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屏风上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532761210
作者:[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页数:177页

作者简介

一九一九至一九二○年冬季,时年四十五岁的毛姆来到中国,溯长江而上一千五百英里,《在中国屏风上》即是他此次行程的产物,五十八篇或长或短、原本可以写成小说的“素材”,连缀成“一组中国之行的叙事”。
这组“叙事”的读者当然是本国人,毛姆为英国同胞展现的是一幅古色古香、散发着浓郁东方情调的“中国屏风”。毛姆在这架屏风上描绘了遥远、古老而又神秘的中国景致,她的山川风物、人文景观:令人敬畏的长城、急流险滩的长江、天光云影的水田、纪念先祖的牌坊、筑有雉堞的城墙、各式各样的庙宇、竹林深处的农家、山上的婴儿塔、路边的小客栈……当然,相对于“风土”他更感兴趣的永远是“人情”,他以一颗久经世故又不失赤子纯真的悲悯之心感受着、传达着他所碰到的形形色色的中国人的形象;尤其重要的是,他在满怀同情地试图贴近中国风土人情的同时,毫不留情地以批判的态度反映了在中国的英国人的生活真相。因为他始终认为:“写作中,更重要的不是丰富的材料,而是丰富的个性。”

书籍目录

目录
序言
一 幕启
二 女主人的客厅
三 蒙古人首领
四 漂泊者
五 内阁部长
六 宴会
七 天坛
八 上帝的仆人
九 客店
十 小阁楼
十一 恐惧
十二 画
十三 国王陛下的代表
十四 鸦片烟馆
十五 最后的机会
十六 修女
十七 亨德森
十八 黎明
十九 荣誉攸关
二十 驮兽
二十一 麦克里斯特医生
二十二 路
二十三 上帝的真理
二十四 罗曼司
二十五 崇高的风格
二十六 雨
二十七 沙利文
二十八 餐厅
二十九 长城
三十 领事
三十一 小伙子
三十二 范宁夫妇
三十三 江中号子
三十四 海市蜃楼
三十五 陌生人
三十六 民主精神
三十七 基督复临派教徒
三十八 哲学家
三十九 女传教士
四十 一局台球
四十一 船长
四十二 小城风景
四十三 黄昏
四十四 正常的人
四十五 老人
四十六 原野
四十七 失败者
四十八 戏剧学者
四十九 大班
五十 报应
五十一 残片
五十二 出类拔萃
五十三 老船长
五十四 疑问
五十五 汉学家
五十六 副领事
五十七 山城
五十八 祭神
译后记
修订后记

编辑推荐

毛姆的中国游记

内容概要

威廉·萨姆塞特·毛姆(1874—1965),英国著名作家,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整个英语世界最畅销的作家之一。毛姆是一位成功的多产作家,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戏剧领域里都有建树。不过毛姆本人对自己的评价却很谦虚:“我只不过是二流作家中排在前面的一个。” 毛姆最知名、最畅销的小说《人性的枷锁》(1915)在其去世前的销量就已超过了一千万册。除长篇外,毛姆还是一个出色的短篇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有一百多部。1946年,毛姆设立了萨姆塞特·毛姆奖,奖励优秀的年轻作家,鼓励 并资助他们到各处旅游。1952年,牛津大学授予毛姆名誉博士学位。1954年,英王室授予他“荣誉侍从”称号。1965年12月16日毛姆在法国尼斯去逝。


