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

出版社:武汉
出版日期:2011-3
ISBN:9787543042629
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
页数:192页

作者简介

《菊与刀》的前身是一份研究报告——作者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写的有关日本的研究报告。后来在原报告基础上加上前后两章,即成此书。此书于1946年发表后反响巨大,亦成为日本最畅销的图书之一,因其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60多年后依然长销不衰,成为文化人类学的典范之作,是了解日本民族的绕不过的经典读本。
《菊与刀》从日本人森严的等级制度讲起,分别从行为习惯、文化观念、道德世界、人情态度、自我修养和儿童教育等等各个方面对日本人的民族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中可以解读出日本民族历久形成的种种文化模式,包括负恩与报恩的压力、义理与自由的抉择,享乐的人情观与自虐的修养法,还有别样的儿童教育传统。这些充满矛盾的外部行为模式及内在文化价值体系,使我们逐渐窥见了严格的家族制度和等级制度下日本“耻感文化”的渊薮。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研究课题——日本
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 各守本分
第四章 明治维新
第五章 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第六章 报恩于万一
第七章 情义难当
第八章 洗刷污名
第九章 人情世界
第十章 道德困境
第十一章 自我修养
第十二章 儿童教育
第十三章 投降后的日本人

编辑推荐

  文化人类学的典范之作,日本民族性的深入解剖。  忠孝义理——民族文化的难堪困境,菊花与刀——灵魂深处的斑驳底色。

内容概要

鲁思·本尼迪克特,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文化人类学中文化模式论学派创始人;文化与人格理论(心理人类学)的重要人物。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1919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博亚斯,专攻文化人类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48年病逝。代表作作《菊花与刀》、《文化模式》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在种种矛盾的极端对立中,却又令人难以置信地保持着统一。    ——鲁思·本尼迪克特    著者的学识能力让人称奇。尽管她一次也没有到过日本,却搜集了这么多和如此重要的事实。虽然都是些一目了然的日常事情,可著者正是根据这些事实生动确切地描绘出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风貌。在此基础上,还推导出关于日本文化最基本,而且最具决定意义的各种特征。    ——川岛武宜(日本著名评论家)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研究课题一一日本  在美国曾竭尽全力与之战斗过的对手中,日本无疑是最为特殊的对手。我们要用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种思维方式与行动标准来面对如此特殊的一个强敌。相比于之前1905年与沙俄作战的情况,我们这次的对手同样是一个全副武装、训练有素的民族,它们对于西方的文化传统来说,都可以称之为“异类”。日本人对战争规范的无视令已经视其为人类习性的西方人感到愤怒和困惑。这就使得太平洋战争面临的问题远远超过了从一个岛到另一个岛的滩头登陆战或者比较棘手的后勤供应问题。我们面临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了解敌人的习性,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必须理解我们的对手,以便在与他们的战斗中取得先机并获得胜利。  可想而知,这困难重重。我们回头看一下,在日本打破锁国政策的75年中,人们普遍表现出了对日本人的好奇,以至于在描写日本人的词汇中反复使用“但是、又”这一类离奇的措词,对比其他民族,日本人可以算是受到了特殊照顾。一位严肃的观察家如果在观察了日本以外的民族之后再观察日本的话,他很有可能对自己的眼睛和思想产生各种各样的怀疑,这怀疑来自于日本所表现出来的充斥整个日本民族的自相矛盾。比如说某个民族礼仪超群,便不会再加上“他们又目空一切,妄自尊大”这类的话;当说到某个民族行为举止刻板时,他不会再补充说“但是他们也很善于适应激进的改革”;当说到某个民族驯顺时,他不会再去说明一下“但是他们不习惯服从自上而下的控制”;当说他们忠实而又宽宏大度时,他不会再说“但是他们不可信赖,心怀叵测”;当他说他们本性勇敢时,他不会再去详细描述他们的胆怯;当他说他们的行动不顾忌他人的评判时,他不会随之又说他们确实具有强烈的内在良心;当他描绘他们的军队具有机器人一样的纪律时,他不会接着又描述那支军队里的士兵何不服管束,甚至违抗上级;当他描写一个民族热衷于西方学问时,他不会再不厌其烦地叙述他们的强烈保守性;当一个人撰书描写一个普遍爱美的民族,描写他们如何崇拜演员和艺术家,在菊花栽培方面如何讲究艺术时,一般也不会再去写另一部书来补充说明该民族是如何崇拜武士刀、崇尚武士的最高荣誉的。  而这样一些矛盾的甚至看似荒谬的描述却真实存在于日本的典籍中,从而构成一个真实与矛盾交织的日本历史。正如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菊花与刀一样,日本就是这样,左手菊花,右手刀。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崇尚武力又爱好美好,既蛮横又文明,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支配,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这种种的矛盾都是以极端的对立来体现的,而在这极端的的对立中,却又难以置信地保持了令人莫名其妙的统一。