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尼采哭泣》书评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4-01
ISBN:9787801096159
作者:[美]欧文·亚隆 Irvin D. Yalom
页数:358页

堅強的男人會哭,代表成長了

終於走到了亞隆心理治療系列小說的最終一站。是小結的時候了。亞隆的所有治療小說都有幾個共同點,強悍的專業背景,充滿妙喻和幽默的文筆,加上總有意想不到的結局。各本小說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論幽默,《叔本華的治療》為最論諷刺,《診療椅上的謊言》為最論坦誠,《日益親近》為最(這個不屬小說)論剖析,《愛情劊子手》為最論創意,《當尼采哭泣》為最設想,在心理談話治療發展成型之前,人們是如何解決心理問題的呢。試想,尼采這樣的“所有不能打到我的力量只能讓我變更強”的男人,如果遇到了嚴重的心理問題,會如何解決呢?這個說“上帝死了”的意志剛強的懷疑論者,會接受別人的幫助麼?是什麼樣的人能夠成為這個孤獨者的靈魂同伴呢?是什麼樣的力量讓尼采真誠的袒露內心,哭泣,成長呢?亞隆總是狠有創意、狠絕妙的將一系列問題輕松解決。在不經意間貫穿他的治療理念:適度的真誠、開誠布公是治療關系的核心。而治療關系又是治療效果的核心。亞隆的小說,總有絕處逢生、峰回路轉的一剎,這一剎,狠溫暖~最終,當尼采哭泣,釋放了自己的焦慮和恐懼,升華了一部分孤獨,毅然選擇了自己的命運,並繼續熱愛自己的命運。

当尼采哭泣

从五月份看到了八月份终于完结了这本书,书评藏在了书的扉页,刚好上来写书评,大家分享一下,爱看书的人是有脾气的,看完书总是想写点什么东西的。这些是在书扉页的东西一切关于自我,潜意识,绝望的探究,认识自我,克服因为情绪而引发的各种虚假幻象,真正的认识到表象底层的真想,或焦虑,或将个人情绪潜意识转移集中和放大,或极端都会影响探索自我的走向,要不偏不倚,客观抛开情绪,私欲方可真正的瞥见真想。生活里相似东西太多,总是多的延缓缭乱,多的可以以假乱真。没有人可以替代一个人去探寻自我,去思考存在,死亡和私欲,上层建筑仿佛虚无缥缈,但又真是的扎根在潜意识里,潜水,等待着伺机而发。还想补充关于这本书,对,它是心理方面的书籍,平时我比较喜欢冥思苦想,也曾经偏激过,也曾消停过,最后也在各种巧合之下看到了自己的盲区,得到了解答,所以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是想着看看是否有这样类似的探索,当然更希望看到我意想之外的更好的更合适的观念。在书的后半段的时候写到了那些困惑,但是只是设疑,只是提问,最后通过一场梦境假设来做出了最后的结论,有点小失望吧。我以为的高潮却在结尾寥寥数笔写完了。当然每个人立场是不同的,认识观念也是不一样的,这些也是根据我自己的情况谈的,另外前半部分美女莎乐美和布雷尔医生之间的博弈,这部分,人物心理写的很详尽到位,西方著作的细节,特别是心理描写写的总的挺细致的。

热爱你的命运

昨夜读完《当尼采哭泣》,布雷尔最后选择了过原来的生活,当他从催眠状态中醒来后,找回了对妻子的爱,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而尼采继续走他先知的人生道路。当你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命运就不再是束缚了,你可以通过热爱自己的命运而超越它。如果尼采从小生活在父母的关爱中,他可能会很幸福,但这个世界上就少了一位伟大的哲人,他的痛苦塑造了他的思想,尼采拒绝了上帝的拯救,他要做人类的拯救者,尽管这个超人的最后结局是疯狂,这就是他的命运,但他有勇气选择自己的道路,谁又能说尼采是个失败者呢?!我也要走自己的路,接受命运给我的所有礼物,去创造属于我的未来。

好书

还在看,我不喜欢看外国的小说,但是因为是亚隆写的,因为我自己做治疗,于是来拜读,看了个头,觉得心理描写很细腻。应该是好书,加上对亚隆的喜爱,推荐

我的生命只与我有关?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看完这本书有相当长的时间了,书中的主人公除了原本就知道的尼采之外名字全忘了,不过还好这并不影响区分。书中的人物有尼采,那个开始时让尼采抓狂女友A,医生,和那个让医生的生活濒临奔溃的女病人B,医生的妻子及朋友弗洛伊德。整个故事可以说是医生和病人之间身份的确立,转化与化解过程。最后尼采终于从对女友A的思慕与憎恨中解放了出来,医生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欲望与恐惧。整个治疗过程中病人既是医生也是病人,医生既是病人也是医生(有点小废话了),但最终帮助病人们解脱的决定性力量却来自于病人们自身,医生们只能引导与倾听。 故事的结尾尼采还是没留下来,而是奔赴远方去孕育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了,医生又回复到了当初对妻子的爱。这个结尾据说是他们各自的命运,他们理解了自己的命运,并欣然接受并去实践自己的使命。他们并不是没有深刻的羁绊,事实上在最后他们甚至成为了对方,但他们还是分道扬镳各自远行了。这样,再深的羁绊又算得了什么呢?最后的最后我们也只能是理解自己的命运,然后带着“热情”去实践自己的命运罢了。能这样认为当然是很积极的,已经是非常高非常高的人生境界了(ps:这个境界我当然是没做到的,而且不知有多遥远),但不可否认的,到最后我们还是孤独一个人,其实也一直只是一个人......看完这本书时我可谓神清气爽,跟随着这两位传奇病人内心世界的摇摆,我内心深处很多疑惑很多纠结也解开了。但,上面这个问题似乎是无法解答的。故事的结尾把我们的人生引到了这个巨大的悖论面前,即使你再不努力也只是被内心的各种欲望所束缚,人生带着痛苦;即使你再努力也只能是理解并实践自己的命运,人的悲剧并不会因你的努力而消散。这里或许有一个误导,故事总是需要一个结尾,人必有一死,于是我把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那个不可预期的结尾。但,这算什么呢?事实上这根本不符合我(要是需要把“我”改成“人们”以增加客观性的话,那就改成“人们”吧)日常的心理状态,我做的任何事的前提都不会是“下一秒钟我已经死了”,而是我的行为得为我的未来负责。这完全是道德判断,完全是肯定了灵魂不灭(擦,连“死”都忽略了)。也就是说,我日常的生活都是在思考“生”而不是考虑“死”。(这个结论看上去好陌生...)既然,我并不为最后的“盖棺一定,死后留名”而烦恼,那人生的结尾对我来说又有多少意义,它只不过是整个生命过程中偶然的一个终断而已......还没写完,但是,时间不早啦,留着时间跑步去,生命在于运动,其实我只是想说我的生命中需要很多人!

小书评《当尼采哭泣》

周末赖床,但是睡不着,只好躺着看书,读的是vic推荐的《当尼采哭泣》。书中人物从历史中截取,而情节是虚构的。大致说尼采有心理和生理上的问题,一个著名医生布雷尔受托对他进行治疗,那个医生的助手则是佛洛伊德。作者是极为著名的心理学教授欧文·亚罗姆,这本小说从一个侧面可以理解为心理学的诞生过程,从医学(布雷尔)和哲学(尼采)中为解决某些特别的病症(如偏头痛)而产生。书中,尼采并不是消极被治疗,这放到如今的背景下很正常,但是当时并没有专职的心理医生,作为普通医生而言,布雷尔怎么看起来都很憋屈啊,呵呵。事实上,在治疗过程中,尼采极为强势。学历史的时候,我们对几百上千年前的生活的了解,只能由现有的资料推断出来,但是推断的结果不仅仅取决于资料,更取决于推断的逻辑。即使资料一样,采用不同的逻辑思路,甚至关注的角度稍微有些偏差,结果也会截然不同。不仅仅是历史,对于我们日常而言,事实的真相也往往不可捉摸,能把握的仅仅是自己的态度。即,如果有人告诉你什么事,希望你怎么做,你只能依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和只会来判断究竟发生了什么。尼采和布雷尔的谈话就有些许这样的气氛,尼采被推荐来到布雷尔这里,希望治愈自己的偏头痛,推荐的人是与尼采有暧昧关系的年轻女子,因为该女子觉得尼采有自杀的倾向。布雷尔不能让尼采知道自己的目的其实是希望治愈他的自杀倾向,从而想了许多办法,诱使尼采更多的袒露自己。而尼采这方面防守的非常严格,甚至对自己受的苦难还有着相当程度的自傲——“任何苦难,如果不能杀死我,终将变成我的财富”,最为重要的是,尼采是真正的大师,心智和学识上都是,直觉也非常灵敏,且布雷尔医生自己也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医疗困难重重。两个重量级人物各怀目的谈话,是文中最有意思的部分。布雷尔说一些话,尼采会先绅士的感谢他的好意,然后揣测他说这些的真实含义,动机,等等,而后给予评价,通常都是恶意且直指内心的(直指内心的语言,在现代文明中,通常也是侵犯性的),布雷尔需要绕过这些直接的指控——这本身非常困难,然后努力证明自己目的的纯洁性,再把谈话继续下去,从而陷入下一个循环。其中精彩之处,我难以表述,可见亚洛姆确实是顶级的心理学家。作者还给出了他们二人每天分别之后对当天会面做的笔记,用作我们理解的参考,非常有趣。如前所说,别人的想法,我们通常不知道,只能揣度,看他们谈话,我们自己也在揣度当时二位的想法,现在作者给了个机会,让我们看着事实,或者说作者的想法:)揣测可以分善意和恶意的。比如别人帮助了自己,可以认为他是好心,也可以认为他希望从我这里得到什么。尼采多疑,从而处于这样的境地:无缘无故的好心从哪里来呢?然而自己也未必能给他什么好处。于是他考虑其他方面比如控制欲,即医生希望帮助他从而对他以后的决定做出影响,医生自己的说法是要挑战医学难题,和解决自我问题。当然由于尼采掌握的事实太少,也猜不出其实是女人的缘故。书中写了不少,我也不转述,太麻烦了。对别人进行善意的揣测和还是恶意的,得到的结果相差之大,很有意思。意义之一在于,找到别人的真实目的,在善恶的交替中,慢慢靠近事实本身;之二在于,对自己明了,毕竟,对别人进行什么样的揣测,和自己当时的状态很有关系,做出恶评,说明的到底是自己对此人的不信任,还是自己当时心情不太好等等,而且,“我对别人竟然心怀恶意”——这本身足以作为一个重要标示。有时也想,何以尼采有如此坚固的立场,无论对方说什么,都能从最坏的角度考虑,究竟是对自己强烈的信心还是深入骨髓的悲观主义倾向作祟?

