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电影理论导论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10
ISBN:9787510048807
作者:[美]达德利·安德鲁
页数:248页

作者简介

◎美国电影理论家、耶鲁大学电影中心创建者达德利·安德鲁经典力作
◎自1983年台湾出版陈国富先生翻译的中文繁体版以来,首次发行中文简体版
◎清晰透彻地挖掘经典时期主要电影理论的传统与核心
◎让不同阵营的理论家在同一问题上辩论
◎找到各派理论的逻辑体系及其所用方法的独特性
本书是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达德利·安德鲁的经典著作,清晰透彻地挖掘了经典时期主要电影理论的传统与核心。
全书以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为分节依据,从素材、方法和技巧、形式和外观、目的和价值四个维度出发,找到各派理论的逻辑体系及其所用方法的独特性,将形式主义与写实主义相对照,并结合了现代法国电影理论,对明斯特伯格、爱因汉姆、爱森斯坦等重要电影理论家的观点及其背后涉及的心理学、哲学等思想根基作了详实的溯源与说明,揭示出其中的严密、坚实或矛盾、偏狭之处,进而“让不同阵营的理论家在同一问题上辩论”,以使读者更轻松有效地阅读电影理论的名家名作,从中得到启发与鼓励,重新思考经典电影理论之于当下的价值与意义。
这本电影理论史丰富了我们的理论研究。既是许多重要的信息来源,也为以后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参照。
——《电影研究季刊》
本书必定会引起读者对当代法国电影理论如米特里、麦茨、艾弗尔和阿杰尔的兴趣。
——《电影批评》
安德鲁的著作是最早涵盖众多电影理论家的英文参考书。
——《视与听》
美国学者达德利·安德鲁的这本书,自1976年问世以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并且一版再版,国内学者曾译为《主要电影理论导论》,从今天的角度看,可以说是对经典电影理论的经典评介。
——单万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书籍目录

致中国读者
自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形式主义传统理论
•第一章 于果·明斯特伯格
•第二章 鲁道夫·爱因汉姆
•第三章 谢尔盖·爱森斯坦
•第四章 贝拉·巴拉兹和形式主义传统
第二部分 写实主义电影理论
•第五章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第六章 安德烈·巴赞
第三部分 当代法国电影理论
•第七章 让·米特里
•第八章 克里斯蒂安·麦茨和电影符号学
•第九章 来自现象学的挑战:阿梅代·艾弗尔和亨利·阿杰尔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出版后记

内容概要

达德利·安德鲁(J. Dudley Andrew),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委员,耶鲁大学电影中心创建者,谢尔顿·罗斯荣誉教授。获法国文化部授予的法国文化艺术勋章、美国电影与传媒研究会授予的“杰出终生事业成就奖”,著有《主要电影理论》(The Major Film Theories)、《电影理论概论》(Concepts of Film Theory)、《巴赞传》(André Bazin)、《悔恨的迷雾:法国古典电影的文化和敏感性》(Mists of Regret: Culture and Sensibility in Classic French Film)等15本著作,最新力作为《电影是什么!》(What Cinema Is!)、《打开巴赞》(Opening Bazin)。
李伟峰,湖南人,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就读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获电影学硕士学位。