他们非常愿意成为别人眼里的天使,但是又会在别人忽略他们的过错时投向罪恶的怀抱,化身魔鬼。他们的士兵非常守纪律,但是又桀骜不驯。  理解日本已经变得迫不及待,接踵而来的严峻局面使得我们必须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情况之中找到日本人的真实思想,以便达到双方意图的互相理解。比如接下来的一系列战争计划中我们将考虑的问题。日本人接下来的动作是什么?能否做到不战而屈?是否需要轰炸日本皇宫?日本战俘能否发挥更多的作用?在对日宣传中怎样做到瓦解他们的决死之心和保护美国战俘的生命?这些问题在第一流的日本通之间,也存在尖锐分歧。相应的还有和平来临之际的其他问题,日本需不需要持久的军管法来保持秩序?我们的军队用不用跟残余的死硬分子作战到底?需不需要在日本发起一场彻底的类似法国或者俄国式的革命来实现国际和平以及谁来领导这样的革命?是否该把日本人灭绝?我们对这些问题的判断分歧极大。  1944年6月,我奉命研究日本,作为一个文化人类学家竭尽所能地来说明日本是怎样的一个民族。那年初夏,我国对日本的巨大攻势初现威力,而在美国,人们却一如既往地议论对日战争也许将延续3-10年甚至更长时间。与此相比,更惊人的说法在日本,他们甚至认为战争将延续100年。他们说美军仅仅取得了局部的胜利,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离日本本岛还有数千英里。日本的正式公报从未承认过海军的失败,日本的国民依然沉浸在自己是胜利者的幻梦中。  但是,到了6月形势开始变化。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使得过去最高统帅对欧洲战场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的做法变得没有意义,对德战争已经胜利在望。在太平洋方面,我军已在塞班岛登陆,这是一个预示日本最后战败的大战役,此后我军对日军开始步步紧逼。而且,从新几内亚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缅甸的阿图、塔拉瓜和比亚克的战斗经验中,我们得知,我们的对手极为可怕。  因此,在1944年6月,回答敌国日本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问题来自军事或者外交,也不论是由最高政策引起还是由投向日本后方的传单引起,总之,每一种见解都极其重要。在这场和日本的战争中,我们不仅仅要知道东京高层的目的和动机,日本的悠久历史,军事和经济的统计资料,我们更应该知道他们的政府可能得到多少国民的支持。我们必须试图去理解日本人的思想感情、习惯和这些习惯的表现“模式”。我们必须知道在这行动和看法背后所隐藏的强制力量。我们必须将自己作为美国人的一面抛开,尽可能不轻易下自以为是的结论,从而认为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他们的所作所为会与我们一样。  这是一个棘手的课题。在美国和日本还处于战争状态时,谴责对方是最容易的。但要看透敌人的思想就尤为困难了。但是,这恰恰是我必须做的。问题是,日本人该做何行动,而非我们在处于他们的境况时该做何行动。我必须把日本人在战争中的行动看做是一种有利于我理解他们的“本钱”而非“债务”。我必须观察他们战争的方法,并且不能把它看作军事问题而是要看作文化问题。因为,日本人战时和和平时期一样,都是按自己的秉性行事的。那么,从他们处理战争的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些显示其生活和思维方式的特点呢?日本统治者煽动好战情绪的方法、安定民心的方法以及战场用兵之法——所有这些都显示出他们自以为可以利用的力量是什么。我要看清日本人怎样在战争中暴露自己,就要寻踪于战争中的种种细节。  但是,美日交战这一事实对我极为不利。这表明我必须放弃文化人类学家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我无法到日本去,无法生活在日本人家里观察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好让我亲眼区别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我无法观察他们在做出某一决定时的复杂过程;我也无法看到他们抚养孩子的过程。约翰.恩布里的《须惠村》是一位人类学家对一个日本村庄进行实地研究的成果,非常有价值。但是,1944年我们已经面临的有关日本的许多问题在写那部研究著作时还没有成其为问题。  虽然有上述这些巨大的困难,但作为一个文化人类学家,我自信具备着某些可资利用的研究方法和必备条件。至少我可以利用人类学家非常重视的研究方法,即同被研究对象进行当面接触。我们国家有很多在日本长大的日本人,所以我完全可以在向他们询问那些他们所经历的具体事实时,从中发现他们如何对这些事实进行判断,进而用他们的描述来填补我们知识中的许多空白。作为一个人类学家,我认为这是理解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或缺的。另外一些研究日本问题的社会科学家利用图书馆,分析过去的事件或统计、追踪日本书面和口头宣传中的变化。我相信他们所寻找的答案有许多是植根于日本文化的规则和价值之中的。因此,同那些真正生活在日本文化中的人一起来探讨日本文化,我们就能更加完美地发现这些答案。  当然我并非拒绝阅读,也不是说我未曾受惠于那些在日本生活过的西方人。相反我从大量论述日本人的文献中和曾经在日本生活过的许多优秀西方观察家那里得到很多有利的条件,这是他前往亚马逊河发源地和新几内亚高地研究没有文字的部落的人类学家求之不得的,那种没有文字的部落是不会在纸上留下自己的生存的印记的,西方人不过是一鳞半爪的十分肤浅的评论,事实上没有人知道他们过去的历史。进行实地考查的研究者必须在没有前辈学者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去发现他们的经济生活的活动方式,去发现他们的社会划分为哪些阶层、他们宗教生活中至高无上的是什么。

图书封面


 菊与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0条)