中学同学的推文——欲望的牢笼

一想讲故事了,来自欧文·亚隆的小说。1882年10月21日,维也纳最富盛名的心理诊疗师约瑟夫·布雷尔遇见了一位不速之客——明艳动人的俄国少女路·莎乐美。少女唐突地请求医生诊治自己一位陷入绝望的朋友,并宣称如果这位朋友不幸自我了断,将会是全欧洲的损失。就这样,弗德里希·尼采闯入了布雷尔的生活。饱受偏头痛折磨的尼采对于治疗并不配合,他逼问布雷尔进行这项治疗的动机。布雷尔表示作为医生,自己有职责帮助病人缓解痛苦。尼采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职责不过是习惯,并非动机,人类所有行为都是自我中心的,医生利用怜悯和帮助是在弱化病人的力量,强化自我。他拒绝付出这样的恩惠。布雷尔医生一方面难以容忍尼采的阴暗狂躁,另一方面又为他的睿智独到所吸引。当治疗濒于失败时,布雷尔设下了一个大胆的圈套。他要求两人交换角色,由尼采作为精神医生,帮助治疗自己内心的绝望,希望以此打开尼采的心门。原来事业与家庭看似完美无暇的布雷尔正在经历一场中年危机,沉湎于对女病患及助手的爱恋无法自拔,将妻子视作阻碍自己自由与幸福的最大敌人。他本只想以此做诱饵,展开对尼采的治疗,却渐渐假戏真做,向尼采倾诉内心,聆听他的剖析与教导。尼采告诫布雷尔,只有以自己喜爱的方式生活才能死得其所,所谓的责任与忠实看似美好德性,实是自我解放的枷锁,毁掉婚姻总好过被婚姻所毁。布雷尔被尼采雄辩的话语深深打动了,他决定在不惑之年绝地反击,跟随内心,开始人生新的篇章!二如果你是布雷尔,会这么做吗?你觉不觉得自己的学生时代像一条迅猛的射线,求学、择偶、就业……目标很多,终点很远,但一想到前方还有大段的美好路程,未来的走向无比丰富,就激情澎湃起来。待工作稳定、家庭组建,这条射线的能量退了,开始渐渐弯曲闭合,圈起一个空虚的圆。灰落得多了,日积月累,便成了围城。心如死水,坐井观天,闲来无事吹吹当年勇,倒也怡然自得。只怕还心有不甘,却眼见这高墙厚土越垒越夯实,对周遭充满了愤恨,成天和布雷尔一样想象着何时能冲破牢笼,重上征途。我很想追问布雷尔,或者问问你,他渴望打破现状的动机是什么?当然是为了追随自己的内心,寻找真正的爱情和自由!抛开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吧,背后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其实尼采早就有了答案——是欲望。我们对于欲望,比对欲望的对象要爱得更多。布雷尔的梦中情人可以是世界上任何女人,除了他妻子。对象不重要,重要的是尚未得到,是对欲望本身的追求。高墙厚土未必阻挡得了自由,但它残酷圈定了欲望的界限,而这,是许多人最无法容忍的。三想知道故事的结局吗?也许会让你失望。布雷尔始终无法痛下决心,只是在一场催眠中尝试毅然放弃自己的家庭与事业,奔向幻想中的情人。他悲哀地发现情人们已经各自成长,开始了新生活。而自己脑海里那些朝思暮想的回忆与画面并不那么真切。原来挣脱了妻子的束缚,自己不过是想将自由迫不及待地交给下一个女人。他意识到真正的敌人是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恐惧。妻子既非对手,也非救星,而是人生路上共同跋涉前行的伴侣。布雷尔睁开眼告诉尼采,这点发现足以释放他对妻子全部抑制的爱,他开始明白生活愉快的关键在于先去选择必要的东西,然后热爱它。布雷尔就这样被治愈了!至于尼采呢?当布雷尔放弃原先设计的圈套,毫无保留地向尼采敞开内心,尼采心中的坚冰也开始慢慢融化。孑然一身的他重新感受到人与人交往的温情,他第一次哭泣,向布雷尔倾诉出自己内心全部的寂寞与绝望……四每个人必须找到自己的道路。为期一个月的疗程结束了。布雷尔决定回归家庭,而尼采要继续孤独上路。看起来两人的生活一尘不变。但他们内心清楚,彼此共同慰藉,经历了一场洗礼。布雷尔邀请尼采加入自己的家庭,尼采微笑着拒绝了。他感谢布雷尔让他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怪物,也有能力感动人和被感动。自己将不再是被动地保持孤独,而是主动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于是,1882年12月18日中午,布雷尔回到办公室处理完公务,与家人一起共进午餐,此后继续愉快行医30年。这天下午,尼采登上马车前往火车站,他将独自向南,到意大利去。沐浴在那温暖的阳光中,与一位波斯预言家查拉图斯特拉相遇……

救赎人类的灵魂

  好久没有思考,竟然不会写字。感谢《当尼采哭泣》让我又有了写点字的动力。恢复好习惯总要从自己最喜欢的书开始,那么就从《当尼采哭泣》开始吧。第一次看到当当网上对这本书的介绍时,我对作者除了怀疑同时还有些好笑:尼采是超人,岂是一个欧文亚隆、一个布雷尔可以救赎的? 看在这本书评价很高的份儿上买回来看一看,出乎意料的没让我失望。感谢欧文亚隆用大胆夸张的想象,将尼采和布雷尔串在一起,;感谢欧文亚隆的字字珠玑让我们可以在峰回路转的情节中学会与自我对话,发现最真实的自己;感谢欧文亚隆以弗洛伊德学派的理论来拯救尼采,也许精神分析无法解救尼采,但是尼采的世界却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死亡、什么是孤独、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真爱、什么是人生的意义。  布雷尔深信年老、死别、比朋友长命的痛苦,就在于缺少了被人关心的机会,过不受关注的生活就是一种痛苦,而尼采却深信自己的生存目标与自己的肉体——无用的细胞组合体毫无关联。正如尼采所述,死亡的恩赐是不必再死一次,他的伟大在于他有着不朽的灵魂,肉体的殒灭不过是形式的衰亡,伟大的灵魂从来不需要肉体的支撑。  当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的时候,灾祸流进了人类的世界,盒子里留下的希望是人类世界的最后一个灾祸。因为这个盒子与希望被人类错误的当成幸运的宝库,却忘记了宙斯的愿望,他要人类继续自我折磨。希望无疑是最糟糕的一个,因为它延长了折磨的时间。我想尼采是对的,然而对于孱弱的灵魂,希望却是最好的鸦片,不是每个灵魂都有能力拒绝希望,诅咒死亡。尼采对控制极其敏感,他拒绝任何可能把控制拱手让人的程序,他笃信叔本华的观念,他深信没有人会帮助他人的欲望,帮助也仅仅是为了支配他人,他坚信一个人只能透过竞争来启发天赋的信念。在我看来,尼采的敏感是为了保护自己柔软内心而铸造的外壳,每一次的伤害与失落都让尼采将自己的外壳铸上更厚的一层,直到再厚的外壳也无法罩住尼采熔岩般的内心世界。一个敏感的灵魂总是信赖得过多,便不会再去信任,也无法承担去信任。路莎乐美给了尼采人生中唯一一次恋爱,也给了尼采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然而她的离去无疑是一剂毒药,让尼采内心的大门永远锁死。背叛是绝望与自闭的开始,“把自己泄露给他人是背叛的序曲”,显然尼采要的是绝对的爱,尽管这绝对的爱少得可怜,尼采宁愿饮鸩止渴也不愿昏昏然了此一生。  程序化制度化让人变成了机器,活生生的人便失去了人性的魅力,空洞的灵魂让人感到的是空白和想象盲点。所以尼采拒绝这样的触不到心灵的自己,于是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却有着任何程序制度约定俗成无法绑住的心灵,这样自由的心灵终于冲破了束住它的绳索。爱和控制便是两级,中间状态不是妥协,而是对两级体验之后,获得的自由。尼采的家人对尼采的爱与控制显然非常多,爱到极致便是杀人的利刃,以爱为名的伤害最让人遍体鳞伤。她们不会想到她们用爱筑起的牢笼禁锢了尼采,用爱磨出的利刃摧毁了尼采。所幸那灵魂随着利剑划破皮囊时绽放了永不消逝的光芒。她们杀死了尼采,却解救了太阳,尼采终成上帝。  尼采说自己是一位教导苦涩真理的老师,一个不受欢迎的先知;他还说进化论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了上帝是多余的,因为上帝是我们创造的,而我们现在一起杀死了他。上帝已死,尼采便成了太阳,他的光芒救赎了这个世界,救赎了同样陷在情欲漩涡里的布雷尔,与其说是布雷尔在对尼采进行治疗,不如说是名医和超人的谈话让名医救赎了自己。  感谢欧文亚隆的结局,名医布雷尔终不能拯救尼采,因为尼采是超人。超人的使命便是用自己的思想救赎人类。这思想是感情的阴影,黑暗、空虚,更单纯。  码完字困死了,明天《窗边的小豆豆》。

