奏乐止画一声
八八 卷二一三“意馀于象”
八九 卷二一四 妙画当良医
九○ 卷二一六“豕视”
九一 卷二一八“极怒始瘳”――“黄星”“丹点”――�中虚
――医者意也
九二 卷二一九 医运
九三 卷二二一 袁天纲事
九四 卷二二五 燕巧人事
九五 卷二二六 殷文亮、杨务廉事
九六 卷二二七 华清池事――“未教啮镞法”
九七 卷二三○ 照妖镜
九八 卷二三三“中圣人”
九九 卷二三四“浑羊没忽”
一○○ 卷二三六 夜光珠
一○一 卷二三七《欢百年曲》
一○二 卷二三八 虚设人头会所本――“目挑心招”
一○三 卷二四三 钱可通神
一○四 卷二四四 润笔
一○五 卷二四五“诸毛绕涿居”
一○六 卷二四六“失气”
一○七 卷二四七“胜伊一倍”――两数字作乘法计
一○八 卷二四八《山东人》为项�问孔所本
一○九 卷二四九 执《马经》相马
一一○ 卷二五○ 伤足妨手书
一一一 卷二五一 张又新诗――“青唇”
一一二 卷二五二 用《千字文》句――“信物送阎罗王”
一一三 卷二五五“雁骛行”与“�鸟音”――“光台”――《本草》
――“三长史”
一一四 卷二五六 诗�“保护色”――讽骨董家
一一五 卷二五八 诗取鄙琐物为喻――滑稽诗一体
一一六 卷二五九《成敬奇》复出
一一七 卷二六○ 殷安语
一一八 卷二六二“留�表丈夫”――应“不求闻达科”――不识镜
一一九 卷二六七《来俊臣》与《酷吏》宜并――酷吏�词
一二○ 卷二七二《任环妻》与《任环》前半同
一二一 卷二七三 以陶诗嘲弄――雨与�同滴
一二二 卷二七五 僮奴之名――《却要》事
一二三 卷二七六《贾弼》即《贾弼之》而较略
一二四 卷二七七《孙氏》与《萧吉》当是一事
一二五 卷二七八“反语,
一二六 卷二八三 枕中 南柯等梦――古人男女名氏击“阿”
一二七 卷二八四 鹅笼境地与鹊螳境地――《徐登》本《搜神记》
一二八 卷二八八 缀击狐尾
一二九 卷二八九《双圣灯》等皆本《博物志》
一三○ 卷二九一 李冰听江神
一三一 卷二九二《阳雍》即《搜神记》杨雍事
一三二 卷二九三 鬼神之身分与势利
一三三 卷三○三 阴阳面――炼丹术语之“死,
一三四 卷三○五 郎子神诗
一三五 卷三一○《张生》非孟
一三六 卷
三一五 神由人兴
――项羽神
一三七 卷
三一七《周翁仲》事为《儒林外史》所仿
――《秦巨
伯》本黎丘丈人事――“伏虎”
一三八 卷三一八《陆机》本《水经注》
一三九 卷三二○ 死者闻生人哭声―― 鬼能死
一四○ 卷三二一《贾雍》见《搜神记――鬼――鬼狐书法
一四一 卷三二二《刘遁》与《刘他》同――吕顺事
一四二 卷三二三 山魈、木客编次之舛
一四三 卷三二五 勾魂使
一四四 卷三二八 赤绳繁足――鬼火冷、鬼灯黑、鬼墨淡
一四五 卷三二九 记言肖口吻
一四六 卷三三○ 无鬼论
一四七 卷三三二《萧颖士》所本
一四八 卷三三四 扬州铜镜
一四九 卷三三六 梁元帝讳眇一目
一五○ 卷三四一 人凶于宅
一五一 卷三四二“疾风知劲草”
一五二 卷三四四《王裔老》即《长庆集 记�。
一五三 卷三四八 鬼诗
一五四 卷三四九“妾换马”――鬼诗
一五五 卷三五三 人入鬼国
一五六 卷三五八“续��”
一五七 卷三五九“怪哉”�
一五八 卷三六二 眼睛为魂
一五九 卷三六三 一鸡死一鸡鸣
一六○ 卷三六七 病中见“百戏”――女扮男装
一六一 卷三六八 师称“先生”
一六二 卷三六九 象棋――物怪吟诗
一六三 卷三七○ 呵斥佛老
一六四 卷三七七 轮�变形
一六五 卷三七八 李主簿妻事皆一事――《圆观》事
一六六 卷三八三 行雨实一事――乌�邦、可口乡
一六七 卷三八七 刘三复事
一六八 卷三八九《丁姬》、《浑子》皆出《水经注》―― “�枕树”
“相思树”
一六九 卷三九三“雷虚”
一七○ 卷三九四 雷斧
一七一 卷三九九《�鸿渐》出《煎茶水记》
一七二 卷四○○“邹骆驼”即邹凤炽
一七三 卷四○二《宝珠》为《张生煮海》所本――剖臂股纳珠
一七四 卷四○三《魏生》为《转运汉巧遇洞庭红》后半所仿
一七五 卷四○五“吾人”
一七六 卷四○九《染牡丹花》即《韩愈外甥》
一七七 卷四一一 乳酪拌樱桃
一七八 卷四一六《鲜卑女》等则相似
一七九 卷四一八 入龙宫食鱼
一八○ 卷四一九 柳毅传书事
一八一 卷四二○ 陶岘诗句
一八二 卷四二二 水神以人血为酒
一八三 卷四二六《峡口道士》等则相似
一八四 卷四二九 妻物怪――妇人作诗
一八五 卷四三三 姨虎
一八六 卷四三四“当家,
一八七 卷四三七《杨生》同《搜神记》
一八八 卷四三八 马为黑犬或苍鹤所魅
一八九 卷四三九“上番”
一九○ 卷四四○ �目睛变化及�洗脸――《王周南》见《搜
神记》――鼠知屋圮
一九一 卷四四一 恶影与顾影――象乞人为拔刺
一九二 卷四四二 狐尾
一九三 卷四四七《汉广川王》见《搜神记――狐幻形――
狐好学――《大安和尚》见《列子
一九四 卷四四八“料理,
一九五 卷四五五“差事,
一九六 卷四五六《邛都老姥》事
一九七 卷四五八《担生》本《水经注》
一九八 卷四五九“残”字――语怪而言理所必无
一九九 卷四六○ 鹦鹉救火
二○○ 卷四六四 乌铡墨
二○一 卷四六六 以大鱼或巨龟为洲
二○二 卷四六九 口香即獭�
二○三 卷四七四 梦入蚁穴
二○四 卷四七七 子母钱
二○五 卷四八一 海外长人
二○六 卷四八二《悬渡国》――《飞头獠》――《顿逊国》――
《缴濮国》
二○七 卷四八三“产翁”――“一条胜一条,
二○八 卷四八四 李娃
二○九 卷四八五 胡风乱华
二一○ 卷四八六《长恨传》――无双服“暂死药,
二一一 卷四八七 李益多疑
二一二 卷四八八 崔氏报张生书
二一三 卷四九○“六出公”――“宿鸟同树”――《剪灯余
话》拟《夜怪录》
二一四 卷四九六“宁可无而信,不可有而不信,
二一五 卷四九八 “则”与“即”
增 订

第三册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四○则
一 总叙 严氏辑集
二 全上古三代文卷二“口生垢,口戕口”――“溺于人”
三 全上古三代文卷三“于”――丫叉法
四 全上古三代文卷五“围师必缺,
五 全上古三代文卷六“逻察”
六 全上古三代文卷八“以战续之,
七 全上古三代文卷九《云赋》语可喻义理――杨泉未知荀卿《�赋》
八 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物之雌雄―― “大言”、“小言”――
《文选》编次《高唐赋》――阶进法――“长”“短”与“太长,
“太短”――“意密体疏”――“伤高怀远”――媒喻
九 全上古三代文卷一四“摩兜�”――《口诫》
一○ 全上古三代文卷一六“服药不如独卧,
一一 全秦文卷一 齐藤谦论《谏逐客书》
一二 全汉文卷六 发问连用“邪”、“也,
一三 全汉文卷一五《文选》编次《鹏鸟赋》――鸟入室之识
――乐极生悲――此赋李善注――“麒麟可系,何�犬羊”
一四 全汉文卷一五 贾谊文“欠理法”
一五 全汉文卷一六 文之“体”――汉人过秦――“席卷”句
词肥义瘠――以时间拟程度――攻守势�――末句方
著题――《�珠崖议》与《�古战场文》
一六 全汉文卷一八 用《管子》语――“赘�”――“贫则奸
邪生”――贱商商富、尊农农贫
一七 全汉文卷一九“浊者为醴”――王门曳裾―― “后”――
“入宫见�”
一八 全汉文卷二○ 铢称寸度――“七”标目――“以要言
妙道”疗疾――词赋中写四至――《七发》所道四“患”
――“色授”――“澹淡”、“白马”――隐士
一九 全汉文卷二二《美人赋》――见可欲而不乱为德――“�
象君之车音”中下转语翻成案之佳例――厚葬诲盗
二○ 全汉文卷二二 圆喻之多义
二一 全汉文卷二四 山川之“德”――《山川颂》谋篇之疵
――逝水喻时光
二二 全汉文卷二五 上书干进自誉
二三 全汉文卷二六《报任少卿书》之仿构――发愤著书――
腐刑――门客著书
二四 全汉文卷三一“四十容貌改前”
二五 全汉文卷三七 都蔗杖