  •     记得当初读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印象最深的就是她拿中国人和日本人作比较来讲解日本人所谓的“义”。她说,日本人和中国人在道德上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人不仅有“义”,更有“仁”。在我的理解中,所谓“义”,就是人和人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契约,契约的性质是由两个人的关系决定的,比如兄弟之间有兄弟的义,主仆之间有主仆的义......不管是什么关系,只要你对我好,我就会对你好,咱俩之间就会有“义”。“义”最极端的例子莫过于日本的四十七义士的故事。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很久以前,日本还处于幕府统治时期,一个藩的头儿被另一个藩的头儿打倒了,且惨遭灭门,只留下四十七的武士幸免于难。这四十七个武士为了履行自己跟主子之间的“义”,发誓一定要为主子报仇。只是,由于对方当时势力过于强大,因此,他们只好从长计议,隐姓埋名,等待复仇良机。其间,他们为了接近仇人,不惜采取各种各样手段,有人自愿以奴隶身份卖到仇家做牛做马,有人自残以掩人耳目,甚至有人把自己的老婆送到妓院勾引仇家手下等等等等总之,四十七个人都分配到了一个任务,并最终成功复仇,完了所有人剖腹自尽。本尼迪克特认为,如果是中国人,绝对不会这么做,尤其是将自己的老婆送进妓院这事儿更不可能发生。因为中国人不但有“义”,更有“仁”。“义”是行动准则,“仁”是道德规范,“仁”不但比“义”更高,而且统领“义”。替主子复仇算行“义”,但把自己的妻子卖到“妓院”就是不“仁”。因为有更高的道德规范在,中国人在行“义”的过程中就不会做出一些极端变态的事儿。可悲的是,当代中国似乎已经几乎没有“仁”的概念了。人和人、人和国家、人和党、公司和国家、公司和公司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一种绝对的二元关系。要么是纯粹的利益,要么就是纯粹的民族主义,否则,你要么是傻子,要么就是卖国贼。前者如新浪,为了制造轰动效应,不惜窜改博客点击率、有目的的删改网友评论,后者如某些网氓,凡是跟美国作对都捧为英雄、凡是为美国人叫好都贬为卖国。还有,城管欺负完小民总是拿国家做挡箭牌,理直气壮地问效忠国家有什么不对。追求利益没什么不好的,效忠国家没什么不对的,但是,利益也好,工作也罢,总得有一个更高的道德标准。否则,难免出现借执行公务为名欺压百姓的城管,难免出现为了追求利益不惜混淆视听恶意炒作的媒体。如果我们连孔夫子提倡的“仁”都不要了,为啥还要在乎他老人家是否韩国人?
  •     想出去走走,想了解更多更新鲜的事物,想成为自己愿意成为的人。了解不同的文化,就像是去往了不同的目的地,而且也许比去往那个目的地更有深刻的体会。《菊与刀》,我认为是我看过评价解释日本文化最棒的一本书。我们的邻国,与泱泱中国有着无数次的交集的国家,我不了解,我原先只知道那里有靖国神社,那里有美丽的樱花,那里有浅草寺的许愿牌和猫咪,那里有川岛芳子,我不懂文化,不懂历史,但是看了这本书,似乎对日本的执着与隐忍有了一些浅薄的了解。一个重视自己文化的国家才会有大发展。我想到了上个月和那个民乐指挥吃饭的时候探讨的那个问题,我国的二胡、古筝、扬琴等等民族传统乐器,都是极其博大精深的,可是,真正了解的人不多,懂的人就更少了。我们听的更多的可能是贝多芬,肖邦,或者这些也早已经淡出了我们的世界,但是民乐一定是我们民族的伟大的历史文化遗产,而现在,它却没有走向世界。我们应当反思,应当让自己宝贵的东西分享给更多的人。日本,神秘的各种道义和礼节,通过这本书传递给了更多的读者。因为本书的目的是让美国人更加的了解日本,所以更多对比了美日的差别。而且,用了更为直观的形象的方式让读者理解一些重点的含义。
  •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商人,他一边向大众推销着自己的盾,夸耀着:“我的盾很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将它打破。”又一边赞扬着自己的矛:“我的矛很锐利,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它刺破。”但是突然,有个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如何?”商人顿时哑口无言了。在这世上,什么都能刺穿的矛和永远坚固的盾,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这就是所谓的“自相矛盾”。六十多年前,美国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写下了一份关于日本的研究报告,将其出版,便成为了日后著名的文化人类学著作——《菊与刀》。“菊”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就如同“自相矛盾”故事中的楚国商人一样,日本人同样有着一种矛盾的性格——一方面爱美,一方面又黩武;一方面尚礼,一方面又好斗——日本人的性格的双重性,就是一个个反义词的相互对峙,但又同时包容与同一个民族文化中。但是这么一种矛盾的文化,从何而来,又将对一个民族的未来走向做出怎样的影响呢?在一个人作出选择时,影响他的,除了外在的物质拘束之外,最重要的是其内心的想法,一个人的世界观所认知的一切,将会通过他的行为来呈现。如果缺失了内心的认知,一个行为或选择将无从立足,对于一个人如此,对于一个民族更是。在中华文化中,儒家的“仁”的思想深深根植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目中。千年前的战国时期,孔子将这种“儒”的文化首先提出,他认为儒家文化应成为每一个人的行为准则,而其中的中心即“仁”,“仁”所首先提倡的,是一种相互包容的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孔子对于“仁”的解释。相同的,在日本文化中,“忠”、“孝”成为了日本人心中的最高行为准则,日本人认为在所有道德准则之上,必须首先顾及“忠”、“孝”,也正是因此,日本人拥有稳固的君臣关系以及家庭关系,一如中国人不愿将自己的不幸强加于他人身上。然而,除了“忠”、“孝”两者之外,日本人同时也将“武士道”精神置于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的最高点。这种“武士道”精神使日本人在面对对于自己文化相悖的方面时,会选择用武力文化来解决问题。但这一点也同时是十分矛盾的,一面是“菊”所象征的对于皇室的谦卑、恭敬,另一面是“刀”所象征的暴戾、甚至于有些野蛮的武力文化。听起来完全相悖的两种事物共存于同一种文化中,就像最锐利的矛与最坚固的盾,似乎是无法共存的。