 经典电影理论导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以后跟人聊电影要是嘴里尽跑出爱因汉姆、爱森斯坦、巴拉兹、巴赞什么的绝对提升逼格,哈哈~~~~~后浪系列陆陆续续也买了一些了,本书是继《眨眼之间》后我最喜欢的一本。你别说这个纯理论的东西反而到不怎么难读,当然我这种头脑的人得逐字逐句的推敲甚至反复的看才能体会它的意思,像爱森斯坦的部分我就看了两遍。一般我看这类书都有把喜欢的部分的书角折一下,这本书显然已经被我折的密密麻麻了,因为其中经典的理论真的太多了,无愧于书名。撇开最后当代部分的理论,在形式主义和写实主义里我个人还是站在折中然后稍偏向形式主义的位置。当然,绝不是说巴赞等的观点不对,可以想象在电影出现时,基于绘画和舞台艺术魅力的人在发现蒙太奇之后的欣喜若狂,急于要把电影提升到和前者一样地位的人造就了形式主义。而以巴赞为首的写实主义派可以在基础这么强大的阵营前提出反对意见,且把“写实”挖掘到了我之前未曾想到的地步,这才中和了两者的观点,从而造就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数电影。至于我更偏向形式主义可能跟我一直以来喜欢剪辑有关吧,我还是觉得基于素材本身的原因,剪辑比摄影更像是画家手中的笔。当然,如果再深入到纯粹艺术的有机论,好像又稍微有点过了,那样出来的东西肯定不是movie甚至不是film可以涵盖的了,要叫做视觉艺术品才合适。总的来说这本书确实非常棒,我也有幸初窥了下电影理论的殿堂,现已计划拜读爱森斯坦和巴赞的原著了,而本书我也计划年内再看一遍
  •     11月份以来,我共读过伍宏《影视大亨邵逸夫传》、李欧梵 《寻回香港文化》、钱钟书《围城》、徐浩峰《道士下山》、达德利•安德鲁《经典电影理论导论》5本书,其中《经典电影理论导论》只读到一半,还正在进行中。《影视大亨邵逸夫传》是团结出版社的版本,里面有少许错别字。之前也读过另外版本的关于邵逸夫的传记,偶然看到这本书,挺喜欢作者每章节所起的标题,比如第一章“出身商贾之家 一门四位豪杰”,第二章“天一横空出世 引来六合围剿”,读起来有点传奇小说的感觉。读下来觉得如其他的人物传记一样,也是将被记载人物写得基本无瑕疵,好像只要人成功了,他做的一切就都是对的,他的不符合常规的地方、不守规矩的地方,都成了“不按常理出牌”与“制胜法宝”。这本传记里只有两处写道邵逸夫的失误之处,众所周知的失误:“李翰祥出走”与“错失李小龙”。此外,书中邵逸夫为了养生而练气功,每天坚持打坐,都能感觉到气在身体内游动,写的好不神奇。《围城》从高中就开始读,但读了好多次都没有读进去,总觉得“围城”离自己很远,是成年世界的产物,并且每每都读到描写鲍小姐的皮肤黝黑以及被烈日炙烤的甲板时,就感觉如书中方鸿渐一样,被置身在炙热枯燥的红海上,汗渍都沾满了衣领,空气中也充斥着海水的腥臭味,不想再继续读下去。这次读到方鸿渐与鲍小姐幽会时落下的发钗,陡然觉得有趣。等到了轮船在香港靠岸,鲍小姐与方鸿渐的分别,让我想到了电影《情人》的分别场景,但是《情人》是那么的悲情与唯美,这个却那么窘迫与不堪。整本书读下来,确实非常喜欢钱老的文笔,尤其是那些比喻与歇后语,真的是玩弄文字,妙笔生花,真的能生花。比如描写方鸿渐受鲍小姐冷落与揶揄后心头冒火又无处发泄时写道:“鸿渐气得心头火直冒,仿佛会把嘴里香烟衔着的一头都烧红了。”仿佛真的能看到心头的火与烟头的火一致,火红的忽明忽暗。又比如写方鸿渐去学校做演讲却忘了带稿子而拼命回忆稿子内容时写道:“隐约还有些事实的影子,但好比在热闹地方等人,瞥眼人堆里像是他,走上去找,又不见了。”把在脑海中搜索稿子与在大街上搜索人对应,那种感觉一下子外化出来,让人很容易理解此时人物的心境。诸如此类表达人物内心活动的比喻在文中还有很多,失恋、与孙小姐吵架等等,就不再列举。除此之外,还有描写人物形象的比喻如“孙太太眼睛红肿,眼眶似乎饱和着眼泪,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之类的,非常生动。钱老还多处书写“七字诀”如“临清流而萌短见”、“君子隐恶而扬善”等,确实让人感叹汉语言文字的魅力之大。关于故事情节,最喜欢唐小姐以及在赶往三闾大学路上那两段。与唐小姐的感情,是“爱情片”,疯狂的迷恋,疯狂的情书,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到最后感情终结时却又加上周家的“驱逐”,将人物的命运戏剧化表达出来,正如文中所说“摔了仰天跤还会跌破鼻子”。