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变》书评

出版日期:2016-4
ISBN:978753277029X
作者:[美]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
页数:467页

笨,穷,左脑不发达,这就是你们学文学的理由吗?

就业情况日趋严峻的现代,为什么还会有人学文学?2003年普利策文学奖得主杰弗里·尤金尼德斯在他的最新力作《婚变》中,不无讽刺地回答:“大部分人都只是被动选了这个专业。因为他们左脑不够发达读不成理科,因为历史太枯燥,哲学太艰涩,地质学太局限于石油开采,数学太要求精确——因为他们没音乐天赋,没艺术才能,没赚钱的心思,或者根本就没那么聪明,这些人上大学读学位,所做的事情与小学一年级时毫无不同:那便是读故事。”上个世纪90年代我读中学的时候,在我们四川的小县城也还流行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师长们会优先动员成绩优秀的学生选择理科,大多数人确实相信:文学就是那些不知道该选什么专业的人所选的专业。在实用主义者眼里,读故事谁不会啊,读一肚子小说就能找到工作吗?能按揭房子还是能买得起包包?你们懂得再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重理轻文的结果就是如此容易迷恋诸如此类时髦的陈词滥调,轻则把鸡汤当真理,将肉麻当有趣,重则以无知为荣,把知识分子(尤其是公共知识分子)当成骂人的词。严肃,想脱下他裤子看一下杰弗里·尤金尼德斯自己毕业于以文科院校名闻于世的布朗大学,他的上一本小说《中性》完全称得上是传统文学的典范之作,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当然不会真的唱衰文学。事实上,《婚变》是一部向传统文学经典致敬的作品。不能把英美文学里的学院派小说简单等同于校园小说。没错,校园是两者共有的舞台;是的,两者都会写青春少艾的男女、更会写男欢女爱——如果只想用不动脑筋的青春纯爱打发闲暇,那么这部将近500页的小说对你来说必然太严肃了。如果说“严肃”是学院派小说的属性,这种“严肃”是作家/知识分子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感,是知识分子对高等教育和学界的反思,对人生意义的求索:例如去年末引进的学院派小说《斯通纳》,其作者在大学任教40余年,到死都默默无闻,很多人却在主人公“严肃、优美、极富感染力”的一生里看到了自己。这里的“严肃”也是指作家创作的态度。尤金尼德斯的上一本《中性》名声大噪之后,由于书里对双性人的生理心理描写如此逼真,以致于有好奇的读者认为他肯定写的自己,甚至想让他脱掉裤子一窥究竟。动笔写“5α还原酶缺乏症” 之前,尤金尼德斯可是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医学图书馆泡了很久,其创作的严谨可见一斑。有趣:到底什么才是有趣?王小波以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有趣”的重要性,但“有趣”并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攀附的特质,严肃、专注、精通、渊博,才是趣味的真正土壤。《圣经》里参孙有个著名的谜语“Out of the eater came something to eat/Out of the strong came something sweet.”答案经由参孙的妻子透露給了非利士人“what is sweeter than honey?/what is stronger than a lion?”——最甜的蜂蜜在最强者狮子的肚子里呢。