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科学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0-9
ISBN:9787100070690
作者:(英) 罗素
页数:155页

作者简介

这本《宗教与科学》,是罗素1935年的作品。出版的当时,就颇引人注目,到五六十年代,已多次再版,仍很风行。在罗素去世十年之后,再来读一读它,还是饶有兴味。 罗素是众所周知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但他不信上帝,对宗教神学持否定态度,他是一个非宗教主义者。罗素在这本书中,历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科学与神学的冲突和斗争,每次斗争的结局,总是科学战胜神学。宗教虽然始终不渝地为神学辩护,但它在科学进步面前,不得不一步一步退却,为上帝存在的论证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修饰和补缀。罗素的文采是负有盛名的,他的文章写得深刻而生动,机智又雄辩,他批判宗教神学的一些文章,很可以借用来作无神论宣传的材料。商务印书馆最近还出版了罗素另一本批判宗教的书:《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这是一本文集,收集了罗素从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十五篇文章,和《宗教与科学》可以参照阅读,对罗素的非宗教思想会有更全面的了解。列宁主张利用十八世纪老无神论者的作品,对千百年来深受宗教愚弄的群众,进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看来唯心主义哲学家批判宗教神学的书,也不是不可以利用。我们对罗素这本书抱有兴趣,主要也在此。
当然,罗素终究是唯心主义者,他对宗教神学的批判是不彻底的。罗素对宗教辩护者提出的“科学是不够的”、“科学不讲价值”一类说法,承认是对的,罗素说,“价值”问题确实不属科学探讨的范围,而且他还进一步说,“价值”问题首先不是知识范围的问题,因而它不是凭理智可以解决的。在罗素看来,科学只讲真伪,不管善恶,涉及“价值”一类伦理问题,是没有客观标准的。人们对价值持不同的看法,和人们对食物有不同的口味一样。既然科学管不了“价值”、“善恶”一类伦理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没有客观标准,也就是说伦理学不能成为一门科学,那么,宗教就有存在的余地和必要了。在这一点上,罗素和康德一样,限定知识的范围,给信仰留下地盘。罗素对科学的进步,持悲观主义的看法,虽然他肯定科学每战胜神学一步,就给人类带来一分幸福,减少人的“天生野蛮性”,但科学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残杀手段更为厉害的战争灾祸,而且发展的趋势,将是愈演愈烈。人们在战争灾祸面前,遇到许多伦理方面的问题,这是科学本身解决不了的问题,因此,在这一点上,科学又恰恰给宗教的存在创造了条件。罗素还认为,科学发展的本身,就向科学的决定论提出了挑战。他指的是量子力学关于微观粒子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自由选择运动方向的问题,微观粒子的运动的不确定性使决定论在论证上出了漏洞,给意志自由论和宇宙目的论的论证开了方便之门。罗素认为,在理论上对决定论和意志自由论都可以驳难,各自在理论上的论证都不能自圆其说,因此,罗素说这二者都是形而上学,都不是科学可以证实的问题。显然,这样又给宗教留有余地。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冲突的原因
第二章 哥白尼学说的革命
第三章 进化
第四章 魔鬼学与医学
第五章 灵魂与肉体
第六章 决定论
第七章 神秘主义
第八章 宇宙的目的
第九章 科学与伦理学
第十章 结论

编辑推荐

《宗教与科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前言

这本《宗教与科学》,是罗素1935年的作品。出版的当时,就颇引人注目,到五六十年代,已多次再版,仍很风行。在罗素去世十年之后,再来读一读它,还是饶有兴味。   罗素是众所周知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但他不信上帝,对宗教神学持否定态度,他是一个非宗教主义者。罗素在这本书中,历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科学与神学的冲突和斗争,每次斗争的结局,总是科学战胜神学。宗教虽然始终不渝地为神学辩护,但它在科学进步面前,不得不一步一步退却,为上帝存在的论证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修饰和补缀。罗素的文采是负有盛名的,他的文章写得深刻而生动,机智又雄辩,他批判宗教神学的一些文章,很可以借用来作无神论宣传的材料。商务印书馆最近还出版了罗素另一本批判宗教的书:《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这是一本文集,收集了罗素从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十五篇文章,和本书可以参照阅读,对罗素的非宗教思想会有更全面的了解。列宁主张利用十八世纪老无神论者的作品,对千百年来深受宗教愚弄的群众,进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看来唯心主义哲学家批判宗教神学的书,也不是不可以利用。我们对罗素这本书抱有兴趣,主要也在此。   当然,罗素终究是唯心主义者,他对宗教神学的批判是不彻底的。罗素对宗教辩护者提出的“科学是不够的”、“科学不讲价值”一类说法,承认是对的,罗素说,“价值”问题确实不属科学探讨的范围,而且他还进一步说,“价值”问题首先不是知识范围的问题,因而它不是凭理智可以解决的。