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书评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1997年11月
ISBN:9789570817362
作者:陸鍵東
页数:537頁页

好书

看完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了老师为什么那么喜欢这位大师,不知不觉我也被他的人格与才识所折服,他的知识是能让现在那些所谓的大师所仰视的,为什么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物质条件比那时都要好千倍万倍的时代,不能出现这样伟大的人物呢?这不得不令现代人的深思、、、

二十载风雨相伴

磕磕绊绊有一周多,总算读完港版《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陆键东芜杂的笔触让阅读颇费周折,又因是借来之书,所以分外珍惜,怕有丝毫折损,极佳的纸质更让人有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感觉。自习不便外带,只得抽空在宿舍解决。前日读谢泳《逝去的年代》,近日读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发现学界先入为主的定见确实贻害不浅。绝版之书读者毕竟少数,先阅者往往以己之浅见,故作抬高,后识者又不敢冒议,遂强作比附,太多思维定势由是生。史料还算详尽,但不知取舍,故显内容庞杂;枝蔓盘绕交错,遮掩主干,剔除旁枝,与传主相关的内容实在不多。题为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实乃讲二十年与先生风雨相伴之人。陆键东底蕴显然不足,平常小事大发感慨,数言先生某悲剧之年岁,流于笔下却多为颇为可喜之事,或有悲意,亦未见几分沉重。轻浮的文风与先生沉稳的为人却也形成颇鲜明的对比。须坦言,读完此书有种很深的感触:先生最后二十年的岁月并非如书中所言那般沉重,而真正令人扼腕痛惜之处作者却未能揭示。1966年之前的岁月,陈寅恪在物质生活上较他人远为充裕,未遇到太多的坎坷与波折,历次运动又受陶铸等人照顾,没有受太大影响,最深重的苦痛源于精神上的孤独与苦闷。陈寅恪秉承了文人耿直之气,傲然不屈。治学、为人严守“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不自由,毋宁死。但建国后的岁月并未给先生创造这样的条件,意识形态的高压与个人的自由形成激烈的冲撞,先生困守其中,只能独自舔舐精神的创伤。读史使人明智,此言不假。陈先生遍览群书,更是深谙此道。双目失明,但于世事却了然于胸,一切皆洞明,屡有惊人谶语。一意于学,不问政事;“大鸣大放”,沉默不语,亦不参与,让人服膺他的睿智。但这份睿智并不能阻挡集体无意识的狂潮,那个疯狂的年代,人们失去理智,情感的宣泄恣意横流涌成革命的汪洋大海,留下的只有废墟与伤痛。终于,1966的大闸顿开,陈寅恪再也无力抵挡,最后三年的岁月始见悲凉,满目疮痍,令人不忍猝读。但书中却只寥寥数笔带过,未解作者何意?二十年的阴霾日,偶有光线透过云层射入。抓住难得的几束自由之光,陈寅恪将喷涌的灵感通过口述汇成文字,在文化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读书之前曾怀有疑问与不解,以先生之学识,何以耗尽余生作《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此等细微处着眼的著述?于阅读中顿悟,两书之中寄予先生身世之感,借古抒怀,精神的孤独似无人可以透解,只能将其寓于历史中,是以遣之。一生治史,一生为人,先生也将其晚年托付于历史,托付于史中挚爱之人。那些雨打风吹的往事,除此之外,更待与何人说?精神的苦痛是难以用文字简单描绘的。书中详尽地交代了陈寅恪最后二十年的交往之人,试图通过这些人的遭遇或与先生的交往而间接走进先生的情感与精神世界。但无奈,这样的表述于作者的笔下分明有隔靴挠痒之感,由此引发的议论又分明有自说自话之嫌。对心灵最深切的透悟往往不是通过激烈的言语所传达,大放厥词的背后难掩的是心灵的阻隔,理解的空虚。对于不了解陈寅恪的读者来说,读书之后陈寅恪在他们脑海中的形象可能依然是模糊的,他的所知所想恐怕依旧少有体会。先生最后二十年的身边人物于我印象最深的是陈序经。接触思想史的人对他恐怕不会陌生,却又未见得有几分了解。作为全盘西化论的代表,其学说在学界已成思维定势,视为过时而不被重视。暑假前读《中国文化的出路》,始叹先生学说的不幸,那所谓“全盘西化”的招牌下,先生苦苦呼吁的却是个性自由与解放。世事变迁,在出路论战的纸面与口头交锋中,陈序经先生所说的最基本的问题究竟解决了多少?后生读其所谓的“过时”之作,不禁汗颜。建国初,陈序经为岭南大学校长,招揽贤能,为学者们创自由之学风,一时群贤毕至,蔚为大观。对于陈寅恪更是照顾有加,保证物质充裕,思想自由,于晚年陈寅恪的影响不可为的不大。其实何止陈寅恪,陈序经治下的岭南大学如那动乱年代的一方净土,令人心神往之。他使自由的学术氛围笼罩治学之人,但这样的光景并为维持太久,席卷而来的政治浪潮将一切迅速吞噬,但那段短暂的岁月却为无数颗日后饱受璀璨的心灵留下了可资留恋的温暖回忆。一生宣传自由,一生践行自由,一生传播自由,却最后倒于不自由的压制之下,陈序经堪称一座自由的丰碑,截然矗立,熠熠生辉,其价值将在日后愈发彰显。历经岁月变迁,无数的过往湮没于历史的尘埃。在历史的长河中披沙拣金,却总有些人,有些事让人久久难以释怀,洗尽铅华,历久而弥新。是以记此,兼抒怀。四星理由:史料三星+传主半星+纸质半星

