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使人自由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1
ISBN:9787562471738
作者:坂本龙一 (Ryuichi Sakamoto)
页数:251页

作者简介

用音乐与世界对话:国际知名音乐大师坂本龙一唯一自传
★大岛渚、贝托鲁奇、阿莫多瓦的御用音乐家
★麦当娜、大卫•鲍伊的亲密合作者
◆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最佳电影配乐、格莱美最佳影视配乐专辑……日本最负国际盛誉的电影音乐大师
◆《末代皇帝》、《俘虏》、《遮蔽的天空》、《高跟鞋》、巴塞罗那奥运会……动人音乐背后共同的名字—— 坂本龙一
这是日本著名音乐大师坂本龙一唯一一本自传。音乐家回忆了自己儿时如何初次接触音乐,而后在母亲和老师的影响下逐渐走上音乐道路,并最终在国际舞台上赢得盛誉的历程。坂本龙一在回忆中检视自己一路走来的经过,对于自己怎样“成为了现在的自己”做了一次最全面的叙述,充满成长的趣味描述和引人深思的语句。书中穿插坂本龙一不同时期的个人照片50余幅,展现了这位音乐大师充满魅力的人生旅程。

书籍目录

前 奏
第一乐章1952—1969
1
小兔之歌幼儿园时期
2
镜子里的自己,乐谱中的世界——小学时期_1
3
披头四——小学时期_2
4
自己原来如此喜爱音乐——初中时期
5
特别时期登场——升高中
6
彩色人生——高中时期_1
7
1967、1968、196——高中时期_2
8
两股趋势的交集——高中时期_3
第二乐章1970—1977
9
日比谷野外音乐堂与武满彻——大学时代_1
10
民族音乐、电子音乐,以及结婚——大学时代_2
11
走向舞台、踏上旅程——大学时代_3
12
拥有共同语言的朋友——YMO成军前夕_1
13
倒数计时——YMO成军前夕_2
第三乐章1978—1985
14
YMO成军——YMO时代_1
15
YMO进军世界——YMO时代_2
16
反・YMO——YMO时代_3
17
振翼单飞——YMO解散前后_1
18
《音乐图鉴》——YMO解散前后_2
第四乐章 1986—2000
19
前往北京——末代皇帝_1
20
突如其来的配乐要求——末代皇帝_2
21
意外的礼物——迈向世界_1
22
前往纽约——迈向世界_2
23
Heartbeat——迈向世界_3
24
世纪尾声——迈向世界_4
第五乐章 2001—
25
全球骤变的一天——现在与未来_1
26
新时代的工作——现在与未来_2
27
原色的音乐——现在与未来_3
终 曲

编辑推荐

《音乐使人自由》编辑推荐:大岛渚、贝托鲁奇、阿莫多瓦的御用音乐家,麦当娜、大卫•鲍伊的亲密合作者,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最佳电影配乐、格莱美最佳影视配乐专辑……日本最负国际盛誉的电影音乐大师。《末代皇帝》、《俘虏》、《遮蔽的天空》、《高跟鞋》、巴塞罗那奥运会……动人音乐背后共同的名字——坂本龙一

内容概要

坂本龙一
ryuichi sakamoto
日本当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1952年出生于东京。幼年学习钢琴、作曲,后取得东京艺术大学硕士学位。至今发行音乐个人音乐专辑约80张,为40余部影片配乐,另与他人合作专辑30余张。获得过几十个国际音乐奖项,其中,《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一片的电影配乐为其奠定了国际地位。坂本少年时关心政治,积极参与日本社会活动;成名定居纽约后,常以环保、反战为题材进行创作,并发起过多项相关活动。
http://www.sitesakamoto.com/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半数的作品是配乐,但是它们本身就具有如此强烈的吸引力,完全可以作为纯粹的音乐单独欣赏。坂本龙一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Billboard杂志

