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与西方艺术》书评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208118515
作者:[英]马尔科姆·安德鲁斯
页数:308页

(转)风景画:人为制造的自然盛景(作者:郑渝川)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郑渝川“文艺复兴运动早期,画作中的风景,从属于人物、事件等其他主题,越往后,风景就开始扮演更加独立的角色。”艺术中的风景,是通过艺术化的构思和创作,在特定范围内对自然世界片段进行选择、精简的剪裁后呈现的景象。西方的风景画艺术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自此后的几百年以来发育更趋成熟,形成了“风景”的艺术概念和独立流派。讨论艺术史,完成艺术启蒙教育,当然就不能省略西方的风景画。英国肯特大学维多利亚时期及视觉艺术研究教授马尔科姆·安德鲁斯所著的《风景与西方艺术》一书,被纳入了西方当代最权威的艺术史丛书“牛津艺术史”,这本书详细地向读者介绍了什么是风景画、风景画的流变、艺术家如何通过自然风景处理而改变风景画主题,还对风景艺术中的诸种重要主题,比如社会文化影响下建构的风景、风景与政治、风景与地形学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考察与探讨。马尔科姆·安德鲁斯开篇即明确提出,风景“无论是刻意雕饰还是野生自然,在成为艺术品主题之前,其实已经是人工制品了”;并且“即便仅仅是看看,我们已经开始塑造和解读它了”。比如说,我们欣赏一幅乡土气息浓郁的田园画(照片),并从中获得愉悦的美学体验,这种反应过程实际上是对创作者预设主题的反映。风景画需要框架,或者更明确地说,框架使得风景画得以构成,而这恰恰也是由创作者所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观赏者只能被动接受创作者借助风景画作品灌输的主题。文艺复兴早期,画作中的风景,从属于人物、事件等其他主题,越往后,风景就开始扮演更加独立的角色。有趣的是,文艺复兴本身是致力于解除宗教蒙昧的一场社会文化运动,但正是因为打破了传统的桎梏,一些画家才开始将荒原(纯粹的自然景观)作为绘画题材,这实际上仍反映了宗教信念;其刻画的自然布景中的孤独的隐者形象,已经可以与背景隔开。风景绘画在16世纪开始逐渐流行,乡村主题也在各种叙述性的体裁中占据统治地位。按照马尔科姆·安德鲁斯的解读,这是世俗化、城市化(以及后来的工业化)发展并带来诸多新的社会问题背景下,画家们对文艺和知识精英情绪的一种艺术表达。此种主题在后来的几个世纪里将反复出现,表达方式渐趋复杂化,艺术表现形式也掺入了程度不一的感伤、恐慌、忧虑乃至绝望等情绪。风景画的取景框,实质是建立风景与“非风景”的边界,让创作者和观赏者都明确意识到“外部”和“内部”的差异。许多画面中明确出现单调、令人乏味的日常室内空间,和浪漫主义风景的融合,使二者建立联系并有所分离的就是取景框。《风景与西方艺术》书中借助对艺术史上多幅代表性作品的赏析解读,向读者介绍了创作者的布景用意及画面的艺术风格。自然界中的如画主义景象,是迄今为止许多著名艺术作品所竭力再现的风景主题。艺术家之所以热衷这类风格、主题的作品,还因为如画主义可以更好的传递美学、文化思想。在如画主义景象为主题的画作中,力量、隐晦、贫乏、无限、宏伟等表达着崇高艺术特征的要素都能戏剧化的显露。风景画如同艺术史、美术史上其他类别的艺术品一样,在概念、体系逐渐明确而跻身主流后,不可避免被赋予了政治意义。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再往后,传统的贵族陷入政治、经济、文化权力全面丧失的困境,而这些人恰好是包括画家在内文化精英的赞助者。这也是风景画发展的前期许多画家习惯于在画作中加入乌托邦意味的原因。而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欧洲掀起了民族主义浪潮,风景画也与其他文化艺术作品一道,被用来制造传统大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民族自豪感。而在同时期的美国,摄影家和画家均有意识地通过作品反映西部拓荒的壮美景象,这些景象成为了掀起进一步的西部拓荒狂潮的重要动力,也最终成为“美国梦”文化内容的一部分。原文地址: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4-01/25/content_2765876.htm


 风景与西方艺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