赶往三闾大学的路上像是一个“公路片”,一群人各种奇遇,并且还有生存威胁,不断设置障碍,钱不够了,催款,款到了但是不能取,与银行斡旋,钱取到了,车不够,通过诸如此类障碍设置,将人物形象展现除了,又让读者为人物的命运极为关注,所以我认为这一段的障碍设置还是非常巧妙的。在大学教书的日子也即是进入“职业剧”,一小群人勾心斗角,赵辛楣与汪太太偷情是亮点,知识分子也逃脱不了饮食男女这一关。最后与孙小姐的段落真的是“家庭伦理剧”了,各种磕磕绊绊,各种过日子斗嘴巴,经历了几个女人,方鸿渐陷入围城,挣扎而不得自拔。关于《道士下山》,之前一直想看,但手头上没有此书,所以耽搁了好久。最近看新闻陈凯歌导演要将此书拍成电影并且男主角选的是王宝强,另外还找了范伟、房祖名、吴建豪、陈国坤、元华、林雪六大主演,我不看好这个演员阵容,于是想在电影出来之前先看一下原著。并且发现一款读书软件“多看阅读”,它兼容各种格式的电子书,并且把电子书排版的很规整。于是下载了《道士下山》的电子版,装进去,两天读完,精彩处戛然而止,好不痛快,并且愈加不看好陈导选的演员,从男主角到其他六位。何安下从小就是个很聪明的人,并且很无畏!这种无畏体现在徐浩峰老师的整部小说以及前两部电影作品中,让人读起来、看起来起来有种揭露虚假权威、藐视正统的快感。《倭寇的踪迹》中窝囊、摆谱的四大门派与老盟主,各种高大上各种耍花枪,到了徐浩峰这,一棍撂倒!《箭士柳白猿》中,各个门派对打“划勒巴子”的荒诞感、武林高手突然崴脚等。《道士下山》中,药店掌柜的信道娶得美貌女子不过是自己杜撰,青海法师来杭州做法排场挺大不过欺骗无知信徒少女上床的卑劣小人,真正富有传奇色彩的大活佛讲法,却只是恩恩哈哈一堆大白话,让信徒10日不饿的窍门是大袍子里藏了食物,一一“活佛灌顶”,诸如此类虚假的“权威”有很多。读该书的另外一大乐趣就是,书中的人物、情节能找到与民国历史、电影史甚至是其他小说相关联的地方。用枪高手“查老板”大战日本特务那一段,中国的特务头子赵笠人抢占了查老板的女人韩闽珠,并且将查老板囚禁起来,霸占韩闽珠,韩闽珠只要陪赵笠人一天,赵笠人便让查老板多活一天。这不免想到特务头子戴笠与民国电影皇后蝴蝶的故事。还有大痴法师替骑部队首领董安的马被特务一枪撂倒,让我想起了林彪穿日本人军装骑马被国民党士兵开枪打伤的历史。另外,《秦腔》里写到一种蛊惑美人的方法:去美人走过的脚印里捏一把土,轻唤美人的名字,美人就会跟来。在《道士下山》中也有这样的传说,不过写的更玄乎,还要轻念咒语,美人才会来。这种怪力乱神传说又与正史有契合,传奇之中又让人觉得有些许真实,正是传奇小说的魅力!达德利•安德鲁《经典电影理论导论》是刚在内地面世不久的书,考研阶段听说过此书,也记过此书的观点。该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形式主义传统理论、写实主义电影理论、当代法国电影理论。目前刚读到第二部分巴赞那部分,暂时没有发现与以往所读书中不同的观点与认识,与之前所读过得电影理论的书籍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此书前言部分一段话却解开了我的一些疑惑。“当然,理论未必能加深观影的乐趣,实际上,在学习了电影理论以后,许多人还抱怨那种原始的(不加思考的)观影乐趣消失了,然而知识和明白事物原委的乐趣一定程度上能弥补这种缺失。”自从学了电影之后,每当观影的时候总会去想镜头、理论,而不能很好的融入的电影本身中,失去了不少观影乐趣。特别是学了电影理论之后,会想到更多文化层面的东西,而不能全身心的跟着电影剧情走,每次看电影下来,没感到轻松,反倒感觉更累。于是每次去观影时都尽量克制自己,不去想电影画面之外的东西,但除非遇到观感十分愉悦的电影,大部分的时候,还是游离于电影本身之外。所以我也在不停思考,失去了这种观影乐趣是是否可惜,知道电影时如何拍出来的乐趣与本身的观影乐趣,到底哪个更值得拥有? “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一活”与“未经体验的人生不值得反省”是一个悖论。是观影本身更重要,还是观影的体验与反思更重要?“但是我们应当时刻记住一个原则:避免用理论研究替代观影体验。尽管我依然相信,研究电影的人能比普通观众更好地体验不同种类的电影,更充分而诚挚地欣赏相对简单的早期影片。如果听之任之,任何领域的知识都会削弱体验。” 这些论断其实有点辩证法的感觉,就是说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一个度,不能让一方代替另一方,而是共存的状态。