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的中国聚会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542649159
作者:徐瑾
页数:245页

作者简介

徐瑾著的《凯恩斯的中国聚会(经济学的那些人和事)(精)》记述了当代一些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的思想和生平。本书对那些对经济学感兴趣且思考着当下中国问题的学者、学生和各界仁人来说,这都将是一本开卷有益、愉悦阅读的参考书。

内容概要

徐瑾,FT中文网专栏作家


 凯恩斯的中国聚会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这是微信公共号经济人(econhomo)推送的第27篇文章,《经济人》主打原创独家,可以直接点击文章标题下的“经济人”关注,也可在“查找公众号”页面检索“经济人”关注,还可以保存文末二维码图片关注。《经济人》点评:诺奖得主克鲁格曼又来了,他对于中国认知有进化多少呢?他表示五年内我还是比较担心中国情况,也承认自己不喜欢分析中国经济,所有中国经济统计数据都有点像科幻小说。和六年前刚刚得奖时,金融危机后,克鲁格曼浩大东游中国时,又有什么不同?诺奖得主来中国引发追星,倒不是什么新鲜事情,罗素、泰戈尔、萧伯纳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掀起的狂潮。一波波诺奖得主来了又走了,他们给中国留下什么?带来什么变化?还是鲁迅比较淡定。诺将得主东游记BY 徐瑾《凯恩斯的中国聚会》未见人,先闻楼梯响。连番渲染之后,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终于华丽丽地来到本国。四天三地,讲座连连,高朋满席,其中最重头的安排大概就是其人与中国经济学精英的车轮对话,热度真是比这些天气温上升得更快。不过,这些对话好像少了些高手对决常见无招之招会心而笑的从容境界,倒是媒体频频用了“激辩”、“反驳”、“舌战”等字眼。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两个经济学家讨论一个问题,通常得出两种结论;如果其中一人为著名经济学家,结论必有3个以上。”,这句俏皮话在克鲁格曼之行中表现的颇为明显。克鲁格曼的直率在美国国内被引来“乌鸦嘴”之名,估计在中国已经有所克制,但几句发言,笑谈间就瓦解了不少国内定见——原来,那么多我们目为理所当然的想法如此一厢情愿。在克鲁格曼来看来,从来没有存在所谓真正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国更没责任拯救储备美元国家;有生之年,他认为难以看到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G2的说法本是错误,率先复苏的经济体更可能是美欧;我们以廉价劳动力换来的巨额外汇储备原来并不是世界希望之源,他认为不过一个惹得世界不高兴的政策错误;甚至,老克多少有些茫然地表示美国不差钱,中国还是穷国,钱自己留着吧;更多关于中国的经济问题,这位天才经济学家则更坦然表示不了解而无法回答。严苛的说,一切诠释都有误读嫌疑,对于这位美国来客亦如是。早在去年他得奖之前,对于这位酷似影星乔治.克鲁尼、笑容暗含腼腆、酷爱撰写博客的经济学家,我们的认知一直存在着各种似是而非的刻板印象。事实上,克鲁格曼得奖从来不是因为预言两次金融危机,甚至亚洲金融危机的结论也不是他最早研究,他也压根不是国内各大主流媒体渲染的自由主义学派经济学家——在神奇的国度,左与右,保守和自由,原有不同折射,人人可以按照自己的理念来选择性过滤信息,因此建构我们想象的真实世界。“为什么没人能预测到?”端庄温文克制如英国女王,在LSE面对诸多鸿儒大家,亦不禁严苛发难。过去几十年可以称之为增长的时代,而经济学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但这场金融危机中,经济学家也许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挫败。与声名受损的同行相反,克鲁格曼则以以往的大胆前瞻的专栏文章获得公众的热切关注,声望如日中天。越是不确定的年代,我们越渴望预言家的出现——相信我,即使过去不存在合适人选,浩荡民意之前,我们也可以手制一个新偶像。回头来看,诺奖得主来中国引发追星,倒不是什么新鲜事情,罗素、泰戈尔、萧伯纳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掀起的狂潮,也有不少耐人寻味之处。