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 菊与刀章节试读

出版社:武汉
出版日期:2011-3
ISBN:9787543042629
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
页数:192页

《菊与刀》的笔记-第72页 - 历史和社会的负债者

巨大的‘负恩者’这一说法,跟中国很像。父母师长之恩,长辈各种。报恩是一种至上的美德。
然而西方人从不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负恩者,很难去想象感受。所以西方这种人生而平等的文化的输入,多少让人容易精神分裂。正是这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之大造成的。
在日本,大街上出现事故,不会有人轻易出手帮忙。不是因为冷漠,因为任何非官方的援助都会让人成为负恩者那样感到羞愧。这种恩情带来的麻烦让日本人望而却步,接受了甚至感到羞辱,对此非常敏感。
同时也可以理解,身边的同辈人,总是在施惠和受惠后,对对方的看法会发生改变。这却是一种特别麻烦的纠缠,虽然这样让彼此多了交流。
如果“恩人”是自己人,或者是受人尊敬的长辈,就心安理得。但是恩情过重,也会让人陷入困境。受人尊重的长辈,若做了改变,会毁掉在晚辈心里的形象,而同时又作为受恩者,就出出现避而远之的情况。

《菊与刀》的笔记-第33页

美国人对所有救助,对一切陷入困难的人们的援助都为之感动。如果救助“受伤”的人,其勇敢行为更堪称英雄。而日本人认可的勇气中排斥了这种救助。甚至连我们的B-29轰炸机和战斗机上备有救生器材也被日本人诽谤为“卑怯”,报纸和广播也以为话题反复宣扬。只有将生死置之度外才是值得佩服的,而对危险采取预防措施要受到鄙视。

《菊与刀》的笔记-第83页 - 大六章 报恩于万一

孔老先人提出的“仁”,在中国是一切伦理道德的基准,但在日本却是可有可无的“非法”美德。然而我所不明白的是黑帮世界中的“盗贼的光荣行为”算不算是“行仁义”?照此类推,中国帮派中的兄弟情义呢?

《菊与刀》的笔记-第27页 - 第二章

日本人的行为准则是:选定一条道路全力以赴去做,如若失败,就自然而然的换条道路从头再来。

《菊与刀》的笔记-第39页

对等级制度的信赖,是日本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人与国家关系时所持观念的基础。

《菊与刀》的笔记-第1页

1日本人生性好斗 而又非常温和 黩武而又爱美 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 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 驯服而不愿受人摆布 忠贞而又容易叛变 勇敢而懦弱 保守又欢迎新生活方式
2日本一贯非常重视非物质资源 P21

《菊与刀》的笔记-第43页 - 德川时期

封建社会划分为复杂的阶层,秩序井然,每个人的地位凭世袭而定。
武士、农民、工、商。贱民,""排除在社会体制外。
武士唯一能佩刀,不能同时成为其他阶级,领俸禄。作为大名的心腹,能武能文,负责各种工作。发展起风雅艺术。农民要养活很多人。
人人遵循现存规范。

《菊与刀》的笔记-第24页

从小到大,电视、教科书上“日本小鬼子”的形象都是贪生怕死的,《菊与刀》却描绘他们是“只要天皇下令战斗,日本人会‘拿着竹竿’战斗到死“。虽然书中的描绘与自小的认知背道而驰,然而,我还是相信《菊与刀》上对日本人的描写。
印象很深刻,小时候爸爸曾带我去电影院看过一部叫《南京大屠杀》的电影,黑白片,市一宫看的,还有非常记得那时候电影票还只是十块钱一张!虽然是小学时期看的一部电影,说实话,也不是太看得懂整部戏的剧情,但是这部电影有一幕却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排大概有60多个人,男女老少皆有,并肩站着,手上没有被绑着,却一个个”循规蹈矩"地将手交叉在背后,日本军人一个一个开枪射杀,身边的中国人一个一个倒下进土坑里,旁边的中国人瑟缩着发抖,毫无反抗之力,日本军人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奸笑。
电影后,我问我爸,为什么他们不反抗?虽然日本人有枪,但是十个人围住一个人打就算牺牲了八个,还有两个可以生存啊,那也不至于落于被大屠杀的厄运。爸爸解释的一大堆理由我都忘了,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后一句感叹,大和民族是一个强大的民族。
高中的时候看过一篇阅读叫做企鹅墙,说的是在极其寒冷的时候,企鹅会围成一个圈,最强壮的企鹅最自动站在最外边,作为“墙”,一段时间后,后面一层的企鹅又会自动补上来,井然有序。那时候,看到这里我自然就想起了《南京大屠杀》里的一幕,可惜的是连企鹅都懂得的团结合作中国的同胞们却不会。不是想说中国人懦弱,可能如果是我我也只等死的份,但我真的觉得很心疼。我想,无论将南京大屠杀归于日本鬼子的强大武器,还是中国人的懦弱或是就像爸爸所说的大和民族是一个强大的民族,我认为都是不全面的,毕竟历史始终是多种因素纵横交错的产物。
对于南京大屠杀这一段历史,太沉重了,我自己也不是了解很多,但是童年时电影片段中的那一幕真的让我觉得很心疼。既然横也是死,竖也是死,为什么就不做最后的抗争呢?即使只是有1%的希望,但还不至于等死吧?《菊与刀》说日本人十分重视精神的力量,认为精神是能打败物质的,所以能不畏美军的武器仍冒死攻击珍珠港,说真的,如果说中国人真的输给了日本人什么,我想就是这样一份拼死的信念吧。

《菊与刀》的笔记-第5页

《菊与刀》的笔记-第85页 - 自我修养

  "圆熟"是被日本人认为比"能力"更重要的自我修养境界,他们有时称之为怪癖,在我看来,的确有怪癖的迹象。
 
在日本,普通人也努力要达到这种“圆熟”的境界。英国研究佛教的权威查尔斯·埃利奥特爵士(Sir Charles Eliot)谈及一位女学生时说:
  她到东京某著名传教士的住处去,请求成为基督教徒。传教士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说,因为想乘坐飞机。问她:飞机跟基督教有什么联系?她说,她听说坐飞机要有一颗非常镇静、处变不惊的心,这种心只有通过宗教训练才能获得。她认为,基督教恐怕是最好的宗教,因而前来求教。