孤独只存在孤独之中,一旦分担,它就蒸发了。

亚隆的书很有口碑,无论是《送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还是这本《当尼采哭泣》,都是可以让人欲罢不能的书。无论是心理治疗学习者还是对心理学、哲学感兴趣的人,这都是很好的选择。我对尼采不熟悉,对布雷尔亦然,虽然后者惹出了心理学史很有名的安娜.O事件,是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的师友,其他就不是很清楚了,不过我倒是挺喜欢他在《当》这本书中扮演的角色,一个尝试着谈话疗法的心理治疗师,同样,也是深陷在咨访关系中的迷途者,还有,一个面对自己的老去,事业、生活彷徨而无力的中年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布雷尔,带着知名医生的光环,遇到了富有魅力的莎乐美,这位才华横溢、浑身散发着诱人气息的女子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让布雷尔答应了为她的朋友尼采治疗的请求。于是,在莎乐美的精心部署下,故事的核心主人公,尼采和布雷尔相见了,看着布雷尔使出浑身解数“诱使”着尼采谈谈心中的困扰而不得时,会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的咨询经历,虽然不少来访者的咨询都出于本意,但是要知道让人们在一个陌生人面前谈论自己的痛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那些敏感多思的来访者,他们在前进与后退中小心翼翼地试探,更别说是尼采这样一个敏感的天才了。布雷尔终于使出了杀手锏,提出由尼采来为他治疗绝望,用了交换他对尼采的医疗,在小说中,这无疑是很精彩的一笔,不知道在现实中有无采用的可能性。这种交换显然是让尼采满意的,这既满足了他的权威感,又能让他以轻松的姿态接受布雷尔的治疗,要知道对他来说承受“恩惠”是件困难的事。小说常常是起承转合,布雷尔开始逐渐沉溺于他扮演来访者的角色,开始面对自己的内心。这里好几章的“治疗”,有着不同治疗经验背景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会对一些带有认知色彩的部分很感兴趣,当然也有存在主义的部分,相信心理动力学背景的人也可以敏感地识觉出相应的部分。我个人就把这个过程看成一个认知的构架,寻找当事人贝莎对布雷尔的困扰,寻找其背后的意义,有点像垂直向下,最后在尼采的帮助下,布雷尔明白了内心困惑的焦点,并且借由催眠的力量进行了一些实验,这算不算格式塔中的实验呢,还是那句话,你知道什么可能就能看出什么。而尼采也在最后一章时明白了自己的内心,终于掩面而泣。尼采的内心是孤独的,不知道哲学家是不是都是这样的,很多人说要享受孤独,真的是这样吗?这样的尼采要保护自己,保护自己高傲的内心和可能被孤独遭受的伤害,所以他选择用另一层外衣来保护自己,久而久之,都快忘记自己原来也是渴望友谊,害怕孤独的。布雷尔说得好:“孤独只存在孤独之中,一旦分担,它就蒸发了。”不能说尼采最终获得了解放,但也许这时的他能接纳自己的孤独了吧。有些后悔没有把其中一些精彩的对话记录下来,因为是图书馆借的,还了之后不知道还记不记得。挺喜欢尼采的尖刻,可能犀利更好些,他说莎乐美是披着家居宠物外衣的掠食者,好厉害额。其中的不少语句,其实也是很多当事人的写照“在很罕见的情况下,当我被寂寞所击倒,并让苦恼有公然爆发的缝隙时,我在那之后的一个小时就会厌恶自己,并对自己感到陌生,仿佛我脱离了我本身的陪伴。”我们是不是都爱自己呢?其中对于咨访关系的描述也很有现实意义,当事人总是希望能够有可以依循的明确步骤,但是其实并没有那种方法,就像尼采说得每个人必须要去找到他本身的真理。但两颗相互尊重的心,能让我们彼此都卸下一些什么,再装上一些什么。来访者能从咨询师这里得到收获,咨询师又何尝不是在来访者身上得到了力量。不妨寻着这本书的描写,一同去寻找我们内心的答案吧!

尼采哭泣后

不善于表达的我喜欢写些零碎的句子,很可惜却没有人明白。只有她第一眼看出了那些灵感的来源,她的出现就像一道闪电,照亮了我沉闷压抑已久的生活。一种归属感油然而生,似乎她就是我的另一个心灵,我灵魂的伴侣。而我向她表白爱恋时,她的拒绝顿时让我万念俱灰,丧失了生活的动力。幼稚的我幻想以自己的堕落挽回这场悲剧,而最好的方式就是放纵自己:消沉、忧郁。似乎无法拥有这段爱情,所有的所有都毫无疑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迷恋的已经不是美好的画面,而是自己的欲望。而我无知用哀愁,无奈的诗篇养育这种欲望,于其说是挽留倒不如说是一种虚伪。因为十多年来我终于找到堕落的借口:所有的一切都是她给的。然而想要靠借口来逃避的自己是行不通的,这不过是虚幻的肥皂泡,吹得越美丽就越容易失望。两年的追求未遂充分证实了让我抛弃一切去追求的天使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而我所谓灵魂的依托也不过是一场幻梦。这不禁使我怀疑真正的爱情是这样吗?突然感觉到自己一无所有,所谓 “努力”与“付出”在现实面前都变成了一张白纸,虚伪充斥我惭愧的心灵,试问我还有如何脸面奢求她的友情。大二我深深陷入哲学,只为洗涤心灵;迷恋心理学,只为自我解脱。所有的眼泪是解毒剂,使我清楚看到了欲望的虚妄,看到了向他人寻求拯救的不可能,堕落只会被别人看不起。而为了变得强大,我必须根植于虚无,学会面对我最孤独的孤独。因为任何的逃避都是自欺欺人,依靠别人来战胜寂寞的想法是虚幻的。我只有彻底打破这些幻想,才能进行自我拯救。而拯救的途径就是寻找生命的价值,一个假期我用我全部的精力埋葬全部的回忆,封沉幻想,带着对生命本质的渴望,再次投入我的大学生活。我要学会能够剖析别人,引导别人,至少为了我的学生,也为了更好面对自己地内心。而这些都只是自愿而不是被迫承担起他的责任。爱情可能会遮蔽生存的真相,阻碍我们实现自己的使命。可它却能使心灵得到成长,如果大学的爱情只是婚姻的一种排练,那么大学这门课程我已经修满,尽管不是满分。人的意图在欲望的高强度刺激中忘却残酷的现实。我们清楚的知道病根是我们自己,然而却不肯或不愿熄灭自己的欲火,或许我们都必须严肃对待生命的本相,突破各种伪造的激情,提升内在的生命和意志,将自己的生命推向顶峰,坦然面对所有的一切。我知道在我明白这些之前我已经彻底的无法拥有那段爱情,如果有恨那也是遗憾,而我更想由衷地对她说声谢谢!

