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文化与伦理价值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8
ISBN:9787802198883
作者:马云驰,白斯木
页数:224页

作者简介

《互联网的文化与伦理价值:网络改变中国》分析了网络文化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剖析了网络文化对人的发展的正、负火系效应,揭示了人在与网络文化互动中的发展规律,设计了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之网络文化的培育目标、培育模式和培育机制,为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找到了一个互动共赢的、具有深刻实践意义的归宿。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部分 网络与公共空间
第一章:公共空间概念及历史脉络
一·公共空间概念综述
二·“江湖”:若隐若现的公共空间
三·网络在中国社会背景下构建了公共空间
四·功能主义视角中的网络公共空间
第二章:网络公共空间
一·胜于公共空间的“天涯”
二·Q群探微
三·博客:从私人到公共
第三章:网络与民主权利
一·重述民主
二·网络使公民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三·网络对民主的促进作用
第四章:网络与文化权利
一·网络使公民实现和实践了文化权利
二·信息发布权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网络营造了更宽松和更多元的文化环境
四·维基化世界
五·公开课的美剧逻辑
第二部分 网络与文化
第五章:新汉语时代
一·奇奇怪怪的网络语言
二·作为个案的“火星文”考察与分析
三·语言新革命?
第六章:网络媒体的崛起
一·后来居上的网络媒体
二·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谁更主流?
三·从受众到公民
四 天生丽质难自弃的网络媒体
第七章:博客的“纹”“化”功夫
一·博客概述
二·博客的社会学意义
三·博客的文化意义
四·博客的“纹”、“化”功夫
第八章:规矩的网络“盲动”
一·认同的力量
二·群体梦魇终结者
三·新集体的网络结成
第九章:网络文化:问题与困惑
一·网络的去性别化特征会消解我们关于性别的文化差异么?
二·网络的泛爱与博爱意味着什么?
三·距离感:网络使我们距离近了还是远了?
四·个人会迷失于多元价值观和过分的个性表达中么?
五·分离感:肉体脱离效应(discarnate effect)
第三部分:网络与道德
第十章:匿名、流动性与道德需求
一·匿名的社会及个人行为
二·流动性及其道德意义
三·匿名和流动性对道德的需求
四·匿名有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繁荣
五·匿名与流动性有助于公共观念和公共道德生成
第十一章:人肉搜索的前世今生
一·经典案例回放
二·游走于道德与法律之间
三·可控的人肉引擎
第十二章:网络技术的道德意义
一·网络安全并非纯技术问题
二·网络时代的隐私
三·隐私及隐私权的困境
四·法律途径解决隐私问题的困境与思考
第十三章:网络类市场环境与道德的自发生长
一·道德的自生自发性
二·网络与个人自主性
三·网络创造了自主性生长的环境
四·网络、自由与道德
第十四章:网络与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变
一·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变
二·网络在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变中的作用
三·道德自觉是信息时代伦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编辑推荐

《互联网的文化与伦理价值:网络改变中国》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

内容概要

马云驰,海南琼海人,深圳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哲学硕士。1988年攻读中山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专业研究生,1991年毕业并获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分配到深圳大学任教。
主讲职业道德、人生修养、伦理学、社会学概论、社会政策等多门课程,多年来致力于伦理学、社会政策、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学术研究》、《社会科学》、《深大学报》、《现代哲学》等核心期刊发表了十几篇学术论文,其中包括《全球化与信息时代伦理问题研究》、《虚无性空》、《竞争社会中的个体价值和伦理秩序》、《功利主义与中国伦理建设》、《对当前伦理重建问题的探讨》等。多年来已完成多个校级科研项目,正在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特区移民文市场经济伦理”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本书是马云驰老师最新研究成果,亦是马老师第一部专著。

