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欧洲

出版日期:2014-7
ISBN:9787508646592
作者:托尼·朱特
页数:192页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什么是欧洲?欧洲将何去何从?欧洲的统一与否,对世界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欧洲崛起的经验和挑战,为正处在迈向全球性大国征程中的中国,带来怎样的借鉴和反思?
★中信出版社时政类重磅新书,基辛格《论中国》、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之后,托尼·朱特《论欧洲》。
我非常赞同当代卓越的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关于欧洲的论述。——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欧盟委员会主席)
1.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欧盟外长索拉纳、英国保守党领袖霍华德等欧美政治首脑人物一致推崇。
托尼·朱特是近二十年来欧美最顶尖的历史学家之一,以对欧洲问题的深入研究而闻名于世。同时,他也是一位拥有广泛倾听者的权威学者,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欧盟前外长索拉纳等政治首脑人物对他推崇备至,经常援引他的观点和言论。弗朗西斯·福山、尼尔·弗格森等著名学者更毫不掩饰对他的崇敬之情,盛赞他是“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讲述欧洲的故事,分析欧盟的前景,没有人能比他做得更好。可以说,当托尼·朱特谈论欧洲的时候,欧美各国政要、学者、社会精英都会认真聆听!
2.史诗巨著《战后欧洲史》之后,当今世界最受尊崇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托尼·朱特再论欧洲。
《战后欧洲史》(四卷本)是当代最顶尖的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历时十余载而成的心血巨著,被誉为“关于战后欧洲历史的最佳著作”“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而《论欧洲》是托尼·朱特在约翰·霍普金斯中心所做的系列讲座,是他潜心研究欧洲问题的集成,相当于鸿篇巨制《战后欧洲史》的精华本。这本书篇幅适当,论述优雅,见解精辟,能让我们轻松便捷地对欧洲问题拥有全面的认识。
3.这是对“二战”后欧洲历史的精彩而简洁的回顾,同时,也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对欧洲未来趋势的权威预测。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要把握欧洲的未来,就必须回到历史。德国复兴对欧洲稳定的意义、法国在欧盟中地位的下降、欧洲福利国家体制的财政压力、苏联解体的冲击、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的身份认同、西欧外来移民的社会问题……朱特将这块曾经分裂的大陆视为一个变化中整体,真实还原欧盟崛起的历史脉络,细致审视苏联解体后的欧洲社会,清醒分析欧盟的未来挑战。《论欧洲》中的每一段都值得细细品味,每一句都能予人思考和启发。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让我们认识欧洲,更在于让我们了解世界、掌握未来。
-------------------------------------------------------------------------------------------------------
内容简介:
当托尼·朱特谈论欧洲的时候,欧美各国政要、学者、社会精英都会认真聆听!什么是欧洲?欧洲将何去何从?欧洲统一将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翻开托尼·朱特《论欧洲》,更新我们对欧洲的认识、对世界的理解。
欧洲,经历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变革进程,正以毫不声张的方式重塑着现代世界。目前,具备成为全球大国的实力或潜力的政治实体只有三个:美国、中国和欧盟。有乐观者声称,21世纪将是欧洲的世纪。
