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 (精装插图典藏版)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1
ISBN:9787540233365
作者:阿道司·赫胥黎 (Aldous Huxley)
页数:232页

作者简介

1.
一部永不过时的科幻哲理寓言小说。
对幸福与终极梦想最彻底的解构,撕碎一切虚构和谐、违背人性的制度与秩序的华丽外衣,还原人类最本真的需求与生存境界!
2.
一部饱受争议但畅销半个多世纪的经典之作。
一九三二年,爱尔兰以这本书反家庭、反宗教之名禁止出版;一九六七年,印度禁止出版《美丽新世界》,赫胥黎被指责为“色情文学作家”;美国图书馆协会,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收入《美丽新世界》,甚至在一九九三年,美国加州的一些学校还将这本书从学生必读书目中删除。与此相呼应的是,在欧美销售上2万册就算畅销书的年代——1932—1966,《美丽新世界》出了近60个版本,销量近300万册;1999年,《美丽新世界》在20世纪最佳百大英文小说评选中排名第5;2003年,英国《观察者》和BBC的阅读调查显示,《美丽新世界》居阅读排名前列。
3.
最具品鉴和收藏价值的版本
内地最早、最具影响力的译本,李黎女士以40多年文学创作之功底和30多年英语环境生活、工作之经历,2013年对照原著逐字逐句第三度修订。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教授薛人望先生从专业角度对书中科技术语、名词重新核对、修订。
英国插画大赛获奖插画首次收入,60余幅珍贵图片精彩呈现。
著名书评人止庵深度解读。
公元2532年是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新世界:没有物质匮乏之忧虑,没有衰老颓废之烦恼,没有工作繁琐之厌倦,没有孕育抚养之压力,没有性道德之约束,没有药物滥用之限制,没有政治高压之窒息……俨然是人类一直以来无限向往和憧憬的“世外桃源”和“乌托邦”。然而,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人们失去了个人情感——爸爸妈妈是令人羞辱的词,失去了爱情——性代替了爱,失去了痛苦、激情和经历危险的感觉。最可怕的是,人们失去了思考的权利,失去了创造的能力……过去、现在、未来,人类关于自身和未来的所有忧思都蕴含其中。

书籍目录

回首未来  /  李黎
再版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大家读
面对“美丽新世界” /止庵

内容概要

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Huxley,1894—1963),英国著名作家、学者,一生创作了50多部小说、诗歌、哲学著作和游记,其中最富盛名的是长篇小说《美丽新世界》。赫胥黎出生于大名鼎鼎的赫胥黎家族,祖父是《天演论》的作者,父亲是英国小说家,哥哥是著名动物学家,弟弟是诺贝尔奖得主。他先后就读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青年时的一次眼疾几乎让他视力全失,在学习了盲文后,他开始写作,先后创作了许多胎炙人口的小说,并且在学术领域成绩斐然。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在一些学术圈他被认为是现代思想的领导者,位列当时最杰出的知识分子行列。
译者介绍:
李黎(1948— ),本名鲍利黎,是出生在内地﹑成长在台湾﹑旅居美国的小说﹑散文﹑剧本及专栏作家。在中国内地﹑台湾﹑香港三地出版小说﹑散文﹑翻译﹑电影剧本等逾三十部;获有多项小说奖﹑电影剧本奖。李黎的唯一译作《美丽新世界》曾给予20世纪80年代的内地读者以巨大影响。