幸运的是,我们不必像大力士参孙一样亲自手撕狮子,尤金尼德斯已经为我们那么做了,在《婚变》里,看他将英美文学里的名篇名家信手拈来,嬉笑怒骂,别有趣味——罗兰·巴特企图用《恋人絮语》来解构爱情,认为当人彻底明白“爱情”是一种人造的观念,就能挣脱其主宰我们情绪的暴政,女主角将之作为恋爱指南的行为本身就是对这种解构的解构;海明威被女权主义者们唾弃,说他厌恶女性、憎恨同性恋、是一个受压抑的同性恋者和猎杀野生动物的屠夫,因为他是白人,是男性,所以不可避免首当其冲被颠覆;十九世纪英国文学总是围绕着婚姻打转,小说以结婚情节线的传统步骤展开:追求者、求婚、误会,在简·奥斯丁时代小说止于婚礼,稍后的乔治·艾略特时代开始探讨婚姻里的不幸福,再往后干脆就没有婚姻情节线了,德莱塞的《嘉丽妹妹》里有姘居、有私奔,唯独没有婚姻,而那不过是1900年;伊迪丝·沃顿、柯莱特、塞林格、德里达、布朗肖、博尔赫斯、卡夫卡、穆齐尔、加缪、托马斯·品钦、乔伊斯……有兴趣的话完全可以对照尤金尼德斯的评述給自己列一个暑期书目,可以帮助你更清晰地读懂尤金尼德斯的幽默与犀利,这是小说主线之外附加的趣味。上个世纪80年代,在英美文学界盛行的理论是解构主义,一时人人附庸,每个人都宣称自己知道的比文本所能提供的更多,尤金尼德斯借书里角色的眼睛看到从事传统文学批评的学者纷纷转行,“他们要降低作者的地位。他们要把一本书,把这辛苦得来、卓尔不群的事物,变成一个文本,偶然的、不确定的、任由讨论的。他们要使读者成为主体。”(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里也旗帜鲜明地反驳过这种风气,让大家牢记“任何一本讨论另一本书的书,所说的都永远比不上被讨论的书”。)《婚变》按照传统文学的方式进行叙事,戏仿婚姻情节线:人物设置上有女主角、追求者、第二追求者;情节上亦有恋爱、误会、求婚、婚姻、生变。这种致敬的方式,本身便是对“作者已死”论调的有力反驳,女主角马德琳对传统文学的喜好是尤金尼德斯本人的真实映射:接受天才论,想要一本书带我们去自己去不了的地方。托尔斯泰的困境回到篇首提出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聊文学?尤金尼德斯让男主角之一米切尔带着托尔斯泰的《忏悔录》走上游历欧洲和印度的旅途,可谓大有深意。米切尔跟尤金尼德斯本人一样是希腊裔美国人,他对自我的探寻和对宗教的叩问,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作家本人的精神历程:盲目的虚无主义和盲目的信仰一样,都是在智性上不健全的。附庸风雅地信奉时髦的主义或者教义,无法让富有自省精神的人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忏悔录》里讲了一个俄罗斯寓言:一个人被怪物追捕,跳进一口井,却发现井底有一条等着进食的龙,这个人抓着树枝进退维谷,又见两只老鼠正在啃噬那条救命树枝。托尔斯泰说,这就是我们人类的困境:我们就是那个抓住树枝的人,等待我们的是必将降临的死亡,无处可逃,只能靠舔舐顺着树枝滴落的蜂蜜维持生命并且分散注意力。借着米切尔的发现,尤金尼德斯说,无论是朝气蓬勃的年轻身体、避暑别墅、体面衣服、性高潮、新发型,还是谈论政治、投身于种种主义,愉悦不过是树枝上流淌的蜂蜜,人与人的不同仅仅在于抓树枝的方式。在这世间,每一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我”要如何成为“我”?“我”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抓握树枝?这是平等摆放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的终极问题。而文学,能够通过展示前人的经验,提供一种美的范式,是生活无可避免走向庸俗途中最诗意的防线。如果你也认为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那文学便是树枝上最甜的蜜;文学可以让我们的目光投向自身之外——更为广阔浩瀚的宇宙中,还有别的许多世界。