但对于欧洲的未来,托尼·朱特持审慎的态度,甚至自称为“欧洲悲观论者”。通过明晰、理智和优雅的文字,他将这块曾经分裂的大陆视为一个变化中的整体,梳理了“二战”后欧洲的发展脉络。他认为,西欧战后复兴和重新崛起的有利形势将永远不会重现;而接纳梦想“回归欧洲”的东欧诸国,给不再繁荣的欧洲带来沉重的负担;失业、老龄化、移民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等社会问题正在加剧,并到处掀起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的浪潮;作为欧洲政治安全阀的社会福利体系压力倍增,面临崩溃的危险……
以其敏锐的观察和深邃的洞见,他指出,“欧洲”理念越来越浮夸和违背历史事实,欧洲已陷入自我边缘化的境地;欧盟只有对欧洲的前景做出恰当的评估,正视未来危机的征兆,停下扩张的脚步,完善“现实存在之欧洲”的制度,才可能走出困局。
清醒、坦率且极具说服力,托尼·朱特对欧洲历史图景的还原和未来前景的分析发人深省,因而深受欧洲领导人重视。对希望洞悉未来世界格局的读者而言,《论欧洲》不可忽略;而对急于应对社会变革挑战的读者来说,《论欧洲》不可不读。
-------------------------------------------------------------------------------------------------------
媒体评论:
托尼朱特所获赞誉
世界主流媒体:
大师级的历史学家,具有传统情怀的公共知识分子和无畏的勇者。
——《时代周刊》(Time)
一位顶尖的欧洲历史学家、卓越的写作者和敏锐的思想家。
——《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
托尼·朱特文笔流畅,叙事强如海涛,论战笔锋更盛……他能够在过去中洞见未来,使其著作充满独特的时代感。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欧美政治首脑:
托尼·朱特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人。
——马丁·舒尔茨(Martin Schulz,欧洲议会议长)
我非常赞同当代卓越的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关于欧洲的论述。欧洲过去曾经历许多恐怖的事情——大抵也正因如此——恰是欧洲人应该给世界提供一些中肯的建议,以避免重蹈覆辙。
——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José Manuel Barroso,欧盟委员会主席)
托尼·朱特摆脱了陈腐的冷战模式,合理评价欧盟的角色,为理解欧盟提出极富启发性的崭新观点。
——迈克尔·霍华德(Michael Howard,英国保守党领袖)
欧美著名学者:
托尼·朱特是拥有广泛倾听者的权威,是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
作为一名关注20世纪欧洲的历史学家,朱特不但记录下而且也代表了世纪之交的意识形态巨大转变。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著名政治学家,斯坦福大学高级研究员)
他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思想文化史学家,也是同代人中最敢言的公共知识分子。
——拉希德·卡利迪(Rashid Khalidi,著名学者、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
托尼·朱特拥有作为旁观者却仍投身其中的优秀传统,是参与政治事务同时保持独立性和批判性的知识分子。作为历史学家,他最为独特的成就之一是将20世纪欧洲知识分子和政治历史相整合,以揭示一种在思想与现实、理念与行动、书籍与人群之间意想不到的相互作用。
——蒂莫西·加顿·阿什(Timothy Garton Ash,著名历史学家、牛津大学欧洲研究教授)
托尼·朱特有一种非凡的能力,能看到并传达宏大的图景,同时,还能深入这件事情的核心,大多数专业学者两者都做不到,他们只在这两者之间飘着。但朱特既能够谈论这个大图景,又能阐释在当下它为何重要。
——马克·里拉(Mark Lilla,著名思想史学者、哥伦比亚大学人文学教授)
与自己辩论,尤其是与自己的激情辩论,是一位真正的思想者的标志。朱特只要一息尚存便从未停止思索。……朱特永远不会声称他给出了所有答案。但是他问对了所有问题。对此我们唯有感激。
——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著名文化学者、作家、政治评论家)
托尼·朱特的这部优雅著作将引发两大战后问题的讨论:什么是欧洲?以及,欧洲将何去何从?
