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地图的旅行

出版日期:2014-8
ISBN:978753215324X
作者:[英]格雷厄姆·格林
页数:352页

作者简介

百年来的旅行经典 一卷书胜行万里路
乘火车和卡车穿越塞拉利昂,徒步跨越利比里亚和日内瓦
一次内心的恐惧与新鲜的自然空气的对峙
二十世纪最优秀的游记之一。——《独立报》
“非洲毫无神秘可言,只有赤裸裸的真相。”——《没有地图的旅行》引言,保罗·索鲁
“没有哪个词语能更好地形容这个贫穷、懒散而又美丽的多民族国家了。”——格林
一九三五年,三十岁的格林无法忍受婚姻窒息般的压力,邀请他年轻的表妹陪同他开始长达四周的非洲内陆探险之旅。这是格林首次离开欧洲,他们需要徒步穿越长达三百五十英里的森林,这片森林位于两个国家内,一个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塞拉利昂,另一个是世界上最失败和战争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利比里亚。格林当时关心利比里亚的奴役劳工状况,本书中有一段秘密任务就是作为反奴隶制社会的耳目。在此次旅行中,他希望能远离文明,探索非洲的“黑暗之心”。

内容概要

格雷厄姆·格林
Graham Greene, 1904-1991
英国作家、剧作家、文学评论家。从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毕业后,在《泰晤士报》担任副编辑,因其第四部小说《斯坦布尔列车》而声名鹊起。一九三五年,他穿越利比里亚,回国后写成《没有地图的旅行》。一九三八年探访墨西哥,报道当地宗教迫害,完成《非法之路》及著名小说《权利和荣耀》。一九四一年进入英国外交部并被派驻塞拉利昂,此后他以西非为背景创作了小说《问题的核心》。战后他卸下公职,四处旅行,足迹遍及南美、东欧、亚洲和非洲,同时以自由投稿人的身分继续发表著作。
格林的著作丰富,包括二十五部长篇小说、四部游记、六部剧作、三部自传、四部童书、数本短篇小说集,以及诗集、评论、报道等。他的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获奖无数,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高达二十一次,可惜始终未能获奖。格林曾被授予英国功绩勋章和皇家荣誉勋爵封号。


 没有地图的旅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序我第一次读《没有地图的旅行》,是在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当时正值宵禁,被锁在阴冷的旅馆房间里,想必格雷厄姆•格林一定认同,在这样的环境中看这本书应该再合适不过了。外面一片吵闹,不知是因为暴雨雷鸣还是因为从天而降的迫击炮,垂死的利比里亚独裁军阀查尔斯•泰勒已经深陷叛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二零零三年六月,我飞往利比里亚,报道这个濒临瓦解垂死挣扎的国家。一九八零年以来,利比里亚政府一直深陷腐败的深渊。在踏上飞机之前,我唯一能找到有关利比里亚的书便是格雷厄姆•格林的这部小说,书中描述他一九三五年搭乘火车和卡车穿越塞拉利昂然后徒步三百五十英里跨越利比里亚和日内瓦的旅行。格林在他后半段职业生涯中,向媒体报道了大量势力冲突和国家危机的新闻。一九六七年,在以色列赢得“六天战争”几个月后,格林受《星期日电讯报》所托前往这块圣地,战争给这个国家带来新的开始,或许和平也会随之而来。但随着埃及的炮火直逼苏伊士运河,格林冷嘲地写道这场战争的名字可能搞错了,这哪是“六天战争”。一九六七年底,格林又受《观察者》委派前往非洲塞拉利昂,由于之前在外交部工作时已驻守过塞拉利昂,《观察者》想让格林撰文报道这个对他来说熟悉的地方,当时塞拉利昂刚刚发生独立后的首次政变。在置身事外的后人眼中,这个前英国殖民地在格林的笔下被完美地勾勒成为“汤甜之地”。这个词并不是格林的发明,而是他在一名年轻妇女穿的棉衣上看到的词语,当时他在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做午夜弥撒时,就坐在她身后。他借用这个术语,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因为“没有哪个词语能更好地形容这个贫穷、懒散而又美丽的多民族国家了。”