章节摘录

前奏在一时的因缘际会下,让我能用这样的方式回顾自己的人生。坦白说,我对于这个决定不是很感兴趣。拾取记忆里的片段,然后汇整成一个故事,这种事情完全不符合我的本性。然而,我对于自己如何成为今日的坂本龙一,也很感兴趣。不管怎么说,这些记忆都与世上独一无二的自己有关。我想了解,自己为何会走上现今的这条道路。我现在从事音乐工作,然而,为何会踏入这个行业,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并没有刻意想成为音乐人;而且从小开始,我就对于人如何决定改变自己,或如何立定志向这件事,感到很不可思议。读小学时,老师会要大家写下“我的志愿”,但我完全不知道要写什么。其他同学所写的志愿大概是“首相”或“医生”之类的,女生则是想成为“空姐”或“新娘”。虽然我仔细想过,但写的却是“没有志愿”。我无法想象自己变成另一种身份,而且,从事一份固定职业,也是我有些难以理解的概念。这份感觉或许至今依然存在也说不定。我不是虚无主义的信奉者,不认为“自己一点也不想变成任何东西”。就像昆虫是由卵孵化为幼虫,接着吐丝做茧,然后蜕变为成虫,一步一步随着时间而改变。然而,我根本无法想象,自己如同昆虫一样逐渐改变。所以,我也不会去思考自己十年、二十年后应该变得怎么样,或是想要变成什么样。如今想想,这是不是正意味着自己欠缺时间感。对于时间的流逝,我无法清楚说明;对于将来的自己,我也无法拼凑出任何形象。“自己的人生为何会是如此?”我现在一直抱持的这个疑问,或许也是缘于时间感的欠缺。音乐通常被归类为“时间艺术”,是在当下流逝的时间中,逐步加入变化的一种创作活动。如果按照这个定义,或许我原先并不擅长创作音乐。然而,音乐创作可以经由学习去掌握。只要是人工的、非天然的事物,学会规则就能创造出来。记住规则,然后将事物按照规则排列。能够做到这点,我想大概就是一般所谓的成长吧。然而,我自己对此一直都有不同的看法。虽然经由学习就能达成,但是与我内在的本性似乎有些格格不入。回到一开始的话题。试着整理、叙述自己至今的经历,这种事确实让我感到有些抗拒。然而,我反而决定要配合这次的计划试试看。试着俯瞰至今为止的时间,将自己从过去到现在的记忆与发生的事情,依序串连排列。我想,透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逐渐看清现在的自我,而且或许借由这样的叙述方式,也才能够与其他人共有某些回忆吧。我是这么想的。绝不切腹!参与电影《末代皇帝》1的拍摄工作,对我而言真的是非常重要的经验。与贝托鲁奇导演一起工作相当有趣,每天都过着紧凑的生活。如同前述,我第一次见到贝托鲁奇导演是在1983年的夏纳影展上,那一年《俘虏》入选为影展的竞赛片。通过大岛渚导演的介绍,我跟崇拜的贝托鲁奇导演寒暄过后,他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聊起了拍摄《末代皇帝》的事。在喧闹嘈杂的宴会会场里,我们就一直站着,听他说了快一个小时。我觉得这部片的拍摄工作似乎非常有趣,不过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居然会参与。我大概是在三年之后受邀演出。工作团队似乎费了很大一番工夫取得拍摄许可,总算在1986年于北京紫禁城2开拍,过了三个月后,我也加入了拍摄的行列。其实在开拍之前,我已经拿到剧本读过了,里头有一幕剧情让我怎么样也无法接受。剧本里写着,我所饰演的甘粕3是切腹而死。到了拍片现场后,我很固执地不愿配合,心里觉得:“虽然我很希望演出这部电影,但是切腹实在令我相当反感。对日本人来说,切腹是多么的可耻。”于是,我拼命说服导演:“一提到日本人,就会联想到切腹。像这种刻板印象,你应该也觉得很丢脸,而且你在全球的影迷也应该不会接受吧!”甘粕曾经在法国待过两年多,在当时是个相当时尚的男子。我向导演恳切地拜托:“这样的男人怎么可能会切腹?拜托改成用枪自尽吧!”贝托鲁奇导演也知道甘粕是一位时尚的男子,而且在电影里,甘粕的办公室墙壁上还有着未来派的画。最后,我坚持地表示:“是要选择切腹?还是要选我?如果要留下切腹的剧情,我马上就回日本。”我似乎是让贝托鲁奇导演伤透了脑筋,结果剧情还是改成甘粕举枪自尽。