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0
ISBN:9787115138798
作者:[美] 莎伦·布雷姆,丹尼尔·珀尔曼,罗兰·米勒,苏珊·坎贝尔
页数:388页

作者简介

本书探究了长期以来诗人、剧作家、哲学家,乃至医学家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和论断。由于数千年来科学家对亲密关系研究的忽视,当通俗心理学占据了关系学的主导地位时,人们对人际关系的了解和领会往往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然而,最近20年中,如本书所记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将使我们对爱情、婚姻、承诺、友谊、激情、理解、沟通、亲密、依恋、伴侣选择、嫉妒等各个方面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亲密关系研究导论
第1章 关系的要素
亲密关系的性质和重要性
亲密关系的性质
归属的需要
文化的影响
变化的原因
经历的影响
个体差异的影响
性别差异
性认同差异
人格
自我概念和自尊
人性的影响
互动的影响
关系的阴暗面
本章总结
第2章 研究方法
关系科学简史
问题的产生
被试的获取
设计的选择
相关设计
实验设计
发展性研究设计
场景的选择
数据的性质
自我报告
观察法
生理测量
档案材料
夫妇报告
研究应遵循的道德标准
结果的解释与综合
最后要点
本章总结
第二部分 相识及亲密关系的基本过程
第3章 吸引
吸引的基础:一种回报
接近:喜欢我们周围的人
方便:接近是有回报的,距离是有成本的
熟识:重复接触
接近的力量
外表吸引力:看见你是为着喜欢你
对美丽的偏见:“美的即是好的”
谁漂亮
外表吸引力的进化观
文化也有作用
什么人对美貌有偏见
交往的代价及美貌的益处
外表吸引力的般配
相互性: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相像:喜欢和我们相像的人
什么样的相像
相反也有吸引力吗
为什么相像具有吸引力
障碍:喜欢我们不能得到的人
那么,男人女人到底想要什么
本章总结
第4章 社会认知
第一印象(及以后)
认知的力量
将伴侣理想化
归因的过程
关系信念
预期
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策略
亲密关系中的印象管理
那么,我们对自己的伴侣了解多少呢
了解
动机
伴侣的可认知性
知觉者的能力
有威胁的知觉
知觉者的影响
小 结
本章总结
第5章 交流
非流言交流
非语言交流的组成
非语言敏感性
非语言交流中的性别差异
语言交流
自我表露
语言交流中的性别差异
反作用的交流及应对
交流不当
说我们想说的
积极倾听
保持礼貌和冷静
尊重和确认的力量
本章总结
第6章 相互依赖
社会交换
回报与成本
我们希望从关系中获得什么
我们在别的关系中会做得怎样
关系的四种类型
随时间变化的CL和CL
关系的经济论
随时间流逝的回报和成本
我们真的这样贪婪吗
相互依赖的本质
关换关系与共同关系
衡平关系
小结
投入的性质
投入的后果
本章总结
第三部分友谊与亲密
第7章 整个生命过程的友谊
友谊的性质
友谊的属性
友谊的准则
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友谊
婴儿期
儿童期
青春期
中年期
老年
社交能力水平的几种观点
友谊的差别
同性友谊的性别差异
友谊的个体差异
本章总结
第8章 爱情
爱情简史
爱情的类型
爱的三元理论
浪漫、富有激情的爱
友伴的爱
爱的类型
爱情的个体差异
依恋类型
年龄
男性和女性
爱能持久吗
为什么浪漫的爱情不能持久
那么,未来会怎样
本章总结
第四部分关系问题
第9章 压力与紧张
害羞
嫉妒
嫉妒的两种类型
谁更容易嫉妒
谁令我们嫉妒
什么会让我们嫉妒
对嫉妒的反应
积极有效地应对嫉妒
欺骗和说谎
亲密关系和一般关系中的说谎
谎言与说谎者
那么,我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察觉伴侣的欺骗行为
背叛
背叛的个体差异
背叛的两面性
应对背叛
本章总结
第10章 亲密关系中的权力
权力和社会交换理论
权力的来源
资源的类型
权力的过程
权力的结果
权力和人格
权力和理解
理解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本章总结
第11章 冲突和暴力
冲突的本质和开端
什么是冲突
冲突的频率
冲突的主题和问题
归因和冲突
归因和冲突的基本观点
归因:幸福和不幸福伴侣之间的差异
冲突的中期阶段
升级、威胁和束缚
要求/退缩模式
协商和妥协
处理冲突:四种类型的伴侣
冲突的终止和结果
冲突终止的方式
争吵有益于婚姻关系吗
关系中的暴力和虐待
暴力的普遍性
伴侣间暴力的类型
伴侣间暴力的性别差异
影响暴力的相关因素
为什么他们不离开
婚前关系中的暴力
本章总结
第五部分 亲密关系的丧失与增进
第12章 亲密关系的解体与丧失
不断变化的离婚率
离婚的盛行
以比较的视角看美国的离婚率
为什么离婚率上升了
离婚的预测指标
莱文杰的模型
与离婚有关的特定因素
通向离婚之路
卡尼和布拉德伯里的弱点一应激一适应模型
走向分居的步骤
分居和离婚的后果
从个体的视角看分居的后果
前伴侣之间的关系
父母离异的孩子
应用于约翰和莫琳的事例
本章总结
第13章 孤独
什么是孤独
概化孤独的差异模型
测量孤独
孤独的感觉如何
孤独要紧吗
哪些人会感到孤独
孤独的毕生发展
孤独的家庭前因
孤独随年龄的变化
与年龄有关的孤独预测指标
一些可能引发或缓解孤独的因素
我们关系中的不足
我们对关系的期许的改变
自尊
人际行为
归因
应对孤独
孤独对人们会做什么
什么能帮助人们减轻孤独感
孤独是一种成长体验
本章总结
第14章 培育亲密关系:获得、保持和修复
培育社会联系
人们用来建立新关系的策略
专业人士提供干预以帮助求助者开始新关系
保持和加强现有关系
伴侣们自己保持关系
专业人士帮助伴侣们保持关系
修复关系
伴侣们自己修复关系
专业人士帮助伴侣修复关系:历史和形式
专业人士帮助伴侣们修复关系:五种理论取向
专业人士成功地帮助修复关系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本书探究了长期以来诗人、剧作家、哲学家,乃至医学家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和论断。由于数千年来科学家对亲密关系研究的忽视,当通俗心理学占据了关系学的主导地位时,人们对人际关系的了解和领会往往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然而,最近20年中,如本书所记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将使我们对爱情、婚姻、承诺、友谊、激情、理解、沟通、亲密、依恋、伴侣选择、嫉妒等各个方面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彭凯平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  亲密关系在我们的生命中占有显而易见的中心位置,但只是在近几十年中,它才发展成为一个令人兴奋的研究领域及规范。而推动这一领域研究发展的是莎伦·布雷姆的《亲密关系》。她的著作不仅单册销量最为成功,而且广泛地影响了教学人员和学生们,通过她极为有效的表述,研究人员看到了这一领域的意义所在。她的著作之所以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是因为本书不仅因其权威性和学术性而得到业界同仁的尊重,还由于其易于阅读理解、充满感情而受到学生读者的欢迎,对他们而言,阅读她的著作已经成为一种乐趣。  —菲利普·津巴多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  我们试图以一种引人入胜的、协调而直接的方式来描述关系科学。  本书所传达给读者的是重要的发现,主要的理论视角及该领域目前的一些问题。展示了关系科学与读者日常生活的关系,鼓励人们进行思考和分析,但并不对行动进行诊断。  本书作者

前言

  我们中国人往往自诩是“关系专家”,能够自如穿梭于纷繁的关系网络,善于巧妙运用复杂的人际关系。表面上看也确实如此,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人在“关系”方面的书籍、理论层出不穷。然而,当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考虑“关系”的实证问题时,我们便茫然了。假设一个心理学家向100个学生提出下面两个问题,你能想像出他们的回答会是什么样子吗?  第一个问题是:如果你要到一个荒岛上生活,只能在你的各种亲密关系中(父母、兄弟姊妹、好朋友、同学、同乡、同事等等)选择一个人同行,你会选择谁?  第二个问题是:当你的父母、配偶、孩子、最好的朋友一起落水,只有你会游泳,而你只能救其中的一个人时,你又会选择谁?  不过,在关系科学上的无知不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就以爱情为例吧,虽然数不胜数的诗人和作家或热情讴歌赞美,或理性分析批判,总结出一个又一个爱情真谛,但我们对这个奇妙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原因理解得似乎并不深刻。是性格相似的人容易相互吸引,还是性格互补的人更容易坠入爱河呢?世界上到底有没有超越性欲的柏拉图式的恋爱?情侣之爱与舐犊之爱究竟有什么不同?  在我们早已司空见惯的各种人际关系中,你又是否注意到了两性差异?是不是女人比男人更爱嫉妒?男性和女性对关系的感知和体验方面有那些不同?男人真的来自火星、女人真的来自金星吗?所有这些问题都和社会心理学中的亲密关系研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过去的20年间,社会心理学从单纯地关注认知、思维、决策等理性过程的维度逐渐扩展到人类的情感、关系等感性课题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学家在过去20年关于情感和关系的研究中所收集的数据和进行的科学论证,可能已经超越了我们中国两千年来在关系这个问题上的分析和判断。另外,亲密关系研究中的一个不为人知的挑战是,由这个研究课题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人们倾向于根据自己的体验来判断其研究价值和意义。但我们必须强调科学研究讨论的是一般规律,而不是某个人的具体想法和行为。也就是说,不能依据个人喜好来判断价值。所以我们希望在阅读《亲密关系》这部著作的时候,读者能更多地运用理性思考,而不要单纯以情感作为评判标准。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它探究了长期以来诗人、剧作家、哲学家,乃至医学家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和论断。由于数千年来科学家对亲密关系研究的忽视,当通俗心理学占据了关系学的主导地位时,人们对人际关系的了解和领会往往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然而,最近20年中,如本书所记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然,我们不能期望这一本书能够取代通俗心理学家在电视上的夸夸其谈,或阻止书店中庸俗心理学书籍的猖獗泛滥。但是,它至少使得人们对关系科学的认识向着更加学术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它将使我们对爱情、婚姻、承诺、友谊、激情、理解、沟通、亲密、依恋、伴侣选择、嫉妒等各个方面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本书关注的所谓“亲密关系”,即指人们的思想、感受与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是如何相互联系的。为了探讨这个问题,作者们综合了社会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等多个分支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作为活跃在社会心理学界的学者,他们本着严谨的态度,在上述众多领域中寻求平衡,融会贯通,研究了“先天因素”与“后天培养”的相互作用。  特别要提醒的是,如果你已经习惯了通俗心理学家把个人观点当作科学事实,用华丽辞藻取代严谨分析的惯常做法。那么,在阅读本书时,你不仅要适应科学研究的表达方式,更要理解科学家们在争论“关系”原理和甄别伪科学时的执着。  我相信,这本书能同时引起外行读者、学生和学者对整个领域的兴趣。可以理解,书中难免出现某些读者不感兴趣的话题,以致这些读者可能偶尔感到,本书不太合他们的口味。不过,如果耐心多读一两页,便会发现,当再次随同作者回到主要问题上时,你已经获得了对亲密关系更为深刻的理解。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科学总能广泛地吸引公众,而通俗理念往往只被信奉者所接受的原因。  彭凯平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

图书封面


 亲密关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2条)

