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是美好的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
ISBN:9787544701747
作者:E.F.舒马赫
页数:246页

作者简介

这是一本将人放在重要位置的经济学论述,一本直指心灵、抱持希望,并对未来彻悟的书。出版以来不但是畅销书,而且是世界经济学最具启发性和颠覆性的论述,其二十年前的论点,在今日看来仍切中时弊,历久弥新。在作者眼中,西方世界引以为傲的经济结构,不外乎个人追求利润及进步,从而使人日益专业化,使机构成为庞然大物,带来经济的无效率、环境的污染、非人性的工作环境。
作者因提倡中间技术,以小巧的工作单元及善用当地人力与资源的地区性工作场所等基础观念,为经济学带来全新的思考方向。

书籍目录

目录
一 现代世界
1 生产的问题
2 和平与持久
3 经济学的角色
4 佛教经济学
5 规模的问题
二 资源
6 最伟大的资源——教育
7 土地的妥当使用
8 工业所使用的资源
9 核能——是解救还是诅咒
10 人性化的科技
三 第三世界
11 发展
12 发展中间技 术以解决社会与经济问题
13 两百万处村庄
14 印度的失业问题
——在伦敦与印度发展小组的一次谈话
四 组织与所有制
15 能预告未来的机器?
16 大型机构理论探讨
17 社会主义
18 所有制
19 所有制的新形式
结束语
...(展开全部)

内容概要

E.F.舒马赫(1911-1977),知名的经济学者和企业家,曾与凯恩斯和J.K.加尔布雷思共事。他出任过英国驻德管制委员会的经济顾问,在1950至1970年间担任英国国家煤炭局的局长,也是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中间技术概念的原创者,曾担任斯科特·巴德公司的总裁。

媒体关注与评论

  梁小民、潘石屹作序推荐,联合利华、汇丰集团等众多公司据为发展理念,20世纪风靡全球,广被采纳的经济学公理,缩微化的全球化3.0时代,仍具无可替代的启发意义。  如果一本书出版三十多年之后还有人在不断地读,并从中获得启示,这本书一定是经典著作。《小的是美好的》就是这样一本书。  ——梁小民(著名经济学家)  我现在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把这本书推荐给那些乐于思考未来的朋友们:无论明权的、无权的人;无论是穷人、富人;无论是年老、年轻的……相信这本书会给每个人以智慧的启发。  ——潘石屹(SOHO)公司董事长兼联席总裁  这本书代表了经济学家的逆向思考,省思如何生活才是值得的与快乐的。作者的示范肯定了一件事:杰出的经济学家在骨子里依然是一位人文学者。  ——傅佩荣(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章节摘录