不过,实际上,甘粕是服毒自杀。以甘粕正彦的身份大吼到达拍片现场当天,我与饰演溥仪的尊龙1第一次见面。所有人已经拍了三个月左右,每位演员都完全投入自己的角色。他对我说:“你是日本派来的幕后黑手甘粕,是我的敌人,片子没拍完,我不会跟你说话。”我当时是带着吊儿郎当的心情去的,所以被他的话吓了一跳,心想这个人是怎么回事。后来,我还是成天说笑,态度轻浮。甘粕的角色有一场重要的戏,要对着皇帝说:“你只不过是个傀儡,是我们日本的玩偶。”于是,导演就来警告我:“一星期后要拍这一场戏,你在那之前都不准笑,去想想天照大神。”大概是我平常太过吊儿郎当,导演已经看不下去了吧。在这之前,每天晚上拍摄工作一结束,我都会和大家去吃饭,一起去玩,但是经过了这次的事,就没有人来找我出去了。接下来,实际拍摄这场戏的日子来临了。导演觉得我愤怒的力道不够,于是亲自示范给我看:“要用这样的方式表达愤怒!”我虽然照着导演的方式做,还是完全不行。导演一直喊着:“再多一点!再多一点!再多一点!”我始终都没办法从他口中听到OK。我有一句台词是“Asia belongs to us !”意思就是亚洲是属于我们的。虽然说是演戏,不过要说出那样的台词,还真是令人相当为难。然而,既然接下了这份工作,也只得照说,于是导演在一旁不断地喊“卡!”,我则是同时不断地吼着:“Asia belongs to us !”这句台词也让我思考了许多事。


 音乐使人自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一旦记忆淡去消逝,可能就此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彻底消失无踪;但是只要一谱写成歌曲,就可能成为民族或世代的共有记忆,不断流传下去。将事情从个人体验中抽离而出,实际留存音乐世界中,就能藉此跨越时空的限制,逐渐与他人共有;音乐正具备这样的力量。”   —— 坂本龙一 (Ryuichi Sakamoto)刊载于2015年9月《音乐爱好者》说来真是挺凑巧,最近一年里陆陆续续地读了不少日本艺术家的传记或自传,如山本耀司的《做衣服》、松浦弥太郎 的《最糟也最棒的书店》、安野光雅的《绘画是一个人的旅行》、妹尾河童的《窥看舞台》等等,不一而足。坂本龙一的这本《音乐使人自由》曾经被很多人指责过,其中包括了一向颇有见地的学者梁文道。他在《开卷八分钟》里说:“相当失望,觉得这本书不外如是。 只有坂本饲养小白兔的故事特别有意思......小白兔这个物体与他所做的歌曲原本应该八竿子打不在一起,但却相互产生了关联,这正表示诞生在歌曲中的兔子,与现实中咬他的手,让他清理它大便那只兔子是有关系,但又完全不同。” 梁所引用的这一段在我看来是别具深意的,因为这段很能折射出《音乐使人自由》的写作特点:流露出了许许多多比较私密的情感,纵使书的后半段谈世界观与事业观的比较多,而但总体上对于自己、朋友的心理揣摩占据了大部分。细究起来,许多对本书持批评态度的理由,不外乎认为涉及音乐本身的内容偏少,而对自己生活流水账的讲述太多,“格局和语言都平淡无奇到了极点”,真是这样吗?坂本龙一在书里提到一件事,说他小时候,大家表决梦想,有人说要当首相、医生、空姐、新娘,但他却写道:“没有志愿”。因为”认为自己一点也不想变成任何东西, 我无法想象自己变成另一种身份, 对于将来的自己,我也无法拼凑出任何形象。“成名后,他把相同的意思又表述了一次:”我这个人既不是革命家,也未曾改变世界,又没有留下任何可以改写音乐史的作品,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自己的人生为何会是如此?我现在一直抱持的这个疑问。”可能与这样一位音乐家交朋友,会很无趣,很寡淡,但“音乐使人自由”的标题是不是在暗示那样的纯粹可能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呢?起码在坂本的身上, 这种不迎合任何人的纯粹是经受过生活检验的 。最早时,他也另类过。七岁时(1959年)他留影于自家钢琴前的照片,就透着一股子叛逆劲儿,而后来参与学生运动的初衷竟然是“那比较酷”。也许是出于同种原因,他对德彪西、巴赫的热爱转向了对当代音乐的专注。他还特别提到,无论是高中时期接触的约翰.凯奇,或者现场听过的特里.