详实的史料与感动中的缺陷

知道这本书还是在寒假逛“天涯”人文社区中的时候。陈寅恪是我最最欣赏的一位学者。在他们那个年代的那一辈学者中,我第一欣赏陈寅恪,第二欣赏胡适。两个人,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治学与人生道路。这本书内容很详实,史料充分。作者的感情也在字里行间中不经意的流露。但唯一的缺憾就是,他把陈寅恪捧得太高,让人觉得不够客观与冷静。但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相当不错的!想陈寅恪先生敬礼!向——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致敬!

应该被仰视的灵魂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这部陆键东的成名作多年前已有耳闻,大致内容也有所了解,但认真研读则到最近才告完成。外界对这本著作的评论始终褒贬不一,激赏者有之,鄙视者有之,在此简单谈谈我的一点感受。首先要注意的是作者陆键东不是一位历史学家,这部著作也不是一本历史著作,所以大可不必以历史家的眼光观之。如果单单作为一本文艺作品来欣赏,站在一个后辈为先贤树碑立传的角度观察,这部著作绝对可称为传世之作。当然,我们从字里行间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作者对陈寅恪先生知识分子傲骨的欣赏与对其多舛命运的哀伤,或许有许多读者掩卷不禁潸然泪下。我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多愁善感之人,但读毕此书也不禁长叹历史的无情与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陈》书文笔优美而细腻,时时透出感伤的笔调,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相信读完此书的读者,无不钦佩一代史学宗师陈寅恪身处狂暴恐怖的年代(海外学人多目为“地狱”),目睹曾经信赖的弟子们多趋向“新学”而绝不作曲学阿世之举。陈先生所处的时代恰为中国“文字狱”与“反智论”最为猖獗的时期,无数学人为求自保,纷纷自觉或不自觉地作阿谀之举,各领风骚十余年。唯独陈先生坚守阵地,被目为“中国最大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而海外则目陈先生为“中国大陆唯一未灭的文化灯塔”。两相对照,有一点是二者的共识,那就是陈寅恪为中国史学当之无愧的权威。以“左”自命的学者与造反派们尽管极尽所能地贬低陈先生,但无法绕过的是陈先生的史学成就。我们从小熟知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开山祖郭沫若虽属政府大员,贵为中科院院长,当他面对虽盲目体衰,但仍被外界视为史学泰山北斗的陈寅恪时,相信内心仍有几分底气不足吧。在我们这代人读书的上世纪末叶,所耳闻的著名史学家无非是郭沫若、翦伯赞、范文澜之属。而今日我们所熟知的陈寅恪、钱穆等史学泰斗则都因为相同或相似的命运被刻意淡化,这不能不说是政治对学术的蹂躏。其实仔细想想,建国以来,政治对学术的蹂躏还少么?我们所体会到的只是它的一点余绪而已。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就是饱受政治的压迫,虽有政府提供的各项优待,但这岂是陈寅恪这样的士子所看重的?我印象最深的是陈先生晚年自比“负鼓盲翁”,但仍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正是当时大陆知识分子所普遍缺乏的一点,但陈先生感到“吾道不孤”的是,仍有一批士子紧随其后。刘节代替老师陈寅恪挨批斗,吴宓在最恐怖的时代致信中大询问陈氏夫妇安危便是明证。“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是陈寅恪自我最无奈但也最真实的评价,这是那个时代与那一代知识分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如陈寅恪一般的大师级学人在恐怖的十年陨落的不知几何,令今人思之无不扼腕叹息。但这样的结果确是陈寅恪等人早已料到的,也是无奈的。愿文化科技日益昌明的21世纪不再发生这样的悲剧,不再出现这样悲惨凄凉的“最后二十年”。