二六 全汉文卷四二 好音以悲哀为主――《僮约》、《奴券〉
二七 全汉文卷五一 古代食谱――《甘泉赋》长句――《河
东赋》句式――《羽猎赋》写景语及长对
二八 全汉文卷五二《长杨赋〉句样――“赤族”双关――铺
比对仗之弊――《逐贫赋》祖构――官箴变为箴官
二九 全汉文卷五六 近取诸身之喻――“削足适履”犹成惯
语――《飞燕外传》酷肖唐人传奇
三○ 全汉文卷六三 亵语入正史
三一 全后汉文卷一“搔背养”为“举轻”之例
三二 全后汉文卷五“凯风”
三三 全后汉文卷一三 王莽“刳剥人”为“西医权舆”――“以狐为狸”
三四 全后汉文卷一四“崔趣、不崔趣”――文字祸――画
水镂冰――“玩水”“便山”――桓谭“薪火”之喻及其卓识
三五 全后汉文卷一五“俗字,
三六 全后汉文卷一七“剃发”“芟草”――马援诫子
三七 全后汉文卷一八 以象写�――节奏――围棋“食子,
――合两虚数成四言之三式――“先名所射”
三八 全后汉文卷一九“解酲以酒,
三九 全后汉文卷二○“迷不知路之南北”――“沈孙武”――
“房中调戏布散海外”
四○ 全后汉文卷二四《三都赋》注斥扬、班诸赋之失――
写体似止而势犹动
四一 全后汉文卷二五 立艺成名――班氏父子之于儒与道
四二 全后汉文卷二六《宝将军北征颂》篇末句读――马上成文
四三 全后汉文卷二八 汉赋似小说――“绝交”――交际与
交友
四四 全后汉文卷二九《封禅仪记〉――望远人如白石一――
如画重累人
四五 全后汉文卷三二《芦周兴疏》重出
四六 全后汉文卷三五“难如素王”
四七 全后汉文卷三六“杀君马者路旁儿”―― “目有所见不食其肉”
四八 全后汉文卷三八“精通,
四九 全后汉文卷三八 察情断案
五○ 全后汉文卷四一 壁痕成画
五一 全后汉文卷四三“�埃绝影”――“前不可先,后不可追”
五二 全后汉文卷四四“美人”炫惑
五三 全后汉文卷四六《政论》昌言霸术――“饿犬守肉”
――大赦――诏书挂壁――“真贤”犹“真药”
五四 全后汉文卷五二“风中峦”――商贾“赢优而足
恃”――布景化装始见文字
五五 全后汉文卷五三 宾主去留
五六 全后汉文卷五四 冰水之喻
五七 全后汉文卷五八 壁画―― 神怪与“稍加以理”―― 俗
说鬼畏鸡鸣
五八 全后汉文卷六八《失父零丁》疑为俳文
五九 全后汉文卷六九 �文――“钗脱”――词赋寓
言――琴弦张弛之喻
六○ 全后汉文卷七六 蔡邕作碑�
六一 全后汉文卷八二“吹嘘”
六二 全后汉文卷八三 隶事偶合――孔融论郑玄――孔
融嘲戏骇俗
六三 全后汉文卷八四 郑玄《戒子书》――“婉若游龙,
――黄轩要道
六四 全后汉文卷八七《鹦鹉赋》乞怜
六五 全后汉文卷八八 仲长统不信神怪而信神仙
六六 全后汉文卷八九 闹房陋俗――“不代之字”――苛责
再蘸妇――寒温饥饱与年寿――教不死之道而先死――“乐
志”于山水――仲长统为道家
六七 全后汉文卷九○“信美而非吾土”――美貌“多宜,
――“恶发”
六八 全后汉文卷九二 代笔弄狡狯――《檄吴将校部曲文〉
非陈琳作
六九 全后汉文卷九三 思极求通梦――苦器多牢亦易
�――写�妇――“哀感顽�盍”
七○ 全三国文卷三“率马以骥”
七一 全三国文卷六 赞荔枝
七二 全三国文卷七《交友论》已见《典论》
七三 全三国文卷八 �而行间――家书――“有见”与“无见,
――能作与能评
七四 全三国文卷一○“地”――字之多义与情之多绪
七五 全三国文卷一四《鹞雀赋》――蝙蝠喻有两柄――恶
物而成吉徵
七六 全三国文卷一五 曹植语病――“形影相�――“骐
骥”、“尘露”
七七 全三国文卷一六 众裹身单――“文之佳丽”――“山
肉海酒”、“通人之蔽”――古选本每削改篇什
七八 全三国文卷一八《金楼子》引曹植文漏辑――白起
之相――“枭食其母”、“得�投口中”
七九 全三国文卷一九“云往雨绝”
八○ 全三国文卷二二 劝进文多仿《左传》语
八一 全三国文卷二五“声”、“声”
八二 全三国文卷三○ 登临四望之祖构――曹植于吴质
答书后之“别题”――以情境别气候
八三 全三国文卷三三 庄周妇死而歌――“情眼出西施”
――“牛毛麟角”――“官家”
八四 全三国文卷三八《�夷齐文》为“贰臣”说法
八五 全三国文卷三九 无名故可�得名
八六 全三国文卷四二 水火孰胜
八七 全三国文卷四三《运命论〉――“树大招风”――“唯
唯诺诺汉”――句骈而字不犯
八八 全三国文卷四六 阮籍《大人先生传》――伏义讥
阮――“�处禅”――“召玉女”――写苦寒
八九 全三国文卷四七“听乐”与“闻乐”――陈古刺
今――避世之狂与迕世之狂――“阉官称贞”
九○ 全三国文卷四八 养生与养身――“豚鱼”
九一 全三国文卷四九“声无哀乐”――“名”与“分”――“败
不羞走”
九二 全三国文卷五○ 妾覆醴――宅吉凶
九三 全三国文卷五八《出师表》有宋人“参补”
九四 全三国文卷五九 严氏辑诸葛亮《书》
九五 全三国文卷六○ 文词风格与辨伪
九六 全三国文卷六二 严氏辑姜维《书》――蒲元辨水
九七 全三国文卷六六“�谍”
九八 全三国文卷七一“徙棋易行,
九九 全三国文卷七四“象之为兽”
一○○ 全三国文卷七五“流涕行诛,
一○一 全三国文卷七五 译事三难――“漱石枕流”
一○二 全晋文卷七 愍帝文误繁
一○三 全晋文卷一三 宫怨另立意
一○四 全晋文卷一八 糠�经典――无喜怒哀乐
一○五 全晋文卷二二 二王法帖文体―― “分张”――“消
息”、“�”、“善”、“好”
一○六 全晋文卷二六“物理不可意求”―― “兰亭序”之流
行――用字�而写字不�――昭明不取《兰亭序》各说
――谓王义之斥道家而信方士――观宴而悲――“后之
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自誓文》――《书论》与《笔阵
图》――“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笔法
一○七 全晋文卷二九《废庄论》――《沙门不得为高士论》
出处――“暗与理会”
一○八 全晋文卷三○ 书法观物取象――书法通于画法
――“匆匆不暇草书”
一○九 全晋文卷三三 晋人任诞
一一○ 全晋文卷三四《哀启》
一一一 全晋文卷三七“千古名士之恨”――钱大昕论何
晏、王弼――“学说杀人”
一一二 全晋文卷四六“走狗”、“叩头�”―― 《演连珠》
一一三 全晋文卷四七 因笔管而推极
一一四 全晋文卷五○ 管宁事辑文误淆――持两端――人生如弈棋
一一五 全晋文卷五二“酒色杀人甚于作直”
一一六 全晋文卷五八“二嫡”
一一七 全晋文卷五九《天地赋》――《啸赋》写象声
一一八 全晋文卷六○《笑赋》失伦类――“不亵不笑”
一一九 全晋文卷六一“理趣”――亲丧作诗
一二○ 全晋文卷六二 晋文罕及《列子》――“仲尼为舟航,
一二一 全晋文卷六五“偏方,
一二二 全晋文卷七○“伪朝”――“人命危浅”――《陈情事表》句型
一二三 全晋文卷七一 陈寿评诸葛亮
一二四 全晋文卷七四《三都赋》与类书――“竹檀乐,
――《吴》《蜀》二都赋中佳语
一二五 全晋文卷七五“空城计”
一二六 全晋文卷七七《文章流别论》漏辑语――挚虞
论赋――“假象过大”――挚吴论文之“详博”
一二七 全晋文卷八○《头责子羽文》
一二八 全晋文卷八二 临事以暇
一二九 全晋文卷八三“人生如寄,
一三○ 全晋文卷八四 书启自署“君”、“公”
一三一 全晋文卷八六《敫性赋》――仲长敖主张性恶最为
尽至――“化性起伪”
一三二 全晋文卷八七“饼”
一三三 全晋文卷八九“眼罔响而远视,
一三四 全晋文卷九一“夕促”与“夜长,
一三五 全晋文卷九二 徐爰�《射雉赋》――“雉媒,
――“霍若碎锦”“形隐草动”
一三六 全晋文卷九五“生生之厚”
一三七 全晋文卷九六《欢逝赋〉
一三八 全晋文卷九七“文适多”――《文赋》道“才士用
心”――物、意、文三联――“知”与“能”――知而能行与知
而能言――“玄览”、“瞻物”――“漱六艺之芳润”――“旁