在经济学中,有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理论,即所谓实际价值低的劣币会将市场中价值高的良币逐渐驱逐,最终取代良币。那么在文化中,是否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呢?答案似乎是否定的,日本文化经历长时间的发展,这两种似乎相悖的事物并未像“劣币”与“良币”一样,相互驱逐,而是在相互包容中继续发展。日本人本身貌似并不觉得这一切有什么矛盾的,因为在他们的文化中,他们有着一种面对矛盾特殊的处理方法。在二战后,日本必须面对自己战败的事实,面对美国队日本的某些特殊的战后政策。日本人在面临这一切时,一面,对于美国日本的战后政策,用其文化中的谦恭和忍让接受,对自己文化中某部分进行改造,而同时,他们不容忍让、坚毅的武士文化,保证了日本人在面对西方自己文化影响时,能够很好的保留日本文化的精髓,以一种日本独特方式发展,最终使日本迅速从二战战败的阴影中走出,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矛与盾,菊与刀,相悖可却又同时给予日本文化影响,而日本人将两种事物包容、运用,促使日本文化发展。而在中华文化中,也有着很多相悖的方面,如君王专制与文人的自由主义等等,如同矛与盾,似互不包容,但也同时共存。事物的发展必然是向着好的方向,但是其所经历的过程又必然是曲折的。一种矛盾的文化也同时必然是和谐的,在矛盾中遭遇困难,又用和谐的方式推动文化的发展。日本文化用其的矛盾做出自己的选择,而方向则是对自己的文化发展有着好的推动作用的。但对中国文化呢,矛与盾,是否又能同时推动中华文化向前发展呢?也许我们需静等时间解答。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作者太厉害,没去过日本都能把日本研究的这么深入。
  •     我本如此复杂
  •     一本日本人使用手册
  •     《菊与刀》是美国人眼中的日本,通过这本书很有助于了解日本。喜欢这本书
  •     日本这个国家,怎么说呢,读菊与刀使我深有同感,日本这个国家,你只有强过他,他才会服你!
  •     书是很经典。这个版本也不错。有彩色插图,排版也可以。
  •     也算是间接的了解了日本这是一个怎样的名族吧
  •     这是几个版本中相对不错的一版
  •     不错,对日本的介绍细致入微,比较全面.
  •     感觉不痛不痒,就当参考吧
  •     看了一年可算是看完了 期间又不知道昏过去多少次…全书只有生活中的日本人让我看的津津有味,也算解释了对日本人日常矛盾性的一些疑惑,还是猎奇心驱动,不然社会学著作完全看不动…
  •     对于日本,是不是用“樱与刀”更加确切呢?
  •     以美国人的视角来看待日本和日本人,然而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对日本文化产生兴趣却是来源于其他日本人所作的小说
  •     书市我自己挑选的,非常不错,跟以前的那本比较,翻译更准确!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次邮递速度超级慢,9月19日订的,到今天也就是10月8日才到!这速度,让我感到非常失望,希望以后速度快点啊!!
  •     《菊与刀》这本书讲述了很多关于日本的历史文化故事,很适合想增长见识的人群阅读。它从一位美国人的视角出发,可以让你发现更多的你还所未了解的日本。书上有些许错别字,不过还好不会影响阅读。书的质量不错,但是要是再有一张精美的书签就更好了,呵呵~
  •     美国人看日本,能看到这个程度也不容易了。所以给4星。
  •     描写日本民族文化的,不错啊
  •     《菊与刀》剖析了日本的对于等级制的热衷程度。作者认为,要弄清日本人,首先要弄清他们的“各得其所”的含义,只有日本是在等级制度的金字塔顶。日本投降,美国也提出了四项原则,正如等级制之于日本。平等的原则,是美国人建国以来始终如一的原则,杰佛逊写进了独立宣言。而日本人坚决信奉等级制。《菊与刀》分析了中国与日本关于孝道的不同态度,作者认为,孝道是日本与中国所共有的道德准则,但实际又完全不同。中国的宗族有绝对裁决权,地方官员也只是外人。在日本,只有贵族和武士家族才有姓氏。日本也没有祭祀远祖的仪式,最多设几个最近去世的亲属的灵牌,三代以后就淡忘,日本的家族联系很淡薄,与法国相近。所以日本的孝道限于直接接触的家庭内部。每个日本人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学习等级制的习惯,然后运用到各个领域。士、农、工、商在日本有最严格的等级。《菊与刀》分析了日本关于汲取外来文化的态度。日本在汲取外国文明中是成功地有计划地进行。从七世纪开始,日本就学习中国生活方式,用到他们的等级制中,采用中国的表意文字,来记述它那种与中国完全不同的语言。从中国引进佛教,用为“保护国家的至善“宗教。依照中国式样,建造许多寺院;依照中国的京城建造新的奈良城,天皇采用了从中国学来的官价品位和律令。但日本从一开始就没能恢复中国的那种无等级制的社会组织。日本所采纳的官位制,在中国是授予经过考试合格的的行政官员,在日本是授给世袭贵族和封建领主。这些成了日本等级制的组成部分。中国常常改朝换代,日本却从来没有。天皇不可侵犯,天皇本人是神圣。在幕府时期的日本,天皇与将军“双重统治”,共同治理国家,实际权力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每个封建领主即“大名”,都有自己的的武装即武士。1603年,德川家康成了德川家的第一代将军,世袭260年,直到1868年。《菊与刀》也论术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1868年倒幕势力胜利,大日本帝国给予了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并设立了议会。但明治政府没有要彻底废除等级制的思想。……总之,这是一部研究日本的经典著作,书中处处是这样一些独特的观点,无论从哲学上,从社会学上,从人类学上,还是民族学上,它都是站在高处的。这样的书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
  •     2017-1 很符合小日本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     书籍印刷精美,价格适中,图文并茂,很适合没有基础的人阅读,对于了解日本文化很有帮助。
  •     美国人给小日本的评价太高了!
