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的最后一支舞

出版日期:2015-2
ISBN:9787508649834
作者:[意]法比欧·史塔西(Fabio Stassi)
页数:366页

作者简介

他本就是一个流浪汉,直到遇见了电影!
小说讲述了20岁的卓别林在成为一代喜剧大师之前,在美国经历的一场不可思议的流浪!
那还是一个电影没有声音只有画面,天上没有飞机只有飞艇,爱迪生与柯达公司依靠专利权组团剿灭小电影公司,三K党穿着白色祭袍在夜里焚烧十字架甚至私刑拷打黑人的美国!卓别林漂洋过海而来,纽约首演失败,从东海岸流浪西海岸,意外踏上了寻找世界上第一架电影放映机的惊奇之旅,发明它的人不是卢米埃兄弟也不是麦克斯•斯科拉达诺夫斯基,而是一个肤色比黑夜还要黑的神秘人!
从纽约到加州再到俄亥俄,是什么经历造就了这位电影史上独一无二的才子?
卓别林在八十八岁时的瑞士家中,以同死神讨价还价争取到的时间,完成了这封揭晓生命长河中最珍贵的秘密的长信。“我这丰盛的一生中,我最后是将所有的欲望,连同我无可救药的腼腆一起倾注到电影里,而电影也拯救了我。”

书籍目录

引语
一九七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夜晚,室内
第一卷影片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夜晚,室内
第二卷影片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夜晚,室内
第三卷影片
一九七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夜晚,室内
第四卷影片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夜晚,室内
第五卷影片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夜晚,室内
第六卷影片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夜晚,室内
后记

内容概要

法比欧•史塔西(Fabio Stassi)
现年五十岁,在罗马大学的东方研究图书馆任职。出版过三部长篇小说,都是在通勤的火车上完成的。荣获过意大利多项大奖,并被翻译为德文和葡萄牙文。《卓别林的最后一支舞》是他的第四部长篇小说,在意大利正式出版之前,即在2012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曾引起轰动,迅速卖出十三国语言的翻译版权。
译者 陈澄和
台大历史系毕业,意大利锡耶纳大学深造,长期在报社担任财经编译,译有多种有关音乐、投资、文学的英文与意大利文书籍。如《罗西尼》《帕华洛帝自传》《葡萄酒投资》《欲望的权利》《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这个故事》《普契尼的蝴蝶》等。