讯”――“谢华启秀”――“观古今、抚四海”――“按部
就班”――“虎变”、“龙见”――“涉乐必笑,言哀已欢”――
作文�速――“课虚叩寂”――“离方�圆”――“尚奢贵
当”――十体――“禁邪而制放”――“指适,、“警策”――
“虽爱必捐”――“庸音”“嘉句”之相济――“短�”“瘁音”
之成瑕――“遗恨终篇”――文机利滞――“二十作《文
赋》”――表奏以两“臣”字对说――《三都》、《两京》――
“孔怀”
一三九 全晋文卷九九《演连珠》立喻――“视优”――镜西
施影――“坠履”、“遗簪”――烟火冰水之喻――黄庭坚
摘句――“戢弥天乎一棺”――严未细检《颜氏家训》
一四○ 全晋文卷一○○ 人寿与宇宙

第四册

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一三七则
一四一 全晋文卷一○二“小结裹”诗文评之古例――“多
少”――“出言”――资产喻才――《南征赋》――“一字难”
一四二 全晋文卷一○三《牛责季友》与《白�赋》及《头责子羽文》同意
一四三 全晋文卷一○五“呀呷”、“未名若无,、“阳冰”
一四四 全晋文卷一○七《不用舌论》与《言尽意论》
一四五 全晋文卷一一一 �论可成好词――《闲情
赋》――《归去来兮辞》――“不同生”――“规往”
一四六 全晋文卷一一二《五柳先生传》一篇眼目――“不
求甚解”――“死如之何”
一四七 全晋文卷一一三“孔方兄”――“中人”――钱可医
贪――《三国志》与《封禅文》
一四八 全晋文卷一一六 葛洪《〈关尹子〉序》
一四九 全晋文卷一一七“胥涛”“帐�”“快书”
一五○ 全晋文卷一二○《江赋》无实――“拾海
月”――“动而愈生”
一五一 全晋文卷一二一“浪士”――“总绝代之离
词”――�在我――“比目鱼”与“比翼鸟”
一五二 全晋文卷一二二《豪彘《鹦鹉〉《鲈鱼》茈鱼
一五三 全晋文卷一二五《�梁集解序〉中两语
一五四 全晋文卷一三四“正统”――释氏轻道家
一五五 全晋文卷一三七 两戴逵――“名教”
一五六 全晋文卷一三八“损读”为“眼方”――“蜜蜂以兼�为味”
一五七 全晋文卷一三九“不语怪神,
一五八 全晋文卷一四三“日烛”之喻――释氏称“自然衣
食”――释氏讥道家之不死飞升、嗤庄子之言大物
一五九 全晋文卷一四六“道学”
一六○ 全晋文卷一五二 舟量大豕
一六一 全晋文卷一五八“有待”――翻译术开宗明义
一六二 全晋文卷一六一 钱谦益尊惠远
一六三 全晋文卷一六四 肇《论〉
一六四 全晋文卷一六五 译经音讹――最早之休妻书
一六五 全宋文卷一五 范晔自赞――“史”与“文”――范晔
论文――文笔皆有声律――《后汉书》文――范晔识曲不如操缦
一六六 全宋文卷一九 王微《�赋》
一六七 全宋文卷二○“屡空”――“窃他人书”――画中山水
一六八 全宋文卷三一 谢灵运诗与赋――自�――词意重
复,“言心”“即事”――《山居赋》高言“嘉�”,“牵犬”“听
鹤”――山水之赏――“乘”――“映红”“木呜”――“何
待多资”――惜物命――奉佛而亦好道――“药饵情所止”
一六九 全宋文卷三二“顿渐”
一七○ 全宋文卷三三“四美具”――“不诬方将”
一七一 全宋文卷三四 赋以三字句造端―― 雪喻
――“冥漠君”――词赋主客酬对多假�――词章中
时代错乱――绘画中之时代错乱
一七二 全宋文卷三六 旦画句法之变化――“立长”宜“晦
明”――九言、八言及十言以上*句
一七三 全宋文卷三七“鬼质”
一七四 全宋文卷四四 禽兽封官
一七五 全宋文卷四六“�死唯一轨”――“若无毛
质”――“一植之,十拔之”
一七六 全宋文卷四七 物�――“负气争高”――“思尽波涛,
满潭壑”――“四皇六帝”――“鸟瞰势”
一七七 全宋文卷四八 僧侣�行――僧医
一七八 全宋文卷四九“孔思周怀”
一七九 全宋文卷五五 王献之自负书胜义之――“戏
学”――“兴趣定律”――�妇记
一八○ 全宋文卷五七“释李”、“黄巾”――“娄罗”―― 《鬼
遗方》――《与天公�》
一八一 全宋文卷六二“众生有佛性”与“人皆可以为尧
舜”:李商隐――“对牛弹琴”
一八二 全宋文卷六四 释言精怪本于道士――以魔喻迷
见邪说
一八三 全齐文卷八 王僧虔荒陋――书分工夫与天
然――王僧虔《论书》
一八四 全齐文卷一二 以书籍“给�,
一八五 全齐文卷一三 助哭
一八六 全齐文卷一五 拟云于梦、拟海于心――《门律》
一八七 全齐文卷一八“秃子当和尚”
一八八 全齐文卷一九 反《北山移文》――风景待人知赏
一八九 全齐文卷二五“六法”失读――谈艺拈“�”之
始――“�”由论画推而论诗――说“�”――范温《�溪诗
眼》――“�”乃取音乐为喻
一九○ 全齐文卷二六 译诗――释子以头为注――伪
作登仙
一九一 全梁文卷一 梁武帝自文――梁武佞佛
议――佛不能庇“佛国”――梁武断肉――断肉而心未
净――持齐食鱼
一九二 全梁文卷五 辩难设“宾主”
一九三 全梁文卷六 梁武帝尚钟繇书――梁武与陶弘景
书――《达磨碑》之伪――梁武帝�道
一九四 全梁文卷八“蜜�”即“��”――写山与云、水
与天――《悔赋》
一九五 全梁文卷一一 立身与文章――“天文”、“人
文”――谢灵运诗评――“驱染”纸墨――“泻瓶,
一九六 全梁文卷一二《圣教序记》承简文语
一九七 全梁文卷一三 以干支代方位
一九八 全梁文卷一六 梁元劝农文
一九九 全梁文卷一六《金楼子序》之“不解”――梁元论文
二○○ 全梁文卷一八 苔依屋,山友涧
二○一 全梁文卷一九《文选》学――《锦带书》
二○二 全梁文卷二○ 美食美器
二○三 全梁文卷二七“即主”
二○四 全梁文卷二八 沈约写老�
二○五 全梁文卷二九 沈约论释迦生年月
二○六 全梁文卷三二 沈约《�悔文》
二○七 全梁文卷三三 江淹文――“树无情而百
色”――《四时赋》――写四时景物――丽色功罪――《恨
赋》与《别赋》――《恨赋》评――互文――《别赋》有偏枯
不称之处――“十逝九伤”
二○八 全梁文卷三八 江淹《上书〉――“白云在天”――以
魂魄论文
二○九 全梁文卷三九 荣古虐今――江淹《自序〉――“神交”
二一○ 全梁文卷四三 笔与文
二一一 全梁文卷四五《神灭论》――梦与神
二一二 全梁文卷四六 山人慕官――“才鬼胜顽仙”
二一三 全梁文卷四七 道家贵口授―― 不得飞升之饰
辞――单方与�方――“百一”――“悦生”“遣有涯之
生”――“左仙公”――道冠僧衣
二一四 全梁文卷四八 袁昂评书
二一五 全梁文卷五一 别�
二一六 全梁文卷五二 工�拙速―― 向死而趋
二一七 全梁文卷五三《雕�论》为诗而发――朝宴赋诗
二一八 全梁文卷五四《头陀寺碑文》――“倘遇樵者”
二一九 全梁文卷五五“断肉”与“断食生”――《诗品》之谋篇
及评品――《诗品》之特识――《诗品》论声病――善论
诗而不善作诗――《诗品》中轶事――种嵘《句眼》
二二○ 全梁文卷五六《与陈伯之书》如明珠投暗
二二一 全梁文卷五七《追答刘秣陵沼书》非《书》――穷则
言命――《绝交论》之“交”――刘峻《自序》非全文
二二二 全梁文卷五九 郭祖深斥僧而不攻佛
二二三 全梁文卷六○ 吴城今昔――吴均模
状山水――译音字望文穿�
二二四 全梁文卷六一 以监赏为瞻仰――青牛
“辟厌”
二二五 全梁文卷六六 远道对面语
二二六 全梁文卷六七“百体书”与“反左书”――“离合
诗”――字体与文体
二二七 全陈文卷三 乌贼为珍味
二二八 全陈文卷四“化生”
二二九 全陈文卷六 鸳鸯――事物写入诗画
二三○ 全陈文卷七 骈偶之文――“外篇,
二三一 全陈文卷九 轩皇之术求长生――“盲书”
二三二 全陈文卷一○“罢道”
二三三 全陈文卷一一 海墨、树笔、天纸――拂衣平石
二三四 全陈文卷一四 新花故人
二三五 全陈文卷一六 众盲摸象
二三六 全后魏文卷一二 严辑漏北魏文三首
二三七 全后魏文卷二一 华夷之辨
二三八 全后魏文卷二二《观象赋》自注
二三九 全后魏文卷二四 己作乐而人累苦
二四○ 全后魏文卷二七 �国亡人
二四一 全后魏文卷三一 帝皇文章