  •     着实很佩服作者对日本民族的分析!边读边思考现阶段我国与日本的关系为什么会这样?也越来越迷惑日本民族的性格?也许读的时候就不能带着之前的刻板映像!
  •     这个版本很好的,里面都是全彩的插图,而且都是漂亮的浮世绘。
  •     史向分析的书但凡因为时代进步就偏颇的应该算不上太好 有一定道理但很偏激
  •     美国牛仔虽然跋扈,喜欢斜着眼睛看人,但并不喜欢侮辱对手的实力。总之,对手的枪拔得越快,自己才赢得越帅。对手全是杂碎和垃圾的牛仔戏,我没看过,料美国人也没这个喜好。美国人不会因为骑在日本女人身上,就忘记了日本男人曾和自己面对面的硬干过。相反,在内心中,美国人是尊敬日本人的,甚至那其中还带着一份欣赏。我一直能感觉到,哪怕美国人在描写日本人的残暴时,也绝不是愚蠢可笑的哪一种。菊与刀,是一种作者的抽象,它意味着美,意味着尊重,意味着神秘,意味着了解的必要,意味着你忽视它,就会被菊所魂摄,被刀所击杀。
  •     有了日本人——才让自己时刻不会忘记抗战八年的痛楚
    有了日本人——才不会忘记钓鱼岛及琉球诸岛皆我华夏之土
    有了日本人——才不会忘记慰安妇的耻辱
    有了日本人——才不会忘记百年的耻辱
    有了日本人——才不会忘记帝国主义忘我之心不死
    有了日本人——才知道他日挥斥东瀛,亡其族,灭其中种
    ......
  •     做父亲的人如果认为在孩子们需要照顾的时候,自己为他们牺牲了一切,现在他们长大了,就应该特别照顾自己,那就太无知了。
  •     做中国人,本身没有什么悲哀的,泱泱大国,不知道消灭了多少弱小和异己,每当读完中国历史,我都骄傲得豪气冲天。你要每次都从鸦片战争开始读,我只能说你缺心眼。但作一个现世的中国人是悲哀的,不怕人坏,就怕人蠢,可举目远望,是黑压压一片的蠢材啊。和一群蠢材共处的后果,就是自己也不得不去变蠢,否则蠢材们就会通过敲脑壳的办法让你智商下降。怪不得有人要变着法出国谋生,是害怕自己连着后代变蠢吧,呵呵。我的悲哀在于,如果哪天我上了战场,宝贵的生命凋零在菊与刀之下时,我不会憎恨敌人的无情和残酷,谁让我和一群蠢材站在一条战线上的呢?人是不能选择某些立场的,生为中国人,当为中国生,为中国死,但丈夫在世,不能为所亲所爱之人创造幸福和未来,而为蠢才所误,岂不悲哉?在我看来,不能正视菊与刀的,便是中国目前最需要消灭的蠢材。
  •     我是90后,但是我不是愤青。看了《菊与刀》更确定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菊与刀》让我更客观地判断世事,看待问题。谢谢当当,谢谢《菊与刀》。
  •     经典书籍!可以从中学习到作者的人类学研究方法。
  •     不知道现在的日本是不是也是这样
  •     一本合适了解我们东北面这个邻居的行为准则的书。
  •     做一个像死人一样活着的人。
  •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久没读书的缘故 感觉读起来语句有些晦涩 不过对日本的调查非常深入 横纵向都有进行对比
  •     3.5星 漫长的动车时光 因为日本给我的感觉就是那种说不清的风格,大概从这本书里知道了一些。有点明白他们为何多次元了。
  •     还是应该多看看此类书,知道根源
  •     之前对日本文化的了解停留在抗战剧里。。。同为亚洲国家,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当做旅游功课书看的。
  •     对于我们了解日本文化很有帮助,还会发现于中国文化相似相同的地方
  •     彩图版的,印刷效果也不错,内容当然就不用说了。推荐读之~
  •     "仁",在这里便成为中日达到共识的关键。其实,"仁",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由、平等、人权的体现。而为什么在“人道”精神在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主流的同时,日本人却至今未能接收一点点"仁"的概念呢?这是有原因的:一方面,50年前的日本,是一个几乎凝固的、不仅三纲五常,而且思维极度僵化、缺少自由思想的日本。二战失败后,因为天皇与美军主动配合,使日本人迅速把自己的目标从武装扩张调整为经济建设和经济扩张,而避免了在文化层面上的全社会反省,依旧保留了完整的封建思想体系;另一方面,虽然美国意识到日本文化中缺乏"仁",也就是"人道"的关键元素,但却没有给予足够的压力和帮助去促使他改变。此后,日本文化中一些迷人的方面,比如武士道精神,在全世界范围流行,客观上隐藏了日本文化中落后的反人性的一面,而在经济上,优秀的日本制造带来的非凡成功使日本人无意于文化上的反思。而现在,在个性彰显的小泉先生的领导下,日本人更是执拗起来。(从这方面来说,太沉溺于自己传统文化中的美,太沉溺于自己经济的发达,真不是好事。在国学虚热、经济虚高的今天,值得国人引以为戒)
  •     文笔有点普通的赶脚。。对日本文化感兴趣可以读。
  •     日本士兵被灌输的思想说,死亡本身就是精神的胜利。
  •     后面觉得很啰嗦,前面还可以,书中关于武士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
  •     从儿时教育开始分析日本精神的加筑方式,透彻且准确。
    加上百幅“浮世绘”图片,爱不释手的一本书。
    即使此书写在五十年代,对现今理解日本民族仍然大有裨益。
  •     适合空闲的时候静下心来读 获益良多~~
  •     这本书还是满好看的,虽然讲的有些枯燥,我觉得这本书就是本政策建议,本身就不是抱着一种理解的心态去解释他国的文化的,有时我也有些困惑.如果完全去浸润于他国的文化中,那写出的还是不是一个外国的看一国文化的态度,就如李约瑟的东西,但从数据和其他外在途径来看他国的话,又难免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比较文化研究之难可能就在此处吧.