莱利、史蒂夫.莱希,菲利普.格拉斯,知道这些作曲家的人竟然在正统音乐学院里一个也找不到,反而是美术学院的那群朋友还能和他聊上几句——或多或少是从《美术手帖》这样的前卫艺术刊物中了解的吧。冷幽默的他对此还不忘嘲弄两下:“在那个年代,大家都高喊着‘瓦解体制’、观念艺术‘之类的口号,甚至从二十个学生里找不到一个认真画画的人,反而更多是做舞蹈或者舞台剧这样的前卫事情。“书评者杨波曾经直言:“我不喜欢坂本龙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是国内文艺人士标榜品味时常提起的一个人。它的一生里,确实没有从本质上(阶级、经济、事业,乃至婚姻爱情)遭遇过任何困顿, 是个走运的天才。”但我并不同意这一观点。坂本并不是没有思考过生计这件无比现实的事情。音乐家也要米饭和面包, 但是具体操作时,取得米饭、面包的过程却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已故艺术家白南准曾经说过一句让坂本心动的话:“韩国人有点像是猎人,哪里有猎物就往哪里去,一旦猎物跑到别的地方,猎人会随之移动。然而日本人像是渔民,虽然也会去远洋,但最终还是会返回自己的港口、自己的城镇。”他到纽约定居后,为了买家具吵过架:下了订单后,三个月家具才姗姗来迟,结果还是零件,要自己组装,当拼得差不多时,却发现又少了几样,结果还得等两个月。他却学习了一则教训——虽然日本的服务水准优渥,但到了国外不能用自己国家的标准去评判一切,这种先入为主的固执必须抛弃。瞧,艺术家身上不多见的、对尘世问题的坦诚,坂本做得不错。逐渐地,坂本性格里的独立与叛逆,在现实的打磨之下成为了他深入思考的源动力。 1984年的《音乐图鉴》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坂本的思考出发点是:不论是创作音乐,或者鉴赏音乐,都可以说是经由脑部思考的工作。那么何谓音乐?人为何要创作音乐?这类疑问固然可以从脑科学的角度解答,却也可以在专业音乐人的手里“向前走一小步”。在那张专辑里,坂本模仿了布勒东提出的“自动书写”概念,即每天进录音室后,就将自己当下潜意识浮现的念头写下,前前后后持续了两年。换言之,他希望抛开逻辑的分析,将潜意识直接转换为最本真、赤裸的艺术表现——这在他看来与拉斯科的洞穴壁画是一样的,关系到人类最早开始艺术创作时的神话思维。我们后来所说的那一类“潮水般层层反复直至高潮的电影配乐”,之所以成为了坂本龙一的音乐风格(实际上并非只他独有),其实正离不开以《音乐图鉴》为坐标的这一层用意。             有了米饭和面包,坂本已经不再蛰伏于一个“小我”,而开始涉足一些更高阔的论题。他的《Neo Geo》专辑发行于1987年,正好是他的名作《末代皇帝》(配乐)公开上映的时候。它的特点是采用了巴厘岛和冲绳的原住民音乐。坂本的巴厘岛之行,最深刻的经历是当地一位地位崇高的长老告诉他:“巴厘岛上没有任何一位职业音乐家。”他突然意识到,一旦收钱去从事音乐,音乐就不由自主地称为了商品和消费品,而一直以来,巴厘岛的住民小心谨慎地维持着这一传统,从不敢越过底线。但同时他又觉得,这些少数民族的音乐却应该面对这个时代,而不应成为博物馆里收藏的民谣。考古式研究和一窝蜂热捧的矛盾到底如何才能解决?原始生命力与商业化到哪一天才能握手言欢,齐头并进?这一系列从音乐诞生伊始就困扰着职业音乐人问题,让他苦恼,也让他进步。书中坂本龙一特有的“流水账”风格,让我们懂得了,每一位成功的艺术家,都并非是以直线形式走过来的,他们同样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为了生存做了那么多不感兴趣的事,耗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但是,那些难道是没有价值的吗? 其实,没有哪一位艺术家的作品能完全脱离他所处的社会和个人的经历,而一部分经历甚至可以说是刻骨铭心的,比如坂本参加学生运动,比如他的初恋,又或者他与武满彻大师的”交锋“。但是,人类DNA的构造本身就决定了人类的进步一定是盘旋中的上升,而非拔地而起。