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托不想去上学

出版日期:2016-8
ISBN:9787513321604
作者:[法]玛格丽特·杜拉斯,卡蒂·库普里

作者简介

《小托不想去上学》是法国著名作家杜拉斯写给孩子的书。
小托第一天放学后回到家,向妈妈宣布:“我再也不回学校了!”
第二天,爸爸妈妈来到学校,把小托的决定告诉老师。老师却对这个叫小托的小家伙没多少印象。
第三天,爸爸妈妈把小托领到老师面前。面对老师一连串的发问,小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内容概要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Duras)
法国著名作家、剧作家和电影编导。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具有新颖独特的风格。代表作有《情人》《广岛之恋》等。曾获龚古尔文学奖、法兰西学院戏剧大奖等多个奖项。
1971年,《小托不想去上学》出版。1985年,杜拉斯根据本书自编自导电影《孩子们》。1990年,杜拉斯将电影《孩子们》出版小说《夏雨》。
卡蒂·库普里(KatyCouprie)
法国著名插画家和摄影师。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作品包括《噢!奶牛》《花园里》《我看见的世界》等,其中《我看见的世界》获2002年德国青少年文学奖。


 小托不想去上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文 / 彭应翃【非同一般的童书】《小托不想去上学》是一本很奇特的书。它的奇特首先表现为作者提出了一个显然令整个社会都难以接受的命题。“我再也不回学校了!”“学校里教的都是些我不知道的破玩意儿!”故事以七岁小托愤懑而坚决的退学宣言开篇。“我回家待着就是了。”结尾处,一番交涉之后,在父母和老师或茫然或无奈或若有所悟的妥协中,小托“嚼着口香糖”欢乐地走出了校门。不论是成人读者还是儿童读者想来会有共同的疑惑:小托真的不去上学了吗?学校教育虽然在方式方法上可能存在偏差与不足,但是在儿童的成长历程中,它一直是整个社会最为认可的必要环节。那么,作者杜拉斯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安排小托“胜利大逃亡”呢?其次,这本书的奇特还表现为它的构成方式。就图画在书中所占的比重而言,我们大抵可以将《小托不想去上学》界定为绘本。身为绘本,理应以图像与文字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对故事的叙述为创作宗旨,而《小托不想去上学》的图和文却看似没有半点关系。书中插入的各种生物或精细或写意,或写实或梦幻的图像,完全不具备叙事性功能,它们密集化、碎片式的存在,除了令这个“莫名其妙”的故事更增添了几分癫狂不羁的色彩之外,实在与情节的推进毫无连结之处。此书的图文为何“形同陌路”?此书的主旨是否在于强调学校教育的可有可无?很难想象出身教师之家并身为母亲的杜拉斯会以如此偏激的方式与理念介入童书的书写。其实,我们若将上述两个问题联系在一起加以分析,这本书的种种奇特之处或许便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不难发现,《小托不想去上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图文分离的结构形式,可以认为,这种故事构成形式具有一定的暗示性,而这种暗示性联系着整个故事的解读方式。此书的标题虽有点叛逆,但是想深一层,既然在这个图与文表面看来互不相干的故事里,我们不能通过图像建立对文字的直接理解,那么这是否便意味着,在文字层面,我们亦不能通过故事的表象直接获得对其本质的把握?也就是说,情节本身的形态与其真正要传达的信息亦如图与文的关系一样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所以,作者真正的意图或许并非如故事标题那般离经叛道,她只是借助了一个看似叛逆的情节框架表达对儿童以及与儿童有关的一切事项更深层次的理解。【足球、土豆和地球】那么,《小托不想去上学》的深意究竟何在?若跳出“提出退学——与老师交涉——退学成功”这一叙事链条的局限,我们很容易便能捕捉到故事中几个颇为有趣的问题。首先,小托究竟想学什么?故事中小托不愿意学他不知道的东西,“只想学他已经知道的东西”。他的意愿存在明显的逻辑问题。那些我们已然习得的知识,显然不具备再去学习的必要性,而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才具有学习的价值。如此看来,小托的退学理由的确极其荒谬。可是,如果,将小托话语中的“知道”置换成“感兴趣”,他的意愿是否便具有了合理性呢?故事是用这样的细节表现小托不愿意学的、不知道的东西:他分辨不出总统的样子,也不认识蝴蝶标本,在他眼中,地球仪与足球和土豆并没有什么区别。这些“不知道”之所以形成,乃是因为对七岁的小托而言,政治太过遥远,标本的制作方式过于复杂,而通过地球仪认识山川河流、风土人情又极其抽象。也就是说,那些用以检验小托知识储备量的事物,实际上都不太可能引起他的兴趣,因为它们代表的是与他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不相匹配的知识获取方式。