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曲线的杀人案》书评

出版社:海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5
ISBN:SH10362-2
作者:西村京太郎
页数:252页

盛名之下

在纳兰大大的评分中,这本《双曲线杀人案》得到了98分的高分,并被认为是“无人生还”模式的最高作。不过通篇看下来 就我个人而言,还是感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从诡计上来说,除却那个有些叙诡味道的公示双胞胎诡计还有些意思外,其余的都显平淡,尤其是“暴雪山庄”中,实在无趣的紧。而且此书的语言太过平缓,不知这是不是西村京太郎的特点,反正我看他的《七个证人》也有这样的感觉。不过此书与社会派结合得挺好,就对社会问题的揭露方面,个人认为比宫部大妈的《火车》要好得多。一己之见:我认为绫辻行人的《钟表馆》不论是诡计还是气氛都比这本要好。

本格作品的魅力,好多细节都提示了

还是喜欢这种作品,读起来曲折离奇,该给的线索都给,公平对待读者,极致的阅读体验。不过中间的梗看过推理小说多的人一眼就看出来了。作者为了讲究读者公平,开局点明手法,真的是开局泄题啊“昭和十九年,日本究竟出生了多少对双生子,虽然谁也不知道”这句话我到后来突然就想到了,一个小叙诡。观雪庄请柬寄来的时候,我就怀疑早川了,明显的无人生还孤岛模式啊,虽然后来他用匿名信骗过去了,让我一度怀疑自己的直觉。中间的谋杀布置也就只能是店主人熟悉环境,他最容易了。他们讨论年龄的时候,明明提到二十五六岁好多次呢,这个提示给的太明显了。尸体揭晓的时候毁坏面貌,这不是赤裸裸的提示偷梁换柱,尸体顶替吗。我以为他们中间有人双胞胎,两人分开出现在大家面前呢。那个记者出现的时候,作者不会无缘无故强调他的,我就想到肯定是山庄的人假扮的。《少年包青天》里高丽使节案呢。最后的动机让我想到了很久以前看的国产探案剧的一个单元。身怀有孕的妻子去挤公交车,被拥挤的人群推倒在地,麻木的人群漠然的坐车走了,还堵在门口往外看,这一幕被记者抓拍到了,后来留学国外的丈夫回来复仇。看来也是抄袭的这个小说。最终,还是阿婆最伟大

有意思(泄底)

因为喜欢“无人生还”模式,《双曲线杀人案》我读得非常认真,还做上笔记。书中的线索也很充足,要猜出凶手不难。--------------------------------------------------------------------------------------------从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案件的关键在于“双胞胎”,虽然有一对双胞胎在城市肆无忌惮地打劫,但后来发现他们只是受人“指点”,很容易也会猜想真凶也许也是一对双胞胎,在后面“毁尸”、“灭指纹”的行动中更明显证实了这一点。所以,我一直都在猜究竟是哪个人是双胞胎的其中一个。在所有人的死亡描写中,只有早川是“倒在血泊中”,没有明显的描写证明他已经死亡,还真的挺好猜的。唯一不明白的就是这些被邀请的人的“共同点”,换句话也就是凶手的杀人动机。五十岚、早川、太地和京子讨论的时候就有想过是不是地铁中央线是他们共同点,但因为的士司机等人排除了这个想法。当时我也想,一群不相识的人在地铁能做什么事情可以惹上杀身之祸呢?结果却是真的可以= =。想起一开始京子、森口和太地坐地铁的时候,车上就发生过一次风波。4个年轻人打一个出面纠正他们不文明行为的中年人,车厢中没有人阻止,京子他们也是在旁默默地观看,过一阵子就完全忘记这件事了。双胞胎就是讨厌他们这种态度,这种冷漠害死他们的妈妈。或许会觉得这样的杀人动机太过与儿戏,但是还是有点意义的。这书还开拓了“无人生还”模式,让两件貌似毫不相关的案件联系在一起,创意都值五颗星。

关于双曲线杀人案

1、这本书有点社会派的味道,尤其是在动机方面和最后警察审讯嫌疑人时。2、太地亚矢子被氰酸钾毒杀了,觉得有点敷衍啊。3、关于第一个人上吊的解答也有点扯。4、太地亚矢子写的“我错了”的笔迹和凶手杀完人后留下的“至此对第×人复仇结束”字条的笔迹难道一样吗?