  除非我们刻意而坚决地将重点由物品转到人身上,否则发展的第二个十 年的结果不会比第一个十年好。真的,如果不作改变,援助的结果只会造成 越来越大的破坏。 当我们淡到推动发展的时候,我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人还是商品?如果是 人,那么是哪些特定的人?他们是谁?他们在哪里?为什么他们需要帮助?如果 他们没有帮助就上不了路,那么,他们真正需要的又足哪一类帮助?我们又 怎样和他们沟通?如果关心的足人,就会有数不尽的这类问题。而在另一方 面,商品就没有这么多问题了。特别是在汁量经济学家或统计学家研究它们 的时候,商品甚至不可以再一一辨认,而成了国民生产总值、进口、出口、 储蓄、投资、基础没施等。由这些抽象的东西可以建起令人印象深刻的模型 ,而这些(经济)模型也很少有容纳真正的人的空间。当然了,“人口”会把 他们包括进来,不过也只是把他们当作一个被除数,在除数(也就是可供使 用的货品数量)决定后再派上用场而已。于是模型会显示,发展(也就是被除 数的增长)在除数增长的情况下,会停滞或倒退。 和商品打交道要比和人打交道容易多了——至少因为商物没有它们自己 的想法,也不会有沟通上的问题。当重点放在人身上的时候,沟通问题反而 更为重要。谁会是施以援手的人,谁又是受援助的人?施以援手的人一般而 言会是有钱、受过教育(多少从专业意义来说)、住在城里的人。最需要帮助 的人则是贫穷、没受教育、住在乡下的人。这就表示有三道鸿沟将两者分开 :富与穷的鸿沟、受过教育与未受教育的鸿沟、城里人跟乡下人的鸿沟,这 也包含了工业与农业的鸿沟。发展的援助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为这三个鸿沟 搭桥。这可得需要大量的创意、研究和爱心。适合于相对而言较富裕、教育 程度较高的城市人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想与价值体系的,便不可能适 合于穷苦、半文盲的农民。穷庄稼汉不可能摇身一变,就拥有高雅的城里人 的外观和习性。如果人们不能适应这些方式,这些方式就得转过来适应人。 这是整个问题的关键。 不仅如此,富人社会里还有许多现象本身不但问题重重,而且也不适合 穷人社会。穷人如果成功地适应了这些现象,反而是毁灭的开始。如果变动 的本质会造成上一代再没有什么可以教导下一代,而下一代也再也没有什么 可从上一代承袭的,那么家庭生活就会崩溃。所有社会的生活、工作与快乐 都有赖于若干无比珍贵而又极度脆弱的“心理结构”。社会凝聚力、彼此合 作、互相尊重、最重要的自信、面对逆境时的勇气,以及吃苦的能力——所 有这些以及其他更多的事物——一旦这个“心理结构”受到重创就会土崩瓦 解、烟消云散。一个人如果自认为无用就完了。没有任何的经济增长能补偿 得了这样的损失——虽然这其实很可能是空话,因为通常这些因素会阻碍经 济增长。 我们的经济发展学家所研究的令人愉快的理论,并未发现这些可怕的问 题。发展的第一个十年里所产生的失败现象,被归咎于分配的援助不够,或 是归因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或人口中所潜藏的某些缺陷。研究当前文献,就 会让我们认为,决定性的问题在于援助是双边性或多边性的,或是初级产品 贸易条件的改善、贸易障碍的移除、私人投资的保障,或是有效的节育等才 是唯一真正关键的事情。 我绝对不是在建议这些问题都不相干,但是这些问题似乎未能切中要害 。而环绕着这些问题所做的无数讨论,几乎没有提出任何具有建设性的行动 。在我看来,问题的核心乃是世界上的贫困问题基本上是由于有两百万处村 庄,因此也就是有二十亿农村人口这个事实。解决方案不可能在贫穷国家的 都市里找到。除非偏远地区的生活得以改善,否则世界的贫困问题不但无以 解决,而且必将越来越糟。 我们如果继续根据数量,以及那些高度精简的名词——如国民生产总值 、投资、储蓄等等——来思考发展问题的话,所有重要现象都无从理解。这 些观念在探讨发达国家的时候有其用处,但对发展问题却是毫无意义(而且 它们在富裕国家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也不曾扮演任何角色),援助只有当能帮 助受援国动员社会大众的劳动力量,并且在不“节省”劳力使用的情形下提 升生产力时,这个援助才能算是成功的。一般所称的成功评判标准,也就是 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完全是误导,而且事实上一定会导致只能被称为新殖 民主义的现象出现。 我很不愿意用这个字眼,因为它声名狼藉,而且似乎暗示援助者有此意 图。真的有此意图吗?我想应该是没有。但这却让问题变得更大而不是更小 。无意中发展出来的新殖民主义反而比有意追求的新殖民主义更难以对付。 只适合(令人怀疑)于富裕社会的生产方式、消费标准、成功或失败的判定标 准、价值体系、行为方式,一旦在贫穷国家建立起来,就会把贫穷国家钉死 在完全依赖富裕国家的情形上。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不断增加的负债。这个现 象众所周知,而心存善念的人导出一个简单明白的结论,就是赠与比贷款好 ,而低利贷款又比高利贷款好。没错,但是日益增加的负债还不是最严重的 问题。毕竟,当欠债的人还不起钱的时候,他干脆就不还了——这个风险是 贷款者必须经常记住的。 P155-158

图书封面


 小的是美好的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条)