友谊的一种可能

《当尼采哭泣》,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以心理学和哲学为主要内容的小说,书中大段大段人物的对话不仅没有让我感到无聊乏味,反而成为我阅读本书的主要乐趣。在我作的诸多读书摘录中,作者关于友谊的一段描写令我印象深刻。“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一度是如此地亲近,以致我们的友谊与手足之情,似乎不受任何东西的阻碍,而且,分割我们的,只有一座小小的桥梁。就在你差不多要踏上它的时候,我问你:‘你想要越过这座桥,到我这里来吗?’——你马上就打退堂鼓了;而我再一次问你的时候,你保持缄默。自从那时起,高山与激流、还有以前分隔并疏远我们的东西,就被抛在我们之间,即使我们想要聚首,我们再也办不到了。但是,当你现在想起那座小桥时,你无言以对,并且迷惑地暗自啜泣。”亚隆借布雷尔之口对此评论道:这是个有趣的小故事,一个人准备要去亲近另一个人的时候,正好是第二个人对他提出邀请,邀他去做他所计划的同一件事情。然后,第一个人裹足不前,因为,它现在看起来所意味的事情,仿佛是他在服从另一个人。“权力意志”的概念最早是由尼采提出的,本书作为一本由真实人物和事件背景为写作框架的虚构小说,常常把尼采的这一概念运用到书中人物所探讨的哲学话题之中,这一段借由一则小故事把权力意志引入其中。然而,关于在这则故事中作者所提出隐藏在其背后的意蕴,我有着自己的一些看法。是的,当权力意志参与其中,事情就变得没那么简单。可是为什么两人没能共同踏上小桥,共同建立起一条由双方拥有并维系的联系纽带?一个人无法要求另一人付出更多,甚至连“要求”这样的的字眼也有“权力”的介入。如果友谊是双向的,那么就不会有一人舍弃自我,完全投入到对方的生活中。在书的最后,作者又描写了一种更为“和平”的友谊。当尼采与布雷尔的友谊得到升华,尼采对他的医生同时也是他的病人布雷尔说道:我一直梦想着一种友情,其中的两个人结合起来,去达到了某种更高层次的理想。我们参与了彼此的自我超越,我们是朋友。这是最完美的友谊!最为奢侈以致可望不可即,但是,可确定无疑的是,它无与伦比。友谊拥有无数的可能。当一种情谊,不恪守什么礼尚往来,不会暗自较劲,在彼此面前没有任何自卑或虚荣。这种关系,大体也可称作平凡的人的完美友谊吧。当我有一个好朋友,我会想让全世界都爱他。L.2013.01.01

选择

这本书包含很多方面,而我认为其核心是超越人的限定的命运--循环反复。无论是尼采还是布雷尔,都遭遇了精神危机,也即陷入一种对于命运的绝望。原因各不相同,两个人的处理方式也不相同,最后走上的道路也不相同,这很多的不相同中却有一个是他们都要面对的:选择。选择自己的命运,热爱自己的命运。这个时候命运的方向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了。

择你的命运,热爱你的命运

选择你的命运并热爱你的命运。布雷尔“狡猾地”通过一次催眠术一窥人生岔路上的其它可能,终于幡然醒悟当下的选择其实就是最好的,终于不再被各种“要是”“假如”的懊恼悔恨纠结于心。然而真实的生活绝不可能让我们一窥各种可能,选择了一条路便永远不会知道其它道路的样子,即使催眠我也怀疑它是否会有那样强大的能力,所以懊恼悔恨似乎是避免不了的了。唯一能做的还是抓住当下,选择你的命运,热爱你的命运,这个 还是赞同的。

亚隆?尼采?

终于看完了《当尼采哭泣》,太强大了,导致我看完半个小时还神志不清。这本折磨了我一个半月的心理小说,确实饱含能量,催我提升。虽然着迷于其中对人性的精辟说道,但是还得把故事情节理出来。尼采得了相思病,想自杀,他觉得自己陷入了生命的不自由,他已经不是他自我的存有了。就是被操控而不能自控的感觉,让他感到屈辱而无法伸张,由此也让他憎恨女人,认为女人是真实生命的毒药,要一举歼灭。他相思病的对象莎美勒觉得这样会影响他创作,如果自己毁掉这样一个伟人,是有严重责任的,所以去找了维也纳第一名医布雷尔,想借由医治尼采生理上的疾病来顺带治疗尼采的绝望。布雷尔虽然很喜欢这样的挑战,但是他这时候其实对专业的进取心远没有对一个女人贝莎的渴望来得强烈。可是莎美勒太美了,不仅是感官的脱俗的美,更有知性的、自信的美,能产生出强大的媚惑力,经得起考验的魅力。所以布雷尔就因为爱慕她而接纳了尼采这个病人。治疗的方式是:布雷尔和尼采是相互的医生和相互的病人,布雷尔医疗尼采的身体,尼采祛除布雷尔的绝望。何来绝望?没有生命的意义。什么都拥有的布雷尔感到生活没有激情,他需要努力的物质全部都获得了,接下来该干点什么呢?学术上的前进已经不是主导的人生力量了,因为他的权威和财富已经足够高。他爱上了贝莎,因为在她那里有安全感,有激情,有新鲜感。不是他爱上了贝莎,是他实现了自己的欲望,贝莎恰巧是欲望的载体。可是他不能得到贝莎,他是行规蹈矩的著名犹太医生。他也不能脱离牢笼去改变,得不到想要的,当然很绝望,他无力啊。后来尼采跟他一起探讨,知道了其实不是爱慕贝莎,而是他所渴望的东西无法满足,他就不爱贝莎了。特别是发现贝莎也不能自己做主,贝莎只是为了获得某种愿望的实现而对他说爱慕时。都不是“自我的存有”,都不是“自由的人”。不如寻找更适合的方法。在生活本身去满足这些欲望,他发现自己还是很爱自己的妻子,所以又乖乖地回去生活了。尼采和布雷尔是一样的毛病。他的绝望是得不到莎美勒,而且被莎美勒提醒他仍会失去“自我的存有”,仍不是“自由的”。莎美勒不过是自己的一个幌子,尼采和莎美勒的关系不过是各自满足欲求的载体,当尼采发现欲望本身时,莎美勒算什么?一样可以被替换。尼采的“存有”在于在孤独中探求真理,所以他也不绝望了,他认命。被我这么一描述,整个故事比读起来平庸很多。故事中对时间,背叛,信任,自我抗争,生活的意义,寻求真理的技巧,女人,男人,的描述,相当精彩,逻辑很紧密,挑战智商和经验。远比我描述的深刻得多。可是我还是要这样描述,因为我不喜欢这个结尾,甚至按故事中间闪烁的智慧来衡量,结尾太过掉价。真正的问题并没有解决:1,假如寻找到了支配各种表象下面的欲望,那么还有什么是可以值得欣喜和珍惜的?不是一样是“时间的回归”,是缺乏个体意义的吗?那样本质地活着,不是也让人绝望吗?2,尼采对于女人,始终有着偏见,认为会破坏自己真实的生命,那么对于生命的理解,是否太过狭隘而缺乏对生命体本身的全面认识?摈弃了性,人存在根本没有意义。人存在就是为了物种的延续,人存在的各种状态只是为了让物种延续地不那么枯燥而已。就是艺术对于干巴巴的生活本身的改善一样。到底是尼采的偏执,还是小说作者在处理上的乏力?3,最后把尼采的问题和布雷尔的问题归结在同一处,是不是预示着所有人的困惑都可以归在这个地方呢?而且在故事的情节处理上,刻意制造的相似性,让人感觉到只是为了作者终极意图的实现。尽管都很巧妙,却给人“为写而写”的生硬感。假如布雷尔没有遇见自己的这些问题,那么又该如何解决?是否局限了这种救治方式的运用面?或者只是一个偶然的方法?作者终究没有把解决方案正面阐释出来。我不能理解为是作者的刻意所为,而是他的能力局限。4,尼采很有魅力,可惜被作者的结局弄得像傻瓜。也许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是对问题中的人的矮化,拥有着无比智慧的人,出现了问题,终究有办法能够解决,那制造问题的人就是失败了。不喜欢尼采的问题得到解决,不喜欢他也被征服,不喜欢他的无言以对。是我太苛刻,但是他已经是我心中的神。我也想做自己心中的神,我有问题,只可以我自己来解决。读《当尼采哭泣》,我认为我的理解力是超群的。虽然没有度过更多哲学类的著作,可是我看见了故事本身的问题,这不仅是文学评论的结果,更是我对生活本身理解的深度所致。欣赏作者亚隆能够将那许多我思考过而未曾清晰的课题归结整理成文字,他是智慧的,有高度的。看着书,想着也许有一天我会写一本属于我的哲学思考,但是还要好久。现在的我不足以总结,因为没有看到结果。同时,想到一件事情。“成为自己的存有”,这个问题我也挣扎了很久吧。一次又一次盘剥自己的行为和思维,到底什么才是自己要的,那不可阻挡的自由勇敢地巧妙地争取着。很多人的生活状态,是别人推导的结果,生命的机能,父母的愿望,社会的准则,推导出一个人的存在状态。他们没有前因后果,没有坚韧的主导力,不是自己的存有。可是,我不是。我思考过我可能存在的方式,我亦想过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每一个行为,我都不后悔。我是强大的,只要我不偷懒,就可以把控一切生命的历程。在无数的可能中,选取,并执行,就是自由。尼采说:爱情是在精神高度上的结合与进取。这是他的爱情指标,可是他执行不了。或者是亚隆没让他执行。我的指标是什么?是心灵的抚慰,是精神的共鸣,是自由的获取,是身体的满足,是不被妨碍的孤独?曾经在混乱不堪中前行,而此刻,我是否可以坚定地而不是用排除法选定的说出?不,我不能。可以排除,但是不能坚定。还是不够强大吧?既然游移不定,又何以说自己不会后悔?是什么在引导着我现在的选择和行为,没有被总结出来的意义吗?那么就等待吧。亚隆不如尼采,而我,不是他们其一。最震撼我的一段话布雷尔现在完全认知到他本身的绝望,以及自己需要帮助的事实。他不再自我欺骗,不再假装他与尼采谈话是为了尼采着想,不再认为这些言谈聚会是一种手段,一个又是尼采谈论他的绝望的技巧策略。布雷尔惊异于谈话治疗的魅力。它把他吸引进去,去假装在一项治疗之中就是要在它里面。卸除他自己的负担真是快活,去分享一切他最糟糕的秘密,去拥有某人全副的注意力,最棒的部分是,这个人了解、接受、甚至原谅他。即便有些会而让他感受更糟,无法解释的是,他又满心期盼地期待着下一次约会。与日俱增的,是他对尼采的能力、智慧所抱有的信心。在他心目中,不再怀疑尼采是否有治愈他的力量——只要他,布雷尔,能够找出通往那种力量的通道。