如果我们在最艰难和迷茫的时候,无法像坂本那样静下心来找出那可能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的潜在机会,很可能无法熬过那漫长而艰辛的盘旋。其实,日本创作者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特别当他们把“职人精神”放到艺术中去后,更能淬炼出吓人的力量。据说妹尾河童先生坚持了25年的陶艺,他笑着说那是一个孤独的、长时间的过程,也是一个无欲无求的快乐过程;日本女设计师代岛法子(Noriko Daishima)卸下无印良品的高层管理职务后,六年中只制作一种碗的器形,永远只有黑白两种釉色,好多人一定会嗤之以鼻,说那太空想化了;而山本耀司大叔承认自己“三百六十五天都在想服装”,恰恰让做事更单纯了...... 其实,还是日本插花大师大坪光泉说得最好:“中日插花的最大的不同在于,日本的插花,大多是为了自己或为了招待他人而存在的,因此‘取悦自己’的性质更强。作品中多表现自己的心境,或与小说和音乐等作品等同。这种境界在中国插花里并不多。”“悦己”并不代表目中无人,它的真正意思是,没有人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将会做什么”,但——就像插花的过程比结果更具况味一样,一定可以在慢慢磨的过程中发现那个潜在的、跃跃欲试的、有巨大能力的自我。世界从来就没有与我们作对过,只要你是刻苦而谦逊的,生活的魔法便不会让任何一个好的可能性消声灭迹。这就是坂本龙一的这本自传所给我的最大启示,也正是我喜欢它的原因。
  •     两年前的夏天我参加出版社的活动中了奖,奖品是好几本书;然后为了在电商网站凑到免运费,我又买了好些书。那个夏天我读了很多书,也剩了很多书没有读完。但是最后被我塞进箱子,带到美国继续读的却只有一本男神的自传。我想着男神的力量一定会激励我,他的精神会感化我。然而那时候我没想到我再也没翻看过那本书,直到今天。我发现自己在书上贴了不少便利贴,还以为我在记录些什么绝妙而发人深省的段落呢。结果今天打开一看,被我贴上的部分有:坂本龙一说他和仰慕的学长一起工作,非常快乐。坂本龙一说他震惊于滚石乐队一塌糊涂的演奏,以至于他爱上了这种一塌糊涂。坂本龙一“不停”地说他自己没有把音乐当成正职和终身追求,但一切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他考上名牌艺术大学,他拿了奥斯卡,拿了格莱美,成了世界级音乐人。我看书的时候到底在看些什么啊!因为我最初认识他就是因为听他给《末代皇帝》的配乐,所以他关于这段经历的描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写到他临危受命接下为电影配乐的工作,几乎没听过中国音乐的他只用两周时间就写出四十多首曲子(然后拿下奥斯卡奖)。其实他给《末代皇帝》的配乐也不需要他听太多中国音乐,除了用中国民族乐器演奏而不可避免地带上“中国味”的部分以外,其他的大部分都是管弦乐,但是与电影奇妙的契合 —— 一个意大利人拍的,关于中国末代皇帝的电影:关于一个处在时代的漩涡中,永远身不由己的人,关于一段永远和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交织的生命。在我模糊的记忆中,他夸奖他演的满洲映画协会理事长甘粕正彦是一个有品位的人,电影中他书桌上方还悬挂着未来派的画作,云云。那时候我看了之后觉得很生气,想着,日本人果然是日本人,竟然说一个法西斯很有品位。一方面我根本就讨厌未来派,觉得他们的风格毫无美感可言;另一方面我觉得怎么能夸奖一个法西斯有品位呢?就算他真的有品位我绝也不愿意承认。后来我再回头看,发现这件事坂本龙一只是一句带过而已。(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独独对“未来派”这句话印象深刻)他真正强调的是他不愿意电影把甘粕正彦描述成一个“切腹自杀”的日本人,他觉得“切腹自杀”这种行为对日本人来说很可耻,在电影中也只能加深观众对日本人的刻板印象。现在想想我当时在意的应该是他的态度吧。在我看来变成一个法西斯主义者才是做人最大的耻辱,而坂本龙一竟然在纠结一个法西斯主义者的死法,真是让我不能容忍。那时候在我看来他几乎是在帮这个法西斯主义者说话,他怎么能这样呢?