回函:挑战读者

第一次接触西村京太郎,盛名之下果然没有让人失望。情节流畅,对节奏的把握是我看过的书里最让人感觉舒服的。两起谋杀案双线进行,结尾时自然交合,真相浮出水面,不会觉得有丝毫的做作刻意。要简洁明晰地讲好两个案子的同时,牢牢吊足读者的胃口,同时混淆吹毛求疵的读者视线,想想都觉得刺激。要知道这类推理小说的读者是最缺乏耐心的读者之一。单凭这点,即使是这样辗转反侧心烦意乱的冷雨夜,这本书也是足以爽利地让人一口气读完的佳作。暴风雪山庄、看似毫无交点的六位游客、双生子抢劫案,和除了交代案情发展基本上没有建树的警探……这部书里展示的凶杀并不像初次看福尔摩斯那般让我惊艳,故事也并不比我看过的横沟正史更离奇。说到故意营造的气氛,也许还比不上珠玉在前的女性阿加莎。所以环环相扣的逻辑发挥了它完美的魅力。基本看这本书的人都会被作者开篇的口气所吸引,《致读者》的信函率先自行破解双生子谜团,一副不屑故弄玄虚的样子,把作案人明白地摆出来给你看。即使隐隐知道这是陷阱,也能提着一口气往下读。推理确实严密无缺,作案者做出了一场完美演出,光彩夺目,以至于正义化身的警探没有丝毫颜色。语言干净简洁却十分有力,没有任何拖沓之感。可惜有些微细节未能交代清楚,比如第一位,不,是第二位受害者矢部的死亡,除了摆疑阵的效果,对其的死因解释为自杀总觉得少了味道。五十岚很明显是用来增加凶杀计划的难度的,可惜死得草率没有意料中的燃点。森口和京子那一对恋情很有现实性,如果写得残酷一点会更爽吧!一直以为森口会活到后面一点,可惜了之前的铺垫。至于可怜的京子,原本还期望有场逆袭,毕竟太过顺利会让读者不够过瘾。作者卖破绽卖得颇有武侠高手的风范。从警局来信、电话开始接通、西崎的出现开始,故事的收网几乎一眼就能明白,谋杀手段也并不是那么复杂,能比较容易推出,剩下的就只是验证动机了。亮点集中在双生子那个“怀疑者不受罚”的原则里,还有一路蔓延的伏笔顺理成章。罪犯怎么逃脱制裁和凶手自行替天行道的手段是同一强度的精彩亮点。结尾反映日本战后世情冷僻,支持了袖手旁观等同同谋的中心,很棒。故事的发展使置身其中的我一直在思考“怀疑者不受罚”及以前看过的诉讼制度中“对同一仲裁裁决不宜重复审查”之中的连接关系。看完后感叹,钻法律空子的律师确实很酣畅。

到底要不要扶失足老人

看完此作,终于是读完了西村京太郎的四大名作(其余三作分别是《天使的伤痕》《七个证人》《终点站杀人案》),看完四作后,个人最喜欢《七个证人》,然后依次为《天使的伤痕》《终点站杀人案》《双曲线杀人案》。细数一下,暴风雪山庄、密室(虽然是伪密室)、不在场证明、一人二角、无面尸、雪地无足迹、警匪斗智、社会派动机、叙述性诡计,基本上大部分推理小说的元素本作都有了,但实话说,哪一个都没达到极致。当然,能在一本里融和那么多元素而不显唐突已经很难得了。最后,说句题外话,以后见到老太太摔倒,到底要不要扶啊。扶的话官司缠身,不扶会有杀身之祸额。