《菊与刀》的笔记-第46页 - 2

说实话,这本书我看的实在是很吃力。有很多专业名词和类似于专业术语的内容不懂,故读到第二部分之后就放弃了,准备先去充会儿电,等以后学的多了,感悟的多了再去看。转向别的小说或是经典了。

《菊与刀》的笔记-第14页

生性极其好斗而 又非常温和 ;黩武而又爱美 ;倔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 ; 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 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 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 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所征 服。他们的军队受到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反抗性

《菊与刀》的笔记-第1页 - 1

看这本书的原始动力 就是想透彻明白日本为什么会出现AV这样的大型文化产业,看完我发现一个名族的变态远远不是用几句话就能形容的,但在很多方面也正是他们的变态促成了他们的强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来这个世界就很复杂,从不诧异有这样的文化存在。在后来的这几十年,日本又有了很多的变化,但是我觉得他们的本质在这本书里已经被诠释的淋漓精致,分析一个名族的特征,将是掌握他们的开始。

《菊与刀》的笔记-第69页

受了恩惠之后因为还债所以表现出爱,感觉有点畸形但却也是生活的一个真实侧面。
世事总是有因又果的,通俗点说就是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无论如何,凡事总是事出有因。
有时候,你会发现万物真的是暗里相互关联的。因为接受了某个人的"恩惠“,且勿论什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吧,至少你要对对方同样的好,所以,你会尽量去”爱“这个”恩人“,或许有一天,在道义上,你已经还清了对他的恩情,但是在此期间,人类总是有感情的动物吧,期间产生的感情让你对他的”爱“不再仅仅是以”感恩“为动力,而是出于你对他的真正的”爱“,这就是真的升华了。

《菊与刀》的笔记-第50页

<原文开始似乎毫无迹象表明:日本这么一个没有一点革命气质的国家,竟会进行大规模的变革,去顺应西方的模式。更难以想象的是50年后日本竟会在西方各国的碗里夺食。但是不可能的事竟成真了。在等级制度下被桎梏的落后民众毅然选择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并且坚持走了下去。</原文结束>

《菊与刀》的笔记-第33页

精神高于物质!
平等大于自由、民主、法制!
因果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等级制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一部好书/电影评论的是其内容
一部差书/电影评论的是其本身
爱的别名是忠诚!

《菊与刀》的笔记-第7页

当然他们对自己的描写并不是全面完整的。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一个日本人在描述日本时,会忽视掉真正重要的东西,他对这东西太熟悉了,就好像对他所呼吸的空气一样习以为常,视而不见。
(熟悉的如空气一样的东西往往是最重要却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东西,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够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

《菊与刀》的笔记-第54页 - 人情的世界

  以前未了解过的思想
 我经常原谅发脾气的人,因为有时候脾气不好是人的本性;我一般也能原谅撒谎的人,因为人性很脆弱,在面对苦难局面时不够坚强,说不出真话。我也能原谅传播流言蜚语的人,因为人们遇到别人说闲话的时候,难免不陷进去。
  甚至对杀人犯,我也可以酌情体谅。但对嘲笑,则无可原谅,因为只有内心不诚恳,才会嘲笑无辜者。请允许我对两个词讲一下我自己的定义。
  杀人犯:杀害他人肉体的人;
  嘲笑者:杀害他人心灵的人。
  心灵远比肉体宝贵,因此,嘲笑是最恶劣的罪行。那一对传教士夫妇实在是要残害我的心灵,我心中感到巨大的创痛,我的心在叫喊:“你为什么……”

《菊与刀》的笔记-第2页

情义最难接受

《菊与刀》的笔记-第60页 - 人情的世界

让我想起了小丸子每天在家泡澡(虽然她家不富裕)以及柯南上面有一集发生在家庭浴室里的命案推理时讲到一家人泡澡的顺序。
  日本人最喜欢的一种细腻的肉体享乐是泡澡。从穷困的农民、卑贱的仆人到豪富贵族,每天傍晚泡在滚烫的热水中是他们的生活常规。
  最常见的浴槽是木桶,下面烧着炭火,水温可以高达华氏110度以上。入浴前,要先洗净身体,然后在桶中如胎儿般抱膝而坐,全身泡到热水里,水位浸到下颚处,舒适地享受温暖。日本人的每天洗澡除了美国人一样重视清洁之外,另有一番情趣韵味,是其他国家的洗澡习惯所难以媲美的。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年龄越大,情味越浓。”
  他们会想尽办法节约泡澡费用和劳力,但泡澡是绝不可少的。城镇中有游泳池大小的公共浴池,人们可以在这里一边泡澡一边谈笑聊天。在农村,妇女们轮流在庭院里烧洗澡水,供几家人轮流入浴。入浴时被人看见也并不在乎,即使是上流家庭也是如此。入浴时有严格的顺序:首先是客人,接着依次为祖父、父亲、长子,最后是家里最下等的用人。出浴时,人们全身发红,如同熟虾,然后合家团聚在一起,享受每天晚餐前的轻松愉快。