一九三五年格林正值三十而立,被《泰晤士报》派往非洲进行报道,在此之前他从未离开过欧洲。我至今还保留着一本平装的《没有地图的旅行》,它曾陪我历经非洲战争。封面还残留着驱虫剂的痕迹,书页里零星地写着几行旁注,翻了好几遍之后书脊有些脱落,但是对我来说这本书依然珍贵,因为它不只是一篇简单的报告文学。不过细心阅读几遍后也的确能发现不少错误,想必这位副主编自己也没想到吧。格林在书中对利比里亚国歌的描述有些偏差,此外旅行开始和结束的日期也记录错误。他在利比里亚曾遇见一位名叫乔治•哈利的美国传教士,书中对哈利呆在利比里亚的年份也记录不准确。虽然格林的书中有许多不准确之处,我反而感到欣然。在我眼中,这意味着他也只是一介凡人,也会被封尘在后人的记忆之中,重点是这些偶然的错误丝毫不影响《没有地图的旅行》这本书的内在力量。透过这本书,我可以窥视到更多格林的世界,也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世界。这本书包括两段旅行。第一段旅途真可谓是长途跋涉,格林随同他的表妹芭芭拉•格林、四名仆人和二十六名脚夫穿越遥远的非洲大陆。二零零九年战争在利比里亚早已成为历史,我循着格林走过每一寸炙热的土地前行,看着一个别样的非洲,一个与格林笔下的文学世界中截然不同的非洲。在苦苦跋涉的这几周,我切身体验了非洲灼热的气候和令人窒息的丛林地貌,看来格林不仅拥有强壮坚韧的身体,还拥有异常强大的精神力量。格林一九三五年的非洲之旅可以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旅途,没有身体力行的勇气和义无反顾的决心是绝对不行的。严格地说,格林的第一段旅行并不是“没有地图的旅行”,而更多地可以称为“没有好地图的旅行”。格林非洲之行带了两张地图,分别是英国和美国的军事规划图,非常破旧,只标出了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几内亚的轮廓,而中间地区几乎空白。格林书中的第二段旅行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没有地图,也是格林在内心深处找寻自我和人生真谛的旅程。书中有好几处他都借用了精神分析的术语,根据自身的切身体验描述他年轻时接受精神治疗的感受。他在书中写道,自己回到“压抑的思想”和“原始的回忆”之中,在这场内心深处的旅途中,利比里亚这个目的地已经显得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到达利比里亚释放自己的思想。格林并不是要身体力行让肉体回到非洲,而是通过非洲之行在精神上回归原始的纯真。这也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二零零三年,我一直深感困惑利比里亚为何总是充满混乱和残酷的战争,读完格林在利比里亚内陆遭遇的种种困难,我感到一丝欣慰。最近我又重拾这本书,它让我思考作为白种局外人,自己有时想要投射的种种偏见,不单单指向利比里亚,还指向更加广阔的非洲大陆。格林书中的照片尽是破败不堪的场景,看起来遭遇困境,有些甚至已经无法辨清,但是却愈发吸引我回到书中的世界。每次读完《没有地图的旅行》,都能从中寻回一些新鲜的感觉,这本书绝对是佳作的典范。提姆•布彻,二〇一〇年
  •     《没有地图的旅行》是一场充满自信的旅行,从书中作者对旅途的藐视中不免可以看到康拉德 的身影,让你不断地告诉自己这是一名年轻人对人生得失的权衡。想想康拉德自己经历的那场鼓舞人心的旅行:一八九零年九月康拉德驾驶比利时国王号沿着刚果河前进,这场旅行对康拉德来说也是对人生得失的权衡:那年康拉德(又称“科尔泽尼奥夫斯基船长”)三十二岁,他需要钱,想永远地抛弃大海,他的第一部小说《阿尔迈耶的愚蠢》出版之后,生活有过短暂性的改观。对于格林和康拉德来说,非洲这片充满史诗神话和神秘丛林的大地,无疑改变了他们的整个人生。多年之后,格林把他三十岁历经的这场惊险旅行称为“改变人生的旅行”。康拉德对他激动人心的刚果河之旅也表达过类似的心情。在旅行类书籍中,像格林这种以渗透的方式慢慢揭露非洲本质的书其实不少,例如在格林之前有康拉德的《黑暗之心》、斯坦利的《穿过黑暗大陆》和《最黑暗的非洲》,格林之后还有劳伦斯•凡•德•普斯特的《风之家族•非洲内陆的最后长征》。这些书中描述的惊险和神秘时常让人想起孩童时的探险故事——在旅途中历经艰难险阻,克服原始自然的固有障碍,在遥远的非洲大陆寻找改变人生的奇遇。