薛人望(1948—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生殖生物学部门主任。曾获美国国家卫生署(NIH) 研究事业发展奖等多项奖项。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


 美丽新世界 (精装插图典藏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这一段时间,陆陆续续读完了《我们》、《美丽新世界》以及《华氏451》。这些书都是反乌托邦的代表作,每一本书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叙述风格,前两本加上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其中扎米亚京的《我们》写得最早(苏联建国伊始),里面设想了一个纯机械化的社会,所有人类都不过是这具城市机器上的螺钉,甚至连姓名也没有,只有字母代号。主人公是个精通数学的工程师,设计了一艘了不起的飞船,可以说是这个世界的代表人物。然而,他却被一个有着强大叛逆精神的女子所吸引,后者仿佛不属于这个死板的世界,她有着异于常人的聪敏和独立,想要通过一场革命打破隔绝了乌托邦和真实世界的「绿墙」,推翻这个僵化的制度。故事的结尾,主人公被洗脑,对他的爱人不再有任何感情,平静而麻木地看着她被折磨致死。这个故事与《一九八四》有着类似的主题,可以说,后者的创作必然也受到了前者的影响。然而,可能由于时代的关系,扎米亚京笔下的世界有些过于「失真」——当然科幻小说无一不是虚构的,可是在设定的场景下人物必须具备相当的「可信度」——特别是作者不厌其烦地引用一些数学名词,由于这种引用处理得过度简单,非但没有使得他想要表达的那种「公式之美」风格体现出来,反而使得那个处处都力图表现机械化的世界显得些微幼稚。对于严肃文学来说,这种简单化处理会使得作品的深度大打折扣。十年后,赫胥黎写了《美丽新世界》这本反乌托邦的另一代表作,这本书所描述的世界是与《我们》截然相反的另一个极端。如果说其他反乌托邦小说描述的都是极权主义的某种已有形式的夸张,那么《美丽新世界》就是极权主义的一种未来想象。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不难发现《我们》的世界几乎不可能成真,而《一九八四》的情节在某些国家已经发生,并且成为了历史,惟有《美丽新世界》所描述的社会,在二战后这半个多世纪的人类文明演进中,正愈来愈变得不再遥远。《美丽新世界》中没有「大恩主」,没有「老大哥」,有的只是成效高超的行政管理与各司其职充分享乐的标准市民。无论是《我们》还是《一九八四》,谁是压迫者谁是被压迫者,读者一目了然,然而在《美丽新世界》中,「压迫者」的面目极其模糊,也并不存在什么掌权阶级,那个所谓的总统更像是个身不由己的职业经理人,而看上去大权在握的孵化中心主任,其实也不过是这台大机器上的一个小齿轮,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可以让他失去高高在上的身份。无论谁来了、谁走了、谁醒了、谁死了,都不会影响这个世界的稳定运转哪怕一丝一毫。这种前所未有的统治效果靠什么来实现呢?靠的是极端优生学和全面娱乐化。作者在书中设想了一个在现在看上去令人毛骨悚然的社会制度,那就是一切生育由政府接管,所有新生人口全部来自试管婴儿,并且这种试管婴儿培养是政府的一项社会化工程——与今日现实中因为诸如不孕症而选择试管婴儿的无奈截然不同——书中描述的这个社会化工程不但从选择培育卵子到人工授精到胚胎诱导生长层层监管,甚至一手包办了婴儿期营养配给、幼儿期潜意识诱导、少儿期教条化培养……直到青年时期的职业化训练完成。可以说从一个受精卵开始,一条龙服务直到成年。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显而易见,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已经不能再用我们现在所认为的「人」的定义来理解了,他们完全可以视为标准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正巧妙映射了那个世界的图腾——亨利·福特的理念。