  •     第一次看社科类文章,发现那些哲学家说也说不清的问题,其实在最不带感情色彩、最客观的领域剖析反而来的更令人满意。反思自己与身边人的关系,多多少少都能对上号,即便是最普通不过的道理,在平时也有着完全被忽略的可能。处女情节,虽然男性更在乎性方面的背叛,而女性更在乎感情方面的背叛,但我想无论男女,对第一次的关注程度不应只是从适应性和遗传学的角度理解。并不只是作为纯洁和忠诚的判断标准,(当然很多男性是这么认为的)。而是,那份谁也不能再与你共享的心绪,是美妙的也好,逼仄的也好,愉悦的也好,痛苦的也好,那是仅属于你们两个共同探索的时光,你给了一个人,就绝不能再给第二个人,那是仅此一次的体验。人这一生,真正能给别人的东西不多,所以,要省着用。以前,我以为自己活得太有所顾虑,以为突破了这层关系,我就能像Nina一样,完美的演绎黑天鹅,但身体的改变也许对心灵并没有不无裨益。比爱更重要的是尊重,有太多不知分寸的关系,非要别人撕破脸皮,将双方都处于尴尬境地才甘心。忠诚,我以为,一段关系最起是要相互吸引和欣赏,才能保证足够的忠诚和动力,相互吸引,那些没有满足最基本要求就在一起的人,也许一开始就会变得自私挑剔与不友好,从来都是以自我需求为出发点而不会有想要为对方做一点妥协和牺牲的愿望。奖赏价值和条件交换,留恋一段关系甚至自顾自对一个人好,无非是这种行为能带给你物质亦或是心理上的慰藉,一旦这种满足感消失,或是有人代替,或是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我们就会掉转车头。最终的趋势是,连那些坏的、不可原谅的具体事件和当时的心情都痕迹模糊了。自我表露,遇到问题不是积极解决而是消极逃避,采取一切闷在心里、旁敲侧击、淡漠置之的态度和行为,就是不坦诚直率的当面说清楚,自我表露低能化令对方有弊之而无不及。 忠诚、亲密、激情,三者缺一不可,但往往,我们容易被某一项吸引而把其当做全部的追求,又或是因为缺少了某一项而对其不屑。相似性,并不是肤浅的门当户对,而是更深层次的匹配。比如依恋类型,当我是依赖型的时候,我会与同属依赖型的人维持长久关系,当我属逃避型的时候,我会被同样是逃避型的人所吸引。所以,改变自己最重要。对恋人、朋友、家人都适用。
  •     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把书看完,讲诉了异性或者同性从“吸引”开始到”社会认知”,继而后开始讲诉”交流”,到”相互依赖”,之而后再发展成为”友谊”或者”爱情”在之后处于感情中人会出现”压力和紧张“,”依赖”以及”冲突和暴力”,”背叛”等行为。此后可能会出现:”亲密关系的解体”或”和好”书中用了各个国家和各个年龄层级的数据来表现,通过对心里进行刻画,女性和男性(这里指异性恋)对不同阶段所采用的不同方式进行了分析。 书虽然让我解决了事情的起因,但是更加明白了想法。于此更加痛苦。根据长尾理论,一个人的行为是无法穷尽的,因此她可能你会继续按照这个方式去处理,因此我现在只是需要等到她的下一个爆发!
  •     整个一大论文的结构,写论文幻灭的飘过。不过这种东西总有种优点叫逻辑严谨,叫人不得不信,比看那些用“心”思考的东西省心多了。感想写完了,下面开始摘录。1. “美的即好的”。我们不会认为长相好看的陌生人会十全十美。这一定势思维让我们假设外形好的人是快活的、具备社交技巧而且是有智慧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但是它不会影响我们对于他们的操守和激情的判断。美貌甚至有副作用:太漂亮的人常被人认为可能爱慕虚荣,处事随便。即便如此,外貌好看的人给陌生人的印象无疑要好过长相一般的人。2. 即使是颐指气使的人也更喜欢有主见而不是谦恭服从的人。3.对彼此关系满意的伴侣将对方的善意放大了,而将他们令人心碎的地方小而化之。不快乐的人们做出维特苦恼的归因,认为对方的负面举动是故意的、经常性的,而正面的举动并非出自本意、只是偶然的。4. 六个错误观念:·争论是有破坏力的——争论意味着我的伴侣还不够爱我。如果我们足够相信爱,我们在任何事情上都不会有争执的。·“心有灵犀”很重要——彼此真正关爱的人应该能够直觉地知道对方的需要和偏好,而不需要被告知……·每一次性生活都应该完美——如果我们的爱情纯洁,每一次的性生活应该总是美妙且令人满足。我们应总是渴望并为性生活做好准备。·男女是不同的——男性女性的性格和需要非常不同...·好的关系顺其自然——什嘛都是注定的5. 自我监控能力强的能够迅速地改变形象以面对不同的人,所以他们拥有更多的朋友,但与这些朋友的共同之处较少。自我监控能力了强的人能够很有技巧的避免可能引起争议的话题。6. 关系刚刚开始的时候自我监控能力强的人所享有的交往的优势,在关系稳定建立起来之后,可能成为一个小负担。-- 跪了7.不要试着用乐观的前景安慰那人。不要暗示这一损失不是最悲惨、最可怕的事。也不要就此人的生活重回轨道提供建议。只要提供衷心的同情就可以了。只是点头倾听,不要妄下判断。8. XYZ表述模式:“当你在Y情况下做X的时候(这是一个好的行为描述),我感觉Z(一个第一人称表述)”。9. “好,我理解,我不责怪你。但我也想让你了解我的感受。”10. 亲密+激情+承诺。你与能够共同分享亲密的人会更容易感觉到持久的激情。11. 在苦恼的时候,安全型的人会转向别人寻求安慰和支持,他们也会保持相对平静。相比之下,逃避型的人会躲开伴侣,变得有敌意;焦虑型的人则变得过分焦虑与不安。12. 嫉妒是依赖的表现,反映的是我们自己的欲望、利益。嫉妒的产生并没有考虑伴侣的幸福和健康,所以它的本质是自私的。控制嫉妒的第一步是认清它到底是什么。13. 能够享受独处的巨大好处之一是我们明白了我们能照顾好自己,不需要总是依靠他人来使我们快乐。这样一种意识并不是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障碍。的确,自在地独处的能力还可能加强我们爱他人的能力。如果我们总是需要与他人之间的有益的互动才能愉快,就会给他人造成负担,这个负担可能是他们不愿意或不能够承担的。显然我只是摘了部分我想摘的做个记录,这不是总结。

精彩短评 (总计82条)

  •     读过,但当时状态并不很好,泛泛读了一遍。 说几点感想。第一,任何亲密关系都会遇到问题,哪怕像作者这样的情感专家,也会遇到争吵、不愉快,重要的是要用一个直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很多亲密关系之所以会出现问题,主要原因就是对争吵的原因分析的过于表面,缺乏更加深度的交流使得双方都是在猜测对方生气、吵架是因为什么,而不是坐下来耐心沟通。更大的问题是,我们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的倾向,这在亲密关系中是导致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如果缺乏内省,那基本上就很难沟通了,很难沟通的话两个人的关系只会越来越陌生。
  •     好好了反思了一下自己,过去一直以来都是对方的问题,看了很多故事都是从对方不对对方有问题的角度来思考,但是最终解决不了问题,对方的问题只有对方愿意改正的时候才能改正,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却没有发现自己的问题,自己也是有着很大的问题的,亲密关系到底还是能够为我们解决很多想不通的解决不了的疑惑,本质上是认识自己,尤其是把想论文一样的理性观点,一个个投身到自己的身上时,能够让我反思自己做的好不好,看完书之后,在书的末尾写了很多关于她的感悟,以及决定,等下给她打电话,想好好的解决两个人之间的问题,我不知道最终是不是能够和她在一起,还是最终决定两个人分开,就像书中说的,亲密关系不是一人百分之五十,而是及时你百分之百的付出了,也只建立了亲密关系中的那百分之五十。你对伴侣付出了什么就是对自己付出了什么。
  •     具体而不琐碎,零散的知识被串联到一起,喜欢。
  •        《亲密关系》,一本我看过的对感情和爱情写的最好的心理学著作,虽然才看了一百多页,但已经感觉相见恨晚,而且忍不住要分享一些有意思的东西给大家,只能简单列举,这样有意思的东西很多很多。 婴儿时期的经历对一个人安全感和信赖养成的依恋双维度图. 1. 婴儿哭喊时,父母马上悉心呵护的,婴儿就会舒心的依赖他人,觉得他人可以信任,能从别人活的安全和友善,因而可以发展处安全型依恋,快乐地与他人交往,很容易与人发展出轻松信任的人际关系。 2. 婴儿哭喊时,父母拒绝或敌对的态度勉强为之,孩子就会认为他人是靠不住的,因而在与他人关系上畏缩不前,表现出回避型,经常怀疑和迁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 3. 如果有时关注,有时心不在焉,有时根本不出现,这些孩子会对他人产生焦虑,复杂的情感,这就是焦虑-矛盾型,与他人关系变得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贪求。
       令人欣慰的是不安全依恋比安全依恋更容易改变。
       双性化的人(同时拥有男性和女性的特质),既自信又热情,既敏感又独立,在激烈的职场能有效工作,回家后又能细腻温柔的照顾孩子,这样的人要比传统的强势男性相处更为融洽,幸福,适应能力强和心理健康的人通常具有工具性(男性)和表达性(女性)这两组技能。
       很有趣的生理演化,比如腰臀比0.7(腰部比臀部细30%),腰胸比0.75的最吸引男性,因为其体内的带有特定比例的雌二醇和黄体酮,是人体的主要促孕激素,所以比缺少曲线美的妇女更容易受孕,身体也更健康。
  •       克老师把亲密关系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绚丽、幻灭、内省和启示。
      “亲密关系”是为了引出我们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而存在的,如果总是逃避关系中不好的感觉,一个人就无法真正了解自己。“亲密关系”的功能,让人们可以去面对从内心重新浮现的不舒服感觉,以及认为自己不完整不够好的部分。
      当我们摘掉所有面具,放弃所有防卫,消融所有信念,那个设计人生剧本的真正的“我”就会自然呈现出来。会发觉,一切的一切,都是“我”自编自导自演的戏,戏中的“我”藏得很深,为了更加精彩,还在外面做好了各种各样的伪装。当剧中的“我”历尽艰险、痛苦揭开层层伪装时,终于发现是一场戏,于是我就醒了,毛毛虫就成为了蝴蝶。
      毛毛虫永远没办法知道、也永远不会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只毛毛虫都可以变成自己的蝴蝶。只不过,在变成蝴蝶之前,自己会先变成作茧自缚的蛹。在茧里边面对自己制造的痛苦,任何挣扎或试图改变的行为都是徒劳的。蛹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放弃所有抗拒、全然接纳当下感觉、平静等待。直到有一天破茧而出成为蝴蝶。这时候,尽管生命从未中断,但是,蝴蝶已经成为与毛毛虫完全不同的生命了。当人醒来,生命还是那个生命,但是醒来的人已经不是梦中的人了。
      
        “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
      当开始寻觅人生伴侣时,我们通常不会察觉,其实我们真正在追寻的事物,伟大得超乎想象——要比两个灵魂之间可能发生的事大得多。我称之为“从亲密关系中体验到的真理”。在“灵魂关系”的路途上,我们不单是在寻觅爱情,还是在寻找一种能让我们一再陷入热恋的经验。就像勇敢的骑士寻找圣杯一样,我们希望从亲密关系中得到能满足身、心、灵三方面渴望的东西。表面上看来,我们似乎只是孤单,或渴望能有人分享我们的喜怒哀乐。但事实上,在每段亲密关系的背后,我们的灵魂在运作着,引领我们去体验灵性上的满足。
      我们当中有许多人想要亲密关系,并且需要的不只是慰藉与陪伴,这本书就是为这些人写的。我们需要的是能鼓励我们超越自我的伴侣;我们在追寻的是能激发人生意义与方向,并在我们受到考验时,给我们帮助的人际关系。这也就是“灵魂关系”。
       1.最初你被某人吸引,通常是由于情绪上的需求。
      