在罗素看来,科学只讲真伪,不管善恶,涉及“价值”一类伦理问题,是没有客观标准的。人们对价值持不同的看法,和人们对食物有不同的口味一样。既然科学管不了“价值”、“善恶”一类伦理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没有客观标准,也就是说伦理学不能成为一门科学,那么,宗教就有存在的余地和必要了。在这一点上,罗素和康德一样,限定知识的范围,给信仰留下地盘。罗素对科学的进步,持悲观主义的看法,虽然他肯定科学每战胜神学一步,就给人类带来一分幸福,减少人的“天生野蛮性”,但科学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残杀手段更为厉害的战争灾祸,而且发展的趋势,将是愈演愈烈。人们在战争灾祸面前,遇到许多伦理方面的问题,这是科学本身解决不了的问题,因此,在这一点上,科学又恰恰给宗教的存在创造了条件。罗素还认为,科学发展的本身,就向科学的决定论提出了挑战。他指的是量子力学关于微观粒子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自由选择运动方向的问题,微观粒子的运动的不确定性使决定论在论证上出了漏洞,给意志自由论和宇宙目的论的论证开了方便之门。罗素认为,在理论上对决定论和意志自由论都可以驳难,各自在理论上的论证都不能自圆其说,因此,罗素说这二者都是形而上学,都不是科学可以证实的问题。显然,这样又给宗教留有余地。

内容概要

作者:(英国)罗素(Russell.B.) 译者:徐奕春 林国夫

章节摘录

希腊人在几何学方面很有才能,这使他们对某些问题得出了科学的论证。他们知道月食日食的原因,并且根据地球投影于月球的形状,推断出地球是一个球体。伊拉托斯蒂尼发现了估计地球大小的方法,他在世的日子比亚里斯塔克稍晚一些。但是希腊人甚至连力学的基本原理都不懂,因此那些坚持毕达哥拉斯地动说的人们不能为自己的观点提出任何强有力的论据。大约公元130年,托勒密抵制亚里斯塔克的观点,恢复了地球在宇宙中心的特权地位。在整个古代后期和中世纪,对他的观点一直是毫无异议的。哥白尼(1473-1543年)享有用他的名字命名哥白尼体系的荣誉,也许这种荣誉是不应当属于他的。他曾在克拉科夫大学学习,后来去意大利,当时他还是一个青年。1500年,他已经是罗马的一位数学教授了。但是,三年之后他又回到了波兰,在那里从事改革币制和抗击条顿骑士。从1507年到r530年的二十三年里,他的业余时间都用在著述他的巨著《天体运行》上,此书于1543年,刚好在他逝世前出版。哥白尼理论虽然作为使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的想象力的一个富有成效的努力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它本身还是非常不完善的。我们现在知道,行星绕太阳旋转的轨道不是正圆形的,而是椭圆形的;太阳不是居这椭圆的中心,而是居它的一个焦点。哥白尼坚持认为行星的运行轨道一定是正圆形的,并且通过假设太阳不在任何一个行星轨道的正中心来说明种种不规则性。

图书封面


 宗教与科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心理学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不是宗教反科学,阻碍科学的发展,而是教廷。没有一种信念是反对一种更加高尚的认识的。只有强权,担心权力话语的旁落,而规定各种各样的异端,为了巩固某种不可疏离、撤销的世俗权力。归根结底,不是宗教在于科学作对,还是人的利益在作祟。而信守圣经都是神的话语的虔诚的基督徒们,也很难相信神的话语会有瑕疵。这种逻辑似乎值得重视,但我认为,启示录已经说到了,经上的话语是不能随意解释的。换句话说,这都是形而上的感念,是非科学的,是无法证伪的,我们不能用科学的标准去审视非科学的对象。宗教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我们相信。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不是说我们看到了才能相信,而是相信了才有盼望。盼望中有忍耐与爱。想来,即使我们认识到在权贵眼里,这种忍耐是有助于他们的通知的,但我依旧相信这样的愿景是存在的。彼岸的幸福我现在不知道,也不愿意多想,至少在此岸的世界,我能活得很好,因为我坚信那奇妙的创造者的膀臂与能力,够地上的儿女所用。不关乎真实愚昧,这是自由。
  •     素闻罗素之大名,却未曾拜读一本罗素之书籍。幸而在本学期有闲暇,于是自11月份开始拜读《宗教与科学》,直至今日,才最终阅完这本薄薄的只有150页正文的书本。我为什么读《宗教和科学》?为什么我读罗素?我想先从后一个问题开始说起,我读罗素的政治哲学或者哲学科学,究其理由是因为罗素的哲学在当今看来对于如今的科学、社会学都是有着深远影响的,而且从我自己所感知的来看,罗素的那派学说和我现在的哲学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并没有很大的分歧,所以读一个和我类似观点的哲学家,总比去读和我观点截然不同的哲学家要来的容易。然而为什么非得从《宗教和科学》看起?那是因为我自小应该就应该算是一个基督徒。我从一出生以来就与祖母一直生活在一起,她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我家是心地善良的一个大家族,因此我也毫无理由的跟着我的祖母成为了一名小基督徒,从小就知道做礼拜,做祷告,虽然很多时候我只是期盼着圣诞节的到来,因为那个时候总会有很多糖果自教会而来,还有新年的耶稣挂历,这些都使我喜欢。然而,政治上的和解和教育的发展,终究使我不像我父辈那样因为地主身份而没有接受更好的教育。又因为个人努力,我在每个学习阶段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我的学业也似乎蒸蒸日上。然而一种矛盾也开始而来。那就是积蓄在我身上的宗教思想与我所学到的自然科学的相互抵触的地方,尤其是2010成为某党派的党员以来,我常常不安,我是基督徒,还是一个信仰真理的无神论者,还是一个自由主义者?