这条流水线上走下来的人类由于要适应不同工种,天生就具有了「种姓」的属性。人分三六九等,历来如此,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作者将人的等级距离极度拉大,按照希腊字母的次序排开,阿尔法们和德尔塔们简直就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从生理到智力都大相径庭!如此扭曲的社会构造,却由于流水线的精确设计和社会工程学的有力保障,使得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高度的社会稳定性也得以保持。杜绝了自然生育,当然也就不再有家庭和兄弟姐妹,随之而来,一切既有的道德观念和传统都被打破。于是,书中的人物对性的开放程度夸张到不可思议的地步,甚至女主角之一因为「长期」——仅仅四个月——和同一个男子交往而被同伴耻笑,这样的情节与《我们》中的额定性交票据一样令人咋舌。究其原因,就是家庭的缺失,现代社会中,家庭是一个人的德育教化中心,而家庭本身的属性决定了它的教化不会鼓励乱性行为。当政府接管了这样的德育教化,并且摒弃了家庭这样的「去中心」小集体后(其实去家庭化,鼓励集体主义的制度在近代史上并非没有,伴随而来的传统道德缺失后果也甚为严重),那么性自然不再是一个禁忌,而当有了完全的避孕措施后——甚至《美丽新世界》中七成女性自出生之日起就无法生育——彻底的性开放成为了必然和被鼓励的行为。同时,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活全面娱乐化,光怪陆离的感官电影、让人沉入如梦幻镜的唆麻,万全的医疗保健体系,永远的和平与安逸,没有仇恨、没有痛苦,消费主义、全民狂欢,一切都是「正能量」——仿若今日这个充满鸡血的拜物时代。当「食」、「色」两全时,是不是所有人都安于「本分」了?答案是否定的,人毕竟是一种智慧生物,安舒的生活虽然会让绝大多数人安于现状,可总有一小撮人会去思索一些诸如「这合理吗」的终极问题。《美丽新世界》对这群人的解决之道很简单,那就是——没问题,我们不鼓励人们思考,可是如果你要思考,那就去吧,但是请别影响其他「正常人」。于是,书中那个与「野蛮人」主人公相谈甚欢的阿尔法便被送到了一个他自己挑选的孤岛上,独自追问人生去了。《美丽新世界》绝对不会有《一九八四》中思想警察那么凶残的存在。它的手段温和得多,也有效得多。赫胥黎认为奥威尔笔下的「老大哥」是一个有着虐待狂趣味的独裁者,他认为这还是传统极权主义的章法,而这种制度不可能长久。他笔下的统治者——其实根本没有一个实体的统治者,硬要说的话,就是他笔下的这个社会制度吧——要高明得多,懂得「疏」和「导」。此外,与「老大哥」们一样,《美丽新世界》的统治者也意识到根绝独立思考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抹去历史。《一九八四》中有句名言「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过去」。具体的实施是由一个名为真理部的宣传机构负责,通过捏造数据、篡改史实达到欺瞒民众的目的;同时通过强制推行「新话」来钳制人民的思考能力,使之无法质疑统治者的话语。这种图景虽然惊悚,但我们已经见识过了——甚至已有的历史要比奥威尔的预言更为可怖。而《美丽新世界》中,抹去历史的手段则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娱乐至上。所有的媒介全时段放送各类娱乐节目、人们从小被教化为独处可耻、专一可耻,整个社会就是一个超大家庭,其乐融融、不分彼此。人们在工作之余每时每刻都在忙着社交和享乐,他们的心思全部都放在了度假购物和最新的娱乐节目上面,再也无暇考虑其他问题。在这样一个社会构造已然天翻地覆的世界,经典文艺作品已经显得格格不入,甚至当「野蛮人」对那位离经叛道的阿尔法朗读《罗密欧与朱丽叶》时,后者也忍不住大笑起来,他认为书中人物的行为简直不可理喻愚蠢至极。这可谓彻底的「文化断层」,当人们对历史和共有记忆不再抱有认同时,一切都为时已晚。