你好,尼采

距离我第一次邂逅这本书,已经整整有有4年了。我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通过我的女友。那时此书应该刚刚出版不久吧。记得,她是从图书馆借得的这本书,读过之后大加赞赏。后来她又买了一本,借给了朋友。这本书在今年早些时候,才由她的朋友还回来。然而我读这本书的因缘,却不是她的推荐或者是这本书的归来。为什么4年前我没读这本书呢?那时因为我对哲学家是怀有敬畏之心的。这其中“畏”的成分多一些。因此以尼采这样一位哲学家为主人公的书,让我不敢猝然翻开。是啊,那时的我是那么的愚蠢。另外,这本书封面上,写着的是“心理小说”。坦白讲,我不喜欢这四个字的搭配。我觉得小说配不上心理。对此我没有个合理的解释。但是这四个字确确实实地让我有轻视这本小说的念头。多美奇怪啊,我喜欢心理学并且选择以它为业,我喜欢小说,经常捧着一本如痴如醉的阅读。可是对心理小说却那样的嗤之以鼻,甚至,从来不曾认真的读过一本。这样的偏见是时候终结了。读这<当尼采哭泣>,便是消除偏见的开始。我很高兴我读了这本书。它使我着迷:看看他的主人公吧,尼采,宣称上帝已死的哲学家;布雷尔,他那个时代欧洲最负盛名的医生。甚至书中的配角的名声也是那样的让人如雷贯耳:弗洛伊德,路.莎乐美。还有安娜.欧事件2。这些生活在百年之前的人们对他们所在的学科——哲学,医学,心理学——影响是那样的深远。一部描写他们之前故事的小说,想想就让人激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尽管事情的起因是因为女人,二人的挣扎也部分的源于女人。两个伟大灵魂之间的互相救赎,通过二人不断的会面而展开。这过程并不一番风顺,而是曲折蜿蜒又奇峰频现。通过这本书的作者,我至少有兴趣去了解一下尼采的哲学了。当然哲学探讨不是本书的 重点,我也许要开始阅读尼采了。我从书中了解了很多事情,关于谈话治疗,关于生命的感悟,关于尼采的永劫回归,关于人的宿命... ...我不能一一列举,也不想这么做。因为这样会破坏后来人的阅读乐趣。我在这里想做的就是,向你推荐这本书。找到它,打开它,阅读它吧。虽然这是一部小说,是一个编造的故事,但是它精彩。充满有益的谈话而不枯燥。你需要运用你的心智,参与到他们的谈话中去,说不定你也会有意外的收获。最后要说的是,本书的编辑的确偷懒了。本书错别字稍嫌多了一些。

请你拯救我,治疗我的绝望

读完《叔本华的治疗》,再回过头来看《尼采的眼泪》。与热爱生活相比,成为一个悲观主义者总是更容易的,随便看任何一个新闻节目,就能采集到不少证明人性本恶、文明无望的材料。既然悲观主义者如菲利普都能得到治疗,那么,“人生赢家”布雷尔医生能够获得怎样的拯救呢?我满怀期待。故事发展到第二十一章,终于开始有点“高潮”的模样:布雷尔医生放走鸽子、告别家庭、移交病人、清点财产,他探望贝莎,发现这株迷人的菟丝花已经攀附上一棵更加茁壮健康的大树,他拜访伊娃,发现这个曾经围绕着他挥洒光与热的好友已经找到了新的生活重心。“我是偶然的,随时可以替换。”带着这样的觉悟,这个曾经的人生赢家终于如愿以偿地变得一无所有。重新开始!面向未知!他终于要独自一人走向远方!我似乎已经听到急促的鼓声再三响起,咚!咚!咚!新的生活即将开始——且慢!这只是布雷尔在人工催眠中经历的假想人生罢了。多么令人失望啊,作为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人,我一直深深地为这样的境遇着迷——因为遇见了一个人、参与了一场对话而完全改变的一生,在这样戏剧化的转折时刻,我们的命运终于不再绑缚着我们的双手,命运之神腾空而上,接管了我们应当背负的责任。我们只需满心虔诚地跪拜告谢。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也能将目光从平庸无聊的此刻挪开,满怀憧憬地移向充满希望的未来,用对下一个转角处的期待,来掩盖对此时的无奈。“贝莎”和“莎乐美”的魔力就在于用她们的美丽,担负起对抗我们对死亡和衰老的恐惧的使命。唯有强大的情绪体验,能将堆积在她们身上的虚幻意义扯掉。但这本书并没有堕入狗血,亚隆让布雷尔从催眠中醒来,也从对贝莎的幻想中醒来, 放弃那个幻影,放弃那个魔力。布雷尔回到现实,回到他所选择的命运中,重新释放出对妻子的爱、对亲朋的依恋,这以后的三十年,他仍然是维也纳最负盛名,也最兢兢业业的好医生。啊!多么无聊, 神奇的魔力时刻没有出现,布雷尔医生的伟大没有超越他自身的局限。但这不就是事实吗?“让我们痛苦的是,我们最深层的渴望永远也无法得到满足,这些愿望包括,我们希望自己不会变老或死亡,我们希望得到永恒的爱、保护和意义。 ”(《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欧文·亚隆思想传记》87)我们这些自私、渺小的人类,无法控制自己的人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这代表我们“不可原谅”、“无法拯救”了吗?我们注定生活在愿望无法实现的绝望中吗?不。看看布雷尔医生,他曾经叫嚣着自己被生活包裹,不曾真正生活过,然而当他体验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人生,他却看到了自己真正的敌人——老化、死亡,以及他对自由的恐惧。监禁他的,不是他的妻子,不是他的职业,而是生活本身。他能够怎么做呢?继续沉溺在自欺欺人的幻想中吗?不,这条路已经被封堵。他选择的是,不被生活控制,体验现在,昂首迎接命运的到来。再来看看尼采吧,这个本该接受治疗的病人,用充满魅力的思想就熟了自己的医生,也解开了自身的枷锁。到故事的最后,他仍然保持孤独,,但事情已经有了微妙的不同。尽管这只是个虚构的故事,但我多么希望真的能够看到,尼采的泪水从腐朽的大门中冲出,他的寂寞被吐露,孤独被分担,独自死去的恐惧也从幽闭的牢笼中舒展开来。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去走我们自己的道路。也许殊途同归,也许分道扬镳,别忘了我们是一同受苦的人,我们难以看清对方的面貌,但总可以尝试真心相待。(敲下这行字时,我与我的家人“分崩离析”,我们面对着自己的手机和电脑,沉浸在不同的世界。似乎有些讽刺吧,但这就是我的极限了。)Amor fati 阿摩法提。先去选择必要的东西,然后热爱你所选择的东西,这就是生活愉快的秘诀。我所必要的,就是阅读和写作,交谈和工作。此时此刻的人生,就是我们永恒的命运。我们终将腐朽,此刻呈现在我眼前的文章终不过是浩瀚无边的互联网世界里无所归属的文字废品。没有特别的道路,惟一伟大的真理是我们为自己发现的真理。我们可以观望同伴的脚步,也可以跟随先人的步伐,还可以踏上巨人的肩膀,但最终,我们走的是自己的路。