        2.这些需求大都源自孩提时代未被满足的需要。幼儿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3.幼时的需求便是构筑梦中情人蓝图的骨架。你相信这个梦中情人会满足你所有的需求,尤其是想当特别的人的需求。随着年龄增长,梦中情人的蓝图变得愈来愈复杂;你的期望也愈来愈高。
      
        4.你会以“梦中情人”所拥有的特质作为寻觅伴侣的准则。在潜意识中,你把准情人和梦中情人相比,选出最相似的作为你追求的目标。
      
        5.接着你便借由明说或暗示的期望与要求,着手将选中的人改造成你的理想情人。你相信只要伴侣能变得和你的梦中情人一样,你就能得到渴望许久的爱。你不断地向情人提出要求,心想如果他/她“真的爱我”,就一定会顺从。
      
        6.你终究会发现,需求并不能完全得到满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愤恨。如果你感到愤恨,这就代表月晕现象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了,你进入了亲密关系的第二阶段——幻灭。
      
        7.想要安全度过“月晕现象”阶段,你就要学习放手和接受。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摆脱了需求的束缚,你就能感受到纯粹的爱。然后,你能和情人分享的事物,就更多了。另外,学着接纳你的伴侣(但并不是滥用忍耐力),也能让你学习到接纳本来的自我,而不再认为你需要些什么来让自己变得完整。学会放手和接纳之后,你一定会明白,你原本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于你心中。
      她指出了四种主要的偏差行为:
      
        ——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权力斗争(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
      
        ——报复心理(你伤害我多少我也要伤害你多少)
      
        ——自我放逐(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
      信念:想法的果实
      
        “种下想法,就得到行动。种下行动,就得到习惯。
      
        种下习惯,就得到人格。种下人格,就得到命运。”
      
      
        “如果离开家的时候,你并不感到平静,那么你其实并没有离开。”
      
      权力斗争中各执立场的问题,如果再加上以下事实:“我们从来不是因为自己所想的原因而不快乐”,那么事情就更复杂了,因为这样一来,我们争论的主题,永远不是自己真正重视的问题。但是要让一对吵得面红耳赤的夫妻了解这个事实,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如果他们不是在痛苦中挣扎,他们就会觉得平静且快乐,也会彼此尊重并相爱。但一旦痛苦浮现,潜意识中的警报就响了,警告他们如果不和对方保持拒离,就要受痛苦的折磨。于是他们就在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上持相反意见,借着吵架来逃避真正的问题。这种把对方推得远远的表现,往往会让亲密关系中原有的两极化现象更趋严重。
      
        如果没有争执的话,其实亲密关系中的两极可以和平共处,相辅相成。就像电池少不了正极和负极,或一枚硬币一定得有正反面一样,亲密关系中也必定要有一方是正方,一方是反方。
      
  •     关系的核心在于需求的互补。
  •     见人提到想起这本 最近觉得需要二刷
  •     一本好书。
  •     请问哪位有电子版的求个链接。
  •       超好看有没有。
      目前为止我看过的最好看的关于亲密关系的书籍。
      这个好看不仅仅是趣味性啦。趣味性的话这本书可以得七分。
      但是知识性很强也不会很枯燥是很难得的啊~
      观点不偏颇可以一直一直看下去。
      
      亲密关系中的很多步骤。细节。一一详述。
      印象最深的是吸引这一章~~~
      因为好不容易有个男生跟我貌似告白。。。
      但是我到底喜不喜欢他呢。。好像没有诶。。
      
      而且人家也没有告白,只是貌似告白~
  •     原生家庭和经历确实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状态。
  •       亲密关系的准则,很有意思的是女性比男性更多受到自主、开放和公平问题的困扰,而男性比女性更多地抱怨魔力,这似乎能够解释一些社会的不好现象。 1. 自主:允许你的伴侣结交朋友和保持兴趣;不要有太强的占有欲 2. 相似:你和伴侣应该有着类似的态度、价值观和兴趣 3. 支持:提升伴侣的自我价值和自尊;不要粗心大意或思虑不周 4. 开放:真诚而又真实地进行自我表露;不要闭口不言 5. 忠贞:对此的伴侣保持忠诚 6. 共处:拥有许多在一起的时间;不要夜不归宿 7. 公平:公正公平;不要利用剥削你的伴侣 8. 魔力:保持浪漫,拒绝平庸
  •     关系的建立,发展,问题解决,以及关系的消亡。
  •         首先引用书里一句话:“此时此刻,你在做一件与众不同的事情。你在读一本有关关系的学术著作,这是一件很多人绝不会做的事。”~~
      
        当我们生气、憎恶或焦虑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很容易陷入相互抱怨、东拉西扯、消极评价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发出更为清楚、较少勾起怒火的信息,更好地保持倾听,保持礼貌和冷静。
      
      一、说我们想说的。
      1、尽可能平实地、具体地指出让自己生气的一个确定的行为,将谈话聚焦于就事论事且可以控制的行为上,而且讨论行为比泛泛地指责性格更容易改变。注意是专指某件事而不要用“总是”或“从不”之类的字眼。
      2、尽量用第一人称表述来自我明确并表述自己的感受。
      3、XYZ表述可以把行为描述和第一人称表述结合起来,即“当你在Y情况下做X的时候,我感觉Z。”
      eg:
      “你怎么这样不为别人考虑!你从来不让我把话说完!”
      和
      “你刚才打断我的时候,我觉得很生气。”
      
      二、积极倾听。
      不要过分相信自己不需要问就能够理解伴侣的思想、情感和意见,尤其在生气的时候。
      最好能够用自己的话重复一遍,给机会让发出信息的人来肯定那就是他/她所想要说的。
      Eg:
      A:(叹气)我很高兴你妈妈决定下周不来我们家住了。
      B:(发怒)我妈怎么了?你总是那她说事儿,你真是薄情寡义!
      和
      A:(叹气)我很高兴你妈妈决定下周不来我们家住了。
      B:(发怒)你是说你不喜欢她来咱们家?
      A:(惊奇)不,我一直都欢迎她的。只是我关系课的论文要交了,下周我没有什么时间。
      B:(平静下来)哦。
      
      三、保持礼貌和冷静。
      其实,在争吵发生的时候,这个,基本上,很难。前两项也是建立在个人情绪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的。所以能在被伴侣激怒的时候保持清醒,在生气的时候冷静下来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技巧。
      但是什么是有用的方式呢?最有效的居然是深呼吸……
      各人总有自己的方式吧,也总该有自己的方式才好。生气总是一个利器,伤痕不去。
      
      2010/10/16
      
  •       巴塞罗缪 依恋类型
      按照回避亲密程度和忧虑背弃程度分为四个坐标类型:
      
       安全型、疏离型、恐惧型、痴迷型
      
      在性别差异上 作者用正态分布图来显示男女手淫次数、对性放任的态度、性伴侣数量的差别
      【其实,“性别差异”这种说法有误导性,因为它只强调两性之间的差异性,忽略相似性】
      【性认同差异:由文化和教育引起的两性在社会性和心理上的差异,即社会性别】
      
      
      大五人格特质:
      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开放性
      【神经质越强。人们对亲密关系的满意度越低】
  •     读的英文版的
  •       书很厚,有时候带在身边,随时随便翻一翻。书很厚,有时候带在身边,随时随便翻一翻。书很厚,有时候带在身边,随时随便翻一翻。书很厚,有时候带在身边,随时随便翻一翻。书很厚,有时候带在身边,随时随便翻一翻。书很厚,有时候带在身边,随时随便翻一翻。书很厚,有时候带在身边,随时随便翻一翻。书很厚,有时候带在身边,随时随便翻一翻。
  •     "结婚前没有同居或是怀孕过"
    为什么婚前同居会对婚姻有影响呢?
  •     亲密关系是让我们更加从盲区中慢慢走出来,站在更具有格局的角度上去看待,不经意间已然让你内心宽广,输出的能量更多。这便是亲密关系的魅力
  •     一本心理学关于婚恋关系研究的汇总。如果你相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忽略里面较少的跨文化研究,这本书绝对是婚恋指南。看完会有一种相逢恨晚,朝闻道,夕悔恨,还是悔恨终身的感觉。
  •       @拆书帮 赵周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亲密关系》p.135
      
      不快乐的伴侣也不善于彼此倾听。他们很少尝试耐心地检查自己对伴侣发出的信息的理解。反而急于得出结论(往往假设最糟的情况),并且基于自己对伴侣最终意图的假设而突然改变做法。一方面是读心术(mindreading),发生在当人们自认为他们不需要问就能够理解伴侣的思想、感情和意见的时候。所有的亲密伴侣在某种程度上都会自认为能够测知对方的心事,不过苦恼的伴侣会以批评和对抗的方式去做;其实是中性或积极的动机,会被他们知觉为是令人不快的:“你这么说是为了让我发怒,是因为昨天的事向我报复。”不幸福的伴侣也会比彼此满意的伴侣更多地以消极的方式打断对方。并不是所有的打断都是可憎的。打断伴侣来表达一种同意或要求说得更清楚些,实际上可能是一种快乐而有效的交流。但如果打断对方是为了表达不同意见或者转换话题,可能会使伴侣感觉不受尊重与不欣赏。
      
      苦恼的伴侣当发现对方说的事情有任何错误或者不可行时,他们就会拙于倾听。这被称作“是的——不过(yes-butting)”,它不断的批评对方的观点“是的,我们可以试一试,但这是不可行的,因为……”。不快乐的伴侣也会相互抱怨,未能认可对方的关注所在:他们不是向对方所说的表示兴趣,而是关注自己的抱怨:
      
      “我讨厌你把盘子堆在水池里不洗。”
      
      “嘿,我讨厌你把衣服随便扔在地板上。”
      
      I 拆解指南:
      
      权威的人际关系领域的心理学家描述了三种会导致伴侣关系紧张的表现:
      (1)读心术,打断对方说“我明白你的意思”;
      (2)急于指出对方的错误;
      (3)以抱怨回应抱怨。
      
      每一条都很常见,都曾发生在你我身上。当然这些糟糕的“倾听”表现不只是影响伴侣关系,也会影响任何沟通。
      
      这三种表现的共同本质是,不尊重对方,不关注对方,只急着表达自己。
      
      A 拆为己用:
      
      (一)请在理解这三种糟糕的倾听情况之后,回忆自己最近有过的相应表现。一定要回忆到自己具体的某次沟通实况,而不是简单的想一下然后说“我身上很多这种情况”。
      
      (二)深入思考,尝试自己回答原书没有强调的问题:(1)如果对方实在啰嗦,难道我也不能打断吗?(2)如果对方的思路确实是错的,难道我就由着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说越远吗?(3)难道只要对方抱怨,我就必须认可对方说的有道理吗?
      
      (三)尝试编写一个教学案例。在这个情景中,丁明和王力是销售人员或客户服务人员,有顾客来找他投诉。丁明的回应犯了前述三项错误,王力则做到了较好的倾听。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亲密关系》p.137
      
      在接受别人的信息时,我们有两个重要的任务。其一是准确地理解伴侣的意思,其二是将关注和理解表达给伴侣,使他们能够知道我们对他们的话是在意的。
      
      这两个任务可以通过将信息进行意译(paraphrasing)来完成。用自己的话重复一次,给机会让发出信息的人来肯定那就是他想要说的。人们在使用意译的方法时,他们不会再假设自己理解了对方而急于马上做出一个回复。相反,他们停顿一下,用自己的话再说一遍该信息,并向对方重复一次,从而检查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这听起来别扭,但它确实是一个可以避免争执和冲突的好方法,否则会引起误解和错误。无论什么时候谈话开始变得过热,意译的方法可以使其仍在掌控之中。看看下面的对话哪里不妥:
      
        威尔玛:(叹气)我很高兴你妈妈决定下周不来我们家住了。
      
        弗雷德:(发怒)我妈怎么了?你总是拿她说事儿,你真是薄情寡义。
      
      也许在弗雷德生气之前,他做一些意译可能会有所帮助。
      
        威尔玛:(叹气)我很高兴你妈妈决定下周不来我们家住了。
      
        弗雷德:(发怒)你是说你不喜欢她来咱们家?
      