  •     这本书是想了解日本的人必读之物书的排版、印刷、纸张都很不错,很喜欢
  •     二战后从美国人的角度看日本文化和日本人。详细看了社会中和家庭里严格的等级观念,对恩,道义和名誉的观念如何造就日本人的,有助于理解日本拧巴的文化,尤其看到了日本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不同之处。开卷有益。
  •     看了没太看懂,感觉没有传说的那么牛,翻译过来看的很蹩脚,而且从一个美国人的角度看东方文化感觉很别扭。
  •     矛盾的民族
  •     分析得很透彻,也很客观。深层次剖析了日本的民族性,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日本民族。
  •     《菊与刀》是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写的一本专门研究日本人的书,当时写书的初衷是受美国政府委托(1944),为如何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而专门研究日本的结果。当时书一出版,在美国、在日本都反响很大。1951年此书被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到1963年已重印三十六次,甚至有专家称此书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而对于中国人来说,了解日本,研究日本,更是永恒的话题。如今,时光已过去几十年。但今天读这本书,依然觉得有现实感。《菊与刀》揭示了日本人是“菊”与“刀”两者结合的矛盾性格。作者认为,“日本人的脾气是最琢磨不透的。”中国与日本,渊源太深,但就像作者所讲,我们对日本的了解也还是不够的。中国与日本在文化性格上有太多不同之处,研究日本文化,对于我们来讲,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
  •     隐忍又放肆,礼尚又虚伪,与其苟延残喘不如带着荣耀去死。 国界线仿佛无形的鸿沟,文化就像壁垒,若非身在其中,如何得以知晓。 故以开放包容之心,求同而存异,不狂热化,不妖魔化,共生在这世界。
  •     菊与刀辩证的解读了日本这个民族,我在想我们的民族用什么样子的物品来形容呢?答案在书中?答案在书外?无所谓!读读吧,诸位!
  •     最后的译注很精髓。 刨除年代久远带来的误差,信息准确度,解读的深度,以及预测都是非常好的。 在没有知识作为基础的前提下,中国式的“仁”文化太难得到成效,或许我们应该采取一些约束性的“刀”文化。
  •     充分介绍了日本,我觉得日本教会我们很多道理~~~注:不要以为我是亲日派!!!
  •     要抱着看一种文化经典的态度去看!
  •     《菊与刀》驳斥了日本侵略扩张的幻想美梦。书中分析,日本对侵略战争有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只要各国建立绝对主权,世界上的无政府状态就不会结束。日本必须为建立等级秩序而战斗。当然这一秩序的领导只能是日本。它的建立“大东亚”共和国,是为了将美国、英国、俄国从这一区域中驱逐出去,使其“各得其所”,是“弘扬皇道于四海”。这是日本人的幻想,也是他们侵略扩张,妄想在世界范围内占领更大市场的一种企图。日本战败,粉碎了其美梦,但没有彻底摧毁在日本人心中固有的那种幻想。《菊与刀》透析了日本人常常矛盾的做法,一方面强调“精神战胜物质”,重视非物质资源另一方面,重视物质资源,加强战备。使其国民在武士道精神支撑下,用最精良的武器装备,同世界上强大的美国、俄国作战。在今天的日本,这种两合一的做法,依然是其争霸世界的“法宝”。
  •     包装很好,书也很不错,装帧精美,看了封面就有想读的欲望
  •     社会学还真是一门有用的学科啊,难以想象一美国人竟可以写出这么深刻的日本民族性格来
  •     不喜欢这版,而且感觉删减好多??
  •     鬼子的生活 与社会
  •     从人类学的角度,日本人的为人到底遵循什么样的内部逻辑?这本书试图找出答案。虽然距离鲁思写作这本书已经过去50年了。50年,对于日本这个能够轻易从行为上"从一个极端转为另一个极端"的民族来说,已经足够他在表面上变得面目全非,但其民族特质,依旧能够用此书中的一些洞见解释。书中提到的大部分关于日本人行事的准则虽然在美国人看来惊世骇俗,但以一个中国人的眼光看来却非常普通,比如说"面子"。然而,书中精确地指出,看似相似的中日道德伦理其实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让人非常震撼。其实一本书只要能留给读者一点点东西难以忘怀,就足可以称为一本值得读的好书了。
  •     刚刚到手的书,还没有仔细看。因为对日本的文化感兴趣,所以觉得应该看看这书。这个版本的书感觉还是很清新的,有彩色的插图,也不会觉得枯燥~~~所以还是推荐的~
  •     日本是一个两面性的民族.
