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屏中的历史消费

出版日期:2016-5
ISBN:9787558109507
作者:李兴亮
页数:264页

作者简介

本书通过解析1991-2003年期间出现的“清朝题材电视剧热”现象,探讨在我国传媒改革大背景下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文化商品属性、消费叙事特征、产品市场策略等重要问题。书中关于“电视历史剧类型化叙事”“历史题材的可消费性转换”等主题的分析,对传媒工作者,尤其是电视剧领域的相关从业人员,具有较强参考价值。

内容概要

李兴亮,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性情散逸,阅听驳杂。在影视传播、传媒与发展、先秦管理思想领域曾投入心力,有耗时之功,无精纯之业。在《博览群书》《当代电影》等刊物发文四十余篇,有个人评论集《疼痛的声音》等著作出版。


 荧屏中的历史消费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荧屏中的历史消费》前言文/李兴亮本书以1991-2002年荧屏上主要的清朝历史题材电视剧为讨论对象。之所以选择这一时间段,大致因为“戏说剧”《风流乾隆》和《戏说乾隆》分别于1991年和1992年登上银屏,从而开始了“清朝剧”的收视热潮,中间有《宰相刘罗锅》(1995年)和《雍正王朝》(1997年)形成清朝剧的收视高潮,2002年《乾隆王朝》推出后,清朝题材电视剧在生产和播出上逐渐降温。作为一种非常典型的电视文化现象,这十年左右的时间堪称典型,值得分析和研究。存在即合理,问题是这合理的因素是什么。历史是历史合力结果,对文化现象的解释,同样需要分析,是哪些力量导致了清朝题材电视剧在世纪之交的“走红”。本书主要从历史的消费特性,改革年代特殊的时代症候,数部热门电视剧的文本特征和电视剧的市场环境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这种“多角度”阐释的研究方法,受惠于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体文化》一书的写作策略,特作交代。或许作为研究者发言,应该体现出一个研究者应该具备的气度、胸襟和独到的学理分析立场,我们更需要的是实事求是地看待清朝剧这一重要的传媒现象。一个理性的研究者应当懂得不要充当流行文化的先知,因为即使披着学术的甲胄也将难免遍体鳞伤。要在历史中寻求借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今天很难再有世纪之交那种电视台通过数部当红节目主导观众收视内容的条件了。清宫戏热之后,出现了《大明王朝》等“明宫戏”。其实,电视剧映出的是明宫,唐宫,还是汉宫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中看到当年的清宫戏作为类型生产的经验逻辑发挥的作用。电视实现数字化转型以后,人们能够通过电视、网络等多渠道形式“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节目,或许仍然有“谍战剧”之类的热播现象出现,但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那种电视台控制眼球的收视热潮已经不是同一回事。十年以前,“清朝剧”曾经引起人们的批评之声,或许此类声音至今余音未了。对于已经逝去的传媒现象的研究,不在于今天依然要重复“过去的声响”(宋代哲学家朱熹语),而在于这种研究,或许能为人们提供一个看待问题的角度,或一些启示。如果一个人既有历史学的科班专业修养,又具有影视专业的研究训练,这样的人来研究历史题材电视剧似乎比较合适。本书作者虽具备这样的专业经历,但能否站在双方专业的角度,以“理解之同情”的心态,允执厥中,做出对电视历史剧发展有用的研究,却也于心惴惴,不敢妄求。本书使用了较多报纸杂志和网络上的材料。当本文的分析对象并未冷却到可以称为“历史”的时候,分析者也自然摆脱不了这出活剧的影响。所以作者认为较好的办法是让现实中活生生的材料自己说话,并生发出独特的历史资料价值。当然,材料的取舍也反映作者的立场。文中对各种评论材料的征引,一律敬注主名,既为言出有据,也为不掠他人之美。很多问题其实没有论述清楚,也有很多文献还没有详细地参阅,了犹未了,只有不了了之。“书中的错漏一定不少”,这是著书人贯说的话。当在书中发现确有很多不忍卒读之处时,想必读者能够理解我讲出这句话的诚意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