 在中国屏风上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唐建清译本2013年版装潢雅致可喜。翻译得大体不错。值得推荐。与原文对照来读,发现有些地方译的还不尽如人意。比如《哲学家》一篇结尾处的诗,第一首末句“悲哀啊悲哀,莫非爱情使你不再可爱。”原文为:  Sad, sad that love should make you  Unlovable.此处并无“莫非”之意,窃以为译作““悲哀啊悲哀,爱竟使你不再可爱。”更合原意。又如,《女传教士》原文起首第二句:“The hesitations of thought had never lined the smoothness of her brow.”译文为:“她眉头舒展,从不因思想的迟疑不决而皱起。”此处把“brow”译为“眉头”欠妥,显然译者忽略了brow还指“额”。那句的意思应是:“思想的迟疑从未在她光滑的额上添加皱纹。”接下来第四段中“并引证了克罗齐的语法来表达并不相干的理论”一句译的也有问题。根据原文“exemplifying Benedetto Croce's theory that grammar has little to do with expression”,似乎应该译作:“举例说明贝奈戴托·克罗齐的理论——语法和表达并没什么关系”。这类的瑕疵还可以找到一些。希望再版(但愿能够)时可以予以纠正。祝译者在译事上精益求精,取得更大的成就。
  •     读完之后感觉很不错的一本书!读完之后感觉很不错的一本书!读完之后感觉很不错的一本书!读完之后感觉很不错的一本书!读完之后感觉很不错的一本书!读完之后感觉很不错的一本书!读完之后感觉很不错的一本书!读完之后感觉很不错的一本书!读完之后感觉很不错的一本书!读完之后感觉很不错的一本书!读完之后感觉很不错的一本书!读完之后感觉很不错的一本书!读完之后感觉很不错的一本书!
  •     毛姆的《在中国屏风上》算不得是深刻的中国观察,毕竟他于1919年至1920年顺长江溯游而上的游历只有几个月的光景,对于如此幅员辽阔的国家,恐怕没有任何人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形成如何深邃的认知。毛姆很知趣及熨帖地将自己的这系列游历文章名之为“在中国屏风上”,即意味着他知晓自己的“他者”眼光,以及不可避免的书写平面化,但他肯于记录这五十几则短章,表明其对游历的这片异域土地的兴趣与关注,以一种善意的姿态。对现时的中国读者而言,读一位名作家对近百年前中国的素描式书写,既是借助他者的视域看那一段历史中的中国,更可体味这一扇中国屏风为何会呈现如此的形态。毛姆是小说家,但《在中国屏风上》却是一组速写,“一组中国之行的叙事”,“我从中发现了一种新鲜感,那些文字是在我记忆鲜活的时候记下来的,而如果我将它们精心加工成一个故事,这种感觉就会不复存在”。毛姆忠实于自己的感觉,亦说明他对自己作家身份的尊重,他不是一个肤浅懵懂的游客,也不是趾高气扬的殖民者,而是好奇的、富同情心的观察者。于是,他的眼中与笔下不仅有“巨大、雄伟、令人敬畏的中国长城”,奔流不息的长江,变化多端的山川景物,更有辛苦劳作的苦力,宁静的鸦片烟馆,凋敝破败的山城,以及通晓中西却扎着根细长辫子的中国学者,有良好的鉴赏力同时贪污巨万的内阁官员,研究比较文学、视野却颇为狭窄的大学教授。