章节摘录

版权页:现实,散落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里的电脑都能连通互联网并融入世界之中,然而阻碍因素却也形影不离。因为政治原因尚有部分国家不愿意将本国网络完全接入国际互联网,融于每个人血脉之中的地域性文化、宗教、习俗的差异也本能地抗拒着“大一统”的形式。现实远远滞后于这个融合进程,于是这种全面的融合一方面似乎触手可及,但另一方面也使人觉得遥遥无期。网络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国家和政府的力量,淡化人们原有的国家和民族的观念?基于网络所形成的文化认同和所构成的力量最终能否完全超越于国家和民族之上呢?这也是本书将要探讨并与读者分享的问题。回顾网络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与以往对任何新事物一样,在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初始,人们一般难以预见事物未来发展的后果和影响,要意料、认识到网络的神奇和其将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改变就愈发困难。1969年11月21日中午,当6名美国科学家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观看并联结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斯坦福大学研究所的另外一台计算机,揭开了网络时代的序幕,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其实已经开启了人类网络新时代。可惜这一开启了人类网络新时代的历史性时刻没有被记录下来。推动网络发展的最初动力是美国军方的需要,五角大楼为了防止在受到外来袭击时通讯网络不能继续工作,要求计算机科学家研究并使用了ARPANE网络的前身。而20年后,《时代周刊》评论说,这些研究者根本没有想到,他们不只是连接了两台计算机,而是宣告了网络世界的到来,网络时代的到来。由此,人类开始有了新的生存空间_网络空间。而本书也希望和读者一起展现并探讨在这一新的生存空间中人类的各种表现形态,揭示这一新的生存空间给我们带来的改变和希望,思考其中的问题并面对它给我们带来的困惑。本书不是全涉性和系统性的研究,只戮力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1999年以来对网络及网络相关问题的广泛研究和资料的收集,阐述在中国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网络已经和正在带来的方方面面的改变和影响。集中讨论了网络所构建的公共空间,网络的文化与道德意义等问题。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在第一部分“网络与公共空间”的研究中认为,网络首先营造了沟通与交流的公共空间。