完全读不下去,这本书到底在说什么呀

完全读不下去,里面罗嗦的句子,大量名人和引经据典的引用,看起来象个书呆子在一堆资料中寻找什么,就这个书得这么高的评价?为的什么呢?想起皇帝的新装,大家都说这衣服好啊,真漂亮,实在太好了,这本书怎么给我同样的感觉呢? 好,真好,文学大师的手笔,堪比另一个巨匠,但好在哪里?读不下去,看不懂的书就是好吗?

涣散时期的重组

这是一本情节线混乱的书,婚姻关系在上一页悬而未决,下一页已完成一阵,甚至即将完蛋。三位主人公全部处在紊乱年代,即刚刚告别大学本科,学院的脚手架被撤掉,社会生活的资本尚是零蛋的时代。三人分别是马德琳、伦纳德、米切尔。基本关系是:马德琳与伦纳德恋爱,同居,结婚,再离婚;米切尔追求马德琳未遂,一直惦念该女;伦纳德和米切尔之间的交集很窄。马德琳念英文,其寝室内收藏的小说在全书第一段上被曝光。马德琳的正式出场甚为狼狈,整个毕业仪式因为诸多原因而七荤八素——原因包括:和男友的情路出现波折而心烦意乱,应对父母时对前途担忧,前一夜竟然酒后滥交而略略懊恼……马德琳与伦纳德的关系因为一本学院味道浓稠的书而暂时涣散,那书名为《恋人絮语》,作者是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恋人絮语》是马德琳的最爱,也是她的“恋爱宝典”,它采用星座般的结构构成,汇集一系列断章和短语,尽情尽兴地条分缕析“爱情”这件事。名义上,它是一个“解构主义文本”,但马德琳却用其“建构”她的爱情。而伦纳德不合适地引用书中的段落,反讽了其女友的作为,甚至暂时“解构”了他们的爱情。大学期间,马德琳曾追赶热潮,选修了《符号学》课程。正是在该课的课堂讨论上,马德琳模糊地发觉,她对“文学理论”不能信任;也明确地发现,她喜欢课堂上一位似乎和她站在一个阵营里的男生。此男生即伦纳德,自信、阳光、热情、活力四射……此阶段马德琳不晓得他罹患躁郁症,即一种双向性的情绪失调——有时候身心会进入濒死状态,有时候又亢奋异常。伦纳德主修生物,他的聪明和他表现聪明的方式,全部为其加分,使之焕发魅力。而伦纳德的魅力,一定程度上正因为躁郁症而促成,两极化的身心感受在催逼这位家境不幸的青年变得“激跃”和“沉着”。本科毕业后,伦纳德进入位于“朝圣者之湖”的实验室工作,分派到的活是:研究一项基本上会无疾而终的课题——与酵母菌之繁殖相关。仍未确立未来方向的马德琳,则随男友同居在“朝圣者之湖”。在此时期,本科阶段已经对马德琳三番五次释放善意和爱意的米切尔——人文学院的希腊裔小伙子——开始明白他的单相思不会有机会,鉴于他在本科末期生成的兴趣(神学),他决定体验一次计划不周全的“间隔时期”,去印度感受人间的“神圣性”。米切尔此行亦是乱七八糟的,比如说,起先一道去印度的伙伴,在途径巴黎拜访女友后忽然认识了“同性情人”,因爱而驻留欧洲了,撂下米切尔独行。至于宗教体验,实际上迟迟未能降落到米切尔身上。但有关于宗教和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却在冥冥中让米切尔肯定自己的未来道路——继续神学研究。即便在亚洲,在十字架、星月符、佛陀造型的环绕中,米切尔还是对马德琳心心念念。照顾着男友(后来的丈夫)的马德琳,仍然在寻找着自己未来的方向。她在大学三年级上遇到了一位对维多利亚时代小说有所心得的教授,这位教授提出了“婚姻情节线”问题。处于混沌中的马德琳想到了“这根线”,实际上,“这根线”勾连起了她的本心——诚如全书第一页所宣示的,马德琳爱那些18、19世纪小说。马德琳开始修订当时的论文,投稿到《简奥斯汀学刊》之类的杂志上。同时开始产生模糊的愿望,即如果杂志刊出她的“作品”,她或许可以以此去申请研究生院,以她的方式(和“文学理论”不一样的方式)去研究过去时代的小说。至此,三个人物都在最不稳定的时期,抹去了青春时代的理想主义,分解了各种梦幻,经历了一些谈不上好坏的事情,同时生成了一些未来的可能性——米切尔从事神学研究;马德琳从事文学研究;伦纳德则学习善待自己的身心,并妥善利用他的躁动和沉默——这三种可能性在小说中都不明示。随着马德琳和伦纳德的婚姻结束,以及米切尔从印度归来,小说逼近尾声了。最后,小说戛然而止在一声马德琳的肯定上——不是肯定米切尔对她的爱意,而是,关于她自己。在涣散的情节中,在不稳定的时期中,三个人在“爱情结束”后,开始重组自己……祝他们好运。


 婚变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