        威尔玛:(惊奇)不,她总是受欢迎的。只是我关系课的论文要交了,下周我没有什么时间。
      
        弗雷德:(平静下来)哦。
      
      I 拆解指要:
      
      译者把paraphrasing翻做“意译”,有点生硬,好在后面的解释很清晰:“用自己的话再说一遍该信息,向对方确认一次,从而检查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人天性是不爱做这样的重述、确认和检查的,因为不爱做,所以会找出很多不这么做的理由来,诸如浪费时间啦,罗嗦啦,没有必要啦……其实,因为没有做paraphrasing而浪费的时间,要多得多。
      
      因为这不是人天生的习惯,而又很重要、很有效,所以就要多练习。
      
      A 拆为己用:
      
      (一)你很喜欢一个知名人物。今天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朋友却说:“我就是觉得那个××总是说一套、做一套。”你本来想反驳他,这时候想起paraphrasing,你会怎么说?
      
      (二)客户对你说,他们觉得你竞争对手的产品“综合而言,在性价比上更合适”,你会怎么paraphrasing?
      
      (三)你发现你的一个代理商打着你的品牌,同时在做其他品牌的产品。他跟你解释说“不是不想只推你的产品,但是最近市场难做啊”。你会怎么paraphrasing?
      
      (四)请自己想一个案例。
      
      
      【片段三】
      
      R 原文片段:《亲密关系》p.126
      
      当见到因失去挚爱亲人而痛苦的人时,很少有人知道该说些什么。我们希望表达同情和支持,但我们的话语经常词不达意。研究人员研究了悲伤和他们对这种情况的反应,对这种重要的交流提供了一些建议。首先,应提及失去了这个人。亲人死亡是一个重大损失,是终生难忘的。……谈及失去的伴侣就是认可了那人所面对的痛苦,表达了关爱和关心。
      
      你应该说些什么呢?很简单。试试“很遗憾”或“为你感到难过”,然后停顿一下。不要试着用乐观的前景安慰那人。不要暗示这一损失不是最悲惨、最可怕的事情。也不要就此人的生活重回轨道提供建议。这些努力可能出自好意,但是最终会贬低那人正在遭受的痛苦。只要提供衷心的同情就可以了。只是点头倾听,不要妄下判断。
      
      向别人提供受欢迎的安慰比你想到的要更为直接,只要你别说太多。将这一点记在心里,你能看出以下几个愚蠢的回答错在哪里吗?每一句都是那些试图好心但却没能做到的人说的。
      
      “越早放手,越好。”:
      
      “你会度过去的。”
      
      “他要系上安全带就好了。”
      
      “她与上帝同在。”
      
      “你还年轻,你还可以有其他的孩子。”
      
      “你还有许多年的好时光。”
      
      I 拆解指要:
      
      在具体的(也是最困难的)情境下,如何表达我们接受了对方的情绪。
      
      有一位牧师讲过,中国人安慰别人的时候,常常说“不要哭了,对你身体不好”,而《圣经》给人的安慰是:“哭吧,我和你一起哭三天。”
      
      原则和片段二所说的相同。作者举的反例也对应了片段二列举的种种错误回应。
      
      主动倾听,是最好的安慰。
      
      拆为己用时要注意,中国人通常不说“很遗憾”或“为你感到难过”,也许只会说:“唉……真的是……”,只要表达一样的意思就可以。
      
      有时可能只要静静地陪伴,或者给对方一个拥抱,在他哭的时候递上纸巾(如果不能陪他一起哭的话),不需要说什么。
      
      
      A 拆为己用:
      请在一两天内找机会跟别人分享安慰痛苦的人、伤心的人、愤怒的人、失望的人时常犯的错误有哪些,建议怎么做更好。分享的要点越多,你的主动倾听能力就会提高得越多。
      
      
      【片段四】
      
      R 原文片段:《亲密关系》p.137
      
      另一个有价值的倾听技巧是知觉检验(perception checking)。这是读心术的对立面。在进行知觉检验的时候,人们通过要求伴侣进一步表明态度来评估他们关于伴侣感情的推断。这表达了自己的关注和兴趣,也鼓励了伴侣更加开放:“你对我说的感到不安,对吗?”
      
      听者通过意译和检查自己的知觉来积极地努力理解自己的伴侣,这种关心和周到通常得到欣赏和认可。积极的倾听也可能有助于缓解在任何关系中都可能遇到的不愉快的事情。确实,比起那些简单地自认为理解伴侣意思的人来,使用这些技巧的人们通常有更幸福的婚姻关系。
        
      I 拆解指要:
      
      这段给我们的具体而微的提醒是:当一个人认同了同理心的重要性,他会注意去识别对方的情绪,但如果这时他尚未具备准确识别对方情绪的能力,就容易误操作成“读心术”。
      
      很多通俗小说的情节都是靠误会来推动,分析一下就会发现,那些误会大都是“读心术”造成的。
      
      “他一定是嫌弃我了。”
      
      “刚才我说那句话肯定让他不高兴了。”
      
      “她肯定还爱她的前男友。”
      
      “她不喜欢我父母。”
      
      ……
      
      当你猜测对方的情绪或感受之后,不要就把这当成事实来继续沟通,而要说出来,然后问对方是不是这样。这样做“知觉检验”就是为了避免读心术,而且也是很好的锻炼同理心的技巧——不断提高对他人感受判断的准确度。
      
      A 拆为己用:
      
      找两段小说(众所周知的最好,比如小龙女误会杨过不喜欢他了),找到出现误会的情境。然后,请你将自己代入这个角色,你可以如何做“知觉检验”就能避免这误会。
  •     哦,最后一点是个提示。这种异性友谊对婚姻会有伤害吗?
  •     欣赏你的伴侣,表达你的感激,并不断重复,这才是幸福之源。贫穷与教育缺乏容易有离婚的风险。幸福的婚姻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我们的精心经营,细心浇灌。
  •       选择这本书是因它是美国大学心理课程的教材之一,最要的也是自己对亲密关系的好奇与追求。      
      
      看完之后有收获也有迷惑。迷惑是原来感情也是商品,会比较,会随时被淘汰,原来爱情真是要高富帅和白富美的。初识的时候像烈火般激情,也避免不了水一样的平淡。心情无比沉重 感觉不会太爱了……  
      
      不会爱了吗?不会爱了吗?当我看到米开朗基罗现象时豁然了:爱是要这个样子的。^^~- 帮助喜爱的人实现目标,那么自己也能成为想要的灵魂了~一同向前迈着步伐。但本质是,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和你也是爱情百货架上的商品呀~~
  •       对于人际关系的认识很有帮助。。。。。。。。。。。。。。。。。。。。。。。。。。。。。。。。。。。。。。。。。。。。。。。。。。。。。。。。。。。。。。。。。。。。。。。。。。。。。。。。。。。。。。。。。。。。。。。。。。。。。。。。。。。。。。。。。。。。。。。。。。。。。。。。。。。。。。。。。。。。。。。。。。。。。。。。。。。。。。。。。。。。。。。。。。。。。。。。。。。。。。。。。。。。。。。。。。。。。。。
  •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一个是太阳,一个就是人性..(看到标题..)
  •     2016第112本,1、 两性之间共性比不同更多,之所以看起来有所区别,源于社会文化的压力 2、吸引力的基础是奖赏的效率(曝光效应),男人看重女人的姿色,女人看重男人的资源,两者如果再多一些态度和价值观的共性,性格上又有互补关系,吸引力会更为加倍; 3、亲密关系的满意度(吸引力) = 结果 -CL(代价,包括其他对象选项);4、亲密关系可以发展,而非天生固定从来不变,诸如宿命论、消极归因都有可能固化关系,导致非建设性行动的缺失;5、错误归因导致的兴奋转移可能导致两性间吸引唤醒(如两个人一起去坐过山车)
  •     方法论还是不如故事好看啊. 人的情感哪是费半天劲定性能定出来的.
  •     对于两性之间,乃至亲密朋友之间,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去分析,读后感觉受益匪浅。婚姻是相互匹配,门当户对的关系。可是在现代社会,貌似很多人把这个标准拔高了:我们一定要有浪漫的爱情。
  •     值得再看的书
  •     用科学的视角来看待两性之间的差异,让你知道原来那么多的常见的现象都是有理可寻的,同时也是了解对方的一个好方法,让彼此更好的相处,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     亲密关系 不过感觉太过“科学”
  •     视角:“性别差异”的说法具有误导性,它只强调差异,而忽略相似性。个体差异大于性别差异,“让小白兔去找小白兔,大灰狼去找大灰狼”非常之正确。 模式:依恋类型界定个人对待亲密关系的方式,从过去的经验中寻找特定的模式,才有可能跳出不利的怪圈。 期望:影视剧以及文学作品中大肆渲染的浪漫主义、命中注定等宿命论观点,会让人对亲密关系产生过高的期望。 个人和享乐主义:个人和享乐主义的兴起,容易让人无法积极解决亲密关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而冲突的出现乃是常态。 刻板印象:符合刻板印象性别角色的亲密关系,更不容易获得幸福。 演化心理学:男性偏重外貌,女性偏重资源。 相似才能相吸,相异并不能相吸:此段论述存疑。按照作者的论证方法,无法证伪。
  •     孟非不是说:维持婚姻的三因素,经济,感情,性。
  •       8月16日-19日北京《还原生命真相,认清你我心中的男人和女人——何明华两性关系成长工作坊》详见http://blog.sina.com.cn/mantuoluoxinlingzhilv咨询13501091992
  •     其实只挑了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读的,科学不科学就不说了。这本书每谈一个话题,都要说没有安全感的人在这个话题上是不会有啥好表现的,而安全依恋型的人,做啥都辣么合适,然而就没有然后了!#这还用你说#!
  •     看到一半弃书了。。。 因为想等到你来了,再看~
  •     最喜欢的地方就是作者对于偏见认知的不屑一顾,治病,值得读。
  •        第一次看社科类文章,发现那些哲学家说也说不清的问题,其实在最不带感情色彩、最客观的领域剖析反而来的更令人满意。反思自己与身边人的关系,多多少少都能对上号,即便是最普通不过的道理,在平时也有着完全被忽略的可能。
       处女情节,虽然男性更在乎性方面的背叛,而女性更在乎感情方面的背叛,但我想无论男女,对第一次的关注程度不应只是从适应性和遗传学的角度理解。并不只是作为纯洁和忠诚的判断标准,(当然很多男性是这么认为的)。而是,那份谁也不能再与你共享的心绪,是美妙的也好,逼仄的也好,愉悦的也好,痛苦的也好,那是仅属于你们两个共同探索的时光,你给了一个人,就绝不能再给第二个人,那是仅此一次的体验。人这一生,真正能给别人的东西不多,所以,要省着用。以前,我以为自己活得太有所顾虑,以为突破了这层关系,我就能像Nina一样,完美的演绎黑天鹅,但身体的改变也许对心灵并没有不无裨益。
       比爱更重要的是尊重,有太多不知分寸的关系,非要别人撕破脸皮,将双方都处于尴尬境地才甘心。
       忠诚,我以为,一段关系最起是要相互吸引和欣赏,才能保证足够的忠诚和动力,相互吸引,那些没有满足最基本要求就在一起的人,也许一开始就会变得自私挑剔与不友好,从来都是以自我需求为出发点而不会有想要为对方做一点妥协和牺牲的愿望。
       奖赏价值和条件交换,留恋一段关系甚至自顾自对一个人好,无非是这种行为能带给你物质亦或是心理上的慰藉,一旦这种满足感消失,或是有人代替,或是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我们就会掉转车头。最终的趋势是,连那些坏的、不可原谅的具体事件和当时的心情都痕迹模糊了。
       自我表露,遇到问题不是积极解决而是消极逃避,采取一切闷在心里、旁敲侧击、淡漠置之的态度和行为,就是不坦诚直率的当面说清楚,自我表露低能化令对方有弊之而无不及。
       忠诚、亲密、激情,三者缺一不可,但往往,我们容易被某一项吸引而把其当做全部的追求,又或是因为缺少了某一项而对其不屑。
       相似性,并不是肤浅的门当户对,而是更深层次的匹配。比如依恋类型,当我是依赖型的时候,我会与同属依赖型的人维持长久关系,当我属逃避型的时候,我会被同样是逃避型的人所吸引。所以,改变自己最重要。对恋人、朋友、家人都适用。
  •     不是很清楚 现在只是观察到了这个现象 还没有很好的解释。
  •     读了很久,认知的深入。性别的差异确实是存在的,但更令人思考的方面并不在性别。
  •     大量的统计数据说明男女在亲密关系方面的不同
  •     一本人人都应该认真看的科学读物。
  •     耶鲁大学那个关于爱情的视频讲的非常透彻
  •       人民邮电陆续出了[美]罗兰·米勒、[美]丹尼尔·珀尔曼的《亲密关系》(第三版)、《爱情心理学》、《亲密关系》(第五版)。
      《亲密关系》(第三版)郭辉、肖斌,05年10月一版,07年5月三印。
      《爱情心理学》译者同样是郭辉、肖斌,只多了青年漫画家钱海燕的几十张随文漫画,10年1月一版。
      《亲密关系》(第五版)译者成了王伟平,但字数同第三版一样(486千字),却高出整整20元(69元)。
      到底其中有何不同呢?我的初步观察是基本一样,所以在这里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卖重复了。
      但其中还是有些细微的不同之处,首先比较相同译者的两本,《爱情心理学》的内容相较第三版简单一些,其中删去了一些统计图表,和延伸论述,而更多注重一个大致的框架,适合初学者,好奇者,无暇者。。。总之求粗略,求简单的同学阅读。
      第三版和第五版的区别除了译者不同,对全文排布的确有所改动,据作者在前言中说,调整了三个章节的内容,原来的“羞怯和孤独”一章合并到“友谊”这章,“暴力”移动到新的章节“权力的暴力”之中,“冲突”现在单独为一章。
      但据我观察作者单独出一章,第九章 性爱,是第三版所没有的,从此可以一窥作者在后来的侧重,作者自己也说自己在第五版中添加了739篇最新的参考文献,也值得进一步考证与研究。
      最后我想说一个小插曲,就是津巴多教授的语言在第五版中不易而飞,完整的序言在第三版可以看到,在精简版的《爱情心理学》里也有,当然不出所料的也被“精简”了,但却有钱海燕俏皮可爱的一篇序言,是做补充吧。
      总的来说,从翻译角度来看,当然第五版的会跟好一些,无论是从名词翻译,和一些专有名次的英文单词(第三版是没有的),和语句的流畅程度,理解程度都算不错。但如果手头就有第三版也不用再买第五版了,因为整体的理论框架并未改变。
  •     结婚前应该读一读,客观全面的介绍方式,不武断的理论表达方式,最重要的是书的手感很好!
  •       在很多人都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以为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情感专家写的通俗心理学著作
      