《菊与刀》的笔记-第72页 - 历史和社会的负债着

课堂上的知识还不如一本书的时候,那就躲在课室的某个角落里,拜读这部名作

《菊与刀》的笔记-第83页

日本的仁,是一种贬义,多用于盗贼。
忠孝来自中国,却取消了中国的 仁 的更高层次的概念。

《菊与刀》的笔记-第20页

”美国人会调整人生中的一切,去适应一个总是充满挑战的世界——而且时刻准备着接受挑战。日本人安心的基础是一种提前计划并安排好的生活方式,在日本,最大的威胁来自始料未及的事情。“
其实,我想这应该是亚洲人和西方人的区别吧。像我自己,就很喜欢制定一大堆的计划,没有计划终日就觉得”心神恍惚“,不知何处着手,着手了也不知方向,总而言之,如果一天的开始不是如我计划进行的,这一天就几乎是废了。虽然不是一定能够按计划实行,但是这计划求的就是一个”心安“,市井点来说就是求“淡定”。
西方人的例子让我想起了Lindsay,那时候跟他聊天,就听他说17岁就放弃读书,离开家里,边打工边学习他热爱的烹调,我说,当时你不跟你父母闹翻了?你没有想过他们怎么办吗?他说,管他呢,走了再说。我又问,其实你时候有什么计划没?例如想去哪个国家旅游学习,怎样生活什么的?他说,完全没有。有一次他跟我说要选择一个对的人和自己相伴终身,我说,那怎么知道他是否“The One"? 他说,"Actually you never know. I married three times and divorced three times.Anyway, just try." 我想,在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可能是我比较传统吧,婚姻的选择是真的不能轻易说一个”just try"就和一个人走进教堂的。要说结婚三次?这样的勇气和随性我也还没有,至少现在的我接受不了。但是,Lindsay还是让我见识到西方人的那种随性,随时准备好接受任何的一切。好像是在飘还是什么那里不是有一句话嘛,I love waking up in the morning without knowing who I would meet, where I would go, and how I would wind up.
接受UNCERTAINTY也是一种性格?勇气?还是能力?

《菊与刀》的笔记-第30页 - 二章

日本人的行为准则是:选择了一条路,便全力以赴,一旦失败,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改弦易辙。

《菊与刀》的笔记-第9页 - 第一章:研究课题——日本

完全依靠一个民族自己讲清楚他们自己的行动习惯和思想,这是不可能的。每个民族的民族作家都是土对自己民族做个估价,但是这比较难以实现。不同民族不会以同样的透视镜去观察生活。人们也不会意识到他们是以何种眼光观察事物的。每个国家都认为他观察事物的眼光是理所当然的,一个民族的焦距和透视法使该民族获得一种全民的人生观,而在这一民族的人民看来他们通过这种焦距和透视法看到的景色是上帝安排就绪的。无论何种眼镜,我们不会指望戴那种眼镜的人知道镜片的配方,同样我们也不能指望各民族分析其自己的世界观。

《菊与刀》的笔记-第1页

1

《菊与刀》的笔记-第19页

“我们不会说:‘要发生的事终于发生了。’而会说:‘我们期待的事情发生了。为此,我们感到很高兴。“
怎么说,看来有时候”死鸡撑饭盖“还是最后保持”尊严“,扮淡定的一种好方法。

《菊与刀》的笔记-第10页 - 第一章:研究课题——日本

对民族差异进行系统地研究,同时需要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某种程度的宽宏大量。比较宗教研究的繁荣兴旺是只有当人们自身的信仰受到充分保障,因而对人能够非常宽宏大度的时候才会实现的。他们可以是耶稣会会员、阿拉伯学者亦或是一个不信教的人,他们唯独不可以是一个宗教狂。比较文化研究不会繁荣的时候正是当人们对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时那样坚定不移地予以捍卫,以致认为惟有自己得生活方式才是世界上最理想方式的时候,这种时候的这些人绝不会懂得了解其他类型的生活方式,将会使他们对自己的文化更加热爱。他们故意拒绝的经验实际上能让自己颇为愉快且又会丰富自己。他们固步自封到了除了要求其他民族接受其独特的处事方式之外,便再也没有其他选择了。如果他们是美国人,他们就会把美国人所喜爱的信条强行要求所有的民族都来接受。好比我们不可能学着用十二进位来代替十进位的验算方法,或者好比我们学不会某些东非土著人用一条腿站着休息一样,其他民族是绝不可能接受他们不愿接受的生活方式的。

《菊与刀》的笔记-第3页 - 第一章:研究课题——日本

相对于其他东方人,日本人有强烈的不可控制的情感,会淋漓尽致地刻画自己。他们大到写自己进行世界性扩张的计划,小到写自己日常生活琐事。他们坦率的程度实在令人惊叹。当然他们对自己的描写并不是全面而完整的,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一个日本人在描述日本时,往往会忽视掉真正重要的东西,他对这些东西熟悉到了就好像对他所呼吸的空气一样,以至于习以为常,视而不见。

《菊与刀》的笔记-第12页 - 第一章 任务---研究日本

1. 只有当人们不再固守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再把它当作世界的唯一生存之道,比较文化研究才能繁荣。
2. 这本书是在阐述在日本接受并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习惯。它将叙述日本人在哪些情况下能指望得到恭维,在哪些情况下则不能;他们什么时候回羞愧;什么时候他们会感到尴尬,以及他们对自己有哪些要求。本书所论述的事项,要说最理想的根据,也许就是平凡的街谈巷议者,什么人都有。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得亲身置身于每一特殊场合,而是说这些人都会承认在那种情况下就会如何如何。这种研究的目的是描写出根深蒂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即使这一目标并未达成、半途而废,这也是作者的理想。
3. 对于研究者最大的要求在于,研究出这些公认的行为和判断是如何形成日本人观察现存事物的角度的。他们必须阐述日本人的观点如何影响他们观察人生的焦距和观点,他还必须牡蛎使哪些用不同焦距来观察人生的美国人也能明白。
4. 承认差异并尊重差异。
5.为了尽力了解另一个国家,首先对民众的生活习惯和观点进行系统的有质量的调查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才是投票方式。
------2015.11.10
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
1. 日本人为战争辩护的前提与美国人截然相反,它对国际形势做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释。美国把战争归根于轴心国的侵略。日本、意大利、德国用他们的征服行为非法破坏世界和平。无论轴心国占领的是满洲、埃塞俄比亚还是波兰,这都证明他们推行是欺凌弱小的罪恶方针。他们眼中违反了“自己生存,也让别人生存”或者至少是践踏了对自由企业“门户开放”的国际准则。
日本人则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战争,他们认为只要各国拥有绝对主权,世界就会处于无政府状态,日本有必要为建立等级秩序奋起而战。当然,这一秩序的领导者只能是日本,因为只有日本代表了一个真正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国家,并真正懂得“各得其所”的重要性。
2. 日本对等级制的信仰和信赖。对于胜利的希望,日本所寄托的基础也不同于美国的通行见解。日本叫嚣着胜利,而且是精神对物质的胜利。
即使在战胜期,日本的政治家、大本营,以及军人们都反复强调说:“着并不是军实践的较量,而是日本人信赖精神与美国人信赖物质的抗衡。”
日本认为精神是主要的、永恒的,物质虽然必要,但是物质是附属的、瞬间的。精神力量高于一切。

