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的新世界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06
ISBN:9787806570203
作者:阿道斯﹒赫胥黎
页数:204页

作者简介

这是一部幻想小说名著,刻画的是机械文明下的未来社会。在未来的人类社会中,人的“人”性被机械剥夺殆尽,处于“幸福”状态的人们以几种种姓生于工业化的育婴房,接受种种安于现状的教育,热爱机械化的工作与生活方式。他们拥有安定、无限的“自由”,却丧失了科学、艺术、婚姻、个性、甚至喜怒哀乐。偶有对现状产生怀疑或叛逆心态者,均被视为不安定因素放逐边远地区。


 美妙的新世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最近终于看了“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的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译林出版社,孙法理译,另有译名《美丽新世界》),加上以前看过的扎米亚京的《我们》和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总算补齐了一课。这三部小说中以《我们》问世最早,虽然它于1921年以俄语写成,但因为犯忌,而是先在国外出版(1924),然后《美妙的新世界》1932年出版,《一九八四》1949年出版。《一九八四》受前两书的影响显而易见,奥威尔认为《美丽新世界》受到《我们》的影响:“对于《我们》,谁都会首先注意到这一事实——我相信从未有人指出过——即奥尔德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的创作灵感肯定部分得自于它。”然而我对此持怀疑态度,一个次要的原因是这本书直至1946年,在英国尚未出版(美国已出版),赫胥黎能否在1932年就读到尚存疑问,而最大的证据是,《美妙的新世界》与《我们》相比,表现出了暴力的缺位。在两书中,读者一开始看到的,都是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一切井井有条,人民好像都在幸福地生活,但是再读下去就发现这个社会底下的恐怖了,追求个人自由的主角出现,随即成为体制对付的对象,在《我们》中,反抗者的命运是被改造(脑部手术)或者被消灭:上一种经过高度改进的断头台,完全被变成一摊清水。在《一九八四》中,社会异类经常被“蒸发”,书里也有不少对反抗者残酷折磨的描写。而在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中,最高的惩罚似乎就是被流放到冰岛,反抗者甚至能面见这个社会的总统对话,并接受他的洗脑。对国家造成威胁的“野蛮者”竟然还可以选择一处隐居的场所,只是因为现代媒体的侵扰,才未能让他如愿。努力保持大一统社会的统治方式竟这样温情脉脉,实在是不可思议。在我看来,赫胥黎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了“历史局限性”,但又是可以原谅的。写这部小说时,在民主传统中生活已久的他既未看到希特勒1933年上台后的德国,而让不少人认清苏联本质的大清洗行动又是发生在1936年,否则这本小说的书写方式必定受到现实的影响。正是这种暴力缺位,削弱了这部小说的力量,奥威尔在把《我们》和《美妙的新世界》相比较时也这样写过:“这种对极权主义荒谬一面的直觉理解——以人为祭,为残忍而残忍,崇拜一位被涂上神圣色彩的领袖——使扎米亚京的这本书比赫胥黎的那本高出一筹。”我有点为赫胥黎感到可惜,因为他好像未领会到,“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     具体细节通向品德与幸福,而了解全局只是必不可少的邪恶,这个道理凡是聪明人都是明白的。因为形成社会脊梁的并不是哲学家,而是细木工和玩集邮的人。
  •     原来《美妙的新世界》就是一篇科幻小说。我还以为要奋斗很多天。看得出来赫胥黎不愧系出名门,难得他是伟大生物学家的孙子。虽然某些细节看起来很可笑(不过已经是我看过的科幻名著里最少的一个了),但是人总会受到历史的局限性的限制,毕竟那个时候还没有克隆技术。所以他做出了不起的假设。书中那章野蛮人与总统的长篇谈话,很有柏拉图对话录的味道。借着双方的争执,表达作者的思想与困惑。这在晚期的商业性和纯科学性的科幻作品中是不常见的。阿道斯·赫胥黎始终绕不出基督教和莎士比亚的圈子,虽然他开头描写胚胎工厂的情景几乎就是《骇客帝国》的原型。姑且也把他算作文学类作家吧。成功的科幻小说,应该能揭示出人性深刻思索的一面。比如柯南·道尔的《失去的世界》,阿西莫夫的《火与冰》,等等。没有深厚基础科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医学)功底的人敢去写所谓的科幻,只会出产像卫斯理那样的废品。读完感觉与之类似的是彼埃尔·居尔的《猿猴世界》——那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最为之震撼的科幻作品。而由此改编的电影《决战猩球》是TM什么垃圾,不但视觉设定一级烂,而且连最重要的、直击人性的深刻思想内涵也给涂改得面目全非。要是我先看了这部电影,绝不会去碰它的原著。于是我为原书痛感惋惜,这将丧失给多少读者精神洗礼的机会。另,书中的这两段话充分证明了我先前对作者性质的推断,啊哈哈:弗洛依德是第一个揭露出家庭生活有骇人听闻的危险的人。世界充满了父亲——也就充满了痛苦;充满了母亲——也就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扭曲和矫情,从淫虐狂到贞操病;世界上充满了兄弟姐妹,叔伯姑婶——也就充满了疯狂与自杀。 找出些蹩脚理由为自己因某种蹩脚理由相信的东西辩护——那就是哲学。