人们依然幻想戴着遮阳帽,深入非洲的深渊探索闪耀的神秘,这种充满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梦幻假想却严重扭曲了我们对非洲的看法。用康拉德的话说,这种发现就是“恐怖呀,恐怖”,而在格林看来探寻非洲更多的是厌烦、思乡、非洲脚夫抱怨“太远!”,还有精神上对这种痛苦所表现出的共鸣。但是说真的,非洲毫无神秘可言,只有赤裸裸的真理,横跨非洲大陆的旅途异常艰难,但是这场旅行却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极限——体能、智慧、精神、机敏,甚至是爱的极限。格林这本书描写他在利比里亚丛林中跋涉四个星期的惊险旅行,在此之前他还仅仅是一个纯粹的旅行新手。格林很久以前就承认,“我之前从未离开过欧洲;在非洲旅行,我算是纯业余者。”令人惊奇的是,他在旅途中还带上年轻的表妹芭芭拉一同上路。在弗里敦时,有人曾对他们大声说道,“你们这些无知的孩子!”他当时却一直不以为然。在没有同伴的旅途中,格林显得非常阴郁烦躁、焦虑不安;而芭芭拉也没什么旅行经验。对于这位陌生人来说,从格林无助的微笑和无措中便清楚他们是在黑暗中盲目穿越。《黑暗中的旅行》曾经就是这本书的备选标题,但是最终未被采用。至于格林到底有多无知,这里还有段趣闻:在从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出发之前,格林坦言道,“我可能永远也没法记准指南针的方位点。”敢问有哪位旅行家能比格林更加没有经验呢?尽管没有旅行经验,格林和芭芭拉并没有退缩。他们决定寻找外人的指导,于是雇佣了一些脚夫、两名仆人和一个厨子,踏上驶往利比里亚边界的火车,开始踏入利比里亚的后背边界。他们以低廉的价钱就雇了二十六名脚夫搬运食物和装备。他们带上一支自动手枪、一顶帐篷(之后也从未用过)、一张桌子、一个轻便的浴缸还有一些威士忌。他们还带了些廉价的手饰,供路上送给当地的居民,但是那些居民似乎对钱或威士忌更感兴趣。旅途上一波三折:颠簸劳顿,格林还患上重度发烧,被人误解是家常便饭,还有几次走错方向。格林雇佣的脚夫还时不时地故意拖拉不肯上路。出发一个月后多点,他们又回到海岸线,大约又一周后(书中省略了具体日期),格林登上轮船返回英国。那是一九三五年。年轻整洁、自信而又富有涵养的英国人,全副武装开始贸然踏入这个世界上最遥远的角落,他们并不担心自己没有经验,反而自以为豪,头上带着滑稽的头饰(格林当时头戴遮阳帽)。他们坚信一切都会顺利,非洲人会尊敬英国人、帮助英国人,就算当地居民不好应付,遇到满口的本地方言,这场旅行也会充满乐趣。当他们回到英国时,就会把这场旅行付诸笔下,谈论旅行的惊险。这种情形正好是格林同代作家伊夫林•沃、罗伯特•拜伦、彼特•弗莱明等的真实写照,几十年来,这些人的作品饱受赞扬,甚至(在我看来)有些过度赞扬。《没有地图的旅行》很少与这些书摆在一块,或许是因为这本书缺少幽默,这本书描写的是黑暗的非洲,或是这本书总的来说充满政治性。(格林在书中还坦诚地赞扬了非洲妇女的半裸形象)这本书的出版命运也非常不幸,在首次出版后十八个月,就因为面临诽谤诉讼而下架,从而在一开始便扼杀了它的机会。至于格林作为新手初涉非洲大陆,在我看来格林对旅途的焦虑和无知似乎加深了他与大自然搏斗的记忆,或许还有所夸大,让这场旅行变得更加像是一场戏剧;而他对旅途的恐惧,却让他每时每刻都保持高度的潜在意识,让这场旅行看起来像是一次冒险。这本书是格林第一部旅行小说,也是格林最优秀的旅行小说。上世纪30年代初,格林就怀有要徒步横跨非洲丛林的想法。当他朝着非洲出发之时,他还只是一个年轻人,结婚七年,有个十三个月大的女儿。格林之前从未写过旅行小说,不过这也不奇怪,因为他之前几乎就从未旅行过。他曾经在英国有过几次短途旅行,但都属于愉快的周末消遣,他那时还从未离开过欧洲。他对非洲一无所知,从未露营过,从未在艰巨的环境中过夜,也从未有过任何长途航海旅行和远足的经验,更不用说穿越丛林了。或许是受到朋友和同伴说起旅途历程的影响,他非常期待与脚夫和仆人一起穿越在地图上空白的利比里亚内陆。他不知道这场旅程有多远,也不知道要走多久,或是走怎么样的路线。尽管如此,更出人意料的是格林决定带上他年轻的表妹芭芭拉。至少在我看来,这种冲动,虽说不至于是疯狂的奇想,却从未受到严肃地质问。芭芭拉当时二十七岁,身世背景较好,从未旅行过,没什么徒步经验。但是格林运气很好,芭芭拉虽然出生于上流阶层,但也是一个运动健儿;她很快就学会了怎样徒步旅行、怎样应对旅途中的困难,虽然这场旅程让她品尽了旅途的艰辛。她在人群中比较谦让——《没有地图的旅行》中几乎很少出现她的情节——尽管如此,芭芭拉在旅途上却与格林同甘共苦。