这是赫胥黎的深刻洞见,他设想了一个几乎滴水不漏的管制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所有人都会「自觉」保持自身的狭隘,不越雷池一步。《一九八四》的世界若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等「新话」彻底推行成功之后才有可能,否则连温斯顿这样的小公务员都难免心生反骨。《美丽新世界》则不然,它有着社会工程学意义上的完备负反馈回路,哪怕有任何异端思想,也会被「群众」自己掐灭在萌芽阶段。当然,在印第安部落长大的「野蛮人」自然不会受到这个话语体系的钳制,所以他万分痛苦,最终以自缢来发出对这个世界最后的控诉。「野蛮人」其实就是现在的我们,就是今日世界的象征,他的悲惨结局,也象征着这个异化的世界对人性的吞噬。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它吞噬的只是我们现在所认可的「人性」,对于那个世界的「人性」,或许会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义。对比《一九八四》和《美丽新世界》的阅读感受,往往是诡谲的,《一九八四》中的恐怖令人战栗、黑暗无边无际,正义与邪恶一目了然,爱憎分明,它是古典意义的悲剧,把美好的东西毁给你看,令人动容;而《美丽新世界》却常常处于一个模棱两可的地带,它所描述的世界表面看去仿佛是我们一直以来所憧憬的理想社会形态,人人各司其职各取所需,生产力高度发达,没有战争,没有铁幕,安逸舒适,人人满意,但这样的世界,它的建立根基却是当下的我们万万无法接受的——至少从情感上无法接受。它的悲剧性在于那个绚烂而疯狂的世界在本质上是死一般冰冷的,我们在面对它时心中只能泛起无限悲凉。奥威尔认为极权主义唯有不断制造矛盾,物质上令人民生活在饥馑的边缘,思想上大量灌输爱国主义与民族狂热,辅以丝丝入扣的高压统治,方能稳固政权;赫胥黎则认为未来的极权国家恐怕是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伊甸园」,日常生活毫无后顾之忧,人们不再受任何传统道德约束,日日享乐,身康体健,娱乐至死,永远堵住了萌发叛逆思想的源头。一种是皮鞭下的麻木,一种是蜜罐中的愚昧。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     《读药》第115期:幸福和稳定的代价——解读《美丽新世界》 专题地址http://book.ifeng.com/shupingzhoukan/special/duyao115/ 被制约的幸福——评赫胥黎《美丽新世界》文/陈楸帆(科幻作家)凤凰网读书频道《读药》周刊独家专稿,如无授权,请勿转载。现在是2013年12月12日零点,就在三十秒之前,你满怀期盼地打开网页、登录App,摩拳擦掌,某著名电商网站举办的“双十二”抢红包秒杀活动即将开始。你像一条出闸前的赛犬,跃跃欲试,按动鼠标,不断刷新着页面,因为你知道抢到红包或者特价商品的几率是如此之小,在这一刻有数以亿计的人们在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为了某件也许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之后再也不会使用的商品。此刻,它是你的生命之光,你的欲望之火,你的爱恋、成功与信仰。“很抱歉,请再试试手气哦”。这句话第五百四十三次闪烁在你的屏幕和视网膜上,你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手指抽搐,无法自控地继续。这只是你幸福生活的一个切面,在此之前有“双十一”,有“国庆特价”,如果身在美利坚或“海外代购党”则有“BlackFriday”、“CyberMonday”等等。在可以预计的未来,我们的生活将被类似的消费主义狂欢节填充得越来越丰满,在每一次短暂的打鸡血之后,物质所带来的欣快感将会沿着陡峭的边际效用递减曲线跌落悬崖,于是我们只有期待下一次的狂欢。