罗素最早来中国,呆的时间也最久;泰戈尔次之,徐志摩作陪也成为佳话;萧伯纳在上海短暂留驻,不到一日,但是反响不小。但是中国真是人多地广,要取悦所有人真是困难,对这三人中国行始终褒贬不一,罗素英国式逻辑实证主义与他谈论的布尔什维克话题注定难以同时获得国内“问题”、“主义”两派欢迎,知音无几,乃至最后遗憾离开;而泰戈尔主张弘扬东方精神与非暴力反抗论也不对中国知识界的变革诉求;至于萧伯纳,根据鲁迅看法,老人家在应付了诸人翻检《大英百科全书》似提问后,还是落得了“大体是坏的”的新闻评论。关于萧伯纳,就这么一天的接待时间,还是留下了邵洵美是否曾请萧吃客的文学公案,即使在三十年后身陷囹圄,这位“海上才子”也始终无法释怀,一定要让狱友贾植芳日后还其清白。讽刺家萧伯纳很有喜感,据说他曾问宋庆龄在他走后,中国人是否像对马克.波罗那样给他建个庙宇。说来真是,国人今天还怀念疑点不少马可.波罗游记,多半还是怀念他书中对中华帝国“无与伦比”的念兹在兹。萧伯纳走后,鲁迅比较了英文、日语、汉字的不同报道之后,得到出一个今天还是用的结论:萧就并不是讽刺家,而是一面镜。所谓中外交流,很多时候都是各自早已预设结论的求证,我们面对其人,其实映射却是自身的形貌。克鲁格曼的中国行命运大抵不外如此,无论如何,他走后,可以想象一些照旧,有人取其评判,有人择机建构,仍旧会把克鲁格曼继续唤做两次金融危机的预言家,仍旧可以自顾自地得出自由主义良知、知识分子道义、经济学家担当等等宏大而无关的结论。近代化以来,时代的命题往往压迫得中国长期处于急切焦灼状态,需求往往难以对接供给,在几十年前,中国弹奏的是启蒙与救亡,而今天则着重增长与崛起,这也是克鲁格曼无法与中国同行取得更多共识的一大原因,须知,共识的前提往往是双方分享承认基本常识。现在看来,还是鲁迅比较淡定,他当年说起围观萧伯纳的经历,“我对于萧,什么都没有问;萧对于我,也什么都没有问。”《凯恩斯的中国聚会》2015年1月30日出版我会陆续在微信公号《经济人》(econhomo)、百家等专栏连载,欢迎关注
  •     这是微信公共号经济人(econhomo)推送的第28篇文章,《经济人》主打原创独家。《经济人》点评:大物理学家普郎克曾说经济学太艰难,他不敢涉猎,哲学家罗素声称经济学太容易, 他不屑于涉猎;杜鲁门很烦经济学家的“首鼠两端”,老布什很讨厌拉佛编造的供应派经济学……现代社会经济学观念用处越多,晦涩程度却不见越少。《凯恩斯的中国聚会》内容,同人生联系将越来越紧密。————————————————————经济学太难还是太容易?:《凯恩斯的中国聚会》序言作者孙涤,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大物理学家马克.普郎克曾说经济学太艰难,他不敢去涉猎;大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声称经济学太容易, 他不屑于涉猎。普朗克发掘出的天才,爱因斯坦对经济学的观念每有鞭辟入里的解释,而罗素探究的哲学理念很少落到了实处,至少他打理个人财务是相当失败的。在现代社会,经济学观念的用处越来越多,其晦涩的程度却不未见得越来越少。我由是推想,《凯恩斯的中国聚会》介绍和分析的内容,同人生的联系——95%的人的95%以上的生命都耗在了市场的打拼上面——将越来越紧密。《凯恩斯的中国聚会》一书中,徐瑾叙事涵盖了经济学诠释的各主要流派和诸大师要角,必是读了大量的典籍;其视角、选题,文风的老辣,不免予人一种中年老成的感觉,然而她还是个年未满三十的新秀。分析经济学的观念,是件相当费劲而不讨巧的事,从几个美国总统的揶揄中,我们兴许可以看出几分。杜鲁门很烦经济学家的“首鼠两端”,哀叹“你们能不能给我一个‘一只手’的经济学家,别老是on the one hand…… on theother hand……的”,教人无从决策。肯尼迪当选后,随即延揽常春藤的名经济教授加盟来帮助制定经济政策。托宾,日后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名的托宾值(Tobin Q)的发明者),在接听总统电话时颇觉惶恐,推说自己不过一介象牙之塔学究,毫无政策实务经验。肯尼迪应答道,“那好极了,本人也是象牙之塔总统,还没有学过什么总统学课程呢。”老布什很讨厌拉佛编造的供应派经济学,当时里根政府推行经济举措将其倚为理论根据,把它指斥成“巫术”。而约翰逊在听了加尔布雷斯的政策建议,忍不住语出粗亵,你们经济学家“做的研究报告好比撒尿在裤裆里,自己觉得热乎乎的蛮受用,却和别人八竿子打不着。”约翰逊不改德州佬的本性,绘形绘色地说,“我宁愿你到我的营盘里向外撒尿,也不要你在外面朝我的营盘里面撒尿。”什么是我,何为我的营盘?抓住了这个要点,对明白经济学观念的底蕴至为重要。