我开始思考,周围一些的好友开始笃信起基督教,并且希望我也可以如他们那样重新回到教堂做礼拜。(因为我在初中毕业之后应该就没有做过正式的祷告或者礼拜)我至今未在众人面前说出我的信仰,即使有,那也是不由衷的,而是迫于某种自上而下的压力的。所以我要看罗素的《宗教与科学》,我希望从书中找出能够帮助我做决定的东西。这本书告诉了我宗教和科学至今的斗争,他们的一些共同点,一些截然不同的地方,作者罗素是如此一位博学之人,这本书涉及的知识领域之广泛都是我在未看书之前所未能料想的,物理学,化学,进化论,量子论,伦理学,心理学等等,读了一遍本书,我并未全然理解本书之内容,甚至有些也只能是泛泛而读,以余现在之智力水平恐怕读懂全篇尚需时日,我之宗教科学之选择也并未择出,幸好这一选择并不影响我的日常行事,而只会在灵魂上对我偶尔的惊扰。下一本书,我想应该是《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或许两本书看完,我能够更好的知道我该如何做。
  •       商务的这版删掉了麦克·罗斯写的引言(书中的正文第一页是从原文排版的第七页开始的),在这里可以看到引言及该书全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f4c0070102e5j4.html    [转载]伯特兰.罗素《宗教与科学》(上)    (第一章) 冲突的根源  (第二章) 哥白尼学说的革命  (第三章) 演化与进化  (第四章) 拜魔与医学  (第五章) 灵魂和肉体  (第六章) 决定论与宿命论  (第七章) 神秘主义  (第八章) 宇宙目的论  (第九章) 科学与伦理学  (第十章) 结论    原著:罗素  翻译:霍林河  校正:抽刀断水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生于英格兰。罗素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数理逻辑的创始人。他在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70年以98岁高龄去世。《宗教与科学》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引言    麦克.罗斯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 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维多利亚时代政治家约翰.罗素(John Russell)勋爵的孙子,1872年生于英格兰。儿童时代的罗素接受的是私塾教育,后来被送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罗素的兴趣从来不仅仅局限于对本专业的学术探讨,他常常卷入大量的社会问题,但是在那之后的二十年中,他的工作主要还是集中在对哲学的研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以他坦率的反战立场而受到关注,并因此而坐了六个月的监狱。战争结束后,罗素的活动日益激进,声名鹊起。创建革新学校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他的目的是使天才儿童能够自由发挥,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在此期间,罗素撰写了一系列著名的作品,并依此作为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已经在1931年世袭了伯爵爵位的罗素再次陷入困境,纽约市立大学就因为他危险的非正统立场,拒绝邀请他去讲学。后来他沉寂了一段 时间。罗素的天才最后获得承认,是在他荣获英国平民最高荣誉的一等勋章和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但是争议并没有就此结束,罗素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十年,致力于谴 责核武器带来的危害,他也非常公开地抗议美国对越南的战争。1970年,在朋友、家人以及第四任妻子的陪伴下,高龄的罗素在威尔士安祥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伯特兰.罗素是英国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名字可 以无愧地与罗基(Locke)、休莫(Hume)以及他自己的(非宗教的)教父约翰.斯陶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并列。他的主要成就,特别是他与剑桥同事、哲学家兼数学家阿尔弗莱德.诺斯.怀特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的合作成果,是在较早的时期完成的。在合着的三卷权威名著《数学原理》中,他们试图论证一种称之为「逻辑主义」的哲学。按照逻辑主 义,追根求源,数学真理是遵循逻辑规则、通过演绎和推理获得的。不幸的是,由于某些佯谬的存在,这种哲学显然无法得到证实,至少没有一个简单明了的证明方 法。而克服那些佯谬,则需要对「逻辑规则」的适应范围进行几乎不可能的推广。在有些时候失败比成功还具有更多的价值,这里的情况就是如此。在逻辑及其关的 领域中,罗素的成果,对本世纪的哲学和思想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他和他的周围的人,直接地改变了我们思维的方向。    正如人们期待的那样,职业哲学家往往对罗素通俗的作品给予较少的关注,然而却正是这些作品使他赢得了众多的追随者。罗素写作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他一天可 以打出三千个字,而不需要作一个字的改动,他在三个星期之内就可以完成一本65000字的书!