      看完第一章才发现尽管通俗易懂 但作者绝对经过专业训练 并且 学习结果还不错
      
      只是书籍封面设计有失水准 书刚出来的时候 亚马逊还推荐过, 但因为糟糕的封面 当时被我不幸PASS——谁能想到11年出版的书 平面设计还会这样糟糕。
      
      这也印证了人际关系中的那句话——不要从封面来判定一本书的好坏
      
      
      
      本书每一章的最后都会有个“请你思考”部分
      
      就像数学分析(或者别的数学书)每章最后的“本章习题”
      
      如果这是心理学专业的教材 我不得不说 心理学专业的作业真少啊……
      
      
      
      目前来说,这确实是一本有数据有分析有研究方法有少量理论的专业好书。
      
      
      这本书的水平,代表了米国很大一部分学术著作。
      
      记得7、8年前看一本米国编程书的时候,作为外行也被流畅的行文和其中的幽默感吸引 ——谁能想到严肃的专业著作也能写成这样。
      
      他们的专业书籍通常非常精炼且具逻辑性强,观点阐述清晰明了,文章内在联系非常紧密。即使不展现作者的幽默感也不会让你觉得枯燥——同时我觉得非常值得国内学术著作编写者学习的一点是——米国的专业著作,几乎没有模糊的、意义不明的地地方,如果出现一个专业词汇,一定会详细的解释清楚其含义和起到的作用,帮助读者能更好的了解到书本的内容。
      
      相比之下,国内很多专业著作把一个简单的概念,非要找些非常虚非常绕的方式“解释”出来,就像侦探小说里长篇累牍的对天气的描写,就像介绍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时加了安妮宝贝的风格的对作者的描述,没有意义又让人迷惑,——这和国内某些会议报告的情况是一样的,简单人机工程学报告,一定要涉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结果讲了半天大家都发现他也说不清自己的世界观……用中文成语来形容就是“空无一物”。
      
      
      本书有严谨的统计报告和分析图表,也很耐心的对统计学没有学好的同学解释了其中抽样方法的结果。
      
      
      本书开篇表明这是一本讲朋友、恋爱、婚姻关系的书,虽然到后来大部分案例都是恋爱婚姻,但由于描述生动,也不会让人失望。况且,很多人本来就是冲恋爱/婚姻来看的。
      
      
      第二章,是讲心理学实验的设计,这让我想起之前那门叫《试验设计与质量控制》、几乎全是数理知识的课程。而本书则是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从更实际的方向来告诉你,在设计一个心理学试验的时候,那些影响因子是应该着重考量的,而且,它们都很实际。
      
      尽管对不需要进行相关试验的人来说,这章的实际意义不大,但却很有可读性——尽管我们用这章内容来检验一个心理学(或者别的什么学科)试验是否合理可信,但这不妨碍我们愉快的阅读它。并且读完之后多有“原来是这样”的感觉。
      
      第三章的吸引力原则让我默默的笑了——大家都喜欢外表靓丽的人,可为什么我们往往是和“好看”程度与我们接近的人(这让我对“找个大胸男共度余生”这件事有了更多的信心)在一起呢?现实的结果来了——因为尽管大家都喜欢帅哥美女,但帅哥美女并不见得会喜欢我们——这是接受度的问题。而和喜欢自己的人在一起,是人的天性——被接纳让我们感觉良好,所以如果帅哥美女不喜欢我,没关系,外表不那么讨人喜欢的人喜欢我就好。但那些和我们外貌差距太大的人,我们却不容易对他们感兴趣,于是,大部分普通人都和我们长相得分差不多的人在一起了。
      
      在对人的评价系统里,除了外表,还有财富和良好的个性,所以如果综合得分想当,则比较容易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经常看到富有翁娶得年轻貌美但明显不太富有的娇妻,这是超越了仅仅看看外貌的部分,是在更大尺度的匹配。
      
      而作为人群中的大多数的“普通人”,我们通常不会有那么惊人的美貌或财富,于是……我们通常都是和长相得分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在一起了。
      
      
      
      
      
      
      
      ……中间几章还是读第二遍的时候再补充吧……
      
      
      终于读到第八章的时候,验证了《被劫持的私生活》中关于爱情的说法——人们几乎没有像现在这样关注过爱情。
      
      把爱情当成婚姻的必需品似乎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而本书很客观的拿出数据补刀:即使1967年的时候,仍有75%的女性和超过30%的男性愿意和各方面条件都好但自己不爱的人结婚。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电影电视都开始描述各种神奇瑰丽的爱情,而我们这代人也在这样的媒体轰炸中把爱情当成了婚姻的必需品。
      
      还有不少人坚信“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
      
      在历史上,爱情在婚姻中的地位从来就没有像现在这么高过,也许这也说明当前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繁荣的时刻,在低等要求都满足的时候,人们开始向往起更高的精神追求,自我实现,被人尊重,以及,爱情。
      
      回想我们父母当初的结合都是在低生产力水平下的现实结合,要求也就是安安稳稳过日子,你听他们谁说过爱情呢?那个时候人们还没富裕到每个人都有闲暇追求精神享受的地步。
      
      而人们也需要用爱情来掩饰婚姻的实质——繁殖和资源互补。有性的吸引力,人才有繁衍后代的可能;而有亲密感觉,资源互补的基础才牢固。与其说激情和亲密是爱情的基础,不如说爱情是这两者的幌子。是的,这两个结婚的原因太不符合当前人们的精神需求了,没有爱情作为遮挡,现代人恐怕很难看的下去。
      
      
      除了电视电影,小说书籍更是不能免俗,即使倪匡的科幻小说也把爱情当成地球人独有的为外星人艳羡的特殊技能。而宝岛还领先世界的发明了一种新的小说类别:言情小说(由于这一类别的高度发达,在看到《五十度灰》的时候不得不觉得美国言情弱爆了,并对我国终于有类别小说超越美国数十年产生了某种难以言说的欣慰——尽管我已经过了看言情小说的年纪7、8年,并且真心再也提不起看这类小说的热情了),把爱情和女性对爱情的幻想发挥到极致。
      
      言情小说最大特点是“万能男主角”——英俊面目,高大身材,巨额财富,并且最重要的是对女主角忠心不二。
      这样的设定虽然离谱却符合了人们对亲密关系的要求——期望男方拥有更多资源,而外貌也是加分项。
      
      而关于爱情最不切实际的描述是将其叙述成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宝的——无论贫穷、疾病、年龄,甚至是外形缺陷,两人仍是可以在一起的,只因为有爱情。
      除了对美好事物的过度幻想,是在想不出有什么理由会有人如此笃信在1967年连美国人都不大相信的爱情。
      
      只是,无论什么类别的影视作品或者小说,无不把爱情描述成一种美好高端的感情,试问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我们如何才能意识到爱情其实并不是生活必须品呢?在那每年出版的上百万本书里找到唱反调的少的可怜的几本么?
      