二四二 全后魏文卷三二 严辑拾遗
二四三 全后魏文卷三五 李崇表一篇而三见
二四四 全后魏文卷三六“木手”
二四五 全后魏文卷三七 《�鼠赋》
二四六 全后魏文卷四○“粉墨”
二四七 全后魏文卷四五 严辑拾遗
二四八 全后魏文卷五一 温子升二碑――荀济斥僧――“风云”“儿女,
二四九 全后魏文卷五四《亭山赋》――“工为鄙俗,
二五○ 全后魏文卷五八“皮纸骨笔”
二五一 全后魏文卷五九“�”
二五二 全北齐文卷二“文德,
二五三 全北齐文卷三 南北朝文风――严辑拾遗
二五四 全北齐文卷五《檄梁文》
二五五 全北齐文卷八 杂糅道释
二五六 全北齐文卷九《为阎姬与子宇文护书》―― “魔”
字――《刘碑造像铭》――“�出”
二五七 全后周文卷八 庾信赋――“落花与芝盖齐飞,
――《小、园赋》――全祖望诋《哀江南赋》――倪�
�――地名双关
二五八 全后周文卷九“手巾还欲燥”――“韩冯”
二五九 全后周文卷一○“不去恒飞”
二六○ 全后周文卷一一 孔子见程生事――《鹤�》
二六一 全后周文卷一二《思旧铭》――庾信铭幽文
二六二 全后周文卷一四“白猿,、“黄石”对―― 《愁赋》
二六三 全后周文卷一九 赋雪
二六四 全后周文卷二○《笑道论》 道士舛鄙诸例――《玄妙篇》
二六五 全后周文卷二二《难道论》
二六六 全后周文卷二三《二教论》
二六七 全后周文卷二四 卫元嵩上书――释子“遗身,
二六八 全隋文卷六 隋炀帝为释氏作文
二六九 全隋文卷九 自称字
二七○ 全隋文卷一○ 江总《自序》
二七一 全隋文卷一三 颜之推《观我生赋》自注
二七二 全隋文卷一六 卢思道《劳生论》――《北齐兴亡
论》――“诈泣佞哀”
二七三 全隋文卷一九 老子“蝉蜕,
二七四 全隋文卷二○ 李谔《上书正文体》――文弊与起衰
二七五 全隋文卷二四 焚书
二七六 全隋文卷三一“东土”、“西土”、“中国”――�民可
汗表
二七七 全隋文卷三三“佛种谁续”

管锥编增订
管锥编增订之二
管锥编增订之三


 管锥编(全五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5条)

  •     按:贴一则旧文章,为俺底新书预热。一钱锺书先生说诗谈艺,虽往往是断片散札,未成体系,亦足以解惑去蔽,启人茅塞。读其《管锥编•毛诗正义》,读者所获得的最直接印象,就是作者阐发诗意、辨析训诂之春风化雨、温润自在。《诗经》中不少篇什,自古以来,注家众说纷纭,而读者依然不知所云,一经钱氏管锥点化,或择拣旧说,或独标新义,顿令千古迷障,一扫而空,而古诗之素朴诗意,则如云破月来,澄彻无蔽。不过,如果阅读的目光只是专注于钱氏对具体作品的读解上,钱氏对于诗学理论上的独创性就无从展现,读罢《管锥编•毛诗正义》,掩卷沉吟,首先涌上笔者心头的第一个念头是:钱氏解诗著手成春,他是如何作到这一点的?也就是说,在钱氏这些貌似漫无章法、撒豆成兵的管窥锥指背后,钱氏是不是自有其秘而不宣的剑谱兵法呢?钱氏虽未明言他的方法论原则,其用意亦初非搭构一个体制森严的诗学方法论,然而,当他在具体阐释活动中频频拒斥所谓“经士儒生”的解诗方法时,也就同时昭示出,钱氏之解诗,非仅为解诗而解诗,其最终之指归,毋宁说正是方法论上的:通过具体的阐释实践,揭示传统的经学阐释方法的无效性从而拒斥之,同时彰显一种新方法。如《燕燕》倡导以“词人”之法破“迂儒解经窠臼”(《管锥编》第一卷)),《淇奥》讥“经生”妄考淇水之竹有无为缘木求鱼,《君子于役》斥顾炎武借诗说教为“迂阔”,《有女同车》埋怨“固哉高叟之说诗也”,《鸡鸣》指责毛氏强解“苍蝇之声”为“无聊多事”,《绸缪》认为毛、郑斡旋“良人”之义为无事生非,《驷铁》认为钱大昕考释“媚”字“拘挛于单文互训,未为得也”,《四牡》指出经生“不晓事、不近情而几如不通文理也”云云,都表明了对传统经学诗歌阐释方法的拒斥。破,是为了立,正是在破的过程中,钱氏所欲立的诗学方法论原则也就若隐若现地映现出来。如果将经学的阐释方法标示为“训诂学方法”,那么,我们不妨将钱锺书的阐释方法命名为“修辞学方法”:通过对诗歌文本语境的修辞学的分析来会通文句、阐发诗意。对于所谓“修辞学方法”,人们似乎并不陌生,我们的诗歌鉴赏辞典和文学教科书不是一直都在娴熟地应用着这种方法,都在关注着诗歌作品中的诸种修辞格如夸张、反讽、拟人、对仗、比兴等等吗?谁又不知道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诗句以夸张的修辞手法所体现的浪漫情调?谁又不知道北国风光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诗句中藉比喻的修辞手法于壮丽中透出妖娆呢?但是,这里所谓的钱氏“修辞学方法”殆非这种连中学生都明白的三脚猫功夫。习见的修辞学方法实际上是以内容与形式的作品构成二分法为基础的,这种二分法又以将诗歌作品看作对某一既存的世界的反映或表现为前提,这一既存世界可以是外在的社会生活,也可以是内在的精神状态,据此就分别了再现说和表现说,但两者都认为诗歌作品的意义有赖于外在于作品的东西之赋予,这赋予它意义的东西因之就是作品存在的依据,人们通常称之为内容,那赖之而存在的作品话语本身就被顺理成章地称为形式,而阐释主要是对背景、题材的揭示,相对而言,形式分析对意义的揭示并无多大助益。因而形式并非意义存在的依据,它只是意味一个外在世界“所指”的“能指”,倘得其义,则忘言可矣,至于特殊的形式技巧──在诗中就是修辞手法──则仅仅是对这一意义起到强化或渲染的作用,或者说,仅仅是意义的装饰,修辞仅仅是“美文学”或“风格学”谈论的对象。因此,修辞批评相对于内容阐释而言,就是无足轻重的,就像美女的胭脂腮红相对于她的天生丽质只是锦上添花一样。修辞批评的这一无足轻重的地位其实正对应于修辞学在语言学中的地位。修辞,在常识的领会中,只是意指一些特殊的修辞格,如譬喻、隐喻、拟人、夸张、对仗、反诘、反讽等等,以及因其应用而形成的话语整体风格,而作为与语音学、词汇学和语法学相并列的一门学科的修辞学,就主要以这有限的几种修辞格为研究对象,并且,正是由于对修辞概念的这种狭隘把握,修辞,相对于语言、语法和词汇这些“文字之本”而言,就只是“文字之末”。如果说,人们措词造句无法脱离语音、词汇和语法──语音是词语赖以区别的基础,词汇是造句的材料,而语法是据以遣词造句的规则──那么,修辞,则是可有可无的──它只是话语的装饰手段而已──离开语音、词汇和语法,意义将无处可依,而没有修辞,意义依然存在。因此,修辞只是意义的点缀:它是言语之华而非言语之实,是美女脸颊上的胭脂而非美女的脸颊。于是,在语言学体系中,修辞学就不得不陪居语音学、词汇学和语法学的末位,日久天长,这一地位似乎已成了它的宿命。据上所述,可将习见的修辞学观念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第一,修辞不是意义存在的依据,因此,修辞批评对于诗歌意义的阐释而言是可有可无的。第二,修辞批评的对象无非是一些为修辞学所认可的修辞格和因使用修辞格而形成的特定修辞风格。第三,修辞相对于词汇、语法而言,仅仅是语言的装饰因素。下面,我们将说明,在以上三个方面,钱锺书所实践的修辞学方法都一一与之对立,在他那里:第一,修辞是意义存在的依据,因此,修辞学方法是诗歌阐释的根本方法。第二,修辞批评的对象不仅限于那些已为修辞学所认可和定名的修辞法和修辞风格,而是扩展到诗歌文本中的所有的话语脉络。第三,修辞不是语言的装饰手段,致少在诗中,它较之语法和词汇这些所谓的“文字之本”更基本,修辞,相对于语法,在语言现象的发生顺序上更源始。以上,我们是就与习见的修辞学观点的对立提出问题,钱氏本人的阐释实践却是相对于古典的训诂学方法展开的。