他快速的写作从来不以牺牲质量为代价,他的作品清晰、直率、 布局协调,不失大师手笔。诺贝尔奖可谓实至名归,而《宗教与科学》是为他赢得奖项的最重要的一本书。这本书在1935年第一次出版,至今虽然已经再版二十 多次,但是读起来仍然是那么新颖。    为了弄清文章的条理,我们首先综述一下科学与宗教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在罗素看来,科学是遵循法则了解经验世界的一种尝试,而宗教作为一个复杂的现象,则先验地断定(一种教条)存在一个终极的东西和一种道德准则。对待宗教与科学的立场,可以分成四类。    第一种立场认为科学与宗教处于一种对立的战争状态,两个系统对现实的看法是完全对立的。拘泥于对圣经字面理解的创世派和进化论者的冲突,就是这种立场的一 个典型例子,这种冲突在今天的美国依然存在。前者认为,《创世记》头几章的记载,每一个字都是真实的--六天、亚当和夏娃、堕落和大洪水,世界上的一切都 是在过去的六千年中出现的。而进化论者则人为,世界已经存在数十亿年了,所有现存的生命都是缓慢的自然进化的产物,或者是从某些简单的、完全不同的生命形 式演化而来的。    第二种立场则企图把科学与宗教完全分开。坚持这种立场的人辩称,由于科学与宗教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探讨、解答不同的问题,因此根本不应该存在冲突。 今天新教的神学家所代表的就是这种立场,尽管他们在注重宗教礼拜和道德方面与正统宗教有着相似的态度。对于像《创世记》这样的问题,信徒们则直接避免与科 学家进行争论。他们宣称,科学处理的是「怎么样」的问题,而宗教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不是打算告诉我们人是怎么样出现的,而是教导我们应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那样做,特别是我们人类与地球及其地球上的其它生物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到底是动物和植物的绝对拥有者,还是仅仅是它们的服务员,并且对它们承担着随之而来的责任?    第三种立场则倡导「对话」。持这种立场的人,相信科学与宗教对待的问题是不同的,但是二者之间存在共同的东西并且互相作用。因此双方都需要和谐地调整自己。这种立场由来以久,在所谓「自然神学」的基督教传统中是根深蒂固的。「自然神学」试图通过理性来理解上帝和他的作品,生活在耶稣时代四百年之后的圣奥古斯汀(Augustine)就曾经警告说,拘泥于对《圣经》咬文嚼字的理解,只能导致与不相信它的人的冲突和争论。今天,主张对话的人接受关于人的进化理论,但是他们仍然坚持,在历史上曾经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蓄意背叛了上帝。    最后一种立场企图把科学和宗教容为一体。他们认为二者在本质上是同一种东西,只是被人为地分开了。在当今时代中,天主教(耶稣会)神父、资深的古生物学家派尔.泰阿德.德.查丁(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就是这种立场最强有力的倡导者。他在著名的《人类的奇迹(1955)》中说,科学表明,从最简单的生命到人类存在一种逐渐的进化过程,这个历史与基督教的观点自然地吻合,那就是,人类未来将发展到一个最高的终点,按照泰阿德的观点,也就是变成某种类似于耶稣基督的人。    我自己不会能说这四种立场只有一个正确,而其它三个都是错误的。如果一定要做出什么结论的话,那是读者自己的事。对于我来说,知道每一种立场都有它的支持 者和反对者就足够了。比如现任教皇约翰.保禄二世(John Paul),尽管他在教条上是非常保守的,但是他支持科学,与他的前任教皇和天主教牧师一样,他是哥白尼派!因此他坚定地遵循对话的传统。相反,尽管泰阿 德.德.查丁的立场有着许多支持者(特别是自由的路德派),他的著作在他活着的时候却不许出版,因为教会认为他的思想是亵渎神灵的。    在明确了解了这些背景之后,我们才能理解和判断罗素的《宗教与科学》一书。首先是理解,然后才是判断与评价。罗素是对立论的强烈支持者。正如他在书中陈述 的那样,对于他来说,宗教与科学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双方各自用自己的思想和原则去占领同样的领域。但是我们必须明确:这是一场科学已经取得了决定 性胜利的战争,而且这 种结果是所有善良、理性的人应该深深感激的。随着宗教的失败,迷信、压迫和仇恨也消失了。而伴随着科学的凯歌出现的,是理解、自由和博爱。古典派学者基尔 伯特.姆瑞(Gilbert Murray)把罗素的这本书选进了他主持的一套丛书里,毫不奇怪地,罗素在回复姆瑞的约稿时,要求「出版者要保证容许他涉及罗马天主教堂不希望公开的事 实」(1933年9月30日的信)。    事实上,第一次审稿就没有过关。我猜想罗素当时的立场比在这里表述的更复杂、更有趣味,也许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尽管如此,反对和支持对立论的人都 应该阅读《宗教与科学》。这本书的论述清晰有力,对主要论点阐述详尽而无疏失,对立论的支持者从中受益匪浅。另外,正像罗素自己指出的那样,在写作此书的 时候,共产主义和纳粹都正发展到顶峰,反对宗教(拜神的和世俗的)的斗争从来没有结束,还需世代努力。对于那些反对对立论的人,或者对于那些接受它但是反 对罗素的人,《宗教与科学》更应该引起他们的注意。要想明确而有力地表达自己的立场,你必须了解对手的全部长处和弱点。没有任何其它人把支持科学、反对宗 教的立场表述得比这本书更加有力。当心,它会说服你改变自己的信仰!    《宗教与科学》从历史入手,以中世纪以来的科学事件为线索,展示了宗教首先在物理学家面前如何步步退缩、而后又在生物学家面前逃避躲闪。在叙述了更多的历史事实、特别是那些与医疗有关的事实之后,作者开始触及更具有哲学意义的问题,它涵盖了诸如自由意志、决定论、神秘主义、宇宙目 的论以及科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这些广泛的论题。