我很生气,几乎都不想再听他的音乐了,觉得他是一个对法西斯主义态度暧昧的人,对日本人的刻板印象又浮上心头。我记得我当时想了又想,辗转反侧,后来还是决定我的人生不能没有他的音乐… 痛批自己:怎么能把音乐和这些有的没的混为一谈。然后又不停说服自己:他根本就没说什么,他只是在看到甘粕正彦的时候先把他看作一个人类,而我却只看到他法西斯主义者的身份,是我境界不够,是我太敏感了。事实上就算撇开这个小插曲不谈,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对他热烈的崇拜也淡了下来。这本书里表现出来的坂本龙一和我想象中的他相差甚远。他在我心中是那种超然又神秘的天才音乐人,好运与实力并存,我想,这样的人应该对世界有很独到的见解,对他的事业有很深的热爱吧。而实际上书里的他对一切都很随意,作曲这种在我看来是天生的能力被他描写成可以习得的技能。他的音乐人之路走得太顺畅,看起来没有一刻是艰难困苦迷茫踟蹰,简直轻松到让人无奈。这和我想象中的,每个艺术家都要经历一个自我放弃的过程实在是很不一样。他的这种轻松,说实在的,都让我有点嫉妒了。但幸好这本书看到后来乃至回想起来我还是觉得我更爱他了。不光是喜欢他的音乐,而是觉得他真是一个奇妙的人,也从书里看到坂本龙一之所以成为坂本龙一的原因。看到他描写自己高中最爱游行,抗议,并以谈政治和约女生一起去游行作为搭讪手段。看到他作为一个七十年代的日本青年,说着要“解放被资本主义操控的音乐”“用音乐为工农服务”之类的话,边喝酒边说武满彻是一个“右倾”音乐家,要“斗争”他,然后又在音乐会场外被武满彻感化。这些事在年近六旬的坂本龙一看来只是小孩子的中二和淘气,但却让人看到一个生动的青年形象,满脑子主意,啃着自己看不懂的大部头,追着潮流的同时逐渐形成自己的想法。看到他迷上John Cage,迷上巴赫,甚至以为自己是德彪西转世;看到他描述音乐如何与他,与世界发生联系;这些都很有趣… 但是我真正印象深刻的却是他说的,艺术创作也如同任何一门学科一般,很有规律可循,是可以学习和提高的,而并不是一个完全靠天吃饭的行业。事实上,我觉得这种观点给有志成为艺术家的人的激励比描述自己如何如何战胜困难更有用。他自己打破艺术家的神秘形象,把一个真正的坂本龙一呈现在我面前,一个偶尔懒散,常常无所谓,更常常无所畏惧的音乐人。
  •       乐迷们谈起David Bowie,常会问彼此“你最喜欢他哪个时期?”,而在大岛渚名片《战场上的快乐圣诞》(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本书译为《战俘》)中与他默默孕育禁忌之恋的坂本龙一,也让粉丝对他变幻莫测的音乐风格难以取舍,但他们在几十年风格多变的音乐生涯中,又都保留了自己的标志性底色——听到《战俘》主旋律的时候,你会辨识出这样如潮水般层层反复直至高潮的音乐,是坂本龙一特有的音乐声响,当然,正如这本书里袒露的,如果你听过法国印象派的音乐,比如德彪西和拉威尔,会发现他音乐的源头在这里。因为高学历、有文化而被坊间称为“教授”的坂本龙一,也像读者一样关心自己是怎么变成如今的坂本龙一的,这本口述自传,追溯了他从出生到2008年的生活各面,读来感觉,在战后东京那样自由宽松、东西合璧的环境,才能出现他这样的当代音乐大师。  正如片中的英国战俘,在教授扮演的恪守武士道精神等日本传统文化的日本军官心中播下了爱、自由、勇气等西方精神种子,西方文化对幼年教授的触动,是他自由自在的音乐人生勃发之起始。曾自诩德彪西转世、熟知西方古典乐和同时代摇滚的教授,不仅早早接触以约翰·凯奇为代表的现代音乐以及其后的极简音乐,而且把他从小看的书单列出来也很吓人:日本严肃文学自不必说,胡塞尔、德里达这些很少会有音乐家涉猎其作品的哲学家,却是他少时与伙伴们的谈资——这也解释了他日后何以能同苏珊·桑塔格成为朋友。他钟意的电影大师,除了大岛渚和贝托鲁奇,还有戈达尔(教授的乐队YMO首张专辑中有不少歌曲的名字直接取自戈达尔的电影名),他对电影这门视觉艺术的品味可见一斑。此外,教授的敞开身心,也早早准备好拥抱世界音乐了。  