  •     正确的问题,错误的答案;良好的愿望,荒谬的结论。在慢速阅读了这本友人所热荐的书的前半部分之后,已经没有兴趣再花时间仔细阅读后面半部分,就迅速浏览了一下,基本对这本书确认了失望的态度。这本书提出了什么问题呢,科技进步,工业化,全球化把人变成了资本的奴隶,传统经济学的理论看重商品而不是人的价值,也忽视了环境的价值。这虽然在如今并不是什么盛行的话题,但是作者能在1973年提出这些问题,说明对世界的变化还是有一定洞察力的。但是作者在文章中大量使用道德判断,使用“贪欲”,“恶行”,“寄生虫”等褒贬含义强烈的词汇,边讲理边抒情,让整本书显得不像是严谨学术著作。作者的价值观很明确,人类经济活动的核心应该是人类的发展而不是,工作不仅是为了创造商品,也是为了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包括技术,审美,道德品格,而现在这种大规模,精细分工的现代生产模式让人沦为了生产线上微不足道的螺丝钉,大大降低了人的尊严,抑制了人的发展。作者的第二的重要观点是当时的经济学没有正确处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基本上把二者想当然地认为是无限的,这让人类的经济活动大量开发不可再生的资源,并破坏环境。但是世界上的资源不能够支持人类无限地富裕下去。这两点的核心就是物质主义。作者显然心中有一个理想的人类发展的图景:使用所谓的“中间科技”(其实就是不那么尖端的技术),人在劳动中更复杂的参与,更多的就业,劳动给人尊严,分布式的小规模的生产,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新的混合经济制度(所有权体系),减少大企业的私有制成分等等,公权力更多地参与,以期让文明得以持续发展。虽然我非常敬佩作者在三十年前能看到这个问题,但是我对他的解决方案还是不甚赞同。例如,作者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让人人有工作,而不应该刻意追求高精尖的技术。因为高科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而只能创造少量的工作机会。不仅如此,高科技需要很多的配套设置,这些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我们只看到了冰山,而没有看到水下的部分。我们也不需要低水平重复,只要在旧的模式以及最新的科技之间取得一个平衡,也就是中间技术,这样就可以让更多人的可以参与,而且也能够掌握,然后再慢慢发展起来。说话的口气就像是上帝。没有政府干预,自由市场里的企业完全能找到最高效最合适的技术。前提是消费者要给出正确的信号(更可持续的消费),政府也要尽量给资源定下合理的价格。如果投入资本和配置设施真的昂贵到真的亏本,这种傻事大概只有政府才会去做吧?如果资本和其他配置合适,只是减少就业的问题,那么,又是谁说这些不能在这个厂工作的工人就铁定失业了呢,提高劳动效率,难道不是解放了那一部分人可以从事其他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吗?就业岗位到底是靠国家给的,还是靠企业家创造的?又是谁说只能这些人当工人,那些人当企业家?关于环境和资源问题,我和作者一样反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因为我们的地球的资源和环境状况不允许我们这种基于物质交易的经济继续发展下去,那么我们就必须改变交易的内容,不管怎么说,我和作者都同意物质交易必须减少,但是作者的观点是让更多人用更低的技术从事更低效率的生产,而我却认为因该用高科技解放出更多的劳动力,并提供教育,在尊重他们个人意愿的前提下,让他们能够从事其他非物质性的,创造性的生产,例如体育,艺术,教育。。。作者可能是对人类的本性看得比较透,觉得我的这种想法过多尊重了危险的而且是顽梗的个人意愿,而更倾向于通过公权力和行政力量,人为控制技术,社会和市场的演进,这种观点在我看来跟共产主义如出一辙,以公正环保之名,侵犯个人权利。本书好称是“把人当回事的经济学著作”,而我读到的是作者在尝试悲天悯人地扮演上帝,而把大众看作是无力思想和不能判断之人。作者对先进技术的恐惧,其实也代表了目前很多环保主义者,不看科学分析,一概质疑反对新技术的思想。科学,市场,民主,自由(只受客观物质条件限制而不受人限制),这是基本的原则,未来的低碳社会这四位先生一个都不能少,想像一下,一个缺乏自由的低碳社会,活着又有什么味道呢?