  •     我觉得用粪与棍这个名字比较合适,不过美国人写得确实不错!
  •     2-2017。关于日本,自小教育仇恨,形象丑陋笨拙!但对于日本真实的文化性格,民族特征,无从知晓,人类学角度对日本的认真的分析:菊与刀,好斗与温和,粗暴而礼貌,刻板又变通,高贵又粗俗,残忍与友善,集中在同一民族身上,书中做了到位的阐述!值得一读!2017.01.23于北京宣武门!
  •     美国政府的动机看起来耐人寻味。美国人打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把大兵送上了日本岛,再把日本变成大兵们的军妓营,按道理说功德圆满,扬眉吐气,没必要再去琢磨这个胯下之臣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日本作为一个被征服的民族,拥有着在当时看来充满着愚昧和野蛮因素的低等文化,以傲慢自大见长的美国人有什么理由去花钱资助这么一个看起来和先进文化的方向背道而驰的衰货?即便是为了宣传,又为什么要用菊与刀这样美到肃然起敬的字眼,而不是用大粪把它抹成个遗臭万年呢?因为美国人不是中国人啊。
  •     了解日本文化必读之作,经典毋庸赘言。
    虽然现代的日本发生变化,但是骨子里的东西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     印刷不错。纸质不错。图片不错
  •     相当不错的书,值得买
  •     作为人文类社会学者,这样的研究逻辑缜密,行文流畅,从一些生活细节窥探日本这个民族矛盾的存在。叔本华说:“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对这样的民族,钦佩多于歧视。
  •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里面的很多描述已经不符合现在的日本。但是文化的内核是很难短时间改变的。书里面提及的耻文化现在仍然存在于日本,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本人在成书之前并没有去过日本,仅仅通过文献与交流就得到了很多比较深刻的想法,这种钻研精神也是我辈学习的楷模。
  •     作者对日本从本质上分析的很透彻,我相信就算是日本人读过之后也会对自己民族有一个更系统的了解吧。不得不说,作为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对日本的民族特点理解起来很困难,觉得他们充满了矛盾与不可理解,但貌似用作者归纳的民族特性又能较好的解释。报恩、义理、耻辱感、忠、人情,不知对文化本源相近的中国人来说,是好是坏呢?
  •     这本书是2战时候写的,作者没去过日本,却把日本人的性格和民族性剖析的很到位。在描写日本人的生活的时候,和现在的日本有点不同。毕竟这么书都写了大半个世纪了。
    翻译的有点拗口,有的句子要看两三遍才可以看懂。如果有英文功底的,直接看原版比较好。
  •     《菊与刀》是美国人写的,是二战日本即将投降时,美国为了研究对日政策而对日本进行研究的成果,无法评估这本书对对日政策的影响程度,但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本书直接影响了美国对日本天皇的态度,为促使日本早日投降而答应了日本保留了天皇制度(日本不是无条件投降的),因为美国认为,在日本,只有天皇一声令下,才能全面迅速的结束战争。否则,要结束对日战争,进入日本本土作战,美国评估盟军至少要付出牺牲五十万人的代价。所以,作为日本的头号战犯,与希特勒、墨索里尼一个级别的日本天皇免于审判,并成为美国战后稳定局势、统治日本的重要工具。
  •     一个矛盾的民族
  •     读不下去
  •     书的整体感觉不错,印刷和插图都挺好的,是个不错的版本。
    翻译得也还算流畅。
    书本身就是个经典,值得一读。
  •     感觉有点过时了。
  •     对了解日本性格还是很有启发的。
  •     感觉纯属扯淡
  •     因为所讲内容涉及太广泛,所以只是浅谈。有一部分很可能是“自以为是”,不仅是因为通篇民族歧视意味很强,还是因为了解的方式,以及个人的思维欠缺。 但是通过对等级制下日本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阐述大致解释了日本人“矛盾”的来源。 外人看你从外到里,你看自己从里到外。
  •     有点复杂了,读了一遍也不是很明白。
  •     《菊与刀》,美国人类学者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委托撰写的研究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书,以便于美国政府制定对日政策,1944年受托,1946年出版,我看的是中国诗人北塔的译本,书中对日本人性格及经过世世代代的形成过程有深刻的剖析,对美日文化的区别,甚至中日文化的区别有鲜明的对比,大多数语言都易懂,个别有哲学性的描述得读好几遍才能理解,17万余字,啃下这本书不太容易,但是确实非常深刻!甚至作者最后关于战后的预言今天看来也都一一应验!很多人所不能理解的日本人性格矛盾的两面性在看过此书之后能有所理解。70余年过去了,社会已经有着非常大的变化,但是一个民族的性格确实有其根源,也有其发展,很难根本改变。如果美国后来的领导人也都能读读这本书,不知道还会不会以民主的名义发动那么多战争。
  •     书的手感质感都很好
    内容还没有开始看....