这是一个非常全面的论题条目,尽管我不得不承认它有一个令我费解的重大疏漏--它没有对弗洛依德 (Freudian)的理论对传统基督教关于自由和罪孽的思想的冲击作一个全面的讨论。对于一个曾经创办了前卫实验学校,并且认为性不是罪恶的、也不是暴 力的根源的罗素来说,这种疏忽尤其令人费解。我猜想,罗素可能与某些人一样,认为弗洛依德的理论尽管很有见地,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体系,使之可以与 他在书中讨论的那些伟大科学家--哥白尼、伽利略以及达尔文的成果相提并论。    毫无疑问,《宗教与科学》的前半部是好的,有时简直可以说是卓越的,但是后半部则更加出色。这当然是可以设想的,因为哲学问题是罗素的领地。一个美中不足 是,罗素对科学史的处理,过多地依赖了第二手数据,他趋于片面地依赖十九世纪好战者的论点,在论述科学与宗教在精神领域的斗争时,好战者们有意识地把科学 描写成胜利者。    罗素和他的追随者认为,宗教统治集团对伽利略和达尔文的压制是件坏事,而日心说(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和进化论的最后胜利是值得庆贺的。当然,现在看来他们 是正确的,但是更细致的研究表明,在历史上,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并不总是一面倒的,并非科学总是骑士,而宗教总是被屠的龙。比如在生物学上,达尔文就大量吸 取了当时安革拉自然神学的东西,他的自然选择机制所要回答的有机体的适应性原理,就是受了他在大学时代阅读的阿什狄肯.帕莱(Archdeacon Paley)的论断的启发,帕莱的论断说,有机生命最显著的方面是它的结构像是设计出来的。我怀疑离开了基督教,还是否会有达尔文主义。要想彻底歪曲和歧 视一种立场,你必须像达尔文的「走狗」汤姆斯.亨利.胡克斯莱(Thomas Henry Huxley) 那样,全力打击他那个时代的教会。我非常希望能有读者向罗素指明,比较解剖学家之父乔治.库沃  (George Cuvier)从来就不是「天主教的典范」。出生在德法交界的一个边界省份的库沃是一个新教徒,他一生都在谨慎地躲闪着日益强盛的天主教国家法国设置的障碍。    当罗素阔步走进他所熟悉的哲学领域时,这些并不重要的错误便很容易地被淡忘了。关于医疗的一章是深刻的,尽管罗素反对宗教权力的许多论证已经深为人们孰 知,但是像计划生育和堕胎这样的问题,对个人道德准则的立法的影响,他六十年前的激辩,仍然像发生在六天之前一样生动、多彩。正是这一点使罗素的对手不敢 贸然进攻,因为他确切地显示了,把道德仅仅建立在对圣经只言词组的理解上是多么的危险。就在上一个世纪,人们还在告诫女人在生产时不能使用麻醉剂,因为阵痛是上帝对夏娃罪孽的惩罚。    最富有趣味的是接下来关于灵魂、永生、 自由和宿命论的章节。你可能会以为,作为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对这些问题,罗素将采取一种强硬的立场。当然,他会反对任何形式的纯思维的精神现象。类似 的,罗素当然也会反对任何种类的绝对自由,相信科学的规律是唯一的规律,人类只是不可知的命运手中的玩偶。如果你认为上面所说的观点就是罗素的观点,那你 就错了。一方面,罗素不偏爱于头颅之内或头颅之外的游魂,也不仅仅重视没有大脑的躯壳。对于他来讲,头脑和肉体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东西。另一方面,罗素对 于严格的法则主宰和任何形式的传统自由意志概念同样持谨慎态度。我们即不是完全的玩偶,也不是不受任何约束的自在之体。    在对待肉体、思维和灵魂的问题上,我猜想有多种因素影响着罗素的思维,一个是把思维和物质当成同一个基本东西的二元论哲学,另外一个是被他称之为「中立一 元论」的理论,后者是他的著作《思维分析》中的要论题。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科学主张,大概是关于能量和物质互相转换的理论,它表明在物质和非物质之间并没有 一个明显的界线。行为主义对这个理论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如果思维和行为具有一个本质上的同一性,那么把思维归结于行为的科学就显得比较合理了。但是,毫无 疑问,罗素热衷于他自己的立场,因为即不仅仅偏重于物质也不独遵精神,使他即反击了受柏拉图影响、相信灵魂不灭(精神不依赖肉体而存在)的基督徒,也抵制了相信死后肉体复活(同一个灵魂附在不同物质上)受保罗影响的基督徒。对于罗素来说,这两种选择不仅仅是错误的,纯粹在概念上也是不可能的。    在对待决定论和自然法则主宰的问题上,罗素对那些以为从现代物理中、特别是从原子状态不定性的理论中找到了新自由度的人,持强烈的怀疑态度。罗素并不否定 物理学,他只是讨厌把现在对物质的了解说成是终极真理。可能真有某种现在还不了解的新自由度,但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无论如何,即使说得委婉一点,量子论 的不确定性与自由意志之间也没有很强的关联。但是罗素关心的远远不是这些。最重要的是他发现,整个的论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误导。按照经验论的传统,通过 内心感觉与反映──内省,罗素发现,找不到一个先验的、决定自由行为的「意志」的痕迹。像戴维.休莫一样,他并不想否认,有些时候我们的行为是被控制的, 而有些时候又不受外界的影响和控制。某些行为是自愿的,而另外一些行为是不自愿的。超出这个范畴,在缺乏对论战对像任何真正的经验的情况下,问题和答案都 是没有意义的。    关于神秘论的一章是饶有趣味的,他对神秘主义竟然怀着出人意料的同情。我猜想部分原因是由于罗素自己曾有过强烈的感情经历,至少其中的一个他确信是真正的 奇迹。但是,最终罗素还是否认了神秘主义可以引导到一个未知的自由度,一个出乎正常思维和感觉的范畴。他特别反对那种认为这个新领域给宗教信仰提供了左证 的说法。