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疗法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
ISBN:9787539642161
作者:茨威格
页数:207页

作者简介

本书系我社“茨威格经典传纪丛书”之一种,全书以优美的笔触、深刻独到的分析,论述发明催眠术的奥地利医生梅斯梅尔、基督教科学创始人玛丽.贝克尔.艾迪和精神病学者弗洛伊德的生涯,熔科学性与文学性于一炉,是关心精神与身体健康的现代人必备的床头书.

书籍目录

弗兰茨·安东·梅斯默尔
先行者和他的时代
肖像
点燃的星星之火
最初的试验
预感和认识
帕拉蒂斯小姐的传奇故事
巴黎
梅斯默尔躁狂症
科学院出面干涉
报告之争
没有梅斯默尔的催眠术
回归遗忘
后继者
玛丽·贝克-艾迪
生平与学说
四十年似水年华
昆比
奇迹心理学
异教徒中的保罗
肖像
最初阶段
玛丽·贝克-艾迪的学说
启示的转化
最后的危机
救世主与美金
退居幕后
钉在十字架上
后继者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世纪转折时期的态势
性格肖像
出发点
潜意识世界
释梦
精神分析学的技巧
性欲世界
迟暮之人的目光伸向远方
时代地位

内容概要

20世纪文学大师、奥地利著名文学家斯蒂芬•茨威格不仅创作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长、中短篇小说,而且以其众多影响深远的人物传记著作享誉世界文坛。