美国人也走极端,但是走向了日本人的反面。美国人投入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是别人强加的。我们收到了打击,所以一定要还以颜色。发言人在计划安抚大众情绪时,谈及珍珠港事件、巴丹半岛溃败,绝不会说“这全在我们的意料之中”,相反的,官员们会说,“敌人强行干了这一切。我们将会给他们点颜色瞧瞧”。美国人把他们的全部生活调节得适应于充满挑战的世界——随时准备接受挑战。日本人的信念则建立在“诸事俱在意料之中的前提之上,最大的威胁来自于意料之外。
日本人的牺牲精神最极端的表现当属他们的不投降政策。投降可耻的思想深深植根于日本人的意识。
日本战俘: 日本人的行为准则是:选择了一条路,便会全力以赴,一旦失败,他们自然地改弦易撤。

《菊与刀》的笔记-第77页 - 五章

你说那个姑娘是善良的,那只是你所认为的。人们都知道人的善恶取决于环境,境遇,不能因为他们此时尚未牟利就认定他们是“善良的人“。我个人认为做父母的绝不会愚昧地把女儿托付给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如果他们打算嫁女为妾,他们一定是希望从中获益。你以为不是这样,不过是你的幻想。

《菊与刀》的笔记-第12页 - 第一章:研究课题——日本

这是一个既不属佛教也不属儒教的独特体现。它是一个日本体系——既是日本的力量所在,也是日本的弱点所在。

《菊与刀》的笔记-第2页

《菊与刀》的笔记-第26页

美国人在生活中,总是接受对方的挑战,并时刻做好取胜的准备。而日本人只能在事先规定好的生活模式中生活才能安心,最大的威胁是尚未遇见的事情。

《菊与刀》的笔记-第1页

我们必须充分明白日本的这一信念——万事都是我们主动期求的,决不是被动的,不是别人强加的。海军大臣在国会演说中引用西乡隆盛的遗言说:“有两种命运,一种是偶然碰上的,另一种是自己创造的。当面临艰难的时候,必须自己去创造命运。”
天皇是日本神道的核心,如果我们向天皇的神圣进行挑战、消灭这种愚蠢的迷信,那么,我们就能重新塑造日本的社会结构。
战争中日本军队中没有一个受过训练、能够在战火中搬运伤员的救护班,我们用前线救护所、后方野战医院,以及远离前线的康复医院组成的医疗系统,在日本军队中并不普及。对医疗品补给就更加令人慨叹了。在紧急情况下,伤病员干脆被杀掉。尤其是在新几内亚和菲律宾,日本人常常不得不从有医院的地点撤退,他们根本没有在被围前预先转移伤病员的习惯。结果,负责的军医往往在临走时先将伤病员全部枪杀,或是伤病员自己用手榴弹自杀。
日本这方面最极端的表现就是他们的不投降主义。西方军队在尽了最大的努力而毫无希望时便向敌军投降。他们仍然认为自己是光荣的军人,而且根据国际协议,将通知本国家属知道他们活着。无论是作为一个军人还是平民,或在他自己的家庭中,他们都不会因此而受辱。然而,日本人对此则不同。荣誉就是战斗到死。在绝望的情况下,日本士兵应当用最后一颗手榴弹进行自杀或者是赤手空拳冲入敌阵,进行集体自杀式的进攻,但绝不应投降。万一受伤后丧失知觉而当了俘虏,他就会感到“回国后再也抬不起头来了”。他丧失了名誉,对于从前的生活来说,他已经是个死人了。
在世界历史上,日本是惟一的一个主动寻求外国文明,并按自己的计划予以高效率吸收的国家。
妻子要给丈夫鞠躬,孩子要给父亲鞠躬,弟弟要给哥哥鞠躬,女孩子则不论年龄大小要向哥哥和弟弟鞠躬。鞠躬并不是纯粹的礼节而是有它的含义。它意味着:鞠躬的人原打算自己处理的事,但对方出现了,如果对方吩咐什么,那他就有优先权;受礼的一方也承认,此时如果有什么事情需要处理,他得在某种程度上负责。以性别、辈分以及长嗣继承等为基础的等级制,是家庭生活的核心。
到了日本,规矩发生了很多变化。日本直到19世纪中叶,都只有贵族武士拥有姓氏。姓氏是中国宗族制度的根本,没有姓氏也就谈不上宗族。但日本只有上层社会才有族谱这种东西。
在皇室和宫廷贵族(公卿)之下,日本有4个世袭等级,其顺序是士(武士)、农、工、商。其下还有贱民。贱民中人数最多、最为人所知的是“秽多”,即从事各种污秽职业的人。他们是清道夫、掩埋死囚者、剥取死兽皮及鞣制者等。他们是日本的“不可接触者”,更准确地说,他们根本不算人,甚至通过他们居住地的道路也不计入里程,仿佛这块土地及
其居民根本不存在。
世界上不是只有日本人实行过等级制度,但日本没有像其他一些生活在强力控制之
下的民族一样,变得温顺怯懦。这是因为日本的各个阶层的利益都被考虑到,都享受着
某种保障。甚至贱民阶层也得到保证,让他们垄断自己的特种职业,他们的自治团体也
得到当局的承认。而作为合法团体,当贱民的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他们有适当的通道
进行申诉。虽然每个阶层都很不如意,都觉得自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大家又都信赖这一秩序,相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安全。而且日本的等级限制具有一种区别于印度种姓制度的弹性。
在所有亚洲国家中,不管在何种政治体制下,上面的权力总在向下伸展,而在中途与下面的地方自治权碰上,随时会擦出争议的火花。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则在于民主范围达到什么程度,地方的领导是否能对整个地方共同体负责,会不会被地方势力所垄断以致损害广泛的公众利益。