按亚当.斯密的说法,任何生产,目的无非为了消费。引伸开来不妨理解为,谁干什么不重要,关键看谁分到什么,不禁令人想起约瑟夫大叔(Uncle Joe)的名言,谁投票不重要,关键看是谁在点票。从上海财大毕业后,我1981年底赴美留学。八十年代到美国学经济的大陆学生想必还都记得,萨缪尔森和弗里德曼在Newsweek的对峙,各开专栏互打笔战,两位泰斗过招许多回合,可谓脍炙人口。当时读了直觉过瘾,许多年后我才悟出其中的门道:两派为之纠缠的,可以归结成一个字——“税”,其余的观念或说辞,多半是藉口或粉饰。政府孰大孰小,归根结蒂,是“这些是我应得的,你不能拿走”和“那些是我应得的,你得还给我”之间的争论。而唯有国家,现代文明唯一“合法的有组织的暴力”,才有“合法的权威”,把经济利益以税和费的名义,在各个人群之间“合法地”分配来分配去。在文明竞逐的过程中,我甚至以为,你若是能把人类是如何展开“抱团竞争”的——把“我”与“我们”,以及“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博弈机制给整明白了(Me vs. We, and We vs.Them),许多经济学的观念是可以迎刃而解的。经济学的理论,多由观念堆积及其逻辑推演而成,很少是基于历史发生过的史实和数据分析为诠释基础的,这样的研究方法正在发生范式转变的趋势,而几年前的市场崩塌也在催促经济学人深刻反思。人们发觉,许多自圆其说的观念假设和构造精巧的数理模型并没能很好地指引发展或预测市场,不惟如此,它们甚至无法提供过往发生的重大事件,比如1930年代的世界性大萧条的根源,的解释而具有说服力。萨缪尔逊就坦言,“对于全球金融危机我们能确定的,就是我们所知甚少。”可谓知人知己。总之,要制定和贯彻能够奏效的经济政策,人们开始明白,是无法靠设计出“合理的行为”来达到目标的,无论是特蕾莎嬷嬷,或是雷锋叔叔、还是假设中“彻底理性的经济行为人”都不靠谱。我们不得不回溯演化的历史找其线索,深入到演化中铸就的人脑构造内部找其依据,才有可能洞悉人类的本性和把握人群合作的条件。这召唤着经济学观念的重整,经济研究方法和途径的再造,对于年青的经济学者是个极好的契机。徐瑾以她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的丰富练历和敏锐观察,娴熟驾驭了复杂高深的经济学观念,让我们更期待年轻一辈经济学家,不但能描述观念的聚会,而且参与到经济学本身的重整和再造,建树丰沛。————————————《凯恩斯的中国聚会》作者:徐瑾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日期 2015年1月30日本文为《凯恩斯的中国聚会》序言,媒体首发于《中国证券报》阅读原文可见《凯恩斯的中国聚会》更多购买信息 转载请注明本文为《凯恩斯的中国聚会》序言,来自微信公号《经济人》(econhomo)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我觉得没有那么差,通识性写的还可以。
  •     典型的掉书袋的书,有些有趣,有些无趣。#20150728
  •     介绍部分经济学家的一本小册子,然而写的太浮光掠影。
  •     上次打三颗星,作者发私信来骂我。这次就一颗星吧 :-D (为毛没有负星 我说过我读书看作者人品的
  •     拒绝文化垃圾,谁能告诉我中国经济怎么了?
  •     这也是一本阅读期待超过阅读体验的书。蜻蜓点水般的笔触没法让我这样的门外汉快速地洞悉经济学的奥秘,只能站在远处假装看风景。书的后半部分写得就相对要扎实一些。
  •     翻了几页觉得这奇葩的行文似曾相识,赶快上书单查询,卧了个槽,果然是写那本中国经济怎么了的奇女子...........这种浪费纸张的东西意义何在?
  •     算是给一位位著名的中外经济学家写了篇小传,经济学内容很少,是随笔集。有意思的是,给出了每位学者的几本知名著作,算是一份书单。奇怪的是,在第二部分“经济学与中国”,插入了汉代的盐铁之争。这对理解中国经济制度的确很重要,但在本书里显得非常突兀。不知作者意欲为何
  •     这是个书评的合集吧?我觉得写得挺一般的,都是泛泛而谈,
  •     只能说作者水平不足
  •     或许这不是一部值得称道的作品,但它对我个人而言意义非凡,阅读的过程充满了临近大地的快感。
  •     去年读的一本书,每次去图书馆洗手间时,都会忍不住看一下。
  •     被科普了下。同意作者的观点:“我常常认为经济学应该作为一项普遍的常识加以推广,其原理应该作为现代公民的素养之一。”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