坚强锐利的意志刺痛了身体

读亚隆《当尼采哭泣》很久以前看过这本书的同名电影,电影给人的印象就很深刻,所以一直惦记着读一下原著。这是一本有关心理和精神分析的书,没有太多的情节,只有主人公之间大段大段的对话和私人笔记的摘录,尽管如此,读起来却引人入胜。尼采找到布雷尔的原因是希望布雷尔治疗他的偏头疼,他绝不会承认生理学上的偏头疼是他心理学疾病的映射。一个中年人,没有社会地位、经济拮据、没有婚姻、压抑性欲,尽管如此,他仍在践行着他的强者哲学,拒绝自欺欺人的宗教、拒绝伪善的道德、拒绝别人的怜悯和帮助,他赞扬人的生命力,也就是他所谓的“权力意志”,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要主宰自己的生命,而不是把主宰权交给上帝或者其他人。也许他的意志太过坚强锐利,刺痛了自己的身体。布雷尔千方百计留住尼采进行治疗,深层的原因是:尼采是一位漂亮女子介绍过来的,这位漂亮女子令布雷尔心驰神摇。布雷尔向尼采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婚姻的平淡,婚外情的诱惑以及由此带来的罪恶感,使他心神不宁。实际上,尼采和布雷尔的心理问题有着相同的密码:女人和性。但尼采和布雷尔对于女人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布雷尔向尼采坦白自己喜欢贝莎,布雷尔一直强调贝莎的心理依赖给她造成的痛苦,尼采则对于贝莎的痛苦不屑一顾,反而认为贝莎是在利用她的病痛“控制”布雷尔,以满足她的“权力意志”。在他们分别后,尼采和布雷尔分别写下了笔记,布雷尔认为尼采对于女性态度粗鲁,毫无感情,“没有人性”;而尼采却认为布雷尔深陷女人的陷阱,失去了自己,“没有人性”。是的,你没有看错,两个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没有人性”。由此我们看出来,这两位主人公对于“人性”的理解竟如此不同。布雷尔的人性观是非常传统的,无非是尊重别人,对别人的苦痛应保有同情;而尼采认为主宰自己的生命,正视生命中的权力意志,抛弃伪善的道德,这才是“人性”。最终弗洛伊德治愈了布雷尔的心理疾病,当布雷尔放弃婚外情的想法以后,他投入了妻子的怀抱,重新获得了温暖和安宁。当尼采说出自己苦于莎乐美的背叛时,他流下了眼泪,但如果尼采忘记了莎乐美,他的生命则又回归一片荒凉。尼采的哭泣,并不是对于自己哲学的动摇,而只是心灵的暂时休憩。哭过以后,他仍然拒绝了布雷尔家庭宴会的邀请,踏上了去往意大利的列车,并在那里写下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这本书里,他向虚伪的基督教和伪善的道德发起了猛攻,并指明了人类的方向,那就是超人,那个去除伪装的、大笑着、舞蹈着、歌颂生命的新人类。尼采是一个坚强的人,他忠实地实践着他的哲学。我常常想,如果尼采结婚了,他会是什么样的人呢?也许他为了生计会安稳的做他的语言学教授,也许他对于女人的看法会改变,也许家庭生活的安宁不会触发他的偏头疼,也许他会在婚姻中逐渐失去敏感,变得感觉迟钝、庸庸碌碌。颠沛流离的生活增加了他的苦痛,而他对于苦痛却主动保持敏感,咀嚼他们,品味他们,最终形成自己的生命体验,并融入自己的哲学。他不向苦痛低头,拒绝宗教的麻痹,拒绝道德的伪装,直面它们,最终将自己的全部心智投入战斗,与苦痛的斗争中陷入疯狂。尼采尝尽人间疾苦,并用他的哲学引导人类正视自己的欲望、恐惧、痛苦和渺小,而不是在宗教和传统道德的麻痹下压抑、伪善、迟钝和虚张声势。不幸的是,在尼采的时代,没有人理解他,他只能孤寂的呐喊,并疯狂的死去,也许这才是他最大的苦痛。

we all need help

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是让两个最不可能感到绝望的人深陷绝望,一个是能够治疗人心理和身体的医生,另一个则是声称”成为你的存在“的绝对理性哲学家,他告诉我们,绝望无处不在,不管是谁,我们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当看到尼采的眼泪时

看这本书,会觉得有点儿累。被喂食教育多年,我一向不擅长阅读太多思考和辩论的东西。而阅读这本小说,不得不阅读到这样的一些部分。依然不想去思考那些大段的文字,顺从自己的感性视角。这本小说比较打动我的是两个场景:布罗尔被佛洛依德催眠后,体验自己离家、寻找贝莎、及其助理后梦醒,回到生活中,发现妻子其实也同样是这种生活的受害者。他从被动的选择这种生活,转变为主动的选择了生活。这个转变,和妻子温情的场景,让人动容。却又觉得部分的不真实:真的就这样了么?真的就那么容易回来么?第二个场景是尼采的流泪。。。然而他依然选择了孤独。虽然是小说,可是我还是觉得那么的自然而真实。“我将一直保持孤独,但这真是一个差别,一个美妙的差别,去选择我所做的事情。阿摩法提——选择你的命运,热爱你的命运。”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有些人无法解开他们本身的枷锁,然而却可以救赎他们的朋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终于看完了《当尼采哭泣》,断断续续的竟然看了两个月的时间。关于《当尼采哭泣》这本小说,从情节看,是一篇高潮迭起的心理推理小说。作者假托19世纪末的两大师:存在主义大师尼采和医学大师布雷尔,透过史料和名著中呈现的真实历史、思维观念和人格特质,将两人连结成医生与病人,开启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故事开始于身陷对病人肉欲幻想而无法自拔的名医布雷尔,在善于撩拨男性的路·落乐美的引诱下,试图治疗根本不愿意接受帮助的哲学大师尼采的“绝望”,于是历经一场不知谁是病人、谁是医生的心理治疗,在治疗可能随时胎死腹中的情形下,经过几许峰回路转,面临高处不胜寒的疑虑,最后两人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得以超越自己的人生困境。这个发生在1882年,距今已有120余年的故事其实读起来好像离我们很近,所有的话题都不脱离主轴: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是哲学和心理学对存在的探索,亦可说是血肉生活中所需要面对的存在问题,也就是人生的四大终极关系:死亡、自由(包括意志的选择和因自由而有的责任)、孤独、人生的意义(或,无意义)。这四个主题不断浮现,或是在各种身体、心理、人际、环境问题的背后现身,或是隐身在梦境、幻想之中,令人于天地间无所逃。捷克谚语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尼采宣称“上帝死了”,那么当尼采哭泣的时候……你必须准备好沐浴在你自身的烈馅之中:你怎么可能重生呢,如果你不先化为灰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兼职的婚姻

我得承认我欠缺连贯思考的能力,不管是看一本书,还是接触一类人,太过关注自己的问题而在已有的答案里寻求答案,我只看得到我想看到的,以至于错过了太多的精彩,这也是心胸狭窄不够气魄的典型表现。所以这次看用了点心思整理了整本书里主题以外的小意外。路.莎乐美的出场的确显得特立独行,就像她自己评价的那样“我有许多的缺点,如你亲眼所见,我很冲动,我会吓到你,我是个不受传统规范的人。但是我也有长处,对于判断一个人是否有高贵的灵魂,我有绝佳的眼光。”路看得尼采的灵魂高贵处,会欣赏尼采作品的深远价值,给尼采与布雷尔牵线搭桥的女人,让他们的友谊成为可能。一场病患角色混沌的治疗,都开始于这个女人,她是否真的是一个利用自己美丽和智慧以相同的方式蛊惑男人,榨干男人的女人已经不那么重要。至少读到最后也不会有人再去纠结这个问题。不得不承认,哪怕是女人也会被这样的女人所折服,她对于责任的解释已经使她的吸引力略见一斑,“对我来说,责任二字是既沉重又难以忍受的,我已经把我的责任削减到唯一的一项-让我的自由不朽。婚姻随之而来的占有与嫉妒,只会奴役灵魂......我希望,男人与女人因意志薄弱而桎梏彼此的时代,有一天真会到来。”“生活愉快的关键,在于先去选择必要的东西,然后去热爱所选择的东西。”尼采在同一时间想到了“命运之爱”。布雷尔在经历了一次催眠后幡然醒悟到这一点,好似他的绝望真的从此连根拔起,读者的心也如释重负。尼采也选择了继续孤独的创作下去。一切都回到了原点,但是他们都经历了一场狂乱和混沌,成为了自己内心卓绝的舞蹈家。这其中有关尼采的孤独以及他极端的孤立,这些本身就是压力,寂寞是疾病的温床。尼采的偏头痛,消化问题等等一系列身体障碍让他拥有了重新选择的机会。那就是继续孤独下去,以及对关系深深地渴望。结尾处尼采的哭泣,按照布雷尔的提议,尼采听到了眼泪的声音,“终于自由啦!”这是对分享的感动,自己对自己的感动。眼泪是对喜剧的收场。布雷尔隐瞒了与贝莎有关的那段催眠记忆。当尼采再次问起他是如何摆脱贝莎对他影响的时候,布雷尔只是告诉他,他需要的是自己去发现的真理。我没懂这是什么意思,但是布雷尔在亲眼目睹了贝莎与另一位年轻医生散步后的那段感慨却让我感触颇深,他看到的是曾经自己与贝莎原版复制的场面,布雷尔就像一个导演或者一个台词提示员精准的预测到了每一个下一步该发生什么。“全部继续做着他们自己,没有一个人为了它们的存在而需要我。我是偶然的,可以随时替换。我们没有一个具有必要性,甚至连主角儿也不例外。我不是,杜尔肯也不是,那些将来在未来出现的也都不是。”