而这一切早已出现在阿道司·赫胥黎创作于1932年的《美丽新世界》中。在小说虚构的福特纪元632年即公元2532年的社会,制约(Conditioning,或译“限定”)成为维持社会稳定的核心理念。人从受精卵开始接受“制约”,精子和卵子在试管里被调制好,不健康胚胎被淘汰,健康胚胎在孵化器里长大,移送婴儿养育室,通过睡眠教育和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方法(电击),孩子们被规训成厌恶书籍和花朵、厌恶独处、厌恶家庭、厌恶宗教和艺术,同时被“制约”成热爱集体、热爱消费、热爱滥交。不仅如此,人通过生物学制约技术被分成了五级,Alpha、Beta、Gamma、Delta以及Epsilon——Alpha一生下来就聪明漂亮属于高等阶层,而Gamma以下的人不但被限定得矮小愚钝,还以波坎诺夫斯基程序进行批量生产,最低级的Epsilon只为掏阴沟而存在。但无论阶级高低,他们都是最幸福的,因为睡眠教育中灌输的“基础阶级意识”会告诉Beta,做alpha太累、而gamma太蠢,只有beta是最好最幸福的。如果还有烦恼,社会提供免费的索麻——没有眼泪的基督教。“半克就是半个假日,一克就是一个周末,两克就是一次盛大的东方之旅,三克唆麻就是一次月球上飘飘欲仙的永恒。”这是一个被全面制约的未来,与同为“反乌托邦经典”的《我们》及《1984》不同,在《美丽新世界》中,赫胥黎以天才的洞察力和预见性构造了更为光怪陆离却惊人现实的未来,我们的当下。如果说《我们》和《1984》仍然是以古典主义的思维去描绘一种二元对立式的极权形态,那么赫胥黎已然跳脱到了一个现代主义控制论的阶段,每一个环节都是如此完美设计,以至于零件会返身维护对自我的制约,像一台精密的可以自我修复的机器。这是意识形态控制的终极进化,如果不是对于还原主义的优生学技术层面过分倚重以至于更像个黑色寓言,说不定早已被历史上的政治狂人加以实施,为二十世纪的疯狂图景添加上浓墨重彩的几笔。且慢,我们真的有那么幸运吗?历史有其自身的生长逻辑,当我们在通往进步的高速路上一路狼奔豸突时,却也早已不经意地落入历史吊诡的陷阱。反抗强权、争取自由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容易被人类理性接受的,而更具欺骗性的“幸福权”却往往披起羊皮、挥舞旗帜,像路西弗般变幻面貌,腐蚀麻痹着每一个受到趋利避害本能掌控的个体心灵。“现在每个人都很幸福。”这句话以前每晚七点半都要重复一次,而现在充斥在耳膜眼睛里的则是“现在每个人都不幸福”。是的,我们没有按等级分成五种人,我们的胚胎供氧充足,睡眠里听的都是据说能提高智商的莫扎特。可微信朋友圈告诉我们,中国已经被分成7个阶层,你最好的命运是成为第五层,而且这一切建立在你拥有一个正确的家庭、学区、专业、单位、赶上了房价末班车或者IPO前夜加入创业公司等等,这一系列高难度技术并不亚于波坎诺夫斯基程序。一步错则步步错,而最根本的错误可能在于,你出生的时间就是错的。你焦虑,你离幸福永远一步之遥。你消费,幸福被换喻成商品,你的焦虑得到缓解,这就是我们时代的索麻。在这个时代,消费主义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它生产欲望,驱动无休止的消费行为,更在于,消费者经过消费行为,把自己也变成了消费品。在市场经济社会里,消费往往被伪装成一种等价交换,但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系统里,符号与意义往往是溢价最高的无形商品,你背的不是一个皮包,你背的是一个LV,你上的不是大学,你上的是北大,你服务的不是一家IT公司,你服务的是Google。如此类推。你购买了一种虚幻的身份认同感,并将这种感觉误以为是成功、幸福或者高尚。LV、北大和Google借助你的人生播撒了这种幻象,推高了这些符号与意义的价值。LV背着你,北大上了你。你吃掉了文明,文明吃掉了你。就如同书中的反叛者伯纳那般,“日子就这样一天天流逝,伯纳整天被成功的喜悦包围着,这使得他向这个一直让他感到不满的世界妥协了,他觉得一切就像美酒。只要社会承认他的重要性,他就觉得社会的一切秩序都是美好的。”