但是,习见的修辞学与古典的训诂学实乃奠定于同一基础之上的,前者之将修辞看作文字之末和语言之华,正如后者之将语音和文字看作文字之本和语言之实是一回事,前者自认为辅,因为承认后者天生为主,而钱氏对训诂学方法之统治地位的废黜,也就正与其对于修辞学方法之显赫地位的彰显同时进行,只是,此修辞学已不同于彼修辞学,地位的转变必然同时伴随着自身意蕴的脱胎换骨。二修辞学分析,在钱锺书那里不再如其习见的形态那样,只是作为题材或背景考察之外的辅助手段,仅限于说明作品的形式技巧和语言风格,而是被陶冶为一种揭示作品意义的基本手段,而且,唯有通过修辞学的研究,阐明诗篇话语的修辞关系,其意义才会如其本然地不被歪曲地绽现出来。钱氏正是据此将自己与寻章摘句的“经生迂儒”对立起来;后者通过将诗中的语词证诸外在的故实、名物或义理而赋予它意义,意义有待于外求,前者则认为,语词在作品话语的修辞结构中的位置就确定了其意义,意义径由内寻。因此,在钱锺书那里,揭示意义就归结为修辞结构的分析:分析诗歌话语的修辞模式以及其中各个语词之间的相互关系。《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序》云:“是以《关睢》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其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孔颖达据此认为“窈窕”是言女子居处闲静,故是美其性情而非美其色,则“窈窕淑女”乃赞美圣德之教化,一首淳朴的情歌因此就被附会于道德说教。钱锺书指出,毛《序》正以“窈窕”言美色,孔氏之失,盖因其未究毛《序》修辞之法。“‘哀窈窕’句遥承‘不淫其色’句,‘思贤才’句遥承‘忧在进贤’句,此古人修词一法”,其修辞结构为“先呼后应,有起必承,而应承之次序与起呼之次序适反”。修辞结构既明,则“哀”与“不淫”相承、“窈窕”与“其色”相应的语词关系一目了然,“窈窕”所指正是淑女之美色,而非后宫之美德。《关睢》“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传》、《笺》皆以“悠”为“思”,然上文既已云“寤寐思服”,若紧承其后的“悠哉游哉”仍指思念,则未免罗嗦,致使诗句文脉“不胜堆床骈拇”,重复拉沓,而若解“悠”为长、远,“正复顺理成章”,“悠哉悠哉”既言“何夜之长”以引下文“辗转反侧”,又可意味“何人之远”以承上文“求之不得”,“悠”字一字两义,缘起文脉之承上启下,一语双关。另外,诸如《卷耳》中根据“双管齐下”的修辞法(叙述法)断定诗之作者为思女与征夫之外的第三者;《行露》中依据“反诘”修辞法了结“雀无角”、“鼠无牙”的千古公案,谓其诗“盖明知事之不然,而反词质诘,以证其然”,而训诂家“或求之于训诂,或验之于禽兽,曲为之说”,却离诗意日远;《柏舟》据词的并列关系指出,《笺》、《疏》训“我心非鉴,不可以茹”之“茹”为“察形”,于上下文“龃龉不安”,训为“容纳”则怡然而顺;《击鼓》认为“契阔”与“死生”对言,应训“契阔”为“合分”,而不应如毛氏之训为“勤苦”;《静女》中谓“匪女之为美”之“女”字应解为对“荑”的拟人化称呼,为“汝”的假借,而非指女子。诸如此类,其例尚多,不能备举。要之,以上诸例足以表明,因修辞以求义,或更具体地说,根据语词之间的语境关联和前后呼应关系阐释诗意,这正是钱锺书据以与经生迂儒断章取义的“训诂学方法”相对抗的阐述方法,后者把语词从诗歌文本的整体语境中剥离出来,征诸故实、名物或义理以求义,不顾语词之间的修辞脉络是否因此而被扭曲,而钱氏方法之新义在于:意义不假外求,惟需内寻于文本。下面一段,可谓夫子自道:诗必取足于已,空诸依傍而语意相宜,庶几斐然成章。苛参之作者自陈,考之他人载笔,倘确有本事而寓微旨,则匹以名锦添花,宝器盛食,弥增佳致而润美味。芜词庸响,语意不贯,而籍口寄托遥深,关系重大,名之诗史,尊以诗教,毋乃类国家不克自立而依借外力以存济者乎?尽舍诗中所言而别求诗外之物,不屑眉睫之间而上穷碧落下及黄泉,以翼弋获,此可以考史,可以说教,然而非谈艺之当务也。“空诸依傍”、“取足于己”与“别求诗外之物”的区别,正是修辞学与训诂学、词人与经生、诗学与经学之间的区别,而这一区别,讲穿了,就是将意义归诸话语之内在结构与由话语外的既定世界发掘意义这两种意义观的区别,这一区别在西方现代哲学中,是由弗雷格的“意义”与“指称”之划分首先揭示出来的,这一区别存在于主张意义是用法的后期维持根斯坦与主张意义是事态之写照的前期维持根期坦之间,存在于注重文本─读者关系的现代阐释学与注重作者-文本关系的古典阐释学之间,这一系列的区分实际上是一个更深刻更富有历史意义的区分,即存在一元论与主客观二元论、反形而上学与形而上学、对“此在”的皈依与对本体的企望之间的区分,这一区分在诗学领域中最典型的体现,就是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诗学与传统的本质主义诗学(再现说和表现说)之间的对立:前者流连于文本之中动荡不安的语境关连以及弥漫荡漾于其中的无尽意韵,后者则执着地追求一外在于文本并确立其“指称”的确定的实体;对于前者,释读成为在柳暗花明的语词之林中无尽的漫游,曲径通幽,山重水复,永无止境,对于后者,阐读是走过语言之幽径而向一最终归宿的永恒的皈依。在俄国形式主义者(和法国结构主义者)看来,“诗的真缔最终必定在于诗歌语言的独特使用,而不在于作品中任何特定的主题或所关注的事物……诗歌是用词语塑造的,而不是由‘诗的’题材构成的。”(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这不就是钱锺书所标榜的“取足于已,空诸依傍”吗?取足于已,取诸作品内部的语词关联而已,这是诗歌作品之内所拥有的唯一的东西,而这所谓“语词关联”,在形式主义那里被称为“技巧”,在结构主义那里被称为“结构”,在钱锺书那里,就被称为“修辞”,由此,钱锺书对传统的训诂学方式的拒斥和对修辞学方法的实践,就不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了:它实际上是源发于中国诗学传统本身、旨在突破僵化凝重的传统范式而汇入后现代思潮的最早的学术冲动,而这一早慧的学术冲动生发为蔚为壮观的“后学”,则是《管锥编》出版之后10余年的事情了。三当我们将钱锺书的“修辞”与结构主义的“结构”相比拟时,实际上就已经将“修辞”概念的外延拓展了。“修辞”,在结构主义那里,就是指文本中语词的一切有意义关联,而不再是指为常规的修辞学所认可的几种有限的修辞格和写作风格。钱氏虽未明确地对他所屡屡使用的“修词”这一字眼的意义进行界定,但是,我们仍能从他对修辞学阐释方法的具体操作中揭示出他对“修辞”概念的把握:其具体操作中所体现的“权宜性”,正是以对“修辞”概念宽泛的或曰素朴的把握为基础的。如上所述,修辞,在人们的常规领会中,无非是指几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如譬喻、隐喻、拟人、夸张、排比、对仗、反讽、反诘等,它们只是语言的装饰手段,因此,修辞学就仅仅是“美文学”或“风格学”,它只关乎言语的美化,却无关乎言语的意义。但是,“修辞”,在其本源的和素朴的意义上来理解,它并非仅仅话语的可有可无的修饰手段,不是附丽于话语上的外在的东西,相反,它就是话语之本,就是话语本身。“修”,建造也,“辞”,说也,话也,所谓“修辞”,就是“话”的“建造”或“修治”,也就是“说话”。《易•乾•文言传》所谓“修辞立其诚”之“修辞”,正是意味着这一素朴的意义,清儒姚配中释“修”为“饰”,实际上是以《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所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之说为依据对“修”的曲解。