疑罪从无是法律的漏洞还是人性的关怀

侦探小说十戒曾指出“运用双生子的替身术,事先不告诉读者,是不公正的。”作者一开始就交代了这部推理小说的主要奥秘,在于利用了双生子。从而,作者与读者的起点对等了。      双曲线寓意两条犯罪路线同时进行,一个是小柴兄弟利用双生子的身份进行抢劫,一个是观雪庄发生的连续杀人事件。看似不相干的两处地方发生的案件,其实都与一年前发生的事故有联系。      双生子犯罪,互换身份掩饰,不能确定到底是哪个人实施犯罪而不能对他们两实施制裁。在六起抢劫案中,小柴兄弟使用这个伎俩顺利实施抢劫,声东击西,调虎离山,通过邮寄把抢来的钱瞒过警方的监视得到手,将警方耍得团团转。   再看另一边,作者此作系向阿加莎《无人生还》致敬,采用了暴风雪山庄模式。六个不认识的男女被一封邀请函召集到观雪庄,月薪族矢部上吊死于密室,房内出现不明意义的图案以及写着“至此,对第一个人的复仇结束”的卡片。剩下的人相继死于刺杀、钝击和毒杀,身边也伴有之前的卡片。出现在饭桌中间的刀是什么意思,走学车被破坏、滑雪板被折断、电话线路不通——凶手故意将被害者留在与外界隔绝的庄内、减少的靶棒如同减少的印第安小人,中间电话线又接通了是什么用意,出现在被害者身边的图案代表的意义,现场留有与邀请函上笔记一致的字条,每具男性尸体脸部都被砍毁无法辨认,一个个谜题凶手故布疑阵。虽然知道是利用双生子的身份犯罪,但是到底是哪两个人在配合呢?真相大白的时候对凶手的犯罪手法,之前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也得到了解释。 觉得这种暴风雪山庄模式下的连续杀人事件往往第一个死者不是意外死亡就是自杀,然后凶手加以利用。     对于犯罪动机:凶手是因为母亲被挤下车站月台得不到及时救助而去世,对当时在车站的人进行报复。别人的不作为导致自己的不幸,是否就能以此为理由实施犯罪?凶手自认为以杀人的行为来制裁社会的冷漠就是正义之举。      关于疑罪从无:   古罗马法说“罪案有疑,利归被告”。当今刑法学和司法实践领域确认了“疑罪从无”这一原则。旨在对公民人权的保障和尊重,也是刑事司法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   本案中的凶手就是利用了这一原则。双生子制定好犯罪计划,一人实施,一人配合。如果一个人死亡,由死者承担全部罪责,另一个人则主张自己无罪。警方明明知道凶手就在眼前,但是由于不能确定具体是哪个人实施而束手无策,根据疑罪从无的原则只能释放。如果现实社会中出现小说中的情况,是否还能秉持法律精神放纵了凶手?      小说最后凶手认罪的部分从凶手的心理方面着手,告诉凶手因为自己的计划害死了一个无辜的小女孩而使其良心不安,感化他。其实很怀疑一个犯下那么多起杀人案的人会真的如书中所写感到良心不安。明确告诉警方自己的犯罪手法是对警方的挑衅还是对复仇完成的释然。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最开始听说这本书是因为被人说成“绝版的经典推理小说之一”,那样一种求之不得的淡淡遗憾撩得我心痒痒的。搜一搜发现居然有人把它上升到《无人生还》的高度,所有的激情都被调动起来了,《无人生还》算是我的推理小说启蒙读物,也是我最喜欢的推理小说,没有之一。是而看到百度贴吧有人说这本书甚至超越了《无人》,可想而知我的激动兴奋。但当我真的抱着一种莫大的敬畏开始拜读的时候,油然而生的是一种“坑爹吧这就是传说中的神作传说中的超越无人生还?”的蛋疼之感。特别是当他的开头就告诉你“奥秘在于利用了双生子”,给人一种“哇塞这么嚣张看来诡计一定很霸气侧漏,好怕怕好胜心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怎么破!”的兴奋剂效应,结果看到底就是“所以不过这样而已哦!这样也能挑战读者的吗?”好像面对一个摆出绝世高手的王霸之气的英俊剑客,被他的气势和居高临下的冷冽眼神所迷惑,默默在心中跪舔了一番之后鼓起勇气挥舞着大刀冲上去,结果发现一刀就把他砍翻了,这才惊觉对方只是个二流货。