虽然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令我满意的解决方案,但他能指出我心中的这种困扰,并对之有所分析,的确让我减轻了一些这方面的困惑,其实就是要顺其自然,不能偏颇一方。原始的观影体验固然是有趣的、轻松的,但同时存在着疑惑,人都是有好奇心的,都想知道电影幕布后面更多的东西,那么理论学习为你打开了新的领域之门,并且改变了你的观影体验。电影理论好久没有读,就发现不如一直读下去那么有乐趣,记得考研的时候看杨远婴老师的《外国电影理论文选》、彭吉象老师的《影视美学》、胡星亮老师的《西方电影理论史纲》等书时,虽然很功利的是为了考研,但每天读下来,对这些电影理论很感兴趣,还会将不同的电影理论进行对比,并思考电影理论与电影创作的关系。现在再单拿出来这本《经典电影理论导论》,读起来不是那么有趣,中间遇到《道士下山》就把这个耽误了,有点避重就轻的感觉。
  •     据我所知,目前已有的电影理论史方面的两大巨著是:基多•阿里斯泰戈(Guido Aristarco)的《电影理论史》(Storia delle teoriche del film)和亨利•阿杰尔(Henri Agel)的《电影美学》(Esthétique du cinéma)。我本人从这两本书中获益不少,但我并不打算效仿他们,列举每一位理论家并解说每种理论的发展历史。相反,本书期望能使主要理论家们相互对抗,看看他们对相同的问题持有的不同见解,从而揭示他们的思想根基所在。因此,我选择了一些主流意义上的理论大师,他们的理论既有宽度又有力度。一些偶然论及电影的学者[如潘诺夫斯基(Panofsky)、苏珊•朗格(Susanne Langer)、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加普里埃尔•马塞尔(Gabriel Marcel)、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和早期的理论家[如里乔托•卡努杜(Ricciotto Canudo)、路易•德吕克(Louis Delluc)、韦切尔•林赛(Vachel Lindsay)]都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内。因为在我看来,后者还不足以和前者进行比较和抗衡。本书将优先讨论那些英文版或已有英译本的理论著作。当然这会 不可避免地忽略一些法国、苏联和意大利的理论家。但是,既然本书 旨在帮助而不是代替人们阅读理论家的著作,这种做法也无伤大雅。 当然,本书的最后一章特别探讨了几位当代法国理论家的法语著作, 那是因为他们的观点已经引起广泛重视,且有一部分作品也正在翻译中。本书的结构看起来像是按时间顺序组织的,但这纯属巧合。我只 是依照传统把电影理论分为形式主义(formative theory)和写实主义(realist or photographic theory)。这种分类法来自一个众所周知的观点:所有电影都可追溯自梅里爱(Méliès)和卢米埃尔(Lumière)。电影理论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几乎全是形式主义理论。直到1935年,我们还难以找到和于果•明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鲁道夫•爱因汉姆(Rudolf Arnheim)、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贝拉•巴拉兹(Béla Balázs)及弗谢沃罗德•伊拉里昂诺维奇•普多夫金(V. I. Pudovkin)相抗衡的写实主义者。同时,早期写实主义的种子慢慢发芽,直到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提出电影本体论,美国出现了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Siegfried Kracauer),还有一些真实电影(cinéma vérité)导演如理查德•利科克(Richard Leacock)、 彭尼贝克(D.A. Pennebaker)和迈克尔•罗默尔(Michael Roemer)等,早期写实主义的种子才开始长成参天大树。让这些理论相互对抗是有价值的,事实上这正是理论发展的本质所在。针对早期相对粗糙的写实主义,形式主义者发表文章予以抨击,电影创作者刊登了这些批评,大众也从容地接受了。