——迈克尔·曼德尔鲍姆(Michael Mandelbaum,美国著名外交政策顾问)
近来,许多有关欧洲的书,不是一味颂扬欧洲大陆过去的辉煌,就是过早地为欧洲的超国家一体化额手称庆。托尼·朱特这本书则非常与众不同。对于许多美国政治观察家的欧洲浪漫主义,及其夸大制度重要性的趋向而言,本书无疑是一剂振奋人心的解毒剂。
——威廉姆·赛峰(William Safran,科罗拉多大学名誉政治学教授)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章:美好幻觉
第二章:东方之请
第三章:彻底告别
后记
索引

内容概要

托尼·朱特(Tony Judt)
◎全球百大思想家
◎奥威尔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21世纪初最顶尖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
著名历史学家,以其对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的深入研究而闻名于世。194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先后执教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纽约大学。
1995年,创办雷马克研究所,专事欧洲问题研究;
1996年,当选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
2007年,当选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2008年,入选美国《外交政策》评选的“全球百大思想家”;
2009年,以其卓越的“智慧、洞察力和非凡的勇气”获得奥威尔终身成就奖。
-----------------------------------------------------------------
托尼·朱特长期为《新共和》《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等欧美主流媒体撰稿,并以尖锐的自由主义批评文风成为备受尊重的知识分子,拥有“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之美誉。
其主要著作有《战后欧洲史》《沉疴遍地》《重估价值:反思被遗忘的20世纪》《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思虑二十世纪》等。其中,《战后欧洲史》被誉为“关于战后欧洲历史的最佳著作”“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


 论欧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9条)

  •     对于托尼朱特来说,远离那个由封闭和相互猜疑的民族组成的不算太遥远的近代欧洲,无论是什么样的原因,结果都是好的。因此,他比任何人都希望欧洲能够实现统一。但向往是一回事,实现它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在《论欧洲》这部书中,托尼朱特向我们展示了欧洲统一运动的起因与困境,以及对于欧洲未来走向的思考。一、欧盟的前生今世人们往往会想当然地认为,主导战后西欧重建的是以统一欧洲大陆为目标的理想主义者。但事实上,在欧洲大陆统一问题上最为高调的英国领导人,恰恰在后来欧洲共同体的真正建设过程中没能扮演任何积极的角色,真正促使欧洲走向统一的恰恰是战后那段艰难的岁月。1.战争阴云“二战”的特异之处在于,它不仅让一些国家内部出现了分裂,而且每一个欧洲参战国都是失败者。它把关于战争、内战、占领和失败的共同记忆留给了欧洲次大陆,这是它有趣而持久的影响。尽管“一战”同样造成了巨大的人员损失,但对冲突和破坏的共同体验远不如1945年后强烈。正是这种战争的创伤,让欧洲的幸存者思考,未来的命运。战后局势中促成“欧洲”诞生的第二个要素是冷战。从1947年开始,大多数欧洲人清楚地认识到,苏联对东欧构成了严重威胁,而且即便只是为了自保,西欧国家也必须组成某种形式的联盟,并把美国也拉进来。如果,“二战”是作为战争的记忆还让人们记忆犹新的话,那么冷战的阴云,则是徘徊在欧洲人眼前的雾霾,如何团结起来来对抗来自于历史与现实的战争恐怖,这正是战后欧洲所应该面对的现实问题。2.舒曼计划舒曼计划应运而生。该计划的基础是让·莫内的六国共同体构想,六国将在独立的国际性权力机构主导下分享和协调煤钢生产与消费。这个由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提出的计划创造性地将英国排除在未来的欧洲煤钢共同体之外,但吸收了联邦德国。