油然而生的被欺骗之感简直涛涛如长江水。诡计上看似确实比无人更进一步,但是无人是开山之作,这本书是在无人之后出的,又有着不少借鉴,那么所有沿袭无人的巧妙之处难免就给人一种炒剩饭的无味之感。比如同样是凶手的假死,无人是让人惊艳,这本书……就只能是,哦,果然。更何况无人的假死还带着策动内应的因素,这充分体现了凶手对被害人心理的把握,而这本书的假死,就靠两个女生没有仔细观察……孰高孰低还是蛮明显的。最重要的是对于我这个智商不高的人来说,诡计一直都猜出来了这一点莫名让我很不爽。实在看不出经典在哪里。或许是因为这些条条框框都用烂了?看到电话线剪断了又被接上让他们能求救,我马上就猜测凶手应该想混同到这一批人救援的警察记者队伍里面借机逃跑了。看到人死的时候一直在怀疑真实性,自杀的那个毫无疑问,假司机肯定不会,男友死得透透的了,犯罪研究的学者还细写了背后肌肉收缩刀拔不出来和拔刀之后的血喷涌,相较而言,店主君好像出现在血泊之后两个女生都没有仔细判断就认定他死了,加上跟无人几乎同出一辙的“幸存者相互怀疑模式”的彻底开启,几乎在那一瞬间就猜到,所以店主是假死是吧不用骗我了。看到西岐报道不实我马上就开始怀疑他,结合双胞胎的问题,我也猜到或许是双胞胎互换了,到西岐辞职了之后来告别的时候,基本就确定这个人就是凶手了。看到警察草草告别之后开始继续谈论案情的时候……完全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整本书给人一种“你的诡计好像蛮巧妙的值得表扬但是作为局外人看来真的没有一点悬疑啊”的蛋疼的忧伤。甚至连自杀被伪造成第一起案件那里,还以为能翻出点浪花,结果就是单纯地告诉你:所以这是个绝对的密室毫无疑义啦,所以是自杀不用多想啦……从头到尾就是告诉你不停在死人,死人的同时也不考察诸人的不在场证明,也不考察到底是怎么杀死了的问题,那就只有靠你的洞察力觉得谁最能干得出来了——证据?蛛丝马迹?呵呵这种高大上的东西就不要计较了。总之就是说你是你就是了。本来我还觉得是不是我武断了,虽然猜出来的凶手至少应该找找证据,结果严格一想,我勒个去好像并没有留个给你推理的空间?猜到就胜了有木有!而一开始就直觉老板有问题这种事,因太凭感觉就不计较了……总之是一本平平无奇到没办法让人惊讶的小说。严格说来,就是把很多经典模式放在一起的集大成者,再怎么经典也是别人的,借鉴过来也成不了亮点。更何况借鉴得太原原本本,没有任何化为己用的感觉,略显拙劣。看上去双胞胎是个独有的创新,结果也不过是个服务其他诡计的辅助性噱头而已。(为此我专门查了一下,这本书是西村1971年的作品,这个年代不算晚但也不算早,那么说很多诡计没有原创性也算不上冤枉他了。)所谓的几个看上去很精彩的手段,也给我一种坑爹吧感觉不太可能之感。比如说打赌写“我错了”,看到这张纸在后面被当做自白遗书出现的时候几乎马上就想到了那一幕(因为浴室女郎肯定不是凶手我很确定),但是真的有人打了那种赌之后只会写个“我错了”吗?猜测店主拿来招客,若是我,肯定会开玩笑的写一些废话,比如说“亲们这个店主很聪明哦我打赌输了就此证明”之类,或者来个署名“某某写于×年×日到此一游留念”,只写个没头没脑的“我错了”肯定不会,如果店主强硬要求是会起疑心的吧?再说笔迹鉴定这种事,我好歹对笔迹学有点粗略的了解,鉴定笔迹更多的是关注字距大小起伏笔画这种事,即使是抄一封信,心绪的不同也会体现到字迹上,同样的内容写一遍也没有什么多的帮助,那么其实只要是写字就好了,根本没有原文照抄的必要,更不用说还完整抄写一份了。这种事情,对于一个研究学者来讲,不是应该明白的吗?那么怎么就奇怪地要求所有人全抄一遍,莫名就帮凶手制造了嫁祸的道具呢?中间凶手各种运气成分且不谈,我想不通的问题是,既然JC都知道早川是最后死的,还死在他们到来之前不久,可他藏起来的用以伪装成自己尸体应该理论上是死了很久了吧,是第一个死的吧,马上挖出来JC就一点发现不了两者的区别?整本书下来唯一让我觉得出彩的地方,反倒是那对双胞胎抢劫犯为了脱罪跟警察耍心机的地方,虽然诡计也很弱,但……至少有点趣味性。