稍后,写实主义者又指名批评形式主义者,指责后者为了使电影成为一门正规艺术,粗暴地切断了电影与写实之间的天然联系。我必须再次强调,本书无意囊括每个流派的每个理论家。我只选择那些能清楚阐释自己立场的理论家,无论这立场背后是他自己渊博 的思想或是重要的学术传统。通过不断地挖掘他们理论的传统和核心, 我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几个立足点,从而更轻松、更有效地去阅读那些原著。举例来说,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形式主义理论家在大多数问题上的立场相当一致,但他们的理由和论据却有非常大的差异。很多学电影的学生习惯比较不同阵营的理论家,比如爱森斯坦和巴赞,而在我看来,比较同一阵营的理论家更有意义,本书也旨在推广这种比较研究方法。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讨论当代理论,其中有些在本书写作时还处于发展阶段。这些理论大都着眼于超越“形式主义—写实主义”的论争。 它们或者辨证地综合两家之所长[如让•米特里(Jean Mitry)],或者通过将议题提升到更抽象的层面,使“形式主义—写实主义”之分显得没有必要(现象学家和符号学家都是如此)。由于这些理论极其复杂,立场又多暧昧,我只能把研究范围限定在法国学派之内。尽管其研究方法不尽相同,但研究主题相同且立场鲜明。最后一章最多只能给读者提供一些路标,以便认清主要问题,然后在经典理论的指引下关照各种不同的立场。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免忽略掉一些重要的(或将会变得重要的)理论家。但是我最关心的,同时也是所有电影学者与学生所应该关心的是电影理论本身,而不是对每一个理论家的区分。即使本书已经穷究各家理论,读者也不应该心满意足地放下此书,认为自己已经消化了各家学说的概要。我希望大家可以得到这些理论的启发与鼓励,从而开始探究自己的理论。写作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场所。在此,我要感谢国家人文学科捐赠基金会给我时间来写作这些论文。同时,爱荷华州立大学严肃的电影理论研究传统(可参见在这个领域内的许多论文)提供了非常好的 写作氛围[山姆•贝克(Sam Becker)博士就是这种传统的化身]。更重要的,我要感谢五年来那些上过我的电影理论课程的学生们, 是他们帮助我获得了本书可能具有的洞察力和比较视点。请允许我特别引述几位已经毕业的学生,他们中有一些也已经在教授电影理论的课程了,是他们的论文和课程讨论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各种理论:唐纳德•弗雷德里克森(Donald Frederickson)有关于果•明斯特伯格的论文清晰而严谨,让我认识到这种鲜为人知的理论的力量以及它背后的理论传统。杰弗里•巴卡尔(Jeffrey Bacal)和詹姆士•斯佩乐贝格(James Spellerberg)的论文直接启发了我对爱森斯坦理论的研究,布里安•刘易斯(Brian Lewis)和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则无限地拓宽了我对让•米特里的认识。最后,我还要向以下朋友致上我个人的谢意:克里斯蒂安•科吉(Christian Koch)、 丹尼斯•纳斯塔(Dennis Nastav)、 安东•普凡库赫(Anthony Pfannkuche)、埃连•埃 文斯(Ellen Evans)和唐纳德•克拉夫顿(Donald Crafton)。他们不仅帮助我理解各项研究课题,更对整 个理论工程的建构提出了重要的批评。(部分地)也因为他们的帮助,本书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一项研究任务。本书的面世还要感谢爱荷华的拉里•沃德(Larry Ward)和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约翰•赖特(John Wright),感谢他们的细心工作和超凡的幽默感。1975年6月于爱荷华城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丝丝入扣,看过最好的电影理论书!