与政治相比,明治政治家在宗教领域中制定了更为离奇的制度。政府把国教置于管辖之下,奉之为民族统一与优越性的特殊象征,其他信仰则听凭个人自由。这种受到国家管理的宗教,就是国家神道。由于它被视为民族象征,就像在美国之尊敬国旗一样。因此,他们说国家神道不是宗教。所以,日本政府可以要求全体国民信奉国家神道,不认为违反西方的信仰自由原则。这就好像美国政府要求人们对星条旗敬礼一样。这只不过是忠诚的象征。因为“不是宗教”,日本可以在学校里教神道而无须担心西方的非难。在学校里,国
家神道成了神话传说时代以来的日本历史。但要知道,这里面包含了对“万世一系的统治者”天皇的崇拜。国家神道受国家支持,国家管理。
西方人极端轻视社会对他们的恩情,尽管社会对他们以很好的照顾、教育、幸福生活,包括他们的降临人世。因此,当我们祈祷的时候,日本人会觉得我们有点虚伪。美国人敢说自己不欠任何人的,日本的德高望重之人绝对不会这样讲话。他们不会轻视过去。在日本,“义”的前提就是承认自己处于各人互相有恩的巨大网络之中。这个网络包括所有的祖先,也包括所有同时代的人。
而日本人却充分利用天皇这个最具象征的人的价值。人民敬爱天皇,天皇也作出反应。老百姓听说天皇“关心国民”时会感动得热泪盈眶。“为了使陛下放心”,他们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在像日本文化这种完全建立在人际关系之上的文化中,天皇作为忠诚的象征,其意义远远超过国旗。教师如果教育学生说人的最高职责就是热爱自己的国家,那他会受到指责,必须说是对天皇报恩。“忠”在臣民与天皇之间构成了双重体系。一方面,臣民的忠诚直接针对天皇,其间没有中介,他们自己用行动来使“陛下安心”;另一方面,天皇的敕令,是经过天皇与大臣之间的各种中介者之手,一级一级传到他们耳朵的。“这是天皇御旨”,这一句话就可以唤起“忠”,其强制
力要超过任何现代国家的号召。
“情义”是日本人的伟大传统,是武士与主君、武士与其他武士之间的关系。这种感情超过了“忠”,超过了义务。在某些层次上与“恩”重叠,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恩”。因为“情义”的产生可能完全没有施与;而且“情义”必然发生在彼此熟悉的人之间,与陌生人无关。 
尽量减少直接竞争的作法,贯穿于日本人的全部生活。而且以“恩”为基础的伦理,本身为竞争这种东西没留下多少空间。他们的等级体系有繁琐的规定,把直接竞争控制在最低程度。家族制度也限制了竞争,他们可能互相排斥,但没有进行竞争。日本人看到美国家庭中儿子与父亲比赛开车技术,是以惊诧的语气进行评论的。在日本到处都有中间人,防止两个竞争者直接面对面。一个人因失败而感到羞耻时,随时都需要有个中间人。因而,在提亲、找工作、退职以及无数日常事务中,中间人都起着作用。中间人为当事者双方传达对方的意见。或者在诸如结婚之类的重要交往中,双方各自都请中间人,他们先做细致交涉,然后再分别向各方汇报。用这种方式进行间接的接触。当事者就不至于听到在直接的要求与责难,伤及名分与情义。中间人也会因发挥了这种重要作用而获得声望,并以其成功事例博得社会的尊敬。
 他接着说,“日本人过着清净无尘的生活,犹如盛开的樱花,美丽而宁静。”换言之,“晨浴”就是洗净别人向你投来的污泥,只要你身上沾一点,就不贞洁。日本人没有这样一种伦理教育,即一个人只要自己不感到受辱,就不算受辱;他们也不认为“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日本的传统经常公开提倡这种“晨浴”式的报仇理想。
日本历史故事中这两个主题:一个是有错误者向正确者进行报复;另一个是凡受辱必报复,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主君。这两个主题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很常见,情节也多种多样。但是,如果考察一下当代日本人的身世、小说及实况,情况就很清楚,尽管他们在古代传统中非常崇尚报仇,在现实生活中则和西欧一样,复仇行为很少见,甚至比西欧还要少。这并不意味人们的名誉观念日趋淡薄,而是意味对失败和侮辱的反应已日益成为自卫性的而不是进攻性的。对耻辱仍然看得很重,但已更多地以自我麻痹来代替挑起争斗。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缺少法律,直接攻击的复仇可能性较大。到了近代,法律、秩序以及相互依存的经济状况,把复仇行为打入了地下,或者把它针对自己胸膛。人们可以玩弄计谋向仇人进行报复而使对方毫无察觉,这多少有些像古代故事中,主人暗藏粪便于珍馐,以飨仇敌。今天,就连这种隐秘的攻击也极为稀少,更多的是把攻击矛头指向自己。这里,有两种抉择:一种是,把它当作鞭策,激励自己去干“不可能”的
事;另一种是让它侵蚀自己的心灵。  日本人对失败、诽谤或排斥的反应很敏感,因而极易恼恨自己。近几十年,日本的小说一再描写有教养的日本人如何在极端狂怒与悲伤抑郁之间辗转不安。小说中的主角厌烦一切,厌烦日常生活,厌烦家庭,厌烦城市,厌烦乡村。日本和俄国都是喜欢在小说中描写厌倦的民族,这和美国形成鲜明的对照。美国小说不大写这种题材,常把书中人物的不幸归咎于性格缺陷,或残酷社会的虐待,而很少描写单纯的厌烦。描写一个人与环境不协调总有一个原因,作者总是让读者从道义上责备主人公的性格缺陷或社会秩序中存在的弊端。日本也有无产者小说,谴责城市中可悲的经济状况或者渔船上的可怖事件。但是,正如一位作家说的,日本的人物小说所暴露的是这样一种社会,人们情绪爆发时就像有毒的气体在漂荡。不说的主人公或作者都不认为有必要分析周围的环境或主人公的经历,以弄清阴云来自何处。它说来就来,说去就去,人人都容易伤感。古代英雄惯于向敌人进行攻击,他们则把这种攻击转而向内。在他们看来,他们的忧郁似乎没有明确的原因。