 互联网的文化与伦理价值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一面对网络作书,让人望洋兴叹。数据总是容易陈旧而故事也往往在倏忽之间便“已为陈迹”矣,这让修订的意义非常衰弱,尽管我已“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拿出了十二分的气力,但全部的叙述仍只是“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李鸿章语),不但没有李鸿章“居然成一净室”的宽慰,反而完全失足疲于应付中。观察网络间的风云际会,眼睛瞪得再大,依然不过是井中窥天。本书的理论框架都由马云驰老师一力完成,微名虽忝列封面之上,但实际工作只是四处搜搜捡捡,以期能为它添补上些活泼时鲜的佐料。因此,拙笔涉及到的章与节,本愿即是做一好用的材料集而已,至于其中随性所发之噱论,诸位不妨一笑视之。当然,拙笔褴褛,不可牵连到马师十余年的苦心撰构,故既蒙她青眼,允我襄与其事,所以当要郑重对待之:余谨以至诚,作声明如下,所撰第一章第二节、第二章第一节、第四章第四第五节、第五章、第七章第四节、第八章以及第十一章诸篇内,如有纰漏、失当处则均文责自负,概不推诿。网络的勃然盛大,就在十年间。人们还在眼花缭乱时,它已挺立于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之中,这个新兴的“社会环境”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绝佳样本。现实与虚拟的两个“我”,赤膊相对,感慨自然不少。当我们遇上我们,那千般异同,既有情理之内的,也有意料之外的。套用鲁迅评价《红楼梦》的话,网络对于人们而言,“单是命意,就因参与者的眼光而有种种:起哄者看见热闹,投机者看见机会,商人看见利益,政治家看见手段,流言家看见行业秘事。”这样一个类社会的环境,其演变发展,自循规律,肆意汪洋、仪态万千。不管是这个“社会”之中还是以外的任何势力,均不要妄想能将它玩弄于股掌之间,强行改变它的轨迹,违拗它的“志愿”。这一意蕴,贯穿全书,也成为由我执笔章节的基础观点,对于网络,与其禁不如放,与其堵不如疏。上网十年,有所经历和心得都已见诸书中,供诸位细察,马师也在卷首作了长篇导论,再翻检便都是废话。所以,说点别的。二我之所以决定参与本书的写作,其实怀抱有不小的私心。诸君或许也已发觉,我喜欢在论述中夹杂入大段的历史回顾,当然,也老实地在为这样的“偏题”找着各种各样合理的借口。正如标题开宗明义所示,找寻属于中国人的现代世界,始终是我求学过程中的一大心结,而这绝非大家当下生存的这个空间。李零先生以“丧家狗”来为孔夫子做一剪影,诚如斯言,凡是怀抱精神理想而无所寄托者,都是丧家犬,不独夫子,也包括我。西方打开中国的大门,绝不是用文明的方式,大炮的灰硝中还夹杂着鸦片的烟雾。茅海建先生说,鸦片战争“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茅海建《天朝的崩溃》),可使命如此降临真是过于生硬和粗暴了。之后,不管是“师夷长技”还是“中体西用”,不论是“自强”还是“德先生、赛先生”,中国总是在近代化的要求里不停地消化不良,却又老为治这消化不良把近代化当作药铺去抓药,如此循环,刘小枫称之为病人心态。的确是病了,而且还不轻。百年前,内藤湖南便以大宗师之威重首倡“唐宋变革”,为阐述中国近代化的演生流变独树一帜。此后,海外汉学界信从此说者蔚然成风,麦克尼尔、黄仁宇、白乐日、李约瑟等均无不为其拥趸。早在宋代,中国便已走到了“现代的拂晓时辰”。其实,让这个古老的国度跨入近代化世界的机会并不止一次,可最终它还是与世界擦身而过。乾隆皇帝接到乔治三世的国书时,愤怒世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之余,却忘了看看自己身边的风景早已面目全非。自17世纪中叶开始,中国人便掉入了一段垮掉的时空中,直到英国人用区区两千余人的海军驯服了这条色厉内荏的黄龙,他们才如梦初醒。此时,遮蔽于巨龙身影下习惯了噤若寒蝉的中国人却发现,我们已经丧失了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能力。中国原发近代化进程的殂然坍塌,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为遗憾的一页,它预示着以希腊罗马为源头的近世文明将构建起最终的唯一的近代形态。四大古文明无一得到延续,而中国是坚持到最后的。“自问记闻不广,不当涉足历史。然心中所蓄,似与史实之特琐碎者,不甚相干。就普通所周知之大事件,通观时代精神之发展,进而表白精神本身表现之途程,乃本书之所重。”(牟宗三《历史哲学》)牟先生这番夫子自道,于我心有戚戚焉。因此,欲抉择史实大端,不揣鄙陋,再行对历史的流转演变辨章考镜,希望能够“迨己得理,则自然成势”(王夫之语),并最终勾画出中国失落的近代文明。(未刊后记,下略)
  •     四网络无疑让全世界各文明又都站到了同一起点上,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社会学样本,也提供了一个文化体系的演化过程。我渴望从观察中获得一点点的启发,来构筑痴人说梦幻想中已根本不可再现的“近代中国”。而那些被我“生硬”和“不分场合”插入的历史论,这般孟浪,只能祈求诸君的谅解了。文字本应遵守学术规范,以“某”代所涉实体个人,但考虑到“有关部门”作为中国最神秘的部门历来为网友所深恶痛绝,而我不愿步此后尘,所以,一律未加掩饰,也请所涉实体个人谅解。我承认怀抱着一腔喜爱来做研究,这肯定会影响到情绪和文字的表达,希望没有产生很严重的偏向性,再请诸君谅解。最后需要说的是,虽然由我执笔的章节只是很少部分,但时间跨度却不小。修改可以订正错误,却难掩我少年时的稚弱笔调。因此,出现风格不谐,已是在所难免,仍只能期望得到诸君谅解。余年也幼,初涉此题时,尚“少陆机作赋之二年”,因此偏激错谬之处,自不会少,如今我也已是“过陈寅恪负笈巴黎之两岁”,六年之间,蹉跎甚多。如能得各方教正,必当珍宝之。白斯木谨识2011年1月1日