承认我们是受限的,看清和接受那些限制我们的历史,是获得自由的第一步

很急于要写些什么,又有点害怕落笔,这本书激起我的情绪之强烈,一度让我不想看下去。当初听到曾奇峰说,精神分析不是世界观,不是哲学和宗教,只是一种治疗手段。当时我很想接上一句,说精神分析不是世界观却能够帮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世界观,因为,毕竟一切哲学和宗教都是人类心智的产物。所以探索人类心智的精神分析,无疑有助于发现哲学和宗教的根源。这下好了,没说出口的话,亚龙在这本书里帮我说了。亚龙是个极富野心的、自恋的咨询师,从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到日益亲密,而这一本让我感觉格外强烈。他化身为布雷尔医生,试图拯救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对于怎样拯救超人这件事,我很是为亚龙捏把汗。显然,尼采有一颗饱受苦难的心灵,但也正是这苦难,孕育了最深刻最彻底最锋利的哲学思想——“上帝死了”。如果尼采获得救赎,那么他的思想必定死无葬身之地;但如果尼采不能被救赎,岂不是意味着亚龙在寻求自我挫败?作者把自己放在了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处境,而这正是一个有经验的治疗师所说的能够促发改变的境地。结局证明,亚龙的才华、经验,以及对存在本质的深刻洞察,当得起这个高难度的挑战。在我看来,医生和病人,或者不如套用亚龙的语言,作为旅途的伙伴,在这段同行的道路上双双获得了救赎。有两个地方,当我读到布雷尔在意大利的街头踯躅,哀叹自己年华老去,以及当尼采在布雷尔获得疗愈后第一次邀请他去家里做客他坚决地拒绝的时候,我大感意外,意外于亚龙竟然如此拙劣。没想到,峰回路转,布雷尔的抛弃过去是一场催眠之旅;而尼采的拒绝进一步推动了治疗。不得不说,亚龙的确兼具小说家的天才和治疗师的耐心与隐忍。不过,在我看来,尼采最终拒绝去布雷尔家做客,仍然是出于对被关系被温情俘虏的恐惧而非自由的选择。当然亚龙也很无奈,毕竟这份对孤独的强迫性坚守是尼采的整个哲学思想,或者更近一步说,对他的存在方式的坚守。换句话说,如果医生真的治好了超人,那么同时也意味着治死了超人,因为他变成一个普通人。当然,尼采的救赎在于,他明白了他是有选择的,他选择为了他的思想而放弃了自己的自由。我为此颇感难过。作者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不管是刻意地守护孤独回避关系,宁可用极其剧烈的偏头痛来回避面对被控制、失去权力的恐惧的超人尼采,还是对布尔乔亚的生活既依赖又隐隐感觉空虚和束缚,却不愿去面对自己内心的渴望,而沉迷于和病人移情性的迷恋关系中的名医布雷尔,都是受限的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不过是强迫性重复;经历的关系(尤其是和他们迷恋而又恐惧的女人的关系),也不过是移情和反移情,根本没有真实的关系可言。而强健有力的莎乐美和柔弱依赖的贝萨,也是一样。人类出于自身的软弱和不确定的命运的恐惧,本能地想要控制一切,不管是通过否认自己需要任何关系,摆脱一切的束缚和责任,还是通过努力奋斗来使生活如自己所愿,到头来,每个人都发现,彻底的控制,不仅是镜花水月,而更要命的是,控制扼杀了爱,扼杀了关系,扼杀了存在的美妙体验。我痛哭,因为我深深地意识到,当我20来岁的时候,觉得读尼采颇有共鸣,实在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只不过是因为我同样是如此地害怕被控制,被压制。我感觉到关系是种令人痛苦的权力斗争,却又拒不接受这个现实,所以拼命在生活中寻找绝对的、纯粹的、不带控制的爱。而鉴于人的本性,这种爱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因为太害怕哪怕是蛛丝马迹的控制,所以在逃避控制的同时,也就拒绝了爱,就如书中所写的尼采。这种共鸣,只不过说明了我是一个多么受限的人。承认我们是受限的,看清和接受那些限制我们的历史,是获得自由的第一步。正如布雷尔医生不能像尼采那样四海为家,尼采也不可能像布雷尔医生那样有稳定的家庭、朋友。我的治疗师说我的要求很绝对。是的,我从来没有遇到一个人像他那样真诚地关心我,却并不试图控制我。但是即便如此,我意识到我对他的感情依然是复杂的,在依恋与感激的同时,仍然有一种害怕被控制的恐惧,和被迫放弃权力的屈辱感。而且,没有人是理想化的,即使把咨询师本人在咨询状态中会调整自身变得相对理想化这一因素考虑在内,他仍然会有做不到的时候。我意识到,放弃一部分的控制来获得亲密的感觉,来获得敞开的交流是值得的,哪怕这意味着有时需要承受伤害。我突然能够理解,他所说的那种中间状态是什么意思。爱和控制是关系中的两级。中间状态不是一种无奈的妥协,而是在对两端有了充分的理解和体验之后,获得的一种自由,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停留在任何想停留的地方。所以,在书的末尾,当尼采终于放低自己的控制,愿意让布雷尔医生引领他“清扫烟囱”,愿意承认他对布雷尔医生的感情需要,我的泪水倾泻而下,我知道我也在这一刻获得了治疗。最后罗嗦一句,书中对咨访关系和治疗过程中的改变性的力量和关键时刻的描写清晰而有说服力,堪做一本经典的教科书。

苦后甘甜的喜悦

一次心灵苦旅回首却发觉自我的某个部分已经得到滋养和修补于是有了苦后甘甜的喜悦存在主义的心理治疗总是这样让我震撼

欲望的牢笼

一想讲故事了,来自欧文•亚隆的小说。1882年10月21日,维也纳最富盛名的心理诊疗师约瑟夫•布雷尔遇见了一位不速之客——明艳动人的俄国少女路•莎乐美。少女唐突地请求医生诊治自己一位陷入绝望的朋友,并宣称如果这位朋友不幸自我了断,将会是全欧洲的损失。就这样,弗德里希•尼采闯入了布雷尔的生活。饱受偏头痛折磨的尼采对于治疗并不配合,他逼问布雷尔进行这项治疗的动机。布雷尔表示作为医生,自己有职责帮助病人缓解痛苦。尼采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职责不过是习惯,并非动机,人类所有行为都是自我中心的,医生利用怜悯和帮助是在弱化病人的力量,强化自我。他拒绝付出这样的恩惠。布雷尔医生一方面难以容忍尼采的阴暗狂躁,另一方面又为他的睿智独到所吸引。当治疗濒于失败时,布雷尔设下了一个大胆的圈套。他要求两人交换角色,由尼采作为精神医生,帮助治疗自己内心的绝望,希望以此打开尼采的心门。原来事业与家庭看似完美无暇的布雷尔正在经历一场中年危机,沉湎于对女病患及助手的爱恋无法自拔,将妻子视作阻碍自己自由与幸福的最大敌人。他本只想以此做诱饵,展开对尼采的治疗,却渐渐假戏真做,向尼采倾诉内心,聆听他的剖析与教导。尼采告诫布雷尔,只有以自己喜爱的方式生活才能死得其所,所谓的责任与忠实看似美好德性,实是自我解放的枷锁,毁掉婚姻总好过被婚姻所毁。布雷尔被尼采雄辩的话语深深打动了,他决定在不惑之年绝地反击,跟随内心,开始人生新的篇章!二如果你是布雷尔,会这么做吗?你觉不觉得自己的学生时代像一条迅猛的射线,求学、择偶、就业……目标很多,终点很远,但一想到前方还有大段的美好路程,未来的走向无比丰富,就激情澎湃起来。待工作稳定、家庭组建,这条射线的能量退了,开始渐渐弯曲闭合,圈起一个空虚的圆。灰落得多了,日积月累,便成了围城。心如死水,坐井观天,闲来无事吹吹当年勇,倒也怡然自得。只怕还心有不甘,却眼见这高墙厚土越垒越夯实,对周遭充满了愤恨,成天和布雷尔一样想象着何时能冲破牢笼,重上征途。我很想追问布雷尔,或者问问你,他渴望打破现状的动机是什么?当然是为了追随自己的内心,寻找真正的爱情和自由!抛开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吧,背后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其实尼采早就有了答案——是欲望。我们对于欲望,比对欲望的对象要爱得更多。布雷尔的梦中情人可以是世界上任何女人,除了他妻子。对象不重要,重要的是尚未得到,是对欲望本身的追求。高墙厚土未必阻挡得了自由,但它残酷圈定了欲望的界限,而这,是许多人最无法容忍的。三想知道故事的结局吗?也许会让你失望。布雷尔始终无法痛下决心,只是在一场催眠中尝试毅然放弃自己的家庭与事业,奔向幻想中的情人。他悲哀地发现情人们已经各自成长,开始了新生活。而自己脑海里那些朝思暮想的回忆与画面并不那么真切。原来挣脱了妻子的束缚,自己不过是想将自由迫不及待地交给下一个女人。他意识到真正的敌人是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恐惧。妻子既非对手,也非救星,而是人生路上共同跋涉前行的伴侣。布雷尔睁开眼告诉尼采,这点发现足以释放他对妻子全部抑制的爱,他开始明白生活愉快的关键在于先去选择必要的东西,然后热爱它。布雷尔就这样被治愈了!至于尼采呢?当布雷尔放弃原先设计的圈套,毫无保留地向尼采敞开内心,尼采心中的坚冰也开始慢慢融化。孑然一身的他重新感受到人与人交往的温情,他第一次哭泣,向布雷尔倾诉出自己内心全部的寂寞与绝望……四每个人必须找到自己的道路。为期一个月的疗程结束了。布雷尔决定回归家庭,而尼采要继续孤独上路。看起来两人的生活一尘不变。但他们内心清楚,彼此共同慰藉,经历了一场洗礼。布雷尔邀请尼采加入自己的家庭,尼采微笑着拒绝了。他感谢布雷尔让他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怪物,也有能力感动人和被感动。自己将不再是被动地保持孤独,而是主动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于是,1882年12月18日中午,布雷尔回到办公室处理完公务,与家人一起共进午餐,此后继续愉快行医30年。这天下午,尼采登上马车前往火车站,他将独自向南,到意大利去。沐浴在那温暖的阳光中,与一位波斯预言家查拉图斯特拉相遇……

人生的意义——死得其所!