  •     舒马赫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让人人有工作,而不应该刻意追求高精尖的技术。因为高科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而只能创造少量的工作机会。不仅如此,高科技需要很多的配套设置,这些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我们只看到了冰山,而没有看到水下的部分。我们也不需要低水平重复,只要在旧的模式以及最新的科技之间取得一个平衡,也就是中间技术,这样就可以让更多人的可以参与,而且也能够掌握,然后再慢慢发展起来。回首中国的改革开放,基本就是沿着这条路线发展起来的。首先,我们引入的是大量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线,这些在先进发达国家可能是被淘汰了,但是对于一穷二白的我们来说也是很先进的了,最重要的是可以解决我们大量的就业问题。与此相反,我们看到印度走的则是资本密集型的高科技路线,于是只有少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获得了发展,但是大量的普通民众则得不到实惠。作者也讲到了上世纪初的中国的一个统计数据,要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耗掉150个农民的资源。大学生因此可以获得进入一个特权阶层,过着令人艳羡的,跟西方发达国家一定的生活水平,但是谁来补偿那些为此做出了牺牲的农民呢?为什么我们说农村越来越穷,我们越来越向往城市的生活?那是因为,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吸干了农村的资源,而却没有回去反哺。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为了让一个人能够进入特权阶层,而对其它人没有好处,这样的发展模式可以持续么?所以,作者鼓励受过教育的人重新回到家乡,利用当地的资源和人力创造财富,这样就不会使得财富和资源越来越往城市集中。因为大城市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更多人涌入,而更多人涌入则又有更多的资源投入...于是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大,问题也越来越多。另一个是出口导向的生产问题,作者看到的是发达西方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力和资源进行生产,产品然后又输送回发达国家,因为发展中国家根本消费不起。这样的生产模式对发展中国家根本就没有带来好处,工人们根本不是为了自己在生产。今天,我们就真实的遇到了这个问题。美国经济萧条了,我们的出口导向的生产遇到了障碍,我们开始意识到要为自己而生产,要提高内需了。一本写在三十年前的反思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著作,内容绝对比书名更加精彩,相形之下那些序言和推荐都是很苍白的,每个人都应该亲自去读。
  •     作者用甘地的名言点中此书的眼:地球提供给我们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但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贪欲。因此哲学教授傅佩荣评价此书时说道:杰出的经济学家在骨子里依然是一位人文学者。反过来的意思就是,倡导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的自由市场经济学家不够杰出。比如因为只是企业家的经济学家而不够杰出的梁小民写的序言标题是:小的和大的都是美好的。而一直在做大、又困惑在辨证法、当今反省最多争议也最大的企业家潘石屹写的序言自然就是:“小的为什么是美好的?”大小名人都评价了,轮着我们开小书店、做小生意的来掏句心窝子:小的的确是美好的。否则,就不可能在这样的周末,听着美妙的音乐,了无牵挂的胡说八道。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请重视“非主流“的都来读一读,这一是本从理论到经济,再关乎于教育的书。
  •     一本书73年的书,一直被推荐,应该是经典。可惜我只能理解到放弃庞大机构,追求小的工作单元这一点点。
  •     实在是太深刻了。想读完它需要完全的静下心来。
  •     舒马赫怀着经济学家少有的人文情怀,在40年前向我们展示了惊人的预见力
  •     这本翻译貌似不太好。。。或许是我阅读理解能力太一般了。。读起来有点吃力
  •     又一本被翻译糟蹋的好书!
  •     怎样跨越三个鸿沟??
  •     可爱金融学老师推荐啊o(≧v≦)o林毅夫师傅之作【曾被自己浏览过却记不起主要内容的阅读材料】
  •     没读完。跳着读了几下
  •     地球提供给我们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但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贪欲。——甘地
  •     “人很小,所以小的是美好的。想成为硕大无比就是自我毁灭。”不过,舒马赫本人也承认,“小的是美好的”只有在离开国际竞争的相对封闭的社会里才是有可能实施的。所以,问题依然未能得到解决,甚至向更糟的方向推进。
  •     另一种慢生活的表现形式,觉得适合文艺青年更多一些。
