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化的反思

出版日期:2014-7
ISBN:9787213061100
作者:(美)希瓦· 维迪亚那桑
页数:216页

作者简介

●我们可能视谷歌为救世主,但是它却像恺撒般统治着世界。网络的神话导致我们假设那是个疯狂的、无法管理的领域,这真的是错得离谱。不久前网络还存在着权力真空,但是,我们却在不知所措之下允许谷歌决定在网络上以及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相关的,以及什么是真实的。我们信任并相信谷歌的作为是为了我们的最佳利益。但是,我们已经交出了对价值、方法与程序的控制,而这些正是让我们的信息生态系统有意义的事物。
●作者希瓦· 维迪亚那桑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里传播和法律学院的教授,曾担任纽约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与大众传播学学者。除了相关著作外,他也为《国家杂志》(The Nation)、《高等教育纪事报》(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与《达拉斯晨报》(The Dallas Morning News)撰写评论。作品亦获《纽约时报》和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的推崇介绍。
●本书主张我们应该主动且有意地影响,甚至规范搜寻引擎,进而对网络如何传送知识负起责任。我们建立的在线生态系统,不论有多出色,必须能够长期造福整个世界,而非满足某个强大公司的短期利益。换句话说,这本书并非是关于谷歌,而是关于我们如何使用谷歌。书中说明了我们如何拥抱谷歌并邀请谷歌进入各式各样的人类活动。同时,检视对谷歌的抗拒与关心,这些抗拒与关心随着谷歌的触角遍及全球而逐渐增长。最后,探讨谷歌与数亿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并考量了谷歌的行动与政策的道德后果。
[编辑推荐]
●《谷歌化的反思》是对“谷歌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该如何使用谷歌”这一问题的深度思考,为习惯于被搜索引擎牵着鼻子走的我们注入了一针清醒剂。
●本书作者希瓦· 维迪亚那桑是著名历史学家与大众传播学学者。他的专业性为他赢得了来自学界和媒体界的信赖与敬重。
●本书得到美国历史学会前主席安东尼·格拉夫敦、《新闻周刊》特约编辑戴利亚·利维克、《连线》杂志撰稿人戴维·申克、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教授吴修铭等人的联袂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书籍目录

前言 我们究竟该如何使用谷歌
引言 谷歌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01 谷歌如何统治网络帝国 / 13
谷歌的广度
“只要点一下鼠标,竞争就来了!”
搜索,更好的搜索
广告与竞价排名
谁在搭免费便车
YouTube之病
市场失效和公共失效谁
是规制者
02 对技术的无上信仰 / 57
技术原教旨主义的末世论
没有谷歌的生活
PageRank的“信任偏见”和实用主义
搜索的实用主义理论
困于机器中的人类
火人节上的“技术员委员会”
实用理想主义者
技术原教旨主义和公益
傲慢之罪
03 无处不在的监视 / 93
不恰当的选择
隐私的问题
街景和监督的普遍化
基础设施的帝制
被谷歌化的国民
04 全球公共领域的前景 / 131
谷歌和全球公民社会的前景
本地文化和对世界主义的抗拒
05 书籍的未来 / 149
被弄乱的书页
书籍的谷歌化
图书搜索与版权之争
出卖图书馆和公司福利
版权和知识的私有化
遗产
06 信息过载、过滤机制和知识的碎片化 / 177
无法删除的记忆
高等教育的谷歌化
学生的谷歌化
学术的谷歌化
研究的谷歌化
致谢
译者后记

内容概要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与大众传播学学者,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传播学教授,曾任纽约大学教授,。
●他常为《国家》杂志(The Nation)、《高等教育纪事报》(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与《达拉斯晨报》(The Dallas Morning News)撰写评论。他的作品也获得了《纽约时报》和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的推崇。


