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1997年11月
ISBN:9789570817362
作者:陸鍵東
页数:537頁页

作者简介

從1949至1969年,陳寅恪在中國共產黨統治下渡過他生命中最後的二十年,他晚年的生活狀況與心境,曾經引起學界「大做文章」,眾說紛紜。

本書根據大量檔案文獻和第一手的採訪資料,詳盡描繪了陳寅恪生命最後二十年的坎坷經歷,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史實,為讀者打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從陳寅恪的生存狀態和人際著手,探索了他的內心世界,並以此分析、詮釋了陳寅恪晚年作品的內涵,提出了不少頗有說服力的見解。(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书籍目录

目錄
前言
序南遷
第一章 陸沉下的抉擇
第二章 南土的溫情與生命的積澱
第三章 晚年人生的第 輪勃發
第四章 向北京關上了大門
第五章 磨難終於啟幕
第六章 1956年:一個罕有的春天
第七章 歡樂走到了盡頭
第八章 風暴中的孤寂者
第九章“今日吾儕皆苟活”
第十章 哭泣的1958年
第十一章 劫後餘緒
第十二章 草間偷生
第十三章 今宵相逢
第十四章 中國學人的悲歌
第十五章 一段曇花一現的日子
第十六章 暮年“臏足”
第十七章 今生所剩無幾日
第十八章 挽歌已隱約可聞
第十九章 長夜
第二十章 陳寅恪之死
第二十一章 身後是非誰管得
第二十二章 絕響
主要參考書目