      ——即使早已知道爱情很可能是人们掩饰自身功利心的面纱,我却仍然不能例外的期待有爱情到来。只是经过几次恋爱之后,人们通常不再觉得爱情真的是那么必须,也逐渐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美好期待。
      
      
      当然,以上评论并不是书中直接讨论的内容。书中通过已经成型的“激情——亲密——忠诚”三角理论来对爱情进行描述,通过实验来阐述或验证两性间相互吸引(或不吸引)时发生的状况,对爱情和吸引力的种种进行详细的刻画,给出实打实的证据,加深读者对爱情的理性认识。
      
      
      ——————————看完继续评————————
      
      这本书有一种理性的力量,将存在于爱情友谊中的种种细细道来,又有着科学的严谨和极强的说服力。更难得的是这样一本严谨的专业书籍,居然一点也不闷。
      《亲密关系》,你值得拥有。
  •     从自我探索与成长的角度谈亲密关系。。。如何脱离牺牲,迫害,斗争,奉献,做我所做,爱我所爱,let it be。
  •     内容不错,我刚订购了这本书,感谢
  •       人的一生追寻真爱的旅程就在于寻找真我——那个完整的自己。
      
      和伴侣吵架只是为了不感受旧痛。
      
      亲密关系中最大的问题便是我们面对痛苦的态度。这也是一个穿越痛苦的机会,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疗愈。
      
      免于痛苦,攻击伴侣。让他觉得歉疚。这样你的痛苦就变成了她的责任。
      
      如果你要逃避痛苦,只要证明自己在某件事上是对的,随便什么都可以。
      
      如果你不火上浇油的话,怒火通常只能持续几分钟。
      
      在亲密关系中,了解自己的期望和需求。看到潜意识一直在强求什么。
      
      我们真正需要的,没有人能给,也没有人能让我们快乐。
      
      大多数成年人在心智上还是幼稚的小孩。
      
      偏差行为:当小孩的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没有得到满足时,他就会觉得很沮丧。每个孩子感到沮丧的程度不同,但都会导致他们做出某种偏差行为。
      
      四种主要偏差行为:
      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权力斗争(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
      报复心理(你伤害我多少我也要伤害你多少)
      自我放逐(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
      成人的亲密关系往往能让旧伤复发。
  •     很棒的书,已经第六版了,是教科书级别
  •     他给了你一把只有他才能打磨锋利的利剑。
  •       还剩下最后的100页了,越往后越难过。
      第八章之前,普及了人际关系的常识,对于而立之年的人来说,很好接受和理解,同时也补充了平时不了解的常识问题。
      第八章之后,总会勾起自己的往事,会觉得举步维艰,但是越是觉得触动,越是要读下去,去碰触心里那团不愿意轻易示人的阴影,缓慢的阅读,痛苦的回忆,渐渐的,有些情绪也得到释怀。以往的无知才是自己痛苦的根源。
      被吸引于优美的文字,一般只要有时间,都可以连续的看下去,后来边回忆边理解,放任了自己缓慢的吸收,我所愿即尽可能做回豁达乐观之人,不会再因为回忆往事而焦虑自责。
      慢慢的放松,慢慢的抛弃。
  •     深以为然。
  •     是的,我们要的是真相,而不是那些讹传的普世道理
  •     人际关系其实早不是新鲜课题 赤裸裸分析出来并不是愉快的过程,想看透婚姻 做个单身主义?那就读吧
  •        具有社会性的我们,“爱”与“被爱”是基本的需求,可以说,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爱的追求。
       罗兰·米勒《亲密关系》就是一本关于友谊和爱情的著作。一方面,可以说该书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430页的中文版中,有大量的图例、表格等,论述非常严谨,作者甚至专门开辟了一章论述本书用到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作者深入浅出,虽是学术著作,但仍然好懂、风格简易。
      
       本书主要讲述下面几个主题:
       1.亲密关系是什么? 为什么如此重要?
       2.别人能吸引你,你被别人吸引,到底有哪些因素决定了吸引
       3.对同伴关系的觉知和解释、与同伴的沟通
       4.从经济学思维方式分析“你们为什么会保持亲密关系”
       5.爱情三角理论
       6.如何应对亲密关系之后出现的“压力与紧张”、“冲突”、“暴力”及亲密关系破裂的修复
       7.友谊的本质、毕生的变化、差异
       8.性爱
      
       由于本书体系庞大,涵盖面多,下面主要分享下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的因素和爱情三角理论:
      
       人与人相互吸引的四个要素:
       1)临近:喜欢身边的人。
       周围接近的人更容易发展友情、爱情,日久生情。
       人与人产生相互吸引基本的假设:他人的出现,对我们有奖赏意义。空间上的临近,使得我们更加容易获得这些奖赏。
      
       在”听道论坛“上,听过心理咨询师吴迪的《用身体谈恋爱》的分享,作者说她大学谈恋爱时,是真刀真枪地干,当面看到他笑,当面看到她流泪,她认为,只有见面,才有感觉。感觉是什么? 感觉就是面对面感觉到的性磁场的吸引力,感觉是温度、闻到的气味,甚至手的干湿度。现在很多人都说没感觉,是不是微信、QQ等通讯工具用多了呢? 应该考虑大大增加见面时间了,以保证空间上临近。
      
       同理,异地恋中,人际关系的奖赏价值也降低,在文字或声音中表达出的爱意远不如脸颊上真实的一吻那样动人
      
       2)长相吸引力:喜欢那些美丽可爱的人。
       一般来说,且先不管对错,我们倾向认为外貌俊美的人更讨人喜欢、更好相处,即“美的就是好的”。
       每个人对长相的吸引力认识会有不同,但对美丽所作的判断一致性要远大于分歧性。如女人具有尖下巴、丰满的双唇、突出的颧骨,瘦削的脸颊,满面的笑容等,会被认为有吸引力的。男性的吸引力则稍微复杂,拥有结实的下颚和宽阔的前额男性——看上去有主宰力——通常被认为是帅哥,值得补充说明的是,女性更喜欢哪种男人脸型取决于她们的月经周期:当处在排卵期的受孕期,她们会觉得不修边幅、具有男子气的特质的面孔更吸引人,但其他时间则更喜欢青春型、具有孩子气特质的男性面孔。同时,男性虽英俊但贫穷,对女性并不那么非常具有吸引力。
       有长相吸引力的人讨人喜欢,还是讨人喜欢的人具有长相吸引力?影响亲密关系不只是相貌,当你越来越喜欢一个人时,外表也就不那么重要了,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3)礼尚往来: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这是一种互惠心理,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般别人喜欢我们,我一般也会更积极回馈他们。所以,想获得友情、爱情,先尝试发自内心地去喜欢她们吧
       作者还为女性分享一条”默默吸引法“, 有的女性”故作清高“,认为不易得到的才能更吸引他人,其实一味故作清高没有什么用,那将使得周围的男性不愿冒风险与你深入接近,真正有作用的是选择性地故作清高,冷若冰霜且只对某个人略有兴趣。
      
       4)相似性:喜欢与我们相像的人
       所谓“人以群分”“同一”性在吸引力也很重要,当大家有共同价值观、共同的经历,共同的爱好,能更容易走近。
       到底是相似相吸,还是相异相吸?总体来说,我认为,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相似、相异都能走到一起、走好。在《亲密关系》中,作者表示不应过分强调互补带来的吸引性,作者更强调相似相吸引。作者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分析一个例子,在1994年,26岁《花花公子》年度女郎安娜嫁给了89亿万富翁马歇尔。在这种情况下,二者基本上没有相似性,倒是像相异相吸,其实,如果从大的方面看,是优势吸引优势,即长相优势和金钱优势,即这仍然是相似相吸。
      
      爱情三角理论
       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成分构成:
       1)亲密 包括热情、理解、沟通、支持和分享等爱情常见特征
       2)激情 其主要特征为性的唤醒欲望,也包括其他能使伴侣感到满足的强烈情感。
       3)忠诚 投身于爱情和努力维护爱情的决心。
       爱情三角理论认为,这三个成分是爱情三角形是三条边。每个成分都可以由低到高变化,于是就有了各种爱情类型。
       我们来说说两钟比较纯粹的爱情类型:
       浪漫之爱,是拥有强烈的亲密和激情的爱情
       相伴之爱,亲密和忠诚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爱就是相伴之爱
      
       在浪漫之爱中,爱情是盲目的,人们会低估或忽视伴侣的缺点,他们将伴侣的形象理想化。 上面爱情三个成分中,激情最易发生变化,我们会发现自己对伴侣的欲望急剧飙升,随后又消退。当激情消退时,亲密关系就有可能解体消亡了。
      
       而在 相伴之爱中,激情所占较弱,双方会努力维持深刻、长期的友谊,会有长久而幸福的婚姻。作者较为推崇此种爱情,认为更稳定。你们是相伴之爱吗? 可以尝试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我们的爱情是建立在深厚而持久的友谊上吗?我对Ta的爱念包含了坚实、深厚的感情吗?
       2.我们能一直享受共同的活动、一起欢笑吗?
       3.Ta是我认识的最可爱的人之一吗?
       4. 我欣赏Ta吗?
      
       上面分享了书中的两个论点,稍微再思考下,就能把书中的观点落地指导生活了。 向正在寻找亲密关系的人、想同伴侣维持好亲密关系的人 以及亲密关系需要修复的人推荐此书。
      
      
  •       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把书看完,讲诉了异性或者同性从“吸引”开始到”社会认知”,继而后开始讲诉”交流”,到”相互依赖”,之而后再发展成为”友谊”或者”爱情”
      
      在之后处于感情中人会出现”压力和紧张“,”依赖”以及”冲突和暴力”,”背叛”等行为。
      
      此后可能会出现:”亲密关系的解体”或”和好”
      
      书中用了各个国家和各个年龄层级的数据来表现,通过对心里进行刻画,女性和男性(这里指异性恋)对不同阶段所采用的不同方式进行了分析。
      
      书虽然让我解决了事情的起因,但是更加明白了想法。于此更加痛苦。根据长尾理论,一个人的行为是无法穷尽的,因此她可能你会继续按照这个方式去处理,因此我现在只是需要等到她的下一个爆发!
  •     翻译腔好出神哈哈但是学术性比畅销书好多了
  •     很久前看过,忘的差不多了,有时间捡回来看看,是本好书
  •     向幸福生活前进。发现:自己的依赖类型并不健康:属于回避型非安全型,对别人信任感不高,因此难以建立亲密关系。所幸,可以通过努力进行调整。发现自己属于自我监控很低的人:适应性差,相对他人认可、外表等社会规范层面的东西不是太在意,更在意实质,即自己心里的意义。所以,一旦内心期待与现实差距太大,其实打击很大。这方面需要进行调整,调整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的比例,学会去关注他人感受。读这本书,是希望更加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质,了解关系中的规律,调整思维方式,增加技巧,更好建立亲密关系,更加幸福。很棒的一本书,值得收藏多次阅读。虽然还没有进入到一段爱情的亲密关系中,对自我的调整和对亲密伴侣的选择、以及对亲密关系维持的策略,都有了新的想法。
  •        《亲密关系》。罗兰·米勒、丹尼尔·伯尔曼 著,王伟平 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打分:★★★★☆(四星半)
       评价:的确是趣味与科学的完美结合。知识点多,兼具广度和深度;逻辑线较为清晰;讲述方式和内容有趣。我以学习研究的态度来看书做笔记,就算是采取如此枯燥的阅读方法,却依然能让我欲罢不能,只要打开便停不下来,该书的大半部分值五星。可是,不知是不是我的缘故,看到后来,感觉值得做笔记的内容变少了,后来讲的一些内容很有道理但是稍微欠缺启发性、创新感和新视角。因此,四星半。
  •        终于进入《亲密关系》的高潮阶段,夫妻间的冲突处理,不要将冲突视为对方不爱你不关心你的表现,因为夫妻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原因在于夫妻间的亲密关系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四大矛盾: 1. 个体的自主性和与他人的联系性的矛盾:一方面,人们常常希望能按自己的意愿自由行事,珍视自己的独立和自主;另一方面,他们还寻求与他人温暖而又亲密的联系,能让他们依赖特定的伴侣。 2. 开放与封闭的矛盾:亲密包含自我表露,希望相互分享思想和情感;人们也有自己的隐私,保守一些只有自己才知道的秘密 3. 稳定和变化的矛盾:伴侣希望能维持和保护亲密关系,一切维持原样;但人们也喜好新奇兴奋的新事物。 4. 聚合和分离的矛盾:个体与他人待在一起的动机有时与其投身于浪漫的伴侣关系的矛盾,在家庭关系投入较多时间和精力时,对朋友和同学的交往就会减少。 所以夫妻间可能在任何事情上产生冲突,具体来看也有四个不同的类型: 1. 批评:往往解读为不公正和吹毛求疵 2. 无理要求: 不公平的索取,超过伴侣的正常期望 3. 拒绝: 对伴侣的请求,没有像预期一样反应 4. 累积的烦恼: 对轻微烦恼的事情一再发生,比如粗鲁的生活习惯
       如何面对冲突?善意的归因用有利的眼光来看待伴侣的行为,进行协商,平衡和调整,使得冲突可能得到解决,这才能获得幸福,记住“当你感到愤怒时就表达出愤怒几乎总是让你感到更愤怒”。
  •     只是有个小小的问题,我们的爱源自小时候父母家庭的投射,婚姻之后的问题在于要摆脱这些影响来爱真正的自我,那这样,是爱什么人都不重要吗,或者我们还要怎么去选择爱的人呢
  •     很多内容的分析比较透彻,但是还是太学术了,看起来比较辛苦
  •     亲密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子集。从生理学的角度举例认证很有意义。
  •     前面几章挺有道理的,特别是关于亲密关系中的CL值的概述。后面的几章主要是关于夫妻之间的关系,对现在的我还没啥用。
  •     !
  •     我渴望找回爱人的能力,而不是把我全部的爱倾注在自然、四季、音乐、文学中,在后者中投射太多自己的影子会大病一场,我相信爱人才是唯一的解药。让我们再次在心里默念,人类啊,相爱吧,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向着同一的归宿。
  •     非常非常地收益。因为这本书是科学数据,而不是某些人基于自己或所见所闻总结的经验。作者只是负责收集数据和把数据分类。没有任何个人色彩。
  •     这本书能为一些众所周知的亲密关系的名言找到学理上的依据,如“七年之痒”、“门当户对”等等,当然,也如作者所说的,书中许多描述模型并不能完全适应于每个人的状态,甚至有些类型区分本身就是模糊的。此外,基于数据统计基础之上的男女行为的差异性也加深了社会建构对于个人选择的影响,当然这也是本书论证的模糊地带。总而言之,对于审视我们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状态有很大帮助,比如在认知与归因上的错误倾向,以及奖赏值的变化等等,只是,情感毕竟不是冰冷的数字,更不是基于奖赏之上的绝对计算,对于非理智的部分,更是难以用这样一种普遍性视角去描述,这也是留给亲密关系思考与研究的空间所在。
  •       男女择偶时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通常而言没有人能够遇到和自己理想状态完全符合的伴侣。
      