在这个计划中,法国顺利通过“欧洲一体化”解决了国内煤炭不足的现实困境,而德国也通过这个计划得以从战败国的命运中解脱出来,顺利走向正常国家。而像荷兰这样的国家,他们的经济复兴和现代化则取决于能否向重新壮大起来的德国市场销售自己的产品。在多重合力的作用下,欧洲在战后走向了一体化的道路。3.马歇尔计划最后帮助欧洲实现一体化的是马歇尔计划,它让西欧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幸运处境:既有能力进口初级材料,又能投资公共基础设施;既可以保持和提高收人与国内消费水平,又可以把失业率维持在历史最低水平,甚至还能控制通胀。可以说,欧洲在二战后走向一体化,有着太多的历史背景和条件,这些条件都是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稍纵即逝。二、东欧的历史与悲剧欧洲人长期以来共有的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之一恰恰是分裂意识。在各族群内部和之间划清界限是这个大洲的居民最典型的思维定势之一。尽管在法国和德国的国内历史上,或者在西欧统治者之间的冲突史上,这些分歧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但它们的意义永远比不上东西欧之间的隔阂。1.西欧与东欧东欧人和“中欧”人的身份则大多由一系列否定词组成——非俄国人、非东正教徒、非土耳其人、非日耳曼人或非匈牙利人等等,而他们的建国行动从一开始就是突然沦为偏远边民的结果。他们的精英不得不做出抉择,究竟是像大都市的人一样认同某种域外的组织或理念(教会、帝国、共产主义和新近流行的“欧洲”),还是局限于民族主义和地方利益的狭隘世界。他们身处于世界的两极之间,既不能像西欧的邻居一样走向现代化,又不能像东方的邻居一样接受文化边缘的命运。虽然,在历史上他们也曾经拥有过辉煌,但是在二十世纪的历史上,东欧毕竟是一个被边缘化的地带。2.希特勒与东欧二战中,德国首先对东欧开刀,而西欧的邻居们默认这一既成事实。这也造就了东欧对于西欧的历史的怨恨。不管战争多么残酷,但是毕竟还是为东欧带来了现代化。德国人对工商业的接管和控制,特别是在捷克斯洛伐克,那里高质量的武器制造及相关产业成了纳粹战时经济的一部分,方便了战后东欧各地的国有化,从经济便利性的角度为战后共产党或联合政府试图实行国有经济的想法提供了论据支持。虽然,听起来很荒诞,但这毕竟是历史,没有德国对于东欧的占领,东欧就无法实现战后的经济发展。3.苏联与东欧二战后,取代德国的是苏联,通过将东欧社会主义化,使得东欧成为了西欧美国与苏联之间的缓冲地带。这并不是说,东欧本身就是去了自身的地位,而是说,东欧的现代化是以有别于西欧邻居的形式来完成的。如果说社会主义代表了人为和强制的国际化,那么同样有效的相反做法就是强调或重申地方和民族的地位与区别,让波兰人、匈牙利人或捷克人的特性凌驾于苏联的普世理念之上。如果“国际化的”社会主义无法抵挡此类民族主义的批评,那么“欧洲”同样不能幸免。因此,东欧剧变后最会见风使舵的共产党员很快把自己转型成民族主义煽动者。不是每个人都足够好运,既能确保民族身份,又能不费力地接受普世主义——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东欧知识分子向往和嫉妒巴黎——城市的本身既是现代化的象征又是民族文化的形象。三、十字路口的欧洲1.历史与遗忘如果不是西欧人快速把战争抛在脑后,许多战后欧洲国家的重建将艰难得多,更别提任何欧洲共同体了。但是八九年东欧剧变后,历史之匣被打开了,人们再也不能无视过往的历史了。东欧不能无视曾经五十年的社会主义的历史,西欧也不能不面对二战这段尘封的往事,在历史与现实的十字路口,欧洲应该如何选择未来的命运呢?2.德国的责任如果说,欧共体是由法国主导,而德国参与的话,那么经过近半个世纪后,德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级的经济强国,而法国则沦落为欧洲的强国。法国和联邦德国关系中心照不宣的前提是:你们假装不强大,我们假装没注意到你的强大。德国人还不得不面对本国实力所带来的尴尬——既然他们现在有能力领导欧洲,他们将把欧洲带往何方呢?他们是哪个欧洲的天然领导:是法国打造的偏西的“欧洲”,还是符合德国利益的那个传统欧洲,那个德国并非处于东部边缘,而是居于正中的欧洲呢?如果说1989年之前联邦德国的外交政策可以被概括为“三个平衡”,也就是既不偏向也不得罪华盛顿、莫斯科或巴黎,那么统一后的德国考虑的则是如何体现本国实力以及在东欧和中欧的历史地位,不再顾及是否会引起西方盟友的恐惧,或者是否会引发德国人自己对民族野心重燃的担忧。3.统一与分裂西欧已经从一体化中获得了近半个世纪的快速发展,他们是统一化的获利者,但是在面对是否要接纳他们的东欧邻居的时候,他们却犹豫不决。