  •     好!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     形式主义,现实主义,现象学以及法国新浪潮
  •     第三遍,感觉依然没有读透
  •     读透太难。
  •     不愧是“入门”经典,“四因说”式的构思,像在听电影学界的亚里士多德讲电影。
  •     一次梳理和分析,使用的方法论是关键,但是仍必须看原理论才能理解,与电影理论读本搭配使用才有效果
  •     可读性强,有意思
  •     经典入门,可以说是必看了。虽然未涉及后期心理学和女性主义等理论,但如前言里说,经典理论当如其名一样保持长久的中肯度和生命力。蔡明亮说,要不断回归“电影是什么”的思考,这个最简单的问题也是巴赞的书名,和众多理论家讨论的核心。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交锋始终发人深省,值得一再回顾。
  •     上世纪经典电影理论虽然受文学理论影响明显,但是话又说回来了,谁又不是呢!爱巴赞和法国现象学那一派,简直说出了心里话。
  •     清晰、透彻,美国学者的一贯长处,缺点是四平八稳,找不到太多亮点
  •     思路清晰的书读起来简直是享受。
  •     一本理论书籍,不旗帜鲜明的表达论点,全然截取大师文章片段,既无逻辑又无总结,真是可惜了,还有这么多人舔
  •     非常好的入门理论书。形式主义和写实主义,他们对于电影的要求是不同的,而我这个中立派对两方皆有欣赏之处。其实任何理论到最后都得寻求融合,因为电影是实践先行于理论的事物,它始终拥有无限可能性。
  •     表意的改造还是自足的生命力,诗意地栖居还是理念地复现,读完却只想引用黄前久美子的名言:「うまくなりたい!うまくなりたい!うまくなりたい……」
  •     观书中途感受 感觉自己以前从未理解了解过一部电影
  •     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这本书,让我真正爱上了电影。
  •     第一次接触电影理论,只是作为兴趣,花了一周时间很仔细的看过去,不是全然都能理解,但还是一个很好的入门作品。
  •     配合 电影理论史评 及 外国电影理论文选 阅读更佳~
  •     在亚里士多德四分法框架下对重要经典电影理论的概述、分析和对比,提供给想要阅读各家电影理论的人一个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敲门砖。作者条理清晰、无多余赘述。
  •     读了就忘系列
  •     入门书!美国人的,不能太相信。
  •     本书的可贵之处是把不同时期不同思想的理论家就同一问题进行比较和讨论,而且整体有个较为清晰的脉络——从“形式主义”到“现实主义”,到让米特里的承前启后式的总结,到现代电影理论初现峥嵘时的符号学和现象学,作者学识深厚,窥探了理论家背后的哲学支撑与知识结构。而且相比国内的学术书籍译本,本书的翻译严谨而流畅,丝毫没有读理论书籍的艰涩感。
  •     将不同时代的重要电影理论大师的观点进行对比,领读者在激烈思考中感悟自己的观点。
  •     看不懂
  •     买来当做电影理论入门读物。刚开始读有点接受吃力,不过越读越有意思,豁然开朗。四因说,按时间历程和不同派别梳理代表理论家的理论主张,并且结合他们的个人经历,哲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背景来深入探讨、系统分析这些电影理论,同时也点出了优势和不足。对同一或不同派别的理论也进行了有趣的比较(有种隔空对战的感觉)。 从形式主义和写实主义,再到结构主义和现象学,不同立场的存在才是健康和活力的标志。 其实书中电影理论家们的著作我只完整读过克拉考尔的《电影的本性》,但读到作者对它的分析和评价时,意识到自己当时并未读透,由此可见,本书可以充当引路者的角色,我觉得即使读完理论原著也可以来看看本书作者的独到观点。巴赞那一章写得真好,足以让人感动落泪。
  •     不喜欢这种分类和写法…… 一团乱麻555
  •     忘记标注了。上学期写论文前看的书,结构非常清楚,要点也总结得方便记忆。
  •     入门级别,算是最通俗易懂的一本吧 汗。。。。。
  •     虽然只看了感兴趣的三章,但真的太精彩了!简洁清晰,要点鲜明,举例形象易懂,间或有作者充沛的情感抒发。一句话,不可多得的理论入门佳作!!!