今日吾侪皆苟活

前几日借了《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昨晚看完,阖上书本时泪流满面,舍内同学皆以睡去,而窗外亦是浓夜,霎那间突然有种不知身在何处之感。这眼泪其实说来是因陈寅恪,因陈序经,因吴宓,因那些风暴中的孤寂者,也许,也因我自己,因这似乎甚是浅薄的二十有年。慨叹如果能再给我个打头的二十年的话,我一定努力抛去那些浮躁,不负先贤不负今生地过,但生命不能倒退,所以接下来的每个二十年,我都要珍惜,自由且真诚地活。说“微斯人,吾谁与归?”未免太过狂妄,仅以陈寅恪在29年为王国维所做的碑铭中的一段话自勉:“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代圣仁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感望。”

士的风骨与浓浓的乡愁

在读这本书之前,对陈寅恪的一些生平有过了解。他在50-60年代政治运动的风起云涌中,以一尊瘦骨,独顶风暴,坚持历史研究恕不尊马列,而拒绝毛的“历史研究院院长”的邀请。以及在49年拒绝蒋的专机,而毅然选择留在大陆。令人映像深刻。一直佩服陈老先生的耿直与人格。但却觉得他对红色中国的认识,不如胡适那么深刻和透彻,以致他不愿像胡适那样选择离开。读了《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之后,我才终于理解,陈之所以留下,并非在国与共的政党之间的政治选择。而是故土与漂泊的人生选择。他因为热爱这片土地,而选择留下。更为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选择,而向他所坚持的真理与理想妥协。这种坚持,这种人格的闪光,在那个政治风暴席卷摧毁一切的年代,几乎所有人都沉默、妥协、或者同流的背景下,在人性的阴暗面最容易暴露的时刻,而更显弥足珍贵。他以近乎绝迹的中国先秦时代的士人风骨,秉持了自己一生珍视的理念,从一而终。——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他让我第一次真正的在现实的世界里找到了一个例证,人文的情怀与人格的品质,终究会超越政治。每一个朝代,不论如何轰轰烈烈,长短不过几十几百年,在历史长河中,如过眼云烟。而精神的力量,却可以如青山突起,川流裂地般刻入历史,成为一座丰碑。

姑妄聽之

看了這本書,感想頗多,舉其大端,絕不敢謂爲的論,大家姑妄聽之。0/ 無知者無畏。就是因爲不知道、不明瞭,纔往往大放厥辭。語云:『東西可以亂喫,話不能亂講。』沒有詳細瞭解實情,還是少開口爲妙。開口不但不能抬高自己,祗有讓自己更顯出無知。if you shut up, we might think that you are clever. 此話願與大家共勉。1/ 每個人都是落井下石之人。一場文革,似乎應該歸咎於四人幫和毛xx,然後大家歡慶文革結束,各自幸福地獲得解放,愉快地在夢裡打起甜美的小酣,我們的國家又換了新天地。就這麼五個人,能有多少能量多少本事。還不是你妳我我他她在權力饑荒下生活了太久,終於有機會出一口惡氣,拿了權力去欺負人家。人人都是參與者,都是施力者,你妳我我他她在權力底下變成了『牠』。該反省的就是你,第三排的胖子,第二排的瘦猴子,第一排的同性愛,和右邊的異性愛。而且並不局限於文革,這些年來官方的民間的暴力事件層出不窮,人人都應該反思。還有在大家的幫助下,豆瓣也越來越像精神廁所了。動不動就開口:『c-a-o』『cao-ni-ma』『求he-ti』『求one night stand』……爺娘養孩子這麼大花這麼多錢供其認字讀書,難道就爲了這個。2/ 別以爲得了權力,成了主子,其實不過是給人當了囬棋子。在這個大陰謀裡,你我祗是糊裡糊塗給人利用了。平頭老百姓一直就處於權力真空狀態,一朝得權的時刻,反而得好好三思而後行,別急著伸革命的小爪子。3/ 做人要坦坦蕩蕩。出了這麼多事,爲什麽不能坦坦蕩蕩承認錯誤。shiniandongluan,沒有徹徹底底認錯。4立方過後又是遮遮掩掩,小動作不斷,不許發言,不許評論,不許……過而能改,有什麽好避諱的。欺人乎欺天乎。4/ 政治背後其實是權力、利益的攫取與爭奪。打著xx主義的大旗,其實是搜刮別人手裡的權力與利益。眼下這面大旗上又越來越多的寫上了『愛國』『復興大國』這幾個字。5/ 陳寅恪到底與c-c-p有沒有劃清界限。其實這不是個問題。陳寅恪沒有與c-c-p糾纏。至於c-c-p嘛,眾人皆知的。6/ 陸鍵東的文筆不能算很好,有些枯燥。