修辞,即说话,即话语的建造,用结构主义的话来说,就是指语词的所有有意义的关联和组织,而不仅仅指几种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修辞格。修辞是语言之本,也就意味着,修辞是意义存在的最终依据,离开修辞,言语不复存在,意义无处可依,然而,这同时也就意味着,意义并非原本存在于“辞”之外的某个处所,然后话语从这个处所汲取了现成的意义并将之居留于“辞”之中。实际上,只是因为人类开始了言说,世界才向人类的领会显示和展现出来,才从虚无渺茫的浑沌中凝聚成形并涌现出来,言语,或曰修辞,塑造了世界,也就是说,修辞,是意义首次涌现并永远居留之所在,“惟有词语才让一物作为它所是的物显现出来,并因此让它到场。”(海德格尔:《语言的本质》) 《易传》曰:“修辞立其诚”,诚者,意也,意义只是通过修辞(话语)才得以成就和确立,在修辞之前,在修辞之外,不存在意义。修辞创造并且蕴含意义,意义产生于修辞并依存于修辞,辞分崩离析的同时意义也就烟销云散。意义在辞中,而“辞”无非就是“词”的关联和组合,因此,意义不在别处,就存在于“词”的关联组合之中,或者,毋宁说,意义就存在于话语之字里行间的那一片虚空之中,正是由于这片虚空的存在,词与词之间才能相互关联,才能相靡相荡而生绮丽生意趣,意义原本并非沉积聚结于词语中的文化碎片,而只是弥漫于语词之间的虚空中的一种浑然一体、缥缈无形、不可凑泊、含蓄蕴籍的气韵或灵性,古人论诗,常说“意在言外”,也就是这个意思。实际上,究其根本,就连词汇,也仅仅是原本圆融浑朴的话语破裂离析的产物。“修辞”的素朴意义一旦恢复,诗歌阐释的修辞学方法的对象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它再也不能像常规的修辞分析那样仅仅关心那些“榜上有名”的修辞格,而是应该将本文中一切有意义的语词关联纳入视野──不管这种关系是否“榜上有名”,是否可纳入现成的修辞分类体系,是否为修辞学的范畴表所承认、所接纳,并且,这种关系不仅是指词与相邻的词之间的上下文关联(这是语法关注的对象),更指相距遥远的语词之间的呼应辉映,以至于文本与文本外浩如烟海的文本和广阔无边的语境的遥相呼应(互文性),因此,素朴的修辞概念,成了一个“无边的”语境关联概念。那么,钱锺书的修辞学阐释实践,是基于对“修辞”概念如此的明确领会吗?钱锺书未曾明言,不得而知。不过,上面这个问题可以换一个提法,把它倒过来问,就是:如此理解的修辞概念,将在具体的修辞学阐释实践中导致何种后果?如此理解的修辞概念不再具有常规的修辞概念的“可操作性”。这是因为,理论的可操作性依赖于一套明确的分类体系、概念框架、方法规范和常用术语等等,常规的修辞学方法之所以是可操作的,这是因为它已经对修辞格进行了明确的分类、规定了明确的类概念并阐明了各种修辞格的美学效果等等,而对作品的修辞分析就是将其中存在的修辞现象向这一现成体系中对号入座而已。人们甚至有理由怀疑,修辞学将修辞归结为可数的几种修辞格并把它们分门别类、按部就班,正是为了便于风格学批评的操作。然而,当“修辞”概念恢复其素朴性之后,修辞作为“无边的”语境关联,就不再会被一“有边的”理论体系所界定,修辞之学就不再可能凝固为一个稳定的理论体系,或者说,修辞学阐释的学科化体系化就是不可能的了,修辞学批评就不复能够被归纳为几条明确的可资操作的方法规则,那么,出路只有一条,就是采取一种权宜性的研究策略,见机行事,因地制宜,实际上,这正是为钱锺书所采取的策略。其方法的权宜性表现于两个方面,其一,权且借用已经由常规的修辞学所提炼出的操作框架并加以改造。借用,表现于对现成的修辞格分类的借用,并不因为它的狭隘就彻底废弃不用;而改造,则表现于他不再如习见的那样仅仅将修辞看作作品的装饰物,而是对之作更根本的理解,即通过修辞以揭示意义,前文所举诸例,即体现了这一点。其二,“以诗解诗”的权宜之计:由于能够纳入现成的修辞格分类体系的语词关联方式毕竟是少数,对无法纳入其中的又无明确的术语可资标识,在此情形下,就只有通过对不同作品中相同的修辞结构相互对照,以揭示这种修辞方式的内部语词结构及其意义,而为了保证这些修辞(话语)的可比性,致少就要求它们具有同质性,即来自同一文体的不同文本。由于“诗人体会,同心一理”,《诗经》中的修辞就只能用其他诗歌作品中的修辞相参照,这就叫做“以诗解《诗》”,故钱氏说:“清儒好夸‘以经解经’,实无妨以诗解《诗》耳。”如《燕燕》中借宋代词人张先的诗句“眼力不如人远,上江桥”,“春水一篙残照阔,遥遥,有个多情立画桥”,“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等,印证“瞻望勿及,伫立以泣”之诗意;《桃夭》中借李商隐“夭桃唯是笑,舞蝶不空飞”,李白“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豆卢岑“隔门借问人谁在,一树桃花笑不应”等诗句,旁证“桃之夭夭”之“夭”应解为“笑”;此外,如《君子于役》之解释“日之夕矣……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陟岵》之解释“嗟予子行役”等等,皆是以诗说诗之范例。如果说,“以经(儒经)解经(《诗经》)”,就是以史证诗,以理说诗,因此就是不把诗当诗读,故难免曲解诗意,那么,以诗说《诗》,则正是把诗当诗读,让诗意作为诗意自在地显现出来。“以诗说诗”的权宜性策略昭示了在钱锺书的领会中修辞概念的拓展,即由修辞格拓展为“无边的语境”:钱氏所关注的修辞关联,不再专注于有数的几个修辞格,不再局限于其所解释的诗篇本身,甚至超越了《诗经》这部独立的文本的边界,而蔓延于全部诗歌文体。这一修辞外延的拓展同时必定导致对常规的修辞学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语言学体系的颠覆,而最终对导致传统语言学奠基于其上的形而上学或曰“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消解,虽然钱氏本人也许并未意识这一后果。可以说,钱锺书在将修辞结构作为意义存在的依据时,他实际上已将修辞学方法改造成了形式主义或结构主义的方法。──实际上,在西方,蜕变为“美文学”或“风格学”的修辞学也正是经由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的改造才恢复了它在古希腊时代所具在的素朴魅力和生动活力,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的《论隐喻》一书对此有系统的论述。──而当钱锺书用一种权宜性的“以诗证诗”或“互文性”策略来实施修辞学分析时,他就又越过了结构主义而走向了后结构主义。──实际上,德里达正是借助于所谓“分延”(difference)(它本质上就是基于差异和延拓之上的符号“互文性”)实现了对“古典”结构的中心的消解,将传统哲学对于超文本中心的企求变成一种通过对结构的敲打而消解结构的解构活动,从而走向了结构主义之“后”。钱锺书《管锥编》随意性的札记式写作方式表面上是继承了本土文人士大夫的诗话传统,骨子里却是非逻各斯的、无中心的、随心所欲的写作试验,德里达认为只有此种话语才能摆脱形而上学的陷阱。不过,当我们如此这般地追寻钱氏的方法论并试图将之主题化、条理化时,是不是已经在冒着使之重陷“逻各斯”陷阱的危险呢? 但是,正如德里达所言,逻各斯本身也仅仅是一种权宜性策略而已,不过,恰如钱氏的写作方式所表明的,权宜性如今反倒具有必然性:“以诗说诗”的权宜性,并非是姑且为之,而是不得已而为之,舍此别无他途,这是由语言的本质所决定的:话语的意义并非源于语言之外的现成之物,而只是生发于当下的语境的因缘际会。