  •     清晰的电影理论地图
  •     不错的电影理论入门书籍,理解难度由浅入深,心理学、哲学、符号学、语言学、现象学阐述其中,对各流派理论的梳理客观而系统。犹爱爱森斯坦与巴赞。
  •     要想系统地了解各大学者们的理论思想,这种简要的分类概括显然是不够的。总之我再也不买这种导读类的书了,既没能领悟思想,看得又烦躁。即使硬着头皮,也得把系统的书籍看了吧。
  •     一本透彻挖掘经典电影理论的传统与核心的书,买来近两年终于读完了,从今而后才敢说自己入了电影学的门。对爱森斯坦、巴赞、麦茨等重要理论家主张的详细研读,更是值得反复体会。
  •     经典电影理论讲的很透
  •     唉,我得再看一遍才行,也不是功力不足,我就是最近头晕……脑力消耗太大了……先看一本国内水货缓解一下大脑疲劳吧……
  •     达德利安德鲁 与 安德鲁萨瑞斯。。傻傻分不清
  •     “经典”一词意味着持久性、平衡感、与研究对象和社会保持着和谐与共鸣。电影理论的目标便是对电影性能提出系统的看法。但我们一定要避免用理论研究替代观影体验。
  •     对于很多看电影的人来说,观影只是社会迅速发展带来的信息快速化吸收的一种消遣方式,似乎内容和视觉效果大于一切。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只有熟络掌握与电影相关的理论才能算上是资深影迷;因为只有在此之后ta再观影时不再是出于单纯的直接观感而是出于一定方法论体系下的出的科学评判。这本导论就是适合影迷提升自身观影理论水准的入门教材。虽然是导论,但是并不是分别介绍每个理论家的理论,而是将这些理论家放到同一个平台,从素材、方法和技巧、形式和外观、目的和价值这四个方面使他们比较。为读者理解电影理论及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可考依据。
  •     清楚
  •     看了估计有一个月了,理论这玩儿总是看得我头晕(●°u°●) 」这本理论书不过是用于入门,看完总算大概有个头绪了
  •     大概是我自己不够了解,感觉第八章麦茨和第九章现象学不太清晰。
  •     电影史+基本知识+大量灌片子+电影理论 这个顺序比较合理
  •     书太好了真的,条理太清晰。符号学部分给我的启发最大,虽然不敢说完全懂了这个理论,但至少弄懂了大致的方向,之前看其它版本的理论书完全没头绪啊,另外译者非常棒!
  •     非常好地区分了电影理论与电影批评理论,把类似作者论、类型片理论摒除开来;可惜囿于写作年代,只能集中探讨70年代以前的成果。。。翻译相当流畅。。。
  •     电影理论的冰山一角,却能起到很好的概括和梳理作用。
  •     拓展阅读:雨果·闵斯特伯格、爱因汉姆、米特里、巴赞以及克拉考尔……
  •     依照统一的结构对不同理论进行概括和梳理,便于认识把握和相互比较,当然也无可避免地带有作者个人的理解和看法以及限于篇幅所作的简化和省略
  •     译者用心了。虽说于我而言过于理论但依然受益不浅。安德鲁的电影艺术大局观以四因说的架构呈现 条分缕析深入浅出。以形式与纪实的分歧切入 不仅触及电影技艺本身 更深入挖掘了各位理论家的思想源头 广义电影学于狭义电影学延拓之处亦有涉及。作为"理论导论" 而言 已然相当清晰全面了。
  •     读的最清晰的一本理论书。更崇拜巴赞了,更喜爱作者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