现代日本人对自己最极端的攻击就是自杀。按照他们的信条,用适当的方法自杀,可以洗刷污名并赢得身后好评。美国人谴责自杀,认为它是屈服于绝望而自我毁灭。日本人则尊重自杀,认为它可以是一种光荣的、有意义的行为。在一定场合,从“份内的情义”来说,自杀是最体面的办法。年关还不了债的人,因某种不幸事故而引咎自杀的官员,结合无望而双双情死的恋人,以死抗议政府迟迟不对中国进行战争的爱国志士等等,都像上不了高中的少年及不愿意当俘虏的士兵一样,把最后的暴力对准自身。
 日本人的人生曲线是一根U形曲线,允许幼儿和老人有最大的任性和自由。幼年和老年时期是“自由的领地”。随着幼儿期的逝去,约束逐渐增加,到结婚前后,个人自由降至最低线。这个最低线贯穿整个壮年时期,持续数十年,此后再次逐渐回升。过了60岁,就又可以像幼儿那样几乎不为羞耻和名誉所烦恼。在美国,这种曲线是颠倒过来的。幼儿时期教养非常严格,随着孩子的成长而逐渐放松。到孩子们独立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庭,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约束。我们的壮年期是自由和主动性的鼎盛时期。随着年龄增长,精力日益衰退,以至成为他人的累赘,就又会再受到束缚。日本那种人生模
式,美国人想都没有想到过,那跟我们现实完全背道而驰。  日本人在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壮年时期受到了最大的约束,虽然此时他们的体力、谋生能力最强,却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因为他们坚信,约束是最好的精神训练(修养),能够得到自由不能达到的效果。
 使西方人感到诧异的日本男子行为的矛盾性,是由日本儿童教育的不连贯性造成的。他们深深地记得有这样一个时期,那时他们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就是神,可以纵情放肆,甚至可以姿意攻击别人,似乎一切欲望都能得到满足,这种记忆虽然几经涂饰,仍然留存在意识深处。这种根深蒂固的二元性,使他们长大成人后,既可以沉溺于罗曼蒂克的恋爱,也可以绝对顺从家庭安排的婚姻;既可以迷于享乐和安逸,也可以不计一切承受极端的义务;谨慎的教育使他们往往举动怯懦,但他们又可以勇敢得近于鲁莽;在等级制下他们可以极为驯服,但也不会轻易接受上级的驾驭;他们非常殷勤有礼,却又傲慢不逊;他们可以接受军队盲从的训练,却又顽固不易驯服;他们是坚定的保守主义者,却又很容易被新的方式所吸引。他们曾经学习中国习俗,继而又吸取西方的学说,这就是他们矛盾性的明证。  日本人性格的二元性造成种种紧张。对这些紧张,日本人的反应并不一样。虽然每个人都要对同一个基本问题作出自己的决定,即如何协调
儿时处处被宽容的骄纵经验和后来生活里动辄关系到自身安危的束缚。很多日本人都感到难以解决这个问题。一些人像道学家那样,一丝不苟地约束自己的生活,惟恐纵情会跟实际生活发生冲突——正因这种纵情并非幻想,而是确曾有过的经历,这种恐惧也就更加严重;有些人会态度超然,墨守自己所制定的规则,并由此认为自己就是能发号施令的权威;有些人则更加意识分裂,害怕着自己心中郁积的反抗情绪,为了防止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感情,以表面的温顺来加以掩饰,把思虑沉溺于日常琐事,每天机械上演着那些基本上毫无意义的生活常规;另外还有些人,由于对儿时生活感情更加深刻,成人后面临社会对他们的一切要求,会感到严重焦虑。他们试图更加依赖别人,但年龄已经不再允许。他们感到任何失败都是对权威的背叛,动辄就陷入紧张和激动。凡是不能以常规处理的意外事件都会让他们感到恐惧。  以上是日本人极度担心遭受排斥或非难时所面临的特殊危险。如果不是感到过度压力,他们在生活中会表现出既享受生活乐趣,也保持着幼年所培育的不刺伤他人的情感的习惯。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功。幼年时代使他们具有了自信。罪感意识尚未形成沉重负担,后来所受的各种束缚是为了与伙伴协调一致,义务也是相互的。
之前看到推荐关于日本人心理的书中有这一本,其实当初看介绍的时候是针对战后的日本的,原想着离现在也有些距离,于是不想继续看下去了。
看是看了前面部分的时候,却又觉得很有趣,关于日本的许多我们已经形成的印象作者给出了一些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记忆比较深的,比如他们对自杀的崇尚和克己源于的居然是之前报复心理的对内指向,再比如他们再比如关于“对内的情意”的种种,再比如,通过u字形的人生对特别是男性心理的影响去诠释他们性格上的两面性,读来都是很有意思的。
一来是对日本历史本身的不了解,二来对美国人与日本人性格上的具体差异了解也甚少,于是对于有一些内容不是太能了解,权当做科普记了下来。
可能就是那一次日本之行的影响,之后对日本一直有极大的兴趣,对于这个民族也是不讨厌的,嗯,应该说是欣赏的,关于写这个民族的书都有兴趣来读一读。其实之前有想过去之后是不是要去日本生活,不过现在看来这个终究只是变成了想一想而已。那个国家还是有许多不能让人融入的东西。真正生活下去还是压抑而不适应的。