四修辞概念返朴归真,于是,修辞,不再是由如此这般的修辞格所限定的有限几种语词关联方式,而是将文本中语词的所有有意义关联包容于自身之内,于是,语法、词语,这被训诂学家所认为是“文字之本”的东西,现在也不过成了一种语词关联方式或修辞方式而已,而且是已经僵硬化了修辞方式。修辞不再是依附于语法、词汇等“文字之本”上的装饰品,相反,语法、词汇等等不复堪称为“文字之本”,它们自身也不过是修辞的衍生物而已,修辞不再是语言的装饰点缀,而就是语言存在的基础、语言之根。严格说来,这一问题已超出了诗学的疆域而进入了语言哲学的领地了,不过,这一语言哲学问题的澄明却有待于诗学之光的烛照,这是因为,在语言的源头,正是诗意歌趣的汨汨清泉,源始的语言就是诗。在分析《雨无正》“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邦君诸侯,莫肯朝夕”这一诗句的倒装句式时,钱锺书指出,对于诗歌,语法这一所谓的“文字之本”并非必需,在诗中,“文字之本”不复为本。诗歌的诸种修辞手法“释以‘文字之本’,不通歉顺,而在诗词中熟见习闻,安焉若素。此无他,笔、舌、韵、散之‘语法程度’,各自不同,韵文视散文得以宽限减等尔。……说《诗》经生,于词章之学,太半生疏,墨守‘文字之本’,睹《诗》之铸词乖刺者,辄依托训诂,纳入常规;经疾史恙,墨灸笔针,如琢方竹以为圆杖,盖未达语法因文体而有等衰也。……词之视诗,语法程度更降,声律愈严,则文律不得不愈宽,此又屈伸倚伏之理。……(诗词)属词造句,一破‘文字之本’,倘是散文,必遭勒帛”,经生腐儒,一味蛀(注)书,天真丧尽,歌喉喑哑,只识文字,不谙诗韵,只知道语法是散文赖以组织和表义的结构规则,不知道口语和韵文原有其独特的组织文字以表达意义的方式,只知道有“文律”,而不知道“文律”之外尚有“声律”,即诗歌的独特修辞方式。“声律”与“文律”不可共约,盖因二者有不同来历。在人们能够用文字记录事情之前很久,他们就已经学会说话,“辞”(《说文》:辞,说也)远远早于“文”,而“辞”源于歌,说源于唱,最原始的歌唱不过是情绪冲动时一系列的发音,而音之为歌,缘于音之有律,节律化的音即是歌,《尚书•尧典》所谓“律和声”,和者,声音之变化与和谐也。声律的作用,一方面,是划分音节以丰富“辞”的表达力,词汇与语法正是由此而分化离析出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便于记忆,古老的历史正是借朗朗可诵的歌声而薪火长传。因此,声律,兼有修辞功能(表义功能)和记忆功能,然而,当文字产生之后,书写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实现记忆功能,书面语言也就在抛弃了口头语言(诗歌)的记忆方式之同时也抛弃了它的修辞方式(即藉音节的关联和呼应以贯通文脉、表达意义的“声律”),而代之以按平面空间中文字的排列顺序组织语言以表达意义的“文律”(文法),并且,由于书写工具的限制,文字的组织方式就不可能是口头语言(即诗歌)的组织方式的忠实摹拟或再现,一方面,为了便于记忆和书写,相对于口头语言丰富多彩的语汇,文字的语汇的高度地简约化了,另一方面,由于文字交流的超时空性,为了使为时空阻隔的读者不至于对文本发生误解,书面表达需要有相对严格的语法规则,而口头交流则是面对面展开的,无需严格的语法规则也能够避免误解而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这就决定了,与声律的自由活泼不同,文法必定是死板僵硬的。因此,最初的书面语文决非韵文,文法决非语法,文字决非是语言的书面符号或“书面化的语言”,对此,殷墟卜辞的文体结构与上古诗歌的鲜明对比即是确证。散文与诗歌,声律与文律,起源实二而非一,也就说明,歌或诗,这初始形态的话语,离开“文字之本”,一样可以有效地表达意义,而且,要如期本然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尤其是《诗》三百篇这些口传时代的诗歌的意义,必须超出文字之本,回归语言之本,即口头修辞。因为作为口头语言,诗有着自己独特的修辞方式。源初的口头修辞,即声律,造就了诗歌,造就了语言,它就是“语言之本”,这正是“修辞”一词素朴意义之所在:修辞,无非就是话语从有到无的建造修治,或曰创生。于是,诗歌修辞,一破语法等“文字之本”的本体性,而这就意味着,诗歌是对语言成规的超越,修辞,原比文法更根本,诗之为诗,正在于诗不依赖于“文字之本”,仅仅依靠其独具的声律这一“语言之本”就可完美地表达意义。况且,《诗经》尤其是《国风》中的大部分作品,原是民歌,巷讴陌谣,口耳相承,不著于竹帛,故无待于文法,一片天籁,全凭声律表情达意。因此,训诂家解诗,诉诸文字之本,以文法求声律,以文人之心度歌者之腹,可谓南其辕而北其辙,用力愈勤,离题愈远,考证愈深,诗意愈隐。由于对诗歌修辞与语言常规之间的对立性的揭示,钱锺书又让我们想起了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在他们看来,反叛语言,破坏语法,正是诗歌之本质所在,正是由于诗歌对现成语言的反叛,才导致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和“不透明性”,诗中的语词,才不再指向一个现成的“所指”,而是生发出无限新意,它才不再是对一个现成世界的指示,而是对无穷的意趣的展开,诗歌,通过对一个旧世界的疏离而在读者面前别开生面,“现梦中之悲欢,幻空中之楼阁”──在诗歌中发现一种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的力量,这可以说是俄国形式主义、法国结构主义乃至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本体论阐释学的根本宗旨之一,也正是我们在钱锺书的诗学阐释实践中所发现而他本人却未明言的动机,正是由此动机出发,他才不遗余力地拒斥经生迂儒的训诂学阐释方法,并通过具体的阐释实践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修辞学阐释方法:在细心的追循诗歌文本的修辞脉络之际,倾听素朴诗意的自在歌唱。以上,我们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钱锺书诗学的方法论,在每一方面,我们都发现,他在有意识地与传统的训诂学诗学方法相对立的同时,又都无意间暗合于西方现代诗学思潮,谓之暗合,是因为其学术工作的程序并非先由他山借石,然后再攻此山之玉,如那些食洋不化的“拿来主义”者们之所为(且不说其中更多的只是“拿来”而“不用”),而是从自身文化蕴积中陶铸合手之利器,然后以之广掘深采古今中外之宝藏。钱锺书与西方现代诗学之所以能殊途而同归,不过是因为,钱锺书之出发点,即拒斥训诂学的阐释方法,正与西方现代诗学之出发点,即拒斥再现说或表现说的阐释方法,异曲而同工,两者本质上都是对形而上学二元论的拒斥,都是对现代性思想景观的超越。