作为其最成功成员眼中新的磁极,欧洲的重新定位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欧洲”代表赢家,代表现有国家的富裕地区,那么谁来代表输家呢?在东欧国家中,面对强势的西方邻居高昂的入场券,他们被迫放弃在半个世纪所建立起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习惯。但是经历了痛苦之后,当他们看到未来并不明朗后,曾经被压抑的民族主义就被释放了出来。结语无论如何,二战后构建欧洲共同体的条件都逐渐消失了,但是欧盟还会继续对于欧洲未来统一的构想,而不去思考这些承诺是否可以实现,特别是在八九年风云巨变之后,如何面对东方那些穷困的邻居,如何帮助他们实现富裕的梦想——很显然动荡的东欧已经成为了西欧的噩梦。无论如何,托尼朱特还是提出了对于未来欧洲的思考:欧洲将以三种可能的方式之一被德国主导:原先的西欧(1989年前的)改由德国领导——大多数法国和地中海沿岸国家的政客对此可能感到不情愿;支持德国的中欧国家,它们现在的领导人希望德国能在扩大后的欧盟中扮演温和的角色;反对德国的中欧国家,在东部和南部邻国眼中,德国带来的更多是负担和威胁而非利益。尽管,朱特对于欧盟的前景持悲观态度,但是对于欧洲统一的愿望也依然明确。否则也不会提出这么具有可操作性的政治不正确的提议。面对欧洲统一的问题,其实最好的办法应该是二战中的德国,那次机会被美国和苏联搅黄了,之后无论是欧盟或者其它什么方案,都无法真正克服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民主主义带来的分离主义倾向。反观中国,虽然也会被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方主义所困扰,但是却不会由此而瓦解。欧洲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面镜子,既要看到它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也要看到困扰它走向统一的困境所在。
  •     文/斑点紫罗兰 修改/小R_优雅de刺猬 一本薄薄的书,却藏着无穷的智慧,这本《论欧洲》给了我这样的感觉。托尼·朱特轻快的笔触也许只是给《战后欧洲史》所作的导读,但足以让对欧洲大陆充满好奇的读者们品到一丝鲜味。《论欧洲》讲述了欧洲战后的经济发展,欧盟的前景,还分析了欧洲统一可能性。文中分为了三章,主要围绕马歇尔计划、民族宗教政治不同、以及德国的重要性完成的。马歇尔计划,又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之后美国对被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的经济援助、协助各国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各国的发展以及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德国在这个计划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书中的第一章以法国为实例展开论述:从19世纪末起,法国对德国资源的依赖性日趋严重,特别是煤。1938年,法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煤炭进口国,每月仅从鲁尔区就需要进口42万吨。1946年,鲁尔区的煤炭产量下降了70%,从而法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巨大影响。德国本身就是欧洲工业强国和欧洲经济的中心,但经历了二次战争,尤其在二战战败后,德国国力已被大幅削弱,导致整个欧洲的战后经济复苏步伐十分缓慢。由此不难看出,德国的经济在欧洲处于一损俱损的重要地位。众所周知,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对犹太人几乎灭族的残杀,这使东西欧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德国在战败后被分割了两个部分,以柏林墙为界,西德被称为联邦德国、东德被称为民主德国(说到此,经济水平高,行政也较自由的西德称自己为联邦国家,而专治落后的东德却标榜民主国家,想来也是让人回味无穷),这也成为了冷战的符号和象征。从欧洲整体来看,德国经济一直在发展,而相比之下,与之毗邻的法国却没做什么,1951年到1990年,德国经济带动了整个欧洲经济增长。法国仅仅是局限于欧洲西部边缘的地区性力量,而德国在未统一前就已成为了欧洲大国。1989年,德国的柏林墙被拆,成为西欧的大事件。1990年,分裂的的德国终于统一。