开篇第一句话我就震惊了(剧透)

开篇第一句话我就震惊了:“这部推理小说的主要奥秘,在于利用了双生子。”能如此坦白地说出自己的主诡计,一定是本上佳的作品。因为只有对自己的作品有很大的信心才会这么说的。很多人都说这是超越无人生还的神作,我不敢苟同。如果单纯看无人生还模式本身的话,这部作品绝对只是不是很差的仿作而已。但是你只是把它看作是无人生还的仿作,那你也太贬低它了。诚如开篇第一句话,这部小说的精髓就在于双生。先说说为什么它的无人生还不是太好。第一,此模式与其他类型不同点就在于它最大的看点不是诡计本身,而是周围人一个个接连死去所带来的压抑得让人窒息的恐惧。它有吗?我是没有感到多少,也许无人生还占了第一次的便宜,也许是另一半的曲线实在是搞笑。第二,杀手伪装死亡的手法远没有无人生还的强大,估计老读者识破的不少(当然我也没看出来)。因为其他人死的时候,描写得都比较细致(倒数第二个死的那个也比较弱,当时她吸引了我很多的注意),唯独他写得比较少,而且那时停电了(这也太巧了吧)。没杀人的那支曲线也是精彩绝伦,单抽出来也是极佳的短篇小说(虽然不能算推理小说),笑点极多。电话短暂接通的想法极富创意,但也是很容易露出破绽的地方(最关键是最后又断了,实在是太反常了)。我一看就知道一定是要吸引大家都到这儿,然后浑水摸鱼。凶手也没藏好,那个记者实在是太显眼了,特别是文中特别交代了一句那个记者辞职了。(两个人我总算是猜出来一个)不过这一切的一切,到了最后罪犯的辩白的时候都成了浮云。在同一部作品中连续两次使用同一个诡计,而且还在第一次已经效果惊人的情况下,第二次还是让我有种呆若木鸡的感觉。在看过的作品中绝对是第一次。最后警察让凶手认罪的那段实在是绝妙的反讽(这点也许作者本身也没注意到)。他们在不让一个坏人逃脱的信念之下用道德大棒逼得罪犯认罪的同时,他们有没有想到从因果关系来讲,那个女孩的死他们的责任更大。明明知道计划,明明可以制止,为了得到证据,他们丝毫没有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还是他们的疏忽,造成了疑犯的逃窜,直接导致女孩的死亡。凶手因道德而犯罪,最后因道德而伏法,这何尝不是一部闹剧,是不是作者暗示着这个时代道德守卫者们的困境?小说的名字一开始我没有体会出其中的意味,直到我看到豆瓣简介的最后一句话“罪恶的双曲线向着各自的终点延伸开去,这可怕的一切真的无法挽回了么”才领悟。这篇小说的布局精巧就在于两个同事发生的案件竟然有如此的联系,这不正是双曲线的特点吗?两支永不相交,但却是用一个解析式表达。又到提问题的时间了。1) 核心诡计要成功的关键在于两个人不但至少而且至多死一个。大雪封山的,他们的命运完全是随机的,别的想这么好,为什么唯独这点没想到?万一两个都活着,岂不尴尬?2) 假冒出租车司机的那位是处于什么动机回来这里,我实在是感到疑惑。他现在最重要的是淹没在人群之中,他干嘛露脸呢?还有这个凶手是如何让他拿上那个坏的罗盘的(而且让他相信这是准确的)?那时他已经看出凶手有很大的问题,作为在逃犯警觉性应该比一般人强很多。凶手如何骗他的如果写出来,肯定比较精彩。(关键是去断崖和下山的路差得不是一点点)

可以借鉴

孪生子的设计多少有些老套,推理小说可能尽量还是需要避免这种设计。因母亲被挤出地铁无人施救而致死的杀人动机倒可以给国内推理小说作者提供一个思路,毕竟国内现在报道了很多老人摔倒无人搀扶的故事。从这方面来说,小说启示意义较大,推理小说在国内应该大有发展的空间,尤其是社会派,但要先好好学习日本,包括欧美,然后需要几个优秀的作者结合本地国情进行改良。至于本小说的推理手法似乎不值一提,故事采取双线叙事,小柴兄弟一线纯粹为了遮人耳目,混淆视听,干扰读者思考,这其实违背了作者开头致读者的初衷,既然要和读者站在同一水平线公正挑战,干嘛又多出一对双胞胎的烟幕弹呢。总的来说,题材借鉴意义较大,除此,不看也罢。


 双曲线的杀人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