精彩短评 (总计29条)

  •     一个崭新的世界
  •     作为社会组织者的上层建筑很难把民众不当成物而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
  •     总觉得叙事略有不足
  •     剧情感差到无与伦比 同时也是我最想做语录摘抄小说之一 乌托邦的一面哈哈镜
  •     比看莎士比亚要有意思的多的多的多。
  •     著名的反乌托邦作品。和奥威尔不同,赫胥黎描绘的是“幸福”及其稳定要求的绝对统治。在“美妙的新世界”中,自由、死亡,乃至科学,都成了需要限制的东西,因为它们都有可能妨碍“娱乐至死”的幸福。从小说的叙事结构来看,上述特征就体现在:新世界中情节的发展明显地缺乏推动力,缺乏意外所带来的故事性,以至于唯一值得描写的就是主人公带入新世界的不安定因素。在与此对抗时,作者主要诉诸的是人的有限性,但他借用的是莎士比亚和宗教苦行,在此方面不能算是极为成功,因为它们所体现的价值有一种极度本地化的梳离倾向,无法对新世界的荒诞做出有力的批判。
  •     英式反讽
  •     见语文摘抄219。
  •     既然是三部曲,还是把它读了吧。买到它简直就是狗屎运。
  •     他的祖父是托马斯·赫胥黎。生物学家。写科幻小说一定要有基础学科背景。
  •     同为反乌托邦三部曲,美丽新世界比1984差的不止一个档次
  •     文明与野蛮。
  •     能安分做一个贝塔就是好的
  •     小时候的书啊。翻出来看,还是很赞。
  •     本书描写了一个温和版的1984,和现在我们相处的世界更为接近。 但是我曾经问自己:对于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人,这样的社会相对于每个人都有充足选择权的社会,哪个更能让人获得安宁和幸福?
  •     人造的幸福不靠谱
  •     危险物品:)
  •     没有痛苦,也就无所谓快乐,幸福。所以那些看上去得到功名利禄,要啥有啥的人,却不得不用毒品才能得到满足。
  •     08年2月12日
  •     新世界秩序逻辑并不严谨,有抹除苦痛、支持性的乌托邦,也有可能有允许苦痛、反对性的乌托邦。另外,为什么我们与这个世界对立起来的价值观不是被灌输到我们意识里的呢?
  •     人得有自觉意识,不然就无意义了。。。
  •     看不懂
  •     “這批胚胎是要到赤道地区去做工人的。我们设置条件让他们在炎热里成功,还会培养他们喜爱炎热。幸福与德行的诀窍,是爱好你非干不可的事。一切条件设置的目标都是让人们喜爱他们无法逃避的社会命运。”
  •     放纵各种激素释放的生化版出身论,啧啧
  •     奇点
  •     在那个年代新意十足,虽然从当下看BUG很多。而观点上的缺陷则在后补的前言中被作者自己提出了:没有提供中间路线。
  •     我要求痛苦和感受孤獨以及絕望的權利
  •     麻药文化
  •     消费社会的末世预言,理性傲娇、娱乐至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