 卓别林的最后一支舞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卓别林的最后一支舞》,六个章节,按照时间的顺序,以卓别林自述的口吻,讲述他从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的故事。但这不是一部自传,类似一部野史,有大家都知道的经历,也有不为人知的故事。前两个章节主要讲述卓别林从伦敦到美国,在从事电影业之前一直流浪的事。他一直在路上,知道接触电影而停止步伐;后来为了佛利兹的公司不被公司,又奔波在路上,去寻找早于卢米埃兄弟发明电影的人——阿雷金——发明的第一部电影摄影机。所以本篇评的题目就叫做,一直在路上。卓别林的成功不是偶然的。需要积累。卓别林在从事电影业之前,在马戏团、糖果店、拳馆、印刷厂等工作过,有的是为了谋生,有的也给了学习的机会。如果没有在印刷厂做学徒排字,卓别林的文字功底不会那么好,语法不会没有错误,那么后来字幕撰写员的工作也就不会做好,不会打开进入电影的门。需要胆量和机遇。从未撰写过字幕,从未做过导演助理,卓别林在第一次应聘字幕撰写员时就敢夸夸其谈。第三章节是我很喜欢的章节,是讲述卓别林接触电影最重要的章节。凭借着自己的胆量,首先赢得撰写字幕的机会,演员住院,获得导演第一部电影的机会。在此之前,他甚至从未见过电影摄影机,没看见过影片的胶卷。但凭着热爱、投入,用两个星期弄懂拍电影的一切,用一个月完成第一部电影,并大获成功,《洛杉矶时报》也发评论表扬,观影群众也给予好的评价和热烈的掌声。算是伯乐的佛利兹说:你以为我不会先摸清楚为我工作的人的底细吗?之所以选你,是因为你是唯一有胆子撑到底,然后带着我的完整梦想回来的人。卓别林能成功,他自己的努力和把握机遇的勇气分不开。他自己也说,老天爷把我生的这么矮小,就是为了让我不必再对别人卑躬屈膝。书中还有一部阿雷金和爱丝特的线贯穿始终。卓别林为帮助佛利兹的公司赢取官司的胜利,凭借小时候听到的传闻,踏上寻找世上第一部摄影机之旅。(当然,我觉得这个应该是虚构的,第一部摄影机还是卢米埃兄弟发明的,这个是为了说明卓别林从小与电影的不解之缘?)找到,保存,回到伦敦交还阿雷金。这又是一个长的故事,延续几十年的时光。《卓别林的最后一支舞》,不一样的卓别林记录史。
  •     有时候会觉得,看别人的传记是一种很自私的行为,把人物看的薄而透,妄图从传记中了解到被叙述的人物和时代的真相,了解到连人物本身都不堪回首的痛楚回忆。回忆是一层层揭开时光的高雅动作,而毫不留情掀开别人的时光印痕,并不道德。还好,回忆本身带有选择性,传记也像是撒了一层灰尘,你得把它抹干净再来看,会闻到时光留下的味道。带有虚构色彩的《卓别林的最后一支舞》,展现出来卓别林的一生,自述结构对阅读者的开放,远超出我们对于荧幕中卓别林的印象,如此带有趣味性与神秘色彩。容易幻灭、情绪化的人通常喜欢看喜剧,用来稳定自己的神经系统,巩固自己的理想主义。但很少重复观看,反而会等个两三年,待新鲜感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不自觉的想起它。好比我们容易悲伤的成年人,会不自觉的想起卓别林的喜感,但并不知卓别林喜感背后的辛劳与悲伤。卓别林12岁半时,父亲死于酗酒,母亲患精神病,人生之路完完全全由自己掌控。先是舞蹈演员,后来成为马戏团小丑,拳击馆陪练,在印刷厂做排字像是一道阳光照到生命层面,接着电影字幕工....对每一份工作都付之汗水与认真,很难说阳光到底何时给予他眷顾,的确的确日后的成功也是他应得的,可以说人每时每刻都在创造自己的人生。而在生命最后六年,每年都要与死神进行一番“较量”,得以换取给幼子写信的机会。卓别林逗死神笑的那些场景,在我看来,真是充满无限伤感,虽是淡定,但也是时间给的沉淀。可以想象得到他老人家不太灵活的手脚,笨拙的换着姿势,皱纹泛起了褶将这位老人慢慢吞没。纵使看不见一点点喜剧气氛,却能在全书中感受得到卓别林的阳光明媚、积极向上。命运这般曲折,书中却很少流露出卓别林的消极与悲伤,会乘很远的火车,找最早发明电影的人,会在死神面前巧妙而坚持着对生命的热爱。要给喜剧定义,并不难,要定义喜剧的深度,却得经过一番思量。让你笑了忘乎所以的,并且向上的并非生活之下浮华随大流的,它是与时俱进的,它可以让你笑到心坎里流出泪来。日常生活中的一般人,为生计百般操劳压力又大,很少有谁像卓别林这部慷慨、仁慈的人拿自己当笑点让别人笑点儿,这便是卓别林的伟大。而这些喜剧的真正观众,是悲伤者。一方面心累的时候会看到灯泡里的黑暗,看什么都会丧失感觉,甚至半点消遣的心情,这些除了睡觉能给予安慰,就是喜剧了,当看到卓别林轻松的表演,眼神装下的也是轻松。另一方面,对于悲伤者更不愿意任何慰藉,而观看卓别林喜剧笑出声来,慢慢自我恢复心情,又是没有什么可以替代。悲伤者仿佛也可以看到卓别林眉头垂下来的时候,看到卓别林绵延不断的创作灵感。反正都是实实在在乐观殷勤活着的个人,看见彼此,心存默契。读到最后,才读出《卓别林的最后一支舞》丰盛何在。看透尘世、活透了的感觉,多说一句也是多,少说一句心里也觉虚的慌,在该走的时候,他走了,走的时候,像他的喜剧一般轻松。“有人说宇宙是在一场不可知的大爆炸中诞生的,但以我的看法,应该是在马戏团的表演上诞生的。在那里,一位女人在空中飞来跃去,一位男子以魔术盒捕捉了她的动作,然后无限制地复制,直到大地上布满影子,然后再撒上木屑,填满笑声与泪水。克利斯朵夫,宇宙一定是这样形成的,因为唯有在混乱的爱情里,每种花招与特技都是有趣的。”最后这一段,正好印证了卓别林存在的使命感,与他喜剧所滋养出来的无限灵动。要让我首选一个人做好朋友,我会首选卓别林,因为我觉得他真得很懂悲伤者的坚强与软弱。