      这样的情况下男人首先会确保自己的伴侣有平均水平以上的姿色。
      
      而女人会确保男人有中等以上的收入。
      
      
      
      
      
      提到爱情和婚姻,历史上婚姻从来不是以爱情为基础,人们结婚的原因可能是政治的经济的,等等。爱情从不被列入考量。
      
      比如说中世纪欧洲生育被视为婚姻的目的。(貌似是基督教神学观点)
      
      或是家族间结盟的方式。
      
      直到最近几十年,人们才把爱情视为婚姻必不可少的要素。
      
      在1967年的调查显示67%的美国女性和35%的美国男性愿意与各方面条件不错,但是并不爱恋的人结婚。
      
      (从中我们也能看出相比于女性,男性更把爱情视为婚姻的基石)
      
      
      
      心理学上有关爱情最通用的模型是爱情三角理论由斯滕伯格提出,根据三要素的变化,可以归纳出许多种感情模式。
      
      
      
      具体变化需要很多文字才能解释清楚,感兴趣的可以去看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公开课第八课,那节课请到了理论提出者本人来讲课。
      
      爱情中有一种非常浪漫的动人心弦的令人窒息的激情之爱。
      
      但是这种感觉是很难长久维持的。
      
      但是激情不再,伴侣之间依旧可以有一种亲密依恋的感情。
      
      
      
      如果两个人不光是爱人,也是亲密的朋友的话那么在激情消退之时婚姻依旧可以长久维持,并保持幸福感。
      
      所以书中建议两个人最好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结婚前经过长时间的恋爱。
      
      
      
      婚前经过长时间恋爱可以使人避免在激情之中盲目的结婚。
      
      中国人给我的印象是结婚都很急。貌似从认识到结婚在一年左右的有很多。
      
      当然很多人是看对方条件不错,差不多就可以结婚了,其实连相爱都未必,只不过大概合适而已。
      
      虽然中国人以前就是这么干的,但是现在人的对感情生活期望更高,社会对离婚更宽容。
      
      所以目测这么结婚的人在未来十年以内离婚率会非常高。
      
      
      
      还有两个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但是一般的中国人精神生活都很枯燥,基本上没有什么正经的兴趣爱好,更别说两个人共同的兴趣爱好了。
      
      当然了,现在很多人自称喜欢读书喜欢看电影。
      
      但也就是自称而已。
      
      
      
      批评讽刺造成的伤害不是一两句赞美就能弥补的。
      
      心理学家建议,如果想维持婚姻生活的和谐,积极的接触,如赞美,抚摸,拥抱等等与消极的接触如挖苦、讽刺要达到至少五比一的比例。
      
      有心理学家调侃说,婚姻不幸的夫妻,往往争吵的次数比做爱的次数还多。
      
      
      
      根据统计得来的经验数据
      
      符合以下条件的夫妻离婚率较低:
      
      
      
      20岁以后结婚
      
      结婚前经过长时间的恋爱
      
      双方都在双亲家庭里长大
      
      受过较好和相似的教育
      
      有稳定的收入
      
      结婚前没有同居或是怀孕过
      
      彼此之间有虔诚的承诺
      
      年龄信仰和受教育水平相似
      
      
      
      以上几条不一定都要符合,但是都不符合的,那么可以预测此段婚姻几乎必定会以离婚告终。
      
      
      
      最近半个世纪,女性的积极参与社会劳动使女性更加的经济独立,这也间接使离婚率上升。
      
      虽说女性收入的提高间接抬高了离婚率,但是低收入家庭的离婚率(年收入低于两万五千美元)是较高收入家庭(年收入高于五万美元)的两倍。
      
      
      
      就家务而言,这些年丈夫分担的家务越来越多。平均来看妻子和丈夫分担家务的比例是3:2。 丈夫承担家务多会增加丈夫的不满,增进妻子的满意度。反之亦然。 折中的办法就是各承担一半。
      
      
      
      
      
       提到家庭中的权力问题,女性有一个特别的权力,就是性权利。由于男性的性需求高于女性,所以女性可以通过性行为的次数来换取男性在其它方面的让步。
      
      
      
      但是总的来说,夫妻之间互相尊重,权力平等的家庭,其婚姻满意度也是较高的。
      
      
      
      根据以白人为样本的经验数据,夫妇受教育程度越高,其离婚率就越低。但是黑人之间,其离婚率和受教育年限没有明显关联。
      
      
      
      我看到过一个有关中国的数据,丈夫的学历越低,妻子遭遇家暴的可能性越高。
      
      
      
      共处时间,共处时间多的夫妻离婚率较低,美国的一个数据是如果丈夫上夜班,那么其离婚率将增加六倍。妻子貌似是三倍。
      
      性生活满意度高的夫妻,其离婚率也很低。
  •     大学时读过两遍的书,那会儿对心理学优点兴趣。如果想从书中得到答案的话,大概也可以吧,看书无非就是打发时间以及从书中获取一点理论支持。但是看过也就过了,不能指望看了一本书就发生脱胎换骨的改变。另外,年纪大一些可能就没什么可参考了。
  •     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东西,除了他的生命,就是他与别人珍贵的亲密关系。
  •     知识就是力量
  •       今天把《亲密关系》第五版看到了二百多页,把有意思的地方记一下,相当于读书笔记。
      
      市面上关于爱情的书多如牛毛,但是《亲密关系》却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
      
      首先这本书是一本关于爱情的科学著作,由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菲利普•津巴多推荐。(但凡接触过一点心理学的大概都听说过津巴多,他写的《心理学与生活》和《普通心理学》是美国大学的心理学入门教材。)
      
      本书的作者之一,丹尼尔•帕尔曼是人际关系国际研究会前主席。
      
      本书由著名的教育出版公司 McGraw—Hill Education出版。(美国很多著名的大学教材都是由这家公司出版的)
      
      
      
      有关爱情的书很多,但是从科学角度去研究的很少。
      
      现在书店里打着心理学招牌的书也很多,但是很少是正经的心理学书籍。
      
      但是以上三点可以保证本书的权威性。
      
      
      
      科学这个词很多人都从小听到大,很多人想当然的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是科学,但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觉。
      
      科学包括一系列原则,我也不觉得自己能够讲清楚,但是我想提到科学最重要的一点:实证。
      
      因为对于同一件事物人们可以做出许多种貌似合理的推测和解释,但是这些推测和解释不大可能都对,甚至干脆就互相矛盾,所以说我们需要通过实证去看一下事情到底是什么样。
      
      比如说在两性关系中,女人格外重视男人的收入。
      
      有的人说传统社会女人的权利受到极大限制,往往需要依靠男性来获得资源。 所以进而推测,一些社会地位较高,工作收入较高的女性,由于经济上很独立,所以不太会看重男人的收入。
      
      但是还有人认为,女人的收入提高之后,眼光也会提高,只有男人有了更高的收入才会觉得与自己相称,所以对男人的收入会有更高的要求。
      
      这两种推测就是相矛盾的。
      
      所以不如去做一些实证的调查。
      
      调查结果是高学历高收入的女性,相比于普通的女性,她们对男性的收入有着更高的要求。
      
      
      
      网上一些关于爱情的文章,往往都是采取说个案讲故事的方式。但是个案的说服力是有限的。
      
      而且这些故事很可能是根据作者的观点进行任意取舍或是编造的。
      
      很可能是作者先有观点,后选故事。
      
      有的网络写手很有一堆名叫ABCDEF...的朋友,他们的故事丰富多彩,往往被作者信手拈来做成例子来教育大众。
      
      我无法确定这些故事的真假,但是我觉得这些名叫ABCDEF的朋友看到自己被当了活例子可能会不太高兴。
      
      
      
      但是科学研究就不一样,它往往是基于很多调查,基于事实提出一些解释,或是对先前提出的理论进行验证。
      
      
      
      前面扯多了,说一说书中有意思的内容吧。
      
      书中首先说了人是社会性动物,人需要与其他人交往,需要亲密的关系。人即使在物质条件很丰富的情况下,也许要与其他人交流互动,而监狱惯用的惩罚人的措施就是单独监禁。 (国内总有一帮文青喜欢赞美孤独,硬是要把孤独包装称一件美好的事情,我表示无法理解这种心态。)
      
      
      
      亲密的关系可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离婚的人相对婚姻关系美满的人血压更高,免疫力更弱。大学生孤独无伴时免疫系统更弱,更容易患病。缺乏亲密关系的人比有亲密伴侣的人死亡率高2-3倍。
      
      
      
      对心里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就更大了。这里就不仔细说了。
      
      
      
      有一个美国也是全世界的趋势是结婚率越来越低,结婚年龄越来越大,未婚同居的比率越来越高,未婚生育也越来越多,离婚率越来越高。妇女参加工作的比率越来越高。
      
      
      
      虽然我认为婚前同居是一个考察两人是否适宜共同生活的好方式,但是经验证据表明,婚前同居的情侣在婚后离婚的可能性更高,同居时间越长最后结婚的可能性越低。
      
      
      
      性别比例可以影响社会风俗,女性比男性多的社会风俗较为开放,对婚前性行为,对未婚先孕的态度也较为宽容。而男性比女性多的社会风俗较为保守,比较性压抑。 维多利亚时代即为一个男多女少的时代。而罗马时代是一个女多男少的时代。
      
      
      
      与大众将男女视为两种不同的生物不同,心理学家认为男性和女性在观念和性行为上相同之处远多于不同之处。但通常而言相同之处被人忽略,而不同之处往往被认为夸大。
      
      
      
      传统观念上认为男人应该强势,彪悍。而女人应该温柔敏感。 但这样组合的婚姻往往是幸福感最低的。
      
      
      
      书中提到不少演化心理学的视角,这是一种进化论和心理学结合的学科。我以前的日志提到过。
      
      
      
      曝光效应:人们对熟悉,和接触次数更多的人有更多的好感。所以熟悉的人,接触次数多的人更有可能相爱。
      
      
      
      人的第一印象是最重要的,心理学上成为首因效应。 而外貌对第一印象的影响尤其大。 男人比女人更注重外貌。
      
      
      