内容概要

陸鍵東,男,廣州市文藝創作研究所專業創作員,一級編劇。 廣東南海縣人。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作家、學者。主要致力於中國知識份子歷史、明末清初史事、近代南嶺文化演進史等課題的研究。2007年,受邀為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訪問學人。2010年,獲聘為法國人文科學之家、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看完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了老师为什么那么喜欢这位大师,不知不觉我也被他的人格与才识所折服,他的知识是能让现在那些所谓的大师所仰视的,为什么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物质条件比那时都要好千倍万倍的时代,不能出现这样伟大的人物呢?这不得不令现代人的深思、、、
  •     磕磕绊绊有一周多,总算读完港版《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陆键东芜杂的笔触让阅读颇费周折,又因是借来之书,所以分外珍惜,怕有丝毫折损,极佳的纸质更让人有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感觉。自习不便外带,只得抽空在宿舍解决。前日读谢泳《逝去的年代》,近日读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发现学界先入为主的定见确实贻害不浅。绝版之书读者毕竟少数,先阅者往往以己之浅见,故作抬高,后识者又不敢冒议,遂强作比附,太多思维定势由是生。史料还算详尽,但不知取舍,故显内容庞杂;枝蔓盘绕交错,遮掩主干,剔除旁枝,与传主相关的内容实在不多。题为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实乃讲二十年与先生风雨相伴之人。陆键东底蕴显然不足,平常小事大发感慨,数言先生某悲剧之年岁,流于笔下却多为颇为可喜之事,或有悲意,亦未见几分沉重。轻浮的文风与先生沉稳的为人却也形成颇鲜明的对比。须坦言,读完此书有种很深的感触:先生最后二十年的岁月并非如书中所言那般沉重,而真正令人扼腕痛惜之处作者却未能揭示。1966年之前的岁月,陈寅恪在物质生活上较他人远为充裕,未遇到太多的坎坷与波折,历次运动又受陶铸等人照顾,没有受太大影响,最深重的苦痛源于精神上的孤独与苦闷。陈寅恪秉承了文人耿直之气,傲然不屈。治学、为人严守“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不自由,毋宁死。但建国后的岁月并未给先生创造这样的条件,意识形态的高压与个人的自由形成激烈的冲撞,先生困守其中,只能独自舔舐精神的创伤。读史使人明智,此言不假。陈先生遍览群书,更是深谙此道。双目失明,但于世事却了然于胸,一切皆洞明,屡有惊人谶语。一意于学,不问政事;“大鸣大放”,沉默不语,亦不参与,让人服膺他的睿智。但这份睿智并不能阻挡集体无意识的狂潮,那个疯狂的年代,人们失去理智,情感的宣泄恣意横流涌成革命的汪洋大海,留下的只有废墟与伤痛。终于,1966的大闸顿开,陈寅恪再也无力抵挡,最后三年的岁月始见悲凉,满目疮痍,令人不忍猝读。但书中却只寥寥数笔带过,未解作者何意?二十年的阴霾日,偶有光线透过云层射入。抓住难得的几束自由之光,陈寅恪将喷涌的灵感通过口述汇成文字,在文化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读书之前曾怀有疑问与不解,以先生之学识,何以耗尽余生作《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此等细微处着眼的著述?于阅读中顿悟,两书之中寄予先生身世之感,借古抒怀,精神的孤独似无人可以透解,只能将其寓于历史中,是以遣之。一生治史,一生为人,先生也将其晚年托付于历史,托付于史中挚爱之人。那些雨打风吹的往事,除此之外,更待与何人说?精神的苦痛是难以用文字简单描绘的。书中详尽地交代了陈寅恪最后二十年的交往之人,试图通过这些人的遭遇或与先生的交往而间接走进先生的情感与精神世界。但无奈,这样的表述于作者的笔下分明有隔靴挠痒之感,由此引发的议论又分明有自说自话之嫌。对心灵最深切的透悟往往不是通过激烈的言语所传达,大放厥词的背后难掩的是心灵的阻隔,理解的空虚。对于不了解陈寅恪的读者来说,读书之后陈寅恪在他们脑海中的形象可能依然是模糊的,他的所知所想恐怕依旧少有体会。先生最后二十年的身边人物于我印象最深的是陈序经。接触思想史的人对他恐怕不会陌生,却又未见得有几分了解。作为全盘西化论的代表,其学说在学界已成思维定势,视为过时而不被重视。暑假前读《中国文化的出路》,始叹先生学说的不幸,那所谓“全盘西化”的招牌下,先生苦苦呼吁的却是个性自由与解放。世事变迁,在出路论战的纸面与口头交锋中,陈序经先生所说的最基本的问题究竟解决了多少?后生读其所谓的“过时”之作,不禁汗颜。建国初,陈序经为岭南大学校长,招揽贤能,为学者们创自由之学风,一时群贤毕至,蔚为大观。对于陈寅恪更是照顾有加,保证物质充裕,思想自由,于晚年陈寅恪的影响不可为的不大。其实何止陈寅恪,陈序经治下的岭南大学如那动乱年代的一方净土,令人心神往之。他使自由的学术氛围笼罩治学之人,但这样的光景并为维持太久,席卷而来的政治浪潮将一切迅速吞噬,但那段短暂的岁月却为无数颗日后饱受璀璨的心灵留下了可资留恋的温暖回忆。一生宣传自由,一生践行自由,一生传播自由,却最后倒于不自由的压制之下,陈序经堪称一座自由的丰碑,截然矗立,熠熠生辉,其价值将在日后愈发彰显。历经岁月变迁,无数的过往湮没于历史的尘埃。在历史的长河中披沙拣金,却总有些人,有些事让人久久难以释怀,洗尽铅华,历久而弥新。是以记此,兼抒怀。四星理由:史料三星+传主半星+纸质半星
  •     知道这本书还是在寒假逛“天涯”人文社区中的时候。陈寅恪是我最最欣赏的一位学者。在他们那个年代的那一辈学者中,我第一欣赏陈寅恪,第二欣赏胡适。两个人,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治学与人生道路。这本书内容很详实,史料充分。作者的感情也在字里行间中不经意的流露。但唯一的缺憾就是,他把陈寅恪捧得太高,让人觉得不够客观与冷静。但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相当不错的!想陈寅恪先生敬礼!向——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致敬!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浪费了这么多史料
  •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不论政治,专心于学术
  •     唉