而这也成为了东欧剧变的一部分,推动了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从经济上,德国的统一使原东德的计划经济也转变成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这也是德国整体提高了生产科技技术,德国经济再次迅速发展,德国仍继续推动欧洲,使世界经济多元化。再到今时今日,德国在欧洲的地位依然岿然不动,总理默克尔被称为新一代铁娘子,处理国家要事沉着冷静。让我诧异的是,在德国这样一度风靡纳粹的国家,出身东德的她竟能身处高位。或许德意志帝国的强盛由此也可窥见一二。还记得曾有一天,我和老师讨论是否会有第三次世界大战,她说要先看看德国对乌克兰的态度,是否让它加入欧盟,然后再看俄国的态度,因为俄国从来没有承诺过不使用核武器,所以一切都是变数。但德国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此种种,不难看出德国在欧洲乃至世界不可或缺的地位,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都有强劲的实力,它,是欧洲的脊梁。
  •     在大多数人眼中,“欧盟”是国际性区域组织发展的极好模板。它是欧洲迅速走出大战阴影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古老的欧洲大陆由分歧走向团结与和平的标志。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在这本成书于1996年的《论欧洲》中,托尼•朱特对欧洲——它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了回顾、剖析与展望,紧扣“欧洲共同体”这一主题。按照作者的说法,本书的目的是探讨三个现代问题,即“欧盟的前景如何?”、“如果并非一片光明,那么原因何在?”以及“欧洲的统一与否会产生的影响”。在序言中,作者首先澄清了自己可能会被认定为“欧洲怀疑论者”的嫌疑——“任何了解历史的人都不会真正想要回到那个由封闭和相互猜疑的民族组成的不算太遥远的近代欧洲”。的确,那样一个由负面情绪主导邻国交际的欧洲,最终导致了两场世界大战的相继爆发。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欧洲人而言,更是一场竭力想要遗忘的噩梦。因而在战后的欧洲,避免重蹈覆辙,始终是各国决策者的想法中必须权衡的方面。本书的主体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回溯了以法德为中心的“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历程,同时也阐明了这一看似“理想”的国际组织的形成,实际上并非出自“理想化”的目的,而是与大多数国际事务的解决方案相仿,仅仅是提供了一个“相对权衡”的方案。“相对权衡”加上托尼•朱特所言的“绝对好运”,使得这个不算理想的“结合体”造就了所谓的“复兴神话”,接下来,作者将视角转向东欧。1989年的东欧剧变,拉起了近半个世纪隔离欧洲大陆东西两部分的“铁幕”。可是人们很快发觉,使得欧洲一分为二的原因,即使“铁幕”不再,却也不只是地缘上的分隔那样简单。因此,当动荡的二十世纪接近尾声,面临来自孱弱却拥有潜力的东欧各国的“东方之情”,看似富庶而充满希望的欧盟究竟该如何选择,答案却并非显而易见。当然时至今日,我们已经看到了“欧盟”的扩张,至少是在形式上,截止到2013年克罗地亚的加盟,欧盟成员国由1995年的15个已经增加到28个,新增的成员大多来自中、东欧。可就像一切组织都要面临的问题,当成员增加,其运行方式便势必要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欧盟各成员间的实力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于是在扩张的背后,隐藏的其实是权力层面的收缩,即组织形态的“中心化”。而一旦走到这一步,“欧洲的统一”该如何定义,则是人们需要进一步阐释的课题。该如何评价托尼•朱特的《论欧洲》呢?它的价值,首先在于以简练有力的方式,厘清了西欧各国及东、西欧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剖析了“欧盟”的真正意义。从这样的层面上看,“欧盟”确实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只是它的启示,不应仅仅从“正面”来解读。至于“欧洲统一”的普世情怀,或许只存在于多数人的幻想里。并且除了幻想的世界,任何时候,利益至上永远顺理成章。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过年无处可去,今天下午去了老家的新华书店,坐在地上翻完了这本书,仿佛找到了高中的感觉。书的内容并不复杂,线索很清楚,如果希望对欧洲一体化进程有所了解,不妨仔细看看。#在春晚吐槽中强行插播一条#