教授一直都是被命运机缘推行向前的被动者,他从未产生过终生做音乐的志向,也没有成为超级巨星的野心,最初接触音乐、尝试作曲,是幼儿园教育使然,做小学生时正式学作曲,也是教师非常坚持的结果,升入初中后为了加入篮球队出风头,甚至一度放弃音乐和钢琴,不过数月之后,便察觉到“自己原来是如此喜爱音乐啊”,“自己主动去思考真正想做的事情,我想这应该是人生的头一遭经验”。但性情未变的教授,继续在参加学运、读书听乐看片、结识同好、考入艺术大学作曲系到读研究生、打音乐散工到组YMO乐队、甚至恋爱结婚又离婚等所有问题上抱持被动接收的态度,而他的事业也可谓顺风顺水。然而,1982年在YMO解散后接拍《战俘》却是教授生命的一个转折点。首次被请去做演员的他,面对自己热爱的导演大岛渚,脱口而出“配乐也请让我来做。”这样“随口说出当下浮现的想法”,却带来了名曲“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和去戛纳影展结识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的机遇。此后便是压力山大、紧张繁忙的《末代皇帝》表演及配乐工作——请参考王家卫剪辑电影的善变幅度来感受下配乐师的痛苦——但结局是美好的,获得奥斯卡最佳配乐奖的教授,有了更广阔的事业和眼界,为工作移居纽约,渐渐像个地球公民了,“911事件”后至今,又不知不觉被推向各种公益活动的浪尖。“尽可能地封闭自己,只要能够创作音乐,就感到相当幸福了”的人,却被周遭环境引向越来越大的世界,真的只能相信“命中注定”了。  无论是交朋友或合作都挑长得帅、有魅力的家伙,还是跟YMO的细野、幸宏几十年的合作与争斗、离散与重组,以及年轻时疯狂玩乐的生活方式,教授都坦荡地全盘托出。他的口气偶有自恋却不是炫耀,只是对陌生的自己充满孩童般的好奇,甚至企图用他熟知的某些哲学思想去解释这个自己。同时他也回顾了与众多名人的相识、交往,他不得不一次次面对友人亡故的现实,面对还来不及了解对方却已天人两隔的落寞。本书涉及人物太多,详尽的注释非常必要,也很费心。我喜欢这本书的装帧:最内层是黑白大色块硬皮,干净简洁的日式风格,又有黑白键的隐喻,外层是教授的灰底肖像美照,最外层是半透明白色薄膜,印有书名等信息,这样,美照不会被文字切割,收藏时又能受保护,这实在满足粉丝的完美主义心态。此文发表于晶报网“深港书评”,登载时题名改为“命中注定的被动者”。http://www.jingme.net/content/2013-09/14/content_8527006.htm

精彩短评 (总计57条)

  •     坂本老师实在太可爱了!!!回血一万点 不说了YMO听起来
  •     教授在书中说自己是消极的生活,看来消极的人生只有有才之人才能过了。
  •     你原来是这样的教授23333要去买日文的对照着看
  •     封面是硬的,比台版个大不少,总体看还是很高端大气的。白色的半透纸使封面看上去有点模糊,内容还没详看不知有没有阉。个人认为比台版好。教授我爱你教授我爱你教授我爱你教授我爱你教授我爱你教授教授我爱你我爱你超级超级爱你
  •     还是高二的时候读的?“没有志愿,无法想象自己未来变成怎么样”感到了自己跟教授惊人的相似,那时还欣喜了一下,莫名地安心……(呸
  •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典范 顺便看了《末代皇帝》 很喜欢书的黑白设计
  •     教授真是个有趣的人呐。
  •     有趣
  •     不管,就是喜欢教授
  •     书超好看,手感也很不错。
  •     冲着末代皇帝读,读到了一些关于死亡的看法
  •     很喜欢这本书,物流很快,非常辛苦。自由是人之精神,也是人之个体生存状态。在音乐,看自由。喜欢的人,自然地喜欢。
  •     人生中遇见什么样的人真的很关键,然而男神一开始就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时代造就人,更何况这人还天赋异凛。
  •     诚恳 简单 平实
  •     有的地方还是蛮有意思的
  •     才华横溢的人就算被命运推着走也是会发光的不是嘛。
  •     有趣的年代有有趣的教授。
  •     大部分音乐人是被音乐搞 坂本龙一是在搞音乐
  •     YMO的坑可以入一入,感觉不吃亏不上当
  •     很酷!