 谷歌化的反思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理想国》里面有一个经典的寓言:“在一个山洞里,所有人被绑住只能朝向岩壁,洞口有一堵墙,墙边有人走动,阳光会在岩壁上投射出那些人和事物的影子。”或许有些人会发笑这样的事情怎么会出现,那我再描述一个现实主义故事:当你出现类似感冒的病症,并求助于“Google大学”,在上面搜索“头疼流鼻涕”的时候,如果第一个页面描述,这可能是最新甲流的病症,第二个页面描述说是甲流引起多少人致命死亡,第三个页面描述甲流具体症状,甚至是病人的自述……这个时候,你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病症?知名学者希瓦·维迪亚那桑在《谷歌化的反思》(The googlization of everything and why we should worry)中提出了一个老生常谈,却又有点无能为力的问题:网络中立。中立是一种难以维持的状态,尤其是在信息不均衡情况下,本身中立一词就有待疑问。最早对于媒体的批判其实也大都来源于此。对于受众来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客观中立”,大部分人其实都处于一个”信息茧房“的状态。何谓信息茧房,简单来说就是人每天获得信息是具有偏好性的。芝加哥大学法学教授凯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在著作《信息乌托邦》中首次提出了“信息茧房”的概念: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信息的剧增,人们可以随意选择想关注的话题,可依据喜好定制报纸、杂志,每个人都可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份“个人日报”。当个人被禁锢在自我建构的信息脉络中,生活必然变得程序化、定式化。回忆一下你最近使用网络的场景:打开Google,输入关键词,选择内容,消费内容;现在更方便的事情则是打开手机,打开地理位置获取附近的信息;打开微信,查看朋友圈——你会心满意足,因为这个世界的信息你已经了解得够多,而且足够“有价值”,你仿佛是主宰世界的王者,随时follow或者unfollow,随时屏蔽或者开启。那么,有多少信息是你了解的第一手信息?《楚门的世界》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告诉了这个道理,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一个被精心布置的世界里面坦然生活,每天说着早安午安和晚安。从出生到死亡,不过就是麦克卢汉那句话:我们塑造了工具,工具反过来又塑造了我们。去年,整个互联网界关于“大数据”的运用和前景展望掀起了一股热潮,随之而来的是对于个人隐私的关注。这也是希瓦·维迪亚那桑在书中提及的第二点,对于个人隐私的处理。Google的座右铭:Don’t be evil(不作恶)早已经受到众人争论。作为一个从业者来说,Google做过的那些事情从我们角度来看,还真不算什么大事,几乎是业内认同。不过这些事实并非今天才有,并非是新鲜事。但直到我看完《谷歌化的反思》才知道,在每个国家,Google出来的搜索结果有许多差异,而这些差异部分来自Google的干预。这种做法不过是对于大部分产品包装袋最角落那一行小字的最佳注解:本公司拥有所有解释权。更值得一谈的是为了这个“解释权”,Google的大旗是“用户体验计划”和“不作恶”。他们是如何做的呢?在互联网业界有一句话值得深思:“如果你使用的产品是免费的,那么你就是产品的一部分。”什么意思呢?微博曾有一个段子,叫做最自欺欺人的事情,就是从没看过用户条款,就同意并接受。这是一种对于个人权利的放逐。话虽如此,但又得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在使用服务的时候,并非是那个可以抗拒、拥有强大内心的一方,而大部分企业都属于强势者。个人的隐私如此轻易地交付公司保管,而大部分时候公司如果保管不利,可能就是一次隐私泄露,这个时候用户应该起诉谁?然而Google是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了价值交换: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为了让你看到最想看的信息出现(信息茧房),为了更好地帮忙做出决策(数据挖掘),为了更加简单快速的使用体验(使用部分隐私)。每个人在享受服务的时候,或许都没有意识到,为了自己的欲望要付出那么多的代价。希瓦·维迪亚那桑在书中提及的各种案例都已经不是新闻,已经有许多学者提及,但归根结底,造成这种情形的问题还是在于在信息不均衡的世界中,Google作为人们主要获取信息的工具并没有真正意义地做到“搜索引擎中立”。关于这块,书中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当你搜索“神”的时候,前面几个页面可能都是在说基督,而伊斯兰教徒可能也被迫去接受主要的排序结果。Google引以为傲的PageRank以页面的链接数为基础判断算法,听起来很合理,但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有何差异呢?对于技术改变世界这个愿景,我个人非常赞同,但基于Google的这一系列反思,的确让人看到“中立”之难。如何降低“工具塑造我们”的场景,也是眼下每个人面临的问题。当你的思考方式是路径式的,只需要记录如何找到这个知识或者经验,而非真正接受和融会贯通,而且这条路径的终点是Google时,恐怕不可避免。包括evernote的宗旨意在解放人类的大脑,这一说法其实也值得重新商榷。当我们乐在其中,不如想想先人的训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你看完此文,第一时间打开了Google,希望你还记得本文最后一段话。本文系作者@胡澈 授权@湛庐文化 在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     本书主要研究如何使用谷歌和人们对谷歌的抗拒和担忧,希望读者能撇开天真而盲目的敬畏(谷歌具备年轻、富有、强大)印象而以智慧和警觉之心迈向人类知识的未来。现在的网络面临着安全性的缺乏(诈骗、垃圾邮件,病毒和恶意软件),大公司对文化和技术的封锁。这将向着混乱和寡头的方向发展。谷歌的兴起几乎是利用国家机构公共失效的同时,将责任作为武器,制造庞大的慈善形象和公司道德楷模。谷歌的搜索是建立在对我们(信息、习惯、看法)的收集,用技术(基础设施的帝制)呈现技术知识(积聚的影响力),我们以为真实和重要的事物更多是谷歌折射给我们,而非直接反射过来。谷歌引用“不作恶”博取用户的“信任偏见”,但可从来没有承诺“友好”和“善良”。谷歌经常修改其隐私政策,而且不会向用户发出任何通知。谷歌表面上的无所不在和无所不能(利用所谓的速度、精确全面感和诚实),都只是用来将我们的弱点、需求、渴望,乃至好奇心化作金钱的一部分能力罢了。销售我们对广告商的关注度,并调整在获取我们的关注度和这些广告的相对显眼程度两方面的投入与产出比。谷歌模式可能自然而然演变一种重消费过于探索、购物过于学习、引诱而非警示的系统。互联网本身并不会体现知识或通信等普遍化,更别提通向文明和平。例如印度贫困人群与精英阶层之间的沟壑在互联网前后区别不大。许多本地文化因隐私、所谓共同价值等缘由而反对网络运动。书中以图书馆和谷歌合作进行搜索为例,说明谷歌搜索具有典型的高度不透明性,而且没考虑学术的需求和观念(缺乏深度和精确性)。作者不是“谷黑”,但是面对现在网络的信息过载,过滤机制,知识的碎片化等,希望更多关注现代人的网络生活方式。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这本书写的不是谷歌,而且我们应该如何使用谷歌。
  •     内容一般,价格坑爹。
  •     03 无处不在的监视 / 93 不恰当的选择 隐私的问题 街景和监督的普遍化 基础设施的帝制 被谷歌化的国民
  •     致谢 真好。。。 跟 基恩的纯粹精英主义立场比,希瓦更具公共性。。。但是 两人核心一致。。。
  •     看看
  •     谷歌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看了这本书你就知道了。
  •     本书对google化的反思,让我想起《who am i》这部电影,信息化时代不可避免的争议,开放与自我的博弈与平衡,然而anonymous又存在极多的问题,如何制定规则与监管始终是个问题。作为个人而言,还是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啊。
  •     对好产品的吹毛求疵。良好社会的习惯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