  •     最能预测未来的是优秀的历史学家。考虑到这是一部成书于二十年前的作品,这本书竟然能够解释德国领导下的欧盟,外部移民带来的问题和苏格兰加泰的独立问题,对整个欧洲的观察打破了以往局限于西欧的偏见。如果能够分析货币一体化后的问题就更棒了。
  •     拜读中,对欧洲大陆的探求。新鲜
  •     从这本书知道托尼朱特
  •     地理白痴看的时候备觉艰辛
  •     欧洲的问题其实是比较复杂的,很难讲欧盟是Globalization的产物还是Localization的产物。在我眼里,英国、西欧、南欧和中东欧的差别是巨大的。这本书1995年发表,在当时其实是很有远见的一本书。欧洲今天的问题实际上二十年前就已经端倪毕现,只可惜掩盖在了欧盟一体化的光环之下。如今英国脱欧,荷兰算是保住了,意大利又开始折腾,欧盟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本书无法也不能让我们充分地了解欧洲的问题,但是的确是了解欧洲的重要视角——即了解欧洲的复杂性。
  •     欧洲固然是个宏大的命题,战后几十年的意识形态铁幕将其生硬的分割导致东西欧的尖锐对抗,而历史文化以及宗教的关系又让地缘意义上的欧洲藕断丝连。一种主义对另一种主义的压倒性胜利并不光彩,这加深了不平衡发展的鸿沟。笔者担心的也正是布鲁塞尔的隐忧。欧元区经济会持续低迷?还是在更多成员国的加入下缓慢复苏?传统安全威胁减少的情况下,欧美作为北约框架下传统盟国,军事联盟的意义是否会日渐消弱?对南欧四国的糟糕经济状况,欧盟是要继续输血还是造血?我非常期待看到一个迷人的欧洲继续让世人魂牵梦绕,然后,我会再去很多很多次的。
  •     穿肠而过。。。
  •     概论性的著作。需要扩展阅读。
  •     托尼·朱特的文章总是给人一种模糊的Bigger,战后欧洲的重建、欧洲的分裂,以及欧洲荣耀的没落,本书空白太多,其实就是一篇长文而已。
  •     提出一堆问题,然后没有答案
  •     欧洲速读
  •     书是好书。不过对于欧洲的历史要有点基础的认识。不然读起来会云里雾里。
  •     感觉这就是猪特开的一门大型选修课,里面的亮点是猪特引用的一些材料和对这些材料的简短评论或腹黑的嘲讽。
  •     政治现实主义者的欧洲观察。作者试图用历史事实来证明,所谓欧洲一体化只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是特殊环境下的政治策略,背后起作用的依然是某些主权民族国家的“国家理由”。欧洲东西部之间的差异和各民族间的复杂情形事实上很难消除和弥合,用《一代宗师》里叶问的话说,盲目求全等于固步自封。
  •     理论性很强
  •     上个月读完的。言简意赅,发人深省。深切明白一个道理:永远不要相信法国人。(可是我TMD在法企上班?!
  •     翻了一遍,还得再读才行。
  •     好看。20161120 北京
  •     主要知道了两点:一是欧洲意识更多是西欧,而西欧主导的欧盟也更多是表面风光,实质发展受阻;二是东欧兄弟国家受到了西欧在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上排挤和歧视。 ---历史学家的特点就是抛出问题,分析问题,把解决问题的烦恼抛给了政治家和政客们。
  •     在1995年谈欧盟的前景,提醒人们“欧洲共同体”的理念是多么浮夸,它已实现的部分是多么功利,而它面对着多么严峻的制约和挑战,人们却是如此善于彼此区别、忘记过去,无法共同起来。
  •     没懂,还是不打分了。。。
  •     三言两语就来讲欧洲的历史,接着忽悠~^_^
  •     一切隔离和纷争都是由于历史和利益开始的,欧洲这个名词代表的意义和内涵太复杂。
  •     小册子,跳着看完了。评价挺犀利的。东西欧分歧已久,运气不同,中欧是个近代概念,昙花一现。欧盟创立国富裕,继续增加穷国早晚达到平衡点,而且自身意义正在削弱。欧洲统一仍然遥远,民族国家有其意义。
  •     什么是欧洲,地理上的西欧和中东欧的划分,还是经济上的富裕欧洲和更东边南边的贫穷欧洲,欧洲的问题,高福利,多民族,移民,经济发展不均衡,老龄化,很难依靠德国主导下的欧洲解决,民族国家仍然有长期存在的必要性。
  •     目前看过的最好的一本关于欧洲战略的书,虽然篇幅极短,但是观点深刻,文笔优美,五星推荐。
  •     共同体式的协作很难说成欧洲的统一或者融合,在内部矛盾重重的今天,它只能再次告诉我们民族国家暂时还是无法超越的
  •     “欧洲”不仅仅是地理概念,但也不是答案。答案在哪?