  •     20160916
  •     多亏了在管弦乐团的实习…很亲切的感觉
  •     2014-2016,Forbidden Colours到音乐使人自由,完全门外汉到音乐入门。
  •     喜欢。封面也好看。读到结尾时真感动。
  •     日本作曲家的颜值担当
  •     少年到中年参加组织无数平权运动,不喜欢成为焦点却不羁轻狂但同时志得意满,瓦解学校制度、“决斗”武满彻、政治示威与直言等,无论是撩妹用还是少年意气,都生动帅气又好笑。天才自不用说,由小泉文夫影响引发的作曲家而非音乐学家的选择所表现出的自知的那一面和后来渐走入现代音乐十分对称,YMO的各个阶段分合语辞中带着的轻描淡写又显示出自我一面,对生存状况的思考对音乐产业的推动,渗透着他所浸淫的文化传统中,父亲编辑母亲设计师,社会思潮跟风带来的阅读与思考,一方面不得不承认社会阶层固化,另一方面无可无不可,消解技术控制逻辑操纵而倾向约翰凯奇式的任凭偶然的音乐形态,为反抗而反抗的隐性趋导又是无为与有所为的生存标记。这本书里不停变换的英文字母看着有点难受,注释倒是良心得感人。
  •     讀起來順暢,很能感受到坂本龍一對這幾十年世界藝術和重要事件真切的個人參與感。要感謝「非常幸運且富足的環境」,使人能健康而順利地發展天分和才華。
  •     感想就是 天才总与天才为伍
  •     在店里的书架上看到题目被吸引,没想到是一本自传,一个不认识的日本大叔。早年的时候还是蛮帅的,老是跟着潮流做些耍帅的事情,有种萌萌的后知后觉。整本书挺口语化的,按照时间顺序一溜下来,感觉一生能专注于一件事情并作出成果是很赞的状态。没有太多启发的点,其中提到当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音乐中呈现后,出来的东西和原本的起点其实不太一样,一种创作的隔离感,将个人的情愫升华成共性的艺术的过程。
  •     世界知名音乐家的传记,坂本龙一的这本应该算是比较特殊吧。首先他的语气,克制,娓娓道来,一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豁达;其次,在于他回首往事,所选的事例与视角都非常独特,仅此一点就足以证明他的天才;还有还有,里面有很多他的不同时期的“靓照”,绝对要亮瞎人的眼睛的啊。
  •     虽说我喜欢教授的歌,但这本书的内容真的很不如人意。口述自传~描述自己是被被动成就了现在的坂本龙一,我更喜欢是教授的自己写的自传,更真实,更详实。
  •     天才
  •     裝幀和版式非常加分,內容更不必說了。
  •     很幸运能读这本书。我向来都是抱着一颗单纯的心看这个世界的,所以觉得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其轻松与不容易的一面。不怀恶意地呈现在眼前的,我也会满怀着善意地去理解与接受它。所以评论里什么人品差,有钱人人生轻松的论调虽然有其客观道理,在我而言也不过是心理阴暗之人随便说说而已。
  •     对教授的个人专辑的背景能了解更多,但是书里的英文字体太难看了,怎么做成这样的
  •     泛泛流水賬,看到教授說巴塞羅那是第二故鄉還挺開心的。
  •     喜欢坂本龙一的一定要买
  •     流水账 也愿意读
  •     厉害的人都在一起。只要厉害就算你不是积极主动,也会被吸进来。坂本好像生来就被命定做这个。
  •     go
  •     音乐的巨大能量,能让人感觉精神的富有和生命的充盈。谢谢坂本龙一传递的音乐正能量。
  •     最早是听他的solitude,书里有些坂本年轻时的照片,帅的略有疏离感
  •     看完觉得阪本龙一真的很幸运,阴差阳错的在很小的时候开始学习一项有天赋能做好的技能,精进多年,积攒资源与经验,最后有所成就并内心幸福。
  •     屋裏教授!啊 做一個自由的人吧!
  •     与其说教授选择了音乐,不如说是音乐选择了教授。
  •     流水账难道是因为太顺利了?音乐融入生命的水到渠成,流水账读着也挺舒服
  •     普通人的一生普通过眼云烟,来不及触碰,等不及挽留。音乐家的一生有音乐做了载体,狂风骤雨吹过依然留下散不去的香气。
  •     留下的疑问也使我困惑,自己为何会生于这个时代、生于这片名为日本的土地?其中是否具有什么样的含义?或者只是偶然?
  •     坂本龙一的音乐一生。
  •     隐去了音乐上最专业性的部分,一个接地气、又开放又封闭、想很多又不愿多说、点到即止的坂本龙一。然而YMO的音乐我还是听不太下去。
  •     翻译的很有趣,文字的语气中都透露着坂本的性格。真羡慕坂本这样的人,热爱一个领域,并有条件去深入地了解,形成深厚的积累,并无太大压力,有伙伴,有精彩丰富的经历,生活得潇洒顺遂,似乎这样过才不枉一生。57岁的他说不觉得年轻是人生最好的时候,57岁的他还有在寻找着一些答案。
  •     音楽は自由にする。
  •     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其实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
  •     冲撞,对抗
  •     了解阪本龍一,從 YMO 到 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再到 The Last Emperor。現在看了自傳,想重聽一遍他的專輯。
  •     哎读完真是心情复杂QAQ…不过也终于搞清楚了教授前前后后那么多个人专辑和团体活动的由来和顺序,之前自己乱听的时候从没想过“咦,这张是和YMO对着干的?” 开始吃下一波安利了。
  •     教授的大半生都在这里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