你的人生被定价,被打上标签,被放入一个序列化的金字塔体系,这个体系从根本上是无限的,像是两面互相映射的镜子。“人口的最佳比例是按照冰山模式——九分之八在水下,九分之一在水上。”你为了占据更高的序列位置,贱卖自己的生命,磨灭其他的可能性,用无法替代和再生的资源换取一些貌似更加上等的标签,这是一个被制约的竞价系统,水涨船高,你无路可走,只有幸福。你离不开这座金字塔,因为离开了它,你便一文不值。“水下的人会幸福吗?”“比水上的人幸福。”幸福到底是什么?是物质极大丰富?是性欲满足?是自我实现?是精神自由?是种族的延续?是对终极真理的追求?每一个人或许都有不止一个答案。我最新近听到的答案是,上了一星期班后可以在周五晚上看一集《爸爸去哪儿》。这说明了不少问题,不是吗?以电影理论作喻,幸福是你生命中的麦格芬(MacGuffin)。它是如此重要,贯穿始终,成为你不断进步和奋斗的目标,它又如此不重要,对于观众来说,它可以是任何东西,甚至可以完全不存在,像驴鼻上方的胡萝卜,诱使人生剧情发展,情绪跌宕起伏,人物在一道漂亮的弧光之后奔往终点,大彻大悟或者执迷不悔。最关键的是,你并不是自己人生的导演,而剧本一早就复制打印好摆在那里。你只是一个被幸福的死跑龙套。以客观、中立、理性的立场去评价一本近百年前写作的虚构作品并不难,去批判那个世界并呼吁人们警惕强权也不难,难的是鼓起勇气,承认自己身处的世界,远不如那个虚构的“美丽新世界”,而我们所要挣脱的多重枷锁,也远远坚固艰难于书中野人约翰所面对的种种。只有真切诚恳的认识自己的困境,才有进一步讨论甚至付诸行动的可能性。至于胡萝卜,谁会关心他妈的胡萝卜。《读药》书评人介绍:陈楸帆,新生代科幻作家,北京大学文学/艺术双学士,香港大学/清华大学整合营销传播(IMC)研究生,供职于Google中国,游走于技术与文字的边界。代表作有:《坟》(获2003年首度高校原创之星一等奖)、《丽江的鱼儿们》(英文版由雨果/星云奖作者刘宇昆翻译,获2012年世界科幻奇幻翻译奖,首次颁予中国作家)、《甯川洞记》(获2006年台湾奇幻艺术奖青龙奖首奖)、《鼠年》,短篇集《薄码》、中篇小说《深瞳》、长篇小说《荒潮》。2013年,获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新锐作家金奖、以及最佳长篇科幻小说金奖、最佳短篇科幻小说银奖等奖项。
  •     2013年9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发表了一篇论文,内容是最新的妇女不孕症治疗法:有些已经多年没有月经、完全没有生育可能的妇女,医生取出她的卵巢,在体外用特别的药剂处理,然后再放回病人体内,使得卵巢功能恢复。这样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帮助卵巢功能提早衰退的病人怀孕,也可治疗癌症病人因化学及放射疗法而导致的不孕,另外还可能帮助因晚婚或晚育而不孕的四十到四十五岁的中年妇女。这篇报告不仅有基础研究,更有临床结果:一名经由这个疗法而生下的男性宝宝,现已健康成长。  不出所料,这篇报告在生殖医学界的不孕症领域,引起极大的瞩目,美联社、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ABC、BBC、FOX News、《洛杉矶时报》等主流媒体都相继访问报道。  领导这个研究团队的科学家是一名来自台湾的华人,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薛人望博士。他的研究团队里有中国人、日本人、美国人,还有瑞典人。......许多年前,喜欢科幻小说的薛(他大学时便与当时的女友、后来的妻子李黎合作翻译出版了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想过男人怀孕的可能—— 用自身皮肤做一个“袋子”(子宫),然后植入胚胎,让胎儿在父亲的身体里成长。这个奇想在医学技术上是可行的,他甚至将此奇想写成英文的故事大纲,可惜没有时间去完成,结果被妻子李黎写成长篇小说《袋鼠男人》,还改编拍成同名电影。电影在洛杉矶拍摄期间,薛挂名担任了“科学顾问”,还客串演出他自己几秒钟。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诗人的《圣经》。