于毛姆的速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形象是一种多元的、复杂的交织,毛姆眼中的中国与想象中的中国并行不悖,奇异的共存共生。如在街市上,“一匹毛色光洁的骡子,拉着一辆北京来的轿车缓缓而行”,对本地人看来无甚新鲜,但在毛姆的遐想中,车中坐的或许是一位饱学之士去拜访友人,“共同追忆那一去不返的唐宋盛世”,或许是一位歌女去赴宴,“与那些风流倜傥的公子哥们雅致地酬答”,“北京轿车似乎载着所有东方的神秘,消失在渐浓的夜色中”。如此的中国形象显然并非仅仅是毛姆一时一地所见可构筑,而是西方在过往的几个世纪中对中国的文化想象在毛姆这里的微妙折射。神秘的、异域风情的、有着辉煌文明的等标签,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毛姆观望中国的眼光,在寻常可见的事物之上加诸遥远的文化传统的印记。但毛姆所游历的上世纪初之中国现实的凋敝与残酷,不可能为一个忠实的记录者所忽略与跳过。毛姆沿江而上,看到拉船的纤夫们的艰苦,他们在举步维艰中发出号子,“这声音几乎不是人发出的,那是灵魂在无边苦海中有节奏的呼号,它的最后一个音符是人性最沉痛的啜泣”。他路过的山城,“街上是苦力与轿夫粗哑的喊声;还有乞丐纠缠不休的哀诉,他们肢体残废,生着恶疾,衣衫褴褛,真是一幅人类的讽刺性漫画”。有着人道主义关怀的毛姆记录下了所闻所见,大约那个想象中的神秘古国与眼前的残酷碎片之错织,使其内心充满了迷惑,由此生出另一种误读。如他参观鸦片烟馆,认为“这地方真令人愉快,像家里一样,舒适而温馨。它令我想起柏林那些我最喜欢的小酒馆,每天晚上,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常在那里享受安逸的时光”;看到一个矮胖的官员和苦力们聊天,认为东方更具有平等观念,“我敢说,也许臭水沟比议会制度更有利于民主”。这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想象中的错位,停留于表象,无法深入肌理,有了不乏滑稽的效果。但我们也可体会出,毛姆的书写尽管时有谬误,但仍是善意的,虽算不上到位,却是尽力的同情之理解,并映射出他对这个东方古国残留文明教化的小心翼翼之捕捉。毛姆于书中亦将相当的篇幅给了在华的英国同胞们,且并未吝惜讽刺笔墨,活生生勾勒出种种嘴脸来。如骄傲于在中国生活五年却一句中国话不会说的商行大班,自信自己屋子里没有一件中国货的洋行老板,声称关怀劳苦大众的大人物毫无犹豫地猛踢车夫的屁股,愤怒于英国女人嫁给黄种人的领事,靠妻子出轨收取岳父补偿金致富的精明商人等等,可以说,这是“中国屏风”的另一面,与中国的风土故事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在他者的视域中,叙事如何生成,及与自我的镜像如何相互补充,以获得生活的全貌。毛姆的中国叙事已过去近百年,不管是那段遥远的岁月,抑或来自域外的讲述,于我们而言,似是双重的陌生。然而陌生未尝不能带来有益的新奇,审视自己的历史,关照他人的眼光,或许能够获得新的视角,以及新的认知。毕竟,即使是平面化的时世掠影,亦包涵有丰袤的文化意味,供多元的解读。