《菊与刀》的笔记-第41页 - 各得其所

日本从7世纪开始,从无等级的中国吸取生活方式,用于自身的等级制文化。文字,官阶、品位、律法,建筑、宗教,都进行了引进。非常成功的有计划的引进外国文明的例子,没有第二例。
没采纳科举。官位制世袭贵族和封建领主。当然就不断扩展自己的势力壮大起来。而天皇只有家族的人能继位。
7世纪末,藤原氏篡取了统治权,天皇被软禁,赶到后台,此后一直如此。国家陷入内战,源赖朝征服所有对手,成为统治者,“征夷大将军”是他的头衔。每个封建领主,即“大名”,都有自己的武士,随时打仗。
16世纪战无休止。德川家康击败所有对手,成为德川家第一代将军。统治了250后,直到1868年天皇和将军的“双重”统治被废除。是重要的一个时代。

《菊与刀》的笔记-第16页 - 1

根据日本人的等级秩序观点,应该扶持落后的中国兄弟作为大东亚的同等种族。要达成这一目标,首先日本应该将美国,然后是英国、俄罗斯从世界的这一区域驱逐出去,使之“各得起所”。各国应该统一于一个国际等级制度固定的世界中。

《菊与刀》的笔记-第6页 - 第一章:研究课题——日本

日本的社会结构和生活习惯有许多甚至是与太平洋岛屿上的原始部落很相似的。某些与马来西亚的相似,某些与新几内亚的相似……一个部落与其相邻的部落在正式的习俗方面也许会有90%的相似之处,但它可能已把这些习俗改造过了,以适应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它也许不得不放弃一些基本的东西,这些东西不管再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多么微不足道,确使该部落未来的发展进程转向一个独特的方向。对一个人类学家来说,最有益的事莫过于研究整体来说有着许多共同特征的诸民族之间他所发现的一些个体差异。

《菊与刀》的笔记-第2页 - 译者序言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来,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其核心是社会意识形态,它反映经济基础并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但文化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各民族的文化各有其历史形成的特点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金克木先生说:文化就是“国情”,就是“国民性”,日本文化就是“日本人”:他希望,研究各国社会,不仅要“找寻决定性的物质因素”,而且要“探讨起重要作用的精神因素”,不是只得出“抽象模式”,而且要发现“具体典型”。

《菊与刀》的笔记-第55页 - 明治维新

1868年,德川势力胜利后,王政复古。“双重统治”结束。
不到一年,取消大名,废除阶级,解放贱民。
农民反抗最激烈,但新政府不顾这些。因为武士、商人为了进入武士阶级这一帮人,熟悉国策,又经营过国家的垄断产业,是卓尔不凡的领导人。
组建了内阁,学习西方,慎重制定宪法。利用日本人对长辈、上级的传统义务,维护强化。在国家最高决策层,“舆论”是没有立场的。“阁下”们发挥各自的职能,地方由地方自治。
国家神道不是宗教,被禁止传布教义。
经济发展
优先发展重工业,引入大量外国技师,派遣出国学习。当企业达到预期水平,以低廉的价钱卖给财阀们。就是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浪费得到急需的企业。军工业让是政府掌控。
其他经济领域则是自由领域了。
政府按照公认的等级制度扶持这些贵族。给予地位。

《菊与刀》的笔记-第41页

平等是美国人憧憬的美好世界的最高道德标准。平等意味着我们摆脱压制、干涉和己所不欲的重担获得的自由。平等意味着人类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和改善自己处境的权利。在现实社会里,平等是以组织的方式实现的基本人权的基础。即使在我们亵渎它的时候,我们仍然支持平等的道义。我们怀着正义的愤怒向等级制度宣战。

《菊与刀》的笔记-第73页

”报恩的心理往往伴随着矛盾的心理。在大家所接受的结构严密的人际关系中,有恩而产生的欠恩意识往往激励人们只是为了报恩而使出浑身的劲。但是,欠恩者会很难受,很容易产生怨恨情绪。”
这是不是就是俗话所说的过度的爱就是恨。
可能有时候会因为对方给的恩惠太大了,大到受惠者根本不知道如何报答,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附生物”,毫无独立之价值,毫无尊严,所以才会扭曲产生怨恨心理。
凡事还是要有“度”,事物总是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转化的。一旦把握不好,可能就会陷入泥淖中了

《菊与刀》的笔记-第1页

日本人的耻感从小就隐藏于家庭日常生活以及教育中,以至于对他们整个民族的心理素质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耻感文化也是后来导致侵华战争的重要原因。

《菊与刀》的笔记-第10页

日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重视精神力量?在很多方面都很矛盾。难道作为人的个体不都是这样的吗?
如果把每个国家都作为研究对象,就像那么多国家代表了那么多的人,每个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是否也代表了作为人的个体的类型?

《菊与刀》的笔记-第83页 - 报恩

忠孝
在中国,忠孝之上的美德的“仁”。日本没有把仁放在道德体系以内。“仁”字在日本甚至是贬义词。
在日本,孝道之上,对子女的义务也是孝道。
效忠天皇更是之上。西方评论,日本是最好战的民族,但天皇宣布投降,全体接受。早上还抓着枪支,中午收枪,晚上竟能悠然的购物了。