他指出,神秘经历不仅常常打上了报告者自身文化的烙印(比如新教的神秘主义者就不会看到圣母显灵),而且神秘主义的主张(比如超脱时间的存在)本身完全经不起严密的逻辑验证。    在我看来,在宇宙目的论一章中,罗素的论证,是反对宇宙及其自身存在的终极意义的论证中最精彩的。毫无疑问,它仍然具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尽管我们已经不 再像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那样,热心于发展一个较好的国家,但是今天许多人仍然认为,通过人类的努力或者通过制约人类的努力,泛泛而言,对于这个世界,或者 具体的说,对于我们人类自己,都在朝着一个不断改进的方向不断地发展是合乎情理的假设。这也是一种受到科学支持的信仰。正如史提芬.翟.高德 (Stephen Jay Gould)展示的那样,只要你阅读任何一本关于进化论的流行书籍,或者去一个博物馆,都会使你相信,是生命的进化导致了人类的出现,而且非常可能一个更 加美好的明天在等着我们。现在,我们再回到罗素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他对这种乐观的愿望泼了大量的冷水。「如果赋予我无限的能力,并且花费数百万年的时间去试验,我不认为人类是值得赞美的最后选择。」回顾人类本世纪的丑行,谁能对此反唇相讥?    最后,罗素转向了科学和伦理的问题。他赞同一种「伦理的情感理论」,事实上正是罗素在1915年一篇关于战争的伦理的文章中,重新提出这个理论的。这个理 论认为,当我们说「杀人是错误的」这种话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事实上是否如此。我们不能把「杀人是错误的」这样的话与「草是绿色的」这样的话等同,我们说 「草是绿色的」这句话时,的确认为(对或者不对)草在客观上是绿色的。但是在伦理的问题上,没有一个超越现实的「错误」就「放在那儿」,而且正好能和杀人 对上号。「杀人是错误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我不喜欢杀人」,可能还包含对他人的劝诫:「不要杀人!」    包括我自己在内的许多人都发现,这种理论具有某种严重的困境。它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非常不道德的。无论我是否关心事实,杀人的确是错误的。大概纳粹不认 为杀害犹太人是错误的,但是那确确实实是错误的,即使整个世界最后全部划入了德国的版图,也不能改变这个结论。否则,只能表明你道德的空虚。我们也许不能 回答有关伦理的情感理论所有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指出,它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无论伦理判断所指的对象是什么,人的伦理判断包含的是一种客观真理,就像 我们谈论草的颜色一样。当我说「杀人是错误的」时候,无论你和我或者鲁道夫.希特勒怎么想,它的含义是明确的。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非常复杂的了,我不能装做自己了解它们。道德判断的对象到底是什么,甚至它是否真的存在,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是我现在关心的不 是这个问题。我不是说没有办法取得进展,只是认为罗素在他的《宗教与科学》当中,对此没有做出理应有的、进一步的论述。无论我们如何从他的思想和行为来评 价他的道德,他以科学为依据的伦理的理论是不能使我们信服的。这并不是说罗素的反对者就是正确的,也不是说他所想的、做的完全是错误的。其实即使反对他的 人也承认,在二十世纪,没有任何一个人,在公众面前表现了比伯特兰.罗素更大的道德勇气。最有意思的是,罗素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后,并且面临新的世界大战危险的时候,他自己(特别是在他的《伦理和政治中的人类社会》中)花了相当多的时间,试图发现为什么一个否认道德的客观标准的人 会对邪恶产生彻底的憎恨。    这就是《宗教与科学》一书涉及的范围,尽管它可能不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却充满了刺激。在完成这篇引言之前,我必须声明一下,在某种意义上,罗素是一个非常 复杂而有趣的人物,远远不是你在粗略地阅读了《宗教与科学》之后,看到的那个单纯的宗教反对者。首先我提请读者注意,在本书的结尾部分,罗素基本同意,现 代宗教和科学已经找到了一种和谐并存的方式,我认为他也会同意,其它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也是这样。这种关系的建立可能完全以宗教的妥协为代价,但是他至少向 我们展示了宗教与科学由对立向对话转变的希望。可能即使对罗素来说,教皇约翰.保禄也可以放下心来了。罗素同时也警告人们,要反对没有神灵崇拜的宗教,他 认为苏联的共产主义和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就是这种宗教。    我要指出的第二点是,伯特兰.罗素作为一个人,在他漫长的生命中,表现了一贯不向虚伪的上帝(神的或者是人的)妥协的品德,他从来不会仅仅因为某些东西在 心理上有诱惑力就去相信它。他从来不向盲目的命运妥协,他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有意义,他努力探求我们可以理解的自然真理,他对人类充满关心和热情。罗素 从禁欲主义者和他所喜欢的哲学家身上,找到了一种生命价值的哲学,罗素非常喜爱的荷兰理性主义者巴茹施.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就是这些哲学家之一。    在我的印象中,在某些方面,罗素与这样一种正统的神学家非常相近:他完全地、绝对地拒绝任何形式的自然神学,他满怀喜悦地接受科学提供的见识,他认为科学 与宗教在用不同的语言回答不同的问题。丹麦思想家索任.