  •     2016
  •     就阅读方面的畅快感来讲...真的不如1984来的让人欲罢不能╮(╯▽╰)╭
  •     不是很喜欢这一本。
  •     在一个彻底丧失了主观能动性的社会环境里,每个人跟商品或者物件似乎已经没有区别了,或许,生活也就简单了,一切烦恼都可以通过不等计量的索麻来解决,但是为什么需要索麻呢,这不也就说明还是在逃避么,是不是说明只要还是个人,不管是怎么产生的,都是还要经历喜怒哀乐生死,只不过处理的方式变了,还不能简单地评判是好是坏,也许是社会进度使然。
  •     翻译相当蹩脚。在“某先生”“上帝啊”等词出现的同时译者硬是加入“若”“如”“则”等文言感很强的字,一般人都不认识的字乱凑成的词,和各种成语,形容词堆砌到语句不通顺…感谢,我今天终于知道了翻译的重要性。另外一本平实多了,但同样烂。
  •     学心理学之后对行为主义的做法印象非常深刻,当打开这本书之后,发现里面对婴儿们的做法简直和华生那句著名的话不谋而合,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一个由我支配的环境,我可以保证,无论这些儿童的祖先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任何一种人,或者是政治家、军人、律师,抑或是乞丐、盗贼。 当然华生忽略了基因的重要性而赫胥黎没有,从基因方面入手改变每个人的命运,实在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你被剥夺了一切,而不自知。
  •     真的很多见识放在现在也不过时。
  •     翻译有些不流畅 但不妨碍原作的精彩
  •     科学进步已经不仅仅是服务于强加于人的意识形态的工具,已经与新的极权主义融为一体,成为了唯一的意识形态。
  •     总体充满探讨性,反而文字显得不够生动。
  •     平静地生活在绝望之中。
  •     领先了我们一百年。
  •     有的词翻译的挺别扭。
  •     看不懂
  •     看完都不知道该怎么生活了。是真的追求花花世界 还是探索没有分别和执着的人生。。。。这个问题可能生生世世、祖祖辈辈都没有答案吧。
  •     文字比较晦涩,不过平铺直叙出的美丽新世界,确实很好的体现了那种麻木的舒适的乌托邦。不过因为没看过莎士比亚,后半部引用来表达强烈感情反差的效果在我这就大打折扣了。
  •     情节单薄了点,没那么曲折,但是场景构思很震撼人心,甚至让人怀疑将来是不是有可能真的发生~让人反思的是扪心自问,你愿意要千篇一律的快乐人生,还是自由但苦乐的人生?而美丽新世界中的科学超越人性,快乐凌驾自由,又有多少就是作者源于现实的劣根性和美好愿望的升华~愿自省,并珍惜自由
  •     这不是低配版的当代中国吗……
  •     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非常有想象力,很有趣,当然也引发读者反思人类目前所处的社会状态,与未来人类社会状况。
  •     许多人说奥威尔的《1984》更棒,我以为不然。《1984》里给予我的是一副残忍的病态与混乱,一种压抑的肮脏感挥之不去。《美丽新世界》里我看见的是新奇无限的世界,这里充满了暴戾的秩序性与相对性,这里交织着最合理与最荒诞,我窥见可爱与潜伏着疯狂的乌托邦,一个满是“文明”的乌托邦。
  •     读来觉得, 此世界尚未完备,个人意识出现越来越多。 设定也不甚完备。如用语“不育女”这个词是以“育”为有的,应改为“完全体”之类;另解释不全,疑惑于动物绝育情况,或有“人类高于有一夫一妻制且生育(应再斟酌,不能说脏话)幼崽的动物”的催眠教学? 看的是粉色的平版。
  •     没有1984好
  •     (别买北京燕山)
  •     难过
  •     翻完,无感
  •     后面世界元首和野人的对话部分很精彩。