 精神疗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明亮的花朵:由茨威格文本想到比喻四川也人打死我也要用比喻。——题记1阳春三月,我在读茨威格《精神疗法》后,忽然发现:比喻在茨威格的文字丛林里,就是鲜艳明亮的花朵。就是这些花朵,让我如草原上看惯了单调绿色的动物,兴奋异常。是的,没有这些花朵,即使绿色,也很容易使人视觉疲劳。没有比喻,即使诗歌,也会黯然无光。世界的辩证法,常常会这样给人开玩笑:越是了解的,其实并不了解;越是熟悉的,其实并不熟悉;越是靠近的,其实非常遥远;越是看见的,其实非常模糊;越是知道的,其实非常无知;……我的意思是,我们对待“比喻”这个词,就是这样的一个怪现状。进一步说,文士们对耳熟能详、众所周知的比喻的认识远远不够,对其重视远远不够,对其运用远远不够。2应该说,小学生都知道什么叫比喻。中学生还能说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情况。一个记忆力好一点的中学生,还会背出来:明喻的比喻词是“像”“好像”“仿佛”等;暗喻的比喻词是“是”“成了”等;借喻没有比喻词,也不出现本体,直接用喻体替换本体。是的,关于比喻,似乎就是这些知识点,如果还要加一点,那就是比喻的作用是,使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明白。可问题就在于“生动形象”、“通俗明白”这些说法本身就不生动形象,也不通俗明白。在笔者看来,比喻的作用应当是这们的:除了前面所说,比喻是绿色原野里的花朵,比喻还是一种魔水,一旦在坚硬的文章里注入适量的比喻液体,即使是僵尸般的文章,也会跃然而起,健步如飞。其实,我要说的是,我们要在文字的世界里行走么,请拄着比喻这根神杖。用这根杖我们可以点石成金,让干涸的河流涨满水,让枯槁的树木发出芽——有时,还可以直接坐着这根杖,神游太空,体会风飘飘而吹衣的感觉。3我说,是茨威格让我关注比喻的,于是,我不得不回到他的文字里来谈谈如何运用比喻。也就是说,只是爱比喻还不行,写作者还要与比喻结婚,像基督徒一样,在教堂里承诺与她结为一体,永不分离。如果,要我就如何运用比喻提出一个关键词,那么这个关键词就是:转换。转换,就是由意到言的转换,或简称“意言转换”。写作者内心对一个问题所想的就是意,这个意,往往是混沌的、粗糙的、非比喻的。不成熟的写作者,往往就是直接书写这个意,而成熟的写作者(如作家),他往往要把这个“意”进行转换成文雅的比喻的言语写出来。也可以这么说,不成熟的写作者是“以意写意”;成熟的写作者是“以言写意”。后者就是做到了“意言转换”,而前者没有进行转换,就如食物还没有消化就排泄出来一样。或者说,成熟的写作者,是一台新磨,玉米粒倒进去之后,被磨成了粉末才排出来;而不成熟的写作者,是一台钝磨,玉米粒还是倒进去之后,它不知道咀嚼,就急匆匆地排出来了。排出来的还是玉米粒。当然,茨威格是一台新磨,我们来看他如何“以言写意”把玉米粒磨成粉末的:1.后补式:①(意)父亲马克•贝克,是个身材魁梧的农民,他非常严厉,非常虔诚,也非常固执。②(言)父亲马克•贝克,是个身材魁梧的农民,他非常严厉,非常虔诚,也非常固执,脑袋像拳头一样坚硬;他的左邻右舍说,他是“你要动他就像动古老的基萨奇山一样艰难”。①是想说的“意”,②是写出的有文采的“言”。由言到意似乎也不难,就是在意的基础上继续作一些补充性的说明——这个说明当然是用比喻。这里,言里包含意,言的文字比意增长了许多(这可以理解为文字在生长)。我们可以把这里的“意言转化”方式命名为后补式。2.复指式:①(意)谁也无法突破她神秘的神经,她坚强的意志宁愿粉身碎骨,也不屈从于他人的愿望。②(言)可谁也无法突破她神秘的自我周围那堵神经墙;她坚强的意志宁愿粉身碎骨,也不屈从于他人的愿望。①与②不同在哪里?就在加了一个喻体:墙。本体已有了——神经,再加一个喻体“墙”复指(重复)一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经济,就用一个字(或连带一个量词“堵”),就使言语活了起来。这种“意言转化”方式命名为复指式。这是比喻之花的第二种展开方式。下面这个句子也是这种复指式:而恰恰这些看上去务实的美国人却特别具有丰富的宗教细胞,因为在持续不断的革新中,对新教的牢固的信仰已经在那儿长出了各派别的茂盛的新芽。“茂盛的新芽”这个喻体,即是对本体“各派别”进行复指(重复)。3.前铺式:①(意)这个女人在她身上惟一能够体现女性的东西的,是她那一头栗褐色的头发。②(言)这个女人仿佛就像已淬火过的美国钢铁,在她身上惟一能够体现女性的东西的,是她那一头栗褐色的头发。比喻句②与非比喻句①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在句子的开头就用了一比喻,后面再对这个比喻进行补充说明。这种比喻之花的展开方式,命名为前铺式。一开始就让比喻从天而降,很有冲击力。后面的补充性说明,使这个比喻的意思更确定、更明白。4.替换式:①(意)教育伦理学野蛮地在乳臭未干的年轻人世界里四处游荡着。②(言)教育伦理学脚蹬农民的铁包皮靴子,在乳臭未干的年轻人世界里四处游荡着。比喻句②替换了非比喻句①中的形容词“野蛮”。这一替换,言语就摇身一变,花枝招展了。这种替换形容词或动词的比喻展开方式,命名为替换式。下面这个句子里仍有替换:尼采的散文可以使艺术和技巧中最为巧夺天工的烟火闪耀出光芒,而与尼采的“发情”散文相比,弗洛伊德的散文首先给人的感觉始终是冷静、平淡而单调。“烟火闪耀出光芒”是“艺术和技巧巧夺天工”的复指,而“发情”实为对“抒情”的替换。这一替换,看起来字数并不增加,但意味却有翻来覆去地变化。4现在,为了对比喻有更为直观的印象,笔者把茨威格《精神疗法》的一些精彩的比喻之花,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下面:①赚钱无论在哪儿都会阻碍一种成果的道德砝码,在这儿也不例外:由于投入了广告、金钱和宣传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基督教科学派的商业化,玛丽•贝克—艾迪给了魔鬼一只小手指,不一会儿魔鬼就已经抓住了她的整只手。(后补式)②此刻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五大三粗的西部小农场主,他的双手正不知所措地转动着自己的帽子,这是一个像一条鱼一样没有文化的人,根本没有精神的爱好,是一个健康粗野的木头人。(后补式)③他七十五个年头的数千个星期中的每一个星期都限定在封闭活动的同一个圆中,每一天与另外一天就像双胞胎一样毫无二致。(复指式,圆复指封闭;后补式)④要想在美国取得成功,就必须用坚硬的打谷棒、用广告这种喧哗的一再落入脑海中的锤击敲入大众的意识中。