  •     1苏珊•桑塔格曾说:让巴特面对一个烟盒,他也会有一个想法,两个想法,许多想法,然后一篇文章就成了。在她看来,这不是学问的问题,而是思想是否敏锐的问题。巴特似乎就有这种天赋,能够迅速而敏锐地察觉到问题的所在,并且用一种很尖锐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他是一个天生的随笔作家,能够随时随地保持自己的思索,并记录下来,渲染成文。桑塔格曾经问他即将写的小说是什么。巴特给不出确切的回答,他说,也许,这部小说会像他以往的文章一样,将由一系列片段似的文本来构成。本雅明不也说过他的最大梦想是“用引文写出一部巨著”么?“他的任务就是把那些闪光的东西从原来的文本中剥离出来,拂去它们的灰尘,擦去它们的锈迹,然后让它们以新的面貌重新走到世人的面前”;“他总是携带着它们,随时随地把在日常生活和读书中采集到的珍珠和珊瑚般的引文记载在上面。他偶尔大声地朗读它们,向别人展示它们就像展示精选的收藏品中的物件。”这种孜孜不倦的引文爱好,在本雅明的著作中“就像路边的强盗,手持凶器跳将出来,赦免了流浪者的罪过。”(本雅明《单向街》)。2颇为吊诡的是:巴特与本雅明本人未曾实现的梦想在遥远的中国一位学人身上最终得到了实现---钱锺书。《谈艺录》与《管锥编》让人眼花缭乱的引文来自浩如烟海的各种中西典籍,看似碎裂,实则只为说明一个主题---“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只是因为这个主题实在过于宏大,所以只有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才能够解决,如同以一粒粒的细沙才铺得出撒哈那沙漠的浩瀚。钱锺书以令人叹为观止的旁征博引消解(解构)了这个宏大命题。像德里达一样炫技,变换着各种戏法。3《管锥编》确实像一座用引文建筑的图书馆---- 叠床架屋、七宝楼台似的引文是为他的微言服务的,是为了让他的微言具有一个恒久固定的位置。而妙趣横生的特色又使得它可以被当做一种消遣性读物---无论什么时候翻开,从任何地方都可以读起。正如罗兰•巴特使得理论变得轻盈,钱锺书也使厚重的中西典籍变得乐趣无穷(值得注意的是:二人在著作中均屡屡引用尼采,其中无疑有着尼采的影响)。4 典雅的文言体风格:“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许多传统的知识处于被压制、被埋没的状态,钱锺书对大量被埋没的知识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古挖掘,在他的清理之下,有些知识得到了准确的定位;在他的拂拭之下,有些文本恢复了明亮的光芒。在钱锺书看来,文本和文物一样,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也是一种可感可触的实存,也需要保护、整理、研究和修复。正是钱锺书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辛而持久的发掘,许多历史文本重新焕发出了生机,进入了学者的视野,从而也使那些文本的作者在灵魂的意义上的起死回生。
  •     我想看的时候正读高一,我看的时候正读高二,我再想看的时候从还回去的那一天开始...那是一个怎样的暑假,我翻遍所有图书馆、夜市、地摊都无消息。我只知道这是大部头。后来打听到小姨父在我们城市里大学图书馆做馆长,才兴冲冲而去。我竟然没有找到!大学图书馆的暑假是闷热且安静的,你也可想象找不不到书的焦急。“但图书馆网页上毕竟有啊~~”后来是经他的批条,才得以进入储藏室,翻出那5本早已浸渍灰尘与光阴的《管锥编》。我没敢造次地拿走5本,只挑了1、2两本,说:“其实我也就是看看热闹...”没想到它是繁体字,还有大段大段的德文、英文、法文注释。我默然,我只看了《诗经》《史记》中我看过的章节读罢,安静地还了回去。脑子里还记得我实习的上司--商总那一句:“傻B!别看别看,脑子昏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99年在校读过钱钟书先生的几本书《围城》《七缀集》《管锥编》。
  •     共和国功惠
  •     很难啃,钱钟书扛鼎之作。
  •     一个大工程
  •     去年从图书馆借来翻了几页。。貌似不是我能看的,文言文很多。
  •     巨作,膜拜,看得我想狗带。
  •     很棒很棒。
  •     没读完。。。
  •     其貌甚美,其背皮肉消腐,-人世间荣华,均作如是观。才疏学浅读不透
  •     真正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     学问什么的太大了。。。
  •     但愿能啃得下来。。。
  •     无人超越 支撑高中的精神食粮
  •     没有元典基础的话读不下去
  •     这套比较专业,要耐得住性子看钱先生旁征博引,自成一家。
  •     钱默存是内个时代走来的最可爱的文人,没有之一。
  •     第三册
  •     高明无比的读书笔记,但是中文不过关非常难读,搞定中文理解力更上一楼,但是就是要读完。留给未来十年FINISH吧
  •     我只能说希望有天能读
  •     引用了一大堆文献,中西结合,也不知道调出了什么调调。。。
  •     看《管锥编》的时候记了三大本笔记,现在连自己记的东西都看不懂==只记得看书时的感觉:压迫和焦虑。是时候温习或者重新开始阅读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总比背单词好%>_<%
  •     太深奥 得买回来慢慢看
  •     钱钟书的书,写古人的文,也写自己的识见。
  •     看不懂哇看不懂
  •     正在读第一册毛诗正义的部分……看得好慢orz
  •     飞速地刷了一遍!大宝库!读的最惊悚的一条是1132页论学术终然杀天下,其言曰:义理学说,视若虚远而阔于事情,实足以祸天下后世,为害甚于暴君苛政,范所谓“罪深桀纣”、“历代之罪重”也……人欲、私欲可以杀身杀人,统纪而弘阐之,以为“天理”、“公理”,准四海而垂百世,则可以杀天下后世矣。本诸欲,信理之心始坚;依夫理,偿欲之心得放。宋儒严别“血气”与“义理”,末为无见,惜不察两者互相利用,往复交关,环回轮转。
  •     钱钟书到底读过多少书啊
  •     原来文字并不很难啊。引用西方典籍的部分因为有原文,更不难懂。 人在国外,天天看洋文,每天读几段典雅的古汉语,很好的调剂。几个月下来竟然读完了,感觉到“好舍不得啊”(英译者语)。
  •     1.鸿篇巨著;2.大学图书馆开始读;3.一直没有读完
  •     真的比他的小说什么的好很多,可以看出这才是他的专业。记得初中去书店想找来看,书店老板很惊讶说这套书很晦涩的,后来到底慢慢慢慢地看了下来,好几年就这么过去了
  •     读了一册实在是看不明白就弃了( ‾᷄꒫‾᷅ )心有余而力不足。实在看不下去了。
  •     天书。
  •     很好看啊好看好懂!!!老钱太牛
  •     大学时代基本读不懂的东西。唉!
  •     国学大成之做,大师之德,高山仰止。
  •     老先生去世的时候,我正在读这一部~现在竟然找不到这部书了,遗憾~
  •     旁征博引 仪态万方
  •     翻完了,但是可能谈不上读吧。
  •     呃…………………………………………………………………………………………………………
  •     看不懂〜
  •     大笔记,无体系。
  •     我能说 里面讲了很多欢乐的东西么
  •     这几年断断续续一直在看,闪光的句子如星河般耀眼璀璨,常读常新。
  •     “三上”之佳选。
  •     朋友家里看到,表示不懂不懂不懂
  •     略晦涩,但也是时事所迫
  •     是一位文学老师送我的书,第一次看的时候感觉很难读,习惯了他的语言表达就好多了。不过看这套书不适合当古代文学的入门读物,而是需要有一定的古文基础才读得懂。如果你觉得自己是硬着头皮在读它,那趁早恶补古代文学吧。我觉得管锥编是能越读越有味儿的书。而这种趣味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储备之上
  •     mark
  •     值得一读再读。
  •     给四星是因为好多看不懂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