  •     网络何以改变中国?——评马云驰、白斯木《互联网的文化与伦理价值—网络改变中国》杨津涛修改稿刊于10月17日《晶报》在今天这个时代,没有谁能够质疑,网络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浏览新闻、登录BBS论坛参与讨论、使用聊天工具打发时间,或者书写博客记录随想,从而实现与世界的沟通。正如麦克卢汉说的那样,“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马云驰、白斯木合著的这本《互联网的文化与伦理价值——网络改变中国》探讨的即是中国因网络而生的新环境。两位作者在梳理互联网于中国发轫历史的同时,以数年来的网络事件为例证,结合传播学与社会学学理,分别论述了网络与公共空间、文化与道德三者间的关系,包括维基百科、火星文、人肉搜索全都在本书讨论范畴之内。网络扩展了公共空间执教于深圳大学的马云驰,有着现代西方哲学的专业背景,长期以来致力于社会学研究;而独立学者白斯木则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博览中国典籍。两位作者各自发挥所长,参照中西方两种观念,探究了网络在当今时代的地位。尤为难得的是,他们深谙哈耶克的自由理论与现代民主精义,在行文中借网络问题,辨析了与民主、自由相关的诸多概念,发人深省。如在论及“网络与民主权利”的章节中,作者重申了哈耶克对民主的定义:“民主所指涉及的乃是确定政府决策的一种方法或一种程序”,其本身并不意味着善。因此,民主只能是一种手段,而自由才是最终的目的。作者将上述理论自如地融于网络问题,颇见新意。相信很多网民都还记得2005年的“韩白之争”,当时韩寒与白烨在博客上隔空笔战,掀起无限波澜。事情如果不是发生在网络上,以传统观点来看,一个才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与一个仅在业内知名的评论家,他们的争执几乎不存在进入公共视野的可能。然而,因为网络的作用,韩寒的叛逆性格由此声名远播,而白烨则被迫关闭博客。作者希望借此证明,网络所构建的特殊公共空间,为我们提供了更为自由的言论平台。网民在网络社区、QQ群或博客中自发地对公共事件进行的围观与讨论,都在无形中扩展着我们社会的民主深度与广度。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与自由间的距离也被一下子缩短了。 从孙志刚事件、华南虎照事件,再到罗彩霞案、邓玉娇案,网络舆论无疑都在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有关部门在网上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更为审慎、更为公正地处理案件。但是随着网络声音的日渐喧嚣,一些问题显然也就出现了。网络带来的道德困境网络在发挥其巨大的功用的同时,也引发了某些有关道德的争议。对同一事件,法律与道德的归属向来是一个被广泛争论的话题。在网络上,因为其天然的公开性,使得个人隐私被暴露无遗。本书在探讨了网络时代个人信息存在的各种隐患后指出,目前要在网络上保护隐私,首先需要的就是加速相关立法,除此别无他策。书中作为案例的是有“人肉搜索第一案”之称的王菲诉大旗网案,参与对王菲“人肉搜索”的网站与个人,最终被判侵犯王菲隐私权。所谓“人肉搜索”发端于猫扑社区的,其本意是借助群策群力来帮助网友解决那些无法由google、百度给出答案的问题,但是发展到后来,“人肉搜索”开始介入公共领域,成为网友探寻事件真相的有力武器。在这个过程中,固然推动了华南虎照等事件的调查,但是因为人肉搜索的滥用,也无可避免地侵犯到了某些个人隐私,从而有超越网络道德底线,甚至触犯国家法律的可能。对于以上顾虑,本书作者有详尽而精彩的论述。他们认为,在网络中的个体因为都处于匿名状态,所以相互间是平等的,也就更能信守“相互支援的义务”,使得人肉搜索“牢牢据守维护道德据点”。在本书作者看来,网络使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对群体的担忧不复存在,因为“构成网络群体运动中的个体是有着公民意识的个体”。如此论说,固然有其道理所在,但笔者对此却也还有一些不同意见。网络的跨时空性质固然限制了群众在行动上的集体暴力,但尚不能彻底规避舆论上的盲动。在不久前的药家鑫一案中,由于律师张显的有意误导,使网民以为药家鑫出身权势之家,所以才敢于如此肆无忌惮。然而事实证明,药家鑫并无特殊背景。这种舆论的导向,是不是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药家鑫的命运呢?或许正如作者所言,唯有当网络上的个体都具有了成熟的公民意识时,才能使勒庞的理论失效。任何事物都会有其消极的一面,网络也不例外,只是在当下的中国,网络的积极意义更为明显,且无可替代。微博加速了网络对中国的改变有一点,显然是在本书作者的意料之外,那就是在本书由交稿到出版的过程中,twitter在海外异军突起,且迅速中国化。Twitter的社会作用如今已在传统博客之上。因为twitter上的每一条信息都被限制在140字以内,所以中国将其称为“微博客”。在饭否之后,新浪、网易、搜狐、腾讯四大门户网站,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微博产品。微博在中国勃然兴起,成为网民表达民意的重要平台,屡屡左右公共事件的发展。因为本书是基于现象的理论探索,所以技术的发展并不会使作者的研究减少意义。相反,微博的出现,恰恰证实了本书“网络改变中国”的宏论。http://jb.sznews.com/html/2011-10/16/content_1783154.htm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受益匪浅。
  •     第49本:很不错!
  •     书质量还好吧,内容也挺好的,老师的作品,挺不错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