  •     也许是我的水平还不足以用以左右实践吧
  •     最深奧的問題是如何解釋單純。
  •     30年前的思想至今还有意义,小的的威力,对致力追求大而多的我们,是一个很好的思考。
  •     几十年前一本有前瞻性的书,现在还是很有前瞻性
  •     尽管里面很多经济学的概念还不是很懂,但是佛教经济学、管理理念、教育和中间技术的阐述还是很值得咀嚼。
  •     记得其中一句话,人类最伟大的资源是教育。在看大国崛起之德国篇时,对这句话感触更深
  •     有的书若是不一口气读完,就再也没有勇气重拾不了,比如《小的是美好的》《知识分子的鸦片》《爱这个世界》……虽然都一一记着,但死活都不能接着读了。病,得治!
  •     : F061.3/8674
  •     一本慈悲智慧之书。虽然是经济学著作,但是作者却以他独特的批判眼光和无上的悲悯情怀,不是沉浸在悲观主义的调调中不肯自拔,而是积极面对生活,寻求至理。
  •     small is beautiful 。地球上提供给我们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但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贪欲。甘地
  •     泰国老师的推荐!
  •     好多话仍适合今天,但感觉有点晦涩
  •     觉得卢曼的系统论和韦伯的理想型比作者讨论佛教经济学和中间技术深刻啊。作为个人修炼来说这是充满智慧的,但是放到社会机制中去却不可行。经济学不可太过僭妄,有些东西是回不去的。另外学术著作看久了总感觉这种天马行空的书不够严谨,也许是因为作者讨论的范围太广了,每一个section都能写本书的其实。
  •     又一本让我怀疑多年前决策者们干嘛去了的书。中国是不是有必要照样走一遍弯路,是不是还有机会等走完弯路最终走上正轨,是不是可以提前调整好方向
  •     内容很丰富,但不易懂,需要多读2遍
  •     作者真的很有超前眼光。
  •     从小处着手,论证或者证明的东西不一定绝对存在,但也是一种可能的存在,且出发点是以人为本。
  •     小的世界
  •     有人觉得很受用,应该还是不错的吧。可是。。真的没能读下去。可能是文字不太对胃口。
  •     理科生表示对这种逻辑不能认同。但是理念很有趣。
  •     一本经济学著作,看前很紧张,但看了才发现这并没有太繁琐的数学推演,准确地说是一本经济伦理学著作,使人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意人的幸福,追求一种中间技术,不必一味沉醉于经济上的高度发达,要相信小的是美好的。这本书在当下中国飞速发展而又开始关注环境生态问题的时候很有借鉴意义。
  •     我还是不明白导师君让我们看这本书的深意。
  •     “雪藏”可一个学期,终于读完了。
  •     另一个角度解读经济发展与社会
  •     20世界80年代的流行书,对于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很有帮助。
  •     许多佛教徒可以看看,很多经济学家可以看看,很多很多人可以看看
  •     “所有真正重大的创新和变革,一般来说都是从真正运用创造性自由的极少数人身上开始的。”
  •     版本的关系,觉得这个版本不是很好读
  •     这本书半年前只看了一半,内容已经很多记不得了…有机会再去图书馆借来认真看!
  •     是本好书
  •     这本书带有浓厚的美式经济学的味道,但是我感觉总有点怪怪的
  •     一本写于上个世纪的书,现在看起来都是预言。
  •     以人的角度来看问题,或许比宏观视野更伟大。我自始至终是这样想的。
  •     认同这种经济理念。
  •     有些书 不能只读一遍 标记。
  •     感觉算不上学术书籍,精华在前两章。敬畏自然,克制地生活,俗气点讲,就是可持续发展。这个更像是哲学意味了
  •     不知道是作者本身文笔太差还是翻译烂,总之读得很艰难,虽然对书中很多理念赞同
  •     对教育和形而上的讨论让我赞叹称奇,对能源和环境限制的碎碎念让我感到冗杂无聊,而对国有制和政府共享股份的设想又让我觉得天真愚蠢。但基督徒舒马赫的悲悯和关心人是一以贯之的,而我不过是取我所需罢了。在我所需的那一部分,我简直觉得舒马赫跟我是一类人,鬼才要你们这种崇拜物质泯灭人性疏离自然的现代生活。虽然人类的短视让这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实现几无可能,但存在的层级,动态的观念,工作的意义,发展中间技术,推广大众生产,控制企业规模,通过改善教育、组织和纪律来实现发展,这些提法都是很宝贵的。“活在人类这一层次上,我们不能没有想法。我们做些什么全靠这些想法。生活就是:如果不做这样的事就做那样的事,如此而已。”教育传播理念,让人得以有所抉择,能“过一种比无意义的悲剧或内在的羞辱要高一等的生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