精彩短评 (总计67条)

  •     毛姆语言自成特色,读来很舒服。像一篇篇小品文,不像真正意义上的游记,但他对弱者有其同情,对1920左右的中国风景描写淡淡几笔,读来马上能在脑海里呈现那画面。是对《面纱》背景的一种补充吧。翻译挺好,唯独一句:正常的事情也是稀有的,其他译:不正常的事情难免也是正常的。
  •     毛姆还是小说更好看
  •     难得上海的八月有两天这么凉快,减训坐着操场边两个早上看完,很舒服,树荫下的纸张是蓝灰色,光影下细碎银闪。漂泊者这篇结构很棒。但首推还是内阁部长。其余文章对人物的刻画和景色的描写最动人。写景近禅境。没有读出温情,他对笔下的物和人始终保持近乎冷酷的距离,画面蒙上灰调,很适合初秋清早的寒意,又冷又舒服。
  •     喜欢毛姆的书,所以选了它。
  •     很早就想买了,到手之后很开心。书的装帧很有质感,附赠的书签很美丽。至于内容,还没来得及读,但是毛姆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     旅途中,百年前的中国
  •     在中国屏风上,雾里看花,看者朦朦胧胧,花也无言可说。这20年代满街的蓝褂苦力自是无言可说,因为在外国传教士,官员,商人,海员的眼中,这些油滑狡诈而又贫困潦倒的苦力们既拉车拉船即是牲畜,这中文也自不必学,若是嫁了中国男子的外国女人便愚蠢的不可原谅了。
  •     总不能要求一个到中国游玩的外国人一下子就能读懂中国吧。毕竟我们自己都不太懂。有偏见,但还是觉得毛姆写人写的真好。
  •     有几篇很不错,西方人眼中的过去中国,值得玩味。开头的序也不错:当你知道这辈子你们只会见上一面的时候,没有人会让你厌烦。
  •     那时的贫穷一览无遗 中国人只得做苦力 生活在最低端
  •     毛姆是一个很风趣的人,这本到中国的随笔,短小,虽然也算不上非常精彩,但是淡淡的也颇有味道,也顺便告诉我们一下生活中的哲理。
  •     把玩一段旅程,如同蓦然发现路边人家屋顶墙壁爬满的夕颜。20170130。人物种种,风情种种,真令人满目锦绣。
  •     外国人的视角看中国,别有一番风味!
  •     W·S·毛姆
  •     短篇集 翻译无趣
  •     雾里看花,新鲜又唏嘘的误读。
  •     毛姆的作品必买,纸质很轻,装帧很好,喜欢
  •     冗杂
  •     毛姆的游记写的都像小说一般,作为小说来看没什么新意,当游记来读则饶有趣味。书中大部分是关于在中国的英国人的故事,占了一半以上。书中“哲学家”和“内阁部长”两篇尤为精彩。翻译上佳。
  •     一般吧 最爱是木麻黄树 但是毛姆对人性的观察是很深刻的 尤其是不为人注意的小细节
  •     很毛姆,但跟想象的还是差很多
  •     不乏自我想象的投射
  •     将世纪初形形色色天朝人的行为举止,以及在华"洋人"的种种情态描绘得入木三分。
  •     写作不怕没有丰富的材料,只怕没有丰富的人性
  •     百年前的中国众生相。颇有英国版的《大唐西域记》的感觉。
  •     人性解剖家毛姆的中国之行,描绘了他眼中的中国,其中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半封建半殖民统治的气息。
  •     四十多岁的毛姆已然是一位社会名流、成功人士,这本片段式的游记小集子充满了悠闲与温和,虽然在某些瞬间,又让人看到了那个刻薄尖酸的毛姆;这样平和淡定的他,不如在《作家笔记》里收录的早年笔记中散发的那股辛辣味吸引人,能够警醒世人的语句也就少了许多。毛姆对中国的认识始终相当有局限(而我认为他对印度的认识也相当有局限),他是个非常乐于观察的人,但他能观察到的又仅仅限于人,对社会、历史、宗教甚至政治都没有太深入的认识,当然我想这也不是他的着重点。即使他的兴趣是人,但碍于语言和旅行的时间问题,毛姆始终无法深刻的了解中国人,所以书中大半还是写他可以交流的在华洋人;中年的毛姆力图做出一种优雅的文调,但和他晚年的神来之笔相较,这本游记还是有些做作的痕迹。
  •     毛姆笔下的每一个人仍旧是那么的不可理喻 不过以一个英国人的视角一窥百年前的中国算是这本书比较有趣的地方
  •     读完两年前剩下的最后几页。
  •     那是我没有见过的中国。
  •     是一些写作素材,远不如《刀锋》。
  •     短小的故事连串成细腻的金丝线,缝制出一段历史下的中国屏风,知晓许多不为人知地属于那个时代的小人物、建筑、气息和思想。有人说,这个屏风的内涵被“误读”了,但庆幸的是我能站在后来者和中国人的支点上去看那些真实存在的线条,因为这些优势,其他的解读似乎也就不那么重要了,毕竟每个历史和民族都用各自的角度在评价各自所认为的生活。
  •     毛姆是个人性的观察者和批判者,但不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
  •     他说写作中,更重要的不是丰富的材料,而是丰富的个性。这本书由一篇篇短小的文构成,展示了一架古色古香、散发着浓郁东方情调的“中国屏风”。他是怜悯的,每一章你都能看到有趣的讽刺反衬。
  •     第一次网上淘书,竟是喜欢的毛姆。虽未到手,但这本<在中国的屏风上>已让我期待。