编号:2016-2作者:欧文亚隆类别:心理学/哲学 小说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内容简述:莎乐美是一名年轻美丽独立的俄国年轻女子,因为机缘和德国哲学家尼采相识,并被尼采深深地爱上。莎乐美没有接受尼采的爱慕,导致尼采陷入了非常绝望愤怒的地步。莎乐美感到非常的内疚,她去维也纳找到了当时最著名的医生布雷尔,希望他能救治尼采的绝望以及他的偏头痛。布雷尔虽然有治疗歇斯底里的经验,但并不擅长治疗心理上的病症。他被莎乐美的美貌和气质所打动,所以答应了这个要求。莎乐美利用一些手段让尼采找到了布雷尔求医。布雷尔屡屡设陷阱想要尼采讲出他的绝望,但尼采非常警觉,闭口不谈。布雷尔耍了一个把戏,说希望尼采作为他的心灵治疗师,帮助他医治他内心的痛苦,他爱上了他之前的一个美丽的病人贝莎,因为自己的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限制了他和她在一起,并且因为这件事和妻子关系非常紧张。他对她日思夜想难以忘怀。布雷尔想趁尼采治疗他的时候反过来掌握主动权治疗尼采。随着治疗的深入,布雷尔发现自己根本无力治疗尼采,反而尼采的深邃的哲学思想在逐渐治愈他的问题。布雷尔选择了接受现实,认真地接受尼采的治疗,尼采指出了布雷尔的痛苦并不是源于爱上了一个年轻美丽的贝莎这么简单,而是贝莎所代表的意义:年轻、热情、奥秘、逃离危险与死亡、母性的包容等等。(尼采在小说中的原话:“考虑一下贝莎对约瑟夫所意味的是什么。她是脱逃,危险的脱逃,从安全生活的危险中脱逃。还有热情、奥秘与魔力。她是伟大的解放者,对他的死刑判决提供了缓刑。她拥有超人的力量,她是生命的摇篮、伟大的母性告白,她赦免了他体内所有的野蛮与兽性。她为他提供了凌驾所有竞争者之上的笃定胜利,在她的梦中,她为他提供了经久不变的爱、永恒的友谊,与直到永远的存在。她是抗拒时间利牙的一面盾牌,在地狱深渊内提供救援,在底下的阴曹地府提供安全。”)布雷尔让他的学生弗洛伊德给他催眠,他由此做了一个梦,他逃离了家庭,去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贝莎,找到后才发现贝莎对待他和对待她新的医生一模一样,一样暧昧亲密的举止。布雷尔发现原来贝莎并不是爱他,贝莎对很多人都这样罢了。这个梦打破了布雷尔对贝莎的幻想,让他获得了解脱。尼采帮助布雷尔走出了痛苦,布雷尔向尼采坦诚所有的实情,原来布雷尔的病症和尼采的如出一辙,对女人的不切实际额的幻想。尼采在将布雷尔治愈的同时,也将自己治愈。最终布雷尔回归了家庭,尼采谢绝了布雷尔建议他留在他家过冬的邀请,去了意大利南部过冬。个人心得:读书的过程中,我发觉自己也置身于同尼采和布雷尔一样的妄想当中,我们并不是爱上了那个人本身,而是爱上了她所被赋予的意义:对死亡的远离(年轻)、对痛苦乏味的远离(热情)、被理解被包容(母性)、兽性的满足(性爱)等等。这些意义并不是和这个女人在一起就能得到完满的实现,反而她就像毒品,疗效是非常短暂的,反而会越陷越深。所以最好的做法是打破这个幻想,去寻找真正能够满足这些意义、消除自己的绝望与痛苦的途径。到底是什么呢?摘要:- “不服从自己的人将被他人所控制。服从他人比支配自己要容易得多,要远远地容易得多。”- “对欲望比对欲望的对象要爱得更多!”- 考虑一下贝莎对约瑟夫所意味的是什么。她是脱逃,危险的脱逃,从安全生活的危险中脱逃。还有热情、奥秘与魔力。她是伟大的解放者,对他的死刑判决提供了缓刑。她拥有超人的力量,她是生命的摇篮、伟大的母性告白,她赦免了他体内所有的野蛮与兽性。她为他提供了凌驾所有竞争者之上的笃定胜利,在她的梦中,她为他提供了经 久不变的爱、永恒的友谊,与直到永远的存在。她是抗拒时间利牙的一面盾牌,在地狱深渊内提供救援,在底下的阴曹地府提供安全。- 我们反信仰的人必须提高警觉,而且要坚强。宗教信仰的驱动力是极端凶猛的。看看渴望坚守无神论的布雷尔,如何想要永远地受到注意、原谅、崇拜与保护。- “活着的时候就去追求人生!如果人在实现了他的生命之后死去,死亡就丧失了它的可怕!如果一个人生不逢时,那他就永远不会死得其所。”- “婚姻生活是神圣的。然而”尼采的声音非常严厉,“毁掉婚姻总好过被它所毁!”- 直到人准备好去作为一个创造者,并且去培育创造者之前,不要制造孩子”,当弗里德里希这样声明的时候,他说得没错,布雷尔提醒着自己。出于需要而生产孩子是错的,错的是利用孩子来缓和寂寞,错的是借口复制另一个自我来提供生命的目的。同样错误的是,为了寻求永生,而把一个人的生殖细胞射向未来——仿佛精子含有你的意识似的!- 弗里德里希是对的,责任、礼节、忠实、无私、亲切,这些是哄人入睡的麻醉品,人睡得如此深沉,如果醒得过来的话,人只不过是到了生命的尽头而已。在那时,人不过是得知了,他永远不会真正地活着过。- “只有一种责任,成为你的存在的责任。要坚强,不然,你将永远利用他人来作为你本身的放大。”- “这一生就是你永恒的生命。”- 每个人都必须决定,他可以承受多少真理。

这个世界遇到性遇到爱都不算什么,稀奇的是遇到了解

《当尼采哭泣》我承认最初是被书名所吸引。看过小沈阳哭泣看过周立波哭泣你看过尼采哭泣吗?我想。看这本书有一种很奇妙的体验,以往我都会跟随作者笔下的主人公以第三或者第一人称,在作者的带领下身临其境从始至终以他的视角闯进书中的世界,就像一条忠诚的狗一生只认一个主人。可是在这本书中,我被作者玩弄于股掌之间,轻易的在尼采与布雷尔这两个人物之间转换,时而从布雷尔的角度省视尼采,时而以尼采的观点反驳布雷尔。奇妙的是,我觉得轻松自如并且身临其境。本来想把这本书当做一本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欣赏,读到一半却发现妹的这应该是一本晦涩的哲学读本才对,等我看完整本书又觉得没有一本哲学书会像这本书搀和了如此多生活经验和思考。所以现在我也不清楚这是什么风格的小说,但我却清楚它带给我的思考。话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于是我也选了一个哈姆雷特来代表我心中的“尼采哭泣”并赋予意义。前半部分尼采在接受治疗之前,一直与布雷尔医生进行“权力”上的斗争,归根结底就是每个人作为个体是应该享受孤独的状态还是接受和他人的亲密关系之间的纠结。中间部分的展开可以说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与欲望生活之间的一种挣扎,人们倾向于对现实生活不满意,总是想要屈从于欲望,想要过另一种“生活”,爱想爱的人,做想做的事。不过这本书给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没有对错,使命不同而已。最后一部分作者自然而然的成全了尼采和布雷尔之间的友谊,在我看来用一句话就可以总结:在这个世界上,遇到性遇到爱都不算什么,稀奇的是遇到了解。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解释,如果有个人能看穿你的卑微和无耻,了解你的疲惫和孤独,与你棋逢对手见招拆招,但却又可以真诚,宽容的亲吻着你的奋勇,原谅你的无耻和那些无法启齿的卑贱。这是多么难得。

是尼采该哭泣,还是民众该哭泣?

当尼采在哭泣时,你在干些什么?是在默默的思考自己将来的路?还是觉得活在当下最好。尼采用行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是多麽的无知,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人们都活在自己浅薄的认知里。当医生治疗尼采的偏头疼的时候,他也在被尼采治疗着。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存在着见不得光的黑暗或者可以说是最原始的欲望。很多人都认为,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但是,那些得不到的东西,只能默默的埋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然后慢慢变质,慢慢腐烂。苏格拉底死之前很自豪的告诉民众:“如果死亡带给我的是将与众神同在,那么我的死亡就是美好的,不知道我的死,会给谁带来损失。”很多人都说,哲学家是上帝派来,指引民众的先知。无论是在西欧的黑暗时代,还是中东的文明时期。哲学永远都是神秘的,它也是所有学科的源头,一直追溯上上古时代也会发现,哲学无处不在。。。。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哲学家跟民众永远都存在这个一定的距离,而这个距离不管是远古,还是现在都一直存在着。哲学家们不被人看好,一生经历坎坷,一般的民众生活平淡,没经过什么大风大浪。两者似乎隔着很深的鸿沟。也许,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给哲学家一个机会,同时,这些哲学家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将语言变得通俗易懂点。这样,尼采是不是该笑而不是哭呢?


 当尼采哭泣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