对儿童来说,亲切、简单、直观、感性的事物才易于唤起他们的求知热忱,所以,小托的“无知”其实源于他对那些与其孩童天性相冲突的事物完全不感兴趣。明了了小托不知道的、不愿意学的实际上是他不感兴趣的东西,那么,将他想学的、已经知道的理解为他感兴趣的东西便也顺理成章了。而小托感兴趣的究竟是什么呢?故事中,面对“已经知道了什么”这一问题,此前一直有问必答的小托却奇怪地以沉默回应。故事在此处留下了极大的空白供读者思索小托的兴趣所在。问题的答案其实蕴含在图画里。图画在《小托不想去上学》中所占用的篇幅相当于文字的两倍有余,因而,我们很难认为图画在作品意义呈现的过程中没有发挥重要作用。可是,既然图画的内容与情节的发展似乎并无交集,那么,它们与故事的关联究竟何在?仔细观察这些图画,我们获得的是缤纷而怪诞的印象。画家用斑斓的色彩和随意的笔触描绘花草树木、蔬果、动物,昆虫、飞鸟、贝壳、鱼类。在儿童有限的经验中,他们能够接触到或者怀着好奇心想要接触的众多生物毫无章法、不分主题地遍布在不同的跨页里。色彩与布局上的零散混乱令我们仿佛走进了一间刚刚被儿童“肆虐”过的放满了玩具的房间。可以说,这种凌乱,正是儿童不羁心灵的别样呈现。此外,图画中令儿童感兴趣的生物时常表现出奇怪的姿态。土豆发芽的过程看上去像是一只刚孵化的小鸭从蛋壳里伸出肢体的过程;水莲花淡定地盛开在木桩上;绽开的球茎状如收屏的孔雀;六只脚的蜘蛛、蓝色的乌鸦;小鸟的嘴比它的身体还长;有手的鱼、有角的马、有翅膀的龙;双面人、双头无尾蜥蜴。透过所有这些奇形怪状的生物及其化石和标本,我们似乎看到了专属于儿童的最奇妙而疯狂的想象。即使如小托一般毫不起眼的孩子,他的心灵也时时闪现着从日常所见中孕育出的瑰丽想象,而这些才是小托们知道的、感兴趣的东西。这些想象有时候是如此缥缈而难以捕捉,一如画面中那些精致又朦胧的剪影,耽于幻想而缺乏经验的孩子也许会为此感到焦虑。故事中小托之所以没有正面回答“已经知道了什么”这一问题,或许也是因为,把心灵中那种强劲的幻想及其引起的困惑用言语表达出来,对七岁的小托而言是困难的。不过,也正是这份想要触摸又难以把握的困境才会激发学习的欲望。所以,小托们想要学习的东西不是凭借记忆便可掌握的东西,而是那些能够保护他们的幻想、令他们想象的天赋得到茁壮生长的东西。当儿童读者阅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定会对书中的图画产生深刻的印象,因为在那些斑斓奇异的影像中,他们为自己不羁的想象寻见了安放之处。【生命,从蝴蝶扇动翅膀开始】其次,除了想象的能力,小托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吗?当妈妈指着蝴蝶标本询问小托那是什么时,他的回答颇为引人注目:“这是犯罪”,这一答案还被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次。小托不认识标本,他的回答与问题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但他还是将自己的答案重复了一次,故事似乎以此显示这个无知孩童的自负。但是,小托真的无知自负的吗?杜拉斯为何用“犯罪”界定蝴蝶标本?在许多儿童的日常生活中,蝴蝶是他们从婴儿时期开始便以欣赏的目光注视的生物,蝴蝶也是《小托不想去上学》的图画中表现频率最高的生物,即使在献词页中创作者都绘制了一只蝴蝶,而那些密布在正文、衬页里色彩、形态、绘画方式各异的蝴蝶,更是以斑斓的姿致无声言说着儿童对它们的由衷喜爱。蝴蝶在花间林梢的翩跹身影为儿童记载了关于生命力,关于美的最初印象。因而可以想见,如果看到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美丽的小小昆虫被别针固定在标本盒中,用死亡凝固它们已然苍白的美好,这景象一定会对儿童纯粹的爱美之心以及一视同仁的生命意识造成强烈的冲击。因为将蝴蝶制成标本既意味着鲜活生命的消逝,也意味着灵动之美的陨落。七岁的孩童未必能够理解何为“犯罪”,杜拉斯之所以借小托之口道出这一词语,实际上是以一种令人惊诧而印象深刻的方式,强调儿童对一切生命抱有怜惜及对所有美好心怀向往的情意。所以,我们无法嘲笑小托的“无知”,也不能批评他的“自负”。悲悯万物、憧憬纯美,不分情由地远离一切利害计较的童心,永远具有成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天真好奇比知识更重要】故事结尾处,小托宣称,他“自然而然”就可以学会读书、写字、算术,连老师也无奈承认“他都能学会”。即使最天真的儿童读者,也不会相信小托能够完全脱离学校顺其自然地学会那些必要的生存技能。那么,这样的结尾用意何在?其实,作者在这里要强调的未必是学校教育的可有可无,她不过是用小托的“胜利”和成人的“妥协”,再次强调儿童身上那些优越于成人的特质,例如充沛的好奇心与活跃的想象力,对世间万物发自内心的同情,以及单纯的向善爱美之心。倘若儿童在长大的历程中始终保有这些力量,那么,要完成任何层次的教育目标,便都不会是困难的事情。透过小托看似任性的行为,儿童读者很容易对他的天真、倔强、善良产生共鸣,因而在他面对成人权威的淡定从容里,弱小的儿童便也易于找到直面人生的勇气与信心。所以,这本书虽然用任性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任性孩子的任性故事,这正如生活中大多数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任性的时刻,但是,任何年龄层次的读者都会发现,这些瑕疵绝对无法遮蔽孩子们内心的光芒。这正是杜拉斯在献词中的初衷,此书献给“所有天真好奇的心灵”。所以,在某种层面上,可以说,《小托不想去上学》是借助一个任性的故事,为儿童的天真礼赞,向童心的美好致敬。彭应翃,南开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广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外国文学及儿童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本文为《小托不想去上学》导读, 微信发布版见二维码。