  •     大量的描写 很细致 因为是随笔 所以很多地方看不太明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精彩 因为真实 所以不好看 残酷而灰色;想起前段时间 yk的同学说只有远离中国才能发现它的美,所以了,走近它,它并不美,它很差,很不好
  •     此书加上月亮与六便士,面纱,都很喜欢
  •     毛姆以他自己的角度看中国 就是一本素材集吧 写论文研究时候的素材 这本翻译比最初的版本好很多了
  •     确实写得很不错。很吸引人
  •     这或长或短的众生相啊,其实不止是写中国人啊,更多的是写的“流落”中国的欧洲人的生活状态。其实并没有很高高在上,说实话,有点可怜的。 对中国的描述呢,真的是特别立体~看见的,听见的,甚至还有嗅到的...神秘的东方国度啊,就这么被写活了。 话说,毛姆到过中国吗?
  •     外国人写人写事很具体,应该跟他们的语法和表达习惯有关,不像中国人写人比较注重感觉
  •     好书,看看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     说真的,想和「江城」对比来的,但失望,深刻的观察呢,也没有被打动到的细节。
  •     最喜欢毛姆的还是《月亮与六便士》。不过这个系列的书装帧设计比较大方,不是很花哨,印刷也相对精美,权作消遣。
  •     喜欢天坛那篇,嫁中国男人的英国女人那篇,还有辜鸿铭那篇
  •     毛姆的风情,中国的残影。总体而言还是很有趣的。
  •     3.5 这个人太厉害了 即使是写不了解走不进看不懂的事 依然让人看得入神
  •     一篇篇短小的文描绘了一个毛姆眼中的中国~~独特的视角~
  •     算是随笔吧,洗得有些随意
  •     太零碎。没看完。用毛姆的语气来说就是:我不敢说那是无法卒读的,因为文中反映出作者细致而饱含感情的观察,但在他的视野中事物都是杂乱无章的,而其实,那些只不过是艺术创作的素材。
  •     喜欢《亨德森》《内阁部长》《陌生人》三篇
  •     意味深长,值得再读的一本好书。
  •     虽然书名是有讲述一百年前的中国之感,但实际上更多的章幅留给老乡-人在他乡系列:英国人在中国。
  •     内容三星 多的一星给毛姆的洞察力
  •     某一天,在办公室随手翻起忽然就有了出去走走的冲动,在旅途中读完,毛姆果然是无论看什么都是看人性的作家。
  •     一般般的作品
  •     毛姆的作品值得收藏,顶一个
  •     看完有些难过~~
  •     虽是见闻集。好的作家总能提炼并升华! 读完了解了清末的中国,来华传教士的形象,毛姆的文采~
  •     毛姆的笔锋尖利,对人性描述刻骨深入。1920年的中国正在转型中,也许贫困潦倒,官场腐败,但1920年的全世界应该都在蜕变,从一个外国人的眼光看待,文化差异隔开了一个巨大的鸿沟,在这个中国屏风上呈现出一派行走旅人作家的视角描绘,毕竟不是土生土长,一直生活在一块土地上,只从短暂的旅途走访,走访的也包括自己国家的传教士或派遣人士,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具备完全真实的反映一个国家特定时期的历史写照,真实与虚幻同在,就像清风上的画,也仅仅是画家下笔一霎那停住的时光,仿似一个人,初见时你只有表面的印象,真正交往了了解了才会发现是否和初见所留印象吻合,你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就是事物本身的面貌。
  •     毛姆在書裡,似乎對中國人描寫的不多,或許是語言的問題。
  •     就像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关于中国的游记,更早也有英国的毛姆等人之书。他们看中国,既有惊奇也有文化还有文学。该书沿着作者沿江而上的一篇小文一篇小文组合而成,可以读一读。
  •     通过毛姆这扇屏风看上个世纪的中国,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一直到读到毛姆去拜见辜鸿铭,就感觉自己和毛姆连接上了,以前总觉得毛姆很遥远,但现在有种他就在我身边的感觉
  •     毛姆的讽刺也用到了游记上,这不好。屏风这个词用的极妙,得以观之却难以触摸,书中流露出来的还是以隔阂为主。看到鸦片会馆,在毛姆的笔下,居然变成了“干净明亮,一派温馨怡人的气象。让人愉快,像家里一样,舒适温馨…”;看到官员和苦力坐在一起,便感叹东方的民主胜于西方的民主,如此种种,未免太过浅薄。毛姆不通中文,书中的人除了远观的苦力和那位“儒人”之外基本都是外国人。关于二十年代初的中国,风景描写是一回事,社会风情就又是另一回事了。他无法进入中国人的生命,哪怕是在想象的层面上,也无法在一定程度上地真正地拥有他们。这就是这本书的缺点了。辜鸿铭那一节很有趣,精通英语的辜儒人给毛姆写了首情诗。
  •     整本读完,似看完一个印象派画展
  •     不是很喜欢毛姆对中国人的描述
  •     这是一张好看、敏感,甚至说得上秀美的脸,那双郁悒的眼睛自有奇妙的动人之处。这里或许有一种狂热,但更有一种不怕受难的勇气,一种可爱的理想主义,而它的青春、它的单纯,温暖了一个人的心。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