科克加德 (Soren Kierkegaard)给了这些神学家以极大的启示,对于他们来说,信仰的出发点并没有理性的支持。人类的祸源在于我们远离上帝,经验世界本身没有意 义,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没有真正的意义。信仰是荒唐的而且需要一个升华,这也正是信仰之为信仰的原因。所谓的意义只在人际关系中存在,也就是犹太思想家马 丁.巴伯(Martin  Buber)所说的「我-你」的关系,而不是科学中「我-它」的关系。    尽管伯特兰.罗素与这种观点有着紧密的关系,但是他从来没有做出升华,我不认为他曾经试图做出这样的升华。但是如果我自己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信仰者,我会发现《宗教与科学》对我的信仰具有不可思议的支持。对于罗素来说,它是论证的终结,但是对于我它仅仅是开端。    第一章 冲突的根源    宗教和科学是社会生活的两个侧面,前者在人类的精神史上历来重要,而后者在古希腊及阿拉伯社会暂短地闪烁了第一抹光辉之后,在十六世纪又猛然显得重要起 来,从那时起科学不断地注入了我们生活的理念与制度之中。长期以来,宗教与科学一直在冲突中,只是在近期的几年,科学才不断地显示出胜利者的风姿。但是借 科技传媒布道之利,近来新宗教在俄国和德国再度兴起,科学与宗教之争似乎又像科学新纪元之初一样胜负难定。重新审视传统宗教与科学冲突之范畴与历史又显得 重要起来。    ……  

精彩短评 (总计67条)

  •     有待二撸
  •     调侃科学家,讽刺神学家,挖苦统治者。罗素这么毒舌应该去广告系当老师才对,哈哈哈哈。
  •     商务的这版删掉了麦克·罗斯写的引言(书中的正文第一页是从原文排版的第七页开始的),在这里可以看到引言及该书全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f4c0070102e5j4.html
  •     手感纸质都非常不错。
  •     真是这样,不懂就不要买了。
  •     功能不同,相辅相成螺旋式进展
  •     用碎片时间读的,没咋读懂。
  •     让上帝的归上帝,科学的归科学。让宗教信仰,作用于精神领域;让科学技术作用于物质世界。宗教与科学之间不仅有冲突和分歧,也有着相同的目的。
  •     罗素还是站在科学一方的嘛。
  •     例证信手拈来,就观点来说偏重科学。
  •     罗素成书在1935年,1916年广义相对论发表,1926年薛定谔方程发表,同年获得波动方程的概率波解释——总而言之罗素站在现代科学巨人的肩膀上审视新时期的宗教和科学的关系。很多内容非常有价值,比如对科学、宗教本质的探讨,宗教与伦理学,还有一些科学神学斗争的史实以及当时存在的争议。不过显然现代科学对专业哲学家太难了~很明显罗素完全没理解量子力学的概率波解释,所以才出了贻笑大方的对单原子随机性和大系统确定性的疑问。成书的1935年著名的薛定谔的猫吊诡也被提出——但很明显罗素根本没有提量子力学对哲学影响最大的这个波函数坍缩问题。相对论更是只字未提,但爱因斯坦对时空观的革命已经大大动摇了许多基础,日后霍金提出的不需要第一推动自给自足的无边界模型也是从广义相对论计算得来的。
  •     看得非常过瘾,读读这本小册子,不仅了解许多重要的哲学问题,对基督教也有一些感性的认识。罗素的书就是这样精彩!
  •     罗素还是很幽默的,每次看到他写伽利略从比萨斜塔上扔东西那段都要笑出声。
  •     一本思想史的书能让人看小说般地看下去,我对罗素的看法改观了一些:D
  •     不敢相信我前前后后花了半年才把这本书读完。如此博文广识而又融会贯通,行文客观、中肯、毫不偏激,我想也只有罗素能做到这一点。
  •     我准备去晋江写一个穿越时空和罗素谈恋爱的故事
  •     很直观的阐述了宗教与科学在各个时期的矛盾与联系,对扩展知识面很有帮助
  •     罗素介绍了宗教中诞生了科学,有哥白尼伽利略等等,也说了宗教对这些人迫害,使天才的研究于止步。再介绍了神秘学科学宗教之间的联系,没有全部否定宗教也说了宗教善的作用使人们追求一种更适合人类普遍幸福方式而行动,不是伦理学的理论,而是靠通过智力、幸福和免于恐惧来培养各种大度、豁达的愿望。对宗教、政治迫害几十万人进行了反思。结论做了展望新的真理往往使人感到不舒服,尤其对当权者来说更是如此,然而在充满残酷和偏执的漫长的历史记载中,它是我们聪慧而刚愎的人类的最重要的成就
  •     罗素的经典作品
  •     喜欢看宗教方面的书籍
  •     薄薄的一本,蛮有意思的
  •     以争端为始,以宽容作结。
  •     读的是kindle版本,好便宜,略有错别字。这部书从整个科学史中科学与宗教之间的纠葛,道出了言论自由、批判性思维以及科学精神的重要性。突然想起在查阅飞面神维基词条的过程中看到“罗素汤勺”的假说,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些不可知论者无非是想避免某种违反政治正确而在理念上作出妥协。
  •     对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有系统而明晰的阐过,时至今日,依然很有借鉴意义。并且思考问题、阐述问题的逻辑性很能启发人。
  •     此书大补元气,补足了很多知识上的盲点。
  •     许多无聊的想法我也突然冒出来过 不过并没有跨学科提纲挈领地梳理并且试图给出答案 或许这就是哲学家要做的事吧
  •     整本书几个章节之间的关联似乎不是很强,相对独立地介绍了宗教与科学的几个重要方面,归纳来说就是科学不断地从宗教那里争夺地盘,让宗教不得不退守到了极其有限的空间,罗素这本书里面其实不仅仅是对宗教的反思,还有很多不符合其哲学的逻辑实证主义立场的各种日常词汇都予以了反思,比如实体、精神、灵魂……罗素的厉害之处是能够以其理解对思想家的理论进行比较精炼的归纳
  •     谈了关于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冲突
  •     罗素真是绝情,不给人幻想的余地
  •     简明,有分量,读来仍然让人豁然开朗。
  •     宗教?科学?