  •     振聋发聩!尤其是因为本书写于1995-96年啊!已经非常有预见性地判定了现在已发生和会发生的事情。
  •     没细读,主要讲欧洲怎么合而为一吧。有时间再细读一遍。
  •     朱特对统一的欧洲是悲观的。可即使从保持这个世界物种多样性的角度,也希望老欧洲的复兴啊。美国是一个多么乏味无趣到让人生厌的国家。
  •     《战后欧洲史》前传,作者托尼·朱特以不多的篇幅简单勾勒欧洲各国的恩怨情仇,与当今社会欧盟各国的摩擦相呼应,其主要观点是欧洲随着17世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诸多民族国家的出现,民族主义本位和分裂意识已经成为欧洲各国进一步整合的“羁绊”。托尼·朱特进而从现实主义的立场出发,尖锐地指出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欧盟的出现似乎只是安德森笔下所谓“想象的共同体”,所谓“欧洲”也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远非康德“永久和平论”所建构的后现代天堂。
  •     很好看的小书,一层层推进,分析很精辟,可以说是战后欧洲史的导读
  •     建立之初就各怀鬼胎,到现在分崩离析也就不足为奇了
  •     欧洲融合之不易。
  •     战后欧洲史的序……
  •     对于初步了解欧洲所存在的问题和状况有一定帮助。
  •     看见评分这么高才买的,然而翻译太烂了!大量句式还是英文的逻辑,明明论述很简明的一本书硬是把人看得如鲠在喉!翻译和出版社能不能动动脑子上心些?!
  •     1、欧盟的起源充满历史的巧合,这种巧合无法被人为模仿和重复;2、东西欧分歧原因深刻复杂;3、扩张与维持现有成员的利益,两者不可兼得;4、欧洲的未来是德国的……╮(╯▽╰)╭
  •     托尼朱特从来不会让人失望,虽然难懂了一点
  •     此书出于1996年,差不多20年后才到中国翻译,字数12.5W,感觉性价比不是很高。
  •     虽然作者也期待看到大一统的欧洲,但是基于对欧洲历史的熟悉与相关利益主体的洞悉,他认为欧盟不是解决所有欧洲问题的万能良药,欧洲的未来需要更加多元的解决方案。
  •     英国从来就不是欧盟的核心主力,就如同它的地理位置。
  •     不错
  •     讲述了不同欧共体成员国对重组态度以及自身持有的想法。本书最值回价钱的地方应该是欧洲之中西欧与东欧存在的冲突矛盾,是否能在欧盟这样一个载体中相融?总的来说,我对欧洲发展的前景持略微悲观的态度,政局和经济态势好的欧洲核心国家出于国家利益原则势必要摆脱贫穷一无是处的盟国的缠绕,划分一条泾渭分明的区别带,这,将是矛盾与裂痕的根源所在。
  •     好棒,短小精悍,都是精华
  •     挺好 把二战后繁荣时期到90年代已经走向停滞的欧洲做了对比 欧洲是什么 欧洲人自己也不知道。
  •     煤钢联盟——欧盟的成就是伟大的,欧洲未来是德国的,“同一个欧洲”是美好的梦想,但只是梦想。这大概就是托尼·朱特 这本小册子的主题吧。类似于讲座演讲稿的史论,写欧盟的成型历史,现在(90年代中期)的问题和未来的挑战。是一个对欧洲满怀感情和期待(作为一个英国人,真简直不正常)、但对欧洲未来又持悲观态度的人的观察。内容不坏(当然以托尼朱特的标准应该也不算上乘),但翻译不太配得上托尼朱特,中信出版社更是坑(贵啊)
  •     “真正或明显的经济互利逻辑不足以解释它形式上的复杂性,某种政治共同体的本体伦理被用来解释过去的成就,并为未来的统一努力正名。”——英国脱欧,读托尼·朱特说欧盟的这本书,更可见其犀利。还有援引乔治 ·桑塔亚纳的这句对狂热的定义:“如果忘记了目标,你就加倍努力。”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