《菊与刀》的笔记-第31页

一本加了大量配图和废话的好书。理解作者。本书译成中文后的内容,充其量只算得上一份篇幅较长的研究报告。于是至今的34页,一边忍受译者废话的摧残,一边在脑袋里形成日本人精神的大致轮廓。在美国曾竭尽全力与之战斗过的对手中,日本无疑是最为特殊的对手——P1
很客观中肯的第一句话,物质精神同等重要一直以来都是西方人推崇的价值,享乐主义也是欧洲人固有的生活作风。对于那个时代崇拜精神力量的日本人,是无法理解的。而且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不可避免的存在。想到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后来连有些二战老大兵都把志愿军奉为不可战胜之军。日本士兵被灌输的思想说,死亡本身就是精神的胜利。——P17偷袭珍珠港时,日本全国税收将近一半被用于海军。——P15日本军队里没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救护队。——P23
东西方文化都有推崇精神的成分,但唯中日两国的精神力量强到震慑美国的地步。大概是因为那个时代,物质上的极度贫乏,才只能把目光转向精神。整个民族的精神胜利法。如今的中国,物质生活是多么草蛋的繁荣。1940年,日本与德、意结盟的“三国同盟”的前言写到。大日本帝国政府,德意志政府和意大利政府认为让各国各守本分是持久和平的前提——P29
实在露骨,大和民族的自大骄傲却鼠目寸光的本性,弹丸之国,仅凭明治几十年的发展,就跳出来叫嚣维持世界秩序。树大,风必摧之。相比下,米国是多么懂得低调。300年的发展,亦未公开挑战世界。
意大利。轴心国之一,但他的恶行却没有被世界记在心里,问现在的大学生估计都有不知道意大利参战过的。虽然仇恨不需要被揪住不放,但历史需要被人铭记。虽非矛心所指,但不向后辈提及这段历史,与日本篡改教科书又何异。美国人认为平等至上,甚至超过自由。——P31
厚颜无耻。欧美白人圈平等至上。
但一直不明白,即使白人圈也有阶级存在,阶级矛盾却不会像国内这么尖锐。如今中国工农阶层与上层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了。这难道就是资本主义初期同资本主义高层次阶段的差异??米国那种相对自由的氛围是怎么形成的?始终不得其解。

《菊与刀》的笔记-第1页 - .

[发动战争]
-"日本不得不为建立一种等级秩序而战斗。然而只有日本才是真正唯一的从上到下的等级制的国家,也只有他们最清楚”人人都摆对位置“的必要性,所以这项历史使命必须由日本来完成">>>大东亚共荣圈
[天皇]
-"只要天皇一声令下,哪怕只有一杆竹枪,日本人也会毫不犹豫地投入战斗。同样,只要天皇一声令下,日本人也会立刻停止战斗"
-宗教式的崇拜:对于其他人(政府,军部)吹毛求疵,证明并非没有判断力
-日本复制了中国的:文字,宗教(佛教),建筑,官阶,律令。但不接受中国的世俗皇帝(改朝换代), 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是”云上人“
[冒险精神]
-"战争中美国配备救生器具是懦夫行为">>> 未雨绸缪没有价值
-"为了减少麻烦,在一些情况下他们会杀掉伤病员"
-不投降主义 (而西方则认为投降依然是光荣的)
[家庭的等级制]
-敬语,鞠躬,跪拜
-与中国相似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中国人的孝道:家族观念,姓氏 (光宗耀祖)
日本人的孝道:限于朝夕相处的家庭成员之间(家族观念比较淡泊)
[社会的等级制]
德川社会时,"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张贴表明自己阶层地位和世袭身份的标志。他的着装,食物和房子都需要按照世袭身份的条款规定"。 四个等级分别是:士农工商,和“贱民”
-但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改变等级(譬如,富有的商人将儿子过继给武士,从而跻身上流)
[武士]
-没有领地,农奴,不可兼作农、工、商(庶民阶级),俸禄微薄
-但地位高尚。其佩刀不只是装饰,更是权利的象征
[仁义忠孝]
从中国借来,却只取忠孝二字。
因为仁则意味着对君主,父权的限制,而忠孝是我们所谓“愚忠‘’愚孝‘,是不附带条件的。
并且,中国人需要仁义,因为我们本身带着劣根性。而日本人生来纯洁。
[情义]
都是债,是要还的。所以,别让我为难。
[尊严]
对日本人来说,尊严比天重。
-无法承认自己专业上的无能(所以少有竞争,比如小学生可以因为不通过考试而自杀)
-如果被别人羞辱,在古代法律未健全时会杀人复仇。当今则常选择自杀。并把其看作是光荣高尚,保全名义的行为。
[享乐-人情世故]
-洗澡:每晚的热水澡包含艺术的情调;而冷水浴则是锻炼意志的工具
-睡觉:”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时刻,也能毫不费力地熟睡过去“ ”睡眠“与”疲劳,休息,保养“是分开的,是自成一体的。”他们只是喜欢睡觉,只要条件允许,就会选择高高兴兴地去睡觉“哈哈哈
-夫妻生活与性爱:结婚为了生儿育女,而男人会另觅情妇。但家庭生活与性爱生活是严格分开的。
-同性恋、手淫:都不是道德问题,是人情世故的一种,是乐趣
-饮酒:不能理解”禁酒令“,它是种愉快的消遣
[子女]
-美国人对待孩子是严苛的:不到时间,绝对不会喂奶。该断奶时,绝对会断奶。对身体有益的食物,必须要吃。等孩子长大了,有自主权了,他就掌握了主动性。而日本人的人生曲线与美国正好相反:儿童,老人是最自由的。而结婚前后,父母对孩子的管制达到顶点。
-在美国当一个家庭成员受到责难时,集团成员会鼎立支持他。而在日本,只有得到其他集团的认可,才可能得到本集团的认可。

《菊与刀》的笔记-第2页

日本为把世界建立成自上而下的等级秩序而战。各得其所。
日本人认为不是军事力量间的抗衡,而是日本人信赖精神与美国人信赖物质的抗衡。所以日本军极少军医,崇尚战死。

《菊与刀》的笔记-第27页

日本人的行为准则是:选定一条道路全力以赴去做如若失败,就自然而然的换条道路从头再来。

《菊与刀》的笔记-第14页 - 战争中的日本人

精神>物质
忠心于天皇,天皇的一句话可以让他们立即挑起 or 放弃一场战争 (哪怕胜利在望)(虽然天皇也只是个无实权的傀儡) Vs 喜欢批评除了天皇以外的所有人和团体
愧为战俘 但也能与盟军合作 并忠于盟军 可谓180度大转弯
最大的威胁来自始料未及的事情 很会心理安慰的样子!
Interesting !


 菊与刀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