(复指式,“打谷棒”复指广告)⑤科学,当时仍然是道德坚定不渝的旗手,它拒绝公开承认这种性欲的病因学。(前铺式)⑥如果说尼采用的是锤子,那么弗洛伊德整个一生用的是这把手术刀进行哲学思考:握着这些工具的,不是那些温柔顺从的双手。(替换式,“锤子”替换激情语言,“手术刀”替换分析语言)⑦为了解除病痛,他们还给那些焦灼不安的人注射一些诸如上帝和信仰的强壮剂。(替换式,“……强壮剂”替换精神力量)……5精彩的比喻让我们感到天才的气息,让我们看到神来之笔。这么说来,精彩的比喻,也是来之不易的。但是,我这里还是要追问:可不可以再简要地说明比喻之花展开的方式?可以,所有的比喻,从思维的角度考察,她们都是一种相似联想。由此及彼,由抽象及具体,由熟悉及陌生,由平庸及天才,由平常及奇妙,由僵化及生动——这都是比喻经常作为的事情。由此,可以这样说,要善用比喻,人的脑子不能太僵化。可以说,没有联想,就没有比喻;没有对本质不同的事物的相似点的迅速启悟,也不可能用好比喻。当然,联想也好,悟性也好,也不是不可练习。笔者相信,通过练习,联想力和悟性都是可以提高的。于是,笔者这里要强调的,一个写作者,如果想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通俗明了又不泛陌生和奇妙的天才气质,那么,请爱上比喻的花朵,请握拄着比喻之杖,以便在文字之旅上愉快地前行……2008年3月9日于青衣江畔
  •     《精神疗法》读后感海阔天空/文11月份读书沙龙推荐的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所著、沈锡良翻译的经典传记《精神疗法》。外国文学作品,而且是描写深奥的精神领域的作品,阅读的速度很慢,在此简要地谈点感受。作为人物传记,作品记叙了三位主人公:梅斯梅尔、玛丽.贝克—艾迪、弗洛伊德,三人殊途同归,创立了自我认识、自我接触、潜在的心理冲突的精神疗法。这三人各自在自己的、甚至相左的道路上,在千百个人身上实现着“精神疗法”的共同准则:梅斯梅尔是借助于磁疗、催眠术等方法,从精神上对健康意志的激烈增强感入手;玛丽.贝克—艾迪是运用信仰、神学的力量,来麻醉一世的沉迷状态;弗洛伊德更是通过利用自我认识、潜意识的精神分析,来研究并积极探求生物学的真理。作者有意将精神分析的内在心理学成果,融入到传记的历史和文学传统中去,通过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描述来歌颂理想中的人性。但现实社会中的污秽不堪,又使作者塑造的形象总是被痛苦与绝望的情绪缠绕。因此,展现丑恶现实与理想世界的矛盾,就成为作者传记文学创造的构思特色。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是一位出色的上世纪初的作家,具有深厚的文学、历史修养和人文底蕴,他将精神分析的洞察力,与传记文学、历史传统以及当代心理科学、神经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相结合的独树一帜的写作特色,给我们以深深的启迪。
  •     江湖自由人/文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所著、沈锡良先生翻译的学术传记《精神疗法》。作为本期读书沙龙的指定阅读书目,自有其特别的意义。这本外国文学作品,应该归于人物传记,可以归类于学术人物的传记作为人物传记,这本著作讲了三位主人公:梅斯梅尔、玛丽.贝克—艾迪、弗洛伊德。三位学人专家,在人类的精神领域刻苦专研,不畏艰难。这里的艰难包括科学研究本身的艰难和社会的偏见和所谓的科学院之类对于研究的偏见和执照的种种阻碍。潜心而富有牺牲精神的研究,终于在各自研究道路上,殊途同归,找到了在“人”的身上实现着“精神疗法”的共同准则。梅斯墨尔是借助于磁疗、催眠术等方法,从精神上入手进行研究。玛丽.贝克—艾迪是运用信仰、神学的力量,来进行研究。弗洛伊德在中国早已闻名于世。他用精神分析的方式,来研究探索科学的真理。斯蒂芬.茨威格将精神分析的内在心理学成果,融入到传记的历史和文学传统中去,可以说是具有开拓性的伟大意义的。但是,斯蒂芬.茨威格毕竟是一位上世纪初的作家,虽然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学养。但是他的这本著作,对于我们普通的读者,读起来是不那么明白易懂的。况且三位专家离开我们当今时代相隔已经比较遥远。而我们大多数普通读者,对于欧美、对于心理学领域,还是比较有“隔离”的感觉的。因此,我个人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阅读此书只能作为开拓眼界,增加知识的途径来读。如果有志于精神分析的领域的学习和研究,那么则可以进一步学习当代心理科学、神经系统科学等等学科,借助这本书迈开在精神领域跋涉的步伐。阅读这本读起来有不少难度的学术类传记,虽然难度不少,但还是非常有滋味的。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确实是值得好好研究着阅读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当今社会诱惑多,压力大,许多现实的问题让人喘不过气了,很多事情就在一念之间,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就会想起鲁迅笔下的阿Q,他的一分钟精神疗法就是说的要乐观面对不好的问题。作为社会中的成员,要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感恩与效劳这个社会,就得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承受能力。 精神疗法又称心理治疗,就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技巧,通过各种方法,应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方式,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变其不正确的认知活动、情绪障碍,解决其心理上的矛盾,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     敝帚自珍。但译文精准和文字润色方面远不如上海人民版。
  •     经典永远是经典。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