      个人的审美品位之间可能不同,但总的来说人类的审美标准一致性远大于分歧性。这种一致性是跨文化,跨种族,跨社会发展阶段的。
      
      对称的面孔往往更吸引人,男人喜欢较为苗条的女性。最吸引男人的腰臀比是0.7,腰胸比是0.75。好的身材比例往往比丰满的胸部更吸引人。
      
      
      
      男性的吸引力比较复杂,宽广的肩膀比较有吸引力。腰臀比在0.9左右比较有吸引力。 但是单纯的外表对女性吸引力有限,还需要配合一份体面的薪水才能对女性构成较大的吸引力。
      
      
      
      身高也是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身高每增加一英寸,平均每年可以多挣789美元。(2004年)(调查时不考虑年龄和性别)。
      
      
      
      气味也构成吸引力,美女身上的气味就比普通女性更有吸引力。直男不喜欢gay身上的气味,gay身上的气味对gay更有吸引力。 (一般是让人连续穿一件衣服几天,然后让人闻这件衣服上的气味,被试不知道穿衣服的人的长相)
      
      
      
      对成人构成吸引力的面孔对婴儿也有吸引力,而面貌英俊的男人精子活性更高。面孔对称的人体型也更对称,身体和心理更加健康,更聪明,更少生病。体型对称,腰臀比接近0.7的女性生育能力也更高。
      
      
      
      人们更喜欢更有可能接纳自己的人,所以一些喜欢装冰山的女性,在心理学家眼里并不聪明。 但是谁都接纳的人貌似也不是很吸引人。 所以心理学家建议有针对性的装逼,针对喜欢的人要更多的接纳。
      
      
      
      人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这个相似可以是各种相似,可以是价值观,甚至是名字相似,相似点越多,互相吸引的可能性越大。
      
      
      
      通常而言相异并不相吸。
      
      男人的长相对女人也很有吸引力,但是考虑到长期关系,女性会优先考虑男性是否有较高的收入。
      
      而最吸引男人的还是长相,所以在美国做整容手术的百分之九十一是女性。
      
      所以我觉得是男人天生爱美,所以女人才去追求美丽。
      
      
      
      一家交友网站针对22000名用户的调查发现,长相在最丑的百分之十的男性,要比最英俊的百分之十的男性每年多赚18.6万美元才能获得与之相同的关注度。
      
       所以说长得帅还是能当饭吃的。
      
      
      
      当只考虑短期伴侣时,女人和男人一样感性,只要有英俊的外貌和健壮的肌肉就可以打动女性。但是考虑到长期的关系时,女人会更加注重男人良好的品格和较优的经济地位。英俊而贫穷,富有而花心的男人,在长期关系中吸引力是较低的。
      
      在长期关系中男人和女人一样看重品质,看重热情和忠诚。但是外在的感情始终对男人都有很强的吸引力。女人如果貌美,即使没什么钱也很受男人喜欢。但是男人通常不喜欢富有而脾气暴躁,或是温柔而丑陋的女人。
      
      
      
      让我在引述一下《人类的性存在》中的内容。本书提到男人在爱情中更加浪漫,更容易坠入爱河,在危机中更加坚持(书中没有具体提到研究方式)。
      
      因感情问题自杀的比率,男人是女人的三倍。
      
      当被问及如果有一个人各方面条件都符合你的期望,但是你们没有相爱,你会和TA结婚吗? 百分之三十的女性表示会拒绝结婚,而男性则有百分之六十表示会拒绝结婚。
      
      从此我们能够看出,在一段婚姻中男人更加看重爱情,更加视其为基本要素。
      
      而综上所述,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女人才是所谓的理性动物,而男人更加感性。
      
      
      
      书中有提到异地恋,异地恋在两地分居的时候往往相当稳定,但是这段时间两个人的想法会逐渐发生变化,但还是会在内心中把对方想象为值得等待的伴侣,由于不在一起,缺乏沟通,所以这些变化难以被察觉。但当一地的情侣团聚时,各种矛盾会集中爆发,情侣们会发现对方满足不了自己的期望。遥远的异地情侣在重聚之后,三个月内会有三分之一分手。
      
      
      
      书中还提到过匹配,就是最终结婚的人在外貌上大概是处于同一水平的。 当然还有其它的匹配,就是出众的外貌和丰厚的收入。
      
      中国不少女人想一口气嫁个有钱人,然后像二次投胎一样彻底改变一生。 有这样想法的人,如果你相貌出众的话,我觉得还是很有可能的。但是如果你姿色平平的话,那就不大可能。 因为你想以小博大,但是条件优越的男人也不傻。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男人期望值就低的多,很少有男人能自信自己可以娶到班花或是校花级别的美女。但是一些网络写手喜欢写一些普通男人娶到女神的故事来迎合大众。
      
      不过这恐怕不是普遍的情况
      
      因为女神也不傻。
      
      在德国的一项调查是选出相貌出众的一些年轻女人作为样本,二十年后查看她们配偶的情况,发现她们的配偶也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女性性魅力和配偶高社会地位的相关性为+0.47,而智力仅为+0.14。
      
      (这项调查不是出自本书,是出自《进化心理学》)
      
      
      
      当然了,大家还喜欢讲穷人有真爱,女神坐在宝马后面哭的故事。
      
      但是根据在美国的调查,发现穷人是离婚率最高的。 而富人不但离婚率低,而且婚姻满意度也高。
      
      
      
      爱情有一种奇妙的效应,就是你所爱之人的缺点在你眼中是无足轻重的。并非忽视缺点,而是知道它存在,但是并不认为它重要。同时,情人眼里出西施,爱情会夸大情人在你眼中的优点。在TA们眼中会将伴侣理想化,认为TA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所以很多时候,人们爱上的更像是自己脑海中理想化情人的影子。
      
      
      
      女性比男性更善于两性间的言语沟通,但是女性并不比男性健谈(每天所说词汇量女性只比男性略高)。但是在职场上出于工作需要的沟通,男性并不逊色于女性。
      
      
      
      如果想情侣之间关系融洽,则应该更多的使用积极的语言进行沟通。一句批评造成的伤害并非一句简单的褒奖可以弥补。关系融洽的夫妻往往做爱的次数比互相争吵的次数多,而关系紧张的夫妻则很少如此。
      
      
      
      婚前的问题以及重大矛盾并不会因为结了婚就自动消失。通常而言婚前有问题存在,那么这个问题在婚后也会一直存在。除非找到一些积极的方式去解决它。
      
      
      
      还有婚姻的幸福度并不会随着婚龄增长而增长 ,真实情况是随婚龄增长幸福度逐渐下降。
      
      
      
      
      
      孩子的诞生并不会使一段婚姻变得更加美满,由于养育孩子极为消耗精力,经常会使年轻夫妇感到精疲力竭,所以孩子出生后夫妇之间冲突会增加,幸福感会下降。
      
      所以有一位心理学家干脆说:孩子诞生后,婚姻关系将明确无误地走向暗淡。
      
      有的人觉得婚姻有问题,可以靠生孩子解决,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孩子不但不会解决问题,而且孩子本身就是个大问题。 孩子的出生可能会使离婚变得更有顾忌,但是并不能促进感情。
      
      所以打算靠生孩子解决问题的要考虑好是婚姻的形式重要,还是两人的感情重要。
      
      
      
      书中提到了友谊。 友谊和爱情的区别放在以后的日志说。
      
      女人和女人的友谊往往更加亲密,感情上的交流更多,会分享更多私密的东西。
      
      但是男人和男人之间就不会如此亲密,不会密切的交流彼此间的感情问题。相对于面对面的交流,他们更倾向于一同做一些事情,比如运动,等等。
      
      所以女人和女人之间的友谊被称为面对面的友谊,而男人之间的友谊是肩并肩。
      
      
      
      但是男性当面对女性好友时,更放松,感情交流也更多。 由于女性也可以从自己的同性好友中获得如此亲密的友谊,所以相对于女人,异性之间的友谊对男人更重要。
  •       整个一大论文的结构,写论文幻灭的飘过。不过这种东西总有种优点叫逻辑严谨,叫人不得不信,比看那些用“心”思考的东西省心多了。感想写完了,下面开始摘录。
      
      1. “美的即好的”。我们不会认为长相好看的陌生人会十全十美。这一定势思维让我们假设外形好的人是快活的、具备社交技巧而且是有智慧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但是它不会影响我们对于他们的操守和激情的判断。美貌甚至有副作用:太漂亮的人常被人认为可能爱慕虚荣,处事随便。即便如此,外貌好看的人给陌生人的印象无疑要好过长相一般的人。
      
      2. 即使是颐指气使的人也更喜欢有主见而不是谦恭服从的人。
      
      3.对彼此关系满意的伴侣将对方的善意放大了,而将他们令人心碎的地方小而化之。不快乐的人们做出维特苦恼的归因,认为对方的负面举动是故意的、经常性的,而正面的举动并非出自本意、只是偶然的。
      
      4. 六个错误观念:
      ·争论是有破坏力的——争论意味着我的伴侣还不够爱我。如果我们足够相信爱,我们在任何事情上都不会有争执的。
      ·“心有灵犀”很重要——彼此真正关爱的人应该能够直觉地知道对方的需要和偏好,而不需要被告知……
      ·每一次性生活都应该完美——如果我们的爱情纯洁,每一次的性生活应该总是美妙且令人满足。我们应总是渴望并为性生活做好准备。
      ·男女是不同的——男性女性的性格和需要非常不同...
      ·好的关系顺其自然——什嘛都是注定的
      
      
      5. 自我监控能力强的能够迅速地改变形象以面对不同的人,所以他们拥有更多的朋友,但与这些朋友的共同之处较少。自我监控能力了强的人能够很有技巧的避免可能引起争议的话题。
      
      6. 关系刚刚开始的时候自我监控能力强的人所享有的交往的优势,在关系稳定建立起来之后,可能成为一个小负担。-- 跪了
      
      
      7.不要试着用乐观的前景安慰那人。不要暗示这一损失不是最悲惨、最可怕的事。也不要就此人的生活重回轨道提供建议。只要提供衷心的同情就可以了。只是点头倾听,不要妄下判断。
      
      8. XYZ表述模式:“当你在Y情况下做X的时候(这是一个好的行为描述),我感觉Z(一个第一人称表述)”。
      
      9. “好,我理解,我不责怪你。但我也想让你了解我的感受。”
      
      10. 亲密+激情+承诺。你与能够共同分享亲密的人会更容易感觉到持久的激情。
      
      11. 在苦恼的时候,安全型的人会转向别人寻求安慰和支持,他们也会保持相对平静。相比之下,逃避型的人会躲开伴侣,变得有敌意;焦虑型的人则变得过分焦虑与不安。
      
      12. 嫉妒是依赖的表现,反映的是我们自己的欲望、利益。嫉妒的产生并没有考虑伴侣的幸福和健康,所以它的本质是自私的。控制嫉妒的第一步是认清它到底是什么。
      
      13. 能够享受独处的巨大好处之一是我们明白了我们能照顾好自己,不需要总是依靠他人来使我们快乐。这样一种意识并不是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障碍。的确,自在地独处的能力还可能加强我们爱他人的能力。如果我们总是需要与他人之间的有益的互动才能愉快,就会给他人造成负担,这个负担可能是他们不愿意或不能够承担的。
      
      
      
      显然我只是摘了部分我想摘的做个记录,这不是总结。
  •     连绿帽情节都没有讲,差评。
  •     实验报告很多,但体验不好
  •     对我这种社障而言很有参考意义
  •     把关系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分析,从统计学、实验观察法等角度切入,比从“我有一个朋友”开头的很多文章,科学严谨得多。扣一星,因为大部分数据和描述的情况过时了。再扣一星,因为作者抱持着主流人士对社会边缘人的成见。
  •     不得不自我感觉良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