芭芭拉在自己写的《蒙昧之地》中也描述了这场旅行,这本书最初在一九三八年出版,一九八二年再次重印(由我作序)更名为《覆水难收》,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格林在繁冗的书中所作的含蓄描述。格林为什么会带上芭芭拉?为什么不独自一人?为什么又不选一个经验丰富的同伴?这些问题,在他书中都没有答案,格林在此后的自传中也没有对此作出详细解答。但是格林在旁白中曾解释,邀请表妹芭芭拉是出于冲动——因为在聚会上香槟喝多了。很难想象,格林在为这种惊险的旅程挑选同伴时虽说不至于草率,也竟会如此随意。一名年轻的旅行者,甚至不懂得如何使用指南针,加上他初入丛林的表妹,旅行箱中里还装一本萨基的短篇小说集,这样的情形看起来不免让人想发笑。那会不会是因为格林对芭芭拉的爱慕之情?面对女士,格林可能会表现冲动。芭芭拉是个美女;而格林在结婚几个月后就曾对妻子维维恩不忠。当时还有传言称格林和芭芭拉有过恋情。格林在书中对芭芭拉几乎只字不提,或许这正好解释了格林内心的窘迫、对婚外恋的悔恨以及贪恋女色的心理,这种心理一直折磨了格林大半生涯。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无从解答,不过或许这也无所谓,只要我们看到格林与这位年轻的女士在旅途中同甘共苦,那大部分神秘性也就烟消云散了。想象一下在非洲内陆驻地的库尔茨 ,而他的未婚妻站在他身旁,刹那间他似乎显得没那么孤单,领袖气质没那么强烈,也没那么神秘——而芭芭拉在旅途上陪伴着格林也是一样的道理。在旅途快要结束时,格林发烧了,路途记载的日记也越来越少,还急忙赶路想快点结束这场旅行。“从塔佩塔到达吉济镇的旅程,我什么都记不得,接下来几天的行程也没什么印象。我已经筋疲力尽,连日记也写不了几行。”如果要详细了解格林最后的那段旅行,读者可以去看芭芭拉书中的叙述。芭芭拉身体却很健康——她还在书中写道,格林在旅途中变得越来越脆弱,但是她却相反,这场旅程让她变得越来越坚强。(未完)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30岁的格林
  •     这些片段有许多在现在看来像是断简残篇,但在某个时日,可能却会成为一副完整图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
  •     he never gets away from what he is escaping. 踌躇满志又患得患失,想做一名探险家、开拓者、腻烦了文明世界的抽离者,却害怕给脚夫的钱不够、得痢疾、老鼠和潜蚤,这和雇人搬厕所上乞力马扎罗山有什么区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心态爆炸。
  •     译本不行
  •     感觉要不是作者很有名的话,估计就不会出这本书了。整篇都在说怎么和脚夫斗争,没什么太大意思。
  •     云里雾里…看到一半就再读不下去了。
  •     不及期望……翻译不太好
  •     如果不是忠实的格林读者,完全可以忽略此书的存在。
  •     游记第二弹。引言感觉恶意满满,令人挥之不去。
  •     炎热、焦灼而疲惫的旅行,老鼠、蟑螂、虫子、热病、脓包……森林里所有不愉快的段落都在《问题的核心》里回响。几乎没有存在感的表妹。
  •     格林对利比里亚内陆地区的认识是:“从未被掠夺,从未被改变,从未被扭曲。”它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来认识“文明”。
  •     2015年10月17-18日读,2015-338,图168。
  •     逃出现实生活穿越塞拉利昂与利比里亚的旅行,然则西非充满了各种迷乱的不确定性。总之我是一点也不向往这种旅行的,然则格林确乎是个不错的小说家。
  •     被书名所吸引,但并不喜欢。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原著就是如此,真的看不懂。看到三分之一就放弃了。
  •     这本书不是小说,因为没有主线故事和框架,很容易让人觉得不知所云,可以把这书当作”旅非散记“来看,是一本作者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的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