  •     面对一个好故事,不停地追问“真的吗”是件很扫兴的事情,但如果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一个穷小子通过努力走上人生巅峰的故事,这句追问就并不多余了。面对这样的故事,读者需要确确实实地知道世界上真的有这么一个人,曾真真切切地走过这样的一段艰难而又辉煌的旅程,而不只是不痛不痒的“我有一个朋友”。所以,读传记吧。卓别林毫无疑问是一位大人物,他的故事值得人们去了解,去铭记,去从中汲取力量。卓别林的处世态度,是贯穿在他颠沛流浪生涯之中的闪光点,告诉我们:生活很艰难,但不需沮丧。卓别林敢于拥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五岁代替生病的妈妈踏上舞台:“我后来所做的一切,只是终于一个幼童在满心羞愧时发下的宏愿:要成为世上最伟大的演员。”第一次来到纽约:“我会让我出场表演的每座剧院座无虚席,并且征服那个城市。”这是他的理想,是血管中沸腾的欲望,如史铁生所说:“是差别推动了欲望,是欲望不息地寻找平等,这样上帝就造就了一个永动的轮回。”卓别林不自我设限。觉得很多事情都“与我无关”,对未知的行业、领域丝毫不愿意去了解,也许会错过许多本能得到的宝贵经历。卓别林在年幼时便立志做演员,但他并没有拒绝一些看似与演艺无关的工作。拳击手陪练,排字工,标本制作,他都尽力去做好。事实也证明这些经历都为他后来的电影创作积累了许多素材,使他对形形色色小人物有着独特深刻的理解。卓别林总能将经历转为财富,有意或无意。“如果老天爷让我们相遇,甚至相撞,一定有他的理由。”“我在几个月内还从事了很多种行业,体验了数不清的情况与性格,储存了我整个生涯所需要的点子。我的皮肤获得了比乌贼或变色蜥蜴更多的色彩。”卓别林在应聘字幕撰写员的时候,因为在印刷厂做校样的经历,语法问题不在话下,公司正在筹拍《大卫·科波菲尔》,老板问他是否知道这个故事,他胸有成竹地回答“滚瓜烂熟”。我们无法在做每一件事之前都准确地判断出它是否有意义,能做的只是在经历之后,尽力将其变得有意义。这本书又毕竟是一本小说,其中糅合了许多细微的作家式感悟,使其在史实之外也渲染上了一层文学色彩。关于记忆中真实与虚假之间的模糊界限,关于人在成长中感觉到的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关于脆弱如何能够成为力量,又比如极有概括力地用“清冷多风”来形容一个小镇,都值得玩味。这本书的两部分,其一是卓别林写给儿子克里斯朵夫的信,以时间为线介绍自己的生平经历,其二是死神与卓别林的对话,卓别林为了能够多照顾年幼的儿子几年,与死神约定如果能逗笑她,就多宽限一年寿命。两个部分都凝聚着卓别林对儿子的深深爱意,卓别林的形象也在这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渐趋丰满,一位虔诚投入的电影艺术家,一位在尘埃中开花的观察者,一位温情脉脉的父亲,聚合为一个戴着高礼帽粘着小胡子的矮个子男人,跃然纸上。载于《珠江商报》2015-5-24 A7版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开篇行文及结构给人期待,可惜力有未逮,充其量只是将其传记给第一视觉化,犹如日本私小说罢了。
  •     很喜欢这本书,他以卓别林被预言死亡之后的六年作为章节的数目,通过作者的联想叙述这样一位人物的某些思考的模样,亦真亦假的一种传记。我和卓别林的生日是一天,所以总有一种直觉很强烈的感受,就像某些不得不说的巧合。很喜欢作者写的“常有记者要我回忆童年往事,我在他们的脸上看到的,却是那些无话可说的人强颜装出的悲惨微笑,这时我的血液就会愤怒地沸腾。悲惨与苦难并没有什么迷人或浪漫的成分,而且我对这类的发问一向都存有戒心,我害怕他们的问题中藏着弦外之音。”欢乐总是一种在有过经历的人生面前不完全的展示了,在经历过自己坚定认为需要完成的事情之后,不需要周遭的同情、质疑,或者不能感同身受的宽慰,只需要平静就好,一切的一切不过是人的一种自我感受,并没有真的起起落落,只是有种传知在里面!
  •     非常喜欢!
  •     小说叙事流畅,很有画面感。在虚幻的呓语跟现实的典故中不停穿梭。卓别林不仅仅是天才,他推动了人类思维进程,是神一样的存在。
  •     白脸小丑,任性小孩。欲望
  •     曲终人散是最终的结局,尽力争取时间也是无能为力,不如就跟着死神走吧,但是就这么跟着死神走了,又心有不甘。所以才出来了这一本书。
  •     看到他为了所谓的官司往返辗转曲折的路途。最后被误解被遣散。不禁要思考,如果是自己?经历真的是财富当不能控制的各种磨难曲折我们都经历了。并且事后它还能使我们变得强大变得更好时。这些才是它的意义所在。
  •     预言中的死亡之年,圣诞节的晚上,死神到来。世界上最伟大的喜剧演员,只要逗笑死神,就可以延寿一年。这个创意我很喜欢。
  •     还蛮触动我的。
  •     在日落的时候 或者是阳光普照的时候 那棵橡树的树荫会同时笼罩她们仨
  •     最忧伤得喜剧演员。唯有在混乱的爱情里,每种花招与特技都是可能的
  •     人在乎的东西,绝不只是钱而已。
  •     一切都会消失,除了我们曾经有过的欲望。。。他本是个流浪汉,直到遇到了电影,而我,本是个漂流者,直到遇到....
  •     虚构的小说,却觉得是真实的人生。只是为了残喘几年的生命,拼尽全力的博死神一笑。
  •     还在看,不过,太伤感了
  •     有一段抓的我不要不要的
  •     还以为是卓别林的传记……被坑了……学到两点吧,一是卓别林的喜剧受全世界喜爱源于他流浪美国就地取材的经历,不像别的演员躲在剧院琢磨,生活是最大的喜剧。二是喜剧不是单纯展示生活,而是将生活反过来。
  •     最后二十页,不想看了。
  •     论文学如何现代。
  •     喜剧的外表底下藏着悲剧的人生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