  •     这是个书名,写日本的,主要是文化和世俗的方方面面。这本书的作者是个美国人,一个人类学家。在我看来,人类学家是研究往世的,习惯于和墓地或者是骨骼这种带“古”字的物事打交道,研究文化,尤其是现实的世俗恐怕就有点业余。换句话说,这个人类学家有点像跑龙套的。其书的质量就很成问题。但这本书有点特别,它的身世很特别。书也和人一样,总有贵贱之分。如果我指出是二次大战后受美国政府委托写出来的,那么这本书一下就开始让人感觉分量十足。
  •     雾里看花
  •     终于完成了本月内的第一本书。对于研究日本文化的人而言,是一本值得细读的书。于行外人看来,则是休闲娱乐的书,日本人的自重,拘谨,压抑与享乐,忠诚等形成对比,菊与刀,文雅与武力
  •     非常深入的剖析,比较了日本和美国社会、人性、文化各方面的不同,也比较了日本和其他东方社会的不同,今天读来仍然很有借鉴意义。
  •     战后日本政策在美国人看来简直是空前的成功,是美国人一直的骄傲。然而,几十年过去了,今天日本在亚洲的状态,却值得美国人反思。至少,日本在亚洲的地位和德国在欧洲的地位相比,简直是天上地下。而美国人遗留下的这个问题,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会非常严重,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现在看来,麦克阿瑟只是一个成功的战术家,而非战略家。这点,从他后来对待朝鲜战争的短视已经得到证明。而麦克阿瑟一手操持的战后日本政策,某种程度上是被日本人牵着鼻子走的。日本人的韬光养晦是很厉害的(这当然也是所有亚洲国家的强项)。很遗憾这本书只是得到了美国人表面上的重视,如果一个更深刻的美国人,比如罗斯福,当时能执掌日本,并且真正理解了“仁”的关键,一定会对日本来个不亚于对德国那样的大破大立,从根本上让日本人重返人类的大家庭。不可否认,为了确定对日政策,美国人扎扎实实地做了系统研究,此书就是这个努力中的一个非常精彩的部分,值得我们借鉴。从这点可以看出,有效的社会科学研究对国家和民族是极为有用的工具,而要达到这点,一个良好的、宽松的、自由的思考研究环境非常重要。致力于营造这样一个环境,才是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任的做法。而目前一些部门和个人为了狭隘的部门或个人利益正在做的从根本上伤害这个环境的事情,是非常令人痛心,必将从根本上妨碍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但另一方面,政治也是一个很微妙的事情,纯科学也很难。相当于美国人的科学精神,战后的中国领导人采用了一种更人性化的对日政策,核心是用自己的友善、智慧、理解和仁义来以身作则,为日本人注入一些"仁"的概念。如上所述,这一点看似无为,却无所不为的做法却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取得了相当的成果。要知道,当年有无数日本代表团在北京痛哭流涕,无地自容,无以为报,说着"大恩不言谢"回国,然后死心塌地致力于中日友好。今天,当中日关系陷入僵局的时候,在日本站出来说上几句认同中方观点的人还是当年的这些人,可见当时做法的效果。然而因为缺少象美国那样的主导地位,中国所作的上述努力能达到的效果只能是有限的。而现在,随着老一代日本政治精英退出日本政治舞台和日本全民的民族主义日益抬头,这些取得的成果注定将很快消失。毕竟,"仁",只是一个概念,而要从根本上改变一个民族的性格,太难。而如果没有理念上根本的改变,中日之间注定难以有共同语言,而中日韩之间不能达到共识,对日本、对中韩,以至对整个亚洲都是一个巨大的悲哀。(当然,对美国不是一个悲哀,看到两虎相争,他现在可能正美着呢!从这方面来说,美国当年的搞法还真是狠。)我们只能喟叹,战后的德国政策因为英法能汲取一战经验,从欧洲整体利益出发,做了不少很好的事情,而对日本,当年的亚洲却不得不让美国独搞,而美国又没有经验,真是怪造化弄人!既然如此,也只能面对。现实一些,只是要记住,毕竟日本科技、经济比中国还发达很多,在这两方面不能破坏合作,而直追是根本的目标。
  •     图文并茂~,这个版本是我收藏众多的菊与刀里质量最好的一本.
  •     完美诠释了日本人的执着与倔强,揭示了武士道精神的发展和流传,是一本了解日本文化的好书
  •     鞭辟入里,对日本文化、民族性格做了透彻的分析,以前一直读不下去,现在反觉有味
  •     我一向不太喜欢写读后感,这倒不是因为读后没有感觉,而是感觉这玩意写出来就会变味。用情会变味,词巧会变味,患得患失也会变味,讨好读者畏惧官府都会变味。变了味的东西却变成作品,变成白纸黑字,这是我从内心里抗拒的理由。但我如果就此什么都不写,就迂腐得太可爱。我想说的,实际上是我一看很多读后感就掩鼻而遁的原因。我自己放的屁,当然不在此列,至于工艺吗,不遣词造句,也不长篇大论,有屁放屁,通俗易闻,无屁搁笔,两边清静,这样就好。
  •     可能日本文化和我们极大的不同,反正我看了一半是快要疯了。于是停止被他的思维方式洗脑了。
  •     社会学者的角度看待日本的文化。
  •     经典图书,质量也好,送货也快
  •     翻译和书的质量上乘,值得购买~
  •     值得一看 简单易懂 写很实在 也很深入
  •     诚如后记所言,书中所述不一定准确,但也算是对日本人的一种全面分析,义理,报恩于万一,种种日本的价值观解读,值得一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