  •     《小托不想去上学》是我最近读的一本非常特别的儿童绘本。8开的大开本,远比图片震撼得多。第一眼看到就被镇住了,但是好在不厚,薄薄一本“看上去”也非常好读。是的,看上去……因为家里有个四岁的侄子,有事儿没事儿就给他买几本书看。在帮小侄子买书之前,我也简单了解了一下适合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读的书。在网上找资料的时候,发现很多家长推荐的都是培养某种意志力或情感的,小开本,图画简单易懂的那种。但这本书显然父母和孩子一起看更合适。前阵子去北京书展,也看到了很多在装帧上非常出彩的童书。但是《小托不想去上学》又和我之前了解到的简单普通的或设计出彩的童书不完全一样。这本书的特点在于:虽然没有使用别出心裁的装帧和设计,却用意味深长的内文和精彩的配图给了这本书新的、不同于任何一本童书的制胜点。其实,它不像是一本童书,更像是一本绘本,一本写给大人的绘本。作者先是在最开始丢出了一个包袱:“小托为什么不想去上学?”读者都想知道他到底为什么不想去上学了呢。但是这本书在探究这个原因的时候,并没有和大多数人想的一样直接描述出来,而是在引导小托说出自己不想上学的理由的同时,提出了一种与主流社会不相容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的结果如何,作者没有继续写下去,其实也没有必要写下去。这本书中探讨学习方式,不是为了讨论出一个结果。小托想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或许他可以学得好,或许离开了学校小托也照样学不好,但这超出了本书讨论的范围,作者写这本书的本意不是这个。小托是一个天真任性的孩子,不用担心以后的种种,在什么都不懂的小小年纪,只需要想到什么就去做。第二个吸引人的点是书中的插画。这也是为什么我说这更像是一本绘本的原因,不同于一般的童书。以往市面上大多数儿童绘本,都是选择的简单,可爱,明亮色的小动物或者人物来为文字配图,但是这本不是。大量仔细勾勒的图案,第一眼看上去和文字没有什么内在联系的图,但是却藏了另一种奥妙在其中。我个人很喜欢这个画风,但是第一遍看的时候,没太明白图案和书本内容内在的关系,之前陪着小侄子读的书,大都是用文字来讲述图中的内容,但这本恰恰反过来,用图来补充书中没有讲到的内容,比如小托想要学什么。很多稀奇古怪、富有想象力的图片,每看一次都会多看出一点东西来,也是这本书神奇的地方之一。其实关于这本书的内容和图片,书内附赠的折子中彭应翃老师的解读非常清楚透彻,如果大家入手这本书的话,一定不要漏掉小折子上的内容。
  •     我喜欢木心的那句话:“不喜欢孩子,喜欢孩子气的大人。”我姑且认为我就是一个孩子气的大人,我希望我的“童心”,不会随年岁老去而蒸发,它会换做另一种方式伴我前行,使我的心灵明亮而美好,使我永远有一颗好奇心,使我永远对我热爱的事物保留着英雄梦想。做孩子气的大人不容易,因为在这之前首先要守护住孩子的童心。一般来说,老师、家长都喜欢懂事的孩子,他们听话、乖巧、好好学习。而与之相反的,就是问题孩子。但我觉得,敢于直言的孩子,才了不起;并不总是“听话”的孩子,才了不起。小托就是这样的孩子。7岁的小托告诉妈妈“我再也不想回到学校了”。我想所有的父母都接受不了孩子这样说吧!但是小托为什么不想上学呢?我在这里就不透露剧情了。这个故事里,在小托身上,我仿佛能看到的自己的影子,我曾经也想说“我不想去上学”。而这些没敢说出来的话,小托帮我说出来了,他的感受让我似曾相识。好像成长中的些许失落在小托这里得到了慰藉。而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如果有幸读到这个故事,便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这种感觉就像“小豆豆”获得了巴学园小林校长的启发。看完故事,我倒觉得,上不上学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孩子会用怎样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去拥有与兴趣相匹配的能力。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献给所有天真好奇的心灵。不好看啊 大段大段的字 图文不符
  •     文艺女神怎么当妈
  •     杜拉斯写给孩子的故事。很有个性。
  •     这是一本很奇特的童书,不同于以前我曾看到过的任何一本。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