很出色的人物,但不够出色的传记

从陈寅恪的最后20年入手,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是不知道是因为作者心中情感澎湃、难以抑制,还是因为刻意写得跌宕起伏以增强可读性——总体来说让人觉得词藻绚烂,人物反而面目模糊。

LOV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我一直以为中国只有两个真正算得上文化的时代:春秋百家争鸣之时,以及五四运动时期,除此二者之外,别无他处那是才是真正思想言论不惧于权利政治之时,社会大的变革每每都伴随着这样文化凌驾于权利之上,只有此时,真正的民主与自由得以彰显年轻时旅居欧洲,博览群书,不求精通于一门,因而没有任何学位而回国,但大学已了然于胸,虽无学位,仍位列清华四大教授粗茶淡饭,万事从简,教书治学两不误陈先生一边携家逃难,一边著书立说,看书竟然把眼睛看瞎了!这是种什么样的精神,能不能确切的找个词语来描述?一生坚持风骨,文言文写作,从右至左,断然不接受文稿的翻译以及丝毫的删减替换,涉足中国中古史,献出毕生之血力,以至巨擘晚年居于中山大学,八十余岁高龄,有感于女柳如是,青春再续般的一气呵成,为之立传,取名别传我想起了同时代的傅雷,直如竹简,纯如水晶严复,梁启超,王国维,胡适,闻一多,老舍,巴金,沈雁冰,钱钟书,傅斯年,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林徽因,刘半农,钱玄同,舒婷,北岛,卞之琳,梁实秋...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近代中国有骨气的文化人的概括

对国学大师的怀念————永远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对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等国学大师一向都怀有莫大的敬意,文革期间,陈老先生被害,实属中华学术界的损失。引用一些文字,让大家也来纪念一下陈先生,希望看完之后对他认识不深的你会对他顿生敬意!“陈寅恪在1920年代倡导,为人治学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1953年已决定其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在他1953年12月1日的《对科学院的答复》里,提出就任所长的两个条件。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并说:“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当局,刘公是党的最高负责人。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看法,应从我之说。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遂不能就任。仍任教于中山大学。此事于20世纪80年代方公之于世。”

几点想法

一、陈寅恪在建国后未能将毕生所学尽心阐发,是中国学术文化在近代的一大损失。但与同时期内国内的大多数学者相比,陈公已经非常幸运和不容易了。我们只能为时代哀,为中国哀,为无法挽回的历史哀!!!二、陈寅恪的学术思想和精神必将随时间流逝而愈发闪亮,为更多人所识所敬所用。“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对历史和传统文化保持最大敬意和温情的历史文化观,考察风俗家世和制度源流的治学方法,文史互证,这些都必将被证明是伟大的预见。三、陆键东写这本书时还是倾注了个人强烈的感情,虽然考证史料做得很足,但过于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还是让人觉得煽情过度,有失大家风范。但作者毕竟开了国内写史写传的一个体系,从此写近代学术人物的传记,感情和政治是避免不了的了。四、为什么这本书后来被禁了呢?据说是因为什么版权问题,或者什么个人纠纷。但我感觉是有关部门觉得这书中内容还是过于直白了些,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毙掉了。当若真是如此,我就要大呼一声:悲哉,陈公!!!


 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