  •     “我们不应当因为爱好共产主义就不愿意承认俄国有缺点,或者不愿意承认不允许批评其教义的政权最终必定会成为发现新知识的障碍。反过来说,我们也不应当因为厌恶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就宽恕德国在镇压它们时所犯下的暴行。…新的真理往往使人感到不舒服,尤其对当权者来说更是如此,然而在充满残酷和偏执的漫长的历史记载中,它是我们聪明而刚愎的人类的最重要的成就。”
  •     一点不过时
  •     还需要再读的书。第九章科学与伦理学理解的最深刻。
  •     罗素的书很值得一看,商务印刷馆出得这一系列汉译名著都很不错。
  •     罗素哲学的一些体现。第一章不错。
  •     从天文学、进化论、医学等领域分别论述科学和宗教的冲突和斗争史;读后让人对科学的发展史有了粗略的认识。
  •     完善了我的很多想法,虽然有些观点我目前不是很支持,但总的来说是一本很不错的书。
  •     东西送得很快,品相很好,内容短小精悍
  •     人因为越是无知就越容易被愚弄,而宗教成为有些人用于控制别人的利器,并趁机谋财害命。尽管科学已经兴起了几百年,但因为迷信而饱受折磨的人们却在近来几十年才变得罕见。各种各样的宗教,在刚出现时都打着“为人民服务“般的旗号,可是当其成为政治工具之时,便成为了一座难以逃脱的牢笼。基督教嚷嚷着来世的幸福,却让当世的人们忍受着本可以避免的的痛苦。科学带来的恩惠,莫过于给予人们自由,而自由是幸福的前提。
  •     理论的东西比较多,个人认为后半部分更贴近
  •     比较学术,内容挺有意思
  •     语义清晰,浅显易懂
  •     经典就是经典,喜欢政治学和社会学的人们都应该阅读。
  •     近代西方文明的两条重要脉络
  •     宗教和科学冲突的根源在于他们根本逻辑上的分歧。宗教从一个普遍原则出发(圣经)进行演绎,而科学则基于不同的特殊事实而不断进行假说检验,扩大置信区间。因而宗教有一个统一的逻辑,而科学则没有。后者成为了凝聚态物理中流行的演生论物质观试图解释的问题。罗素对决定论的认识很精彩。拉普拉斯信条和哥本哈根解释的交锋理论上至今未有定论。即使后者广为接受,但仍不能补上一些逻辑漏洞,结果就是逻辑上谁也说服不了谁
  •     基督教在与科学的历次交锋中都失败了,原因是宗教并不能诠释真理,而只是在固守古老的教义。但长期来看基督教以相对开放的心态不断纠正,逐渐兼容于科学理论,并因其特有的伦理价值观,使得宗教仍不至于被抛弃。
  •     罗素的书堪称经典,值得一读。思想很深刻,充满思辩,且重视实证,深入浅出,只是英国人说话太啰嗦,句子太拗口,或者说翻译还可以再好一些
  •     传统科学挑战宗教的宏大叙事,量子物理挑战传统科学的宏大叙事。没有了宏大叙事,宇宙变得越发不可知,这大概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人择原理最好的驳斥了。
  •     一直想试图理解宗教对人类的生活的意义,在帝都书店闲逛时发现了这本书,便买了下来,回程硬座上一夜读完。可以说这本书解决了很多疑问,相当易懂,加之翻译不错,甚至会让我在看时哈哈一笑,默想有趣有趣!怎奈何记性有限智商堪忧,到今天内容竟忘了大半,只记得是科学渐渐打破宗教权威。想要搞明白宗教与科学、与生活的关系,还要再看几遍才行
  •     由于宗教的“弊端”总是比“优势”更为天朝人熟知,因而在我看来这本写于八十年前的书最大的贡献在于科学的局限性问题。罗素并没有在本书中轻巧地下一个简单判断,他的观点是自文艺复兴起宗教与科学之战进入胶着状态,在科学逐渐获得权威地位的同时,并没有成为完全取代宗教的至高唯一,原因在于科学有其无法适用的范围,而这些范围则应当交还给信仰。在罗素看来,科学的根基在于科学精神(谨慎、试探和琐碎),然而科学技术却取代了这份历经千百年磨折的珍贵留存,成为人类潜在的威胁;相对宗教虽然式微,但对新生真理的迫害却并未止歇,精神世界幻化出的权力信仰——例如政府,代替过去的宗教法庭在变本加厉地运作。因而宗教与科学的博弈在不断演变中持续进行着,而如何避免这两者任何一方的愚昧全胜,罗素将希望寄托于学术自由之上,但我对这一看法仍
  •     我不是很喜欢这本书,罗素是一个无神论者,所以他阐释宗教与科学的方式就是很典型的无神论者的方式,也就是尝试用科学去解释神学概念,寻求一种折衷主义的统一,然而最后得到的结论是诸如灵肉共生共死,还有“要想证明或驳斥任何东西,除了科学以外没有其他方法。”这样言论,我本来期待这本书是一部发展史,尽管作者旁征博引,但这样的写法确实没有让我学到什么新东西。
  •     只有自然科学才能称为科学。人文社科类,不能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或许容忍与自由,平等与博爱,这些就是人文社科方面的最终答案了。
  •     : B913/6259-2
  •     简明深刻
  •     无知是最大的罪过。
  •     商务印书馆的译书没得说,很好~
  •     “即相信宇宙是有目的的……”,阅读的快感在历经第四章的小高潮后,于第八章达到了顶峰,这一本小册子的高度显然已经超过了为他带来诺贝尔文学奖的那部鸿篇巨著……
  •     罗素讲得真明白
  •     书本小小的,刚好适合学车排队的时候翻几页,最近对这个有兴趣,估计需要读第二遍
  •     真心好书,文字精简,道理清晰。惊叹他们的智慧总结得如此精炼,表达的竟这么清晰。不光是得到了知识,对以后组织语言、理解事物都得到了提升。
  •     学术书籍
  •     罗素太坏了,对宗教真刻薄呀。哈哈哈。
  •     太喜欢罗素的这种风格了,对神学家和一众科学家的调侃简直是信手拈来
  •     很涨姿势的。
  •     #恒阅#
  •     今天“科学性”宗教的影子已经不难看到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