  •     中国式知识分子的操守与道德。
  •     传统,一方面能够成为旧制度的殉道者,另一方面却也能在疾风暴雨式运动与变革中守护社会最后的良知底线
  •     看陈思和讲周作人《闭门读书论》时顺便提到。一次回家伴着轰隆隆的火车声读下来的,这本书很好,想买回家看。
  •     在北大买的第一本书,在汉学第一眼看到它时的惊喜至今记忆犹新,读完绝对触动~期待三联今年再版ing~
  •     简体版被删掉的龙潜副校长,在中山大学小礼堂讽刺陈寅恪的诗,说其中一首是怀念台湾的日月潭。。。
  •     了解到一些大师的风范,对知识学术的生命性坚持。但或许历史知识的匮乏和浅薄,读这本书很难被触动
  •     终于读完这本传说影响了一代学人的传记。在自己被整个社会作为异己的日子里,怎么固守自我;对于自身所崇奉的文化信仰,怎样坚守,陈可为典范。读完,同时亦被其信仰和践行的文化精义深深感染。
  •     太好.
  •     清清白白的文化人,不止陈寅恪,还有书里提到的其他一些人。那么努力的在乱世里找寻一处可以做学问的地方,为了不违本心受尽折磨。现在的世界这么浮躁,看看他们觉得真好。
  •     特别喜欢的一本书,不仅展现了陈寅恪先生生命中最后二十年跌宕起伏的命运,也侧面描绘了建国初期我国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令人悲叹不已。除了陈寅恪先生,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节,是他请陈寅恪先生为王静安写墓志铭,也是他在陈寅恪先生受到批斗时代老师挨打。其精神令人感佩。
  •     真情
  •      面对大师 唯有瞻仰的份儿
  •     感情充沛~
  •     风雨飘荡的最后二十年,最终都归于孤寂。
  •     文笔真好
  •     豆瓣能搜到,这本书是解禁了吗?
  •     舊書店找到的啊,不容易,如獲至寶
  •     当初本来想买来着,后来不知怎么就没买,然后就绝版了,念念不忘了好长时间,终于在网上找到电子版,算是以偿夙愿吧。文章憎命达。忽然想起还有一句,异人与异书,造物不轻付,不记得是在哪里看到的了。61年之后的生活简直不忍目睹,颇有自古美人如良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康生对金石的喜爱让我想到希特勒,同时切莫得罪小人。
  •     资料很丰富,但是觉得就像炖了一千条鱼的感觉。能学到先生的风骨才是最重要的。台联经的书做得比三联好很多。繁体字不好认,需要查新华字典。
  •     作者的种种虚话空话令人作呕。
  •     一代大师的人生
  •     新修订的简体字版之前没看完,这次算补全了。感愤良多,废书而太息再三再四者不知凡几。实质内容暂且不谈,关于形式内容想说这样几点:第一,作者能在1990年代阅读原著、查找档案、走访故人写就如此一部著作并付梓面世(其中许多访谈因为当事人的作古似已成为了唯一史料来源),勇气既嘉,而且在书中亦遍布着真挚的情感;第二,许多章节段落在叙事过后都添笔作了比兴时的感叹,似有画蛇冗足之感;第三,对于传主隐藏更深的精神生命和拔绝更高的文明意义,似乎开掘攀附不足,有些地方欠些火候,常觉话到嘴边了但说不出来、「不过瘾」,不省是不愿铺陈还是笔力有限。
  •     复读时候 拿出校上艺术课为由 逃周四下午的英语课 外出闲逛 看书 在唯楚买了这本书 150 人民币 很高兴的在学校看着 第一本 台版书
  •     不知道为什么当时看不下去了,等有空了重读一遍。
  •     资料全面,内容丰富。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怎么说呢?余秋雨体?文化散文体?就是那种文章或者文化纪录片旁白的类型,很适合一个厚重的中音来朗读。高中为了写作文,很喜欢读这种很雕琢、注重语言技巧的表达。
  •     三星给陈老,不喜作者行文的风格
  •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本书的资料详实,但是作为传记对于先生的一生,通篇是一个惨字,就我个人认为,从治学研究和贡献的角度可能更有意义
  •     有空读读他的年谱
  •     一个历史大师充实而又悲凉的晚年。作者的文笔有悲天悯人的力量。
  •     战火的奔波、岭南的迫害,晚年的不易…… 区区二十年,风霜尽现;真的很想读台版的,也许更能了解更多的“文革”迫害吧……
  •     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度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
  •     因季老,知道了陈寅恪,对其起了兴趣,问了我正在南京大学读古汉语文学硕士的朋友,首推这本,因为说我陈寅恪别的著作我看不懂,确实,其著作都为文言文为之,正因如此,我下一本书就要学习文言文,来感受其历史方法。读过此书,也让我对十年文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当时的文人在当时是心里软弱的有所改变。如此之环境,被批判者还能做些什么。
  •     了解一些党史,比第一遍更好看。
  •     临近毕业,一本书断断续续才能读完,这样安静读书的小时段也所剩无多。这本书很早就知道了,终于在文库里找到,用几个上午下午的时间激动地读过一遍。从大量史料中梳理出来的一段历史真相,可以见到写作者之用功和有情,所披露的细节是如此真实可怕,命运嘲弄人,它再现了那段历史中的人世百态,让我们看到一代学人如何坚持操守,终生不渝。
  •     作者乱发莫名其妙的感慨,于史料的拣选编织也不很擅长,可惜了这么好的选题。还是推荐吧。
  •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之后,中国学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     悲凉的文字,强带入感
  •     虽然觉得肖荣当时太想把我当成历史系的学生来对待,但是这本书的确是我大一的时候看过感触最深的了。怀念那时候写了文章可以给他改,听他扯他的奋斗史。
  •     痛哭流涕。
  •     未拿台版与内地版作认真比对,是否有删节?
  •     不只是一个人,而是对一代人的追忆
  •     http://www.yunshow.com/htmlys/infohong/2011/0104/goods_book_85387.html当年实在懵懂,还需重读
  •     今之虚荣掩昔凉——他们叫我遗忘,你们不肯埋葬。
  •     到了台湾才找到这本书
  •     大师值得敬仰。但是书中所流露出的“知识分子高贵的优越感”有些过了。
  •     传奇的一生,后期显然是被隐没。
  •     掩着鼻子才看下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