  •     3.5 最近开始有点悲观,或许全人类人性的丧失也没有那么不可能
  •     细思极恐。一:这样一个非人世界,竟然更像是大多数人包括我发自内心对未来的一种期待。我们都要快乐要舒服要安定。二:制约这东西仿佛无处不在。从小被灌输的道德算不算制约。信仰是不是也算制约。而完全不被制约的人生,又是什么样子。三:科学这东西,到底该如何发展,它同社会规则又该如何协调共进
  •     野人和元首的两章对话谈出了小说的魂,快乐不一定是幸福、追求灵魂的“活着”才是幸福,轻松麻木的满足毫无意义,人生最好的模式还是应该追求自己。寒假已经放成一滩烂泥,一边对自己失望一边却又无力反抗,悲哉
  •     如此超前,严谨到任何人性都变成了自讨苦吃。不同的人是无法共存的,哪个世界都一样。只是译文读起来不是那么顺畅
  •     然而最可悲也最可怕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九八四年的美丽新世界。
  •     比起《1984》,《美丽新世界》合卷读完寒意更深。在《1984》中,我们还能够看到人性,虽然这种个人情绪被严格管控,但是有自己思考的权利。而《美丽新世界》,人仿佛是动物般的活着,只有交配和精神麻醉。同时描述得这个世界更有可能实现,实际我们似乎已经在美丽新世界的路上了,不是吗?
  •     反而,很喜欢那个世界。
  •     感觉写的不如1984,读起来不是那么吸引人。感觉美丽新世界构想的世界很难到来,总会有喜爱思考喜爱学习的人不是吗?而且在胚胎阶段就被决定为底层的人会不快乐吗?不,他们没有体验过思考的快乐,没有体验过求知的快乐,到死都不会因为没有这种能力而感到遗憾。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世界其实挺好的。
  •     最近重读一遍,不出意外的话,这就是人类正在努力的方向。当然,宇宙从不缺少意外,希望还可以有。
  •     《1984》的权威是绝对的强力,《美丽新世界》权威是不可逆的文明思维,后者更令人绝望
  •     反乌托邦三部曲的第二本... 明显比《1984》难啃 建立在真与美的快乐 才是人类追求的快乐吧~ (感觉看完了啥都不记得....
  •     美丽新世界是否真的存在,未来是不是真的会出现书里的情景,不得而知。但作者对未来的设想无疑是超前的,方方面面,作者认为效率和安定是未来社会所追求的,但前提的人类已抛弃个人主义、抛弃信仰、抛弃伦理。面对生活的安逸稳定以及个人自我观念,到底会选择那项?就像书里的世界元首,摒弃了科学而选择成为元首,我相信没人会像野人那样坚持,直到忍受不了而自杀。
  •     “可是我不要舒服。我要神,我要诗,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至善,我要罪愆。” “事实上,你在要求着不快乐的权利。” “我是在要求不快乐的权利!”
  •     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     真实的快乐,比起对悲苦过度的补偿的快乐来,往往显得十分污秽。
  •     让人向往的新世界也让人想逃避。如果未来世界真的可以依靠科技来了解和决定一个人的一生,那么人生真的有意义么?有点儿类似于基因决定论,从出生到死亡,我们似乎是被预设的人类。 缺陷在于有些地方关于技术的太过于专业化的介绍,让人理解比较费力。
  •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当人类控制了自己的一切,也许就会无往而不自由了吧,快乐了吧?
  •     冰冷刻骨
  •     开头看得我好累啊,我尽力了,确实没那么好看
  •     早五年读至少得打四星
  •     理所当然、心甘情愿、挣扎于等级冰山/世界和平的另一种形式/非常确定以前读的全是盗版莎士比亚
  •     感觉反乌托邦三部曲,作为小说,都不好看
  •     从《娱乐至死》里看到的这本书 确实很不错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